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核医学(精选)
核医学课件:神经系统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BBB
脑毛细血管的结构 ✓ 内皮细胞层 排列紧密、 细胞间孔少、小 被神经胶质细胞包绕 双层同心内皮细胞膜:脂质成分 ✓ 细胞浆内含多种酶:屏障 ✓ 与细胞膜之间有一薄层细胞浆包绕 ✓ 离子、载体通道、生物泵
血脑屏障
➢ 注射美解明→癫痫亚临床发作(病灶血流量和葡萄 糖代谢率增加)→放射性过度浓聚→发作期癫痫成像 →外科手术定位
美解眠(bemegride)试验
脑代谢显像
脑代谢底常物用:正?电子显像剂
核素 氧 15半O衰-C期O2,15O-H2O显像剂
15O 13N
氨 葡 核基 萄 酸酸糖291..80911F8561F-CmmF--FLiiMnnTDEGT,11C13-NT-YNHRH3,21,1253OAI-mIMoTnia
脑组织。滞留的量(入脑的量)与局部 脑组织的血流量成正比。
利用该化合物发射的γ射线,在体外用 SPECT而探测到,反映该局部脑组织的局部脑 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rCBF),进而获得脑组织的血液供应情况。
脑血流灌注显像
显像前准备
✓ 封闭脉络丛:过氯酸钾 ✓ 安静 ✓ 避免声、光等对大脑的刺激兴奋
常见异常脑血流灌注
✓ 局限性放射性↓ ✓ 局限性放射性↑
癫痫发作期 脑缺血:过度灌注(luxury perfusion)
✓ 大小脑交叉失联络 →
(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
✓ 一侧大脑灶性↓,对侧小脑↓(慢性脑血管病)
✓ 脑萎缩 ……
临床应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核医学-神经系统

额叶rCBF降低。
Mutiple Infarct Dementia (MID):脑部的微小动脉硬化
致。
产生多灶性梗塞所
SPCT:非对称性的、数量不等的灌注缺损区,缺损区的 数
第二节 脑功能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脑PET显像)
PET
PET Baby Cyclotron
Mini Lab 脑PET显像实际上是显示脑功能的图像,也是 反映脑各种生理过程,这些生理过程包括血流量、 物质代谢、细胞膜的传输作用和受体的位置、密度 及分布等。
1、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
颅脑外伤、手术和肿瘤侵犯可引起脑脊液耳漏或 鼻漏,其症状表现为自耳、鼻腔持续而间断的流出液 体,流量不等。
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通过显示鼻腔内存在的放射 性,是诊断和定位脑脊液漏最有效的方法。
脑脊液鼻漏:影像以侧位显示最佳,常可见自颅内外 流至鼻腔异常放射性,呈点状或线条状。
脑脊耳漏:以前位或后位影像显示最佳,耳漏者在颅 外相应部份出现点状或带状放射性浓集。
第一节 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和定量测定
一、原理
能自由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的放射性核素 脑显像剂,在脑组织中浓聚的数量与血流量成正 比,并在脑组织内稳定停留,经断层显像,可得到 分层显示大、小脑各个部位局部血流量的影像,并 可对局部血流量进行定量测定。
二、显像剂:
特点:分子量小、电中性(零电荷)、脂溶性高
经腰穿注入放射性药物,药物可随CSF在脑池系统 内循环,在体外不同时间显像,既可观察脑池的形态和 大小,又可了解CSF的动力学变化。
二、方法
显像剂:99mTc-DTPA
显像时间:1、2、3、5、7、12h,必要时延时显
三、正常图像
1-2h:小脑延髓池、基底池显影。 3-4h:显像剂通过天幕切迹,两侧外侧裂池显像,前
影像核医学课件 -神经系统

