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可持续利用而管理含水层补给_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综述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任务十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一)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包括:水量保护和水质保护二个方面。
水量保护:保持地下水量长期均衡变化。
水质保护:保护地下水质不受污染,防止水质恶化,防止开采地下水后产生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长期、安全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逐渐消耗了储存量,并在一定周期内得不到恢复的结果。
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1)开采量长期大于补给量,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不合理开采所造成的地下水位持续和大幅度下降。
不合理开采,主要指开采地段、开采层次和开采时间上的“三集中”开采,以及开采中的列政府状态。
(3)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变化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4)由于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增加了地下水开采量,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并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等。
2、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危害(1)抽水成本不断增加,甚至使水井报废。
(2)引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及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
(3)沿海地区,由于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海水入侵,使开采含水层水质恶化。
(4)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的岩溶大泉干枯,破坏了以泉为景观的旅游资源。
(5)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等。
二)地下水水质恶化1、地下水水质恶化及主要特征与危害地下水水质恶化:主要是指地下水在开发过程中,因环境污染和水动力、水化学形成条件的改变所造成的水中的某些化学、微生物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致超出规定使用标准。
水质恶化的特征:4点。
(1)许多天然地下水中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出现在地下水中(2)天然地下水含量极微的有毒金属元素大量进入地下水中(3)各种细菌、病毒在地下水中大量繁殖,远远超出饮用水水质标准(4)地下水的硬度、矿化度、酸度和某些单项的常规离子含量不断上升,以致超过规定使用标准。
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开发利用

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水利工程则是人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利用和合理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水利工程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水利工程是指人类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而进行的工程建设和管理。
水利工程包括水资源调度、供水工程、水电工程、灌溉工程等多个方面。
而在这些工程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的水资源,包括地下河流、含水层和井水等。
正是由于地下水的存在,人类才能够进行灌溉农田、供水居民、发电等各项活动。
同时,地下水还扮演着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支撑生态系统等重要作用。
因此,在水利工程中,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1. 井点布设技术井点布设技术是指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区域,通过科学合理地布设水井,以实现地下水的高效开发利用。
该技术需要根据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含水层的特征,合理确定井点的位置和井深,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充分开发。
2. 地下水调控技术地下水调控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水文地质调查和模拟分析,对地下水进行合理调控,以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防渗井、补给井等手段,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3. 并行开采技术并行开采技术是指在水利工程中,同时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以提高水资源的供应能力。
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适用于水资源紧缺的地区。
4. 地下水补给技术地下水补给技术是指通过灌溉和人工补给等方式,将地表水源引入地下水系统,从而补充地下水的资源。
该技术可以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并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挑战与前景水利工程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问题。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图I
农业和生活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31 8
维普资讯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丘 区地 下水资源评价 方法综述
I 、概 述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个完整 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 气降水或地表水体的入渗补给而形成其与质量具有一定利用价值并按水文周期呈现规律变化 的多年 平均补给量。山 区和岩溶 山丘区的入渗补给量直接估算有 困难 ,根据补排平衡 的原则,可 以通过 水文测验成果分析得到 的各种排泄量求 出地下水资源量 。在一般 山丘区可从河川径流过程中分析出 地表径流 、 壤中流和地下径流 3 部分( 见图 1 岩溶山丘区可从河J径流中分析 出地表径流 、 ) 。 i I 快速流
作 必要 的了解 。一般 山丘 区 由于 所 处的
I 详 水I I
l
地理位置、流域 内的岩性和植被分布等 差异,其径流特性有很大的差别。在我
国南方多雨地区,径流过程随着暴雨接
连不断,洪峰一个接一个发生,且一次
暴雨退水未完又接着 降落大雨( 时间主
要在汛期1 其典型年径流过程, , 如琼雷 型( 见图 3。 )有些地区全年各季节都有暴
