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解析
孙双金《思乡组诗》教学实录
孙双金《思乡组诗》教学实录孙双金《思乡组诗》教学实录一、音乐渲染、导入思乡情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播放课件《月之故乡》,师伴唱)(优美抒情的音乐弥漫在整个礼堂)师:听了这首《月之故乡》,你有什么感受呢?说一两句给我听听生1:想念远方的亲人,爷爷奶奶生2:我听到了孤独生3:我听到了悲伤生4:我听到了忧愁师:我听到了深深的思念,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亲人的思念,思乡的情怀啊,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不散,乡愁是什么?是故乡的白发亲娘、儿时伙伴、小桥流水,无尽的绵绵思念,还有一种更崇高的感情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思乡组诗(播放课件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师:澳门,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当时他在美国留学,看到我们中国人在美国遭到外国人的欺侮,看到我们祖国母亲的七个儿子,被帝国主义瓜分抢占,他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创作了这七子之歌,第一首《澳门》(师深情吟诵)师:让我们一起朗诵(生深情齐读)师:诗中有生字词,妈港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这是侵略者给澳门起的名字。
师:是啊,葡萄牙人给澳门起的洋名字。
那襁褓是什么呢?生:母亲的怀抱师: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呢?生:包裹婴儿的小棉被师:是的,包裹初生婴儿的小棉被,这里比作母亲温暖的怀抱。
掳去我的肉体这里掳什么意思呢?生:抢师:是的,抢去,抢去我的肉体。
还有一个词梦寐不忘,梦和不忘大家都懂,关键是寐什么意思呢?跟梦放在一起肯定跟梦有关系,猜猜。
生1:也许是追求的意思生2:睡梦师:睡觉,寐是睡觉,梦是做梦,睡觉做梦都不忘,这就叫做------梦寐不忘(生齐声回答)师:鲁迅先生说过:从水管里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淌出来的终究是血,那是浓浓的情啊!闻一多的文笔仿佛是蘸着鲜血写出来的,句句打动人心!哪句最打动你呢?说给我听听看!生1: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师:为什么?生1:因为这句说明了澳门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哦,澳门就是个婴儿,在对着祖国母亲张开双臂呼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就像婴儿那发自肺腑的呼喊之声啊!生2:请教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他好像是好长时间没有听到妈妈叫自己的名字,有些思念。
主题构建:精读一首 带读一组——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赏析
学、 自读 、 自悟 , 织学 生质疑 、 组 讨论 , 使
学生不仅读懂 了一组送别诗 歌,而且初 步领会 了这一类 诗歌 的表达方 式 ,收 到 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 师 :板 书“ ”你们学过诗 吗? ( 诗 )
生: 过。 学
生 1“ :踏歌 声” 是什么意思 ? 生 2 为什 么李 白说 “ 花潭水 深 千 : 桃 尺, 不及汪伦送 我情 ” ? 呢 生 3 李 白和汪伦 的感情为什么这么 :
组诗 。
( 头默读 , 埋 陷入 沉思 , 然后 窃窃议
论)
生 2( : 自信地 )我认为 李 白是 个豪
放 的人 , 他是 不希 望朋友 分别 时过 分伤 感 的 ;而 汪伦 十分 了解 李 白的性 情 , 于
是 就 欢 欢 喜 喜 地 踏 歌 相 送 。李 白听 到 汪
生 l( : 疑惑地 ) 师 , 老 一般人离 别 时
疑 的 名 言 激 励 学 生 认 真 读 诗 , 动 质疑 。 主 在教 师的引导下 . 生思维非 常活跃 . 学 提 出 了 两个 很 有 价 值 的 问题 。 是 , 老 师 但 孙
并 不 急 于 作 答 .而 是 引 导 学 生 再 次 自读
师 :极高兴 地 )这两位 同学多聪 明 ( 啊 ,这不就提 出 了两个很有价值 的 问题 了吗 ! 是啊 , 按常理送人时在家 门告别 即 可 ,另外送别 亲人或朋友 时一 般 比较难 过和不舍 ,可 是汪伦为什么要 等李 白上
【 课 伊 始 , 老 师 采 用 补 足 式板 题 开 孙
法 , 式 新 颖 有趣 。 这 样 做 , 仅 让 学 生 形 不
明确 了学 习的 内容 , 而 且 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热 情 和 求知 欲 望 .使 他 们 一 上 课就 处 于“ ” 悱” 态 . 对提 高学 习 愤 “ 状 这
最新 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
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为例摘要:语文课程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古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和创作背景,还要深入体会其背后寄托的情感及诗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诗的案例为切入点,尝试从基本字词入手,导入话题;抓住关键词,品鉴诗韵;领会表达之法,品悟诗意等层面,探究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路径。
关键词:语用诗歌教学送别组诗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习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运用。
《义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指向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文字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阅读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运用能力、理解感悟能力等都属于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需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朗读感受、对话交流、提问解疑、拓展延伸等,引导学生揣摩、学习文章写法;通过交流感受、想象表达、练笔创作等,切实推进语言文字训练,回归语文本身。
古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和创作背景,还要深入体会其背后寄托的情感及诗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本文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的案例为切入点,探究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路径。
一、从基本字词入手,导入话题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都会有导入这一环节。
首先,必须做到贴近学生生活,抓准语用基点,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有很多方法,故事导入、设疑导入、复习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游戏导入等。
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的主题是“送别”,他是如何实现自然导入的呢?观察课堂即能获悉——【片段1】师(板书:别)写一个字给你们看看!认识吗?生认识。
师放声读一读。
(学生自由放声读“别”。
)师整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别”。
)师这个字可以组哪些词语?你来——生送别。
生离别。
生告别。
生永别。
师啊呀,多么悲壮啊!刚才说了一个送别。
孙双金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送别组诗》作者:梁西发来源:梁西发博客时间:2005年11月2日热点推荐: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孙双金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
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
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
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
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
”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
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师:(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古诗赠汪伦.doc
古诗赠汪伦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
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
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
《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
