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颐和园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颐和园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和优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其空间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颐和园空间布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位于园林的南半部分,是广阔
的平地,主要包括瓜洲、长廊、昆明湖等景点。
后山位于园林的北半部分,是山地丘陵区,主要包括万寿山、玉潭、苏州街等景点。
前山与后山呈现出互为对称的布局形式,相互补
充和平衡。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追求“有序与自然相结合”。
整个园林的布局旨在使游客在游览中
体验到宁静、恬淡的意境,同时又不乏生气和活力。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按照大小排列有序,有明确的次序感,但又不呈现出机械刻板的感觉。
这种布局特点与中国传统园林注重空间
变化和意境营造的理念相吻合。
颐和园东侧游线的景观组织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东侧游线主要包括万寿寿庆坊、烟波
浩渺、金山岛、杏花岭等景点。
万寿寿庆坊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落,是颐和园中规模
最大的建筑群,具有浓厚的宫廷特色。
烟波浩渺是一个位于昆明湖中心的人工岛屿,上有
一座亭台楼阁,给人以优美的景观感受。
金山岛是园内的一座岛屿,山上建有一座亭台楼阁,可远眺昆明湖的美景。
而杏花岭是一个形态各异、富有变化的花园区域,种植着各种
各样的杏花,约有200多个品种。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理念和审美特色。
下面将对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进行浅析。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布局规模宏大、景观多样性和布局形式灵活性等方面。
颐和园的布局规模宏大。
颐和园总面积约290公顷,占地面积广阔。
整个园林由山林、水泽、垂柳和廊殿等元素构成,形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画卷。
园内分为前山、后山和苏州街三个主要区域,呈现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层次感。
颐和园的景观多样性。
园内有湖泊、岛屿、山脉和景点等多种景观元素,包括十七孔桥、九龙壁、玉澜堂等著名景点,各景点之间的布局合理,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序列。
颐和园还保留了一些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和植物,如假山、花草和飞阁流丹等,增加了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
颐和园的布局形式灵活多变。
园内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曲折回旋、错落有致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移步换景”的空间变化。
从颐和园入口进入后山区域,中间有一个开阔的湖泊,湖中有一座形状独特的冰山岛,途中还有假山、花草和亭台等,游客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欣赏到不同面貌的景观,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观赏的乐趣。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景点布局、参差错落和巧妙转换等方面。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在景点布局上呈现出合理的有序性。
整个东侧游线的布局紧密有序,依次包括苏州街、涧园、大葫芦、九龙壁、前山和后山等景点,游客可以依次游览,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线路。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的参差错落使人产生一种出奇制胜之感。
在东侧游线的布局中,不仅有大型的建筑和景点,还有小巧别致的亭台、观景点等,由于其布局错落有致,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观赏的变化性。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通过转换方式使游客感受到不同的空间和景观。
在东侧游线的布局中,设计师巧妙地利用建筑、植物和地势的不同,将不同景观连接起来,实现了游客在不同场景中的流畅转换。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特韵味,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本文将从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及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可以归纳为南北轴线和园区互为补充的空间布局。
从南门进入颐和园,会看到一条直通南北的主轴线,也就是“十七孔桥”,这是园林的主轴线。
主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为:门楼、大红门、千山台、九龙壁、龙翔桥、宝殿等场所,这些场所加强了主轴线向北的力量。
主轴线呈现了严谨、平衡和完整的布局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皇家 garden 的设计思想。
颐和园的园区互为补充,这是指园区中的山、水、林、石、花卉、建筑等元素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互为依托,使整个园区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和气息。
颐和园的水景和山景相得益彰,有九龙海和后海两个人工湖泊,漫步在湖边可以看到山的倒影和美丽的景色。
园内的建筑又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竹林山庄是建筑和山水结合的最好例子,建筑融入山体之中,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的景观。
在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方面,东门进入颐和园,首先看到的就是门楼,门楼与主轴线相呼应,昭示着皇权的权威和尊严。
门楼后面是宫殿建筑群,包括了寿皇殿、乐寿堂、宁寿宫和乐寿园等场所,这些宫廷建筑和风景区相互补充和协调,成为整个东侧游线的亮点之一。
沿着主轴线向北走,可以看到著名的“十七孔桥”,桥与水、山的结合相得益彰,桥上有十七孔,孔洞大小适中,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桥下流淌着满是石头的清澈水流,水底翻滚的流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色。
