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内容和作用。
2.了解万隆会议的主要过程,说出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阅读、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新中国的外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教活动,打开新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便确立起自己的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一年里就与17个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
在此基础上,1953年,在中印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迅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在印度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三.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五.教学准备:
1.搜集反映新旧中国外交状况的材料,并制成幻灯片。
2.收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并制成幻灯片。
3.熟悉中印、中缅建交史。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
出示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我们来一起看材料,请同学们结合近代史简要概括一下新旧中国的外交。
【学生回答】旧中国是屈辱的、跪着的外交。
【教师总结】也就是不平等的、不独立的、无自主权的外交。
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学生回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下面请同学们进入自主学习环节,认真阅读教材后思考预习提纲的题目。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预习提纲】
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有何意义?
2.万隆会议何时在哪里召开的?
3.在会议上产生分歧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什么方针来解决问题的?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预习成果展示(多媒体出示)
1.新中国刚刚建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教师出示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后建交:中苏建交的图片及17个建交国家名称
【教师过渡】面对着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
我们国家采取的态度: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
【教师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但要实现世界的和平共处还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打破美国的封锁团结更多的朋友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导入万隆会议。
3.万隆会议
(四)合作探究
【教师设置探究题目】
1.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在万隆会议召开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办?假设直接反驳
行不行?置之不理行不行?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展开热烈讨论,各组选出发言人进行回答。
认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内容对各国是平等互利的,能为大家所接受;坚持和平也是世界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平等的基础上促进交流达到互利目的。
2.困难: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直接反驳的话:双方展开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出现混乱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最后帝国主义国家阴谋得逞。
不予理睬的话:会造成亚非国家对中国政策的怀疑,使中国与亚非国家处于对立状态,从而抹杀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
【拓展提升】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平等、和平,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
2.“求同存异”方针的核心是宽容、谦虚、彼此理解、互相尊重,这一切感动了与会各国,也感动了世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五)总结:学生谈收获,教师完善板书。
(六)当堂检测
1.63年前,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 B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边外交活动的原则 D “求同存异”的方针
2.在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D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3.“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七.板书设计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31日)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的召开(1955年)
2.周恩来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2.本节课教学中要把握住本课的关键人物----周恩来,扣住两个重要的策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方针。
3.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人物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联系,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