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
学贵有疑。
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
孙老师愿和大家3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
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精心整理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孙双金执教年级:五年级 执教课时:1教时 地点 无锡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补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
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
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意。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2023孙双金课堂教学实录
2023孙双金课堂教学实录2023孙双金课堂教学实录1师:老师们,早上好!同学们,早上好!生:老师好!师:谁来背两首古诗?你们最喜欢的古诗是什么?生:我最喜欢杜甫的《望岳》(背诵: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你最喜欢杜甫这首诗中的哪两句话?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你以后在人生道路上,一定也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你还喜欢谁的诗歌?生:我最喜欢李白的《静夜思》(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现在虽然是白天,但你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夜晚……我们已经触摸到李白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情怀。
谁再来背一首?生:我喜欢李白的《夜宿山寺》(背诵: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听了你的朗诵,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如梦如幻的、静谧的、山上的寺庙里那种独特的情境之中。
李白的诗很多,我们再背一首《早发白帝城》……生:(齐背)师:今年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逝世七十周年。
引用鲁迅的话来引入今天的课。
他说,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产生自己的伟人,那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但一个民族产生了自己的伟人,后人却不知道崇拜自己的伟人,这个民族是更可悲的民族。
我们的国家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灿烂的星空中有许多闪亮的星星。
其中最闪亮的一颗,就是谁?生:李白。
师:好,今年我们就走近李白,学习李白、研究李白,去欣赏李白、崇拜李白。
好,上课!生;(起立)师:你了解李白吗?后人都怎么称李白的呢?生:称他叫诗仙!生:酒仙。
师:是的,李白不仅是酒仙,还是诗仙,(板书:李白是仙。
)我们来看看唐朝另一位诗人怎么称李白的呢?(出示杜甫《饮中八仙》。
师吟诵:“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这个酒仙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唐玄宗与爱妃杨贵妃在沉香亭畔欣赏牡丹……马上弹起了美妙的曲子,可李隆基并不高兴:“……陈词滥曲,去,把李太白找来……只听到高声歌唱……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孙双金课堂实录 孙双金古诗教学
孙双金课堂实录孙双金古诗教学师:我姓孙,孙悟空的孙(写孙)。
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黑板写好自己姓名后)师:你的名字叫什么?生:我的名字叫安诗乐。
师:什么意思?生:诗呢,因为我爸爸希望我像诗人一样出口成章!乐就是我爸爸也很喜欢音乐,他以前在广东拥有音乐爱好者之称,他也希望我音乐很好,所以取名叫安诗乐。
师:既能写诗,又懂音乐,多么了不起的人啊!给她掌声!(生鼓掌)师:你叫什么名字?生:我叫刘洋。
师:为什么取这名字?生:我爸爸说希望我能留学到国外去。
师:要到国外留学去,那回来吗?生:回来。
师:他是一位爱国人士,大家为这位爱国人士鼓掌!(生鼓掌)师:同学们,我们每个同学的姓名中都包含着父辈们、长辈们对你们的希望。
如果不知道自己名字意思的同学,今天孙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亲,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好不好?生(齐):好![这好不好,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孙老师都用商量、鼓励、亲切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尊重、信任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师将黑板上的名字擦去)[孙老师这样不动声色的开场,轻松愉快,既对学生联络感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又自然揭示课题,引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师:现在孙老师在黑板上也写上一个名字,你从这个名字中想到什么?看名字叫什么?(板书:落华生)生(齐):落华生。
师:再读一遍。
生(齐):落华生师:你看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想法?孙老师最喜欢举手的人,来,请你!生:说明这个人很喜欢吃花生!师:这是他的想法,其他同学想得都跟他一样吗?我想不大可能,要讲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落华生这个名字很像落花生,也许这个人想学习花生那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师:像落花生,想学落花生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这是第二种想法,跟他的想法又有点不同。
你呢?大胆说,没关系,说错了表扬![孙老师激励学生发言的话,也充满情趣,令人回味无穷!]生:落华生呢,原因肯定是这个落花生对他很有影响的,所以他才会把名字叫做落花生。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
实施效果评析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
本文针对某中学语文课程中《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旨在探究
其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带来的教学效果评析。
首先,教师采取的“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通过组
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促进了学生
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研究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研究。
同时,教师还通过定期测试、实时反馈等方式,及时评估学生的研
究效果,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
最后,本次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思维活跃,而且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
因材施教、互动性、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原则。
这些教学策略的
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未来的教学策略,提高
教学效果。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第1篇:《送别组诗教学实录》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老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1、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同学自己的阅读, 由于阅读技能惟独在阅读实践中才干形成, 共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惟独在读中才干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需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同学读的时光,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意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光,老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光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当避开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古诗教学要让学校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学校阶段的同学,其认知进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规律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掌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学校阅读教学应该增加形象感触,削减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同学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沟通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同学的感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老师把统一的学问教给同学,而是同学运用自己从前的学问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同学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定是共性化的,要注意个体的独特感触。
