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艺术童话的反讽叙事风格
德国浪漫派文学作品中的幻想与现实分析--以E.T.A.霍夫曼作品《金罐一个现代的童话》为例
第18卷第6期2020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6):71-76December2020德国浪漫派文学作品中的幻想与现实分析—以E.T.A.霍夫曼作品《金罐:一个现代的童话》为例何宁孙宇涵北京语言大学,北京100083摘要:浪漫派于18世纪发源于德国,对欧洲文学、音乐、绘画、哲学等方面均有深远影响。
多数浪 漫派文学作品以不同的手法体现出幻想与现实这一对主题的交织。
文章以德国浪漫派作家代表人物E.T.A.霍夫曼作品《金罐:一个现代的童话》为例,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时间与地点设置及叙事视角。
分析表明,幻想与现实场景可通过多角度、多元素和形式交织转换,以此为基础,讨论浪漫派文学作品中的幻想与现 实的体现手法,可深入理解浪漫派文学作品创作表现手法。
关键词:德国浪漫派;霍夫曼;幻想;现实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805(2020)06-0071-06收稿日期:2020-11-11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德国浪漫派文学作品中的 幻想与现实’’(19YCX104)作者简介:何宁(1977-),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德语文 学、性别研究与媒体研究。
浪漫派于18世纪发源于德国,对欧洲文学、音乐、绘画、哲学等方面均具较为深远的影响。
德国浪漫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德国早期 浪漫派(1797—1802年);第二阶段为德国中期浪 漫派(1803—1815年);第三阶段为德国晚期浪漫 派(1816—1830年),E.T.A.霍夫曼即此时期的主要 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品《金罐:一个现代的童 话》也是其最成熟的浪漫派文学作品之一。
浪漫派文学作品反对理性,主张描写主观幻想 事物、将现实世界理想化、诗化,同时注重描写人 物内心世界。
“浪漫文艺是一种永远变化中的包罗 一切的文艺……它要把并且应该把诗和散文、独创 性和批评、艺术的诗和天然的诗时而掺和,时而融 化,使诗成为生动的、有社会性的,使生活和社会 成为诗的。
论霍夫曼艺术童话《金罐》的复调叙事
论霍夫曼艺术童话《金罐》的复调叙事刘颖【摘要】<金罐>是德国作家E.T.A.霍夫曼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复调的叙事艺术忠实地体现了创作者的生存哲学和美学理念.人物的立场和情节的延展在双重复调的结构中交叉对立,通过运用浪漫主义反讽的手段,给予读者最大的参与空间.【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2【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霍夫曼;复调;浪漫主义反讽【作者】刘颖【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北京,100089;辽宁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16.07E.T.A.霍夫曼(1776-1822)堪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小说创作不拘一格的鬼才作家。
他的作品一方面秉持了浪漫派对无限的诗性国度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植根于扭曲变异的现实世界,二者的对峙与交融显示了霍夫曼独树一帜的生存哲学和美学理念。
艺术童话《金罐》是霍夫曼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忠实地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风格。
故事讲述了一名叫安泽穆斯的大学生的奇特经历。
他生性爱幻想,古怪笨拙的行为在现实社会里处处碰壁,但由于拥有一颗孩子般童稚的心灵,最终历经万般磨难,在诗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他的幸福归宿。
故事似乎有些老套,但霍夫曼超越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品复调的叙事风格。
在这里,情节线索和时空结构呈现双重复调的立体化走向,彼此配合和交叉;不同立场的声音在多声部里悉数登场,杂然纷呈,从现实社会的逃离是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和向诗意世界回归的狂欢化姿态;作者的权威被打破,在浪漫主义反讽的形式下,作者与作品、读者共享一种动态呼应的对话关系。
H.A.考尔福曾一语中的:“不是素材,而是形式的神秘构成了霍夫曼作品的神秘性。
”[1]《金罐》中,富有建构意义的双重复调结构如音乐中的对点一样贯穿始终,奇妙的幻想世界和鄙陋的世俗社会不断更迭与交织,人物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滑落于两个世界之间,自然而然地承接了两个世界的异同与分裂。
霍夫曼的怪诞现实与幻想恐怖
现实怪诞与幻想恐怖——对霍夫曼“框型结构”与元叙事的分析王玮璐(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0901班,U200917105)梗概:被定义为“幻想现实主义”的德国浪漫派作家 E. T. A. 霍夫曼,在19世纪以神秘病态的恐怖幻想短篇著名,其独特纯熟的写作技法对于后世的爱伦坡、霍桑等短篇小说家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就霍夫曼文本叙事中的循环反复现象加以表述,借助“框型结构”和“元叙事”理论,通过视角转换、情节谋篇、角色安排等方面,对霍夫曼笔下怪诞疯狂的细节刻画与恐怖非理性的气氛渲染进行讨论。
霍夫曼一生困于现实与幻想的夹缝中,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性黑暗面的恐惧,以及对超越现实的“私人文本”的悲观态度。
关键词:框型结构、元叙事、霍夫曼、幻想、现实、文本真实性在定义霍夫曼的小说时,我们往往将目光投向他笔下那些怪异恐怖的神秘之物,或者探讨他小说中对于现实的世俗讽刺意义,反而粗心大意地将霍夫曼那奇妙的小说结构加以忽略。
事实上,在疯病与精神分析同时流行起来的19世纪德国,对于“我”与“社会”的痛苦反思,绝不仅仅是专属于哪一个作家的主题——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要卷入时代的荒诞不经的离心力中。
他们宣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整体之外的领域,因而陷入主观感受与客观体验的混乱与破碎化,由此往往产生了一系列晦涩臃肿、令读者感到不忍卒读的小说——譬如莫里茨如同喃喃私语的《安通·莱瑟》。
而对于霍夫曼而言,在19世纪运用新奇怪异的想象力,营造一个怪诞、疯狂的精神世界,并不能为他赢得什么好处,反是几乎要将霍夫曼从主流文学史的圣坛上拉下;而被恩格斯赞扬的“脚跟始终站在现实世界的坚实基础”,也不见得让霍夫曼有了什么现实主义文学地位的认可。
综而言之,沉湎于幻想与现实的作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并不稀奇,霍夫曼为人称道之处,应着眼于其高超的文本驾驭能力,和独特而充满悬念的叙事技巧。
①框架叙事,即是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一个观点,定义为“嵌入叙事”,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环境的叙事。
霍夫曼小说中的相似主题的开题报告
霍夫曼小说中的相似主题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霍夫曼小说中的相似主题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霍夫曼(E. T. A. Hoffman)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他以奇幻、恐怖、幻想的故事著名于世。
他的小说中常常包含着一些相似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霍夫曼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而且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现实。
因此,研究霍夫曼小说中的相似主题,对于深入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演变历程和文学现象,以及拓展文学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着重对霍夫曼小说中的以下几个相似主题进行研究:1.幻觉与现实:霍夫曼小说中常常描写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人们内心复杂的心理状态,探索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2.死亡与复活:死亡是霍夫曼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他通过作品中奇特的复活现象,探讨人类永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
3.爱与孤独:霍夫曼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充满孤独感的人物形象,他们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只有通过爱情的力量才能解脱孤独的困境。