碳酸酐酶
乙酰唑胺试验:CO2+H2O
H2CO2
碳酸脱氢氧化过程受抑,导致脑内pH
潜在缺血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 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减淡缺损区
(四) 影像分析 常规从横断、矢状及冠状三个断面进行分析。正常
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影像(图9-2):大脑和小脑皮质、基 底神经节、丘脑及脑干等灰质放射性较高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TIA 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反复发作,10% 35%发生脑梗死 — 临床诊断 病史为主 — CT和MRI(-) — SPECT rCBF 阳性率大多>50% (灌注减低多少?)
CT检查阴性
SPECT rCBF 见左侧血流灌注减低
SPECT rCBF示左侧局部脑血流灌注与对侧比较无明显区别
其母在孕6个半月期间曾服 “感 冒灵”,孕41周剖宫产,出生评分9 分。
发作间期显像实例
三、脑受体显像
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神经递质或配体引入人活体后,能选 择性地与靶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通过PET或 SPECT显像,显示受体的特定结合位点及其分布、密度 (density)、亲和力(affinity)和功能,称之为神经受体显 像(neuroreceptor imaging)
• 此外,还有氧代谢显像、氨基酸代谢及其 他代谢显像;因显像技术和设备较为复杂 ,临床应用很少。
缺血缺氧性脑病
MR及CT:未见明显异常。 PET-CT 代 谢 显 像 ( 发 作 间 期 ) : 双 侧 颞叶、顶叶、枕叶FDG代谢减低,以颞 叶为著。
男,5岁,自幼有间歇癫痫发作, 语言能力低下,仅能数个词语发音, 平地行走无障碍,跑跳及爬楼困难。
神经系统核医学PPT课件

脑功能性疾病诊断
通过核医学影像技术,如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 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脑功能性疾病进行诊断,如癫痫、帕金森 病等。
脑部疾病治疗
利用放射性药物对脑部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以及利用核医学技术对脑功 能性疾病进行神经调节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
成像技术的应用
介绍核医学成像技术在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如帕 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等。
03 神经系统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CHAPTER
脑部疾病诊断与治疗
01
脑部肿瘤诊断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等技术,对脑部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定位。
02 03
神经肿瘤治疗
利用放射性药物对神经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以及利用核医学技术进行神经调节治 疗。
04 神经系统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结词
新型示踪剂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它们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丰富的信息。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放射性示踪剂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神经系统核医学发展的重要方 向。这些新型示踪剂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够更好地定位和定性病变,从而提 高诊断的准确率。此外,新型示踪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帮助医生更深入地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总结词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将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详细描述
核医学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和超声等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例如,将PET与MRI技术结合,可以同时获取病变的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 断依据。此外,这种融合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过程的监测和疗效评估,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
其他主治系列-核医学【代码:345】-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神经系统

其他主治系列-核医学【代码:345】-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神经系统[单选题]1.安静时成人脑血流量约为每分钟()。
A.350mlB.100mlC.250mlD.150ml(江南博哥)E.750ml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安静时成人脑血流量约为每分钟750ml。
[单选题]2.下列关于脑血管的解剖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脑后动脉的皮质与大脑前、中动脉皮质之间,脉络丛前、后动脉间吻合极为丰富B.颈内动脉经颈动脉孔入颅腔,在视交叉外侧分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间有一短的前交通动脉C.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动脉沟前行,至脑桥上缘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D.椎动脉经颈动脉孔进入颅腔,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E.大脑后动脉不完全性或缓慢闭塞往往没有显著症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椎动脉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
[单选题]3.下列关于脑血管供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枕部血供来自大脑后动脉B.额叶外侧面和底面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其内侧面血供来自大脑前动脉C.颞叶外侧面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内侧面血供来自大脑后动脉D.顶叶血供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E.岛叶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顶叶血供主要来自大脑中动脉。
[单选题]4.下列关于脑底动脉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正常情况下,左、右动脉环间血流互不沟通,当环的某一部分动脉血流量突然变化时,血液可由一侧流向另一侧,从而保证各部脑组织血流量相当或起侧支循环的作用B.脑底动脉环位于脑底面,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近侧段、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侧段组成C.脑底动脉环不仅是颈内动脉系与椎底动脉系之间的吻合,并且也是两侧颈内动脉系闯的吻合D.脑底动脉环的主要功能是平衡血流,保持脑血液均衡配布E.脑底动脉环不能平衡大脑血流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脑底动脉环的主要功能是平衡血流,保持脑血液均衡配布。
神经系统核医学

