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合集下载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

毕业论文题目: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英文题目: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landscaping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学生姓名:导师姓名: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

南湖岛是颐和园中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岛,它在植物造景手法上秉承了颐和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又拥有其独有的特点。

本文在对颐和园南湖岛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造景特点进行归纳,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期为岛屿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Name of student:Guowanyue Name of tutor:Chenyuan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garden culture.The South Lake Island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sland in the Summer Palace,its plant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Summer Palace,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e of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landscaping,summarize it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then make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oblems,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Key words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e目录引言 (1)1 概况 (1)1.1颐和园概况 (1)1.2南湖岛概况 (2)2植物造景 (2)2.1北京的植物造景现状 (2)2.2颐和园植物造景现状 (3)3南湖岛植物造景特点 (4)3.1植物的种类和配置 (4)3.1.1植物的种类 (4)3.1.2植物的配置 (5)3.2植物景观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5)3.3植物景观与建筑的合理搭配 (8)3.3.1广润灵雨祠 (8)3.3.2涵虚堂 (10)3.4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 (11)3.4.1文化内涵 (11)3.4.2艺术气息 (11)4问题与讨论 (12)4.1保存优势地被植物 (12)4.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13)4. 3注重节点景观效果 (14)4. 4打造文化植物名片 (15)5结语 (16)参考文献 (17)6致谢词 (18)引言颐和园是一座风景如画、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1]。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作者:刘鸿儒钱可敦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1期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其景观组织以及空间布局都具有自身的特色。

通过对颐和园的调研、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皇家园林的特点与设计思想,感受皇家的气势磅礴。

并以此为基础,清晰地体会东侧游线景观组织过程中的思路。

关键词:颐和园;空间布局;景观组织0 引言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290余公顷,西侧与玉泉山、西山等山脉相联系,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在原有瓮山和西湖基础上建造为大型皇家山水园,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其对江南园林写仿之高明也是皇家园林中的典范,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1 空间布局特点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可以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其中以前山前湖为主体,占总面积的88%,全园最高点是万寿山,高58.59米。

借西山群峰之景与园内建筑群落、山水风貌相融合,形成变换无穷的景色。

从布局特点上来看,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特点如下:1.1 一池三山一池三山作为中国园林最为传统的布局形式,北方园林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之中。

从最开始西苑三海“一海一山,南北一线”的形式到颐和园“一池包含大小三山”(大三山:南湖岛、藻鉴堂、冶镜阁;小三山:凤凰墩、知春亭、小西冷),其格局也发生着不同形式的演变,来适应不同时期的园林。

1.2 轴线对称从总体分布上来看,颐和园中轴线从凤凰墩起,经南湖岛穿过排云殿、佛香阁、须弥灵境、石拱桥最后到北大门。

主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既强调了中心轴线,又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范围,使自然与人工完美的结合,突出颐和园是一座天然山水园。

前山区作为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严谨,运用多种建筑实体相互组合的方式,创造出完整又多变的空间序列;此外,在中軸线的两侧又布置两条次轴线,分别坐落着宝云阁、清华轩和湖山碑、介寿堂,在这两条次轴线之外还有着由云松亭和寄澜亭、写秋轩和秋水亭两组对称的建筑的组成的辅轴线。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紫薇学号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云:“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已故当代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曰:“(园林之有楹联)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楹联、匾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就颐和园中的楹联匾额与其植物配置间的联系作一些探讨。

颐和园是现存楹联、镌刻、匾额较多的皇家园林。

据不完全统计,颐和园现存有各类楹联、匾额不下百余处。

颐和园各主要景点与建筑群如东宫门、仁寿殿、玉澜堂、宜云馆、乐寿堂、排云殿、佛香阁、西堤、谐趣园等等,都悬挂着各式匾联,可谓五步一匾,十步一联。

园内许多楹联、匾额均选自古诗名句。

谐趣园之“寻诗径”缘于唐代诗人李贺寻诗的典故;画中游石牌坊“飞瀑垂空漱石凉”一联是《世说新语》中孙楚“漱石枕流”的故事;而迎旭楼楹联中“宴集横汾”则使人联想到武帝的著名歌咏《秋风辞》,等等。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楹联匾额中大量反映了对神的敬畏和对帝王的歌颂,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和宗教精神,这种精神从颐和园的山水格局中就能看出。