4.人与自然:霍夫曼小说中强调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神秘性,同时也通过人类对自然的探求,反映出对自然力量的尊崇和放逐的同时,表达了人类对神秘未解之谜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学批评、文本分析和社会文化学的交叉研究方法,从小说中的叙事结构、人物描写、象征意义等多个层面,分析和探讨霍夫曼小说中相似主题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深入探究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预期成果:1.卷首提出霍夫曼小说中的相似主题,并通过分析比较,阐述这些主题在其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演变和转变。
2.揭示霍夫曼小说中相似主题所代表的文化背景、社会影响、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
3.延伸文学研究视野,丰富文学理论研究,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深入了解霍夫曼文学的必经之路。
从霍夫曼的人生经历看《金罐》的创作观
从霍夫曼的人生经历看《金罐》的创作观(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上海201418)摘要:《金罐》是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的早期艺术童话,情节怪诞、离奇,讲述了一个青年爱上一条小绿蛇,并和她共赴理想世界的故事。
霍夫曼通过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自身成长和感情经历及现实生活中的困窘和郁闷,表现了艺术家在世俗生活中的格格不入,在世俗世界和理性主义压抑下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关键词:霍夫曼《金罐》世俗世界理想王国创作观一、引言恩斯特•特奥多•阿玛德乌斯•霍夫曼(1776-1822)是德国浪漫主义晚期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别出心裁,常用怪诞、反讽、复调等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的现代主义作家产生重要影响,如法国的波德莱尔、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的爱伦•坡[1]o霍夫曼在不长的一生中创作丰富,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谢拉皮翁兄弟》、童话《金罐》、长《雄猫穆尔的生活观》《魔鬼的长生汤》等。
其中*》作为他早期的文学作品开创“艺术童话”或“现”的表现形式,反映霍夫曼的创作心、的生经历%二、成长经历霍夫曼出生于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父亲是司法官员%父后,年幼的霍夫曼生活在家。
家境不,让他用一个现世界的世界,对他后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叫霍夫曼在年代的艺术,,现出的艺术%他后家斯法律,并在后波法叫1806年的法军打败,国家机器解体,霍夫曼丢掉职,落入穷潦倒、生活窘迫的地。
从此,他把兴趣转向,先后在班贝格、莱比锡和德累斯三地靠谋生,担过乐队指挥、评论家、作曲家声乐教师,但是他依旧收入微薄,度日艰难%为了向大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致敬,把中间的名字改成“阿玛 德乌斯”。
此的霍夫曼对文坛不熟悉,其他浪漫主义作家鲜少往来%他的文学写作写评论,后的写作叙事结行文节奏都深的影响。
三、《金罐》的内容简介《+正如副标题点明的是一则发生在现代的童话。
一位生活在德累斯的穷苦生安泽慕斯在看热闹:手笨脚撞翻一个卖苹果的老太太的篮子,被她辱骂和诅咒。
引导范例德语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霍夫曼中篇小说《克雷斯佩尔顾问》中现实世界与艺术之间的分裂Spaltung zwischen Wirklichkeit und Kunst - über E.T.A.Hoffmanns Novelle Rat Krespel浅论电影《丰年已逝》中的理想与现实Ideal und Realitaet im Film Die fetten Jahre sind vorbei用荣格的“母亲原型”理论解读赫尔曼·黑塞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母亲主题?Ohne Mutter kann man nicht lieben, ohne Mutter kann nicht sterben“— Das Muttermotiv in Hermann Hesses Erzaehlung Narzi? und Goldmund im Lichte des Mutter-Archetyps von C. G. Jung从霍夫曼的艺术童话《侏儒查赫斯》看讽刺手法与“奇妙原则”的批判作用Satire und ?Wunderprinzip“ – über das V erh?ltnis zwischen der Realwelt und der Fantasiewelt in Hoffmans Kunstmaerchen klein Zaches genannt Zinnober从女性视角分析歌德的“绿蒂”Gorthes ?Lotte“ aus der weiblichen Perspektive从德国2006年世界杯期间的“创意漫步”活动中找寻更新传统国家形象包装的可能性Erneurungsmoeglichkeiten? für das L?ndermarketing am Beispiel des ?Walk of Ideals“ bei der WM 2006从最近几起校园凶杀案看德国青少年的暴力倾向Gewalttendenz unter deutschen Jugendlichen am Beispiel der jüngsten F?lle von Amoklaeufen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战后同时代人和博歇尔特的历史回忆Kommunikatives und kulturelles Ged?chtnis – Geschichtserinnerungen in Kurzgeschichten von Borchert und seiner Zeitgenossen浅析彼得·魏斯的小说《告别父母》中梦的动机及其作用Das Traummotiv und seine Funktion in Peter Weiss' Erz?hlung Abschied von den Eltern浅析中心词“秘密”在茨威格中篇小说《火烧火燎的秘密》中的作用与象征意义V om Kinderland zur Erwachsenenwelt – über die Funktionen und der Sinn des Schlüsselbegriffs ?Geheimnis“ für Stefan Zweigs Novelle Brennendes Geheimnis从文化输出角度看孔子学院在德国的发展über das Konfuzius – Institut in Deutschland unter dem Blickwinkel des Kulturexports略论卫礼贤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Richard Wilhelm und seine Beitr?ge zum kulturellen Austausch zwischen China und Deutschland简析施罗德时期的对华政策über die China-Politik der Schr?der-Regierung中德家庭观念对比Ein V ergleich des Familiensinnes zwischen Chinesen und Deutschen从技术与文化交流角度看德国啤酒对青岛啤酒的影响Einige überlegungen über die technischen und kulturellen Einflüsse des deutschen Biers auf das Qingdao-Bier工业旅游在鲁尔区的开发模式über die Erschlie?ungsmodelle des Industrietourismus im Ruhrgebiet《格林童话》中动物形象的作用Die Funktionen von Tierfiguren in Grimmmschen M?rchen跨文化交际在外资企业管理中的作用Funktionen Interkultureller Kommnikation im Magagement der Unternehmen mit ausländischem Kapital中德失业原因及反失业措施比较Studien zu Ursachen und Gegenmassnahmen der Arbeitslosigkeit in der VR China und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欧洲文学中的“吸血鬼”形象之变迁Wandel der V ampirbilder in der europäischen Literatur德语作为外国语教学论框架内的自主性学习研究Automones Lernen im Rahmen der DaF-Didaktik in China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学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研析Unterschung zur Literaturverfilmung unter Interkulturellen Aspekten am Beispiel von ?Brief einer Unbekannten“德国浪漫派诗歌中的“理想美”Das Schönheitsideal in der Lyrik der deutschen Romantik话语分析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电影《勇往直前》研析Code-Switching aus der Perspektive der Diskursanalyse am Beispiel des Films?Gegen die Wand“德国全能银行体系和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对比研究Deutsches