继续走到北边可以看到重要建筑物之一的长廊,是颐和园中最长的建筑,周长超过七百米。
长廊十分宽敞,内部的大理石柱、彩画壁画以及悬挂的地图均精美绝伦,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欣赏美的文化。
长廊的一侧是园内的中轴线景观,另一侧则是湖面的美景,与长廊相互映衬,营造出一个独特的宫廷景观。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独具一格,其东侧游线景观组织的建筑、园林和文物融为一体,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效果。
一、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1、把宫殿建在中心位置颐和园将宫殿建在中心位置,让它成为整个园林空间的核心。
整个空间以宫殿为中心分为三个部分:中部宫殿区、前部山水区和后部湖泊区。
这种以宫殿为中心的布局方式是中国古代园林布局的典型之一,将宫殿作为结点,在空间上形成环绕式或径向式布局。
2、建筑与园林相结合颐和园的建筑和园林相结合,建筑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互相映衬。
园林和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形成了具有灵气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在颐和园中,建筑和园林都具有独立美感和相关美感。
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东侧游线是颐和园中的一条主要游线,它沿湖岸而建,是颐和园湖泊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侧游线的建筑、园林和文物组织十分丰富,是颐和园中最具特色和独特性的景点之一。
1、水景与建筑的融合东侧游线沿湖而建,水景与建筑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湖滨景观。
游线上的建筑多是仿古建筑,有古典建筑风格的宝特殊舍、丛逢坊等,也有民间建筑风格的流芳园和筠园,富有民间特色。
这些建筑利用水景的特点,营造出独特的游览景观。
2、游船和风景的结合东侧游线上有很多游船码头,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游船欣赏湖泊风景。
湖泊风景各不相同,有平展的湖面,有奇岩峭壁、曲折港湾,游船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让游客领略整个颐和园湖泊区的瑰丽风光。
3、各式各样的建筑和园林景观东侧游线上不仅建筑风格丰富,园林景观也十分丰富。
有奇石花坛、琉璃厅、岚岫、虎峰等特色景点。
岚岫景区是中国园林中十分罕见的树景相映的奇景,其中的岚岫居所,更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一大杰作。
总之,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形成了颐和园独特的艺术魅力。
颐和园空间环境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文化内涵都体现了中国园林千年积淀的艺术特点,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之一。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北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皇家园林。
其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整体布局:颐和园布局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特点,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为宫殿建筑群,中部为湖心岛上的长廊、亭台和花坛,后部为山水园林。
各个部分通过游线和假山、山水等景观元素相连,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五山园林:颐和园采用了“以山取胜”的设计理念,在园中模拟了五座山峦,分别是万寿山、文昌山、静宜山、翠微山和金山。
这些山峦巧妙地融入了园林中,形成了起伏的地形和错落有致的景观。
3. 水系布局:颐和园内有大量的水域,主要由昆明湖和长河组成。
湖泊和河流在整个园林中分布广泛,水的流动和反射给园林增添了动态和美感。
4. 宫殿建筑布局:颐和园的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园林的前部,包括万寿山上的万寿寿康殿、寿宁殿、宜芸馆等,以及长河边的乐寿堂、延禧宫等。
这些建筑按照规模和地位有序地分布在整个园林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规制。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是颐和园园林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如下:1. 游线布局:东侧游线起始于宫殿建筑群的前方,沿着湖边向东延伸,经过结界浜、思芳桥、瓜坞、绣坛门等景点,最终通往东宫。
游线按照园林的地形和景观元素有序布局,使游客可以依次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和建筑。
2. 建筑景点:东侧游线经过的景点主要有一些宫殿和亭台,如乐寿堂、清和宫、国门、副国门等。
这些建筑多为仿古的木质结构,风格古朴、典雅,彰显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特色。
3. 植被景观:东侧游线所经之处有大量的绿地和花坛,植被繁茂,花草树木种类丰富。
游客可以在清新的空气中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4. 水景环境:东侧游线沿湖边而建,湖水清澈见底,景色宜人。
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观赏湖光山色,感受水与园林的完美结合。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鲜明,建筑、水景、园林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东侧游线景观组织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整体布局采取“山水相连、宫殿园林相映”的手法,布局紧凑,各部分形成了有机联系,整体空间氛围和谐、流畅。
在布局中,山和水是颐和园的主要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山水景观,也有人工营造的水景和山石,构成了大片山水园林景观。
在此基础上,各类建筑、亭台、殿宇、花园、草坪等等布置在园中,形成了多种园林空间形态,展现出颐和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景观风貌。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主要由长廊、万寿山、琼花园、乐寿堂、福颐堂等景点组成,呈南北向分布。
