浅谈颐和园铜牛的文化内涵
颐和园的铜牛资料简介
颐和园的铜牛资料简介
颐和园原本有一对古老的铜牛,是当时皇帝杨泽的节日时所安放的礼器。
历史上,由于江河枯竭,颐和园的湖水干涸,湖底出现了那一对古老的铜牛。
据说皇帝在沉睡中被一只大金色的铜像吓醒,所以他在晨起时认为那是一对神秘的生物,于是便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庆祝典礼,并安放了一对装饰精美的铜牛作为礼器,来纪念这一特殊的时刻。
二、颐和园铜牛的介绍
颐和园的铜牛是一对用铜铸成的牛像,它们是清朝时的古老礼器,它们的特点就是外形造型生动,表情栩栩如生。
铜牛高约一米,重达数百斤,足底铸有铭文,铭文上写着“皇帝之牛”四个大字,以此来表达皇帝的威严。
此外,铜牛的两角上饰有十六个珠类制品,使它们的整体造型更加精美和醒目。
三、颐和园铜牛今天的地位
如今,颐和园的铜牛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它们成为了颐和园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了颐和园最受欢迎的标志之一。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颐和园,参观这一神奇而又经典的地标,而颐和园的铜牛也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景点之一。
- 1 -。
关于颐和园的神话故事 关于北京的神话故事
关于颐和园的神话故事关于北京的神话故事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的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韧时期的精神遗存。
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英国的文学,其作品都深受神话的影响,两国文学都汲取了神话的营养。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颐和园的神话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颐和园的神话故事篇一:牛郎织女清乾隆十五年,初建清漪园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
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地上有牛郎,遥遥相望。
于是就有了颐和园昆明湖东岸的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以及西岸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
关于颐和园的神话故事篇二:佛香阁的传说据说很早以前,皇帝想在北京海淀这片风景秀美的地段建造一个供皇家游玩的大园子。
最早有人说这万寿山下是个古墓。
古墓是明朝某个王妃的墓,动不得。
理由一是祖宗的遗训,说入关后,前朝墓地的一草一木都应保护;二是说这个妃子当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动不得!乾隆爷听了,心想咱们旗人入关时,是从李自成手里得的天下,跟前朝没那么大的仇恨。
就说“怕什么,给我挖”,下面的人哪敢不听!当然只能挖。
谁知道一挖挖出了乱子,乾隆爷亲到现场,看古墓的大石门已被挖开,可是门里面刻着八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爷一看,就吓坏了。
赶忙命人把土都填回去,随后还在万寿山上盖了一座大庙,用来镇住不冥的鬼魂。
这就是以后的佛香阁了。
颐和园对于中国来说,是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尤其是颐和园中的建筑设计以及藏有的国家级文化,其中就高达两万多件,比如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等,希望这些国家级的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关于颐和园的神话故事篇三:铜牛的传说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建了颐和园。
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颐和园铜牛的六大传说
颐和园铜牛的六大传说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在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
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
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一:禹治水铸铁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
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
姒姓。
亦称大禹、夏禹、戎禹。
鲧之子。
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
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二:铜牛的铸造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
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
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
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
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象取厚坤。
蛟龙远避,讵数鼍(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用镇悠永。
巴邱淮水,共贯同条。
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
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
颐和园清晚期小型露天铜器陈设的调查与发现