Universalbankensystem und die Tendenz zum Mischmodell im chinesischenFinanzgewerbe – eine 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瓦尔特·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阐释Interpretation zur Walter Benjamins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前缀在德语动词中的语义规律Semantische Regeln zu den Verben mit Präfix in der deutschen SpracheAnalyse der Darstellung der Frauenfiguren und der Thematik in der DDR-Frauenliteratur - Untersucht an Prosawerken von Anna Seghers, Christa Wolf und Sarah Kirsch民主德国妇女文学作品主题和妇女形象分析Die Rezeption des Romans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in China –Am Beispiel der Rezeption in den letzten 20er Jahren und in der heutigen Zeit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以上世纪20年代与当今为例Technik bei der Übersetzung von der alten chinesischen Sprache ins Deutsche探讨中国古汉语德译方法Wohin führt uns die Wissenschaft?科学之路,何去何从?Nachhaltigkeit als Ziel der Reform des Krankenversicherungsystems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可持续性Zur Einstellung eines deutschen Schriftstellers gegenüber der alten chinesischen Kultur现代德国作家眼中的中国文化Der Niedergang des Führermytos“元首神话”的破灭Der gegenwäritge Sinn der Romantik浪漫主义的现实意义Historische Einflüsse der Hanse und die Gründe für ihren Untergang汉萨同盟的历史影响与衰落Das Tierrecht und die entsprechenden Gesetze in Deutschland sowie in China中德两国的动物福利及相关立法V ergleich zwischen ?am Beispiel meines Bruders“ von Uwe Timm und ?Bruder von Yu Hua“乌韦提姆《以吾兄为榜样》和余华《兄弟》的比较Messewirtschaft in Deutschland德国会展经济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des Freuenbewusstseins von Osten und Westen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融合与碰撞Die Rezeption elfriede Jelineks in China耶利内克在中国的接受V erschiedene Landeskulturen, gespiegelt durch Aschenputtel-Geschichten从灰姑娘故事看各民族文化异同Die Erweiterung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Chancen und Herausforderungen für China欧盟的扩大Das Deutschlandbild in den Augen Luxuns鲁迅之德国观Wenn Heinrich Heines Gedichte Robert Schumanns Musik begegnen当海涅的诗歌遇上舒曼的音乐Chinesische Elemente in Werken von Hermann Hesse黑塞作品中的中国元素Ludwig II und sein Weg zur Traumwelt und Einsamkeit路德维希二世及其通向异想国度之路Martin Luther und die freien Menschen in seinem Weltbild直面上帝:马丁·路德和其宗教思想中的人Ein V ergleich zwischen der ersten und der zweiten Freuenbewegung in Deutschland德国第一次与第二次妇女运动之对比V on Archiven zum Gesichtsfeld der Öffentlichkeit从历史的尘封到公众的视野Studie zum Nominalstil in der deutschen Gegenwartssprache对现代德语中名词化的研究Der deutsche Beitrag zur Architektur und Stadtplanung Shanghais德国在上海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参与V ergleich der deutschen un der chinesischen heiratsanzeigen unter dem textlinguistischen Aspekt从篇章语言学角度比较中德征婚广告Die Wirkung des Studienaufenthalts chinesischer Deutschlandsstudenten auf den Erziehungsbereich in China in der ersten Hälfte des 20. Jahrhunderts 20世纪上半叶留德学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Das Antisemitismus von Wagner瓦格纳作品中的反犹倾向V ersuch über den Erfolg und Mißerfolg von Gerhard Schröder als Bundeskanzler von 1998 bis 2005试论德国总理施罗德执政七年的成败得失Analyse und V ergleich der zwei großen Koalitionen der Bundestagswahl德国大选历史上两次大党联盟的分析与对比Recherche und Nachdenken über den Wiederaufbau der Dresdner Freuenkirche对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重建的研究和思考Das Ladenschlussgesetz in Deutschland关于德国《零售业营业时间法规》的讨论Kinder, ein Luxus? Über die niedrige Geburtenrate in Deutschland孩子,难道已经成了奢侈品?浅析德国出生率低的现状Emissionshandel – das System allgemein und seine Umsetzung in Deutschland und China排污交易——对德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的启示Die wirtschaftlichen Funktionen von Messen: Am Beispiel der Hannover Messe博览会的经济效用——以汉诺威展览为例Die Analyse der Wehrpflicht in Deutschland浅析德国义务兵役制Das duale Ausbildungssystem in Deutschland und dessen Einführung in Chinesischen Bildungswesen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在中国的引入Analyse zu deutschen Zuwanderungsumständen – unter d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Einführung der Green Card浅析德国移民问题——从绿卡的引入谈起V ergleich und Analyse von den Ethikunterrichtslehrwerken der Grundschule in Deutschland undin China中德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比较和分析V orzüge und Probleme des dualen Bildungssystems in Deutschland und dessen Aussicht 德国职业教育“双轨制”的利弊与前景Zur Einstellung eines deutschen Schriftstellers gegenüber der alten chinesischen Kultur 现代德国作家眼中的中国文化Die Erweiterung der Europäischen Union -Chancen und Herausforderungen für China 欧盟的扩大01.浅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与电影内容不同的原因02.关于茨威格自杀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的几点思考03.外来语对德语的影响及原因04.中医在德国的发展05.二战后妇女解放运动对德国的影响06.论由德国的垃圾分类探讨德国人的环保意识07.浅析德国音乐的发展08.由中德成语展开探讨中德语言文化对比09.德国电影界的鬼才——法斯宾德10.浅论德国的饮食文化11.双轨制教学在德国的兴起和发展12.浅析质量监督体制对欧洲食品业的推动作用13.德国第一位女总理默克尔的外交政策14.浅析德语中的动物成语15.浅析日耳曼语的起源16.浅析《饥饿艺术家》中犹太文化17.《格林童话》与《安徒生童话》中的公主形象塑造18.德国动画片《巴巴爸爸》的教育意义19.浅析德国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和保护政策20.中德家庭观念对比21.浅析欧元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影响22.论德国统一后的失业问题及对策23.论品牌效应在德国运动产业的作用24.论德国对中国近代的殖民主义侵略25.席勒戏剧《强盗》中的角色分析26.浅谈当代德国的新反犹太主义思想27反封建主义时代精神的代表——歌德28.浅析中德两国的教学法29.浅析德国高校新学位制度30.浅析中德有关动物的成语31.由伦茨的《德语课》引发对德国人的顺从意识的思考32.浅析德国当代电影《罗拉快跑》33.爱的谎言——谈德国影片《再见列宁》34.麦德龙企业文化的思考35.德国社会的新问题——老龄化36.德国汽车能源的发展及展望37.论现代德语的发展38.论科技德语的语言功能及翻译特点39.论德国戏剧的发展和影响40.论德国企业的劳资关系41.德国啤酒和中国啤酒的技术支持和各自发展42.德国商店关门时间的改革和影响43.不屈服的德意志民族——论二战后德国经济奇迹44.德国垃圾分类处理对中国环保的启示。
