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技术课件
免疫荧光技术PPT课件
细胞采用涂片、印片或切片的方式制备抗 原片。
2 标本的固定: ⑴ 固定目的
防止细胞、细菌或切片从玻片上脱落。
去除组织中妨碍抗原抗体结合的类脂质。
易于保存。
(但CD、SIg的检测不进行固定,而采用 活细胞染色)。
⑵ 常用的固定方法:
抗原 固定方法
直接法原理示意图
抗原 抗体
标记 抗体
荧光 光原
间接法原理示意图
抗体
补体
标记 抗补 体抗 体
荧光
光 源
补体结合法原理示意图
㈢荧光显微镜检查: (由实验课介绍)
三、其它免疫荧光技术 1 流式细胞仪 2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 3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time-resolved fluoresence immunoassay,TR-FIA)
第四步: 取出透析袋,进行纯化、鉴 定。
搅拌法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液 第四步:
拌
将含40mg/ml BP 溶液5ml 装入反应瓶中。
加入pH=9.0、0.5mol/L碳酸盐 缓冲液4ml
25℃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 1ml含2mg的FITC溶
25℃下搅拌1h,4℃下继续搅
2 荧光抗体的纯化: ⑴ 除去未结合荧光素 ⑵ 除去标记不适当的抗体 ⑶ 除去非特异反应物质
按100mg组织粉/ml标记抗体比例混合, 4℃磁力搅拌1h,静置1h,离心取上清液,在 用50mg/ml比例重复一次。
SUCCESS
THANK YOU
2019/7/31
3 荧光抗体的鉴定: ⑴ 抗体含量测定:双扩法
⑵ 结合比率(F/P)测定:
免疫荧光技术概要课件
-
24
2.改良法
(1)试剂配制:
①0.01mol/LpH7.2的PBS配法:NaCl 18g、 Na2HPO4 1.15g、KH2PO4+0.2g溶于2000ml 蒸馏水中,校定pH值至9.0。
②0.5mol/LpH9.0碳酸盐缓冲液配法:取 0.5mol/LNa2CO3(5.3%)10ml加入0.5mol /L NaHCO3(4.2%)90ml,混合后,校定 pH值至9.0。
与免疫球蛋白的自由氨基经碳酰胺化而形成硫
碳氨基键, 结合成为标记荧光免疫球蛋白, 即荧 光抗体。1个IgG分子上最多能标记15~20个 FITC分子。
-
15
2.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达明(tetramethyl rhodamine isothcyanate, TRITC) 是一种紫 红色粉末, 较稳定, 是罗达明(Rhodamine) 的衍生物, 易溶于水。最大吸收光谱为 550nm, 最大发射光谱为620nm, 呈橙红色 荧光, 与FITC发射的黄绿色荧光对比鲜明。 经常用于双标记染色, 使用较多。
⑤荧光素容易溶解, 溶解后不会和其他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⑥荧光颜色与背景组织的自发荧光颜 色对比鲜明, 能清晰判断结果。
-
13
二、可用于标记抗体的荧光素
用于标记抗体和蛋白质的荧光色素到 目前为止有以下几种。
-
14
1. 异硫氰酸荧光黄(fluorescien isothiocyanate, FITC) 纯品为黄色粉末, 有两种异构体, 易溶于 水和乙醇等溶剂, 在溶解状态下呈黄绿色荧光。 性质稳定, 低温干燥下可保存多年, 室温下也可 保存两年以上。FITC分子质量为390u, 最大吸 收光谱为490~495nm, 最大发射光谱为520~ 530nm, 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其中异构体I型 荧光效率更高, 与蛋白质结合更稳定。其结构式, 在碱性条件下, FITC的异硫氰酸基在水溶液中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3)课件
(4) 结合方法简便而快速,并且较稳定。
(5) 荧光素容易溶解,溶解后不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6) 荧光颜色与背景组织的自发荧光颜色对比鲜明,能清晰判断结果。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30页
2 荧光素的种类:
(1)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呈黄色、橙黄或褐黄色粉末或结晶,性质稳定,在室温下能保存2年以上,在低 温中可保存多年。易溶于水和酒精。呈现黄绿色荧光。
关于免疫荧光细胞 化学技术 (3)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30页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immunofluorescence cytochemistry)
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测 待测细胞或组织内的靶抗原或抗体,形成带有荧光素的 抗原抗体复合物。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本,根据组织 细胞中荧光物质的存在,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性质并定位, 以及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
❖ 小量分装;
❖ 真空干燥后更易长期保存。
第十三页,本课件共有30页
五、荧光抗体染色方法
适用标本:涂片、印片、细胞单层培养物或组织切片,经 适当固定或不固定;
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第十四页,本课件共有30页
1 直接法 (1)基本原理 用已知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制成荧光特
异性抗体,直接与细胞或组织中相应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 即可见抗原存在部位呈现特异性荧光。 特点:适合做细菌、螺旋体、原虫、真菌及浓度较高的蛋白质抗原如肾、
优点:只需制备一种荧光抗体可检出多种抗原,敏感性较高,能解决一些不 易制备动物免疫血清的病原体(麻疹)等的研究和检查,广泛应用于自身抗体 和感染病人血清的检验。
