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22号
自然辩证法古代自然观初探
姓名:马珍
专业:自然地理学
学号:2013020700
古代自然观初探
马珍1
摘要: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中西方古代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仍然存着一定的区别。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理解不同、中西传统文化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等。

关键字自然观中国西方古代朴素
1、引言
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1]。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李约瑟认为:“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到形式逻辑的时候,中
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2]。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1]。

2、中西方对自然观的理解
2.1 中国对自然观的理解
在古中国道家所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交合生成万物,在世界的生成的源头中存在着一个不为人所感、比“气”更本质的本原。

西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1马珍1990.12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自然地理学研究生
邮箱:382738619@
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他还认为:“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

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冰释为水,人死复神。

”北宋的思想家张载也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2.2 西方对自然观的理解
在希腊人眼里,自然界不仅是一个运动不息的并且充满活力的世界,而且是有秩序、有规则的世界,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 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8]。

在希腊人看来,自然是一个茫茫然有生命的、自我运动的、有感觉的和有意识的有机体,其中人类和其它生物被置于渗透一切的灵魂实体的中心。

这个灵魂最终与构成万物的、不能再分解的材料同一,也是它的纯粹形态。

细微一些的灵魂,不论是上帝的、人的或动物的灵魂,都是由原初材料中程度不同地掺进了它们自己的不大适宜的形态分化而成的。

对希腊人来说,形而上学的和实践的问题都是怎样能够使人类灵魂净化,并重新与宇宙实体完全同一起来。

如古希腊第一哲人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提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规律燃烧、按一定的规律熄灭”。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自然”的意思,其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3、中国古代自然观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2]。

古人称之为常性。

经过后人们对古人这些常性的认真研究,得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常性是在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并总结出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谐共处的自然观。

3.1“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易》的“天人合德”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儒家。

孔子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

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把自然界的山水和仁智等德行联系起来.效法天道始终不改的法则,并认为人对天不是消极被动的顺应。

实现“天人合一”,要靠自身的努力。

只要人充分发挥其本心的作用,就能达到“天人合其德”的境界。

实现宇宙万物与与人类和谐发展[5]。

“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顺从和依附.希望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中国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核心范畴之一。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代表着自然界。

“天人合一”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足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言天人相通,指的是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一切人与事都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反复强调人应与“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的道理,老子则进一步提出了“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著名论断,强调人应师法自然,依据自然规律的变化.寻求人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正式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标志着“天人合一”观念,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在自然观居于统治地位。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古人期望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心理,但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充满了神秘色彩,具有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3]。

3.2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思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范畴。

它最初的原意是指日光的背向,从《周易》和《老子》开始成为辩证思维用来表示对立统一的重要范畴,并被引伸来解释万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老子》中有“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了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易传》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将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即是说阴阳的消长成为化生万物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切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们将阴阳学说与精气学说结合起来,认为作为原初物质的“气”也可分为阴阳,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在“气”的运动中阴阳相互消长的结果。

阴阳学说突出反映了事物运动中的相互转化,尽管是直观的经验的,但却是古代系统思维中有效的形式。

3.3五行学说与相互联系的观点
五行学说产生于我国殷周之际,是人们对自然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朴素认识。

它把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万物归结为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基本的物质基元。

“行”的意思就是强调运动转化。

五行学说按五种物质的特点抽象地归类和演绎不同事物的属性,并用不同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来阐述客观世界是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统一,形成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转化理论。

它之所以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阐述各种事物性质差异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学说,就在于它力图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原因说明世界的转化,并以五行相生相克属性相配概括描述了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演化的图景[6]。

4、古代西方自然观
4.1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观
古希腊时期自然观的开始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包括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米利都学派的本原学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赫拉克利特的火、留基伯与德谟
克利特的原子论等。

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多是想象和虚构的内容,包含很多谬误的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

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原始人的灵魂观念,是从对自身的生理现象中产生的。

米利都学派的自然观认为,水是万物之本源;世界本原是“无定”,世界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是无限的、永恒的、运动变化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观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一个由数和数的关系形成的和谐统一系统,每一种事物都是一种数的和谐,数是造成万物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

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观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火的变化生成的。

火在按规律不断燃烧着熄灭着。

恩培多克勒则认为宇宙万物由“火、气、水、土”四种物质元素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从而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东西;万物分解后又重新回到这四种元素上来。

