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陈宇宁)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专业:企业管理学号:070720131 姓名:陈宇宁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时代背景1、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在二战前的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只需提供单一的标准化商品就能盈利,而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企业数量与日俱增,生产能力也大幅增强,使得商品极大丰富;同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停滞,市场需求萎缩,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消费者而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随之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行为,而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也开始探索新的企业理论,尤其是企业竞争战略。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在这种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和市场战略只被看作是企业生命中相对短暂的表面现象,企业核心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的、独特的本质。
企业间的竞争从外部市场的竞争转而为企业内部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的方法就此应运而生。
2、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公司能力的支持作用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大容量存储器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成为企业经营有力的支撑工具。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企业各方面能力具备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同时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也剧烈地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环境统一的全球市场,使工业经济转为知识和信息经济,也使得企业组织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必须开发培养克敌制胜的强大能力。
3、知识经济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专门知识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已经融入企业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中,其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在这一时代,知识不仅不再是资本的附庸,而且已经替代资本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企业能力理论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理论溯源
企业能力理论的思想在很早以前的旧制度经济学家的思想 中就已经包含,在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的第一 部分,分析了劳动分工是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影响 经济成长的。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效率的原因在于: 工人重复做类似的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工人由一项 工作转向做另一项工作的转换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分工 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分工有利于工人寻求以机器代 替手工的有效途径。亚当.斯密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企业 能力理论,只是从企业内部解释了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他 的思想已经是企业能力理论的初步形成。 对企业能力理论形成与发展奠定直接基础的是英国著名的 经济学家马歇尔及其追随者潘罗斯和查理德森。
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则是理查德森 (1972)。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使用“能力”的概念 描述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他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在 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 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是企业内部组织起来 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企业能力来源于企业对三 个方面的投资:一是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设备的投资; 二是对全国乃至国外的营销、流通网络的投资;三是对管 理的投资。理查德森认为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 验和技能,企业的具体活动,如生产、营销和研发都是以 能力为基础的。他把这些活动区分为“替代性活动”和 “互补性活动”。他认为替代性活动在企业范围内组织和 协调,而当组织遇到既非替代性又非互补性的活动时,更 好的组织经济活动的方式将是市场。他提出在企业和市场 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直被人们忽视的第 三种组织活动的基本制度形式,即第三种协调机制。理查 德森通过
对美、英、德等国跨国企业的研究,认为决定企业成功的 因素只有一个---管理者通过人力、物力、财力三种投资 造就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能力,即组织能力。 理查德森的企业能力理论可以看成对潘罗斯成长理论研究 的补充,其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知识基础论在一定程度上 被看成对科斯交易费用论的补充。 马歇尔、潘罗斯和理查德森的研究,形成了“企业内在成 长论”,为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学基础。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评述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变化频繁和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取得成功和持续增长,成为了企业管理界探讨的宗旨。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因此企业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企业更加需要有效的策略动态变化的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以上这些问题,它是一种概念性理论,具体而言,它强调企业应该发展哪些能力来达到更高水平的表现。
本文将以此为核心,详细评述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并分析它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概述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全称叫做“企业动态能力发展理论”,它是一种实用性理论,最初由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家弗兰克霍尔曼(Frank Holman)提出,后来由美国管理学家查尔斯福斯特(Charles Fost)扩展,他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对企业能力有效管理的重要动力,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和发展。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由三个部分组成:“进化宿主”、“动态能力”和“促进”。
“进化宿主”部分指的是企业的内部结构,它主要包含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系统流程等。
这些部分可以帮助企业掌握变化、做出反应和实现创新。
“动态能力”部分指的是企业具备的能力,分为策略能力、执行能力和技术能力。
策略能力指的是企业从长远的角度制定的企业策略,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调整自身走向,完成变革和创新,从而拥有更好的竞争优势。
执行能力指的是企业的技能和技术,它能够帮助企业实施策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技术能力指的是企业融合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这种能力可以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促进”指的是企业在内部环境中对动态能力的推动,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组织战略和系统性的改进等来实现。
二、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及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发展理论,它有助于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多变的环境,并从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今竞争激烈且变化迅速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若想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动态能力已成为关键所在。
企业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理论基础1、资源基础观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
这些资源包括有形资产(如厂房、设备)和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技术)。