整个区域的景观元素丰富,建筑、山水、园林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其布局形态呈现出“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景观形态,体现出古代中国园林艺术中重视自然与人工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长廊是东侧游线的主要景点之一,廊长728米,是中国最长的人行廊,采用石拱桥式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万寿山是又一个重要景点,山林茂密、气势磅礴,是颐和园的核心区域之一。
琼花园拥有各种名花异草及小而精致的建筑构件,是游览中途的理想休憩场所。
乐寿堂和福颐堂则是皇家听政和居住的地方,建筑结构和室内陈设都代表了清朝宫廷的文化水准和建筑杰出成就。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中山、水、树、花、石、人工构建景观元素相融合,景观变化丰富、层次分明。
每个景点的布设、空间形态、造型构件都打破对称式布局的单调,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致。
同时,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整体空间划分得当,方便游客游览,使游人能够顺畅地感受园林景观的韵味。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是一座综合性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
自然环境和精美的园林建筑而闻名。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主次分明的布局:颐和园以长廊为界,将整个园林划分为前山区和后山区。
前山
区为主体,包括山水、建筑、庭院和湖泊等景观,后山区则以山水为主,包括山脉、山洞
和溪流等景观。
前山区为主,后山区为次,形成了明确的主次关系。
2. 多样化的景观组合:颐和园内的景观包括湖泊、山水、园林建筑等多种元素,且
元素之间关系密切。
园内的湖泊可以与周围的山脉相互呼应,构成了独特的山水画境;园
内的建筑则以亭台楼阁为主,与湖泊、山水和植被相互融合,形成了和谐的环境风景。
3. 游线的设置与组织:颐和园的游线设置合理,游览路线清晰。
东侧游线是颐和园
重要的景观组织部分。
东侧游线以“远观山色近闻水声”为设计理念,通过一条曲折的游
览路线,将园内的山水景色和建筑景观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游客在观赏景色的同时能够
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4. 宏伟壮观的建筑布局:颐和园内的建筑多以古典风格为主,具有雄伟壮观的特点。
东侧游线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宜芸馆、寿皇殿、颐和园戏楼等。
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
上具有独特美感,还在内部布局上体现出主次分明、引人入胜的特点。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是主次分明、多样化的景观组合、合理的游线设置和宏伟壮观
的建筑布局。
而东侧游线作为重要的景观组织部分,与整个园林的布局相互呼应,为游客
提供了欣赏自然美景和古典建筑的绝佳体验。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空间布局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理念和设计原则。
颐和园的东侧游线景观组织着重展示了古人智慧和艺术造诣。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围合性布局。
颐和园的主体空间被围墙所围合,形成了封闭的内外空间。
这种布局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围合有余地”、“适度自由”的理念,使园中景物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视觉延伸性。
2. 多元化景观组合。
颐和园融合了山水园林和宫殿建筑,同时还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
园内有大规模的湖泊、山丘、亭台楼阁等山水景观,以及仿照欧洲风格的建筑。
这种多元化的景观组合使得颐和园独具一格,富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3. 连续性布局。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呈连续性发展,游客可以沿着游线依次参观各个景点。
这种布局的特点表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追求“游移于山水之间”的理念,使游客在园中可以感受到连贯的空间氛围和场景变化。
4. 隐现性布局。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在东西向上呈折行式布置,使得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逐渐揭示和发现园林景观的美。
这种布局的特点是通过景观的隐蔽场景和不同透视角度的设计来增加游客的探索乐趣和观赏价值。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是颐和园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游览顺序规划。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遵循自然景观排列的规律,游线沿着山水景点依次延展。
游客可以按照游览路线逐个参观各个景点,从而获得连续的视觉和体验效果。
2. 层次分明的景观组合。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以山丘、亭台楼阁等景观为主要元素,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景观组合,使得景观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和对比效果。
游客可以在游览过程中逐渐领略到不同层次景观的美。
3. 随意性的游览路径。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注重游览路径的自由性和变化性。
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游览路径,以达到更好的观赏效果。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
颐和园1
颐和园整体上分为宫廷区、前山前湖区、后山后湖区,其面积分别占整体的0.33%、88%和12%。颐和园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南湖岛、藻鉴阁、治镜阁分别比喻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昆明湖则象征太液池。这种传统的的造园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
湖山真意景点处的垂花门