浅议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
浅议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作者:张锐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3期[摘要]反讽诗学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而变迁。
从最初作为修辞格的反讽发展到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反讽在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是作为一种文学和美学的创作方式,一种人的思维原则和生存策略出现在文艺学界。
[关键词]浪漫主义反讽德国文学创作影响反讽诗学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而变迁。
从最初作为修辞格的反讽发展到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反讽在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是作为一种文学和美学的创作方式,一种人的思维原则和生存策略出现在文艺学界。
本文试论述之,以求教于方家。
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内涵剖析“反讽”(irolly)一词源于对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批评,后来在西方哲学、文学中演化为一种深厚的传统,已超出修辞学范畴,不仅是一种打破僵化思维、否定现实的艺术方法,更是一种融合哲学与诗学、探求人生真理的思辩方式。
最初,反讽概念的运用基本上属于文学修辞的范畴,即旨在加强某种表达风格和感染效果,并不关涉表达主体的自我意识问题。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着,直到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的出现才改写了这一历史。
以施莱格尔、蒂克、诺瓦利斯、霍夫曼等著名作家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者们凭借反讽的这一特质将其引入文学和美学创作领域,而不再局限于反讽“修辞”的意义,将其从本质上进行了改变。
因此,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强调作家的自我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参与,将艺术创作过程和作家的意识活动本身也当作艺术创作的内容。
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是建立在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基础上的,相比较其他学派的反讽诗学而言,它具有更加深厚的哲学渊源,因此它虽然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原则和美学取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同样也是一种哲学立场,体现着创作者的世界观、艺术态度以及人生的追求。
暗黑童话作家霍夫曼及其另类童话书写
暗黑童话作家霍夫曼及其另类童话书写作者:李雨薇来源:《世界文化》2019年第09期在群星闪耀的文学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生前无名,死后显名,正如落在我们眸中的星光曾奔跑过几个光年、穿越层层大气,即使这颗恒星早已死寂。
这些人也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带给后世深思与震撼。
在两百年前的一位德国作家,他在1809年发表处女作《骑士格鲁克》,他的作品风格神秘、怪诞、恐怖,并很快因此作为消遣读物成为当时妇女的口袋书,他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由柴可夫斯基改编成芭蕾舞剧,获得世界声誉。
而与在读者中的大受欢迎相比,同时代学界对他的评论就显得不那么友好,如著名作家歌德在谈到他独特的创作风格时,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态度,认为其作品是“过量使用鸦片而产生的幻觉”,将其视为作家中的“鬼怪”——他就是E·T·A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1776-1822),一个备受争议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
霍夫曼的一生短暂而充满波折。
1776年1月24日,霍夫曼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今属俄罗斯)的一个律师家庭。
他的父亲放荡不羁,母亲恪守礼法,夫妻之间多有罅隙。
两岁时,他父母离异,由于母亲有严重的抑郁症,无法亲自养育他,因此他被寄养到姥姥家,由舅舅对他进行照顾和教育。
霍夫曼自少年时期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与才华,他享受写作、音乐和绘画带来的精神洗禮,并在这些方面皆有所成。
然而古板的舅舅无视他的爱好和天赋,为他规划了一条当时的“成才之路”,1792年,他被舅舅送进柯尼斯堡大学进修当时热门的法律专业。
专业和爱好的对立使年轻的霍夫曼感到痛苦,他曾写道:“如果我可以自己做主的话,我将成为一名作曲家,我本来抱着在这个专业里大干一场的希望。
”可是一切破灭得如此轻易,甚至没来得及激起反抗的浪花。
霍夫曼在1795年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法学的职业道路,成为当地法院职员。
矛盾从未消失,职业的束缚与对艺术的渴望使得霍夫曼陷入巨大的内心挣扎之中,他常表现出对生活中荒诞与无聊的无情嘲弄。
举例说明戏仿、挪用与反讽的艺术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戏仿、挪用与反讽的艺术表现手法。
戏仿、挪用和反讽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进行模仿、借用和嘲讽,来达到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目的。
下面将以不同领域的例子,来说明这三种表现手法。
1.戏仿(1) 电影《歌剧魅影》中的主角魅影,化妆成半透明的面具人,戴着黑色斗篷,隐藏在歌剧院的地下,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剧院的演出,给观众带来神秘感和恐惧感,戏仿了真实世界中的一些犯罪分子。
(2) 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中,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罗斯托夫是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农村贵族青年,他在战争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和成长,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罗斯社会,戏仿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3) 音乐剧《猫》中的角色们都是扮演猫的演员,他们穿着猫的服装,化妆成猫的样子,用歌舞表演来展示猫的生活和情感,戏仿了猫这种动物的行为和特点。
(4) 绘画作品《拾穗者》中,荷兰画家米勒通过绘画手法,将一个农民弯腰捡拾麦穗的场景表现出来,戏仿了农村劳动者的生活和劳动状态。
(5) 电视节目《奇葩说》中,选手们在节目中展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言语和行为表演,戏仿了社会中一些奇葩的言论和行为。
2.挪用(1) 文学作品《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借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来构建自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挪用了历史材料来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
(2) 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中,达芬奇借用了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女性美的理解和追求,挪用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艺术观念。
(3) 音乐作品《小夜曲》中,莫扎特挪用了一段古典音乐主题,通过改变旋律和和声的处理方式,创造出了一首富有情感和内涵的小夜曲。
