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实践的研究.doc

合集下载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研究法人的独立人格与股东的有限责任是现代法人制度的核心内容。

它们凭借其最小的风险和持股形式迅速将大量的、分散的个体资本聚积成巨大的、集中的社会资本,减少投资风险,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然而,公司法人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法人制度业已建立的股东和公司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被打破,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在这里落空,于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下文就围绕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展开思考。

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概述(一)公司法人格否认的概念及特征公司法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在英美法系亦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或“揭开公司面纱”,一般是指是指基于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为阻止公司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被滥用,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自然人股东或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美国的一个司法判例将其表述为:作为一般规则,公司应该被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理由出现,但当公司法人特性被用于损害公共利益,使违法行为正当化,保护欺诈或者作为替犯罪辩护的工具时,法律将视公司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的联合体。

①简言之,利用公司形态规避法律或逃避义务者,自应援引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原则追究责任。

从以上内涵,可知公司法人格否认具有如下特征:(1)公司法人格否认必须以公司独立人格的存在和存续为前提。

这是因为只有依法具有独立人格的公司,股东才有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可能,只有公司在存续的情况下也才有适用公司人格否认法律规范的必要。

所以说公司人格否认不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否认,而是在承认公司法人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当公司因被他人控制或操纵而不再具有实质上的独立性,并且被利用以规避法律或逃避契约义务时,得无视公司法律形式上的独立人格,而要求隐身其后的控制和操纵者——股东或其他当事人,直接对公司的债务或行为承担责任。

浅析我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浅析我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浅析我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自法国路易十四时代颁布《商事条例》(1673年)算起,公司法人的人格独立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损害债权人利益现象也层出不穷,于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出。

本文将从该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适用情形、构成要件等方面入手,对我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加以研究。

标签: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情形构成要件确立意义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概述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涵义。

所谓公司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制度,是指为阻止公司法人独立人格的滥用,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针对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责令公司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的要求而设立的一种法律措施。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主要是针对股东特别是股东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导致事实上的不公平和利益失衡的情况下而设立的一种司法救济途径。

2.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

1905年,美国法官山·伯恩(Sanborn)在审理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一案时,在判决书中写道,“就现有的权威判例而言,如果说可以归纳一些一般规则的话,那么这一条规则就是,公司应该被视为一个法律主体,并且一直到出现充分的相左的理由为止。

但是,当法律主体的提供被用于侵害公共利益,将违法行为正当化,保护欺诈或者袒护犯罪时,法律则将公司视为数个自然人的联合组织。

” 这项判决,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起源。

随后,该制度很快被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效仿,并逐渐被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国普遍接受并有所发展。

3.中国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新的公司法颁布之前,旧公司法中没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事实上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案例研究及完善建议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案例研究及完善建议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案例研究及完善建议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称脱钩制度)是指对公司与公司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剥离的制度安排。

该制度在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引入,旨在确保公司与股东之间的法律责任和利益分离,为公司法人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提供了法律基础。

本文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现状,并给出完善建议。

一、案例研究: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现状1. 案例一:公司与股东分利益的纠纷某公司因经营不善亏损,导致公司股东之间对利益分配产生争议,一方股东要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判决认定公司与股东分别拥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公司的亏损不应由股东承担,公司只需按照公司法规定进行合理的利润分配。

2. 案例二:公司违法行为引发争议某公司违法行为引发民事纠纷,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并承担法律责任。

法院判决认定公司享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公司与股东之间的纠纷应该由公司承担责任,而不是股东个人。

二、完善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建议立法机关加大立法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司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

同时,在公司犯罪等违法行为方面,应对公司和股东都给予相应的法律责任,以防止违法行为的逃避和侥幸心理。

2. 强化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人格否认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建议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管和规范,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水平。

通过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完善公司章程、强调股东会的监督作用等,确保公司与股东之间的权益分离。

3. 增加追责机制在公司违法行为中,应加强追责机制,不仅对公司进行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还应追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

同时,加大对破产公司和债务追偿的力度,避免公司通过破产重组等手段逃避法律责任。

4. 提高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加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进行公开,加强对公司资产负债情况的监测和监管。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提高法人及其他责任主体的诚信意识,并增加了监管部门及投资者的监督力度,确保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合法权益。

《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研究》范文

《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研究》范文

《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公司可能被认定为存在人格否认的问题,尤其是在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况下。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公司人格否认概述公司人格否认,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院或相关机构对公司的独立法律地位进行否认,使得公司与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或其他关联方在法律上被视为一体。

其中,资本显著不足是导致公司人格否认的常见原因之一。

三、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一)认定标准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司设立时的注册资本是否与公司的经营范围、业务规模等相匹配;二是公司运营过程中是否存在通过转移资产、虚假出资等手段规避资本充实义务的情况。