颐和园清晚期小型露天铜器陈设的调查与发现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建筑、园林和文物陈设非常丰富。
铜器作为古代贵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颐和园中也有着丰富的展示和陈设。
在颐和园清晚期的小型露天铜器陈设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历史价值,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皇家生活和工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颐和园清晚期小型露天铜器陈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这些铜器包括各类酒器、饮具、炉具、器皿等。
它们散布在园林的各个角落,有的置于长廊、亭台,有的放在微矮窠、亭子内外,有的则设置在池塘、溪涧中。
这些铜器千姿百态,造型各异,图案精美,工艺精湛。
它们的陈设方式也非常独特,展现出了古代皇家文化的瑰丽和华美。
通过对这些铜器的调查,我们可以窥见清晚期皇室的日常生活和文化艺术品位。
在对这些铜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铜器的特殊历史意义。
有一件古代酒器,器身上镶嵌着精美的象牙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图案生动逼真,让人叹为观止。
通过专家的鉴定和文献的考证,我们确认了这件酒器的年代,并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件酒器曾是清朝一位著名宦官所赐,他曾在宫廷内担任要职,与乾隆皇帝有着深厚的交情。
这件酒器既是宦官的献礼,又是对皇帝的赞美之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样的发现,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古代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凭借这些发现,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古代铜器的新认识。
铜器在古代的日常生活和宫廷礼仪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具,更是展示贵族身份和品味的标志。
在宫廷文化中,铜器的制作和陈设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仪式,体现了古代皇家的礼宾之道和审美追求。
铜器的工艺水平和艺术表现力非常高。
古代工匠们运用黄铜、白铜、赤铜等不同的合金制作铜器,不仅注重器物的实用功能,更追求在器身上刻画精美的图案和雕琢优美的纹饰,以展示出工艺的精湛和艺术的价值。
铜器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颐和园铜牛,有趣儿的照片
颐和园铜⽜,有趣⼉的照⽚今天,微信朋友圈转发最多的是颐和园很长很长很长的环湖360度照⽚,美极了,关于颐和园有那么多的历史知识,颐和吴⽼的博客就需要⼏年的功夫去学习,还是把去年写的内容转过来,每年⽤公园年票去的最多的是颐和园,绕湖⾛⼀圈很爽,看着风景⾛更爽,三⽉的西提桃花,是北京摄影爱好者的不变主题,⼣阳下的⼗七孔桥,桥洞的光影,也是摄影者追逐的影像,今天说说不吻织⼥吻丫头的那个⽼⽜。
铜⽜是⼗七孔桥旁边的雕塑,乾隆的铜⽜铭道出这座铜⽜雕塑的来龙去脉,我感兴趣的是⼀张铜⽜的⽼照⽚,尾巴是断的,花岗岩基座开裂了,脖⼦下⾯堆积的⼟长了⼩草,⾝上透着⿊⽩不分明的斑驳,这是历史的写照,破国⽆⽂物。
也奇怪这个⼤铜疙瘩没有被偷⾛,在战争年代这些铜雕塑制品也可以造出很多⼦弹,也算是⾦属物资的储备,据说⼆战期间德国要把巴黎⼤铁塔拆回去做军备,被希特勒制⽌了,说咱有⽂化的民族不能⼲那事。
说到铜⽜,我更喜欢⽜郎织⼥的布局解说,说是清乾隆⼗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时,乾隆皇帝也⾃⽐天上的⽟皇⼤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间”,那佛⾹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个铜⽜和⼀个耕织图。
铜⽜的⾝⼦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图,这样⼀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耕织图),地上有⽜郎(铜⽜),遥遥相望。
要说铜⽜是镇⽔神兽,就不应该放在这⾥,把北京的⽔都整没了,那昆明湖平均才半⽶深,在贫困的年代还是对外开放的露天游泳场,⾥⾯还有半⽶多⼤的青鱼,只有担⼼⽔位的减少的份⼉,从不担⼼这⾥的⽔会泛滥成灾。
⽜哥,不求你镇⽔,下⾬也不求你,因为下⾬求⼗七孔桥那边的龙王爷,求你的邻居⾬⽔充沛不⼲旱,让北京地下⽔位升⾼点为好。
现如今的铜⽜表⾯防锈抛光的华丽照⼈,尾巴早已续上,加装了防护围栏,还是愤愤地望着天宫那边,愤青的样⼦⼀点没有改变,在百度上有很多它的照⽚,我下载了⼏张感觉不错的,特别是和⼤黄鸭接吻的那张,突然发现⽜郎很萌很萌,我说⽜哥,那不是织⼥,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铜牛 品牌为根 文化为魂
文:本刊记者 郭嘉 人物摄影:裴超品牌为根 文化为魂铜牛去过北京颐和园的人们都会看到,在昆明湖畔矗立着一头奋蹄欲起的“镇水铜牛”。
据史料记载,这是乾隆皇帝令工匠铸造的,意在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而牛自古以来也象征着德性的广厚。
它们纯朴自然、敦厚勤勉、奋力耕耘、奉献牺牲,所以古人有云:“坤为牛”,又说:“坤为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也正是因为牛的这种精神让一家老资历的国有企业在改组整合启用“铜牛”作为企业的名字。
·时尚 ENTREPRENEURIAL STYLE企业家风采6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走进位于朝阳区金台里甲9号的铜牛大厦,窗明几净,人们有秩序的进进出出,虽然忙碌,但是却很安静。