(4) 雕塑作品《大卫》中,米开朗基罗挪用了希腊神话中的大卫形象,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重新诠释了大卫的形象和意义。
(5) 电影《阿凡达》中,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挪用了一些科幻电影的元素和特效技术,来展现一个虚构的外星世界,挪用了科幻电影的创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论《小矮人扎克斯传奇》的写实性
论《小矮人扎克斯传奇》的写实性作者:郭娜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3期【摘要】E.T.A.霍夫曼为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其作品多以离奇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且将童话元素融入作品,构建“虚幻”与“现实”的双重世界。
在《小矮人扎克斯传奇》一文中,霍夫曼便以童话为依托,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同虚拟的国家相联系,同时亦将“写实手法”同“反讽手法”相结合以反映社会现实及人物形象特色。
本论文借此从时代背景、母性形象及虚构的故事结局三方面对其写实性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E.T.A.霍夫曼;《小矮人扎克斯传奇》;写实性一、《小矮人扎克斯传奇》的内容概要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1)内容概要E.T.A.霍夫曼(1776-1822)为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同时也是著名的律师、作曲家、乐队指挥、音乐评论家、画家。
其作品多以离奇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且将童话元素融入作品,构建“虚幻”与“现实”的双重世界。
《小矮人扎克斯传奇》是霍夫曼于1819年发表的艺术童话,在此文中,霍夫曼便以童话为依托,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同虚拟的国家相联系,同时亦将“写实手法”同“反讽手法”相结合以反映社会现实及人物形象特色。
换言之,“虚幻”与“现实”的双重性深深根植于这部作品之中,而透过童话的“虚幻”特性,人们可以进一步体味出霍夫曼的写实手法。
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公国,年轻的统治者帕夫努休斯继位后在国内推行开明治国方略,排斥一切异类思想及人物,会法术的仙女便包含其中。
而蔷薇美小姐作为其中的一员,更是被迫留于国内接受“改造”。
她对途中偶遇的李泽太太极其畸形的儿子产生了怜悯之心,故而施魔法改善这位可怜的孩童的处境。
这样一来,原本长相丑陋的畸形儿在别人眼中变得聪明漂亮,而同时别人的劳动成果也会落在他的身上,诸如小提琴演奏家斯比欧卡与女歌唱家布拉伽太太的表演、巴尔塔萨写的情诗及候补官员蒲二孝的官位等等。
更重要的是,这位名为扎克斯的畸形儿(即如今的秦欧波)利用它的魔法使巴尔塔萨的梦中情人阚蒂达深深迷恋上了他。
E.T.A.霍夫曼艺术童话的童话艺术——以其艺术家形象及叙述原则为例
予童话生活的真实。霍夫曼选 择就在我们近旁的这类 艺术 家作 为主要形 象 , 对他们进行精确 、 复调的叙述 , 使童
话作品具有 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和现实性 , 凸显 了文学转型期 的一种过渡性和广博性 。 关键词 : 霍夫曼 ; 艺术童话 ; 童话艺术 ; 艺术家 ; 浪漫主义 ; 现实 主义 中图分类号 :16 8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 4— 6 9 2 1 ) 1 0 0 0 I0 .0 A 17 5 3 (0 2 0 — 0 5— 4
E TA . . .霍 夫 曼 艺 术 童 话 的童话 艺术
以其 艺术 家形 象及 叙 述 原则 为 例
周 芳
( 湘潭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湘潭 4 10 ) 1 15
摘要 : 霍夫曼 的艺术童话兼具浪漫主义 和现实 主义风格 , 显示 出 了独 特 的童话 艺术 。从其 主要 童话角 色“ 术 艺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1 , 4 1 : 8 0 2 3 ( ) 5—
CN 3—1 1 / I S 1 7 —5 3 5 2 1 G4 S N 6 4 69
J u n l fKu m igUnv ri o r a n n ie st o y
【 童文 学研 究 】 儿
Z HO F n U a g
( ol eo oeg ag ae , ag nU i ri , nnXi g n4 10 C ia C lg f ri L nugs Xi t nv sy Hua a t 115, hn ) e F n na e t na
Ab t a t h r s c fiy tls o T. sr c :T e a t t a r ae fE. A.Hof n a e a r ma t n e ls c s l n h w a s e i ar a e i w o n . ii f ma n h v o n i a d r ait t e a d s o p c a f i tl s ve p i t c i y l y
霍夫曼艺术童话的反讽叙事风格
霍夫曼艺术童话的反讽叙事风格[摘要]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反讽超越了修辞功能,成为当代哲学思想和文艺美学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德国浪漫主义晚期著名作家E.T.A.霍夫曼的艺术童话作品中,反讽摆脱了超验哲学的意义,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叙事方式。
他利用“幻”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人物塑造、语言以及叙事结构等方面以反讽悖论的形式,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和人类的倒退,表达着霍夫曼对世界的认识。
作者以此唤醒读者反思自我和社会的发展现状,期待人们能够转变思维观念,步入正确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霍夫曼艺术童话;反讽;叙事风格;反思自我;改变现状反讽在其滥觞之时就与人类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是人类思想极具转变的时期,随着康德理性主义哲学的建立,以及在文艺美学方面对古典主义美学宗旨的背叛,反讽突破了其历史上修辞学的功能,随哲学和文艺美学的发展丰富了其内涵,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哲学和美学的重要表达方式。
德国浪漫主义后期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霍夫曼受时代文化的影响,深刻领会了浪漫反讽的实质和内涵,并在其艺术童话作品中以丰富多样的反讽艺术表现手法,传达着作者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对现有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和清醒认识。
在作品中,他刻画了理想与现实、表象与实质的相悖,喻示着读者应摆脱固有的思想观念,认清现实,重新开始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一反讽式的表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在他的著作残片中表达了朴素的对立统一观点,如生与死,梦与醒,老与少,一切都存在又都不存在,只有一切统一起来才能和谐。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有时装作无知,有时故意引诱对话的一方做出错误的判断或扰乱对方的思维,使其自相矛盾,最终表现出对方的无知。
这种修辞手法并没有恶意或语言上的欺骗,而是出于真诚,打破对方的自我确定,使其思考自我,提高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此时的反讽被赋予了伪装、无知的表象、言在此而意在彼、假意等特征。
十七世纪后,反讽的那种似是而非的双重意义在德语文学作品里表现格外突出,如格里美豪生的小说《痴儿西木传》中表达了大量生活中对立的反题。
小论霍夫曼小说中的自我二重化
小论霍夫曼小说中的自我二重化内容摘要:“霍夫曼小说”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比较特别的作品,在霍夫曼的小说中,“自我”的二重化倾向相当明显,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叙事方式,探索霍夫曼的创作特色,以及产生“自我二重性”的原因,同时,从他的作品中,管窥德国浪漫主义后期文学的特征,期望此文对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研究能够提供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霍夫曼自我二重化德国浪漫主义后期文学作为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E.T.A.霍夫曼被认为是继承了歌德的衣钵,在海涅出现之前的德国文坛,影响最大的人物,受到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他的许多作品对于同时期以及后代作家影响极大,比如法国的如巴尔扎克、雨果、缪塞,英国的如狄更斯、王尔德,俄国的如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的如爱伦?坡等文豪都受到过他的启发,仔细看来,从他们的作品中甚至都能够看到霍夫曼创作的影子,可见霍夫曼作品影响之广。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受到霍夫曼影响的作家的写作特色是多样化的,并不是一味的浪漫主义倾向,艺术倾向也区别很大,许多作家继承了他们所喜欢的霍夫曼作品的一个侧面。