在认定资本显著不足时,还需综合考虑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债权人的利益保护等因素。

(二)认定难点在实际操作中,认定资本显著不足存在以下难点:一是如何界定“显著不足”;二是如何区分公司正常运营中的资金流动与资本逃避行为;三是如何平衡公司利益与债权人利益。

四、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一)影响因素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公司所处的行业特点、经营环境、经营策略等。

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等因素也会对认定产生影响。

(二)案例分析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设立时注册资本较低,但在运营过程中通过不断融资、扩大业务规模等方式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公司未能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关系,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在认定公司是否存在资本显著不足时,需综合考虑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资金流动情况以及债权人的利益保护等因素。

五、应对策略及建议(一)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为防止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公司的治理结构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运营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公司法律人格否认后果(3篇)

公司法律人格否认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作为企业的主要形式,以其独立法人地位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可能会利用其法律人格逃避法律责任,损害债权人、消费者等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我国法律设立了“公司法律人格否认”制度。

本文将从公司法律人格否认的背景、含义、具体情形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公司法律人格否认的背景与含义1. 背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公司为逃避债务、逃避法律追究等目的,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将公司资产与股东个人资产混淆,使债权人、消费者等合法权益受损。

为打击此类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我国法律设立了公司法律人格否认制度。

2. 含义公司法律人格否认,是指在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损害债权人、消费者等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法院依法否认公司独立法人地位,使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制度。

三、公司法律人格否认的具体情形1.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当公司设立时,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但在以下情形下,股东可能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1)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股东未按规定缴纳出资,或出资后擅自抽逃,使公司资产减少,损害债权人利益。

(2)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股东利用公司名义进行交易,将公司资产用于个人目的,损害债权人利益。

(3)股东恶意转移公司资产:股东在公司陷入困境时,通过转移、隐匿公司资产,逃避债务。

2.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当公司设立时,股东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但在以下情形下,股东可能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1)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或出资后擅自抽逃,使公司资产减少,损害债权人利益。

(2)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股东利用公司名义进行交易,将公司资产用于个人目的,损害债权人利益。

(3)股东恶意转移公司资产:股东在公司陷入困境时,通过转移、隐匿公司资产,逃避债务。

四、公司法律人格否认的法律后果1.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当法院依法否认公司独立法人地位,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摘要:公司是市场发展重要的参与者,有独立的人格和财产,其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独立的人格;二是股东承担责任是有限的。

随着经济活动地不断推进,社会就出现了不少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事情发生,撼动了公司因有的地位与原则,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由此产生。

本文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着手,从《公司法》、《九民纪要》等法律探究其含义及构成要件,深刻理解该制度背后的法理,指出该制度有适用范围狭窄、保护范围不全面等问题,并针对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其目的是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关键字:公司人格否认;构成要件;适用范围;保护范围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实际生活中一些民事主体,一般是想获得更多利益的股东,采取不合法的手段,用合法形式逃避法律义务等一系列破坏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与公司造成人格混同,损害了其他主体的合法利益。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为杜绝该现象,防止股东权利滥用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对公司独立的人格进行否认,让滥用权利的股东脱离公司的保护屏,突破有限责任的规定,其结果同公司的地位,直接承担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法律制度。

该制度是舶来品,英美法系称之为“揭开公司面纱”,大陆法系称之为“直索责任”。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设立目的就是拉出藏在公司背后的人,让公平正义得到彰显,其实质是对公司法制度的补充。

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构成要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具体的法条规定在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三款,2019年最高法院《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对其制度的构成要件和判定标准进行了明确,对适用情形也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细化。

其构成要件主要有:(一)主体要件根据《公司法》第20条第三款之规定,主体要求的是持有公司一定股权的股东,这规定就不包括公司的其他人员,如高管。

并且,对一些不具有经营管理权的小股东来说,没有滥用权利的机会。

(二)行为要件要求主体客观上要有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或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形。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浅析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法治的需要,我国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并在我国现行《公司法》第20条进行了规定。

该项制度是对公司法人独立责任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补充。

但由于该制度在法律条文中的规定较为原则,且相关配套司法解释又尚未完善,以致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适用时,法官不易于操作,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完善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被称之为“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中,被称为“直索责任”制度。

是指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对已经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如果由于股东出于不正当的目的而滥用法人人格,并因此给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根据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法院可以否认该法人的独立法律人格,并责令其股东直接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

该制度实质上是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而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是对公司独立责任原则的补充和修正。

因为公司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能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人,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公司作为企业法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本性。

公司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在利益的驱使下,为追求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完全有可能滥用自己的有限责任和公司的独立人格谋取法外利益,对公司的债权人造成损失。