我们乘电梯来到5楼的会议室,稍坐片刻,铜牛集团的贾晓彬总经理就走了进来。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贾总,虽然刚开始有些许的紧张,但是一番交谈之后发现他很亲切,面对每一次提出的问题也都很认真、耐心的解答。
从他的话语中让我深切的体会到“铜牛”这家老牌国有企业的精神,也感受到他们这些“铜牛人”的低调、豁达、勤勉和脚踏实地。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内涵,都有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
提到“铜牛精神”,贾总笑了笑,说道:“铜牛集团的历史比较悠久,到目前为止已经60多年了。
企业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的北京市人民针织厂,之后到1997年,北京市的针织工业重新整合形成了铜牛集团,囊括了当时的一针、二针、三针这三个最大的针织厂,之后又加入了北京制线厂、北京市针织经营公司、第四袜厂等多个企业,集团以当时北京市名牌‘铜牛’为名,实施名牌兴企战略。
其实一家企业想要发展关键就是文化,有凝聚力,‘铜牛’正是具备了这些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而说道‘铜牛’就不得不提牛文化,它讲究的是勤勉、稳健,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我们也以牛为精神图腾,借牛自喻与激励自己,锻造出了独特的具象于牛的核心价值观:诚、实、韧、拓、雄。
颐和园金牛(铜牛)
颐和园金牛(铜牛)在颐和园十七孔桥东侧的廓如亭之北昆明湖东堤上,有一头和真牛大小相近的铜牛,其安详的卧在雕刻着波浪漩涡纹饰的石座上,牛眼圆瞪凝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
铜牛是乾隆乙亥年(1755年)“笵铜为牛”安放于此的。
乾隆在此“范铜为牛”其用意在牛背上的乾隆御书《金牛铭》已经写得很明了:“......义重安澜,后人景从......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意思就是镇水的。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的:一是铜牛并非鎏金的,只是古人视铜为金,当年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铸十二铜人就是被称之为金人的,所以乾隆在铜牛背上的御书也称之为《金牛铭》。
试想一位皇帝御笔亲书“金牛”当然要比“铜牛”更彰显天子之威吧。
二是铜牛背上的乾隆御书《金牛铭》不仅详细记述了“范铜为牛”的根本目的,更为重要的《金牛铭》是乾隆少有的篆体书法,因此也显得弥足珍贵。
三是铜牛眼望西北我认为并非传说的是在等待耕织图的织女,因为铜牛是镇水之牛,其眼望之处是昆明湖水源的入口处。
昆明湖之水主要来自西山诸泉,为了补充京城用水,乾隆在西山修建了引水石渠,将香山、寿安山诸泉水引入玉泉山,再通过玉河流入昆明湖,其主要入水口就是今天的玉带桥处,所以镇水铜牛也就需要时刻警惕守望着入水之口。
四是“范铜为牛”镇水多年后,乾隆也对民间关于铜牛的“牛郎织女”之附会不屑一顾,因此在乾隆咏颂清漪园的诗句中也多次提到了“牛女”的故事,但是反而这更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
五是铜牛的尾巴也是历经劫难。
从1860年后,铜牛的尾巴就不知去向,民国期间尾巴安放了上去,刻石文革时期尾巴被收了起来,文革后期再次复原。
所以现在观察它的尾巴是三种颜色,分成了三段的。
现将《金牛铭》全文和乌金拓附上,以便欣赏乾隆篆书书法之精美和了解“范铜为牛”的目的。
《日下旧闻考》书载:“廓如亭之北为昆仑石,勒御制诗。
其旁笵铜为牛,背镌御制《金牛铭》,恭录卷内,御制金牛铭:夏禹治水,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音驼)鼋(音元)。
颐和园清晚期小型露天铜器陈设的调查与发现
颐和园清晚期小型露天铜器陈设的调查与发现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名园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北郊。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
在颐和园中,有一处清晚期的小型露天铜器陈设,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进行了一场调查,并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在调查中,我发现颐和园清晚期小型露天铜器陈设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铜制品。
这些铜器有些是用于宴会和仪式上的酒器,如酒壶、酒杯等。
还有一些是用于宫廷中的生活用品,如香炉、灯台等。
还有一些铜制的雕塑和摆件,如龙凤、狮子和孔雀等。
这些铜器都十分精美,既展示了古代铜器制作的高超技术,又展示了清代皇家宫廷文化的繁荣。
据我的了解,这些铜器的制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选用优质的铜材作为原料,经过熔化、浇铸和打磨等工艺,最后形成精美的铜器。
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精巧的雕刻和镶嵌工艺,增添了铜器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这些铜器不仅形状优美,而且纹饰繁复,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这些铜器的风格与清代宫廷文化密切相关。
龙凤雕塑象征着吉祥和权威,狮子雕塑象征着勇猛和力量。
这些铜制品的出现,不仅说明了清代宫廷对于美的追求,还凸显了皇权象征的重要性。
铜器陈设的位置与布局也显示了皇家园林的独特设计理念。
这些铜器或摆放在宜人的花草丛中,或矗立在宏伟的建筑物旁边,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宜人的氛围。
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发现是,这些铜器除了展示其艺术价值外,也传递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根据铜器上的文物和铭文,可以追溯到其制作年代和使用背景。