缺点:非特异性着色机会较多,染色时间长。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PPT课件
二,高背景
可能的原因
➢ 一抗或二抗的浓度过高 ➢ 一抗和/或二抗与组织的
非特异性结合 ➢ 组织过于干燥 ➢ 试剂粘附在旧的
或未制备好的玻片上
相应的措施
➢预实验摸索最佳浓度 ➢一抗孵育前封闭
(最好是二抗来源的血清) ➢在染色过程中避免组织干燥 ➢用新鲜制备或购买的玻片进行实验
三,细胞/组织的形态被破坏
Hela细胞 细胞培养皿
仪器:
荧光显微镜
实验步骤
一,细胞制备和细胞固定
将细胞铺在 24孔板中
将细胞培养 至所需密度
加入4%PFA 固定10min
染色 或保存
PBS洗涤
PBS洗涤
实验步骤
二,细胞免疫荧光ICC染色
加入一抗
加入二抗
加入DAPI复染
PBS 洗涤
0.2% TritonX 处理5min
封闭 室温30min
检测Hela细胞中蛋白A定位情况,思考应选择什么方法, 用什么仪器观察?
A
疑难解答
一,缺乏染色
可能的原因
➢ 无抗原 ➢ 抗体失效 ➢ 固定不充分 ➢ 过度固定 ➢ 抗原修复无效 ➢ 不兼容的二抗和一抗 ➢ 漏用试剂或未按正确的顺序
加入试剂
相应的措施
➢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蛋白表达 ➢ 按说明书储存抗体;分装抗体;避免反复冻融 ➢ 增加固定时间或改用不同的固定剂 ➢ 减少固定时间;抗原修复 ➢ 增加修复时间或更换修复液 ➢ 使用可以与一抗结合的二抗 ➢ 重复染色并确定使用的试剂和加入的顺序
必要时用恒温摇床摇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标记物
使抗体或抗原 抗体复合物在 各种显微镜下 可见的物质
免疫荧光组化技术PPT课件
抗体不结合的原因可能包括抗体选择不当、抗体浓度过低、抗体保存不当或抗原 处理不当等。为解决此问题,应确保选择适合的抗体,适当增加抗体浓度,正确 保存抗体,并优化抗原处理条件,如采用适当的抗原修复方法。
染色不均问题
总结词
染色不均一是指免疫荧光组化染色过程中出现的非特异性染色问题,影响结果的解释。
详细描述
染色不均的原因可能包括抗体孵育时间过长、抗体浓度过高、组织切片厚度不均或组织中内源性酶的存在等。解 决此问题的方法包括控制抗体孵育时间、调整抗体浓度、确保组织切片厚度一致以及通过灭活内源性酶来减少背 景染色。
荧光淬灭问题
要点一
总结词
荧光淬灭是指在免疫荧光组化染色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强 度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05
案例分享与结果展示
案例一: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
利用免疫荧光组化技术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的抗原,以辅助肿 瘤诊断和预后评估。
技术流程
固定、切片、抗原修复、阻断、一抗孵育、荧光二抗孵育、洗涤、 封片。
结果展示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为 肿瘤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将抗体与荧光物质结合,以便在 显微镜下观察到荧光信号。选择 适当的荧光标记,如FITC、Cy3 等,确保信号的稳定性和敏感性 。
荧光显微镜观察
荧光激发
使用适当的光源激发荧光标记, 以产生荧光信号。
信号采集
使用高灵敏度的相机或CCD设备, 捕捉荧光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 号。
图像分析
对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图像处理 和分析,提取所需的信息。
适当延长孵育时间,使抗体与抗原充分结合,提 高荧光信号的强度。
降低背景噪声
免疫荧光技术课件PPT课件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总结词
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揭示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
VS
详细描述
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抗体分别与 两种蛋白质结合,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等技术,可以观察到两种蛋白质在空间上 的接近程度,从而推断它们之间的相互作 用。
药物筛选与开发
总结词
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药物筛选和开发过程中,评估药物对细胞或组织的影响。
多模态成像融合
将免疫荧光技术与光声成像、光学相干成像等其他成像技 术融合,实现多模态、多维度的生物分子成像,将有助于 更全面地了解生物样本的结构和功能。
临床应用转化
加强免疫荧光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早 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领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和发展新的抗体和荧光标记技术,提高免疫荧光技术的灵敏度 和特异性,降低假阳性结果。
多标记检测
实现多标记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在同一样品上同时检测多种目标分 子,提高实验的信息量。
05
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实例
细胞内抗原定位
总结词
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精确定位细胞内的抗原,有助于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
详细描述
抗体
结合方式
荧光物质通过化学键与抗体结合,形 成荧光抗体,这种荧光抗体可以特异 性地结合抗原,形成抗原-抗体-荧光 抗体的复合物。
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能够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形成抗原-抗 体复合物。
荧光信号的激发与检测
激发方式