(5)漏景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连接乐寿堂和昆明湖的是一白墙,恰在人视线所到之处开了漏窗,将昆明湖的风光恰到好处的漏到了乐寿堂内。漏窗形式多样,结构富于变化,在将乐寿堂与与昆明湖联系起来的同时,也体现了本身的趣味性。一方面游园者透过漏窗看到的景象勾起游园者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另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古典园林受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很深。儒、道、禅和风水理论各自以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及其意境的表达。其中道教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所遵循的一条准则。“虽由人做,宛若天开”也是说在有限的空间中利用自然条件,并模拟大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充分借用自然美以开拓环境美,而且园内园林之景又与环境美浑然一体,给人以雄浑磅礴,自然天成之感。
(4)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皇家园林为了反映帝王的至高无上,威严无比的权利,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等级分明等特点,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传统树种,包括松柏类:白皮松、油松、圆柏等。乔灌木类:玉兰、迎春、海棠、牡丹等。以上述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并多行规则种植。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其空间布局特点和景观组织在中国园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本文将对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进行浅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颐和园这一瑰宝。
一、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首先是“山水相依”。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以昆明湖和西山为脉络,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山水景观。
昆明湖如一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园林之中,辅以山峦起伏,水面波光粼粼,展现出一幅“水中有山、山中有水”的绝美景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
其次是“园林相连”。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以“连延多汇”的形式展现了中式庭院的优美和精妙。
经过精心规划和布局,园内山水相依,园林相连,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妙景象。
各种建筑、草木、花卉和石雕等元素相得益彰,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园林空间布局的独特魅力。
再次是“建筑相间”。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中,古建筑在园林中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绝伦的园林画卷。
建筑与山水相依,彼此映衬,相得益彰,使人们在游园观景的亦可领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最后是“宫殿相映”。
颐和园内有着众多皇家宫殿,这些宫殿均以精美的建筑和巧妙的布局,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独特风采,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布局。
这些宫殿与周围的山水和园林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优美的整体景观。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体现了山水园林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园中的每一处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意蕴,使人们在游园中领略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的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是颐和园内一个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景观特色使其成为了颐和园一个独特的景点。
首先是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东侧游线的入口,也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艺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颐和园的创造技巧
颐和园的创造技巧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的代表作之一,其创造涉及了多方面的技巧和手法。
以下是其中几个关键的技巧:
1. 空间布局技巧:颐和园的布局紧密结合了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融合了画境、园境和石境等不同元素,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中还有一些隐藏的游龙湖泊、谐趣园、二泉映月等景点,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迷人之处。
2. 园林建筑技艺:园内的建筑大都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山廊、亭台、长廊、拱桥等,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结构技巧,巧妙地融合了山水背景,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美学。
3. 水利工程技术:颐和园的山水湖泊都是依靠水利工程创造出来的,如游龙湖、燕子矶等都是通过人工引水和设计水道等方法营造出来的。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为园林增添了景色,同时也为社会和周边地区提供了水资源。
4. 石雕工艺技巧:颐和园的石雕艺术空前绝妙,几乎所有形态的石头都被巧妙地雕刻成动人的景观。
这些石雕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有文化内涵,是中国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
以上就是颐和园的创造技巧的一些简要介绍。
这个园林凭借着其卓越的手工技艺和创造性思维,傲立在中国园林艺术之巅,令人叹为观止。
颐和园