通过对铜器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宫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颐和园清晚期小型露天铜器陈设的调查展现了中国古代铜器制作技艺的精湛,展示了清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和独特魅力。
这些铜器既具有艺术价值,又提供了历史信息,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风景秀丽的颐和园,吸引着每一位到北京的游客。
颐和园中,有一条彩色画廊。
这就是名传天下的“长廊”。
长廊,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
它东起乐寿堂之邀明月,穿过排云门直到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多米,共二百七十三间。
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的无比风采迷人。
这些画有园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有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
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
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人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阔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远涉大洋前来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
遗憾的是,极少有人能原原本本地把这些故事都讲出来,更没有一部可供翻检的汇集成册的文字材料。
长廊人物画故事,其时间跨越度极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取材范围颇广。
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童话、诗词、典故等。
其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
可以说,这本小册,是一部历史书,一卷风情画,又是一个了解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
人们在长廊中漫步,是游览是休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当您离开颐和园的时候。
美丽的长廊,动人的故事。
还会留在您的印象中,当紧张的一天结束,您闲暇下来翻翻手头这本书,又会给您带来美好的回忆,无尽的乐趣当然这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还会成为您游览颐和园的一份珍贵的纪念品。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篇二庚子那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还没瞧见洋人的影儿呢,就逃到了西安。
王公大臣们一看太后带头儿颠了,也争先恐后,携带金银细软,四散逃命。
守城的八旗兵军心涣散,群龙无首,和洋人没打几仗,也各想各的法儿去了。
颐和园铜牛十七孔桥简介
颐和园铜牛十七孔桥简介
颐和园铜牛十七孔桥是一座设计精美的石拱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这座桥长约150米,宽约8米,由17个桥洞组成。
桥上的雕刻精细,有各种花草、鸟兽、人物等图案,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铜牛位于十七孔桥西端,背对昆明湖,身躯魁梧,气宇轩昂。
铜牛寓意“镇水之石”,也寓意着牛耕四方,镇水保丰,象征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铜牛和十七孔桥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景观区。
总之,十七孔桥和铜牛是颐和园中非常值得一游的景点之一。
浅谈颐和园铜牛的文化内涵
182浅谈颐和园铜牛的文化内涵杨淇琪 北京化工大学摘要:去过北京颐和园的人们都会看到,在昆明湖畔矗立着一头奋蹄欲起的“镇水铜牛”。
根据历史记载,这是乾隆皇帝令工匠铸造的,意在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而牛自古以来,铜牛也象征着德性的广厚。
它们纯朴自然、敦厚勤勉、奋力耕耘、奉献 牺牲。
所以,自古以来广为流传有云:“坤为牛”,又说:“坤为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正因如此,铜牛精神也被相当企业用作企业精神用来鼓舞、激励自身发展。
铜牛精神,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也应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铜牛;文化;内涵一、颐和园铜牛的魅力颐和园作为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区之一,不仅文化价值大,值得游客驻足的地点也非常丰富。
而颐和园铜牛就是众多热门景点之一,从外部形态来看,铜牛不仅栩栩如生还传达出牛本身的温顺自如的本性特征。
另外,关注铜牛的传说也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参观合影的重要原因。
二、颐和园铜牛的象征意义由于我国农耕文明的影响,牛在我国文化大多体现的是一种吉祥的寓意,而颐和园铜牛也是如此。
乾隆皇帝在颐和园的堤岸上设置这么一头铜牛,也是希望铜牛能够带来祥瑞,镇守水土平安保护百姓生活安定。
除此之外,颐和园水牛的价值还体现在乾隆皇帝的文学素养。
铜牛身上有乾隆皇帝自己创作的《金牛铭》,极大地提高了颐和园铜牛的文化内涵。
三、颐和园铜牛的由来颐和园的铜牛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旁边,十七孔桥端卧了一头铜牛,栩栩如生。
在清乾隆15年间,为了镇水而建造。
想当年这一带可能经常发生水灾,而建造后是否能镇住水痪,不得而知。