可见霍夫曼的艺术风格是多元化的,除了浪漫主义的元素,还有其他的各种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在霍夫曼的小说中,其人物“自我”的二重化倾向十分明显,本文则通过霍夫曼的一些文本研究其小说中的自我“两重性”和形成原因,寻找对于德国后浪漫主义小说文本的新阅读视角。
一.霍夫曼小说中体现“自我二重化”的文本解析霍夫曼是个十分敏感的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自我”的二重化的矛盾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从他的许多文本中,可以看出来,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分裂,他塑造的人物往往都是有“二重化”特点的,也就是说,他把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分裂赋予了笔下的主角,用小说的方式将他们绘声绘色的描绘给读者。
纵观霍夫曼的小说,最能体现他的人格分裂的是他的作品《魔鬼的万灵药水》没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修道院教士梅达杜斯喝下魔鬼的万灵药水后,经历了种种奇遇,犯下累累罪行而不能自拔的故事。
beowulf使用的贬义修辞手法
beowulf使用的贬义修辞手法《Beowulf》中的贬义修辞手法《Beowulf》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史诗作品,它以描写北欧人民的英雄传说为主题。
在这部史诗中,作者使用了多种贬义修辞手法,以突出故事的紧张和冲突,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和艺术感。
本文将详细讨论《Beowulf》中使用的贬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作者在《Beowulf》中广泛运用了夸张手法。
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来强调其重要性或产生戏剧效果。
在《Beowulf》中,作者经常使用夸张手法来描绘敌人的凶残和恶劣行为,例如在描写怪物格伦德尔(Grendel)时,他被形容为“黑暗的一团”、“邪恶的恶魔”,使读者对其产生强烈的厌恶和恐惧。
这种夸张的描写使故事更加紧张刺激,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反讽是《Beowulf》中常见的贬义修辞手法之一。
反讽是一种通过语言上的反差达到讽刺的修辞手法。
在《Beowulf》中,作者经常使用反讽来揭示人物的虚伪和自欺行为。
例如,当贪婪的国王胡尔加(Hrothgar)向贝奥武夫(Beowulf)求助时,他流露出对英雄的崇拜和感激之情,但读者却能感受到其中的虚伪和自私。
这种反讽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对比也是《Beowulf》中常见的贬义修辞手法之一。
对比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对照描述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以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在《Beowulf》中,作者经常使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人公贝奥武夫和敌人之间的对立。
例如,在贝奥武夫与格伦德尔的战斗中,贝奥武夫被描绘为勇敢、无畏的英雄,而格伦德尔则被描绘为残忍、凶狠的怪物。
这种对比使贝奥武夫的英勇更加突出,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比喻是《Beowulf》中常见的贬义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是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抽象概念或感受的修辞手法。
在《Beowulf》中,作者经常使用比喻来描绘人物的特点或情感状态。
例如,在描述胡尔加的困惑和无助时,作者将其比喻为“迷失的船”和“无助的舵手”,以突出他的困境和无助。
外国文学霍夫曼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霍夫曼名词解释霍夫曼,E.T.A.,1792至1795年在柯尼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并从事文学创作。
毕业后在柏林当法官。
后因同情反普鲁士军官的行动而受到惩罚,被派到波兰任职。
1806年法军占领华沙,霍夫曼被法国当局解除公职。
1808至1813年先后在班贝克、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地绘画、作曲,并充当乐队指挥、家庭教师等。
他在音乐评论中热情推崇贝多芬、莫扎特,并赞扬当时几乎已被遗忘的巴赫。
1814年战胜拿破仑后,霍夫曼又在柏林法院任职,与沙米索、布伦坦诺、富凯等人来往甚密。
1819年普鲁士政府镇压学生运动,霍夫曼被任命为“危害国家集团审讯委员会”成员,并负责审讯德国的“体操之父”雅恩。
霍夫曼力主正义,反对当局捏造罪名,为所谓“煽动分子”雅恩辩护,结果他自己遭受审讯。
晚年全身瘫痪,1822年6月25日在柏林逝世。
霍夫曼的文学创作受浪漫派的影响,作品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
他笔下的人物常受一种神秘的幽灵般的力量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
但他并不颂扬黑暗或逃避现实,而是对黑暗势力亦即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他善于以离奇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发展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轻快的讽刺文学。
霍夫曼的作品大多描写艺术家的遭遇,包括《金罐》(1814)在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卡罗特式的幻想篇》(1814~1815)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作者从事音乐活动的经历,批判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敌视。
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公猫摩尔的人生观,附乐队指挥约翰·克赖斯勒的传记片断》(1820)写了两个对立的人物:一是会写作的公猫摩尔,作为德国市侩的典型;一是富于理想的乐队指挥,为上流社会所不容。
作品揭露了德国社会的市侩习气。
《谢拉皮翁兄弟》(1819~1921)是霍夫曼著名的小说集,其中的《斯居德丽小姐》(1819)写巴黎一个制作首饰的名匠为一种不可克制的占有欲所驱使,不择手段要夺回已经出售的首饰。
小说结构严谨,故事曲折,情节紧张。
霍夫曼晚年更加面向现实,靠近人民,主要作品有《小查克斯》(1819)、《跳蚤师傅》(1822)和《堂兄弟的屋隅之窗》(1822)。
奥芬巴哈《霍夫曼的故事》赏析
奥芬巴哈《霍夫曼的故事》赏析三幕严肃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是奥芬巴哈唯一未完成的歌剧,后来由他的知己吉罗( 1837一1892)把未完部分补笔后演出,而且大获成功的作品,现在依旧在各地歌剧院上演不衰。
奥芬巴哈在一生中,写下大约90部轻歌剧等舞台作品,晚年尽管倾注全力谱写这部巨作《霍夫曼的故事》,但因劳累过度,不幸病倒,在世时未能亲睹此剧的成功。
这部歌剧最富趣味的是,各幕的故事内容都很怪诞、荒唐,结构也很特别,前所未见。
它的形态是附有序幕、尾幕的三个奇妙恋爱故事。
但是在史坦版的总谱上,却编成四幕五场,而短小的尾奏则当作第四幕第二场。
由于此剧在写作当初,是以《喜歌剧》作曲的,所以是加入说白的编号歌剧,情况跟比才的《卡门》一样。
可是后来吉罗却把这些部分都改成宣叙调,现在大家熟悉的是改写后的样式。
此剧的题材,选自1851年在巴黎奥德翁剧院首演的戏剧《霍夫曼的幻想故事》(五幕),这是由巴尔比叶(l822一1901)和卡雷(1819―1872)根据德国浪漫派作家E.T. A.霍夫曼(1776―1822)的几部小说,寻找自由的题材改写而成。
奥芬巴哈为了把这部戏剧写成歌剧,鞭策已经有病的身体埋首于作曲中。
变更若干的原剧情节后,改写成歌剧用剧本。
奥芬巴哈的音乐,除保存原作的怪诞,充分流露出作曲家的轻巧作风,而且多少具有幻想的气氛。
剧中洋溢着丰富的旋律,尤其是脍炙人口的“船歌”,更经常脱离原歌剧,到处被人演唱,或是以各种编曲演奏。
小说的原作者E.T.A.霍夫曼,自幼即显示音乐与绘画的非凡才能,自己也写过不少音乐,还涉猎过歌剧。
霍夫曼由于喜欢写作梦幻的、怪异的文艺作品,生前被看成是魔鬼或妖怪,或是被指为魔鬼化身。
正如这部歌剧被纳入《幻想歌剧》那样,剧情是把三段奇妙的故事串连起来的。
由于音乐很美,事实上已变成相当愉快的通俗歌剧。
是一位伟大的音乐人!奥芬巴哈(1819-1880)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
原籍德国,系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
论儿童图画书的反讽叙事艺术
反讽 渊 源 于 古 希 腊 , 指戏剧 、 哲 学 中 的 自贬 式 佯 进 入特定 情 境 , 因而 产 生 特 定 的感 情 , 但 很 快 出 现 意 装, 而后 走 向各 种 文 学 领 域 。在 儿 童 图 画 书 中 , 反 讽 想 不到 的反 讽 式 冲 突 , 在 新 的 反讽 情 节 推 动 下 , 又 构 依 托 于图文 配 置 , “ 文 字 和 图画 彼 此 之 间形 成 了 反讽 成 另外 的平 衡 , 在矛盾运动过程 中 , 读 者 的 注 意 力 紧
2 0 1 3年 3月
三 峡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T h r e e Go r g e s Un i v e r s i t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一
、