荧光信号的激发通常采用特定波 长的光,如紫外光或蓝紫光,这 些光能够激发荧光物质发出可见
光。
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通常采用荧光显微镜, 能够检测到荧光信号并对其进行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荧光技术课件
由于免疫荧光技术需要使用昂贵的荧光标记抗体,因此检测成本 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对实验人员要求高
免疫荧光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经验,对实验人员的专业 素质要求较高。
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应用前景
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领 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医学诊 断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荧光 技术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免疫荧光技术概述 • 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 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 • 免疫荧光技术的操作流程 • 免疫荧光技术的优缺点 • 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01
免疫荧光技术概述
免疫荧光技术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在生物体上应用荧光素标记抗体,从而 检测特异性抗原的方法。
荧光显微镜观察
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品,并在激发波长下观察荧光信号。
结果记录与分析
记录荧光信号的强度、分布和颜色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以确定 抗原的存在和定位。
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温度和湿度
抗原分布和抗体特异性
免疫荧光技术的结果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 大,因此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操作 。
抗原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 结合是影响免疫荧光技术结果的重要因素。
04
免疫荧光技术的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
01
样品选择与处理
选择适当的临床样品,如血清、组织切片等,并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以去除杂质和提高样品质量。
02
细胞固定
将样品在室温下与适量的缓冲液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甲醛或乙醇,
以固定细胞并保持其完整性。
皮肤科免疫荧光技术PPT优秀案例课件
免疫荧光镜下天观(膜类带天疱呈疮线患者状标沉本)积,荧
直接法将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与标本中的抗原直接结合进而荧光反应。
镜下可见荧光抗体I光gG于阳表性皮棘。细胞间呈网状沉积,荧光阳性。
C3补体
16
免疫荧光原理示意图
4
临床常用荧光素染料
⑴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λ吸=490495nm 、λ发=520530nm、黄绿色荧光
⑵四乙基罗丹明(RIB200) λ吸=570nm、 λ发=595~600nm、呈橘红色荧
光
⑶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 λ吸=550nm、 λ发=620nm、呈橙红色荧光
皮肤科免疫荧光技术
1
优选皮肤科免疫荧光技术
2
免疫荧光技术概述
原理
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
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
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
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
分类
直接法将荧光素标记的抗体与标本中的 抗原直接结合进而荧光反应。
间接法将荧光素标记的抗抗体与相应的 特异性抗体抗原复合物反应,形成抗原 3
组织修材,成 适合冰冻包埋 块的大小
冰冻切片
抗原与荧光抗 体结合
荧光显微镜下 镜检及成像, 打印报告
9
操作方法及流程
10
操作方法及流程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11
实验室操作图片
直接荧光组织修材
12
冰冻切片
实验室操作图片
荧光染色
水浴孵育
13
实验室操作图片
荧光显微镜镜检
14
免疫荧光镜下天观(天疱疮患者标本)
结绨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等 ⑶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 ⑶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RITC) 免疫荧光镜下天观(天疱疮患者标本)
(10检本)第七章-荧光免疫技术PPT课件
透射荧光显微镜光路(a)
落射荧光显微镜光路(b)
-
31
第四节 荧光免疫分析
基本原理:将抗原抗体反应与荧光 物质发光分析相结合,用荧光检测 仪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特异性荧 光强度,对液体标本中微量或超微 量物质进行定量测定。
-
• (E)
-
49
6、FITC在紫外光的激发下,所产生的荧光为 • A 灰蓝色 • B 黄绿色 • C 橙色 • D 暗红色 • E 橙红色 • (B)
-
50