整个牛身都是古铜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显得异常威武。
牛背上的几行字吸引了许多游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仍然可见铜牛得意地卧在那里。
对于它的传说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不管怎样,这头牛是一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颐和园的铜牛作文颐和园的铜牛作文。
它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世世代代地保护它。
颐和园实习报告
篇一:颐和园实习报告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颐和园实习报告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颐和园实习报告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根据当时周围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主体,形成前山前湖,后山后湖的空间结构布局。
开敞与闭合的鲜明对比,更体现了颐和园空间布局的完美与合理。
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结构在颐和园这个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颐和园结构布局:颐和园主要分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及宫廷区。
分为所占比例为88%、12%、0.33%。
可以看出,在颐和园中,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
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宫廷区主要位于仁寿殿,对称的建筑形式更是显示了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作为宫廷区的仁寿殿二、颐和园造景手法:(1)对景颐和园中处处合理运用了对景手法,通过对景手法,将颐和园中的景色联系在一起,具有统一的整体感。
刚进入仁寿殿,门口的寿星石便与大殿形成对景,大体量的寿星石与对称结构的仁寿殿相呼应,作为皇上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则以庄严肃穆为主感,而运用对景则更好地体现了仁寿殿的气派。
站在最佳观景点的知春亭,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一览无遗。
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面的一个半岛知春岛上,知春亭与万寿山的佛香阁,南湖岛形成对景,使得昆明湖上的景色生动、富有情趣。
站在知春岛上,更是因为对景的合理运用,真正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景色优美。
站在知春岛上,可看到佛香阁和白塔,更隐约看到远处玉泉山(2)借景颐和园景色优美,四周的玉泉山更是一轮美景。
而造园者更是结合了玉泉山的景色,将其景纳入颐和园里,又体现了自然地风光旖旎。
站在知春岛上,能看到远处的西山之景,远处隐约的西山与万寿山相对比,更是美轮美奂。
颐和园说明文
颐和园说明文颐和园说明文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说明文,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说明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说明文1颐和园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暑假,我有幸去那游览一番。
走近大门,只见一只炯炯有神的麒麟站在门口,据说这是由鹿角。
龙头。
狮身。
牛蹄组成。
有分辨忠奸,辟邪的能力。
很快我们来到了世界闻名的长廊,长廊也叫画廊,它名字的由来一是因为它非常的长,二是因为它的里面有几千多附画,个个惟妙惟肖,而且没有一幅是重复的,如:三英战吕布,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花和尚倒拔扬柳。
在廊中走着,不仅太阳晒不到,闻着花儿的清香,还有阵阵的风儿从湖吹来,面令人把所有的不愉快丢到了九霄云外!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块青芝岫,形状像灵芝,而且又十分少见,奇异,话说从前有位官员叫米万钟,因爱石成癖,当时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运这块石头,为此耗尽了财力,后来家道败落,所以又名败家石。
后来乾隆看上了此石,御驾亲往,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修好,门只有一米多宽,米氏遗石身大体重,难以进院。
乾隆下令拆墙破门,硬是把这块巨石安放在现在的地方。
据说皇太后因此大为不悦,认为此石“即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母子之间闹了一场不小的别扭。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块青芝岫,形状像灵芝,而且又十分少见,奇异,话说从前有位官员叫米万钟,因爱石成癖,当时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运这块石头,为此耗尽了财力,后来家道败落,所以又名败家石。
后来乾隆看上了此石,御驾亲知不觉的,又走到了这个进来的地方,不由自主的扭过头去,瞧那波光粼粼的昆明湖,瞧那大气磅礴的万寿山,瞧那弯弯的十七孔桥,还有那些美丽的古建筑,恨不得一下子把这些东西都塞进脑子里,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这样清新秀丽的奇特园林,留恋之情涌上心头往,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修好,门只有一米多宽,米氏遗石身大体重,难以进院。
您知道颐和园的铜牛背上铸有八十字的乾隆御题《金牛铭》吗?
