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最新修正
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形考任务三在第五章研究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答:一、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二、多领悟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XXX,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研究理论,研究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的情感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送别组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和片段;(3)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面对离别。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送别组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写出鉴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体会歌曲抒情、优美的意境。
2、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演唱和欣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情绪,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通过演唱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气息的控制。
(2)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同学们告别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引出课题《送别》。
2、歌曲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学堂乐歌的概念和特点。
(2)讲述《送别》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叔同的生平事迹。
3、欣赏歌曲(1)播放歌曲《送别》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绪。
(2)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4、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注意倾听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换气点。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重点练习长音和一字多音的部分。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如第一乐段旋律平稳,表达了淡淡的忧伤;第二乐段旋律起伏较大,情感更加深沉。
(2)让学生根据对歌曲情感的理解,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和语气的处理。
6、拓展与延伸(1)让学生分组讨论:除了唱歌,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如用舞蹈、朗诵、乐器演奏等方式来表现歌曲。
7、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阅读素材
阅读教学中,积累阅读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多读好书,多读经典,多读名著,多读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广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故事、诵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如速读、略读、精读等。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率。
四、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来促进学生研究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导读法,在学生阅读前,通过提问、讲解、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法、问答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策略,让学生
在阅读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收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
实施效果评析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案例中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
本文针对某中学语文课程中《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旨在探究
其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带来的教学效果评析。
首先,教师采取的“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通过组
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促进了学生
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研究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研究。
同时,教师还通过定期测试、实时反馈等方式,及时评估学生的研
究效果,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
最后,本次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思维活跃,而且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
因材施教、互动性、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原则。
这些教学策略的
实施,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未来的教学策略,提高
教学效果。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白送别诗教学设计及反思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送别》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地收入了初中语文教材中。
本文将以《送别》这首诗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诗歌教学,并就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一、诗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诗歌朗诵、诗歌解读、诗歌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写作。
2. 教学内容《送别》这首诗的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诗歌的赏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等。
通过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3.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可以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朗诵:由老师或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表达,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诗歌欣赏:播放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学生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诗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小测、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确定学生对《送别》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送别》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1. 导入环节不够生动:在导入环节,我比较倾向于直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高。
可以通过音乐、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诗歌赏析和诗歌欣赏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缺乏互动和交流。
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以《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为案例分析
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析:以《送别组诗
教学实录》为案例分析
研究背景
本文研究的《送别组诗教学实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并且此教学策略在实际中取得了成功。
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旨
在探究此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运用。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评估分析。
通过对参与
此教学策略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实际教学录音进行
文本分析,来探究此种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
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此种教学策略持肯
定的态度,认为通过问题作为教学入口,能够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
创造力;而且此种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
能力。
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和教师反映该教学策略实施过程较复杂,需要时间和耐心。
文本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过此种教学策略教学的学生在诗歌的
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教师在实施过程
中也逐渐发现了运用此种教学策略的困难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结论
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为一种成功
的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其能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
进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同时,其也能够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诗歌
素养。
但是,我们同时意识到该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多
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际运用中更加注意。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能够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送别组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理解诗歌意境,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2)学习《凉州词》:感受边塞风光,体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3)学习《送别》:解读“离别家乡岁月多,魂销日月凄风雨”的情感;(4)学习《登飞来峰》:领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志;(5)学习《凉州词二首·其一》: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唐诗三百首》中《送别组诗》相关内容;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意境和哲理;4. 音频资料:播放古典诗词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别》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络课形考任务二和三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网络课形考任务二和三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879)形考任务2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在论坛中发帖具体论述以下问题,本次形考任务成绩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15%。