3、堆积古诗从重理解到重堆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改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久堆积的过程,惟独“厚积”才干“薄发” ,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堆积,就是引导同学发觉课文中的柔美词语、出色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
主题构建:精读一首 带读一组——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赏析
主题构建: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
诗》教学赏析
孙雄斌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这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一节古诗教学课。
孙老师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孙雄斌
【作者单位】柳州市柳南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灵动的课堂动人的诗意——特级教师孙双金《思乡组诗》教学艺术赏析 [J], 高春花
2.“如听仙乐耳暂明”——孙双金《思乡组诗》教学赏析 [J], 陈清枢
3.为“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叫好 [J], 周剑波
4.聚焦语用的诗歌教学——以孙双金老师执教送别组诗为例 [J], 袁倩妍
5.梦回故园:明月遥寄相思,心中常驻芳华——感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思乡组诗》一课 [J], 叶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月是故乡明 情是亲人深(上)
月是故乡明情是亲人深(上)作者:孙双金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8年第11期[2007年10月,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江苏盐城市第二小学执教自编教材一思乡组诗》。
这两节课体现了他情智语文的特点,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
在此,我们特刊发这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孙老师的课后反思,以飨读者。
]一、音乐渲染情境,导入思乡主题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组思乡的诗歌。
师:对家乡的感情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在你离开家乡的时候对家乡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一首诗,这首诗谱成了曲,我们听一听。
(课件出示:课题——《月之故乡》,优美抒情的音乐弥漫在礼堂,渲染了浓郁的思乡氛围)师:听了这首《月之故乡》,你有什么感受呢?说一两句给我听一听。
生1:写这首词的人非常爱故乡,并且非常地思念故乡。
师:爱乡,思乡。
你把不同感受说给我听听。
生2:我的故乡永远是我的故乡,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故乡。
师:说得好!还有不同的感受吗?天上的月亮,水里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你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水里的月亮是思乡的情怀,而天上的月亮是真正的月亮。
这个诗人借天上的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师:天上的月亮仿佛是我的故乡(抬手),水里的月亮是我现在身处的地方,我现在在的地方离我自己的故乡是多么的遥远啊!是啊,这种思乡情怀尤其在我们古人当中更加的强烈,因为古代交通是那么的闭塞,通讯是那么的落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人思乡的情怀之中。
二、学习思乡组诗,品味思乡情怀(课件出示:课题——《秋思》,配乐)师:(范读)“《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掌声)谢谢!孙老师读完了,你来。
(女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给掌声。
(掌声)那里像小学生啊,就像诗人张籍站在了我的眼前,我们一起来朗诵《秋思》。
起——(学生齐读全诗)师:诗人一、二句里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他见到什么使他想起要写家书呢?生1:我认为是他可能见到了秋天的枫叶。
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学古诗词组诗教学策略(附示范课例实录)
“以内养外”: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小议古诗词组诗教学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
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在各学段提出了背诵要求,并在附录中明确提出关于小学阶段优秀古诗词背诵的建议,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选择70首向小学生推荐,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一是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景、情同此理;二是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意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词的背景则往往无暇顾及;三是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仍限于旧模式。
我认为,古诗教学还得从两方面着手:课内激趣,精讲一首,课外积累,带动一组。
下面,我就如何“课内精讲一首,课外带动一组”,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方面的几点策略。
策略一:疏通语言,了解大意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
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再者学生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字到位。
学生学习古诗的文字障碍主要源于:第一,诗歌语言的特殊性;第二,字词的生疏;第三,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
第一种障碍,学习现代诗有时也存在,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教学时可分别采用适当的补充或调序等手段加以疏通。
第二种障碍,是学习任何文体课文的共性,疏通障碍的做法与一般的生字新词教学没有根本区别。
第三种障碍才与“古”有关,为学习古诗所特有。
由于阅读古诗词存在更大的语言障碍,疏言就更显必要。
字词生疏处疏通:有些字词,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一般不会接触到,是学生阅读诗句、理解诗意的拦路虎,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认其形,晓其音,知其义。
经典诵读课 《“送别”组诗》 教学实录
《”送别”组诗》教学教学过程生: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后面在座的各位既是嘉宾、领导,又是我们六一班全体同学的大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全体生:不亦乐乎。
生:同学们,来,让我们把悦耳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献给在座的朋友们!(古韵律动)师: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堂,走近今天的你们,老师可谓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六年了,六年的朝夕相处,怎能不让老师留恋、激动、依依不舍呢?因为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师生很快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老师的眼前浮现出古人那难分难舍的“送别”场景。
这节经典诵读课就让老师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品味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感悟诗人送别的情思。