一、颐和园的整体布局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响布局方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方式(不知能否这么说?)。
设计师还非常巧妙的将这些山水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示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政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区。
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
而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长廊、排云殿、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用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站在知春亭,远看对面最远处,山水一色不可辨认,近处稍稍清晰,然后是雾蒙蒙的一片,然后才渐渐清楚。
所谓“水的三远”,在此处就完全体现体现出来了。
同时知春亭作为观赏全园景色的最佳位置之一,既可以看到万寿山一带的华丽、气派的景色,也可以远眺西堤看到对岸杨柳飘飘的自然之美,同时还可以看到远处玉泉塔和玉泉山若隐若现的旷远景色。
这正是由于颐和园在整体布局中做到了“有放有收”的原因,是整体布局中极为成功的体现。
所以,地形本身的因素再加上设计师很好的规划,就自然形成了颐和园的基本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最大限度的运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资源,还有效的合理的分配了各个空间,使每一个地方都展现了特有的美,而且也表现出了皇家古典园林所特有的气魄和魅力。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园林技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建筑、道路和景观组织方面。
本文将从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颐和园的园林空间布局特点1、延伸性颐和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园区西侧接在昆明湖,因此建筑和景观的布局都以昆明湖为中心的延伸形式进行。
例如,延长门前的长廊和游览道路的延伸,向昆明湖方向推进,使得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更加广阔。
2、对称性颐和园在空间布局上十分注重对称性,比如一些对称的建筑和动植物的整齐排列。
例如,在园林西侧设置了一条对称的游览路线,以满足游客观赏整个园林的需求。
3、错落有致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分布错落有致,雅致别致。
它以一种自然、舒适的方式将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比如,在园林中设置了古朴的石头桥,让游客可以在游览中品味到园林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在颐和园东侧,有一条长达2公里的游览线路,贯穿了颐和园东侧的景观。
作为颐和园整个游览路线的一部分,东侧游线的景观组织也十分卓越。
1、建筑景观东侧游线上有许多建筑景观,比如成光亭、玉澜堂、苏州街、万春园、兴隆山别墅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典建筑的独特魅力,是园林景区的重要构成部分。
2、自然景观除了建筑景观,东侧游线还蕴藏着许多自然景观。
比如,琼花池、荒园、翠濠湖等景观都是自然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人们可以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3、文化底蕴东侧游线上有许多具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比如清漪园、九曲桥、曲径通幽等,这些景观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人以深度的文化体验。
4、游览设施在东侧游线上,还设置了一些吸引游客的游览设施,比如悬空廊道、游船、漂流等,这些设施非常有趣,可以让游客在其间尽情玩耍。
综上所述,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使得园林具有完美的自然和建筑结合。
无论是在建筑、道路还是景观的设置上都展现了园林工艺的独特魅力,是一处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旅游胜地。
颐和园的亭台楼阁如何展现造园匠心
颐和园的亭台楼阁如何展现造园匠心关键信息项:1、颐和园亭台楼阁的布局特点2、建筑风格与形式3、装饰艺术与细节4、与自然景观的融合5、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1、颐和园亭台楼阁的布局特点11 整体规划的和谐性颐和园作为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其亭台楼阁的布局经过精心设计,与山水、植物等自然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空间布局上,遵循着对称、均衡、错落有致的原则,营造出一种既庄重又活泼的氛围。
111 主次分明的布局策略园内存在着一些标志性的亭台楼阁作为主体建筑,如佛香阁,它们在位置和规模上占据优势,成为整个园林景观的核心和焦点。
而其他小型的亭台则作为点缀,分布在周边,起到烘托和补充的作用。
112 因地制宜的灵活布局充分考虑到地形的起伏和水流的走向,亭台楼阁的位置和朝向根据具体的地理条件进行调整。
例如,在山坡上设置的亭子能够俯瞰全园美景,而临湖的楼阁则与水面相互映衬,增添了灵动之美。
2、建筑风格与形式21 传统中式建筑的典范颐和园的亭台楼阁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其屋顶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建筑结构采用木构架体系,稳固而精巧。
211 融合多种地域风格在建筑风格上,不仅体现了北方皇家建筑的雄浑大气,还融合了江南园林建筑的婉约细腻。
例如,某些楼阁的装饰手法和色彩运用借鉴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212 独特的造型与比例亭台楼阁的造型和比例经过精心推敲,注重整体的协调和美感。
无论是高大雄伟的楼阁还是小巧玲珑的亭子,都在尺寸和形态上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
3、装饰艺术与细节31 精美的雕刻与彩绘亭台楼阁的梁枋、斗拱、门窗等部位都装饰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
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神话故事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彩绘则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华丽的装饰效果。
311 巧妙的装饰构件如栏杆、挂落、雀替等装饰构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
颐和园建筑案例分析