古希腊时期自然观的辉煌雅典时期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峰,其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最初研究的是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来转为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将世界二重化,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最为著名。

4.2古埃及自然观和古巴比伦自然观
古埃及人认为宇宙间原本是充满“原始之水”的混沌状态,后来由“原始之水”中诞生出大气之神“修”,才让我们有了可以呼吸的空气。

古巴比伦人的自然宇宙观认为宇宙的中央是高山形成的圆形大地;大地周围被大海环绕着,而海洋的尽头则是高耸的悬崖峭壁,这悬崖峭壁文化就是世界的屏障,也支撑着像吊钟形的天空。

西方古代自然观对于现实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是体现在建筑方面。

比如古埃及人笃信宗教和多神崇拜,认为人身虽死但灵魂不灭,于是他们非常注重陵墓的修建,例如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金字塔,这种建造的时空序列和体现出的古埃及的时空观,都是显而易见的。

古代西方的自然观决定了他们的建筑风格讲求十字轴对称以及围和,这与他们信奉的宇宙观时空观等等自然观是分不开的[1]。

5、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同点与区别
5.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相同点
古代中西方朴素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并且认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有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中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相同的特点:第一,肯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第三,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第四,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
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并且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

5.2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区别
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

但总体上看,中西自然观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一种“关系自然观”,西方自然观是一种“实体自然观”[7]。

一为“直觉”,一为“理性”。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天人合一的,人性化的自然界和人本身是同一的,而古希腊的自然观则不一样,古希腊的自然观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超越于感性事物之上的形而上学的态度,在中国传统自然观对于感性自然界进行生命体验的同时,西方哲学家则试图超越这种感性体验,将其抽象化为个别的元素和理性化的思辨体系,中国哲学提到自然,比如《易经》,往往是通过自然界与人类的感应,来判断实践的策略,比如《庄子》,则是作为可以逍遥于其中的人性化王国,然而古希腊哲学提到自然,比如前苏格拉底哲学,往往是将感性杂多的自然界抽象为恒常不变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等原子论者,当然还有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大家更是将体验排除在自己的视线之外,而专注于探索其中形而上学的永恒本质。

中国古代自然观以充满空间的连续性物质即“气”作为自然界的本体,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运演化生而来的,这一点对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探讨自然界有启示意义。

但这与西方中世纪把一切变为神学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和中叶的天文学、医学、数学等能跃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是与这种自然观的进步作用有密切关系的。

西方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提纯自然现象和事物,无善恶美丑可言,不带伦理色彩;自然界事物的现象和本体是不一样的,认为在自然现象之外有比自然现象更真实的本体存在,为了说明本体与现象二者的关系,便产生了知识形而上学,它引导人们不满足于感官的认识,而要具有追踪溯源的精神,这利精神是纯西方的一种文化精神,后来的文艺复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以及黑格尔哲学都是这种崇尚理性精神的体现正是在这种理性精神的熏陶下,西方人对自外事物的属性、结构、层次等进行了探入精微的研究,对自然界过行分门别类的阐释,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自然科学体系和科学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体系以及实验检验系统等,获得了对自然界本质认识的丰硕成果,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6、总结
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理想与欲望的难题。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和欧洲为历史各自画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轨迹。

中国始终是以“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前提,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则是将
人和自然隔离开来,并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科学革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调、环境污染问题、内心归属。

总的来看,西方自然观将人和自然过于对立,长久下去势必得到自然界更大的抱复,同时人们的内心归属也成了新时代的哲学话题。

而中国自然观则缺少严格的推理、逻辑判断,没有很好的将自然界作为一个客体来研究其中的规律,因此在科技手段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国家。

新的文化理念应该是对中西文化的新一轮整合,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大步前进。

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觉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9]。

7、参考文献
[1]于景阳.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龙岩学院学报》,第30卷增
刊,2012年7月
[2]《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887页
[3]戴玉磊.论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与人的心理行为.《科技信息》,2009年第29
期 ,195页 ,221页
[4]胡化凯.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04
期,50-59
[5]温馨.论中国古代自然观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的科学贡献.《家具与室内
装饰》,2008.02
[6]苗建军.高策普利高津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7年
第4期
[7]寇东亮,杨亮才.中西自然观与社会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3年第3期
[8]王贵祥.中西文化中自然比较(上).《重庆建筑创刊号》,2002(01),54-55

[9]辛小晖.《论自然观的新发展》.论自然观的新发展 ,293-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