7、双标记荧光抗体技术的主要用途是 • A 提高荧光强度 • B 提高荧光效率 • C 可同时检测同一标本中两种抗原 • D 使用一种标记物可检测多种抗原 • E 减少非特异性荧光 • (C)
• 涂片:各种体液、穿刺液、细菌培养物和 细胞悬液
• 培养细胞:单层培养细胞(人喉癌上皮细 胞HEP-2)
-
20
标本的固定和保存: 固定剂: 乙醇、甲醇、丙酮、甲醛等 保存:4℃、-20 ℃
-
21
二、荧光抗体染色与结果判断
于已固定的标本上滴加经适当稀释的荧光 抗体 置25-37 ℃ 30min或4 ℃过夜 用 PBS充分洗涤 镜检。
-
22
试验类型
1 直接法 2 间接法 3 双标记法 两种荧光素分别标记的两种不 同的特异性抗体,与同一标本反应,荧光显 微镜观察两种颜色。
-
23
返回
-
24
-
25
荧光抗体染色结果判断
设立实验对照: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区分特异和非特异染色 阳性细胞显色分布:胞质型、胞核型和膜表 面型
抗核抗体(均质型)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荧光技术课件
医学免疫学检验-免疫荧光技术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免疫荧光技术概述•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免疫荧光技术的临床应用•免疫荧光技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总结与展望01免疫荧光技术概述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将抗原-抗体反应与荧光标记相结合的免疫学技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中待测抗原的含量和分布。
定义免疫荧光技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将荧光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对待测样本中的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复合物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抗原含量和分布。
原理免疫荧光技术的定义和原理1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范围23免疫荧光技术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免疫荧光技术还可用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中,研究细胞和分子的定位、表达、相互作用等。
基础研究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药物筛选和药物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观察药物与细胞或组织的作用,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研发20世纪40年代免疫荧光技术由瑞典科学家Axelsson和英国科学家Coons首次建立。
20世纪60年代免疫荧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逐渐成为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21世纪初随着新技术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多光子显微镜等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了分辨率和灵敏度,拓展了应用范围。
免疫荧光技术的发展历程02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免疫荧光技术的核心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即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反应,实现目标抗原的检测和识别。
免疫荧光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物作为示踪剂,将荧光染料标记在特异性抗体上,形成荧光抗体,再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在一定激发波长下能发射出荧光信号,从而实现抗原的定量和定位检测。
样品制备将待检测组织或细胞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固定在载玻片上,制成涂片或组织切片。
免疫荧光染色将制备好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加入荧光抗体标记的一抗,室温孵育一定时间;洗涤后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再次室温孵育一定时间;洗涤后加入缓冲甘油等封片介质,封片。
放射免疫荧光标记免疫课件
在反应过程中,应保 持恒温、恒湿,避免 外界因素干扰。
确保抗原抗体比例合 适,反应时间充足, 以保证反应的充分进 行。
洗涤与分离
将反应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 洗涤与分离,去除未结合的抗原
或抗体。
洗涤与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 验的特异性,减少背景干扰。
洗涤与分离时应保证细胞或组织 的完整性,避免过度洗涤导致抗
药物研发
用于药物筛选、药效评价 及药物代谢研究等。
02 放射免疫荧光标记免疫实 验操作流程
实验准备
实验材料
抗原、抗体、荧光标记物 、细胞或组织样本等。
实验试剂
缓冲液、洗涤液、标记液 等。
实验仪器
显微镜、荧光检测仪、离 心机等。
抗原抗体反应
将抗原与抗体按照一 定比例混合,在一定 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 。
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的样本,记录荧光信号 的强度和分布。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对样本中的目标分子 进行定量分析。