佛香阁是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八面三 层四重檐,内部有2000多尊佛像。排 云殿是皇帝举行庆寿大典的地方,大 殿前有巨大的铜鼎和庭院。德和园大 戏楼是清代四大戏楼之一,内部雕梁
画栋,富丽堂皇
2
3
苏州街则模仿江南水乡的风貌,商 铺林立,还有茶楼、酒楼、戏台等 建筑。石舫则是模仿江南水乡的船
舫修建的,长廊环绕四周
昆明湖位于园的西部,占 据了园的大部分面积。湖 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 十七孔桥与岸上相连。岛 上有龙王庙和治镜阁,与 周围的建筑形成了"龙岛"
建筑风格与特 色
第2章
1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满、 蒙、藏等民族元素,展现了皇家园 林的庄重与豪华。这些建筑中,既 有宏伟壮观的佛香阁、排云殿,也
有精致小巧的苏州街、石舫等
颐和园 建筑案 例分析
目录
01 万寿山与昆明湖 02 建筑风格与特色 03 园林空间布局 04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01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是 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以其精
02
美的建筑、博大的文化内涵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
03
下面,我们将对第4章
01
02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精美的园林艺术作品, 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 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反映了清代园林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颐和园也是中 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 园中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文化元素
总之,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建筑 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清代 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 颐和园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灰空间表达——以颐和园为例
2019·07一、灰空间概述及其表现形式(一)灰空间的相关概念在色彩中,灰是白与黑的过渡色。
在空间表达中,灰空间也是一种过渡,它是两个不同形式空间的过渡。
在建筑中,灰空间是建筑内空间与建筑外空间的过渡。
在园林中,灰空间的界限更加宽泛,成为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过渡。
总的来说,灰空间是封锁型空间与敞开型空间的媒介。
灰空间具有不同于其他空间的意义。
它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功能性,起到了提升空间层次的作用,并且它消除了封锁型空间与敞开型空间之间的隔阂,将封锁空间与敞开空间紧密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更完整统一的体验。
在现代建筑及现代园林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灰空间的营造。
(二)灰空间的由来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最先提出了灰空间的观点,他在《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和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建筑界的关注,人们开始对这个“过渡空间”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其实,我国建筑师们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灰空间营造的探索。
在我国古典园林、古代建筑中已经有很多典型的灰空间。
例如大量使用的凉亭、前廊、回廊、半山亭、山墙上的各种漏窗等等。
这些灰空间除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在现代建筑和园林中,人们在发挥灰空间过渡作用的同时,赋予了灰空间更多的功能性和艺术性。
用丰富的功能设施来吸引人们的互动,增强空间的活跃感。
(三)灰空间的表现形式整体而言,空间可分为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灰空间,内部空间为封锁型空间,其形式十分灵活。
外部空间为自然空间,其范围十分广阔。
作为两者之间的过渡空间,灰空间的表现形式就更为多样。
我们可以根据灰空间的位置不同所造成不同的感官体验将灰空间大致分为四种形式:“内镶式”灰空间、“交织式”灰空间、“临近式”灰空间、“毗连式”灰空间。
1.“内镶式”灰空间灰空间整体被建筑内部空间或建筑外部空间包含的这两种情况即是“内镶式”灰空间(图1)。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
其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理念和风景特色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游览体验。
本文将对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进行浅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颐和园的魅力所在。
一、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1. 整体布局颐和园的整体布局以昆明湖为中心,分为东、中、西三路,分别对应东、中、西路。
东路主要以山水相映、树木葱郁为主题,中路以宫殿建筑为主题,西路则以山水远景为主题,整体布局融合了山、水、建筑、人文等要素,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2. 游线布局颐和园的游线布局以园林为主,遵循“曲径通幽”、“山水相依”、“景与情相容”的原则,将建筑、自然、人文等元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游线沿着昆明湖,穿越桥梁、亭台、岛屿等景点,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游览图景。
3. 空间连贯颐和园的各个景点之间通过曲径通幽的游线相连接,形成了起伏有致、连绵不断的空间延伸,使整个园林空间显得通透、宽广、自然,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
4. 建筑景观形成颐和园的建筑景观形成是其空间布局的重要特点,各种宫殿、寺庙、亭台、廊檐等建筑景观与湖光山色、花木树林相辅相成,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形成了宏大、优美的视觉景观。
