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 一等奖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de8c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7.png)
的新的有力证据。
阐明次序:逻辑
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种什么道理?
恐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紧密联系 互相影响 地质学 不同科学领域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 一种科学领域的发现必定会对其它领域 产生影响。”
议论
是全篇行文的逻 辑基础,起到总领 全文的作用。
阐明语言
精确简洁 浅显易懂
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 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 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种有 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能 够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办法。
本文选自《新疆域 》, 作者阿西莫夫 (1920—1992),美 国出名的科普作家和 科学幻想小说家。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 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 部,是公认的当今美 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异齿龙
三 角 龙
鸭嘴龙
霸王龙
恐龙无处不在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阐明的内容是什么?
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当代两栖动物 诸多,举“青蛙”和“蟾蜍”,是由于它们“人 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 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 生态气候同样,由于它们属同一种家族。举例协 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 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 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句话以金刚石通过高温加热能够变为普 通的碳,类比斯石英通过高温加热能够变 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阐明 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体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阐明次序、阐明办法、 阐明角度、阐明语言、中心思想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d422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8.png)
人类很多伟大创造都是在无意识中创造出来,卫生纸创造也是如此。在近一百年前二十世纪初,美国史古脱纸业(ScottPaper)企业买下一大批纸,因运输过程中疏忽,造成纸面潮湿产生皱折而无法使用。面对一仓库无用废纸,企业全部些人都不知该怎样是好,在主管会议中,有些人提议
卫生纸由来
第54页
1.“板块结构”理论依据是什么?
人们发觉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迟缓运动大板块组成。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可能会迟缓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结构”理论为地质界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二、默读课文,探究问题:
第16页
3.为何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觉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35页
三、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性。
1.在过去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可能会得到处理。
“可能”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结论只是大胆推测,当前还没有十分确凿证据。
第36页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沉积物薄层中,发觉了稀有金属铱,它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结果。
第33页
2.造成恐龙灭绝原因是什么?
因为巨大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引发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造成了恐龙灭绝。
第34页
3.我们研究恐龙灭绝原因有什么现实意义?(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未来可能还会碰到这么或那样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影响,希望未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能够采取某种应急办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https://img.taocdn.com/s3/m/221b690cb4daa58da0114a5e.png)
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学生答过之后,向学生展示几幅恐龙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
)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作者简介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多媒体显示)阿西莫夫(1920 —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学习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888839866fb84ae55c8d2e.png)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材分析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另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短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短文的行文顺序,学习短文的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采用比较阅读法,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让学生懂得写文章时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平实、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说明的顺序、方法。
2.难点: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遗骸.(hái)劫.难(jié)追溯.(sù)两栖.(qī)骨骼.(gé)衍.射(yǎn)潮汐.(xī)携.带(xié)地壳.(qiào)驮.运(tuó)陨.石(yǔn)熔.化(róng)褶.皱(zhě)硅.(guī)铱.(yī)鸟臀.目恐龙(tú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a31f12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3.png)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借助关联,巧妙整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题,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知识点,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其中《恐龙无处不有》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佐证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被压扁的沙子》则由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撞击说”。
两篇文章不但内容相互关联,推理过程和语言风格也基本一致,同时还贯彻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原则,展现出万物互联的思考方法。
教学中将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指导学生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小品”、提升互联性思维为目的,双线交织,设计了以下四个活动。
1.寻找说明对象,掌握辨析说明对象的方法,初步认识万物互联;2.探究说理过程,认识科学研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特点,体会现象与本质的逻辑;3.品读说明语言,感受科学小品准确严谨、生动通俗的语言特点,体会文学与科学的互联之妙;4.开展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激发学生运用万物互联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前准备】1.自主学习生字词2.搜索解释“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名词。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学小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课后练习2篇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课后练习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c7291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5.png)
1、《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课后练习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解说:据单元提示和课文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2e701d58fb770bf78a559f.png)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短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比较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1.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2.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是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是“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目标导学二:比较说明思路《恐龙无处不有》的说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有是因为大陆在漂移。
第6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6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cdafa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a.png)
第6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3.体会本文逻辑性强、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这两篇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有一、引入同学们,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相信吗?我们今天看看对恐龙的研究,对哪些领域产生了影响。
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o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字词巩固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文章要点。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恐龙不适合南极气候。
恐龙如何越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4db3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c5.pn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 品味说明文准确、严谨、生动的语言。
3.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短文的行文顺序,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
教学难点学习短文的说明方法、语言特色,体会文章语言准确、平实、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二、出示学习目标1. 理清说明顺序。
2. 品味说明语言。
3. 学会科学思考。
三、预习反馈1.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2.字词积累(熟记字音字形)骨骼(ɡé)褶皱(zhě)两栖(qī)潮汐(xī)追溯(sù)天衣无缝提醒注意:“褶皱"的“褶”是衣字旁。
追溯的意思是逆着水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寻求探索事物的根由。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破绽可寻。
请同学们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做好标注。
四、读课文明内容1.这是两篇事理说明文,我们先来看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短文的题目是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作者由它引发思考,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能从文中勾画出来吗?明确: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恐龙无处不有》的结论在第15段: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追问:这个题目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明确:《恐龙无处不有》这个题目采用双重否定的句式,突出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3c9a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0.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导入:认识作者相信很多同学对《银河帝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对作者却知之甚少。
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阿西莫夫(1920 —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短文两篇。
二、速读:内容理解1.快速浏览课文,勾画重点词句,完成填空:(1)《恐龙无处不在》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依据______这个事实,证明了_____这一结论。
(2)《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依据_____这个事物,证明了____ 这一结论。