(板书:送别)看谁的感悟最深,谁的收获最大!(课件呈现古诗《赠汪伦》)。
师:这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世人称之为诗仙、酒仙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来,大家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指导方法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指名读)。
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
2、齐读。
3、师范读。
(相机告知学生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4、生默读。
边读边想; 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课件出示指导方法2:找出重点句,同桌交换意见,互相说一说、悟一悟。
)5、指名回答。
师:桃花潭水是不是只有一千尺深呢?那么有多深呢?师:是呀,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师:汪伦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李白,此时此刻,面对前来送别的朋友,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师深情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质疑的口气)李白送给汪伦的仅仅是这首诗吗?还有什么呢?其实这里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课件出示典故:)汪伦非常仰慕李白,于是写了一首诗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这李白一看这信,游山玩水多好啊,高兴地去了。
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
25《赠汪伦》教学实录
孙双金《赠汪伦》教学实录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氖瑁墙镂慕萄У目占溲由斓娇瓮猓嘌鸭⒄怼⑽招畔⒌哪芰Γ欣谘镂乃刂实娜嫣岣摺?br>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一、质疑导读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二、立体探究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三、评价归纳(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赠汪伦(lún)李白(?)将欲深千尺(升)忧郁惊喜不及(感动)忽闻送我情(降)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四、训练迁移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总体设计思路:《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孙双金古诗《赠汪伦》课堂教学实录孙双金执教年级:五年级执教课时:1教时地点无锡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
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
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
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
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一、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二、多领悟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三、积累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没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
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
孙双金《赠汪伦》教学实录
孙双金《赠汪伦》教学实录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
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
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
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
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2011-12-07 12:00:33)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
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
(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
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
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
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
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
(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
你的问题?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师:我来读诗。
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
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好,坐正。
“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
你说说看。
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
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你叫什么名字?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
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
你叫什么名字?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
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
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
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
你姓什么?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
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
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
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你叫什么名字?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
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
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
”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
”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生:(齐声答)好!(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
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
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
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
(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
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师声情地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生:(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
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
请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
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
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
”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
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
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
(莜同学高声地朗读)师:掌声给莜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