然而,仅仅拥有资源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具备有效配置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以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2、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
核心能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核心能力也可能会逐渐丧失其优势,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拓展核心能力,以保持动态竞争力。
3、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它包括感知环境变化的能力、抓住机会的能力以及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
动态能力使企业能够快速调整战略和运营模式,以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
二、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关键要素1、感知能力企业需要敏锐地感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市场趋势、技术创新、政策法规等。
这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以便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
2、学习能力持续学习是企业不断提升动态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要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
3、整合能力企业需要整合内部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实现协同效应。
同时,还要善于整合外部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等资源,拓展自身的能力边界。
4、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企业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三、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实践案例1、华为的技术创新与战略转型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企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动态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是一种专门研究企业对动态变化环境中形势、发展机遇和危机的应
对能力的理论。
它由迈尔斯·普雷斯顿、斯蒂芬·霍拉克和汉斯·康罗伯于1993年提出,强调企业的创新变革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认为企业遭受动态环境压力时,其核心
竞争力必须依靠动态能力,使企业把握新的机遇,避免把握不及时引发的危机。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认为,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因素包括能够应对组织文化变革、拥抱
技术创新以及文化、组织结构和体制调整等因素。
企业动态能力是组织性的,可以帮助企
业把握新的机遇,解决把握不及时引发的危机,实现企业发展。
首先,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应该在动态变化环境中创造持续性的组织文化变化。
组织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一定要创新及时地调整组织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动
态变化环境的需要。
组织文化变化能够帮助企业把握机遇,实现企业快速且有效发展。
其次,企业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拥抱技术创新,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解决复
杂的组织问题。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企业要及时跟上新技术的发展,积极拥抱未来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
此外,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主张企业要探索适合的组织结构与体制,促进组织效能的提升。
组织结构和体制调整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帮助
企业把握住机遇,回避危机,企业才能走向稳健发展。
第6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下)核心专长理论
第6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下)核心专长理论第六章现代企业能力理论(下)企业核心专长的理论基础是企业能力理论,该理论将企业看做是一个能力体系,企业不仅应重视经营环境,更应重视企业自身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专长(又称核心能力),它决定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
第一节核心专长的概念和特征一、核心专长的概念核心专长这一概念就是哈默和普哈拉德(hamel&prahalad)于1990年明确提出的,他们将核心专长定义为:能够并使企业提供更多额外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有的技能和技术。
经过10年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核心专长的重新认识更加精确和完善。
我们将其概括为:核心专长就是企业具有的独有技能、智力资产和隐性科学知识,就是缔造顾客价值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同意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核心专长是独特技能的组合哈默和弗哈拉德在对众多全球性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展开总结时辨认出,这些企业顺利的基础就是它们具有各具特色的技能和技术,这些独有的技能和技术为顾客缔造出来非常大的价值,并为企业提供更多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
核心专长问题基本上有两类:第一类问题是描述性的:哪些是我们的核心专长?哪些是我们研究与发展中的核心专长?第二类问题是规范化的:哪些应该是我们的核心专长于它们怎样反映到研究与发展中去?在实践中,将这两类问题结合起来大有好处。
一个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辨识其核心专长:1.可以借此步入宽广的、相同的市场;2.对最终产品做出客户看看获得的重大贡献;3.竞争对手难以仿制。
在技术领域,尤其是研究和开发中,我们可以将核心专长简化为技能,这样更容易识别。
某卡车生产公司期望创建产品开发的核心专长,公司延聘谮管理咨询公司为顾问,管理咨询公司(外部专家)著重谋求公司的能力而不是个人的。
他们没采用学术上的定义,而是运用形象化的图示。
图12一l阐释的核心专长比先前的细致概念更新颖:在非政府内或者在研究和发展的实验室,技能就是人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设施的融合,当然,必须在适度的非政府形式中(例如企业流程、系统和文化)。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主张由企业及其人力资源来承担进行变革和学习的责任。
管理,尤其是总经理的这种能力,即实施必要的激励、政策以及行动以实现通过学习来进行变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管理任务已经被贴上了“战略管理”的标签,以用来区分最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与低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鉴于战略一词的起源,实际上我们可能对最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拥有更好的理解。
战略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动词stratego,意思是“通过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来筹划敌人的毁灭”。
因此,从一位带领一支军队和制定必要的计划以完成目标(即击败敌人)的将军,到制定目标和计划(战略的和战术的)以在市场上有效竞争的高层管理者,这两者之间拥有很多相似之处。
组织是“其最高管理层管理者的一种反映”,这表明了首席执行官以及最高管理层确定企业特征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会记起切斯特·巴纳德观察到的:一个组织的精神旋律是从最高层开始的。
战略,即指挥的艺术,可以在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那里找到:“他们还必须拥有一个战略,即对企业将如何实现其目标形成一个以客观条件为导向的完整概念。
”根据我们对动态能力的理解,这种指挥艺术必须实现当前的目标,并且为能够导致创新和更新的组织学习创造条件。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概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概述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
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亚当·斯密的企业分工理论,而20世纪20年代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可以说是该理论的雏形,企业内部成长论指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分工”,这种分工与其各自的知识与技能相关,这种知识与技能就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能力。
1、产业结构分析 ——“五力竞争模型,即产业环境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新的竞争对手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行业内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力量决定了一个产业的结构及其赢利能力。
2、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的基本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3、实施选定的战略,取得竞争优势,获得经营业绩。
但是,波特的理论仍然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是产业的特性、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内外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对企业内部重视不够,不能突破把企业视为“黑箱”的局限。