维普资讯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F 水资源评价是水利规划 、水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和管理的基础 ,它 同国土资源整治和农业 区划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为了便于水量平衡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可分为补给量、储存量 、排泄量和可开采量,现就 这几个量的基本特征予 以叙述: ①补给量 补给量是指天然和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进入单元含水层 的水量,主要包括降水和地表水体入 渗、地下径流进入、隔水层越流补给、灌溉回归水补给和人工回灌等。根据补给量 的成因,又可分 为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 。 天然补给量是指没有开采的情况下的补给量,包括垂 向和侧向两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是指降水 入渗 、相邻上覆和下伏含水量间或相邻含水层单元地下水的流入 。在水文气象 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流入量和入渗量是流出量和蒸发量的对立统一中形成和发展的, 以有年的或多年 的周期变化规律 。 所 天然补给量如 图 l 所示。 ②储存量 储存 量系 指储 存在 含水 层 内的重力水 的体积。 根据储
全球水伙伴建言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高级圆桌会议综述

C IA WA E E OU CE 2 . HN T R R S R S 01 9 2
全球水伙伴 建言 中国水资源 管理制度建设
中 国水 资 源管 理 制 度 建设 高级 圆桌 会 议综 述
本刊记 者 张瑜洪
我 国正 在 推行 的最 严格 水资 源管 理制 度 . 引起 了 国 内
于 20 0 7年启 动 的 中 国一 欧盟 流域 管理 项 目是 中 国 与
社 会 的主要 内容 2 1 0 2年 1 . 月 国务 院 出台 了关 于实 行最 严 格 水资 源 管理 制度 的 意见 . 实行 最严 格 水 资 源管 理制 对
度 作 出 全 面 部 署
加 快 落 实最严 格水 资 源管 理制 度 . 是解 决 我 国 日益 复 杂 的水 资源 问题 的关 键所 在 . 要全 社 会 的共 同努 力 。如 需
作 。 断取 得水 利财 务工作 新 成效 , 不 为水 利科 学 发展 、 和谐 发展 、 越发 展作 出新贡 献 ! 跨 ■
四要 着力 夯 实管理基 础 。 进一 步健 全部 门基础 信息 要
数 据库 . 现对 行政 事业 单 位机 构 、 制 、 员 、 产 、 费 实 编 人 资 经
我 国政府 高度 重视 并着力 解决 水 问题 。陈雷部 长在会 议 致辞 中列举 了一组 数 据 : 革 开放 3 改 0多 年来 , 决 了 3 解
二要 着力 完善 财务制 度 。要根 据 国家 纪检 、监 察 、 财 政、 审计 等监 督 管理 的 新要 求 , 强水 利 财 务管 理 制 度 体 加 系建 设 .抓 紧 出 台加 强水 利 财务 监 督 管 理 指导 意 见 等 规
罚制 度 分不 开 。 果不 进行 协调 。 如 不进 行 合作 . 么就 需 要 那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
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
水文地质学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 均匀砂土层
❖ “捷径式”下渗
t1
——空隙大小极悬殊
t2
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
①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 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 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 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 方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图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 P = R + E +ΔS + G ▪ 气候因素(P,E):
④ 井孔灌注。
6.2 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 排泄方式、排泄机制、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 排泄方式: ▪ 泉(点状排泄) ▪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 蒸发蒸腾(面状排泄) ▪ 人工排泄
❖ 前三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
▪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下寒武为隔水层,仅断层带局部 导水;中寒武是较好的含水层;上寒 武基本上可看作隔水层。
3、奥陶系厚层灰岩中,地表水系不 发育;泉数量不多而涌水量大,为110L/s,个别大于10L/s;大多出露于 与其他地层交接处,说明富水性强, 是本区最好的含水层。 4、个别地段的断裂带出露泉而流量为 1-10L/s,说明断层有一定导水能力。
人工补给地下水源工程的效益计算

人工补给地下水源工程的效益计算
倪红珍;张惠
【期刊名称】《水利水电快报》
【年(卷),期】2000(021)023
【摘要】结合人工补给地下水源工程-地下水回灌工程的效益特点,阐述了其效益的内容,提出了以采补平衡计算为基础的地下水回灌工程的效益计算方法。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倪红珍;张惠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1.12
【相关文献】
1.地下水人工补给模式及补给量计算方法研究 [J], 王文;杨云
2.南水北调人工补给地下含水层成本效益研究 [J], 杨爱民;甘泓;汪林;王喜诚;张石春;任印国
3.为可持续利用而管理含水层补给——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综述 [J], 罗允义
4.试论深层地下水人工补给--SPD人工补给系统 [J], 贺屹;彭翠华;刘燕
5.为可持续利用而管理含水层补给——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综述 [J], 韩再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答案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答案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作业)第一章:地球的基础知识2.什么是矿物?什么是岩石?答:矿物是地壳中及地球内层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元素或化合物,它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岩石是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4.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如何划分?答:地质年代的单位是宙、代、纪、世、期;相对应的地层年代是宇、界、系、统、阶。
6.什么事侵入接触?什么是沉积接触?如何确定火成岩及变质岩的形成时代?答:侵入接触:第二章:岩石2.简述矿物和岩石的关系?答:矿物是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矿物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4.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组成物质和结构、构造特征有哪些?答:沉积岩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华破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及固结成岩这几个阶段形成的。
组成物质主要有:各种岩石碎屑、造岩矿物和溶解物质。
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状结构、生物结构。