您知道颐和园的铜牛背上铸有八十字的乾隆御题《金牛铭》
吗?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靠近十七孔桥的位置摆放有一头铜牛,这是清漪园时期的遗物,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铜牛卧于一座石雕的基座上,牛头望向远处的万寿山。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此铜牛是根据牛郎织女的传说而设置的,其理由是在昆明湖对面有一处耕织图景观,据说原来在石舫附近还有一座织女亭。
在铜牛的背上铸有八十字的《铜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铭文清楚地表明了铜牛的来历和作用,那就是乾隆效仿前人铸铜牛以镇水患,不过比起那些铁牛来说这件铜牛则更像一座摆设了。
众所周知历史上清漪园曾经历经磨难,这头当初通体鎏金的铜牛能够保留至今也算是万幸了。
仔细看的话如今在铜牛身上布满了划痕,而且还有刻字,这应该是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
如今铜牛周围已经加了围栏,这对于文物保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颐和园铜牛金牛铭译文
颐和园铜牛金牛铭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其历史悠久,建筑富丽堂皇,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在颐和园内,有一组铜牛金牛铭,是颐和园独具特色的一处景点。
这组铜牛金牛铭的含义深远,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其中的每一块铭文。
铜牛金牛铭的第一块铭文是:"鼎汉宫沧桑状,唐风宋韵整无痕"。
这句话意味着在历史的长河中,颐和园曾经历过无数沧桑和变迁,但它依然保留着唐朝的风格和宋朝的韵味,展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深远。
这句铭文传达了对颐和园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珍视,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铜牛金牛铭的第二块铭文是:"秋水映月留桥口,翠竹悠然挂瀑峰"。
这句话描绘了颐和园内幽静的景致,秋水清澈,月光皎洁,倒映着美丽的景色,桥上翠竹婆娑,仿佛在欢快地嬉戏。
整个画面祥和宁静,令人心旷神怡。
这句铭文体现了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铜牛金牛铭的第三块铭文是:"北国城遗傲鸟道,南园花发赐京邦"。
这句话描述了颐和园的雄伟气势,北国城是指北京,这里充满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而南园则是指颐和园内的花朵盛开,宛如京城一样繁华。
这句铭文展现了颐和园的辉煌和壮丽,也预示着它的美好将永远传承下去。
铜牛金牛铭的第四块铭文是:"暮春华烂漫京门,乍夏葱茏报乡愿"。
这句话描述了颐和园四季的美丽景色,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而乍夏时分,绿树葱茏,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
这句铭文展示了颐和园的景色绚丽多彩,也表达了游人对颐和园美好愿望的期盼。
铜牛金牛铭的第五块铭文是:"遥瞻金阙远,隔彼铁榆兰"。
这句话描绘了颐和园远望皇宫的壮丽景象,金阙高悬,显得遥不可及,仿佛隔着铁榆和兰花之间的距离。
这句铭文展示了颐和园的宏伟气势和现代感,也预示着它的未来将更加辉煌灿烂。
介绍颐和园的一篇作文
颐和园作文1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去游览了北京的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
走近颐和园,只见高高的大门上方是琉璃瓦屋顶,门旁边八根巨大的门柱,非常醒目。
门的.两边分别竖立着一座威武、雄壮的石狮子,令人难忘。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七孔桥。
这座桥是白色的,有十七个洞,是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排列的。
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雕刻得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从桥上放眼望去,是那水平如境的昆明湖,它与郁郁葱葱的万寿山相互衬托,湖光山色,非常好看!我们划着小船,尽情地欣赏昆明湖和万寿山的美景,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
真是让人留连忘返!颐和园作文29月30日,我逛颐和园时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条蛇,最记忆犹新的是我卖了东西,赚了钱。
爸爸说只要我卖了东西就有50元的奖励,我刚开始不敢开口,后来在妈妈和小张姐姐的'帮助下,勇敢的开口,并向一位阿姨卖了张地图,共10元钱,加上爸爸的奖励50元,和我原来剩余的14元,共有74元,妈妈再根据剩余的14元奖励14元,所以今天我的零花钱还有88元。
颐和园作文3这次北京之旅,游览了皇家花园——美丽的颐和园。
我们进入颐和园,先到了热闹的苏州街。
那里有卖各种零食、纪念品的,也有小饭店。
沿街有条小河,河上有几座石桥,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
河上盛开的荷花,粉的、白的……真好看!离开苏州街,我们来到了万寿山。
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登上万寿山,我们观赏了精美的佛香阁。
沿着万寿山上的.长廊,又到了十七孔桥,这桥底有十七个孔,桥上有544只形态各异的狮子。
十七孔桥建在昆明湖上,站在万寿山上看昆明湖,它像一个大寿桃;站在十七孔桥上看昆明湖,它就像一片茫茫的大海。
颐和园作文4首先,我们来到了昆明湖。
昆明湖的`水清澈见底,像一面镜子,闪闪发光。
昆明湖的湖十面上有一座十七孔桥,十七孔桥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去,每边都是九孔,既对称,又表示是至高上的皇家之桥。
之后,我们来到了颐和园长廊。
其长廊是吉尼斯之最,长廊长782米,廊上彩绘精美,计有1400多幅。
颐和园古迹的介绍
颐和园古迹的介绍《颐和园古迹的介绍》篇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颐和园里那些超酷的古迹。
一进颐和园,就感觉像穿越回了古代的皇家园林。
那昆明湖啊,就像一块巨大的蓝色宝石,平平静静地躺在园子中间。
湖面上偶尔有小船划过,就像一把剪刀剪开了蓝色的绸缎,嘿,这比喻是不是还挺形象的?先说说十七孔桥吧。
这桥可真是个“老古董”了,就像一个横跨在昆明湖和南湖岛之间的巨龙。
我每次站在桥头看,都觉得特震撼。
十七个桥洞,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从远处看啊,就像一串冰糖葫芦,哈哈,这想法有点奇特吧。