这对企业短期战略是适用,对中长期战略则明显存在缺陷。
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这已是当今各国战略管理专家学者的共识。
同时经济学对企业理论的探讨也不但在发展,以科斯为代表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将最小分析单元扩展到企业中的个人,较好地解释了企业及个人在经济中的相互作用。
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
正是其理论来源的交叉性和多样性,各学者研究的角度也千差万别。
因此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将会对企业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能力理论可以分为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
资源基础学派的主要观点 该学派认为,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资源相比,对获取竞争优势更具有重要意义。
在企业内部,依赖于企业的异质性的、非常难以模仿的、效率高的专有资源:并且企业有不断产生这种资源的内在动力,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不断的形成、利用这些专有的优势资源。
【能力】企业能力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理论界定及关系辨析
【关键字】能力企业能力: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理论界定及关系辨析黄培伦尚航标中国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企业能力是企业的组织能力,按静态的观点称之为静态能力,按动态的观点称之为动态能力。
企业能力是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统一,以静态能力为基础、动态能力为主导。
企业的静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实力,企业的动态能力集中表现为企业活力。
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不同组成部分。
根据现有的文献分析,阐明企业能力、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的概念。
并且对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关系进行辨析,认为动态能力是对静态能力的一种扬弃。
根据文中的研究,提出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
此外,也探讨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在管理方面的含义。
关键词:企业能力;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引言学者对于“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其比赛优势”有许多不同的探讨,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比赛力量理论、战略冲突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
这三个经典理论在基于静态的假设上解释企业是如何获取并保持比赛优势的(Teece, Pisano, and Shuen 1997)。
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比赛的白炽化和环境的急剧动荡对这些忽视市场动态的理论提出挑战,使企业不断的否定其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所以要以动态的观点来审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这促使动态能力理论的产生。
虽然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被视作最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流派之一,但是由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一些争论,甚至有学者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有价值么?”(鄢德春,200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显然这些学者把动态能力和企业静态能力对立起来。
本文的意图:(1)通过简要的描述关于企业能力的演化轨迹,明确企业静态能力与动态能力的理论界定;(2)明确企业静态能力、动态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对于成功企业来说,二者缺一不可;(3)比较动态能力与静态能力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包含动态能力逻辑推力的研究框架;(4)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引导。
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介绍zy 2006-3-2 16:21:25 点击次数:5444次TAG:评论从知识的角度回顾企业能力理论李志能尹晨摘自:《经济管理》/qygl/zs66.htm学习自从1942年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和1959年潘罗斯(EdithPenrose)的《企业增长理论》强调企业能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
这些学者将企业能力称为企业竞争力(Ansoff,1965;Snow andHrebin iab,1980;Hitt and Ireland,1985),核心动或组织竞争力(Prahalad and Hamel,1990),组织能力(Chandler,1990),或企业动态能力(Teece,Pisano andShuen,1997),等等。
经过过去10年的迅速发展,企业能力理论目前已经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演变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并列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四大主流理论之一,在实际微观企业决策和宏观政府政策研究中,企业能力理论也已经逐渐取代产业经济理论的领导地位。
学习和借鉴企业能力理论,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研究和管理水平,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知识化过程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知识的视角来回顾这几十年来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说明企业能力的理论特色。
一、理论核心:从“基于资源”到“基于知识”“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的发展,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企业产出的研究引向企业投入的研究,人们开始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内部的因素挂钩,使企业理论在打开企业“黑箱”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潘罗斯将企业能力归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
但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往往把所有的东西,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都往“资源”的概念里放,这往往容易让人困惑。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企业内部资源中无形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基于知识”的企业能力理论逐步成为“基于资源”的企业能力理论的核心。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重定向自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DCT/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DCP)目录[隐藏]• 1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2 动态能力理论的产生• 3 动态能力的特征• 4 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5 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 6 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o 6.1 (一)组织和管理过程o 6.2 (二)资产特点o 6.3 (三)发展路径•7 动态能力理论的重点•8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9 4种战略管理理论核心逻辑比较表•10 动态能力理论的核心逻辑分析[编辑]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而产生的。
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D’Aveni,他于1994年出版了《超越竞争》一书,全面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
动态能力理论:是指组织为使产品快速地上市、有效地掌握变化万千的商机,以及能否持续地建立、调适、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与智能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
它诠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商业价值的。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利用IT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管理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同样,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育独特灵活的能力,来满足顾客和市场日趋增长的需求。