颐和园的山水骨架是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体现神山仙岛的意境,也符合我国古代“一池三山”的造园理念。

谐趣园知春堂楹联“十洲烟景四时花”和玉带桥的对联“地到瀛洲旱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明”就点明了“三岛十洲”的神化题材。

颐和园内的楹联匾额大都出自清朝历代帝王或贵族官僚之手。

虽然自康乾之后,晚清帝王的汉学修养和文化层次普遍不高,而官宦所题又不可能摆脱“梵天乐土”,“君权神授”以及对帝王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祥兆瑞应、粉饰太平之意,但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探究颐和园这座中国园林艺术宝库的一把钥匙。

颐和园内几处重要景点的楹联匾额与植物配置分析(1)玉澜堂由东宫门入颐和园,玉澜堂是一处重要的游览景点。

玉澜堂原为清漪园旧名,公元1860年为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6年重建,后为光绪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成为软禁光绪的地方。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最终定稿)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最终定稿)

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最终定稿)第一篇: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楹联匾额与颐和园的植物配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政之口云:“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已故当代著名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曰:“(园林之有楹联)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楹联、匾额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就颐和园中的楹联匾额与其植物配置间的联系作一些探讨。

颐和园是现存楹联、镌刻、匾额较多的皇家园林。

据不完全统计,颐和园现存有各类楹联、匾额不下百余处。

颐和园各主要景点与建筑群如东宫门、仁寿殿、玉澜堂、宜云馆、乐寿堂、排云殿、佛香阁、西堤、谐趣园等等,都悬挂着各式匾联,可谓五步一匾,十步一联。

园内许多楹联、匾额均选自古诗名句。

谐趣园之“寻诗径”缘于唐代诗人李贺寻诗的典故;画中游石牌坊“飞瀑垂空漱石凉”一联是《世说新语》中孙楚“漱石枕流”的故事;而迎旭楼楹联中“宴集横汾”则使人联想到武帝的著名歌咏《秋风辞》,等等。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楹联匾额中大量反映了对神的敬畏和对帝王的歌颂,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和宗教精神,这种精神从颐和园的山水格局中就能看出。

颐和园的山水骨架是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体现神山仙岛的意境,也符合我国古代“一池三山”的造园理念。

谐趣园知春堂楹联“十洲烟景四时花”和玉带桥的对联“地到瀛洲旱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明”就点明了“三岛十洲”的神化题材。

颐和园内的楹联匾额大都出自清朝历代帝王或贵族官僚之手。

虽然自康乾之后,晚清帝王的汉学修养和文化层次普遍不高,而官宦所题又不可能摆脱“梵天乐土”,“君权神授”以及对帝王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祥兆瑞应、粉饰太平之意,但不妨碍我们将其作为探究颐和园这座中国园林艺术宝库的一把钥匙。

颐和园内几处重要景点的楹联匾额与植物配置分析(1)玉澜堂由东宫门入颐和园,玉澜堂是一处重要的游览景点。

玉澜堂原为清漪园旧名,公元1860年为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6年重建,后为光绪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成为软禁光绪的地方。

植物造景浅析——以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为例

植物造景浅析——以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为例

2017年第1期现代园艺项目资助:北方工业大学学科建设-优势建设学科培育-建筑学(编号XN084)1谐趣园游线及植物简介1.1谐趣园简介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名惠山园。

