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居建筑现状
在我国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建筑也是有了很不同的方向。居住建筑近代中国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采取传统的住宅形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各个方面。经济品味上有的喜欢西方的建筑,欧式的风格,有的喜欢中国风的特色,能弘扬优良传统,传播先进文化。现代的建筑和过去相比实用性更强结构上也更完整,更适合现在的人们居住生活。
我们现代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是每个地方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等因素建筑不同的形态。
老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羊。”那么众多胡同中,谁才是辈分最高,年龄最长的老太爷呢?从玄武门向西,有一个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庙街,可追述到1100年的辽代,历经荣衰。幽深的胡同实际上是由两旁相临的院墙组成的,墙的里面,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简单的说,四合院就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院子的外墙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宁静、封闭的小天地。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院门都开在南向的东角。院内坐北朝南的房子是正房,是家长的住处,它建在四层台阶的基础之上,东西厢房要低一层台阶,房前有回廊环绕。北房是四合院的中心,共有3大间,正中的一间称为堂屋,是不住人的(说点什么)。东西两侧是子女的厢房。倒座在四合院中是条件最差的房
子,屋内又暗又潮湿,所以不住人,是放杂物的地方。有时正房以北会令辟小院,布置厨、厕、储藏,称后罩房。院子屋顶多以硬山为主,次要房屋用单坡或平顶。
80年代,吴良镛先生在北京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中,推出了“类四合院”的居住形态模式。“类”的原义是“拟”,在住宅设计中,“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就是当代住宅设计对传统居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
晋陕民居
从明代起,许多山西人便外出经商,致富返乡后,便在自己故里纷纷大兴土木。他们不但要合适,而且还要华丽和坚固,以便于防卫。大户人家几乎全是灰砖高砌、居室密集的深宅大院。这类住宅临街大门甚是堂皇,有漂亮的门楼。大门内为雕砌的砖影壁,进入后忽然显出内宅门,庭院布局为二进或三进的四合院。
晋陕民居房屋密度较大,为防风沙与日晒多采用窄天井,且庭院内正房和厢房多有廊,乡间大宅常有一座小方形砖楼供瞭望用,即所谓"看家楼",平时登楼遥望田野的确是很惬意的乐事。屋顶的形式有"人"字顶,在前廊的额枋等处,常有彩画雕刻,富丽可观。
晋陕一带普通人家常有一面坡屋顶,也有一面坡屋顶组成的三合或四合院。屋顶向院内顷斜,包括大门与倒座也用一面坡屋顶向院内排水。这样的建筑群外墙很高,有安全感。由于夯土做成的外墙比较高耸,有时在墙身上都装薄砖两排,增加墙身的强度并防止雨雪侵蚀墙面,同时在外观上可配合上部出檐,增加水平印象,使平坦的墙面发生变化。西北地区的院子,是南北长、东西狭的院子。
西北民居
民居的构造千差万别,各具胜境。广袤的大西北,不乏动人的美景。在六盘山脉东部是苍茫雄浑的陇东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黄土层厚达150米。这里的各民族民居,都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外不见木,内不见土"。外不见木是指民居的外面都是土墙,而且一般都是覆土平顶,看上去是一个黄土建筑。内不见土是指站在院内向四周看去,都是木结构,朝向院内一面都是木制的门窗,看不到土墙。西北地区的回族民居,常在庭院的拐角处设一个两层楼,其余沿院落周围的房子都是单坡顶,这样,不存在土雨排水干拢邻居的问题。房子一般都是虎抱房,即一种平面为凹形的五开间的房子。两端的开间各为一个占地一间的大炕,中间的三间为起居用,三间的前面是一个短廊,短廊的两头被凹形平面设大炕的房间堵住,大炕间设窗子在廊下。
甘肃定西民居,厚重朴实,与陇东高原的地貌十分和谐。青海东部民居"庄巢"。庄巢民居四面有高原的土筑外墙,里面用木构架承重,黄土作屋面,内有廊檐。就像当地人一样厚道纯真,倾注对黄土的热爱。
当我们置身于古城老街的时候,纵横有序的街道、井然幽深的里巷、浓郁隽永的瓦屋长檐、引人幽思的深宅小院、绮丽浓郁的过街门楼、规整紧凑的高墙围垣,都会勾起人们对历史的无尽情思。
四川民居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
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而且宅出檐及悬山挑出很大,也可防止泥墙或木板墙、桩土墙遭雨水冲刷。
四川民居多为穿斗式屋架。这里的人们在建造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形,因势修造,不拘成法。常常在同一住宅中,地平有数个等高线。住宅基地的退台有横向、有纵向,造成屋顶高低的配合。加上屋檐一
般不高,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重庆及川东山区的民居不注重朝向,依山崖而建,吊脚楼伸出很大,有的层层出挑,气魄宏大,雄伟异常。傣家竹楼
傣家人住竹楼,我早已知道。可见到的竹楼与我想象中的似乎不太一样。说是楼,其实它只有一层,只是整个房子被一根根木桩高高地撑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楼阁。竹楼下面的木桩一般有50根,木桩之间的空地是堆放杂物的仓库,有的人家还用来养猪圈牛。这种方式就是我国传统的干阑式建筑(干阑一词,出自《旧唐书`南蛮传》:山有毒草及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古时是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的。
傣家竹楼的房间很大。一般正中为客厅和灶房,两侧或后方隔开若干小房间为卧室。除了新婚之日,傣家人的卧室外人是不能随便进的。所以我也只能看一看老太太的客厅。卧室的排列也有方法的,长辈在里侧,年轻人就靠近楼梯些。
广东民居
传统民居用料简单,多为土木结构,战火的烧焚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房屋很难长时间地保留使用。特别是多雨的广东。广东现存的民居实例中,明代以前的只有潮州许府等几处。广东是华侨最多的一个省份,侨乡遍及全省。侨胞往往保持民族传统,节衣缩食,积累一些金钱,返回家乡置田建屋,耀祖光宗,并求晚年过安定的生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侨乡民居,往往反映出外国建筑的形式或某些构件的影响。
并列式楼房是广东民居之一种。因为土墙壁砌筑的民居经不起频繁的强风劲雨的袭击,多采用联立式,数户一栋,并将房屋高度降低,以增加其强度和抵御力量。
竹筒屋,也称竹竿厝。这是广东城镇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正立面是单开间,而且进深非常大。常常是门厅、厨房、厅堂、起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