对于信息工作来说,IT资产本身并不能提供超额的回报,但人们发现,当它们被合理地应用于恰当的业务流程中时,就会稳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超额回报.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寻求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在动态环境下,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日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通过对动态能力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
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是对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延申,是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
资源基础学派作为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和运用,而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条件就是企业内部所独有的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不同的市场竞争力。
Prahalad 等(1993)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企业应从顾客角度出发,发掘自身独特的价值主张,塑造自身独特的价值主张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心,同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企业最大的资本和市场竞争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创新就是一种资本。
如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进而产生更大的收益和效益就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企业能力理论的基础上,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考虑了更多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企业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仅仅是资源的聚合,而应结合组织结构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变化。
知识基础理论认为,
企业拥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知识积累和转换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知识能力,这种知识是由组织内部各要素和组织外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能力,为企业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提供根本动力。
而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涉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价值的综合能力,如:组织管理水平、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质量、财务运营与管理、品牌影响力等,这与企业能力理论的本质要求一致。
因此,充分理解企业能力理论有助于建立基于不同要素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
资源学派的企业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学派的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能力理论。
它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企业资源的资源学派关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观点和相关文献综述。
一、能力理论的产生和基本观点能力学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和1925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论。
马歇尔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他认为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规模、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衰落是经常性的,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出现长期平稳向前发展的态势。
其后他的门人艾迪斯•彭罗斯(Edith Penrose)于 1959年出版了《企业成长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
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
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杨浩、戴明月,2001)。
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
此后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在《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
同年,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他们推断,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重定向自动态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DCT/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DCP)戏[编辑]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概述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而产生的。
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R. D’Aveni,他于1994年出版了《超越竞争》一书,全面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的框架。
动态能力理论:是指组织为使产品快速地上市、有效地掌握变化万千的商机,以及能否持续地建立、调适、重组其内外部的各项资源与智能来达到竞争优势的一种弹性能力。
它诠释了企业是如何创造商业价值的。
“动态能力”是指企业利用IT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管理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同样,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育独特灵活的能力,来满足顾客和市场日趋增长的需求。
对于信息工作来说,IT资产本身并不能提供超额的回报,但人们发现,当它们被合理地应用于恰当的业务流程中时,就会稳步促进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超额回报.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寻求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在动态环境下,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日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通过对动态能力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
[编辑]动态能力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战略管理理论是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随着核心能力理论的快速发展,核心能力的一些局限性也浮现了出来。
但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
能力理论遇到前所未有的自身发展障碍,不能解释动态市场上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为什么某些企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历程
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历程黄抒予(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44)摘要:通过追溯企业能力理论的起源、分析企业能力理论发展历程,指出企业能力理论经历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分别总结了企业能力理论这几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岔I业核心能力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不断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闱绕着企业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及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等对它做出了不同解释,形成了企业能力理论的基本框架。
企业能力理论把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世内部,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1企业能力理论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英罔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阐述的企qE内部成长论作为能力理论的起源。
其后,潘罗斯和乔治理查德森进一步发展了马歇尔的思想。
1925年。
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差异分丁”。
并提出这种分工直接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他认为企业中的一项职能丁作通常可以分为多个新的次级职能单元。
不同次级职能单元将产生一系列不同的专门技能和知识。
然而,这种专门化工作的增加导致了新的协调问题,这又需要产生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对原来的和新的专f J职能进行协调和整合。
这样,企业的生产和协调能力就会在企业内部获得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产业是有不同专业分工的企业构成的,产业中的各企业在企业生产管理、专业知识、市场份额等方面是异质的,不同企业间需要协调解决“外部”经济问题。
艾迪斯潘罗斯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中进~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实践应用
辱 觏 镰
I 。 .