听说到了月圆之夜,月光透过桥洞洒在湖面上,那景色就像仙境一样。
不过我也只是听说,还没真见过呢,也许有一天我能有那个运气看到。
还有长廊,哇塞,那长廊简直长得没边儿了。
感觉就像一条长长的彩色腰带,缠绕在颐和园的山水之间。
长廊上的画儿可多了去了,什么神话故事、历史典故,应有尽有。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一边走一边看,眼睛都不够使了。
我当时就想啊,这得花多少工匠的心血才能画出来这么多画啊?可能在古代,那些工匠们就像我们现在赶工期一样,没日没夜地画吧。
不过人家那画工,可比现在好多电脑制作的精美多了。
再往园子深处走,就到了佛香阁。
这佛香阁就像一个威严的巨人,站在万寿山上俯瞰着整个颐和园。
它那黄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金子一样。
我爬上去的时候,累得气喘吁吁的,心里还直犯嘀咕,这古代的皇帝老儿可真会享受,让别人给他修这么个高大上的地方。
不过站在佛香阁上往下看,那景色真的是美不胜收啊。
远处的山,近处的湖,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都尽收眼底。
我突然又觉得,这也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要是不好好保存,可就太可惜了。
颐和园里的这些古迹啊,就像一本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啊,就应该好好保护它们,让它们继续把这些故事讲给后人听。
你说是不是呢?《颐和园古迹的介绍》篇二嗨,大家好呀!今天咱们继续聊聊颐和园的古迹。
颐和园铜牛简介
颐和园铜牛简介
1、颐和园铜牛简介:颐和园铜牛铸造于乾隆二十年(1755),称为“金牛”,卧伏于雕花石座上,神态生动,形似真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置。
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文——《金牛铭》。
2、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
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游颐和园作文铜牛
游颐和园作文铜牛
“哎呀,妈妈,我们啥时候去颐和园看铜牛呀?”我满心期待地问着妈妈。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家来到了颐和园。
一进园子,那美丽的景色立刻吸引了我。
绿树成荫,湖水波光粼粼,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朝着铜牛的方向奔去。
“哇,终于看到铜牛啦!”我兴奋地叫起来。
铜牛静静地卧在那里,好威风啊!它的身体那么庞大,牛角弯弯的,好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围着铜牛转了好几圈,好奇地问爸爸:“爸爸,这铜牛是干啥用的呀?”爸爸笑着说:“这铜牛可有着特别的意义呢,它不仅是个艺术品,还象征着吉祥如意。
”“真的呀!”我瞪大了眼睛。
我轻轻地抚摸着铜牛,心里想着:这铜牛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洗礼呀,它见证了颐和园的变迁呢。
这时,旁边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也像我一样兴奋地围着铜牛叽叽喳喳。
“这铜牛好酷呀!”“对呀对呀,我要和它合影!”我们互相看着,都开心地笑了。
“哎呀,要是我能像铜牛一样一直在这里就好啦!”我自言自语道。
妈妈听到了,笑着说:“宝贝,铜牛会一直在这里等你再来呀。
”我用力地点点头。
离开颐和园的时候,我一步三回头地看着铜牛,真舍不得呀。
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还要再来,再来好好看看这威风的铜牛。
这颐和园的铜牛呀,真的是让我太难忘啦!。
颐和园关于铜牛的传说
颐和园关于铜牛的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建了颐和园。
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
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
于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
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
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
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
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
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
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
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
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彪形壮汉将它拉住。
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
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
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四9班薛景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颐和园铜牛的文化内涵
作者:杨淇琪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4期
摘要:去过北京颐和园的人们都会看到,在昆明湖畔矗立着一头奋蹄欲起的“镇水铜牛”。
根据历史记载,这是乾隆皇帝令工匠铸造的,意在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而牛自古以来,铜牛也象征着德性的广厚。
它们纯朴自然、敦厚勤勉、奋力耕耘、奉献牺牲。
所以,自古以来广为流传有云:“坤为牛”,又说:“坤为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正因如此,铜牛精神也被相当企业用作企业精神用来鼓舞、激励自身发展。
铜牛精神,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也应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铜牛;文化;内涵
一、颐和园铜牛的魅力
颐和园作为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区之一,不仅文化价值大,值得游客驻足的地点也非常丰富。
而颐和园铜牛就是众多热门景点之一,从外部形态来看,铜牛不仅栩栩如生还传达出牛本身的温顺自如的本性特征。
