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和归因问题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利用自己的美色去诈骗别人的罪犯,会被判重刑 外表漂亮的人偷东西会被宽恕
2020/4/3
8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个人知觉的线索
情绪: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 态,所以情绪是我们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微笑的功能? 非语言线索:非语言沟通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 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 观行为。 超语言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 振幅、速度、音质等。
2020/4/3
1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在Higgins看来,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 (self-guides)的作用。其中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 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我们回避一些目标。比如 对财富的追求,即可能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自我,也 可能是我们所回避的。他认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之间存在的差距,会促使人们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 如果没有缩小这种差距的话,个体会产生沮丧的情绪 (Disappointment/dissatisfaction/sadness),而不能缩小现 实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距离的话,则会引发激怒的 情绪(anxiety/threat/fear)。
2020/4/3
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次约会时苏珊对约翰的印象
约翰的个别特质
苏珊的评定
清洁
+10
聪明
+10
体贴
+4
矮小
-5
衣着随便
-9
整体印象
+10/5=2.00
03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24
注: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 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 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 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 具有社会适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 应的意义, 应的意义,使人的社 会知觉过程简化。 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 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 具有消极的性质 消极的性质, 具有消极的性质,会 产生偏见 使人产生偏见, 使人产生偏见,甚至 歧视。 歧视。
60;61;251;252 ; ; ;
2
3
4
5
6
7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3个主观因素 影响社会知觉的3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 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 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 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 要的影响。 要的影响。 (一)认知者的经验 认知者的经验
253
12
练习题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是个体对他人 的知觉。 的知觉。
A.自己 A.自己 C.自然 C.自然 B.社会 B.社会 D.环境 D.环境
)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 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为基础的。 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为基础的。
⑹关系图式
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9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 进行社会知觉时, 引导和解释作用 作用, 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
注: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数字越大,表明评价越高。
(三)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 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 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 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 具有社会适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 应的意义, 应的意义,使人的社 会知觉过程简化。 会知觉过程简化。 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 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 具有消极的性质 消极的性质, 具有消极的性质,会 产生偏见 使人产生偏见, 使人产生偏见,甚至 歧视。 歧视。
60;61;251;252 ; ; ;
2
3
4
5
6
7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3个主观因素 影响社会知觉的3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 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 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 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 要的影响。 要的影响。 (一)认知者的经验 认知者的经验
253
12
练习题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 是个体对他人 的知觉。 的知觉。
A.自己 A.自己 C.自然 C.自然 B.社会 B.社会 D.环境 D.环境
)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 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为基础的。 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为基础的。
⑹关系图式
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9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 进行社会知觉时, 引导和解释作用 作用, 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果大脑里没有解释新信
第3节 社会认知与归因剖析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晕轮 效应
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她的其他 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 评价。相反,如果缺乏魅力,其他评价会 更糟。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赛格尔(1975)的研究
2018年10月26日
1)深陷的眼睛证明内心的仇 恨,突出的下巴证明犯罪的道 路走到底的决心;
2)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 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 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要点:光环效应(识记)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3)对他人的认知——认知启发
• 表征性启发:
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 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 获得性启发:
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
• 调整性启发:
在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步 调整,最终得出结论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 海德(Heider,1944,1958)的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ist):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 周围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 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 • 行为后果的归因因素:个人因素(内部)和环境 因素(外部) • 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 品质和特征,包括人格、情绪、动机、能力、努 力等。 • 外部原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 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影 响等。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晕轮 效应
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她的其他 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 评价。相反,如果缺乏魅力,其他评价会 更糟。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赛格尔(1975)的研究
2018年10月26日
1)深陷的眼睛证明内心的仇 恨,突出的下巴证明犯罪的道 路走到底的决心;
2)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 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 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要点:光环效应(识记)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3)对他人的认知——认知启发
• 表征性启发:
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 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 获得性启发:
根据某种信息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
• 调整性启发:
在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一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步 调整,最终得出结论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 海德(Heider,1944,1958)的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ist):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 周围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关于人类行为 因果关系的一般理论观点。 • 行为后果的归因因素:个人因素(内部)和环境 因素(外部) • 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 品质和特征,包括人格、情绪、动机、能力、努 力等。 • 外部原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 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影 响等。
2018年10月26日 温州大学 cjliao@
北大社会心理学第3讲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

B 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Bernard Weiner在Heider的归因理论和 Atkinson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 影响。 Weiner认为,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 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与不稳定 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互相独立,就象平面坐标系 中的X轴与Y轴一样。
C 自尊
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 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 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Baumeister总结出了个体提高自尊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 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 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 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 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 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就有一个个 人图式,这个图式的内容包括:有勇气、自信、百 折不挠等。
B 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所 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 系。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 于助人,这些都是你自我图式的内容。
3.社会认知
分类与图式
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 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 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它是自发的、立即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 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 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A 个人图式
A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 象被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中最重要、最有力 的是评价,即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讨厌对方。 Osgood等人的研究表明,在第一印象中我们评价 他人的三个维度是: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教学文案