。
企业核 心能力理论 的实践应用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 学院 郑颖超 郭兵
’ 一、 f a rs) 其 《 业 成 长 论 》 就 提 及 潘 noe在 P 企 中 “ 业 能 更 有 效 地 利用 自身 拥 有 的 资源 和能 力 ” 使 企业 区别 企 是 于 竞 争 对手 的核 心 所 在, 是 关 于 能力 最 早 的 论述 。 这 战 略 管 理 理论 的发 展 经 历 了 i个 阶段 : 典 战 略理 论 阶 经 段 、 业 结 构 分 析 阶段 f 产 波特 阶段 ) 和核 心 能 力 理 论 阶段 。
及 组合 的关 系 图 。 过 战 略 构 架 图确 定 企 业 的 最 终产 品 、 心 通 核 产 品 、 心 技 术 和广 泛 的技 能 组合 清单 。 核
四、 企业核J 能力理论在指导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应用
核 心能 力 本 质 上 是一 组 独 特 性 技 术 和 知 识 的 整合 ,是 企 业 持续 发展 的源 泉 。 很 多企 业 在 实 践 中 ,结 合 自身 的 实 际情 况 ,努 力 提 炼 m 各 自的 核 心 能 力 。 如 Sn o y的 微 型 化 技 术 ; , 二、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观 点 P ip的 可 视 媒体 技 术 ; E认 为 “ hl i G 以前 是 技术 , 在是 管 理 , 现 尤 国 内外 许 多 学 者 从 不 同角 度 认 识 和 诠 释 “ 心 能力 ”从 其 是 G 核 , E的人 力 资源 管 理 和培 训 ” 0 0。为 此 就 需 要 企 业 做 ( 0) 2 技术 、 识 、 知 资源 以及 组织 与 系统 等 形 成 了 不 同 的观 点 : 好 以 下 几项 l 作 。 T 1 知 识 观 。 知识 观 把 “ 识 ” 作 核 心 能 力 的 本 质基 础 和 、 知 看 1 、学 习 和积 累 知 识 技 能 。 识 技 能 的学 习和 积 累 是一 个 知 实 现 基 础 .把 企 业 自身 的 学 习看 成 是 培 育 和 提 升 核 心 能 力 的 持 续 、 态 的 过 程 , 动 知识 技 能 的 提 高 是 培 养 、 展 企 业 核 心 能 发 重要途径。 力 的 基 础 。知 识 技 能 包括 员 工 个 人 及 整 体 的 素 质 与 知识 技 能 2 技 术 观 。 梅约 和厄 特 巴克 是基 于 技 术 观 和 技 术创 新 过 结 构 。企 业 可 以通 过 培训 和不 断 总 结 经 验 来 全 面 提 高员 工' 、 白 勺 程 分 析 企业 核 心 能 力 的 典 型代 表 。他 们 认 为 企 业 核 心 能 力是 知 识技 能 。 指 企 业 的研 究 开 发 能 力 、 产 制 造 能力 和市 场 营 销 能 力 : 为 生 认 2 、完 善技 术体 系。 术 体 系是 一 个 由一 系列 配 套 的技 术 技 核 心 能 力在 更 大 的程 度 上 就是 在 产 品族 创 新 的 基 础 上 ,把产 专 利 和技 巧 、 施 装 备 和 技 术 规 范组 成 的 , 是 硬 件 和 软件 相 设 它 品推 向 市场 的能 力 。 互 联 系 、 同 作用 的有 机 系 统 。完 善 技 术 体 系是 培 养 、 协 发展 企 3 资 源 观 。 为资 源 是 企 业 保 证持 续 利 润 的 源 泉 , 在建 业 核 心 能力 的保 证 。企 业 应 依 据 核 心 战 略规 划 , 断 进 行技 术 、 认 它 不 立 企 业 竞 争优 势 的过 程 中 发挥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核 心 能力 是企 创 新 , 力 形 成独 具 特 色 的 核 心技 术 能 力 。 努 业 获 取 和 拥 有 特 殊 性 资 源 的 能 力 。 其 代 表 人 物 有 C ls o i; l 3 、建 设 组 织管 理 体 系 。 织 管 理 体 系是 通 过 各 种 规 章制 组 度 和 组 织 系 统 体 现 的对 生 产 经 营 和研 究 开 发 活 动 进 行 组 织 、 Mo l mey1 9 1C r t eO ie 1 9 ) 。 n o r( 5 : hi i l r 9 7等 g 9 sn v( 4 组 织 与 系 统观 。 种 观 点 是 运用 系统 的方 法 , 企 业 战 激 励 、 制 的 系 统 , 了 配 合 技 术 创 新 的 需 要 , 要 适 时 进 行 、 这 从 控 为 就 略 和 结 构 的 整体 角 度 界定 核 心 能力 , 及 企 业 的众 多 层 面 , 涉 认 组 织创 新 , 高组 织 绩 效 。 提 为 核 心 能力 是 企 业 的 技术 能力 、组 织 能 力 和 企 业 文 化 的 有机 4 、构 建 企 业 核 心 文 化 , 发 人 力 资 源 。 员 工 的经 营价 值 开 结 合 。 其代 表人 物 有 C o b a ;o l om s f Z lo等 。 R a 观 、 神 风 貌 是企 业 核 心 能 力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业 要 结合 自 精 企 身 特 点 , 据 战 略 目标 创 建 围 绕 核 心 能 力 的 、 为 企 业 员 工 所 依 能 ' 三、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识别方法 对 企业 的核 心 能 力 进 行评 估 的方 法 大 多 是 定 性 的 .如特 接 受 的 、 独 具 特 色 的 企业 文化 .以增 强 企 业 的凝 聚 力 和 向 心 宽 构 征法(rhl Paa d等,9 0、 19 )网络 图法(li ,9 8、 台法( e— 力 。 企业 应 采 取 优 惠 待 遇 、 松科 研 环 境 、 建 学 习 型组 织 等 Ke n等 19 )平 M y e 等 ,9 3、 T 19 )五要素法(uad等 ,9 7、 D rn 19 )专利计量法(a l , 措 施 引 进构 筑 核 心 能 力所 需 的人 才 。 Pt 等 e 总 之 , 业 要 在 未 来 市 场 竞 争 中 获得 持 久 的 竞 争 优 势 , 企 必 191元 件 一 结构 法 (e dr n等 ,94。实 际运 用 比较 广泛 9 7、 H n es o 19 ) 的方 法 主要 有 : 须 不 断 提 升 企 业 的 核 心 能 力,从 而 衍 生 出一 系 列 企 业 的核 心 1 “ 利计 量 法 ” 、专 。该 方 法 认 为 核心 能 力 是 既 有 内 部 优势 又 有 外 部 优 势 的技 术 , 利 用 专 利 数据 计 算 专 利 份 额 P 它 S和显 在 技 术 优 势 R A 根据 I3一 Rr T . X r A二 维 分 布 图识 别 : 2 方 统 法 (0 1 。指 出企 业 核 心 能 力 是 为企 业 提 供 竞争 、 20) 能 力 和 竞 争优 势 的技 术 、 能 和 知 识 的有 机 组 合 , 有 价 值特 技 具 征、 资源 特 征 和 知识 特征 , 心 能力 的识 别 应 当从 有 形 ( 核 资产 ) 、 无 形 ( 识 )静 态 ( 能) 动 态 f 知 、 技 和 活动 )内部 ( 业 ) 外 部 ( 客 、 企 和 顾 和竞争 对手) 多角度多层 次着手 , 可以运用价值链分 析 , 等 如 找 到 关 键 的 价值 增 值 活 动 ;通 过顾 客 贡 献 分 析 和 竞 争 差 异分 析 来 实 现 对 核 心能 力 的外 部识 别 。 3 运 用 战 略 构 架 法 识 别 企 业 的 核 心 能 力 ( 皴 等 于 、 张 2 2年 提 出 ) 该 方 法 建 立 在 深入 分 析 技术 发展 和市 场 走 势 OO 。 的基 础 上 , 循 战 略构 架 分 析 流 程 , 制 核 心能 力形 成 、 用 遵 绘 作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的持续改进