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是对法人人格进行全面性、永久性的剥夺,而仅限于是在具体特定的法律关系中。

这并不影响到承认法人在其他方面的独立人格性,以及在这种特定法律关系消失后公司法人的独立责任。

就整个公司法制度而言,公司股东有限责任和公司无限责任仍然是公司制度的两大基石,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只是在特定范围内才能适用。

因此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必须正确的适用,如果适用不当,将可能导致整个法人制度处于不稳定状态。

浅谈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浅谈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浅谈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摘要】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可以认定公司法人和自然人之间为同一主体,从而使公司法人享有与自然人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本文主要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概述、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相关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适用条件方面,通常需要具备主体行为能力和法人行为的真实性等要求。

适用范围包括公司债务违约、公司资金不足等情况。

相关案例有许多,如因公司董事虚假陈述等。

但与此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公司信用影响等。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既是保护公司权益的工具,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关键词】浅谈、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引言、概述、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相关案例、存在问题、结论1. 引言1.1 引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律主体的法人身份可能会被否认,直接追究实际控制者的责任。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影响。

在实践中,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相关案例和存在的问题都备受关注。

在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和意义。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旨在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避免公司法人地位被滥用或侵害他人利益的情形。

通过对公司法人格的否认,可以追究实际控制者的法律责任,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司法体系的完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正逐渐清晰。

通过对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研究和实践案例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运作机制和实际应用。

在本文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概述、适用条件、适用范围、相关案例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重要的法律制度。

2. 正文2.1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概述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可以忽略公司法人的独立性,将公司法人与其股东、管理人员等自然人之间的关系辨认并认定为其法律上的同一关系。

论我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论我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论我国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摘要】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法律上将公司与其所有者或管理者分开看待的制度。

该制度的引入是为了保护公司的独立性,提高其法律地位和责任承担能力。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规范公司经营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在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公司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

其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滥用等问题。

建议在发展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监管。

目前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仍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其优势在于提升公司信用和责任意识,但也存在劣势,如操作复杂等。

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关键词】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法律依据、原则、适用条件、局限性、发展建议、现状、优势、劣势、发展前景。

1. 引言1.1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法律上将公司与其所有人之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即公司人格,从而使公司能够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在这种制度下,公司和公司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独立性,公司的债权和债务不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所有人的个人财产。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出现,使得公司能够以独立的法律主体形式存在和运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活动的发展。

在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得到了法律的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的法律适用性。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司的独立性和持续经营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 为什么引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法律认为公司与其所有者或管理人员之间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公司的责任应由公司本身承担,而不应由所有者或管理人员承担。

为什么引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呢?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公司所有者和管理人员的个人财产安全,避免了因公司经营活动而导致的个人财产损失。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在公司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情况下,企业更容易进行融资、扩大规模,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研究》范文

《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研究》范文

《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商业法律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资本显著不足作为公司人格否认的一种情形,其认定问题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资本显著不足认定的现状与问题在公司人格否认中,资本显著不足是指公司成立时或运营过程中,资本金额明显低于实际经营所需,导致公司无法履行其法定义务和责任。

当前,我国在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上存在以下问题:1. 认定标准不统一。

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不同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对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判决结果不一致。

2. 证据收集与认定困难。

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证据的收集和认定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如资金流向不明、财务报告不真实等。

3. 法律责任不明确。

在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况下,公司及其股东、董事等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导致部分责任人逃避法律责任。

三、资本显著不足认定的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制定统一的认定标准。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标准,包括公司成立时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实际经营所需资本的评估方法等,以统一司法实践。

2. 加强证据收集与认定。

法院应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和认定,采取多种手段收集证据,如审计报告、财务报告、银行流水等,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3. 明确法律责任。

应明确规定公司及其股东、董事等责任人在资本显著不足情况下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以强化法律约束力。

四、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以某公司人格否认案为例,该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较低,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况。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首先确定了统一的认定标准,然后通过审计报告等证据证实了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事实。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度和公正性,避免公司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02 03
保护股东权益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通过追究股东的责任,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进 而维护了股东的权益。当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时,该制度使得债权人能 够追究股东的责任,从而保障了股东的合法权益。
维护市场秩序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当股东通过 滥用公司人格来获取非法利益时,该制度使得其他市场参与者能够追 究其责任,从而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步发展。
CHAPTER 06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案例分析
案例一: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是公司人格否 认制度中最常见的情形之一。
详细描述
股东滥用公司人格通常表现为股 东过度控制公司,将公司视为实 现个人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维护 公共利益的实体。这种滥用行为 导致公司债务过多,财务状况恶 化,甚至濒临破产。
法律后果
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程序法规定
诉讼程序
债权人可以通过单独或共同诉讼方式提起诉讼。
举证责任
债权人需证明股东存在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以及该行为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害。
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和问题
认定标准不统一
对于什么是“滥用公司人格” ,以及什么情况下可以否认公 司人格,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
定标准。
定义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导致公司失 去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时,法院可以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直接追究股东的 责任。
特征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公司法中的一种特殊制度,其核心是防止股东滥用公司 独立人格,保护债权人利益。该制度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补充性。
历史和发展