Brain trauma
第二节 脑代谢显像 Cerebral metabolism imaging
葡萄糖代谢显像(18F-FDG) 脑氧代谢显像 脑氨基酸代谢显像 (11C-TYR, 18F-FET, 123I-IMT)
11C-MET,
1.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原理与方法: 葡萄糖几乎是脑组织的唯一能源物质, 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反应脑功能活动情 况。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有相同的 细胞转运及己糖酶磷酸化过程,但不参与进 一步代谢而滞留在脑细胞内。
Abnormal
AD病人18F-FDG PET 影像 (大脑皮质双侧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对称性地放射性分布减低)
PET 是当前唯一早 期 诊 断 Alzheimer
病的技术手段,它
能提供脑能量代谢
的三维测定,而后
者又与脑功能密切
相关
EP ictal
FDG uptake
EP interictal
临床应用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Diagnostic positive rate was relative with period of disease
50ml > rCBF>23ml/ 100g/min
rCBF<23ml/1 00g/min
Appear ischemic symptom (functional threshold)
2.脑氧代谢显像
Brain oxygen metabolism imaging
Inhalation 15O2 gas PET imaging Calculating cerebral metabolism rate of 15O2 ,CMRO2 oxygen extraction fraction,OEF, OEF = CMRO2 / rCBF
核医学-一院核医学-心血管神经系统

再分布(延迟像)
心绞痛患者的PTCA术前后运动负荷201Tl心肌灌注显像 术前部分可逆性缺损,术后正常,疗效好。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
心肌代谢显像
1、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2、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 3、有氧代谢显像
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评价心肌活性的金标准)
如何进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
1、药物负荷:双嘧达莫、腺苷、潘生丁---扩张冠脉、增加耗 氧量、增加血流量 2、运动负荷:分级式次级量踏车运动
30w负荷---3分钟后加量30w---3分钟后再加量-------直至 预期最大心率85%(190-年龄)、或心衰、呼吸困难、心律失 常、血压下降、ST段下移>1mm---注射显像剂---继续运动2 分钟
4、心脏神经受体显像:无创评价心肌交感神经支配状态 5、心肌乏氧显像
一、心肌灌注显像
是心肌显像最常用的一种 是心肌显像的基础,是核心脏病学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其最有价值的临床应用是静息与负荷显像结合评价缺血性心脏病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冠脉造影(金标准)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冠脉狭窄的 血流动力学和功能意义,提供诊断决策、疗效及预后信息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要求
1、首次通过心肌摄取率高 2、不受其他药物影响 3、心肌摄取量与局部心肌血流量成正比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种类
单光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剂: 1、201Tl 2、99mTc标记化合物:99mTc-MIBI
99mTc-tetrofosmin(P53) 正电子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剂:13N-NH3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侯森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核医学是核医学中发展最迅速而且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心血管核医学是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断与研究的重要工具。 心血管核医学也称为核心脏病学,是核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心 血管疾病现代诊断与研究中的简便而无创的重要手段。
核医学-神经系统

3、临床应用
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梗阻性脑积水的诊断
图像融合影像
③普遍性减低:大脑皮质放射性呈弥漫性、对称性减低。正常老年人、早老性痴呆(Alzheime病)、脑外伤后综合症、弥漫性脑挫裂伤、脑积水。
三、临床应用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
(1)脑梗塞
影像特征:梗死区呈放射性缺损或减低,并可显示脑内神经失连络征图像。
阳性率:接近100%,
早期诊断:一旦发生,即可显示异常,而XCT、MRI在2-3天后才显示异常,此时早阳性率近似。
(二)脑静态影像:两侧大脑半球呈放射性空白区,头颅外周、颅底及各静脉窦呈明显的放射性浓聚区。
3、临床应用
脑死亡的诊断、动静脉畸形的诊断、颈静脉狭窄和阻塞的诊断( 动态影像受累血管血流灌注减低或缺损,脑梗死后2~4周梗死区在静态影像出现明显的异常放射性浓聚,范围与受累血管的供应范围一致,8周后转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脑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正常:正常人脑葡萄糖代谢影像与rCBF 影像相近,灰质影像明显浓于白质,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影像清晰,左右两侧基本对称
2、神经受体显像
中枢神经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特定配基,鉴于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性能,在活体人脑水平对特定受体结合位点进行精确定位并获得受体的分布、密度与亲和力影像。
神经系统核素显像的特点:
优势:对于局部血流量、脑的代谢、受体密度等与功能有关的显像具有其它影像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不足:形态与组织结构的显示不如XCT、MRI、DSA。
一、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
1、原理和方法
显像剂进入脑细胞的量与rCBF(局部脑血流)量成正比,经断层显像,可以得到分层显示大、小脑各个部位rCBF量的影像,并可对 rCBF量进行定量测定。
临床核医学:02-神经系统