推动故事情节 的延展
子去 !居 然 百 发 百 中碰 到 麦 先 生 !麦 先 生 正 跪 在 地 上, 挖 小 棵 的 甘菜 , 他一看彼得 , 立刻跳起 , 在 后 面 紧
反讽 可 以有效 推 动儿 童 图画 书 故事 情 节 的延 展 , 迫, 一 面挥 动耙 子 , 一 面大声 叫 : “ 小偷 , 快 给我 站 住 ! ” 参 与建构 戏剧 般 的故 事 情节 , 反 讽 的艺 术 手法 也 体 现 小兔 子彼 得 简 直 吓 坏 , 他 在 园子 到 处 窜 , 因 为 他 已经 在对 事件 的 描 述 中 , 但 以 上 均 凭 借 图文 的完 美 配 置 。 忘记通 往 大 门的道 路 。读 者 追 随 着 故事 文 本 的脉 络 , 故 事情 节 的延 展主 要 与叙 事 架 构 和叙 事 技 巧 有 关 , 叙 情 绪一 波 三 折 , 在情节 的最低点和至高点 , 作 者 都 使 事 架 构在 图 画书作 品 中 占主体 地 位 , 从 组织 关 系和 表 用 反讽 的文字 来 推 动 其 发 展 。 我 们 一 开 始 因 彼 得 父 达 方式 上来 看 , 叙事 架 构 是 图 画书 的生命 的骨 骼 和 躯 亲的遭 遇对 彼 得 产 生 怜 爱 , 我们跟随其来 到菜园 , 彼 干, 是 故事 的 面 貌 和 风 格 特 征 的 最 重 要 的方 面 , 而 反 时小兔 子 遇 到 麦 先 生 , 我们 的紧张感遽然上 升, 担 心 讽 拓展 了叙 事架 构 的 生命 力 ; 图画 书 借 助反 讽 的叙 事 其 被麦 先生 抓 获 , 当小 兔 子 开 始 奔 跑 回到 兔 子 窝 , 一 技 巧推 进情 节 展 开 , 结局往往 出乎读者意料之外 , 从 个 经典 的反 讽 画面 映 人读 者 眼 帘 , 极 力 追赶 小 兔 的麦 而 产生 跌宕 起伏 、 情 景交 融 的艺术 化效 果 。 先 生定 位 于 图 画 的 右 上 角 , 变得渺小无 比, 虽 然 麦 先 几 乎所 有 的图 画书 都展 现 反 讽 参 与情 节 、 叙 事 架 生 手 中的耙 子依 然 夸 张 , 小兔 子 彼 得 却精 确 定 位 于 画 构 设计 的态 势 。故事 的文 本依 据 特 定 的情 节 展 开 , 甚 面的左下角, 感觉他就在我们身边 , 让我们倍加怜悯 , 至 一开 始 以反讽 的前 奏 出现 , 读 者 的情 绪 紧 紧 跟 随其 但最具讽刺的画面立现 : 彼得 的体量居然是麦先生 的
霍夫曼——隐藏在童话世界里的济世者——以童话小说《金罐》《跳蚤师傅》为例谈霍夫曼的真实观
第9卷第2号 长 安 学 刊 2018年4月 Vol.9,No 2 haanxi Social Science Review Apr.,2018霍夫曼——隐藏在童话世界里的济世者 ——以童话小说《金罐》《跳蚤师傅》为例谈霍夫曼的真实观高 歌(外国语大学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8)摘 要:德国晚期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1776—1822)通常被后人冠以怪诞主义大师的名号,人们总是惊叹于他创造的童话世界里光怪陆离的魔幻事物,惊恐于他描绘的怪诞形象,殊不知这幻想的童话世界里包裹着我们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和物,他想要让读者去发现,去探索这个奇异的魔幻世界下的真实人生。
本文意在从霍夫曼的创作心理动势中揭开怪诞大师的真实面貌,透视他采用艺术童话的真正意图,为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审美收获和人生思索。
关键字:文化心理因素;艺术童话;真实观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2-061-04生活在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时期的恩斯特•特奥多尔•阿玛丢斯•霍夫曼(1776—1822)通常被后人冠以怪诞主义大师的名号,多是因其一些作品中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想象,甚至是一些离奇、幽灵般、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导致他与德国浪漫主义早中期的艺术家们看上去格格不入,以至于后人常困扰于他的创作倾向,是该将其归入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本文想抛开那些标签化的论述,回归到霍夫曼本人以及他所生活的年代,探究其作品的本真。
回头看霍夫曼的大部分作品,除去长篇小说、文学随笔和开侦探文学小说之先河的《斯居戴里小姐》外,运用最多的应是童话小说(Märchennovelle)。
本文意在从霍夫曼创作使用较多的童话小说里谈其创作发生的文化心理因素,童话小说这一叙述形式的原因,以及它所达到的艺术审美效果。
一、创作心理动势作品是作家内心的外在反应。
作家的创作动机并非只受个性爱好的左右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它还受作者潜意识心理和深层需求所左右,包括那些被压抑和埋藏在作家心灵深处、欲说不能的原发性需求,这些需求对作家创作暗中发生着作用,文艺心理家们所说的创作潜动机主要源于此。
论《金罐》怪诞风格背后的创伤叙事
论《金罐》怪诞风格背后的创伤叙事黄峰【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金罐》; E.T.A.霍夫曼; 怪诞风格; 创伤叙事【作者】黄峰【作者单位】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和德国十九世纪早期浪漫派诸如海德尔堡派、耶拿派等代表作家相比,E.T.A.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1776-1822)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其创作风格颇为另类,连海涅这样的大作家也认为“霍夫曼到处看到的只是幽灵鬼怪,……他的作品只不过是一声长达二十卷的可怕的惊呼怪叫。
”[1]102-103以小说《金罐》为例,作为一部充满玄幻风格的叙事性作品,它讲述了大学生安泽穆斯一连串混合着现实与幻境的成长之旅。
由于文本中有着各式夸张离奇、神秘可怖的意象,单从叙事风格上来看,《金罐》确实具有突出的“怪诞”风格。
但值得注意的是风格往往是文本的表面,什么样的风格反而透露着什么样的主题或内涵。
或许正是怪诞风格本身,才真正暗示着霍夫曼的小说创作具有与众不同的内在旨归,召唤着读者对其进行深入的透视,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对外在风格的判断。
一、怪诞风格的体现:复调式叙事小说《金罐》从安泽穆斯撞倒一位老太婆开始全文的叙述,勾勒出他所经历的一系列离奇事件。
这一过程中,文本中各式人物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计划,夹在他们中间的安泽穆斯就像海浪中的一叶小舟,既不断地游走于现实与幻境之间,也不断地游走于各种观点与声音之间,“代表不同立场的人物的声音始终处于持续的动态与张力中。
”[2]整个文本像是一个有着众多暗门的叙事迷宫,安泽穆斯无论选择何种声音或计划,都会将故事结局导向不同的方向。
仅就此而言,霍夫曼并没有将文本叙事结构设计为封闭的整体,而是力图将各种可能性予以呈现。
因此,《金罐》既可以视为对大学生安泽穆斯做的社会成长记录,也可以视为不同角色展现各自观点的呈现记录,全文采用了典型的复调式叙事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夫曼艺术童话的反讽叙事风格[摘要]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反讽超越了修辞功能,成为当代哲学思想和文艺美学理论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德国浪漫主义晚期著名作家E.T.A.霍夫曼的艺术童话作品中,反讽摆脱了超验哲学的意义,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叙事方式。
他利用“幻”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人物塑造、语言以及叙事结构等方面以反讽悖论的形式,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和人类的倒退,表达着霍夫曼对世界的认识。
作者以此唤醒读者反思自我和社会的发展现状,期待人们能够转变思维观念,步入正确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霍夫曼艺术童话;反讽;叙事风格;反思自我;改变现状反讽在其滥觞之时就与人类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是人类思想极具转变的时期,随着康德理性主义哲学的建立,以及在文艺美学方面对古典主义美学宗旨的背叛,反讽突破了其历史上修辞学的功能,随哲学和文艺美学的发展丰富了其内涵,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哲学和美学的重要表达方式。
德国浪漫主义后期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霍夫曼受时代文化的影响,深刻领会了浪漫反讽的实质和内涵,并在其艺术童话作品中以丰富多样的反讽艺术表现手法,传达着作者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对现有生活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和清醒认识。
在作品中,他刻画了理想与现实、表象与实质的相悖,喻示着读者应摆脱固有的思想观念,认清现实,重新开始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一反讽式的表达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在他的著作残片中表达了朴素的对立统一观点,如生与死,梦与醒,老与少,一切都存在又都不存在,只有一切统一起来才能和谐。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有时装作无知,有时故意引诱对话的一方做出错误的判断或扰乱对方的思维,使其自相矛盾,最终表现出对方的无知。