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1. 东堤东侧游线的起点是东堤,东堤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之一,是连接昆明湖东、北二侧的一条长堤,全长728米。
东堤上植被茂盛,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是赏景、休憩的好去处。
2. 乐寿堂乐寿堂是东侧游线的重要景点,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其母亲所建的一座佛殿,内有一尊高10米的韦驮菩萨像,是颐和园的重要宗教建筑。
3. 琼华岛琼华岛是东堤的延伸,是颐和园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岛上松柏苍翠,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游客游览颐和园的必到之处。
4. 聚景园聚景园是颐和园东侧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乾隆皇帝为其生母所修建的一处园林,“聚景园”之名寓意着皇家园林的壮丽景色、美不胜收的景致。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其空间布局特点与景观组织成为了世人研究的对象。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更是颐和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颐和园整体空间布局特点以及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两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园林景观。
首先从整体空间布局特点来看,颐和园是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结合了人工的设计构思,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格局。
整个园林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半部分是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高度还原的水景长廊。
中部以昆明湖为主体,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
后半部分以佛香阁、大佛寺为中心,构成了一片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带。
这种分区布局,既将整个园林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又通过水景和山景的巧妙连接,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美丽风景。
而在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方面,这一部分更是充分展示了颐和园园林设计的精髓。
东侧游线主要包括了佛香阁、长廊、琼华岛等景点,整体呈现出一种上下起伏、曲折迂回的空间布局。
游线起始于佛香阁,这是一座仿石窟造型的建筑,建筑底部是一个三层高的挂壁式亭阁建筑,外形看似是一座巨大的佛教寺庙。
整个建筑迂回曲折,疑似藏龙卧虎,让人有一种探索的欲望。
而后是长廊,这是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是颐和园内最长的长廊,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长的长廊之一。
长廊两侧的画栋雕梁、栩栩如生的石雕、精美的画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丽和精湛技艺,更是展现了颐和园的文化底蕴。
长廊拱桥、回廊、石廊、水廊等各种廊形,错落有致地串联在一起,构成了一条宏伟壮观的廊道画廊。
接着是琼华岛,这是一个人工岛屿,岛上曲径通幽,山水相依。
岛上的建筑、植物、假山、亭台楼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的,使得整个岛屿都呈现出一种隐秘而宁静的氛围。
这种园林景观组织方式,既将游线串联在一起,又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上下起伏、曲折迂回的特点,让游人在游览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景致和体验。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北京颐和园景点介绍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北京颐和园景点介绍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北京颐和园景点介绍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意识分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
颐和固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空间的处理很具代表性。
关键词:颐和园;空间;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
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看不见、摸不到。
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
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
颐和园这座大型皇家园林,在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本文将解读它的空间处理手法。
一、空间序列序列空间反映了空间排列的次第关系,两个以上毗邻的空间就存着序列关系,序列空间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路径,穿越不同区域所体验到的,因此园林序列空间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整体性问题。
颐和园犹如一卷优美的传统山水画卷,更似一曲动听的乐章。
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追求空间丰富的层次与意境深远,强调动观的空间营造。
东宫门作为序列的前奏,拉开了颐和园乐章的序幕。
入口部分由一列四合院所组成,经仁寿殿前院的宏伟与气派,步入封闭的建筑群,然后是玉澜堂引人入胜的隔窗看景,跨过邀月门,进入长廊。
顺着廊往前走,突然开始转弯,从廊往外看,隐隐约约有金碧辉煌的屋檐映入眼帘;眼前出现了开阔的广场,随着长廊峰回路转,来到略微探入水中的广场,北边气宇轩昂的佛香阁引人神往,许多的建筑院落空间,构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整座园林设计的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至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谐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空间循环。
二、空间对比空间对比是一项很重要的空间处理艺术手法。
颐和园总体空间规划布局特点.