脑血流灌注显像
(一)原理、显像剂与显像方法:
核医学显像原理三段论
靶器官或组织+生理/生化功能+核素示踪技术(显像剂)
脑血流灌注显像
显像剂特点:
• 分子量小、不带电荷、脂溶性高 • 能通过血脑屏障 • 经水解酶或脱脂酶作用由脂溶性变成水溶
性,滞留在脑细胞内 • 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量成正比
脑血流灌注显像正常图像:
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 痴呆
癫痫 精神疾病
大脑动脉供血
脑血管造影 CTA、MRA、DSA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 查(TCD): 测定颅
内大血管的血流动力 学参数
颈动脉双功超声
神经系统疾病构成:
脑血管疾病 脑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炎症性疾病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 痴呆
三种示踪剂组合使用诊断原发性脑肿瘤准确性>95%
神经系统疾病构成:
脑血管疾病 脑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炎症性疾病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Kroemer G, Pouyssegur J. Cancer Cell. 2008
有氧糖酵解和谷氨酰胺酵解是恶性肿瘤代谢重组的 最主要特征
临床应用价值
• 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 脑肿瘤恶性程度分级 • 脑肿瘤分型 • 脑肿瘤残留/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鉴别诊断 • 脑肿瘤疗效评价 • 神经核医学显像(PET、SPECT)是常规影像
MR增强
18F-FDG
13N-NH3
手术病理:脑膜瘤I级
MR诊断:脑膜瘤 临床疑问:泌乳素升高,溴隐亭治疗有效,垂体瘤?海绵状血管瘤?
MR增强
18F-FDG
良性脑膜瘤I级?
13N-NH3
◆18F-FDG (准确性40%) ◆11C-Methionine (灵敏度最高) ◆ 13N-Ammonia (特异性最好)
神经核医学课件

利用放射性标记的配体与神经受体结合,对脑内神经递质和受体进行显 像,有助于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效果。
03
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性肿瘤,缓解疼痛、防止骨折等并发症,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神经核医学的发展历程
初期发展
20世纪50年代,神经核医学开始起步,主要应用于脑血流和代谢的 研究。
03
神经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脑功能成像
总结词
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技术, 无创地观察脑功能活动,对神经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脑功能成像通过检测大脑在特定刺激或任务下的代谢和血流变化,反映大脑的功 能状态。这种技术对于研究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 值,尤其在癫痫、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核医学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神经核医学概述 • 神经核医学的基本原理 • 神经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 神经核医学的未来发展 • 神经核医学的伦理与安全
01
神经核医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神经核医学是核医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神经系统与核医学技 术的结合,用于诊断、治疗和监 测神经系统疾病。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分析等技术,提 高神经核医学影像的解读准确性和效 率,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 案制定。
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疗
精准诊断
利用神经核医学影像技术,对个体进 行精准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评估,为个 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靶向治疗
根据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的生存质量。
【核医学】神经系统题