③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 会期待(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表现)
④投人所好(自我暴露<暴露自己真实情况>、附和、 谄媚、施惠)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三单元 归 因
一、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
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行为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 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是较为固 定的看法。
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
简化。 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
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四、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 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 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是他人对 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 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 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其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 他人、自身状态、自身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 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 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 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④投人所好(自我暴露<暴露自己真实情况>、附和、 谄媚、施惠)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三单元 归 因
一、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
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行为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 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是较为固 定的看法。
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
简化。 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
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四、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 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 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是他人对 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 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 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其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 他人、自身状态、自身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 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 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 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ppt

2019/10/19
27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2019/10/19
28
2019/10/19
26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思考题!
5.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 ( ) 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 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形成 B、信息加工 C、第一印象 D、印象管理 6.刻板印象具有( )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 化。
A、社会适应 B、破坏性 C、消极 D、概括定型
2019/10/19
22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三单元 归因 四、归因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 要原则:
(一)不变性原则: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二)折扣原则:其他合理原因的存在,某一原因引起某一 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三)协变原则:
2019/10/19
A、角色期待 B、基本规范 C、印象定型 D、评价标准
2.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
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B、特异性低、共
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
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2019/10/19
25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思考题!
四、印象管理 (一) 印象管理的概念 • 印象管理(印象整饰):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不同:
2019/10/19
17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四、印象管理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 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 • • • •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知觉的选择性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 他人人格知觉--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 他人的印象。 • 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 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 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 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 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 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 边缘特征。
四、归因原则
•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 从一定原则(倾向性)
(一)不变性原则 迷信的形成
某些人会信息某些事件与一些超自然 力量等有关系
•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 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 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 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 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 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 • 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 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外界刺激
图式 (认知结构)
图式扩展
图式改变
对此事件有没 有主动图式? 没 有 新 事 件 输 入 寻找相应图式
产生推理-- 存贮事件 --存贮推理 长 时 记 忆 关 于 事 件 的 输 出 信 息
创造新图式 是 是否找到了图 式? 否
图式的作用
•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 • 3.影响记忆个体知觉 • 4.影响自我知觉
• (二)光环效应——在第一印象形成 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判断 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所作的 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 象。 •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 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 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 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社会认知与归因问题(教材修改)

2019/3/14 23
1、微表情
2、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 3、语言的非言语方面 4、目光接触的某些特征 5、夸张的面部表情
10 9 8 7 6 5 4 3 2 1 识别谎言的动机:适得其反的证据
准确度
4.6
4.11
4.454.17
低卷入组 高卷入组
2019/3/14
诚实
不诚实
Forrest & 24 Feldman, 2000
2019/3/14 27
微笑的含义有两种:第一种含义认为微笑是快乐或高兴 等基本情绪,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令人快乐的事都能使 人微笑;另一种观点认为微笑是一种沟通性的动作,而 与基本情绪无关。Kraut和Johnston(1979)做了一项实 验,通过观察日常的人际接触,以验证微笑的这两种含 义。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做社会接触,比 如看他的朋友时便微笑;而逃避社会接触,比如看地面 时便不微笑。Kraut和Johnston据此推论说微笑并不全代 表快乐。研究者还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全倒(spare或 strike)后有30%是时间在微笑,其他时候有23%的时间 在微笑。可见,微笑既是一种沟通手段,也是快乐的表 达,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是一种沟通技巧,而不仅仅 是愉快情绪的一种实际信号。
微表情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面上项目“面向 自动谎言识别的微表情表达研究”,该项目将综合使 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与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研发 自动微表情识别系统,探究微表情表达的基本特点及 主要影响因素,为微表情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 微表情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 秒 至1/5 秒,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 /group/263759/ Lie to me微表情研究小组 • 中国政法大学微表情研究中心/
1、微表情
2、各通道之间表达的不一致 3、语言的非言语方面 4、目光接触的某些特征 5、夸张的面部表情
10 9 8 7 6 5 4 3 2 1 识别谎言的动机:适得其反的证据
准确度
4.6
4.11
4.454.17
低卷入组 高卷入组
2019/3/14
诚实
不诚实
Forrest & 24 Feldman, 2000
2019/3/14 27
微笑的含义有两种:第一种含义认为微笑是快乐或高兴 等基本情绪,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令人快乐的事都能使 人微笑;另一种观点认为微笑是一种沟通性的动作,而 与基本情绪无关。Kraut和Johnston(1979)做了一项实 验,通过观察日常的人际接触,以验证微笑的这两种含 义。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做社会接触,比 如看他的朋友时便微笑;而逃避社会接触,比如看地面 时便不微笑。Kraut和Johnston据此推论说微笑并不全代 表快乐。研究者还发现,打保龄球的人在全倒(spare或 strike)后有30%是时间在微笑,其他时候有23%的时间 在微笑。可见,微笑既是一种沟通手段,也是快乐的表 达,是社会互动的一部分,是一种沟通技巧,而不仅仅 是愉快情绪的一种实际信号。
微表情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面上项目“面向 自动谎言识别的微表情表达研究”,该项目将综合使 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与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研发 自动微表情识别系统,探究微表情表达的基本特点及 主要影响因素,为微表情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 微表情是一种非常快速的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 秒 至1/5 秒,大多数人往往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 • /group/263759/ Lie to me微表情研究小组 • 中国政法大学微表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