投资研发
不断投入资金进行研发,以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 势,确保核心能力不被削弱。
学习与知识管理
构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分享知识 ,提升整体能力,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
战略合作与联盟
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组成联盟,共同 开发和强化核心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核心能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保持竞争优势
01
通过不断强化和扩展核心能力,确保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
势,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
02
以核心能力为依托,不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为企业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03
确保核心能力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使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
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核心能力评估方法
资源基础评估法
评估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如 技术、专利、品牌等,以判断其 是否具备形成核心能力的潜力。
价值链分析法
通过分析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 节,找出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 优势环节,从而确定企业的核心
能力。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比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 的表现,发现企业在行业中的相 对优势,进而识别其核心能力。
建立学习型组织
鼓励员工自我学习和成长,将 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让学习
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
有效管理知识资产
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知识 资源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 促进知识共享和传承。
激励创新
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尝试,容忍失败 ,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优化资源配置与拓展合作网络
精准投资:集中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 效益的领域,避免资源分散和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企业能力理论的起源 (2)二、企业能力理论的构成及其评价 (2)三、经营模式是企业的能力场 (5)四、经营模式是企业能力的显示器 (6)五、经营模式是企业能力的作用杠杆 (8)六、总结 (10)参考文献 (11)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经营模式摘要:企业能力只有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显现、培育和利用,因而,合适的经营模式就构成企业的能力场。
经营模式作为企业的能力场,是企业能力的显示器,是企业能力的孵化器,也是企业能力的作用杠杆。
经营模式是企业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重要关联因素。
关键词:企业能力/经营模式/能力场一、企业能力理论的起源企业能力理论起源并依存于门类广泛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企业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
但对于企业能力的定义,不同的学派有着迥异的理解。
1942年,Schumpeter和Penrose首先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Ansoff,Snow和Hrebiniak,Hitt和Ireland提出了企业竞争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Chandler提出了企业组织能力理论,近年来,Teece,Pisano和Shuen又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企业能力理论的内涵,也使该理论成为了企业战略研究的四大主流理论之一。
自从1942年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和1959年潘罗斯(Edith Penrose)的《企业增长理论》强调企业能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
这些学者将企业能力称为企业竞争力(Ansoff,1965;Snow and Hrebin iak,1980;Hitt and Ireland,1985),核心或组织竞争力(prahalad and Hamel,1990),组织能力(Chandler,1990),或企业动态能力(teece,Pisano and Shuen,1997),等等。
经过过去10年的迅速发展,企业能力理论目前已经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演变理论和企业生态理论并列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四大主流理论之一,在实际微观企业决策和宏观政府政策研究中,企业能力理论也已经逐渐取代产业经济理论的领导地位。