【核医学】神经系统题1、18F-FDG脑PET显像对脑瘤检测的临床优势哪项除外A、可替代脑CT和MRIB、判断放化疗的疗效C、鉴别脑瘤复发和坏死D、发现术后残余肿瘤组织E、心肌细胞活性测定A2、18F-FDG,FDG代谢不高常见于胶质瘤几级A、6级B、复发灶C、1~2级D、2~3级E、3~4级C3、有关血脑屏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脑毛细血管内皮的外面有一层连续的基膜,构成血脑屏障的第二道隔膜B、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具有亲水性,水溶性物质易通过C、脑毛细血管的周围有一层胶质界膜,对大分子物质有屏障作用D、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没有或很少有吞饮小泡,因而不具备主动转运高分子物质和低分子离子化合物的功能E、血脑屏障功能的主要基础是脑、脊髓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紧密连接B4、以下不属于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的临床应用的为A、脑血管性痴呆和早老性痴呆的鉴别B、有氧代谢的评价C、癫痫病灶的定位D、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指征E、早期隐匿性病灶及小梗死病灶B5、脑梗死患者在脑灌注显像上何时才能显示异常影像A、发病一周后B、发病即刻C、发病3~4小时后D、发病2~3天E、发病1天后B6、rCBF显像时脑结构以外部位的异常放射性的非生理性浓聚不会因()产生A、脑挫伤伴脑脊液漏B、缺血性脑病C、脑挫伤伴头皮血肿D、脑挫伤伴硬膜下血肿E、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B7、以下不属于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的临床应用的为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B、精神分裂症的诊断C、失联络现象中血管反应性的判断D、脑血管性痴呆和早老性痴呆的鉴别E、隐匿性脑缺血灶和小梗死灶的探测B8、脑血流量是受哪个因素影响最小A、神经因素B、体液因素C、脑血管自身调节D、中心静脉压E、动脉血压D9、99mT c-ECD与99mTc-HMPAO比较,以下不属于99mT c-ECD 的优势的为A、99mT c-ECD的主要优点是体外稳定性很高,标记后放置24小时放化纯度仍可大于90%B、99mTc-ECD的脑摄取率是4.6%~7.6%,脑内的分布基本保持稳定,在6小时以内变化C、99mTc-ECD其体内清除快,可在同一天内重复显像,适合于特殊检查和介入试验D、99mT c-ECD可在同一天内重复显像,适合于特殊检查和介入试验E、99mT c-ECD脑内分布有轻微变化,1小时脑内总放射性约滅少10%E10、脑血流灌注显像剂123I-HIPDM在脑内滞留的机制是哪项A、123I-HIPDM进入脑组织后変成小分子和带负电荷的化合物B、123I-HIPDM进入脑组织后改变pH值C、123I-HIPDM进入脑组织后变成带正电荷的化合物,从而滞留在脑内D、123I-HIPDM进入脑组织后改变脂溶性E、123I-HIPDM进入脑组织后聚合成大分子C11、脑灌注显像注射显像剂时患者眼晴受到光刺激脑血流有什么改变?A、枕叶血流增加B、枕叶血流降低C、没有明显变化D、额叶血流降低E、题叶血流增加A12、以下显像剂一般不用于脑肿瘤'阳性”显像的是A、99mT cV)-DMSAB、 99mT c-T ctrofosminC、99mTc-IVDPD、99mT c-MIBIE、99mT c(III)-DMSAE13、相关 Alzheimer?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叙述错误的为()。
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优势

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优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核医学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技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核医学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
本文将从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核医学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案例以及核医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常见的方法主要包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和实验室检查等。
体格检查是一种常规的诊断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检查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触摸检查等方式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影像学主要包括CT 扫描、MRI和PET等技术,能够直观地观察患者的神经结构和功能异常。
神经电生理学通过测量患者的神经电位以及电信号的传导速度等来判断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实验室检查则是通过检测患者的生化指标、体液成分等来辅助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然而,以上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部分方法对早期病变的敏感性较低,无法提供疾病的代谢信息和功能状态等。
因此,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核医学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核医学是一种介于医学和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示踪剂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核医学技术主要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两大类。
SPECT技术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然后采用专用的仪器检测其所释放的γ射线来获得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信息。
SPECT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如脑卒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
PET技术则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然后使用正电子探测器来测量正电子和电子的碰撞事件,获得组织和器官的代谢信息。
PET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比如在癫痫病的诊断中,PET技术可以观察到脑区的代谢异常、脑活动异常区等,从而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诊断依据。
影像核医学神经系统试题及答案