这种修辞手法并没有恶意或语言上的欺骗,而是出于真诚,打破对方的自我确定,使其思考自我,提高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此时的反讽被赋予了伪装、无知的表象、言在此而意在彼、假意等特征。
十七世纪后,反讽的那种似是而非的双重意义在德语文学作品里表现格外突出,如格里美豪生的小说《痴儿西木传》中表达了大量生活中对立的反题。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思潮打破了反讽工具式的功能,将反讽的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F.施莱格尔将费希特的哲学思想融于自己的文艺美学体系中,他在断片集第42条中称“哲学是反讽的真正故乡”[1]152。
他认为,真正有效的反讽是“世界观的问题”[2]137,区别于辩论中的修辞手段,“它体现了作者对始终变化的混乱世界的清醒认识”[2]138。
此时的反讽渗透着时代哲学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它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而是体现了人类在当时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因此,反讽在浪漫主义时期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使然,对当时发展中的混乱世界做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反省。
文艺创作者希望以此表现手法唤醒读者,打破固有的观念,摆脱现实的束缚,认识自我和现实。
正如托马斯·曼(Thomas Mann)所说,反讽“无所不包,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它是最超脱的、最冷静的、未受任何说教干扰的客观现实所投出的一瞥。
”[3]53霍夫曼虽然没有关于反讽理论的专门著述,在作品中也只有个别地方直接提及反讽概念,如给《金罐》的出版者的信中,和《布拉姆比拉公主》的前言和文本中,以及在作品的内部对文学创作理论的阐述中都有提及反讽概念,但在霍夫曼的文艺创作实践中表现了深刻的反讽内涵和丰富多样的应用。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反讽家,施莱格尔在《雅典娜神殿断片集》第48断片中说,“反讽就是悖论的形式”。
[4]26这种悖论体现出“既有诙谐又有严肃,一切都胸襟坦白,一切又都伪装得很深。
反讽出自生活的艺术感与科学的精神的结合,出自完善的自然哲学与完善的艺术哲学的汇合。
”[4]39在霍夫曼的作品中,反讽以诙谐幽默的外在形式展现了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对立,传达着深刻而严肃的思想内涵。
他巧妙运用剧场结构,以幻想营造的夸张滑稽反映着现实生活的图景,让读者在荒诞幽默中感受和认识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发展变化这样严肃的主题。
正如他在写给孔茨的信中谈及《金罐》的创作时说,“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古怪离奇的事情,从而制造出一定的反讽性。
”[1]445他的作品内容既是虚假的又是真实的,以荒诞幽默的表现形式,展现对生活的全面反思,从而充分体现了反讽悖论的内涵,是现实生活和科学思想与完美艺术的结合。
二霍夫曼在艺术童话作品中以夸张、滑稽的手法将人物的外形和心理置于强烈的两极相悖之中,展现了人们心灵的扭曲。
在《布拉姆比拉公主》中,故事以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为背景,人们在面具的掩盖下装扮成各种形象,为所欲为,忘乎所以,将内心最纯真的愿望和本性展露无遗。
正如故事中德国画家认为,面具开启了一个“最有趣的嘲讽,最恰当的反讽和最自由、放任的情绪宝库。
它比人类的外在形象更多地表现了人类各种各样的本性”。
[5]510-511他对叫卖小贩阐述德国式的反讽时说,“当我看到一个奇怪的人物以恐怖的怪相引发观众的大笑,在我看来是表现了他内在的原始图像”。
[5]509-510主人公格里奥是剧院的演员,贫穷、朝不保夕的现实生活使他憧憬着过上王公贵族的富有生活。
在狂欢节上他演绎着理想的王子形象,但他的面具以及整个装束却非常离奇和丑陋,并非人们内心原有的王公贵族的形象,“一顶古怪的用两根高耸的鸡毛装饰的便帽,面具上弯钩状的红鼻子极其夸张的又长又尖,身穿镶有粗大纽扣的短上衣,佩戴着一把宽木剑。
”[5]487在人们的意识中王子应有的雍容华贵形象与主人公扮演的低俗、滑稽、丑陋构成了对立。
这种可笑的王子形象完全颠覆了人们已有的观念。
格里奥认为只有这样的变形,打破人们的惯有思维形象,才能赢得公主的心。
而且他深信公主只属于他,这种狂妄的傲慢和心理的极度渴望使他的面容扭曲,更确切地说,是扭曲的心灵使他面目狰狞。
不仅如此,格里奥在手上套上巨大、恐怖的老虎爪子,把手变成利爪。
人形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兽,人类内心的人性已经变成了夺取猎物的兽性,贪婪地掠取物质利益。
在19世纪初的德国现实生活中,由于机器的利用,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对物质利益的索取使人们的思想麻木,忘记了什么是生活的真正本质。
作者通过这样反讽式的表达映射社会现实中人的心灵的扭曲。
只有在这样特殊的场景中,通过古怪、违背人们思维观念的形象才能给人以震撼,意识到社会和处于其中的人们的内心已变得丑陋和恐怖。
在小说的结尾,解开了所有现实中的谜团,格里奥认清了自我和现实,意识到内心深处所隐藏的真实情感和人们应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始了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小说中的导演塞利奥纳蒂在故事的结尾指出,“在这个小世界,说的是剧院,也就是要找到这样的一对,在他们的内心不只拥有真正的幻想和真正的幽默,而且还要有能力像一面镜子一样客观地认识人的观点,并使它如此进入外面的生活,如一个巨大的魔力影响包含了这个小世界的大世界。
”[5]594也许这也正是作者利用反讽的艺术表现特征创作这部小说的真正意图:认清现实并改变思维观念。
《侏儒查赫斯》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彰显着浪漫反讽的深刻内涵,是荣耀的外表与丑陋本质的对立。
查赫斯原是一个怪胎丑八怪,“不满两拃高的畸形儿”,“脑袋瓜深深埋在两肩中间,背脊那儿有个南瓜般的瘤,胸部以下,挂着两条像豆梗那么细的大腿”,“脸上深深的皱纹,像一个小小的曼陀罗。
”[6]331他在得到仙女的怜悯后获得三根火红的神奇头发,变成了众人眼中漂亮的孩子,英俊的骑士,“体型很美,满面春风”,“表现出出色的骑士风度”。
[6]360不仅如此,人们不辨真相,颠倒黑白,对他冒名顶替别人的诗歌、演奏和歌唱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在事业上他同样施展妖术,将别人的智慧和功劳集于一身,一路升迁,竟成了国君的外交大臣。
但是外部形象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他依旧是一个粗俗,没有教养的猢狲吼猴,与众人眼中用荣誉堆积的光鲜外表相背离。
在故事的结尾,失去了仙女保护的侏儒查赫斯又变回了原形,人们“如梦初醒”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这个臭矮子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怪胎想干什么?”[6]425-426国君看到了昔日的重臣是包在光灿灿的衣服里的丑八怪。
大学教授特尔宾也认识到,“从来没有一位齐恩诺贝尔大臣,而只有一个粗鲁的、野性未改的侏儒。
”[6]444作者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通过前后反讽悖论式的对比,在诙谐幽默中揭示出人们在社会现实中被外在的荣誉地位和物质利益迷昏了双眼,只有揭开面纱,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向着真正幸福的生活迈进。
霍夫曼利用童话的奇幻元素,将社会道德败坏和良知泯灭的内心世界与冠冕堂皇的言语表达呈现在读者面前,揭示出当时物质利益驱使下社会伦理世界的肮脏。
在《跳蚤师傅》中,主人公佩雷格瑞努斯通过跳蚤师傅置于眼中的奇妙镜片,透视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虚伪内心。
在他从封闭的世界初次步入社会时,一个他只见过两三面的年轻人向他走来,并对他说:“我终于有幸再见到和气善良的蒂斯先生了吗?您很少露面,我最亲爱的朋友,所有人都期盼着您。
您邀请我们吧,让我们为您的幸福干一瓶葡萄酒,我最衷心的朋友!我多么高兴看到您!”而他的思想里却隐藏着,“这个愚蠢的厌世鬼也出现了吗?我得巴结他,因为下次我要问他借钱。
他终究不是魔鬼,接受我的请求?我一个钱也没有了,而且没有店主愿意再借给我”[7]94,这里展现了一个普通市侩形象,表面的虚伪逢迎背后是金钱的利益。
接着,他在路上碰到了两个和他有着远亲关系的姐妹,穿得非常娇嫩,其中一个笑着说,“哎,亲爱的表兄,是您吗?您把自己隔绝起来不露面,这可不好。
您别不信,母亲多喜欢您,因为您是那样懂事。
”而她的思想却在说:“表兄出了什么事,我没有吓着他,否则他早就在我面前跑开了,在每一个妇女面前,而且他现在站在那儿,非常特别地看着我的眼睛,吻我的手而没有受到惊吓。
他爱我吗?肯定还没有。
母亲说他有点傻。
这有什么关系呢?我要他;一个傻男人,只要他富有。
”“我要他,因为我要嫁一个富有的人,这样我可以睡到11点,戴昂贵的珠宝。
”[7]93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不禁要问,是否还有纯真的爱情?一个途经的医生看到佩雷格瑞努斯时叫车停了下来,冲他喊道:“老天一直使您有好的身体!但是如果您身体不适,要想到我,您父亲的老朋友——这样强壮的身体我只需要一点时间就能使它恢复。
”而他的思想却说,“我觉得,这个人是出于单纯的刻薄才一直保持健康?但是,他看起来是那样苍白和混乱,好像有什么如鲠在喉。
现在他终于落到我手里了,他不会那么快地从床上爬起来,他要为他的健康狠狠地出上一笔血。
”[7]94在社会阶层中让人最可以信赖的医生,普通百姓心中的天使,在金钱的驱使下与恶魔别无二致。
在这一情节安排中,霍夫曼在言语表达和内心世界上采用反讽悖论的形式,彰显了社会现实中唯利是图的人性堕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