1.如何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答: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2.谈谈你对多渠道开发并利用母语学习课程资源的认识。
答:①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
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诸多能力。
②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采取多种多样的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学习语文兴趣。
③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④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⑤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3.简要介绍你所在学校语文教材识字写字课的编写特点和实施要求。
答:一、先安排识字再安排拼音统编教材先安排一个单元的识字课,引导学生先学习40个特别简单、高频的“基本字”,然后再学习拼音。
学生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了一些汉字,先编排识字的内容,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汉字积累,实现幼小衔接。
与简单高频的“基本字”相比,拼音的抽象性更高,学习的难度相对更大。
先学习少量“基本字”,再学习拼音,有助于放缓起步阶段的坡度﹐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与此同时,第一单元所学的汉字,还能帮助学生在第二、第三单元学习拼读相应的音节。
二、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编排全册要求认识3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个字。
观照意象,伏延文脉--《送别》教学实录及评析
观照意象,伏延文脉——《送别》教学实录及评析□王文丽执教王崧舟评析【教学实录】一、回顾导入师:送别,自古以来就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如果把人生比作乐曲或者歌曲,送别就是其中一段不可缺少的旋律。
想一想,你在小学的学习中,是否积累了关于送别的古诗呢?生:《送元二使安西》。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两首诗是我们四年级时学的。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可能你记错了,这首诗不是送别诗,是思乡诗、思亲诗。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赠汪伦》。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来读读这几首诗,注意读诗要有节奏、有韵律。
(生读毕《赠汪伦》)师:李白只是在说潭水深吗?生:表面说潭水深千尺,其实是在说和汪伦的情意深。
(生读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诗中说的“滚滚流动着的涌向天边的长江水”其实就是什么呢?生:是对孟浩然的情意。
师:是的,是李白对好友绵绵不绝的情意。
你发现这两首诗在表达情意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生:都是用水来表达情意之深。
师:如果你细读古诗,就会发现古诗中有很多这样的意象。
至于什么叫意象,你可以暂时不理解,有这种感觉就很好。
(生读毕《送元二使安西》)师:王维这首诗是送给谁的?生:元二使安西。
(笑声)师:听起来,王维送的好像是个日本人。
(笑声)他送的这个人叫“元二”。
“使”是什么意思呢?生:去的意思。
师:去哪里呢?生:去安西。
师:所以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读呢?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很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古人的送别诗中,常常会提到“酒”,常常会以酒相送,不信你们再来看这一首。
(出示《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生齐读)师:你在这首诗里找到酒了吗?酒藏在哪儿了呢?生:藏在玉壶中。
(出示《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生个别朗读)师:谁知道这首诗王维是送给谁的呢?生:送给他的王孙。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课例《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语文
教学课例名
《送别组诗》
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
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古诗词当之无 教材分析
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选取小学
阶段人教版教材中的送别类古诗作为教学内容点。
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 教学目标
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 解 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 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 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 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 98%了,我们掌声 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 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 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 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齐声答)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 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 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 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 地吟诵一下。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送别时的不舍。
(2)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珍惜相聚的时光。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 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送别组诗》的背景及意义。
(2)学习《送别》之一(王维),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朗读、背诵《送别》之一(王维)。
2. 第二课时:(1)学习《送别》之二(李白),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朗读、背诵《送别》之二(李白)。
(3)探讨李白与王维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3. 第三课时:(1)学习《送别》之三(白居易),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2)朗读、背诵《送别》之三(白居易)。
(3)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4. 第四课时:(1)学习《送别》之四(杜甫),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2)朗读、背诵《送别》之四(杜甫)。
(3)探讨杜甫与白居易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送别”主题课外古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
“送别”主题课外古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第一篇:“送别”主题课外古诗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八年级下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三首主题为“送别”的课外古诗教学湾里区第二中学曲凤霞【教材(文本)解读】这是三篇发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文,以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现的手法来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欣赏不同的文章,体验情感细微差别的好文本。
三首诗的不同创作情境,可以通过创设一个故事,形象理解诗文。
因为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通过诗话对照,情景同现,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
”而且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八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八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加上这节课所选的三首诗歌均为课外古诗,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积极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
我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并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另外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二、教学目标:【教学预设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与朋友惜别时直抒胸臆。
《送别》优秀教案
《送别》优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别》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激励,再读。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三 回答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三回答题目: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答:一、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二、多领悟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三、多积累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没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