实习课程:园林艺术理论实习地点:颐和园姓名:***学号:************班级:风景二班实习目的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颐和园总体空间布局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
颐和园是三山五员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颐和园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
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
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颐和园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整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区。
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
而风景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这些知名建筑显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大
44摘要: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意识分
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
颐和园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空间的处理很具代表性。
关键词:颐和园;空间;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
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看不见、摸不到。
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
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
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以有限的园林空间表现出心目中无限的“宇宙空间”。
颐和园这座大型皇家园林,在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本文将解读它的空间处理手法。
一、空间序列
序列空间反映了空间排列的次第关系,两个以上毗邻的空间就存着序列关系,序列空间与时间要素密切相关,是在特定时间内通过路径,穿越不同区域所体验到的,因此园林序列空间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整体性问题。
颐和园犹如一卷优美的传统山水画卷,更似一曲动听的乐章。
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特点,追求空间丰富的层次与意境深远,强调动观的空间营造。
东宫门作为序列的前奏,拉开了颐和园乐章的序幕。
入口部分由一列四合院所组成,经仁寿殿前院的宏伟与气派,步入封闭的建筑群,然后是玉澜堂引人入胜的隔窗看景,跨过邀月门,进入长廊。
顺着廊往前走,突然开始转弯,从廊往外看,隐隐约约有金碧辉煌的屋檐映入眼帘;眼前出现了开阔的广场,随着长廊峰回路转,来到略微探入水中的广场,北边气宇轩昂的佛香阁引人神往,许多的建筑院落空间,构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了整座园林设计的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至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达谐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空间循环。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一项很重要的空间处理艺术手法。
将两个以上的不同空间,放在相毗邻的位置上,构成相互关系。
在古典园林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最普遍,也最富有成效。
颐和园在运用大小空间对比和不同形状的空间对比方面尤为突出。
绕过涵虚、罨秀牌楼,广场的尽头便是东宫门,入东宫门迎面是一座牌坊式门楼,边柱两侧连着红墙,接着步入严整、封闭的皇家庭院。
仁寿殿等建筑规模宏伟,以朴素的青瓦代替华丽的琉璃瓦,并在院内栽植常青树木,点缀山石,以求同园林的整体环境相协调。
仁寿殿外宽大的月台,对称排列着铜龙、铜凤、铜缸和四个鼎炉。
穿过仁寿门,便进入了仁寿殿院落,迎面是一块高丈余的湖石挡住了视线,此石称“寿星石”,成为院内的一块天然屏障。
穿过仁寿殿,从殿外南侧西行,两个小土丘遮住了视线,给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错觉。
小土丘中间有一条曲径,经过小径来到玉澜堂前院,经过西配房,即可透过墙上的小窗隐隐约约看到外面宽阔的湖面及远处玉泉山和塔影,让人忍不住要走出去。
走出西配房,视野突然开阔,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让人出乎意料的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通过描述,可以感到东宫门到昆明湖的视觉空间变化:其一,颐和园运用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对比、封闭与开敞空间的对比、内聚与外向的对比,把游者先引入皇家宫殿庄严的氛围,然后通过墙上的透窗给人提示与向往,引着游人逃脱封闭庄严的氛围去感受视野开阔的心旷神怡。
其二,宫殿区建筑空间严整有序,院落空间封闭,转折后进入空间开阔的自然风景中,有限的人工建筑庭院空间与无限的自然山水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使人为之一振,美不胜收。
三、引导与暗示
引导与暗示,是园林设计的常用方法。
某些藏得很深的景,或可望而不可及,或者根本不能被发现。
借助于空间的组织和导向性,将游人引至景点。
这种空间的导向通常需要借助游廊实现。
在空间的设计上,颐和园的长廊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暗示作用。
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它还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呈细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极强的导向性。
由于它总是向人们暗示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然会有所发现,因而处于其中的人们总不免怀有某种期待,巧妙的利用这种情绪,便可以通过长廊把人们不知不觉的引导至某个确定的目标。
这条彩带般的长廊,把万寿山前分散的景点建筑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条风雨无阻的观景线。
它既是整座园林建筑的骨架之一,也是景点的联系路线,又与各样建筑组成空间层次多变的园林艺术空间。
颐和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景点众多,没有良好的空间设计,很难达到现在的艺术效果,本文仅从空间序列,对比和引导暗示三方面进行了粗浅分析。
相信对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的空间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可以说颐和园是一座宝库,有待大家更加深入潜心探索。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浅谈颐和园的空间处理毛 玮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81)
体,人为景观是对山地自然景观的补充与点缀。
山地自然景观是山地景观的基础,山地建筑是山地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山地环境中,山地建筑具有双重的角色。
一方面点缀强化了山地自然景观,本身成了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山地建筑为人们提供了较佳的观景条件。
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室内空间划分采用开放式规划格局,注重室内门窗的大小、方位,打破传统室内外的界限,墙体采用大片落地门窗来扩大视觉空间,将室外景观、花草树木、空气引入室内,使人亲近自然,与自然零距离接触,使室内和室外打成一片,模糊建筑的边界。
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是由于山体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山地风景,也谈不上山地建筑,所以更应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建筑的各种类型之中,山地建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创造出各种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以适应于各种环境的不同需要。
参考文献
[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
[2]卢济威, 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1
[3]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 2006-9-1
理论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