灵敏度与特异性
评估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确保结果的可 靠性。
数据分析与解读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转换,确保数据的质量 和可用性。
统计分析
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物疗效监测等。
临床转化与实际应用
标准化与规范化
建立荧光标记免疫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质控体系,确保检测 结果的可靠性。
临床验证
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荧光标记免疫技术在不同疾病诊断中 的有效性。
普及推广
通过培训和交流,提高医务人员对荧光标记免疫技术的认识和应 用能力,推动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04 放射免疫荧光标记免疫实 验注意事项与安全防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一抗孵育条件:
在免疫荧光实验中最重要,包括孵育时间和抗体浓度; 一抗孵育温度有几种:4度、室温、37度,其中4度效果最佳; 孵育时间:这与温度、抗体浓度有关,一般37度1-2h,而4度过夜和从冰箱拿出后 37度复温45min; 具体条件还要摸索。
6、复染: 目的是形成细胞轮廓,从而更好地对目标蛋白进行定位;
(2)温柔冲洗,防止切片的脱落;
(3)冲洗的时间要足够,才能彻底洗去结合的物质。 (4)PBS的PH和离子强度的使用和要求,建议PH在7.4-7.6浓度是0.01M。 (中性及弱硷性条件(PH7-8)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酸性条件则有利于分解; 低离子强度有利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而高离子强度则有利于分解)
目前常用于标记抗体的荧光素有以下几种:
异硫氰酸荧光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FITC纯品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和酒精 溶剂。有两种异构体,其中异构体Ⅰ型在效率、稳定性与蛋白质结合力等方面都更优良。 FITC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20~530nm, 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FITC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荧光素。其 主要优点是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用时间分辨技术测量荧光,同时检测波长和时间两个参数进行信号
分辨,可有效地排除非特异荧光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灵敏度。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
是一种定量免疫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荧光物质经单一平面的蓝偏振 光(485nm)照射后,吸收光能跃入激发态,随后回复至基态,并发出单
2、一抗的选择要点和技巧是什么? (1)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的选择。由一种克隆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叫做单克隆抗体。单克隆 抗 体能目标明确地与单一的特异抗原决定簇结合,就像导弹精确地命中目标一样。另一方面, 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来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 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一般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但亲和力相对 小,检测抗原灵敏度相对就低;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稍弱,但抗体的亲和力强,灵敏度高, 但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可以通过封闭等避免)。
免疫验流程
注意事项
常见问题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技术原理
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 细胞内分布的方法。由于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荧光素受激 发光的照射而发出明亮的荧光(黄绿色或桔红色),可以看见荧光所在的细胞或 组织,利用定量技术测定含量,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性和定位分析。
免疫荧光技术常见问题
1、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的比较? (1)要求做冰冻切片的不一定能做石蜡切片,因为作石蜡切片时要高温烤片,可能会 破坏组织的抗原性,如果组织的抗原性较稳定,则可作石蜡切片;但是要求做石蜡切 片的,可作冰冻切片。 (2)冰冻切片的优点是能够较好的保存组织的抗原免疫活性,做免疫荧光时不需抗原 修复这一步。缺点是细胞内易形成冰晶而破坏细胞结构,可能会使抗原弥散;切片厚 度较石蜡的厚,做的片子没石蜡的漂亮。当你买一抗时,目录上都写着做什么样的切 片,如果它写着只能做冰冻,就不能做石蜡,如写着两者都可,那就都能做。 (3)石蜡切片的优点可以保持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且容易存放在室温,而冰冻切片 比较麻烦,一定要存在-80度的低温冰箱中。由于石蜡切片可以切到4微米左右,抗体 容易渗透到组织中去,而且得到的颜色/形态都较冰冻切片好。
根据实验方法分类: 直接法 间接法 补体法 其他
补体法:
利用补体反应,通过形成 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发射荧光。
其他免疫荧光技术: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测定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RFIA)是一种非同位素免疫分析技术, 它用镧系元素标记抗原或抗体,根据镧系元素螯合物的发光特点,
多甲藻叶绿素蛋白 (PerCP) PerCP是在甲藻和薄甲藻的光学合成器中发现的,是一种蛋白复合物,分子量约 为35kD,最大激发波长的峰值在490nm附近,当被488nm氩离子激光激发后, 发射光的峰值约为677nm。FL3探测器检测PerCP。 碘化丙啶( propidium iodide,PI)
9、放大倍率小。
荧光常见基础术语:
荧光物质:某些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照射下,可发出波长比照射光长的光线, 即荧光。受激发后能产生荧光的物质称为荧光物质或荧光素。 激发光:能特异性地激发某种荧光素的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称为该荧光素的激发光。
荧光探针:能产生荧光的特异性生物染料(PI,DAPI)、标有荧光素的特异性蛋白结
可选择性地嵌入核酸(DNA、RNA)的双螺旋碱基对中。在对DNA染色时,需 用RNase对细胞进行处理,以排除RNA对DNA荧光定量精度的影响。在488nm 波长激发下,PI的发射光谱为610-620nm。 FL2探测器检测PI。
细胞爬片免疫荧光实验流程
1. 细胞爬片的制作; 2. 固定(4%的多聚甲醛); 3. 细胞膜通透(0.5%Triton X-100,20min); 4. 封闭(6%山羊血清,30min); 5. 一抗孵育(一抗浓度,湿盒,4℃过夜,PBS漂洗);
【固定的意义】
1、组织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终止内源性或外源性酶反应,原位保存抗原,避免抗原失活 或弥散。 2、停止细胞中的生化反应,固定其中的各种生化物质状态,防止细胞死亡后出现自溶分解。
3、使细胞中蛋白质、脂肪、糖、酶等成分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生前形态。
4、固定细胞形态,防止其变形或破裂。 5、使组织内各种物质产生不同的折光率,便于观察和鉴定。 6、使不同组织成分对染料有不同的亲和力,便于染色。
最后,荧光素标记的二抗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可能后有大量的游离荧光素残留, 需要注意配制时小包装和并进行适当的离心。
8、切片清洗:
为了防止一抗、二抗等试剂残留而引起非特异性染色,所以适当地加强清洗(延长时间
和增多次数)尤为重要,一般在一抗的清洗是5min*3次; 注意(1)单独冲洗,防止交叉反应造成污染。
合物(荧光抗体)。 自发荧光:组织和细胞中某些成分受激发时可发出荧光,即自发荧光。 漂白:荧光物质受激发时,其发射荧光的能力逐渐下降并最终丧失,即漂白现象。
多激光器系统(多通道激光检测):
在可见光范围内使用
多谱线氩离子激光器,发射波长为457nm、488nm和514nm的蓝绿光,
氦氖绿HeNe(G)激光器提供发射波长为543nm的绿光, 氦氖红HeNe(R)激光器发射波长为633nm的红光, 新的405nm的半导体激光器的出现可以提供近紫外谱线。
一般常用DAPI复染。
7、封片: 为了长期保存,我们一般用缓冲甘油等封片,此外还有专门的抗荧光萃灭封片液; 避免产生气泡。
5、二抗孵育条件:
二抗一般室温或37度30min-1h,具体时间需要摸索;
而浓度一般有工作液,若是浓缩液还要摸索浓度; 切记要避光反应;
但在免疫荧光中我们一般先把二抗浓度和孵育时间先定下,然后去摸索一抗浓度和 孵育时间;
藻红蛋白(P-phycoerythrin,PE) PE是在红藻中所发现的一种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自然荧光色素,分子量为240kD的蛋白,最 大吸收峰为564 nm,当使用488 nm激光激发时其发射荧光峰值约为576 nm,对于单激 光器的流式细胞仪来说,推荐使用585±21nm的带通滤光片,双激光器的流式细胞仪推荐 使用575±13nm的带通滤光片。FL2探测器检测PE。
一平面的偏振荧光(525nm)。
偏振荧光的强弱程度与荧光分子的大小呈正相关,与其受激发时转动的 速度呈反相关。FPIA最适宜检测小至中等分子物质,常用于药物、激素 的测定。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
用激光作扫描光源,逐点、逐行、逐面快速扫描成像,扫描的激光与荧光收集 共用一个物镜,物镜的焦点即扫描激光的聚焦点,也是瞬时成像的物点。系统经 一次调焦,扫描限制在样品的一个平面内。调焦深度不一样时,就可以获得样品 不同深度层次的图像,这些图像信息都储于计算机内,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模拟, 就能显示细胞样品的立体结构。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既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形态,也可以用于细胞内生化成分的
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 某些化合物本身无荧光效应,一旦经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强荧光的物质。例如,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荧光,激发光波长为 360nm,发射光波长为450nm。其他如碱性磷酸酶的底物4-甲基伞酮磷酸盐和辣根过氧 化物酶的底物对羟基苯乙酸等。 镧系 镧系螯合物某些3价稀土镧系元素如铕(Eu3)、铽(Tb3)、铈(Ce3)等的螯合物经激 发后也可发射特征性的荧光,其中以Eu3 应用最广。Eu3螯合物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宽,发 射光波长范围窄,荧光衰变时间长,最适合用于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6. 二抗孵育(二抗种属,湿盒,室温1h,避光,PBS漂洗);
7. 复染核(DAPI,避光,5min,PBS漂洗); 8. 封片(荧光淬灭剂的封片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