乾隆帝南巡江南,途径无锡惠山时对惠山的寄畅园甚是喜爱,令宫廷画师临摹制图。

返京后命督造颐和园的内务大臣在万寿山东面以寄畅园为蓝图仿建惠山园。

嘉庆十六年(1811年),对惠山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

”遂改名为谐趣园。

1.2谐趣园游线由谐趣园西侧园门入园,穿廊过亭,由西向东前进,可倚栏观水,水中遍植莲、荷,细雨蒙蒙,叶上晶莹剔透的雨珠,仿佛翡翠盘上装满了钻石。

而后向北折行至洗秋,饮绿,岸边种植垂柳,柳斜且枝垂及水面,掩映其后的知鱼桥。

沿岸莲花、荷花成片种植,配合块石的驳岸,尽显自然之趣。

知鱼桥上凭栏而望,可见池对岸的主体建筑涵远楼,楼前亲水平台上也种植这垂柳,与对岸“饮绿”旁的垂柳互成对景。

涵远楼后的山坡上散植着槐树柏树,后山的槐柏作为映衬着涵院楼。

过知鱼桥至知春堂,堂前两侧对植垂柳,柳如画框,知春堂如画,建筑与植物相辅成景。

“小有天”与“饮绿”对望,从小有天观望,前景有垂柳,中景有“饮绿”,园外远山丛林呈远景。

北岸西行过“兰亭”至主体建筑涵院楼,站在楼前南望,近处是一片荷花,莲花,远处是小雨中水汽氤氲的远山。

涵院楼西侧是一出水尾,周边丛植这一片竹林,雨打竹叶,沙沙作响,分外的安逸且富有野趣。

穿过竹林是瞩新楼由此出园。

2植物造景特点2.1植物对于空间和意境的营造《山水诀》中王维对山的布局和花木的配置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山倚树如有衣,树靠山如生骨。

树木过于浓密则遮掩了山势的俊丽,山势亦不能乱而无序,要凸显树木的光辉姿容,雨水的配置也同理,山水植物三者间的配置应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植物利用其冠型特点可自由划分空间,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其营造的空间中的光影效果增添了山水园林的美感。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紫薇学号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滨海度假区园林植物景观分析

滨海度假区园林植物景观分析

滨海度假区园林植物景观分析滨海度假区是指位于海滨地区的旅游度假区域,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风景优势。

园林植物景观是滨海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对滨海度假区园林植物景观进行分析。

一、植物种类多样性。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花草等。

这些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不仅增添了度假区的绿色氛围,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观赏价值。

滨海度假区常见的花草有杜鹃花、玫瑰花、海棠花等,它们不仅花色艳丽,形态各异,还具有浓郁的芳香,给游客带来了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享受。

二、植物布局合理。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在种类选择和布局上注重合理性。

植物选择上,既有能够适应滨海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本地植物,又有能够营造出异域风情的外来植物。

植物布局上,滨海度假区通常采取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方式,使园区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高大的乔木常布置在园区的中央区域,起到绿化、遮阳的作用;而低矮的灌木则常种植在人行道、花坛等区域,起到点缀和边界的作用,使整个园区更加有层次感。

三、植物配置巧妙。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往往非常巧妙。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常见的梯田造景技法,在滨海度假区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在坡地上种植不同高度的植物,形成层层叠加的景观效果,既增加了园区的美感,又起到了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的作用。

四、植物关联性强。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中,往往可以看到多种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

一些攀援植物往往与树木共生,通过攀爬树木获取更多阳光和养分;一些花草植物往往与昆虫、蜜蜂等有着密切的互利关系,通过传粉传播自己的花粉和种子。

这些关联关系不仅丰富了滨海度假区的生态系统,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观赏元素。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具有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布局合理、植物配置巧妙和植物关联性强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使滨海度假区的园区更加美丽和宜人,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观赏和体验机会。

滨海度假区园林植物景观分析

滨海度假区园林植物景观分析

滨海度假区园林植物景观分析
滨海度假区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区域,拥有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文将对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进行分析。

滨海度假区的主要特点是海岸线的优美景色。

这里的园林植物景观以海滩为主要元素,常见的植物有沙柳、海桐、沙梨、海桑等。

这些植物能够抵御海风的侵蚀,保护沙滩的稳
定性,同时也增加了滨海度假区的绿化景观。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还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这里的土壤盐
碱化严重,只有少数植物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

在滨海度假区常见的植物有盐蒿、碱
蓬等耐盐碱植物。

这些植物以其独特的外貌和韧性适应了这一特殊环境,同时也为度假区
增添了特色。

滨海度假区还注重打造生态景观,通过引进多样性的园林植物来丰富景观。

除了海滨
植物外,种植了大量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和灌木。

常见的花卉有玫瑰、月季、牡丹等,而
常见的灌木有紫薇、杜鹃、柏树等。

这些植物以其丰富多彩的花朵和鲜艳的颜色为度假区
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还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氛围。

在游览径和休闲区往往种植
一些绿草,这些绿草不仅可以起到防护土壤的作用,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踏青场所。