构造特征: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斜交层理、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痕、结核、化石)6.沉积岩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重要特征有哪些?答:首先是形成的条件和因素不同,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变质岩是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导致原来岩石成分、结构等变化形成的岩石,而沉积岩是又沉积作用形成。
其次从结构上可以区分,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和层面构造,在沉积岩中能够找到古生物的印记。
8.简述岩石三大类的主要地质特征。
答:(1)火成岩:火成岩力学强度较高,可作为各种建筑物良好地基及天然建筑材料,但易风化,形成风化层带影响岩石工程性能。
(2)沉积岩:沉积岩按成分分为碎屑岩、黏土岩、化学岩及化学生物岩。
1.碎屑岩,工程地质性质一般较好,但其胶结物的成分和胶结类型影响显著。
为可持续利用而管理含水层补给: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综述

Hale Waihona Puke 水 文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20 0 2年 第 6期
为 可 持 续 利 用 而 管 理 含 水 层 补 给
一
第 四届 国 际 地 下 水 人 工 补 给 会 议 综 述
韩 再 生 ( 国地 质 调 查 局 , 京 10 3 ) 中 北 0 0 5
变; 6阻塞 的处 理 ; 7地 下 水水 动 力 和储 存 能 力 恢 复 ; 8 裂 隙岩 石 中增 加补 给 ; 过 含水 层 再 利用 水 ;0补 给 9通 1 工程 的环 境 应用 ; 1干 旱 地 区水 管 理 ; 2回灌 井 问 题 1 1
下水 资 源开 发 和保 护 的作 用 , 工 补 给 的 各 方 面 的 技 人
给 ;6区域 问题 和补 给点 选 择 。 1 9月 2 3日 一2 日进 行 了大 会 交 流 和展 示 , 中 , 6 其
代 开 始构 筑 人工 回灌 工 程 , 九 十 年 代初 地 表 浅 层 回 到
灌 面 积 发 展 到 4 m , 渗 速 率 为 0 3 / 。 自七 十 年 k 2入 .m d 代 , 河上 游增 大 了经处 理 的废 水 排放 , 中富营 养成 该 水
程
被 采纳 的学 术 论 文 按 照 其 内容 分 为 1 6个 专 题 。
分 别是 : 1可持 续 的补 给 管 理 ; 2地 下 的水 质 变 化 ; 3含
2 论 文摘 述
会 议上 发 表 的论 文 , 述 了各 国含 水 层 补 给 在 地 论
水层 补 给 的地球 化 学 ; 4病 原 体 的演 变 ; 5有 机 物 的演
关 键 词 : 下 水 ; 工 补 给 ;综 述 地 人 中 图分 类 号 :N 7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6 5 2 0 )6 0 7 — 2 0 0 36 (0 2 0 —0 20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考核试卷

B.含水层介质颗粒细小
C.地下水流动迅速
D.地下水流动缓慢
10.下列哪种方法常用于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A.水化学分析
B.水位测量
C.同位素示踪
D.地面摄影
11.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中,哪种做法有助于防止土壤盐渍化?()
A.过量灌溉
B.地下水抽取过多
C.适时适量灌溉
D.灌溉用水的盐分含量高
8. ABCD
9. ABD
10. ABC
11. ABCD
12. ABCD
13. ABC
14. ABC
15. ABCD
16. BD
17. ABC
18. ABCD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岩溶水
2.地面沉降
3.达西定律
4.总溶解固体(TDS)
5.地表水
6.人工补给
7.初始条件
8.全面规划
A.增加地下水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
B.提高用水效率
C.减少降水
D.限制农业发展
(注:以下为答题纸部分,请考生在答题纸上填写答案。)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A.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B.地下水质量评价
C.模拟污染物迁移
D.制定地下水开采计划
20.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地下水的人工补给效果?()
A.补给水源的水质
B.补给速率
C.地下水流动条件
D.地下水层的渗透性
(注:以下为答题纸部分,请考生在答题纸上填写答案。)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 强径流带的意义
• 三、径流强度、居留时间和水质的关系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四、地下水径流量计算
1. 地下水径流模数(Mc)
• 每平方公里含水层面积上地下水的流量。升/秒·平方公里。
Mc
(一株大的植物,犹如一台生物抽水机)
成年树木的耗水 能力
饥饿草原护田对潜水位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第三节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一、径流方向、强度的影响因素
• 径流的定义:地下水由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过程称作径 流。 最简单的情况下,含水层自一个集中补给区流向集 中排泄区,具有单一径流方向。
•2、标准退水曲线法 –具体步骤: •确定标准退水线:图5-30 •确定洪峰段 •确定起涨点A和退水点B •将标准退水线绘于过程线上(图5-29)求出基流
–适用:河流与潜水无直接水力联系、地下水径流不受河水涨落影响。 –优点:一定程度反映了地下水泄流规律
•3、库捷林分割法(图5-31) –适用:河水与潜水有直接水力联系 –原理:枯水期,河流由地下水泄流组成,洪水期,地下水泄 流为零。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对于潜水来说, 山区地下水的 循环属于渗 入—径流型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低平的细土堆积平原,径流很弱。 属于渗入—蒸发型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径流强度
• 可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表示,即以渗透流速 衡量。
• 根据达西定律V=KI 故径流强度与 含水层的透水性成正比 补绐区及排泄区之间的水位差成正比 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距离成反比 与含水系统的构造有关 • 构造开启程度,图5-36 • 断层的导水性,图5-37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魏晓妹【摘要】在介绍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分析地下水资源的调蓄作用和战略储备功能;论述地下水资源在城市供水、农业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归纳分析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严重危害,指出目前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迫切性性和必要性;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切入点,系统论述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具体措施.【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3(035)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生态环境问题;管理、保护【作者】魏晓妹【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及许多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日益增加,地下水污染加重,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监管,使之产生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进而诱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及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及环境地质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从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层面实施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战略。