二、企业能力理论的构成及其评价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独特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或动态能力。
从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状况来看,企业能力可以理解为一般的企业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特定的企业能力,如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动态能力或企业能力系统(即把整个企业看作一个能力)。
国内外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一般企业能力、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动态能力和企业能力系统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其中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居于主导地位。
企业能力的构成可以认为是Drejer提出的技术、人员、组织和文化四个类别。
从一般能力角度来分析,根据企业能力的构成,企业能力可以是简单的,如由单一技术和几个人构成的能加工一组零件的企业能力,这种企业能力的构成元素少,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简单;企业能力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工业企业按特定的质量和顾客要求在承诺的时间完成顾客定单的企业能力,这种企业能力涉及到大量的技术和人员,其组织和文化鼓励人员的自主和创新,人员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企业能力是大量要素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突现的结果。
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在战略层面研究企业能力,所研究的企业能力往往涉及到大量技术和人员,这样的企业能力更是复杂的。
从特定能力角度来分析,根据企业能力的研究状况,各种特定企业能力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图1表明在企业能力系统中存在着企业R&D能力、企业制造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企业运作能力、企业动态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学习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等特定企业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可以由企业R&D能力、企业制造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企业运作能力中的某些能力构成,其演化受到企业动态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学习能力的作用;企业R&D能力或企业制造能力都有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运作能力,且其演化都受到企业动态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学习能力的作用,企业管理能力、企业运作能力、企业动态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学习能力也都如此。
这表明各种特定企业能力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促进、制约,并最终使代表了整体的企业能力系统突现出来。
图1特定企业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示意图企业能力理论总体评价:企业能力理论打破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范式下“企业万能”的神话,将企业拉回到“有限能力”的现实世界,从本质上重新认识和解答“企业是什么”以及“企业为什么会产生竞争优势”这样一些实践问题,大大地推进了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能力理论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古典战略框架下的能力理论——“内外均衡”战略观;静态外生能力理论——“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观;静态内生能力理论——“资源基础”与“能力基础”的战略观;动态内生能力理论——“动态能力”战略观。
从中可以看出,动态内生能力理论实质就是古典战略框架下的能力观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后,在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回归;企业能力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理论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资源基础理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研究的热点。
动态能力理论,更具体讲是企业能力理论的动态化倾向的研究将会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观点众多,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
对企业能力的定义、认识和理解并不统一,过于抽象化、笼统化和宽泛化,对企业能力如何识别、评价、保持、积累、更新等都没有给出可行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企业能力的计量问题有待研究。
由于企业能力多表现为企业的无形资源,因此如何对无形资产进行估价和计量成为企业能力理论实证研究的关键。
三、经营模式是企业的能力场作为知识形态的企业能力是一种存量,蕴含于企业内部,它自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
只有通过知识运用,这些处于相对静态的知识才能外化为动态的企业能力,才能发挥其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的价值。
而经营模式——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及其提供的方式与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这种经营模式使企业内部拥有的知识存量转化为企业特定的能力流量。