滨海度假区还常常种植一些高大的乔木,如柳杉、马尾松等,这些乔木不仅可以起到
遮阴的作用,还能带来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氛围。

滨海度假区的园林植物景观以海滩植物、盐碱植物、花卉和灌木为主要元素,通过丰
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和舒适宜人的环境氛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美丽、宜人且富有特色的度
假体验。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_胡振园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_胡振园

1颐和园植被的溯源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全园总面积290hm2。

它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

此处地处华北平原,属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度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后经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与人工开发,其最原始植被已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从瓮山、西湖到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的前身为元朝的瓮山、瓮山泊,因湖在北京城西,元末时期又称湖名“西湖”。

此处地貌环境,在京西北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籍记述:“瓮山在都城西三十里,清凉玉泉之东,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

……西望诸山,则崖峭岩窟,隐如芙蓉,泉流波沉,来如白虹,窅乎若是其旷也。

至是茂树回环,幽荫蓊蔚,坳洼渟潆,百川所蓄,渺乎若是其深者,又临瞰乎西湖者矣。

”这一记述概括了古时瓮山所处地势之盛,前有西湖,西有玉泉山,三者之间山水联属,互为借资。

由此还可以看出,元明时期的“颐和园”,植被群落茂密丰饶,一派自然山水地貌。

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物群落也以此时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清代,以瓮山、西湖的天然结构为基础骨架,经过大规模的修整改造,形成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颐和园前身),万寿山、昆明湖应运而生,颐和园的湖山地貌也由此定型。

虽然元代瓮山的原始植被已踪迹全无,明代遗留下来的山林树木也并不繁茂,但西湖长堤五六里,柳树和荷花却极为兴盛。

清漪园建园时充分利用此一条件,大片栽植不同种类的植物。

1860年清漪园被烧毁,慈禧沿用清漪园树木规划,对万寿山和昆明湖树木进行补植,并引进大量花木,改清漪园为颐和园。

1995年,经昆明湖3500年沉积中的孢粉测定,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被历史上曾分属3门79科,经过自然生长和清乾隆、光绪两朝的人工栽植,繁育延续下来。

1.2颐和园植被现状万寿山、昆明湖地区的植物群落,以元、明时期的植物生态环境为基础,清漪园和颐和园时期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并根据造园要求,按不同的山水环境,大片栽植不同的树木种类,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精湛的园林技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园林的建筑、道路和景观组织方面。

本文将从园林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颐和园的园林空间布局特点1、延伸性颐和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园区西侧接在昆明湖,因此建筑和景观的布局都以昆明湖为中心的延伸形式进行。

例如,延长门前的长廊和游览道路的延伸,向昆明湖方向推进,使得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更加广阔。

2、对称性颐和园在空间布局上十分注重对称性,比如一些对称的建筑和动植物的整齐排列。

例如,在园林西侧设置了一条对称的游览路线,以满足游客观赏整个园林的需求。

3、错落有致颐和园的建筑和景观分布错落有致,雅致别致。

它以一种自然、舒适的方式将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比如,在园林中设置了古朴的石头桥,让游客可以在游览中品味到园林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在颐和园东侧,有一条长达2公里的游览线路,贯穿了颐和园东侧的景观。

作为颐和园整个游览路线的一部分,东侧游线的景观组织也十分卓越。

1、建筑景观东侧游线上有许多建筑景观,比如成光亭、玉澜堂、苏州街、万春园、兴隆山别墅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典建筑的独特魅力,是园林景区的重要构成部分。

2、自然景观除了建筑景观,东侧游线还蕴藏着许多自然景观。

比如,琼花池、荒园、翠濠湖等景观都是自然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人们可以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3、文化底蕴东侧游线上有许多具有文化底蕴的景观,比如清漪园、九曲桥、曲径通幽等,这些景观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人以深度的文化体验。

4、游览设施在东侧游线上,还设置了一些吸引游客的游览设施,比如悬空廊道、游船、漂流等,这些设施非常有趣,可以让游客在其间尽情玩耍。

综上所述,颐和园的空间布局特点和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使得园林具有完美的自然和建筑结合。

