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模拟题(精品资料).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等教育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正确答案,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写在下表
对应题号的空格内)
1.世界上第一所正规高等学校——学园的创立者是
A.柏拉图B.苏格位底
C.亚其士多德D.洪堡
2.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A . 发展科学 B. 输送人才
C. 培养人才
D. 服务社会
3.中国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是
A.右学B.稷下学官
C.鸿都门学D.书院
4.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
A.研究型教育B.发展个性教育
C.全面发展教育D.职业教育
5.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职能产生的背景是
A.《莫里尔法案》B.《高等教育促进法》
C.《大学令》D.《高等教育报告》
6.在学制方面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的代表国家是A.意大利B.美国
C.澳大利亚D.法国
7.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是指
A.高等教育行政管理B.高等教育内部管理
C.高等教育民主管理D.高等教育结构管理8.《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
A.个人本位说B.形式教育说
C.实质教育说D.社会本位说
9.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要层次是
A.初级学院B.短期大学
C.大学和专门学院D.研究生院
1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专业技术人员B.国家公务人员
C.专业人员D.教学人员
11.高等教育内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水平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是
A.教育层次结构B.教育科类结构
C.教育形式结构D.教育能级结构
12.从进入大学四年级开始到大学毕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
A.心理适应期B.学业准备期
C.心理准备期D.心理摇摆期
13.维持和巩固高校师生道德关系是靠
A.成就感和义务感B.责任感和义务感
C.是非感和义务感D.亲近感和责任感
14.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教师起着
A.领导作用B.主导作用
C.支配作用D.期待作用
15.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
A.必要环节B.重要组成部分
C.中心环节D.一般组成部分
1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它体现了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B.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D.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17.最早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引入教学领域的学者是
A.布鲁纳
B.斯金纳
C.布卢姆
D.奥苏伯尔
18.当代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改善教学,发挥A.选拔性功能B.发展性功能
C.鉴定性功能D.导向性功能
19.在我国最早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创办的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
C.北洋大学堂D.南洋公学
20.以旨在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综合经验为中心内容,辅之以边缘学科知识而组织进来的课程是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
C.基础课程D.专业课程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判断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在相应题号
前的括号内画“√”,如果是错误的,请在相应
题号前的括号内画“×”。
)
( √ )21.德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
(√ )22.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始于1810年德国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 √ )2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了出发点和归宿。
( × )24.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是情感交流法的必然要求。
( ×)25.我国古代以“六艺”为主教育内容体现的是专才教育。
( × )26.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之间的关系。
( )27.德育原则是高校丢弃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 √ )28.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材建设。
( × )29.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活动所作出的事实判断。
( √ )30.学分制是比学年制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31.简述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P.37
32.简述高等教育科研的特点。
P.163-164
33.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P.115
34.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P.114
35.简述高等教育的管理原则。
P.86-87
36.简述高等院校开展学科建设的意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7.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P.99
38.结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谈谈对我国高校扩怊的认识。
P.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