影像核医学神经系统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交叉性小脑失联络2、过度灌注(rCBF显像)3、慢性低灌注状态二、填空题1、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显像剂的特点为、、和,能穿透完整的血脑屏障入脑细胞,其进入脑细胞量与成正相关。
2、133Xe为惰性气体,进入血循环后能自由通过正常血脑屏障,通过弥散方式被脑细胞摄取,继而迅速从脑组织清除,其在脑组织的清除率与成正相关。
3、rCBF显像的断层影像中、、、和放射性较高,呈对称性均匀分布。
4、癫痫发作期局部血流,rCBF显像病灶放射性分布明显,而发作间期局部血流,病灶放射性。
rCBF显像能对病灶进行诊断。
5、rCBF显像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和其它。
6、癫痫发作期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可见病灶部位呈,发作间期则呈。
7、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中,良性和低度恶性脑肿瘤的LCMRGlu与正常白质,高度恶性脑肿瘤的LCMRGlu则明显正常白质。
8、神经受体显像是基于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上,利用PET或SPECT显像。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神经受体显像有:、、、、等到。
9、在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的正常影像中,脑血管动态影像分为、、三个时相;脑静态影像中两侧大脑半球呈,头颅外周、颅底及各静肪窦呈。
10、交通性脑积水脑池显像的典型表现是显像剂可随脑脊液反流进入,使其持续显影,3~6h前、后位影像形似,同时脑脊液的清除缓慢,24~48h 及放射性分布极少。
四、选择题(一)A型题1、既能反映脑解剖结构又能反映功能代谢的最新仪器A. r cameraB. SPECTC. PET/CTD. SPECT/PET2、rCBF显像剂入脑量与以下哪一因素直接有关A. 局部脑解剖结构B. 局部脑功能C. 局部脑血流量D.局部脑代谢E. 局部多巴胺受体密度3、乙酰唑胺试验rCBF显像的目的A. 癫痫灶的定位诊断B.提高脑梗死灶的检出率C.提高潜在缺血性病的检出率D.提高脑肿瘤的人\检出率E.痴呆的鉴别诊断4、一般认为皮质rCBF低于多少才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A.50ml/(100g·min)B. 30ml/(100g·min)C. 23ml/(100g·min)D. 8ml/(100g·min)E. 0ml/(100g·min)5、早老性痴呆(AD)rCBF显像的典型影像表现A.以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对称性大脑皮质放射性减低B.大脑皮质多发散在分布的放射性减低区,基底节和小脑常受累C.以基底节为主的放射性分布减低D.额叶放射性分布新春佳节或缺损E.额叶和项叶前部放射性分布减低6、癫痫患者rCBF显像最主要的临床价值是A.癫痫的诊断 B.癫痫的分型 C.癫痫灶的定位D.癫痫疗效的判断E.癫痫预后的判断7、癫痫患者发作期rCBF显像的主要影像表现A.病变部位放射性分布减低B.病变部位放射性分布增高C.病变部位中央放射性分布减低,周围放射性增高D.病变部位中央放射性分布增高,周围放射性减低E.交叉性小脑失联络8、脑肿瘤患者rCBF显像的临床价值主要在于A.脑肿瘤的诊断B.脑肿瘤良恶性的鉴别C.脑肿瘤的定位D.脑肿瘤复发与治疗后坏死的鉴别E.脑肿瘤疗效的观察9、诊断脑死亡的首选神经核医学检查为A. rCBF显像B.脑18F-FDG显像C.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D.脑静态显像E.脑池显像10、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脑池显像的影像特点A.3~6h前、后位影像呈向上的“三叉”形B. 24h大脑凸面呈“伞状”放射性分布C. 3~6h前后位影像呈向上的“豆芽”状D.全脑明显扩大,基底池和小脑延髓池持续不显影E.放射性出现在鼻腔或外耳道11、一位临床高度怀疑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患者rCBF 显像未见明显异常,应选择以下哪种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查A、乙酰唑胺试验rCBF显像B、脑18F-FDG显像C、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D、脑静态显像E、脑池显像12、诊断交通性脑积水最好的方法是A、脑显像B、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C、脑池显像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E、18F-FDG PET显像13、脑静态显像不适用于A、脑瘤的诊断B、TIA的诊断C、脑梗死的诊断D、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E、炎症的诊断14、关于11C-MET显像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A、11C-MET为正电子显像剂B、11C-MET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氨基酸代谢显像剂C、在肿瘤显像中11C-MET可用于精确地描述蛋白质的合成速率D、11C-MET可由放射化学自动合成仪制备E、11C-MET 可用于PET或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显像15、rCBF显像不适于A、TLA的诊断B、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C、痴呆分型D、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E、脑功能研究16、癫痫灶在18F-FDG的PET脑代谢显像中,葡萄糖代谢表现A、发作期和间歇期均增高B、发作期和间歇期均降低C、发作期增高,间歇期减低D、发作期减低,间歇期增高E、发作期增高,间歇期正常17、转移性脑肿瘤的影像特征A 、99Tc m-ECD显像高灌注,18F-FDG显像高代谢B、99Tc m-ECD显像低灌注,18F-FDG显像低代谢C、99Tc m-ECD显像低灌注,18F-FDG显像高代谢D 、99Tc m-ECD显像高灌注,18F-FDG显像低代谢E、没有规律18、99Tc m-MIBI脑显像主要显示A、脑脊液间隙B、脑梗死C、脑内炎病D、脑肿瘤E、脑脊液动力学改变19、反映血脑屏障功能的脑静态显像中,病灶异常放射性表现为A、浓聚区B、缺损区C、减低区D、头皮放射性浓聚E、五叉影像20、蛛网膜下囊肿诊断宜用A、脑静态显像B、脑池显像C、脑灌注断层显像D、核素脑血管造影E、201Tl显像21、18F-FDG脑代谢显像显示脑组织缺血部位葡萄糖代谢率不随血流量平行下降,这种情况提示该局部脑组织A、脑组织缺氧B、脑坏死组织C、脑组织存活D、瘢痕组织E、纤维化22、脑脊液漏可通过哪种显像方式诊断A、脑灌注显像B、脑池显像C、脑屏障显像D、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E、脑室显像23、99Tc m-ECD脑灌注显像前,服用过氯酸钾(KClO4)的目的是A、减少脑部辐射剂量B、减少99Tc m-ECD的用量C、降低脑部血本底D、封闭脉络丛E、封闭蛛网膜颗粒24、脑细胞能量绝大多数来源于A、氧代谢B、氨基酸代谢C、葡萄糖代谢D、脂肪酸代谢E、乳酸代谢B型题(1~5题共用备选答案)A、显像剂入脑量与局部脑血流量呈正比B、显像剂在脑组织的清除率与局脑血流量呈正比 C、显像剂作为葡萄糖的类似物被脑组织摄取D、显像剂通过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被特定脑组织摄取E、显像剂沿脑脊液循环径路运行1、rCBF显像2、脑18F-FDG显像3、133Xe脑血流量测定 4、脑池显像5、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6~12题共用备选答案)A、脑池显像B、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C、脑室显像 D、脑18F-FDG显像E、脑静态显像6、诊断脑死亡7、诊断脑脊液漏8、诊断交通性脑积水9、脑功能研究10、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11、脑肿瘤放疗、术后复发或坏死鉴别诊断12、脑动静脉畸形诊断(13~15用备选答案)A、多巴胺D2受体显像B、乙酰胆碱受体显像C、苯氮杂卓受体显像D、5—羟色胺受体显像E、阿片受体显像13、吗啡类药物成瘾性和依赖性研究14、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的鉴别15、精神病的研究(二)X型题1、rCBF显像剂的特点A、分子量小B、不带电荷C、脂溶性D、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 E、局部入脑量rCBF呈正相关2、脑梗死rCBF显像的影像特点A、病变区放射性减低B、小的腔隙性梗死常为阴性C、出现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对称性放射性减低D、可出现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现象E、可出现过度灌注表现3、脑18F-FDG显像可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诊断A、癫痫灶的定位诊断B、早老性痴呆的诊断C、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D、脑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E、动静脉畸形的诊断4、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可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诊断A、锥体外系疾病B、动静脉畸形C、早老性痴呆D、颈动脉狭窄和阻塞E、脑死亡5、正常脑池显像有以下哪些影像特征A、给药后1h显像剂达颈段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显影B、3~6h基底池、四叠体池、胼胝体池和小脑凸面陆续显影,前、后影像呈向上“三叉”形五、部答题1、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rCBF)的原理,其与CT和MR相比的主要不同点是什么?2、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3、试述18F-FDG脑代谢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
核医学-神经系统