《2024年公司人格否认中过度支配与控制认定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公司人格否认中过度支配与控制认定问题研究》范文

《公司人格否认中过度支配与控制认定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商业运营中显得愈发重要。

这一制度旨在防止公司法人滥用其独立法律地位,从而保护股东、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然而,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过度支配与控制的问题频繁出现,对公司的正常运营及公司法人格否认的认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认定依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公司人格否认与过度支配、控制的定义公司人格否认,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在特定情况下否认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要求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承担公司的法律责任。

而过度支配与控制,则是指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滥用其权利,对公司实施不当的控制和支配行为,导致公司无法正常运营或法人地位受到损害。

三、过度支配与控制的认定问题(一)认定依据过度支配与控制的认定依据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等内部文件。

同时,还需要考虑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股东的行为等因素。

(二)存在的问题1. 认定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导致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在处理类似案件时存在差异。

2. 证据收集难度大:过度支配与控制的证据往往难以收集和保存,导致认定难度加大。

3. 保护力度不足:现行法律对过度支配与控制的惩罚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此类行为。

四、解决过度支配与控制认定问题的对策(一)完善法律法规应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明确过度支配与控制的认定标准、处罚措施等,为法院处理相关案件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强化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过度支配与控制的行为,防止其对公司法人地位的损害。

(三)加强证据收集与保全为便于认定过度支配与控制的行为,应加强证据的收集与保全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对公司内部文件的收集、对相关人员的调查取证等。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使监管部门、司法机关等能够及时获取公司的运营信息,有助于认定过度支配与控制的行为。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我国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基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开始大规模的设立公司,公司制度也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模式。

一般说来公司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司的人格独立――有限自然责任制度发挥的,公司法的许多规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该制度决定的。

但是纵观公司的发展史,公司的人格独立之于社会经济生活却表现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像一股神奇的魔力,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使资合公司很快普及于商界;另一方面,则对债权人有失公正,既为股东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提供了机会,又成为规避侵权责任的工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公司问题”。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有许多“公司问题”已经初露端倪,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公司问题”的规则措施,有关法律并无明显规定。

以下是笔者就通过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公司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法人人格否认制度(disregardofcorporation)源于英美法,英美法系国家又称其为“揭开公司面纱”(piercingthecorporationveil)。

一般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当适用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会带来不公正时,法律不考虑公司的特性,直接追究为公司法律特征所掩盖的经济实情,在司法程序中责任特定的公司股东直接承担公司的义务和责任。

①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最初为美国立法所首创。

二十世纪初,美国法官Sanborn 在“wanleeRefrigerectorsTrainsityCo.”(142F.2d247,255C .C.E.D.Wis.1905)一案中的判决写道:“...如果确定一种原则的话,那就是,公司被作为一种法律实体(alegalentity)是一般原则,除非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但是,法律实体被用来妨碍公众便利、庇护不法行为,保护欺诈或者包庇犯罪行为时。

法律将会视法人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个人合伙)...”②由于这种原则和例外已被作为否定公司法人资格的一种司法规则而被固定下来。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案例研究及完善建议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案例研究及完善建议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案例研究及完善建议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指公司与公司股东、公司与公司员工等之间在法律上具有独立地位的制度。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进行研究,为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首先,我们可以从公司破产案例入手,来研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情况。

例如,某公司由于管理不善导致破产,公司资产无法偿还债务,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成为争议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如何判定公司人格是否应该否认,以及公司股东、公司员工的责任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其次,可以从公司经营管理的案例中来分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运作情况。

例如,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违法行为,公司人格是否应该否认,公司股东、公司员工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完善的建议。

在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议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公司对公司股东、公司员工的监督和管理。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运作需要建立在公司良好的经营管理基础之上,公司治理的健全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降低公司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风险,从而减少公司人格否认的可能性。

其次,应该建立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标准,明确公司人格是否应该否认的条件和程序。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应该建立在法律的明确规定之下,公司人格是否应该否认的标准应该清晰明了,公司人格否认的程序应该合理规范,从而避免公司人格否认的滥用和不当适用。

最后,应该建立公司人格否认的追溯制度,加强公司的追责和问责机制。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建立不应该成为公司逃避法律责任的工具,公司应该在公司人格否认的情况下,依然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司的违法行为应该能够被追究,公司的公司人格否认应该能够被追溯,公司的公司人格否认的追溯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公司的合法合规经营,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