解析:这两篇课文,说明对象的辨析是一个难点,因为大部分同学习惯了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有时标题为了追求新颖生动,不会直接把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除了通过标题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心句、开头结尾段等方式了解说明对象。
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需要我们到文中去查找事物的原理、本质、内在联系等。
(1)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恐龙无处不在,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2)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
2.如果让你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给这两篇文章取标题,你会如何取?阿西莫夫取的标题和同学们取的标题,你更喜欢哪个,说说理由。
解析:第一篇《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恐龙为什么能无处不有》等,第二篇《恐龙是如何灭绝的》/《撞击说》等。
理由言之有理均可给与肯定。
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都是以某个科学发现作为标题非常新颖,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用这两个科学发现来证明不同的学说,恰恰也说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体现了作者的行文逻辑和深刻的思想。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b6ccb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b.png)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的热情。
2.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3. 探讨恐龙灭绝的科学假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科学概念和理论。
2.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1)提问引入①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吗?②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说法呢?(2)图片展示①展示恐龙灭绝的想象图,让学生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震撼。
②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灭绝可能带来的影响。
2. 课文内容概述(1)简要介绍①介绍《被压扁的沙子》的作者阿西莫夫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背景铺垫①简要介绍恐龙灭绝的两种科学假说:“撞击说"和“火山说”。
3. 课文主旨探讨(1)主旨提问①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什么科学问题?(2)引导思考①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4. 课文结构梳理(1)结构分析①介绍课文的基本结构:引言、论证、结论。
(2)逻辑关系①分析作者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5. 课文语言特色(1)语言风格①指出课文的语言特色,如科学性、逻辑性。
(2)修辞手法①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讲解作者使用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初步理解(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ppt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7e888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c.png)
龙旳一种。 它旳鼻子上 有一只角, 像犀牛,眼 睛上有两只 角,又像牛。 这三只角都 有1米长, 是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打架
旳有力武器。
异特龙是是 一种凶猛可 怕旳食肉恐 龙,它旳一 张大嘴能够 一下子吞下 一头小猪。 它旳牙齿全 都向里弯曲, 猎物被它咬 住就休想逃 出来。
原角龙生蛋时 往往是几只雌 龙共用一种窝, 大家轮番一圈 一圈地产蛋。 看来它们很讲 团结呢。
总分总
分析文章构造: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种科学观点引 出阐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论述阐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阐明内容,
结束全文。
地震
火山暴发
海啸
龙卷风
初读课文,独立思索
本文要阐明旳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旳原因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旳两种理论, 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 为何?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何说恐龙无处不在?
2.在南极发觉恐龙化石阐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1198. 6为年何1月说,恐阿龙根无廷处南不极在研究?所
旳教授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 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
龙。
在地球旳其他大陆上也都发既 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旳爬行 动物在南极旳出现,说明恐龙
找出答案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域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提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旳恐龙而 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旳新旳有力证据。
阐明顺序:逻辑
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种什么道理?
恐龙
板块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的合与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 恐龙而去。
•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 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 作者采用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使得文 章在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 系在逻辑上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 性。
•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 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学者们研究了拉顿 地区的岩层。
• 证据二: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 的地方;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 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 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为什么?
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 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 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 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 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 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机器人系列” “银河 褶( zhě )皱 鸟臀(tún )目 两栖(qī ) 追溯(sù ) 天衣无缝( fèng) 金属铱(yī )
恐龙无处不在
默读课文,理解文章
•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 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 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 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请简要说明理由。
• 不是。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 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 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 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是如 何得出板块构造的?采用了什么说明 顺序?(课后练习二)
北美洲
欧洲.亚洲
非洲 印度 南美洲
南极洲.澳大利亚
• 请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出板块构 造的?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课后练习二)
• 二、
•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 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 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
•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的真实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 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 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 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 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 意义。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 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 把它恢复到原始碳,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一、两篇短文都提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 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同。试 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 说明角度:两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第一篇谈到“恐龙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 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而第二篇用“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 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恐龙灭绝成为了探 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论据。
三 角 龙
古 盗 龙
鸭嘴龙
鹦鹉嘴龙
双 冠 龙
霸 王 龙
霸王龙
梁 龙
异齿龙
阿西莫夫(1920—1992), 美国科幻、科普作家,18岁 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 小说《偷乘飞船的人》。一 生著作惊人。写了至少400本 书,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 小说界的泰斗。 现有:“基地系列”
• 3.即非常纯的沙子。
•
•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 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 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 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 沙子都含有杂质。
•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 把它恢复到原始碳,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
•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 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 可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 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珍贵了。作者随 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 探恐龙灭亡之迷
自被读课压文扁,的理沙解文子章
• 1、对于6 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 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 据是什么?
• 2、作者怎样看待着两种理论?找出依据。 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 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 好?为什么?
2、作者怎样看待着两种理论?找 出依据。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恐 龙 无 处 不 在
被压扁的沙子
导入语
• 在距今约2.3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地 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 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身体表面覆 盖着鳞片;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整个地 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 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 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 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 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 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 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 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 挈领的作用。
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1、一的二的“材、、补如两料下充果篇不列说看短同语明一文,句文张都所是字地提说作。图到明者,了的在并恐主行假龙要文定灭问中把绝题放非,不在洲但同括和选。号南用试里 结美合洲课拼文合做在具一体起分,析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