II. III. IV.
额叶大范围梗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ET脑血流灌注显像-左侧顶颞叶梗死
过度灌注(luxury perfusion)
失联络现象(crossed diaschisis)
观察病灶演变过程
11hr
25day
三、临床应用
3.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I.
AD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 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以大 脑皮质弥漫性萎缩和神经变性为主要特征。 AD的影像学诊断
II.
III.乙酰唑胺介入试验可以提高检出率。
TIA 的诊断
CT检查阴性
SPECT左侧额颞叶血流灌注减低
乙酰唑胺介入试验
负荷介入试验前rCBF
乙酰唑胺介入试验
负荷介入试验后rCBF
三、临床应用
2.
脑梗死的诊断
I.
脑梗死的分期: 超急性期(0-6h)、急性期(6-24h)、坏死 期(24-48h)、软化期(3d-3w)和恢复期 (3-4w) 大脑中动脉梗塞最常见,常累及额叶中央前回下部、顶 叶、枕下回、基底节区。 脑梗死早期SPECT即可检出,表现为局限性的放射性缺 损,且病变范围大于CT和MRI的改变。 脑梗死的间接征象: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和过度灌注
Normal
Ischemia
Cerebral infarct
PET 13N-NH3·H2O 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
三、临床应用
1. 2. 3. 4.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癫痫的定位诊断 Epilepsy 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Dementia,AD 脑肿瘤复发与坏死的鉴别 Brain tumor
神经系统核医学PPT课件