浅谈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浅谈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浅谈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一、本文概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又被称为“刺破公司面纱”或“公司法人格否认”,是公司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该制度的核心在于,当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时,法院可以揭开公司的“面纱”,否认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要求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这一制度对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逐渐确立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立法规定较为原则、司法实践缺乏统一标准等原因,该制度在适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分析该制度的理论基础、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以及实践操作中的难点和争议。

文章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对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建议,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为现代公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法人独立人格原则的相对性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这一制度旨在防止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被滥用,确保公司法人制度的有效运行。

法人独立人格原则的相对性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

根据法人独立人格原则,公司作为法人,具有与股东相分离的独立法律地位。

这种独立性并非绝对。

当公司被用于非法目的或成为股东规避法律责任的工具时,法人独立人格原则的相对性便显现出来。

此时,法律有权穿透公司面纱,追究背后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股东责任。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提供了道德和伦理支撑。

浅谈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运用

浅谈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运用
此类案 件 的处理 宜采取类 同于连带保 证合 同纠纷 的处理方案 , 债务人必须被列为共 同 被告 , 并建议 最高人 民法院在起草相关 司法 解释时对 此予 以明确 。 结束 语 公 司人 格 否认制度 有其 自身 的法 律属 性, 无论是大 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 许多 国家 都 有发 达的成文公 司立法, 但 是在对待揭开 公 司面纱 规则 问题 上, 直到现在 仍然踯躅不 前, 大都 以判 例法为之。诚如刘连煜所论及: “ 勉强将揭开 公司面纱条文化, 恐弊多于利, 不若将之作 为一项法理, 在法院实务审理时, 适时援用, 即为已足 。或许, 揭开公 司面纱原 则模糊 的判 断基准, 正是其不得不然 的本质, 也即是其 必要之 恶( 从适 用的基准明确性 而 言) 。我 国公 司法将公 司揭开面纱规则成文 法化, 无疑在立法上具有很大 的探索价值 。 但 是一 味地追 求所 谓的成 文法而 忽视 了揭 开 公司 面纱规则 的本 身属性 , 或许会使得揭开 公司 面纱规则脱 离其原有 的含义, 从而难 以 达到立法者的预期 , 因此需要立法者以及所 有法律工作者的进一 步努力完善 , 从而更好 地利用公司人格否认这一制度 。
都被绝对化 了。 这种绝对化使其 呈现为一柄 双刃剑 , 一方面 , 它将股东责任控制在一个 合理 的矩 度内 ,成为奋 发进取者 的保 护伞; 另一方 面 ,当公 司成 员滥用 有限责 任的 时 候 。它又变 为敲诈舞 弊者的护身符。。 而后 种 现象则 随着有 限责任制度 在各 国的确 立呈愈演愈烈趋势 。 公司往往就是股东们 降 低投资风 险、 谋求最大利益借以实现其 目 标 的工具。当公司对外负债 累累时 , 股东就可 能抽逃资金 、 逃避债务; 当其滥用公 司有 限责 任而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时 , 控制股东却 以 公司法人应独立承担责任为挡箭牌 , 从而逃 避法律追究 。而债权人相对有组织 的公 司和 独 占优势 的股东来说 ,完全出于被动地位 。 这些 缺陷都是 公 司法 人制度 和有 限责任制 度本身所难 以克服 的, 必须借助于外力 的干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研究

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研究

此, 民法 中 的这 两 大 原 则 也 可 以成 为 适 用 公 司 法 人 人 格 否 认 制 人 格 混 同是 指 某 公 司 与 某 成 员之 间 , 以及 该 公 司 与 其 他 公 司 之
度 的理论 依据 。 2 民法中关 于债 的相关理论 。 () 由于股东对法人 间没有严格 的分别 。在实践 中一套人 马、 两块牌 子, 名为公 司、
人 格的滥用 导致作 为债务人 的公司法人 实质上丧 失 了独 立人 实为个人等 , 都属于人格混 同的情况 。在我 国现 实生活中人格
格 的特 征, 为债 发生原因的公司行为实质上不是 公司法人意 混 同现 象 主 要 有 以下 几 种 : 是 姐 妹 公 司 间 的人 格 混 同 。一 人 作 一
格被 滥用的情形及 法
【 键 词 】 人 ; 格 否 认 ; 公 司法 关 法 人 新
我 国于 2 0 0 5年 1 2 O月 7日通过的新 《 公司法》 首次在立法 大 地 丰 富 了法 人 理 论 , 法 人 制 度 更 加 丰 富完 善 。 () 高 人 民 使 4最 中规定法人人格 否认制度,此法于 2 0 0 6年 1月 1日起正式 实 法院相关 司法解释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 中华人 民共和国 施 。这是我 国首 次以制定法的形式规定该制度 , 健全我 国公 公 司 法) 干 问题 的规 定 ( ) 已于 2 0 对 若 二 》 0 8年 5月 5 日由最 高 人 司法制度具有重 要意义 。但遗憾 的是涉及 的条文较少 , 缺乏 可 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4 次会议 通过 , 自2 0 47 0 8年 5月 l 9日 操作性 , 因而有必要对 公司法人 人格 否认制度 在我 国的规 范适 起施行。新的公司法 司法解释 一大亮 点就是 , 揭开公司法人 对“ 用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