另外,关注铜牛的传说也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参观合影的重要原因。
二、颐和园铜牛的象征意义
由于我国农耕文明的影响,牛在我国文化大多体现的是一种吉祥的寓意,而颐和园铜牛也是如此。
乾隆皇帝在颐和园的堤岸上设置这么一头铜牛,也是希望铜牛能够带来祥瑞,镇守水土平安保护百姓生活安定。
除此之外,颐和园水牛的价值还体现在乾隆皇帝的文学素养。
铜牛身上有乾隆皇帝自己创作的《金牛铭》,极大地提高了颐和园铜牛的文化内涵。
三、颐和园铜牛的由来
颐和园的铜牛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旁边,十七孔桥端卧了一头铜牛,栩栩如生。
在清乾隆15年间,为了镇水而建造。
想当年这一带可能经常发生水灾,而建造后是否能镇住水痪,不得而知。
整个牛身都是古铜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显得异常威武。
牛背上的几行字吸引了许多游客,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仍然可见铜牛得意地卧在那里。
对于它的传说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不管怎样,这头牛是一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品。
颐和园的铜牛作文颐和园的铜牛作文。
它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世世代代地保护它。
四、铜牛的文化内涵的体现与发扬
(一)铜牛文化,被当前广大企业引入到企业发展当中
牛作为我国的吉祥物,象征着勤劳、稳重、不断开拓新天地的优秀中华品质。
所以现在很多企業通过引进铜牛文化,希望能够把这种精神灌输到企业员工中,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性。
这也是为什么铜牛文化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因为铜牛身上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特质。
而企业正是看到了铜牛精神,也正是由于现在社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需要企业工作者要有韧性有耐力有团结一致面对困难的团队精神。
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团队的每一个工作者都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也要有勇气踏入新的发展领域,积极开拓创新,共同努力促进企业进步。
(二)传统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
铜牛精神,象征着我国四千多年传统文化精神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端正态度,夯实思想认识基础。
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全球化势所趋不可避免,在交流融合过程中,保持民族性尤为重要,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密切关注传承过程中的科学指导和关键环节,避免偏离民族化的轨道;二是要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下起价值导向作用的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它的创新发展和时代价值;三是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国家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在政策上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给予扶持,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之中。
传播媒体要积极发挥影响力强的特点,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和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风情民俗等传统文化内容,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充分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积极创新创造,使传统节日的民族味道与时代气息相统一,实现创新传承。
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正确价值理念,具备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中华民族才会真正迎来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春天。
五、结论
综上所述,铜牛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已广泛应用到企业的经营中。
而铜牛精神,正是有民族特质的传统文化体现。
颐和园作为我国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我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区,其铜牛作为标志性建筑,不仅文化价值大,值得游客驻足的地点也非常丰富。
铜牛精神一直鼓舞着国人奋斗,栩栩如生还传达出牛本身的温顺自如的本性特征,引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参观合影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铜牛文化能够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因为铜牛身上有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特质。
参考文献:
[1]鲁雪.铜牛集团工会组织开展“三八节”系列活动[J].东方企业文化,2017(02):109.
[2]王福谆.“我国古代大型铸铜文物”系列文章五古代大铜牛[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1(05):48-53.
[3]朱丽.铜牛的航天“缘”[J].东方企业文化,2008(12):36-38.
[4]吴立蓉.北京铜牛针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管理[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44-48.
[5]依靠自营优势奋力拓展市场[J].纺织信息周刊,2000(02):12.
(指导老师:周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