人为干预介入试验: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剥夺睡眠诱发试验、直立负荷试验、睡 眠诱发试验、Wadas试验、颈动脉阻塞试验等
生理刺激介入试验:肢体运动、感觉刺激试验等 认知作业介入试验:记忆、计算、思索、听觉语言学习等 物理性干预试验:磁场干预、低能激光照射、中医针刺等
12
.
乙酰唑胺试验(Diamox test)
13NH3·H2O、 15O·H2O
Imaging agent and request
Imaging agent 99mTc-HMPAO 99mTc-ECD,133Xe 15O-H2O
பைடு நூலகம்
Request Small molecule(<400) Zero charge Lipid soluble
Cerebra l
Chronic low perfusion state
25~40% in 5 yrs
Cerebral infarction
SPECT abnormal
Normal50ml
CT、SPECT abnormal
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 Diagnostic positive rate was related with period of disease
Distribution defect or decrease, more than CT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
右侧大脑皮质 血流灌注降低
左则小脑血 流灌注减低
过度灌注 (Luxury perfusion)
Epilepsy
Left temporal lobe epilepsy
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前沿研究

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前沿研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核医学作为一项先进的影像学技术,正逐渐展现出其在前沿研究领域的巨大潜力。
核医学不仅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还具备非侵入性、无辐射、重复性高等优点,使得其成为理解神经系统疾病发生机制、评估疾病进展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就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第一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病等是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核医学技术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放射性示踪剂来标记异常代谢或蛋白质异常聚集的区域,从而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结合标记的淀粉样成分示踪剂可以检测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从而帮助医生作出早期诊断。
第二节:肿瘤的定位和评估在神经系统肿瘤的定位和评估方面,核医学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combin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可以提供高灵敏度的图像,用于检测肿瘤的存在、位置和范围。
此外,甲基肟([11C]MET)PET/CT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肿瘤的定位,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活跃度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三节:脑功能的研究除了诊断方面,核医学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脑功能及相应疾病的机制。
通过测量脑血流、代谢和受体结合等指标,核医学方法能够提供对神经系统各区域的功能状态的揭示。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以定量评估针对特定脑区域的血流,帮助研究者理解与疾病进程相关的脑区功能改变。
另外,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PET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脑网络的功能连接情况,有助于深入理解脑功能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放射性核素治疗以前沿研究为基础,核医学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影像核医学课件 神经系统

(一)正常影像与结果判断:
脑内放射性分布反映了局部脑血 流灌注、脑神经细胞功能活跃程 度。
两侧脑结构及放射性分布基本对 称,大脑额、颞、顶、枕叶灰质 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白质和脑 室。
分析方法:
1、目测读片法:连续两个断面以上有一处 或多处放射性摄取减低区或浓聚区,脑室及 白质区域扩大或尾状核间距增宽,两侧丘脑 、基底节及小脑较明显不对称等均为异常。
四、临床应用
(一)、癫痫:
FDG PET脑显像可用于癫痫手术治疗前 致癫灶的定位诊断,可提高癫痫灶的检 出率,有助于选择手术方式和预测手术 效果。发作间期FDG PET脑显像癫痫灶 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减低,而发作期代谢 增高。FDG PET所示低代谢灶与术中脑 电所示癫痫波产生部位十分相近,与CT 、MRI相比,对癫痫灶有更高的检出率 。
早期帕金森病基底核DAT较正常下降65%,因 此可早期诊断。
帕金森综合症(PDS):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与PD极为相似,PDS基底节神经元损伤多是非 选择性,没有PD早期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 上调现象,因此D2受体PET显像有助于PD与 PDS的鉴别诊断。
(二)癫痫 (三)脑血管疾病 (四)精神分裂症 。
二、显像方法
(一)脑氧代谢显像: (二)脑氨基酸代谢显像: (三)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四)脑核酸代谢显像: (五)脑磷脂代谢显像:
三、正常图像
脑氧代谢和葡萄糖代谢显像与脑 血流灌注图像相似:左右两侧大 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小脑和 脑干等灰质结构由于血流量高于 白质,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区,呈 对称性分布,白质和脑室部位放 射性摄取明显低下,脑灰、白质 影像对比度好。
原发性癫痫CT\MRI常无法显示阳性 灶,ECT比较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