论我国的法人格否认制度

论我国的法人格否认制度

论我国的法人格否认制度所谓法人格是指公司以其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独立承担民事义务的主体资格。

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承当责任,这就是有限责任。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立的一种法律措施。

「1」公司的法律人格独立,这是现代公司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内容,严格遵循和确保该制度的执行,对于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少和分散股东的投资风险,鼓励投资者积极开拓高、精、尖、新领域中的高风险投资,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当前经济活动领域中,随着现代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跳跃发展,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现象在我国随机而生,不少人利用公司的独立法律人格这一特性,从事不法经营,获取非法利益,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从而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秩序。

为此,在法律上必须采取措施来加以制止,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交易秩序的安全,这就涉及到在特定条件下,需要对法人人格予以否认,以追究相关责任者的法律责任,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

本文将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作一分析。

[关键词]:法人法人人格否认公司法一、对我国当前存在的法人格滥用的现状分析在当前经济领域中,作为破坏公司法人制度形式之一的滥用法人人格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企业开办单位抽逃原有出资。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能够发现一些集体企业的原始投资,早已被原出资开办单位抽回。

企业因资产减少或严重不足,而成为空壳法人,这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企业对外清偿债务的能力,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研究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研究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研究[摘要] 从美国判例法中走出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对法人人格独立原则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建立在公司有限责任基础之上的。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第20 条已大胆引入了这一制度,但是,由于该条表述过于笼统,现希望通过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浅析并结合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主要发达国家的公司人格否认原则,对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从立法、司法上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 公司人格否认适用范围完善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释义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肇始于美国判例,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

英国称之为“刺破公司的面纱”,美国称为“揭开公司面纱”,德国将其称为“直索责任”。

而日本则称为“公司人格形骸化理论”等,虽然称谓不同,但基本内涵殊途同归,都显示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①其内涵是指为阻止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法院可以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其价值在于对公司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但适用时需准确理解该制度的含义:公司人格否认不是对法人独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剥夺,而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对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和确认,其效力仅局限于个案,而非根本否认公司的法人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

二、对目前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分析首先,从我国公司立法所确定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来看,缺乏可操作性。

新《公司法》第20 条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突破了传统的股东有限责任,充分保护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但新《公司法》第20 条之规定比较概括、抽象,在适用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实践的研究-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实践中的尴尬近年来公司滥用法人格而屡屡规避法律,逃废债务的行为泛滥成灾的现象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在理论界的呼吁与鼓动下,法官们对准一个个滥用法人格规避法律责任、回避合同或侵权债务,逃避执行义务抑或特殊的法律责任规避行为痛下杀手,挽救了交易活动中历尽侵害的债权人等公司外部关系人。

这种在缺乏立法依据,司法解释也并非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司法实践如此创造性地拓展法律,大胆地实践着为理论所称颂但又有争议的法理,展现了法治现代化的端倪,令人振奋,实乃可喜可贺。

然而法官的实践步履在突破雷区的同时,同样陷入了运行的沼泽:不是裁判思维的失误,就是理论知识把握的一知半解,张冠李戴,抑或是人云亦云的误解误导,难以尽其所能从沼泽中自拔而出。

概言之,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的实践进程中的思维紊乱、操作尴尬的表现有以下几点:1.凡一人公司皆予以否认。

一人公司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各国均予以确认,并且有不少国家已形成成文的法律加以保护。

我国目前亦大量地存在一人公司。

但没有引起立法界足够的重视,加以确认规制。

司法实践也表现出一种不理性的情绪,视之为公司之异类,动辄巢灭。

这种现象,不仅时时见之于报端的刊载,也见之于裁判指导性文牍,举之一例以示:四川省刘晓庆投资发展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80万元,系由刘晓庆一人投入。

但刘晓庆并没有实际投入该项注册资金,且自1995年起就没有参与工商年检,实际上已歇业。

由于该公司负有巨额债务,且到期未还,于是引起诉讼。

原告四川省某国有公司诉请刘晓庆公司还款250万元及利息。

刘答辩称其为非法定代表人,又不参与经营活动,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有律师提出,根据该公司申请登记书裁明注册资本系刘晓庆一人投入,可认定其为独资企业,而法律规定,独资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

