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氓》的教案范文
《<氓>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氓》的诗篇;(2)了解《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分析并掌握《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提升个人品质;(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氓》的诗意和意象的理解;2.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氓》的作者、背景及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氓》,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氓》的艺术特色;(2)分享心得,交流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氓》的诗意、意象和艺术特色;(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拓展相关背景知识。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背诵《氓》;(2)选取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氓》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氓》的理解、鉴赏能力和相关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评估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氓》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领会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氓》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氓”、“誓”等,并解释其含义。
4. 句式分析:分析诗中的特殊句式,如对仗、排比等,并解释其作用。
5.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桑之未落”、“淇则有岸”等,并解释其寓意。
6.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7. 情感主旨:讲解诗人的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深层含义。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作业评价: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参与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的成绩,评估学生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氓》的原文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让学生比较《氓》与其他古代诗歌的异同,如《诗经》中的其他爱情诗,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氓”为主题的小诗,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氓”在古代的含义,以及诗中涉及的其他古代文化概念。
高一语文氓教案
高一语文《氓》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氓》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氓》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氓》的作者、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材和主题。
2.自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本课时(2)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深层含义。
2.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等。
(2)探讨诗歌中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忠诚等。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现实意义。
(2)分享个人对诗歌的感悟。
4.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学生尝试背诵诗歌。
5.小结本课时(2)强调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
2.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选择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指导。
4.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六、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氓》诗歌。
七、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3.分析诗歌(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诗歌中看到了哪些具体的意象?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比如‘氓之蚩蚩’,这里的‘蚩蚩’形容的是什么?它表现了氓的什么特点?”(2)教师进一步提问:“‘抱布贸丝’这一句,大家觉得它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4.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诗中的主人公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检查预习情况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agrave;i 于:xū说:tuō徂:cuacute; 汤:shāng 裳:chaacute;ng 靡:mǐ隰:xiacute; 角:jiǎo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四.提问教读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主人公:痴情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男:易变女:决绝,刚强五.深化探讨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
高中语文《氓》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语文《氓》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氓》的内容。
2. 分析并欣赏《氓》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深入理解《氓》的主题思想,探讨作者对“氓”的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氓》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氓》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探讨《氓》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1. 《氓》的古文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氓》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深入探讨《氓》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氓》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学生准备:1. 预习《氓》的内容。
2. 了解《氓》的背景知识。
3.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氓》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内容理解与背诵(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氓》,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氓》内容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提供一些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三、分析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氓》中的语言特色,如韵律、对仗等。
第二课时四、深入探讨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或段落。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作者对“氓”的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从现代的角度出发,评价作者的观点。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氓》的背诵和相关的思考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氓》的主题和重点。
可以设计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氓》的内容理解和背诵第二部分:《氓》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氓》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品诗韵——《诗经》中的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再现。
语言准确、生动、质朴而富有韵味,(2)赏手法——赋比兴手法。
(3)析内容——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鉴赏诗歌主要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探究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爱情是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雁丘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PPT展示《大话西游》片段(二)整体感知(1)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六义(三)初步感知(1)学生初读(对照注释自读)(2)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3)全班齐读(四)文本学习(一)朗读课文,复叙故事,梳理行文思路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嫁到最终被弃回家的故事。
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样的思路叙述的。
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
](二)自主学习,思考问题,探究文本内容1、学习“婚恋”部分(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请找出能够表现人物心理的动词)明确:●男:抱、贸、来、谋、怒、卜、噬;其中,“怒”,名词活为动词。
●女:送、乘、望、泣涕、笑、言。
(2)这一部分土要运用了什么古老的艺术手法?提示:“赋”。
(追忆“恋爱+结婚”的经过。
)(3)思考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娴是否奉“父母之命,媒妁之占”的包办婚姻?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包办婚姻。
从女子的回忆看,二人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2.学习“婚变”部分(1)小组朗读。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高中语文《氓》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氓》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氓》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2)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解读文本;(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体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并背诵《氓》;(2)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理解并运用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3)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氓》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氓》,熟悉文本;(2)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和难点;(3)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和朗读。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内容,概括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讲解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2)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诚信、友善等问题;(3)激发学生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正确认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字词和难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氓》;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字词掌握情况等;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氓》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古代文化氛围。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氓原文教案6篇
氓原文教案6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应在教案中设计适当的练习,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吸引力和互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氓原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氓原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沉浸: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蒲松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特色等资料。
课堂交流,教师总结重点:蒲松龄字号、作品类型、艺术特色。
2、学生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通解全文。
按照教师课前提示的实词虚词列表进行归纳整理。
课堂上分小组汇报成果,教师梳理总结,要求学生课后上交此项作业。
3、学生通读全文,彻底解决疑难词句。
具体进程是:①交代应解析怎样的词句、语段;②简略提示解析方法;③逐一解析一批词句、语段;④词句、语段解析小结。
关于应解析词句、语段的交代:应选择比较典型的。