马其茨(Markides,1997)曾经提出战略创新的三个维度:Who-What-How[6],而战略创新的载体正是企业经营模式,它要求回答企业经营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企业的顾客是谁?应该是谁?第二,企业为顾客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第三,企业如何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有效的经营模式可以将企业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以企业能力的形式显现出来[7]。
因此,经营模式就构成了企业的“能力场”。
经营模式作为企业的能力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是因为不同的经营模式将显现出企业不同的能力,而且还因为恰当的经营模式将杠杆式发挥企业能力的作用,反之,不恰当的经营模式将抑制甚至抵消企业能力。
在选择并确定企业的经营模式,即形成企业特定的能力场之后,企业内部的知识存量将经过这一能力场外化为相应的能力。
从纵向层次来看,企业能力可以表现为职能部门能力、业务单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等。
其中,职能部门能力包括研发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等,这些能力是企业在职能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能力;业务单元能力是企业在业务活动过程中,跨越各个职能部门表现出来的局部综合能力;企业核心能力则是企业在业务活动过程中,跨越各个业务单元表现出来的整体综合能力。
从横向方位来看,企业能力可以表现为人员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信息能力等,这些能力表现在企业业务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并且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企业整体业务活动。
综上所述,企业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并以知识形态储存于企业内部的知识库内,在经过企业能力场——经营模式的激活之后,显现出相应的能力流形式。
基于这一认识,可以建构企业能力的“源场流模型”。
在图2中,企业内部拥有的知识库是企业能力的源泉,企业的经营模式是企业的能力场——企业能力显现、培育和发展的场所,通过能力场,企业内部的知识外化为不同形式的能力流。
图2企业能力的“源场流模型”能力源能力场能力流四、经营模式是企业能力的显示器企业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形成了具有企业属性的知识库,并不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必然显现出相应的企业能力。
只有通过寻找和创建合适的经营模式,并在这种经营模式的激活和引导之下,企业知识库内的知识才能表现为特定的能力流。
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通过特定的经营模式有机地整合各种技术能力和运作技能,这种经营模式能够使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很快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相反,如果缺乏合适的经营模式,企业知识库内的知识将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各种形态的企业能力,企业也将无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以宝洁和联合利华为例,两家公司都是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
在中国日用护理用品市场,所谓的竞争其实就是宝洁与联合利华之间的竞争。
然而,宝洁在与联合利华的竞争中却占尽上风。
根据北京一家权威调查机构公布的“1998年全国主要城市消费品调查”:宝洁公司产品占据中国市场洗发护发用品的50%。
而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进行的1997/1998年度中国规模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排序结果中,宝洁身居第10名,将联合利华远远抛在后面。
1999年,宝洁在中国的销售收入约为10亿美元,而联合利华的销售总额仅为3亿美元。
尽管两家公司都没有公布利润数字,但联合利华的亏损已是不争的事实。
差距如此之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两者的经营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为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宝洁公司的产品已经覆盖了许多领域,从洗发到护肤、从妇女保健用品到儿童护理用品、从清洁用品到食品饮料等,宝洁公司几乎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每天不可或缺的产品提供商。
相比之下,联合利华的产品无论从种类还是从数量都不能与宝洁相比,这就使联合利华在满足顾客需求、发挥品牌效应方面处于下风,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宝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采用的是多产品、多品牌策略,这一策略至少有以下三点优势:第一,可以采取不同的产品定位和广告诉求吸引消费者,从而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第二,可以占领零售商更多的货架面积,从而扩大宝洁公司产品的销售量,挤占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第三,同时拥有多个品牌,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时采用多种促销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牢牢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在企业如何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两家公司在业务活动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一个差异就很能说明问题: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宝洁的各路销售队伍统一开具发货单,彼此行动一致;而联合利华则在我国国内建立了12家合资公司,各成体系,每家公司都拥有自己的生产体系和分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