无论是在建筑、道路还是景观的设置上都展现了园林工艺的独特魅力,是一处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旅游胜地。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相和 士大夫 的封建王 朝思想 。 而清 时慈禧居住 的乐 术效 果及 刻板 的人为要求 ,不顾 植物 的习牲要求 ,
寿 堂 选 用 玉 兰 、 棠 、 丹 意 喻 “ 堂 富 贵 ”表 达 着 硬凑成 一个违 反植 物 自然 生长发 育规律 的群落 。 海 牡 玉 . 颐 她渴望 富贵长 寿的心态 。
四大原 则 。
23 1在 统 一 中 求 变 化 。 变 化 中 求 统 一 .. 在
① 万 寿山 由于人 工堆 砌 ,山体 前 山 比后 山 、 西
部 比东 部 山脉 险峻 , 土壤较 贫瘠 、 碱量 较高 。 含 因此 前 山栽 植耐 盐碱 、 贫瘠 而较 喜 阳 的柏 树 , 问植 松树 ; 后 山多植喜 酸性 土壤 、有 一定 耐 阴能力 的油 松 , 辅
和 圃中 的植 物不仅有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本等形 态 藤
调 和底 色 。 隆御 制诗 中“ 山松柏 成林 , 下缀 以 乾 满 林 繁 花 , 岸 问种 桃 柳 , 中一 片荷 香 ”既 是 颐 和 园 堤 湖
然 的境 界 。例如 , 万寿 山 的后 湖两 岸 以油松作 为基
调 树种 , 色调 凝 重 、 四季 常 青 , 阔叶树 种 有槲 树 、 朴
不 同的环 境分为 规则式均 衡和 自然式均衡 两种 。 规
地 区是连贯 相通 的 这也 就决定 了它不可 能脱离
则 式 均 衡 即 对 称 的 均 衡 , 种 手 法 多 用 于 万 寿 山前 北 京西郊 地 区的山水环 境而独 立存在 。 此 既然 大 自然 山 以 建 筑 为 主 的 政 治 活 动 区 . 乐 寿 堂 前 左 右 对 称 恩 赐 给 我 们 美 好 天 然 的 山 水 地 形 , 应 充 分 考 虑 在 如 就

颐和园的植物配置

颐和园的植物配置

颐和园的植物配置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面积约290公顷。

颐和园以其独特的植物配置而闻名,这些植物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精心布置,为游客营造出一种宜人的环境氛围。

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主要分为四个区域:大致为前门到后门的中轴线上是“千山水韵”,左侧是“绮丽花海”,右侧是“亭台楼阁”,后门及后湖区域则是“山青水秀”。

让我们来看看“千山水韵”区域的植物配置。

这个区域以山和水为主题,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植物选择,打造出一幅宜人的山水画卷。

沿着中轴线,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如垂柳、红叶李、红藤等。

这些植物不仅增添了园林的绿色,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清凉的休憩场所。

我们来看看“绮丽花海”区域的植物配置。

这个区域以花卉为主题,色彩斑斓的花海让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卉,如牡丹、月季、郁金香等。

它们不仅各具特色,而且花期错落有致,使整个区域时刻都洋溢着花香。

接着,我们来看看“亭台楼阁”区域的植物配置。

这个区域以建筑和亭台为主题,植物则是为建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背景。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树木和灌木,如松树、柏树、丁香等。

它们不仅给亭台楼阁增添了一份青翠,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遮阳的场所。

我们来看看“山青水秀”区域的植物配置。

这个区域以山和湖泊为主题,通过山水的配置和植物的选择,创造出一个自然而又宜人的环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树木和水生植物,如杨树、荷花、莲藕等。

它们不仅增添了园林的美感,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欣赏自然风光的机会。

总的来说,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丰富多样,精心布置。

无论是山水、花海、亭台楼阁还是山青水秀,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特色。

这些植物不仅增添了园林的美感,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宜人的环境氛围。

在颐和园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独特的自然世界中,让人心旷神怡。

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

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

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以其园林艺术的卓越和生态环境的优美而著称于世。

在颐和园的建设历程中,生态环境建设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它在绿植覆盖、水系环境、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努力。

绿植覆盖颐和园以其幽静的山岳林地和清幽的湖泊,以及错落有致的花园而著称。

大面积的绿植覆盖是颐和园美化环境、提升设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使得颐和园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颐和园的绿植主要由桦树、松、杨、柳、银杏等乔木和紫薇、玉兰、牡丹、海棠等灌木构成。