2.凡夫妻公司皆予人格否认。

如同实际存在的一人公司一样,夫妻公司在我国已不算鲜见的现象。

如何对待这种已显普遍的公司设立现象,我国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大抵是基于夫妻关系的紧密性和不具有传统公司的社团性,缺乏运作上其他股东的制约极易诱发公司支配人滥用法人格规避法律责任的情况,从保护交易安全出发,规定了以夫妻财产设立公司必须分割共有财产,并以各自所有的财产出资。

这一规定,在法官们看来,其意在防止单一主体设立公司,和确保公司财产的独立性。

基于这一认识,在实践中,法院的做法是对尚未分割的夫妻财产设立的公司往往不分黑白地一律加以否认其法人人格。

如某图文有限公司1995年8月4日登记成立,最始股东为孙某与沈某两人,1997年4月28日股东孙某将股份转让给刘某,后1996年9月沈某与刘某结为夫妻,但家庭财产未有分割约定。

4年后,刘某将公司资金54万元移至个人股票帐户,该图文公司遂诉至法院要求刘某返还。

法院认为,该公司股东为夫妻,且又不做财产分割,实系夫妻共同财产,公司不具有法人人格,故判决驳回起诉。

3.凡家庭成员共同财产设立之公司皆予否认。

法官们在开创性地创造法律的同时,往往对公司人格否认适用也显得过份激动,缺乏理性,为了实践被理论颂扬的法理,实现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平衡,对凡家庭成员共同财产设立之公司皆视为私营企业,从而否认其有限责任之法人格,判令其股东无条件承担债务清偿责任。

这又是公司人格否认法理在实践中混乱的另一种表现。

如上虞市人民法院对郦文正等家庭成员设立的正茂实业有限公司一案就是最好例证。

某实业公司因生产需要于1994年5月及1996年6月分别向高某借款6.3万元和6万元。

对方约定月利率2分,但未约定还款时间。

后经查明,此实业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由郦某投资68万元,虚设一个合伙人杜某,向工商部门作虚假申报而设立的。

1996年3月,工商部门重新确认有限责任公司时,郦某将其尚未分家析产的子女郦建、郦芳作为股东,取代了原虚报的杜某,获得了重新确认。

该公司借高某12.3万元到1998年5月仍不还款付息,于是,高某诉请法院求郦某清偿。

被告郦某答辩称,原告的款项系实业公司所借,应由该公司偿还,请求法院驳回高某对她的起诉。

法院审理认为郦某设立的某实业公司系虚报而成,实质上是私营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于是,判令郦某清偿欠款本息。

4.凡设立暇疵之公司皆适用公司人格否认。

公司暇疵设立与公司人格否认本是两个不同的法律制度。

公司暇疵设立是指设立人在设立公司过程中未遵守法定的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使设立行为存在暇疵的活动。

英美法系国家抑或大陆法系国家均对公司暇疵设立予以概括性的人格认可。

大陆法系国家均对公司暇疵不是一律在其滥用人格时无保留地予以否认,而是采取了弥补暇疵的办法或是限制其撤消或判令设立无效的溯及力方法。

然而,当前法院在适用设立暇疵的案件中未能遵循与体现这些法律精神。

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凡诉讼涉及设立暇疵的公司皆予以人格否认,排除其股东的有限责任,让无限责任重新回归人格权滥用者。

如申涛公司一案的裁判思维就是一个典型。

案情是:出资设立公司人朱某和杨某于1995年11月29日投资设立上海申涛建材有限公司?简称申涛公司?,但两人均不予实际出资。

后第三人杨家玮私自填写了申涛公司章程修正案,内容为:朱某的股权转让给杨家玮。

并私自签署了朱某、杨某和杨家玮三人的同意转让协议。

事后朱某对上述修改内容予以认可。

但杨家玮并不支付转让款。

同时,杨家玮还和朱某签订一份协议约定:朱某退出法定代表人职务,由杨家玮接管;朱某任职前公司的一切债权债务均已交割清楚,由现任法定代表人杨家玮承担。

1999年上海市工商局吊销了申涛公司的营业执照并注销该公司。

然而,申涛公司在存续期间与泛亚公司有交易活动,并欠泛亚公司220047?16元,时任法定代表人杨家玮也确认该欠款。

公司注销后,泛亚公司诉求判令股东朱某、杨某以及杨家玮承担该债务,诉讼中泛亚公司撤消了对杨家玮的诉讼请求。

本案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张新、马昌骏认为,朱某与杨家玮的约定因违反法定义务而不能免除朱某的出资责任,同时认为,朱某、杨某作为公司股东未尽出资义务,所以应当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不应当承担有限责任。