所谓比较典型,是指:a有疑难,但课本未加注;b课本虽有注,但有别解;c反映一种词法、句法、修辞法,便于举一反三。
具体选析哪些,由同学提出,教师确定。
关于解析方法的提示:a有辞书作依据;b联系语境揣摩;c联系旧知识比较、拓展;d 联系课文中其他词语顺带解释。
具体做法是学生先答问(较长语段试译)然后教师点拨。
二、作业: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三、教后记: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教师帮助梳理体验: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2、指名一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识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把握肯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老师备课系统[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日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尝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爽质朴,民歌情调深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学问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唱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1《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诗经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翻译课文,诵读以体会诗之神韵。
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掌握《氓》的情节和主题。
2、难点: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效果,把握女主人公和氓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摸鱼儿问世间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这是金末元初元好问写的一首词,其中“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已成为千古名句。
“问世间、情是何物。
”有太多的人在探寻这个问题,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时代,在女主人公的身上来探寻这个答案吧!二、内容提要《氓》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女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它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
(《诗经》的“弃妇诗”共有八篇:《召南江有汜》、《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推》、《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小弁》、《小雅谷风》。
《诗经》中的“弃妇诗"对后世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历代弃妇诗模写的典范。
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怨歌行》和《孔雀东南飞》,中唐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母别子》、《琵琶行》等。
)三、分析课文(读、品、悟)第一幕(文章第一、二两节)(一)学生诵读,问题提出1、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蚩蚩”,忠厚老实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明确:“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3、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明确: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4、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明确:生气5、婚事是否谈成?明确:秋以为期6、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7、明确:“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氓》的教案(优秀10篇)
《氓》的教案(优秀10篇)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氓》【优秀8篇】
《氓》【优秀8篇】《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氓》,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氓》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
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
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氓》篇二maokesheng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一年级下册语文《氓》教案
高一年级下册语文《氓》教案高一年级下册语文《氓》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本课指导学生了解《诗经》,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的节奏。
二说教材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从《诗经》中选了三首诗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中《氓》是一首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b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c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b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a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三教法与学法说教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说学法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经》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2学习《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氓》优质课教学设计1《氓》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氓》是唐代杜甫的诗歌作品之一,通过对一个贫苦氓的真实生活的描写,表达出了人民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关注社会、呼唤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氓》,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识《氓》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2、学习“氓”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3、理解诗人关于社会理想和人生观的表达。
4、感悟诗歌意象的构建和艺术表现。
5、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个性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课堂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氓”这个词的概念和不同领域的涵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上的其它弱势群体及其处境,启发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关切。
【步骤二】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氓》,理解诗歌表达的主旨,感知氓的生活场景以及诗人的写作意图,启发学生对于社会现实和诗歌艺术的认识。
【步骤三】情景再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用课文材料描写一位贫困劳动者的生活场景,将其情感细节、生活习性以及情感追求归纳总结,增强学生对于诗歌形象的支配和理解。
【步骤四】美学解读引导学生侧重诗歌艺术形式方面的解读,如韵律、修辞、意象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美学特征和修养,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步骤五】思辨总结让学生对于《氓》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与自身经验、身边历史等关联,提出问题和提高疑问,启发学生对于社会和人生主题的思考和质疑。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同学们分享使它们更容易参与,并且更加把握学科中的重要性。
2、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我们不仅考虑了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也考虑了如何把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呈现,确保其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生动性。
3、合作式学习策略这是一种鼓励学生互相协作进行学习的方法。
我们鼓励学生探索,交流和协作,依次学习积累知识。
五、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考试的基础是对于课本知识的测评,同时要求学生从人生和社会等方面展开思考。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分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成为中国人倾诉的方式,沟通的方式,甚至思维的方式。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主题是“诗意的探寻”。
本单元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七首:现实主义《诗经》中的《氓》和浪漫主义《楚辞》中的 离骚》、中国古典叙事诗的代表《 孔雀东南飞》、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 蜀道难》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 蜀相》、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 望海潮》和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的 扬州慢》。
这七首古诗词那么文化意蕴丰厚,读来朗朗上口。
首先要重视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其次要细细品读,多角度多层面探求作品的“诗意”;同时要感受当时社会背景下诗人的“诗心”和诗歌的艺术魅力并且探讨古诗的价值和在当下的意义。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涉及的核心素养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围绕《“诗意的探寻”这一人文主题,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的学习。
可以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探求作品的《“诗意”;还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与生活经验出发,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诗意”,探讨古典诗歌在当下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和文化的传承。
研习本单元作品,探寻诗意,感受诗人的心跳,领悟不同时代诗歌的风格及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 诗经》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赋比兴手法;2.自由诵读,听视频范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歌韵味;3.精读 氓》,积累文言字词,熟悉诗歌的故事情节;4.分析主人公心路历程,探究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1) 氓》这首诗,讲述了一场两千多年前的爱情故事。
回忆与爱情有关的诗句0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氓》教学设计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说学法:
学生学法: 1、讨论交流法 2、个性展示法 3、课堂辩论法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
教师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归纳法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
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
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
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
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
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
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
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
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
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
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
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
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板书设计:
氓
甜蜜恋爱比兴手法
不幸婚姻女主人公
坚定离开(勤劳、果断)对比手法
在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内容以学生的分析为依托,师生合作归纳提升,,通过板书的设计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三阶段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以颜色来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将情感脉络变化更好的呈现出来。
感受:
感谢教科所给予的这次历练和提高的机会,每次做课都能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温暖,在准备这节课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导老师李兰梅老师、魏继岩老师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大家今天的莅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