这些植物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质,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

颐和园的植被资源也是北京市内难得的一个生物保护区域,在远古时期遗留下来了多样性的生态群落。

水系环境颐和园以其宏伟的水利工程而著称于世。

它的主要水系有昆明湖、宝瓶山下的西海、北海、中、南、西六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颐和园的靓丽景观。

颐和园拥有多达两万亩的泉水池塘,其中最大的昆明湖占地面积约为一千七百余亩,坑底面积和山形水面组成数十个水系群,蓄水量达到了数千万立方米。

颐和园的水利工程系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古建工程,它的建设不仅考虑了保障水文循环的规律,还包括了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

颐和园的主要补给源,就是自建水源,相对外来水源污染小,风险少。

野生动植物多样性颐和园是一个优美的生物群落,有着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它们在颐和园的环境中自由生长,活跃生态系统。

颐和园内的动物以小动物为主,比如松鼠、兔子、黄鼠狼、金丝猴等,一些稀有的鸟类,如白鹤、灰鹤、孔雀等也可以在这里看到。

颐和园还设有鱼塘和鱼池,鲤鱼、鲮鱼、草鱼等鱼儿在水里嬉戏玩耍。

颐和园的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也很高,如映山红、松柏、海棠、紫薇、牡丹、含笑等于一身,拥有数百种花卉和草木,提供了一个自然、优美、适宜动植物生存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颐和园生态美营建是一项长期而又全面的建设工程。

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

颐和园艺术表现形式

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
颐和园万寿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 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 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 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 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 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 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 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 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 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
颐和园宜芸馆
宜芸馆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 重修。清漪园时为乾隆皇帝的书 库,陈设精雅,颐和园时为光绪 皇后隆裕的寝宫,由于建筑功能 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陈设的布置 有了很大变化。1979年,古建维 修后,室内仅陈放家具。1992年, 根据清漪园时的陈设档案布置陈 设,整组院内陈列文物百余件。
1、颐和园(颐和园景点)
颐和园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 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 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 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 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 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 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 (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 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 “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透景 透景是园林建筑常用的构景手 段之一。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 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 透景线,这种处理手法叫透景。 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 在平面规划设计图上表现出来, 并保证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 的立面空间上不再受遮挡。
3、园林艺术创作(掇山叠石艺术)
“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帝王宫苑,“幽君磊,原非得以, 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君,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 无聊之极思也。然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峰使君平地。自 是神仙妙术,假乎于人,以示奇也”的私家园林,都追求 山林之乐,对置石和假山叠石都有着很高的造诣。无园不 石,无石不奇,石在古典园林中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

颐和园景观分析及改造小议

颐和园景观分析及改造小议

颐和园景观分析及改造小议班级:2020级建筑学4班姓名:学号:DS202107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有的园林艺术杰作。

颐和园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约15千米,旧称“清漪园”。

1888年重建,更名“颐和园”,耗银3000万两,历时十年。

颐和园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3公顷,要紧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份组成。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聪慧海,往下为、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组成一条明显的。

在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

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能够上下穿行。

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那么与前山迥但是异。

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那么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沿着前山山脚,是一条彩画长廊,东起乐寿殿的邀月门,穿过排云门,直达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二十八米,中间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

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画,有西湖风光,有山水人物,有花卉翎毛,象一座五彩缤纷的,蜿蜒曲折,把前山的建筑连接在一路。

这座庞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

但它的水面并非单调,除湖的周围点缀着各类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漂亮的和岸上相连。

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

万寿山前山面临着广漠的昆明湖。

东岸,由北向南布置着知春亭、、廓如亭等点景建筑。

知春亭,位于玉澜堂南面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有桥的岸上相通。

亭子重檐圆柱,幽雅新颖。

廓如亭畔有一石座,卧伏着一铜牛,昂首竖耳,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昆明湖。

水中的南湖岛,由和东堤相连接,象一道长虹飞跨在粼粼的碧波之上。

南湖岛同石栏围绕,涵虚堂高踞岛上。

掩映于绿树丛中。

昆明湖西部的西堤是依照杭州西湖的修造的。

堤上遍植桃柳,闻名的西堤六桥隐此刻堤花岸柳当中,其中汉白玉雕砌的玉带桥拱挺拔,远望如一条玉带,造型优美。

颐和园园林要素分析

颐和园园林要素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一历史背景;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二基本概况;颐和园(theSummerPalace).颐和园;三颐和园的造园手法;①颐和园的理水工程;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造园;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措施:?疏导水源,引自玉泉山水;?挖大型人工湖;?在湖中修建长提和岛屿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一历史背景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186 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 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基本概况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