股东的欺诈行为是排除股东的有限责任的,由股东直接对公司债务负责任的重要条件,其欺诈行为的主要表现是:不缴出资,抽逃、转移资金、稳匿财产逃避债务等。

只要有了上述行为之一,即构成了对公司债权人的欺诈。

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注重对债权人交易风险的保护,实际上是将特定法律关系的公司视为自然人独资企业,因此,实施滥用公司法人格的行为的股东当然应承担无限责任。

5.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运用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渠道偏狭。

近年来,司法实践一直在适用公司人格否认问题上颇为谨慎。

法官在裁判实践中对人格否认法理的运用往往从勇于实践的“敢为先”的矫枉过正到小心翼翼。

多数法院在法人格滥用行为者面前,不敢大胆地运用否认人格理论去联系公司实际滥用人格独立的行为中加以判断;有的法官对此宁可放弃债权人的利益之保护,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任凭人格滥用者恣意横行。

而大多数有责任感的法官在运用这一法理时谨小慎微,往往把否认的目光聚焦于出资不足或者设立暇疵中;有些能够在公司人格是否独立上结合公司的各项管理活动,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银行帐号,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分开等因素来观察考量,但却不敢运用公司人格否认理论与公司是否独立进行判断;有些在调查中有目的地对公司人格是否混同上进行调查,并依据人格形骸化理论判令混同者承担清偿责任,但却在裁判理由上不敢开创人格否认的先河,充分论述行为人的滥用行为或者公司空壳化是公司人格否认的标准适用要件,使得其裁判结论难以形成极强的说服力。

更有甚者,过份关注公司人格形骸化的形式要件,而对客观实际中的人格形骸化视而不见,或者不敢适用,囿于一般的人格形骸化的适用框框,始终摆脱不了形式要件的影子。

尤其更为标新的是,有的法官秉承法人格否认的主客观相一致的滥用标准,从主观滥用立场出发,认为某些滥用有限责任的公司之设立未具有规避债务的主观目的,故而判定为非法人格滥用。

这明显地置客观滥用事实于不顾,使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无所作为。

总之,法院在资本不足之外的情形下运用人格否定理论既较为谨慎,也较为混乱,尤其是直接运用“代理理论”、“傀儡公司”、“非法行为”等理论否定法人格的做法更为鲜见。

另外,即使大胆地使用了人格否认法理,但思路狭小,所择渠道较少,难以有效地发挥人格否认这一进步制度在公司生成条件缺如,抑或法人格滥用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运用混乱的问题症结出现上述第一方面的实践混乱状况,其症结在于:1.对有限责任公司主体理解的偏差。

实践普遍认为,公司法上要求的公司成立法定要件是:应以两个以上不同的所有权的财产构成有限责任公司的财产。

这一认识,不仅为个别法官的观点,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倾向。

我们从上述郦某一案的众多法官的点评看,不难说明。

该案所在地上虞市法院刘峙杰发表了这样一种意见:“郦某在重新登记有限公司时,对有关财产未经分家析产,违反了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即违反了该法要求的应以两个以上不同所有权的财产构成有限责任公司财产的规定,同时也违反了有限责任公司登记的形式要件,因此,工商部门的登记应属错误登记。

由于该公司不符合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故应适用公司人格否认”。

孙奇杰点评认为:郦某杜重新登记有限公司时对有关财产未经分析产,违反了公司法立法实质,即违反了该法要求的应以两个以上不同所有权。

北京市高级法院刘文涛在点评此类案件时也表明:“若以否认法人格来解释,则焦点集中于主体资格是否具有暇疵。

根据公司法第20条规定精神,自然人设立一人公司是为法律禁止的。

由于此类公司设立存在暇疵,故为不适用法人主体,应予否认。

诚然,这种倾向性思维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数虽然并非一人,即股东组成的复数性要求,但该种要求并不必然与财产所有权的复数性相等同,公司登记实践中并不排除以共同的所有权出资的现象,合伙股东一直为公司登记所许可,合伙性决定了共同出资的可能。

另外,孙奇杰认为郦案第一阶段为独资企业性质,第二阶段为以家庭共同财产投资设立的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因而符合法人格否认的条件,工商部门的登记为错误登记。

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错误的。

按照各国商法惯例,“尽管基本章程署名人未满法定最少人数,但当公司登记官错误地发行了公司设立证明书时,该证明书是……公司登记的确定证据”。

因为,即使为工商部门的错误登记,也不能够不予承认其作为法人的存在。

它实际上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

如果它不是法人企业,何以能够适用人格否认法理呢﹖前提不具备,则否认的根据何来﹖法官们一方面判认其为非法人格的独资企业,另一方面却又要对其人格加以否定,这岂不自相矛盾﹖再说不符合公司设立要求,亦非法人格否认适用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