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第1篇:《送别组诗教学实录》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老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1、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同学自己的阅读, 由于阅读技能惟独在阅读实践中才干形成, 共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惟独在读中才干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需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同学读的时光,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意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光,老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光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或”一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当避开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2、多悟古诗教学要让学校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学校阶段的同学,其认知进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规律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掌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学校阅读教学应该增加形象感触,削减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同学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沟通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同学的感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老师把统一的学问教给同学,而是同学运用自己从前的学问去构建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同学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定是共性化的,要注意个体的独特感触。
3、堆积古诗从重理解到重堆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改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久堆积的过程,惟独“厚积”才干“薄发” ,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堆积,就是引导同学发觉课文中的柔美词语、出色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
经典诵读课《“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经典诵读课《“送别”组诗》教学实录《”送别”组诗》教学教学过程生: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后面在座的各位既是嘉宾、领导,又是我们六一班全体同学的大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全体生:不亦乐乎。
生:同学们,来,让我们把悦耳的歌声、琅琅的读书声献给在座的朋友们!(古韵律动)师: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堂,走近今天的你们,老师可谓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六年了,六年的朝夕相处,怎能不让老师留恋、激动、依依不舍呢?因为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师生很快就要分别了,此时此刻,老师的眼前浮现出古人那难分难舍的“送别”场景。
这节经典诵读课就让老师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品味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感悟诗人送别的情思。
(板书:送别)看谁的感悟最深,谁的收获最大!(课件呈现古诗《赠汪伦》)。
师:这就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世人称之为诗仙、酒仙的送别诗《赠汪伦》。
师:来,大家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指导方法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指名读)。
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
2、齐读。
3、师范读。
(相机告知学生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4、生默读。
边读边想; 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课件出示指导方法2:找出重点句,同桌交换意见,互相说一说、悟一悟。
)5、指名回答。
师:桃花潭水是不是只有一千尺深呢?那么有多深呢?师:是呀,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师:汪伦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李白,此时此刻,面对前来送别的朋友,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师深情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质疑的口气)李白送给汪伦的仅仅是这首诗吗?还有什么呢?其实这里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课件出示典故:)汪伦非常仰慕李白,于是写了一首诗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这李白一看这信,游山玩水多好啊,高兴地去了。
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
送别(无名氏)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送别诗讲与练[阅读次数:271]一、送别诗简说1、认识常见意象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
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 2、意境:幽静、宁谧、繁丽、?..•[阅读次数:297]【教材简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长亭送别教学实录(两课时)(苏教版高二必修五)[阅读次数:699]班级:丰惠中学高二(7)班教师:刘建松师:《红楼梦》中的第一才女林黛玉看完一本书后,出示投影(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词。
)这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呢,能让林黛玉这样冰雪聪明的女子有如此大的触动,这本书就是元代的戏曲经典生:《西厢记》师:什么?..•[阅读次数:628]长亭送别(第一课时)【本堂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2、感受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课前检查】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吞噬()咆哮(&n...•[阅读次数:3647]【课题】诗四首【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本课的四首古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过程与方法目标: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阅读次数:747]☆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专题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托现行必修、选修教材,从中开发、确立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专题选修研究”,力图在实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新的发展或学生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便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教版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二)[阅读次数:1163]课题:《长亭送别》--王实甫教师:殷卉茹日期:2011/05/07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意境。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建设开放性课堂的运用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建设开放性课堂的运用
建设开放性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教授送别组诗这一文学形式时,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教学实录来实现开放性教学的目的:
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自由和表达的尊重。
2. 引发兴趣:通过展示相关诗歌作品或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送别组诗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3. 提供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送别组诗的定义、特点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对该诗歌形式有所了解。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给每个小组一首送别组诗的原诗。
要求小组成员共同阅读、理解、分析并整理该诗歌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表达。
5. 小组分享:要求每个小组轮流分享他们对原诗的理解和感受。
其他小组成员可提问、互动、补充或对比不同组的解读。
6. 自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或生活中的送别场景,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组诗。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提示或框架,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7. 作品展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创作在班级内展示,可以通过朗诵、展板或数码展示等形式,让大家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
8. 总结回顾:集中时间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
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送别组诗的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实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记得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表达和观点,鼓励积极思考和多元思维,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第五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
一、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
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
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怎样读“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
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议到底“的做法都是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
二、多领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性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分析推理。
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
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
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和识去构建
自己对新内容的理解。
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
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三、积累|
古诗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没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
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 1-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
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个人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
复述有详细复述、简创造性复述等种类,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