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颐和园的造园手法①颐和园的理水工程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造园者基于对自然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沼、溪涧、泉源等水体,并以山石点缀为驳岸、石矶、港汊,表现出水面的平远辽阔或水径的曲折幽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英文题目: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landscaping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浅析学生姓名:导师姓名:摘要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

南湖岛是颐和园中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岛,它在植物造景手法上秉承了颐和园的整体风格,同时又拥有其独有的特点。

本文在对颐和园南湖岛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造景特点进行归纳,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期为岛屿植物造景提供参考。

关键词颐和园、南湖岛、植物造景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 Name of student:Guowanyue Name of tutor:Chenyuan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garden culture.The South Lake Island i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island in the Summer Palace,its plant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dhering to the overall style of the Summer Palace,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ze of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species and plant landscaping,summarize it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then make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oblems,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sland plant landscaping.Key words The Summer Palace South Lake Island Plant landscape目录引言 (1)1 概况 (1)1.1颐和园概况 (1)1.2南湖岛概况 (2)2植物造景 (2)2.1北京的植物造景现状 (2)2.2颐和园植物造景现状 (3)3南湖岛植物造景特点 (4)3.1植物的种类和配置 (4)3.1.1植物的种类 (4)3.1.2植物的配置 (5)3.2植物景观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5)3.3植物景观与建筑的合理搭配 (8)3.3.1广润灵雨祠 (8)3.3.2涵虚堂 (10)3.4文化内涵与艺术气息 (11)3.4.1文化内涵 (11)3.4.2艺术气息 (11)4问题与讨论 (12)4.1保存优势地被植物 (12)4.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 (13)4. 3注重节点景观效果 (14)4. 4打造文化植物名片 (15)5结语 (16)参考文献 (17)6致谢词 (18)引言颐和园是一座风景如画、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1]。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造园手法以及建园风格上浓缩了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华。

位于颐和园昆明湖南湖中的南湖岛,是一座相对独立的湖心人工岛,在岛上运用丰富的植物配置与建筑物的结合,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特色,打造出一个清雅幽静、遗世独立的优美的园林景观。

对于南湖岛上的植物造景手法和园林景观配置方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也是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概况1.1颐和园概况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2]。

颐和园的前身原名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是清代时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咸丰十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烧毁。

光绪十二年,在综合了景观效果、经济、政治等多方因素后,清廷决定重修清漪园作为慈禧归整后的顾养之所,取“颐养冲和”之意。

于光绪十四年更名为颐和园[3]。

鉴于当时国力有限,颐和园尽管在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细节上质量有所下降。

只恢复了部分景区,而清漪园中设计最为精巧、建筑形式最为丰富的后山后湖景区却无法全部恢复,大量精致的小园林被埋没在万寿山后山茂密的山林之中了。

颐和园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全园总面积290公顷[4]。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其中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等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1.2南湖岛概况南湖岛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东西宽120米,南北宽105米,接近圆形,象征着满月。

昆明湖习惯上按位置分为南湖与西湖两部分,而该岛因在南湖里,故称为南湖岛。

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

南湖岛是通过岛东南处著名的十七孔桥与东堤的廓如亭相连(图1),岛、桥、亭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构图。

南湖岛四面环水,沿岸用汉白玉雕栏围护,视野广阔,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

并有轮渡与湖岸的东北角及西北角相互通过。

图1 十七孔桥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岛上现存有涵虚堂、岚翠间、龙王庙(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月波楼、澹会轩等景点建筑。

岛北部是山石叠成的假山,涵虚堂和岚翠间建于假山之上,为岛中的主体建筑。

岛上最著名的建筑为龙王庙,名“广润灵雨祠”,祠中供奉着龙王像。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是按照我国古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传统模式修造,南湖岛象征着神话中的蓬莱幻境,所以南湖岛也叫“蓬莱岛”。

岛上松柏蓊郁,叠石林立,楼阁隐约如画,胜似仙宫。

2植物造景2.1北京的植物造景现状植物造景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木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芳香、习性等自然美创作植物景观,通过植物与地形、水体建筑、山石、雕塑等有机配植,达到形成优美、雅静的环境和艺术效果[5]。

研究植物造景法则,首先要了解植物景观,植物景观主要指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景观一词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的景观[6]。

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能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目前,由于环境恶化,人类愈加渴望回归大自然。

我国的园林建设也以植物景观为主,建设生态园林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7]。

而北京,因其特有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季相特征明显,在植物造景和植物应用上也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总结北京地区现如今常用的观赏植物如下:春季主要为观花类植物,如迎春、玉兰、碧桃、丁香类、海棠类、紫荆、猬实、楸树、二月兰、鸢尾、马蔺等;夏季主要有荷花、合欢、栾树、美国凌霄、紫薇、木槿、萱草等;秋季以观叶类植物为主要观赏对象,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黄栌、五角枫、黄连木、白蜡、银杏、火炬树、红瑞木、紫叶李、紫叶小檗、地锦等,同时秋季也是菊花观赏的最佳季节;冬季大部分观花观叶类植物都凋零,植物造景通常使用松柏类常绿植物,如油松、雪松、华山松、白皮松、侧柏、桧柏等。

2.2颐和园植物造景现状早在清漪园时期,乾隆就在《御制诗》中有相关的描绘, 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植竹子和各种花卉。

颐和园所处地理位置毗邻北京的西山山脉,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度地带。

植被覆盖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

从1949年建国后至今,颐和园在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绿化恢复和改造,尽力恢复清漪园时的植物群落景观,并引进、培育新的植物品种,成为颐和园现在的植物群落布局,即:万寿山前后山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山分两麓,半寂半喧”的造园章法[8]。

园内因山水建筑的不同风格采用了多种植物造景方式,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和意境。

万寿山上以松柏类植物大片成林栽植,体现皇家的威严气派。

前山以种植柏树为主,间植松树作为辅助;后山则以松树为主,辅植以柏树,同时间植元宝枫、槐树、栾树、槲树、连翘、山桃、山杏、丁香等落叶乔木和花灌木等,更富自然气息。

3南湖岛园林造景特点3.1植物的种类和配置3.1.1植物的种类通过对颐和园南湖岛的实地调查并翻阅相关资料后得知,南湖岛上以种植乔木为主、花灌木为辅,同时覆盖有大量的地被植物。

为了营造出远处望去常年植物葱郁、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效果,岛上以种植松柏类的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华山松、侧柏,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历史悠久的古树,并对其加以保护。

南湖岛位于昆明湖中央,四面环水,而古典园林在水边常用的造景手法就是沿堤插柳,所以南湖岛在驳岸处主要也是以种植绦柳为主。

同时,根据岛上各种建筑物的分布特点,还种植了榆树、国槐、丝棉木、核桃、元宝枫、山桃(图2)、碧桃、丁香(图3)、连翘、迎春(图4)、棣棠、二月兰(图5)、紫花地丁、蒲公英、麦冬属植物、早熟禾等植物进行装点。

图2 山桃图3 丁香图4 迎春图5 二月兰3.1.2植物的配置南湖岛的整体的林冠贤呈现浑圆的造型(图6)。

主要运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搭配组合的植物景观配置方式,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如国槐+连翘(迎春)+麦冬(早熟禾),国槐+丁香+二月兰(紫花地丁),松(柏)+丁香+二月兰(紫花地丁),松(柏)+山桃+早熟禾(麦冬),松(柏)+连翘(迎春)+麦冬(早熟禾)(图7),榆树+丁香+二月兰(紫花地丁),核桃+麦冬(早熟禾),元宝枫+丁香+麦冬(早熟禾),碧桃+二月兰(紫花地丁),碧桃+麦冬(早熟禾),柳树+二月兰(紫花地丁)+早熟禾(麦冬),柳树+沉水植物等方式体现了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

既体现出皇家园林所独有的庄严气派,也显示出了一种自然野趣、生气勃勃的感觉,同时结合寺庙园林的特点,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

图6 南湖岛整体林冠线呈浑圆型图7 松柏+迎春+麦冬3.2植物景观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