1 地下水资源及其特性1.1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及分类1.1.1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贮存并运移于地表以下土壤和岩石空隙中的自然水,而狭义的地下水则指饱和带(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重力水。
在饱水带中,根据含水层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潜水是指埋藏于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回复,一般埋深不大,便于开采,是主要地下水开采水源。
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具有静水压力的重力水,相比潜水而言其动态比较稳定。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穿越数个含水层的钻孔或止水不良的分层钻孔,都将 人为地构成水由高水头含水层流入低水头含水层的通道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越流量如何计算? 1、影响越流补给量大小的因素 (1)两个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 (2)裂隙、断层的透水性; (3)弱透水层的透水性及厚度。
2、越流补给量的确定
K ——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 I —— 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 HA —— 含水层A的水头; HB —— 含水层B的水头; M —— 弱透水层厚度(等于渗透途径);
t2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 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 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潜水面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的两点不同:
(1)活塞式下渗是较“新”的推动其下的较 “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2)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 水到达含水层;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 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ΔS qS
(5)其它
入渗系数(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 数表示。
入渗水补足水分亏缺后,其余部分继续下渗,达到含水层 时,构成地下水的补给。
我国,入渗系数α通常变化于0.2~0.4 之间,南方岩溶地区 可高达0.8 以上,西北极端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1)降雨量与补给量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定埋 深); (2)降雨量中有一部分要补充水分亏损,才有补 给地下水; (3)地下水埋深越浅,补给量越大(定降潜水雨埋量藏)深
qs
P
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Q=P× α×F×1000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双环入渗试验装置 双环注水法--剖面图——连续降水
地中渗透仪结构图
a = G/Pr
6.1地下水的补给
3、降水入渗补给量 (2)山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可通过测定地下水的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包括河川基流 量(泉流量)、潜流量、开采量、蒸发量等,可以通过基流切 割法确定河川基流量。山区入渗系数为
式中Q ---- 地下水年排泄量(m3/a),余同上。
▪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6.2 .1 泉 spring
❖ 定义: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多为“点”状,属径流排泄
❖ 分类: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类型可将泉划分为上升 泉、下降泉。
根据出露成因将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 接触带泉。
根据出露条件又将下降泉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
1.下降泉——出露潜水含水层中的泉
▪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 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piston/diffuse) 含裂隙的土层——捷径式 (bypass)
山西黄土及其入渗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适用条件: 均匀的砂土层
水文地质学
Hydrogeology
防灾科技学院 宋洋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并可以利用的。
地下水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物质,对它运动规律我们从微观上已经进行过一些研究,如达西线性渗透定律,V = Kl;讨论了结合水、①毛细水的运动规律;学习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与变化。
而在宏观上关于地下水的运动,只在自然界水循环中作过简单的介绍。
在以下几章里,将分别介绍地下水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这个变化的:过程——地下水的动态;数量关系——地下水的均衡;结果——地下水资源。
在“自然界水循环”当中讲到:水文循环——大气水、地表水、地壳浅部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发生在海 陆之间的叫大循环;发生在海海与陆陆内部的叫小循环。
)地质循环——地球浅部层圈与深部层圈之间水分的相互转化过程。
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我们把下面三个概念(过程)叫做* 地下水循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 ①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 ②径流——水由补给处向排泄处的运动过程。
* ③排泄——含水层(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在补给、径流、排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着水量的交换和运移。
由于水是盐分和热量的良好的溶剂和载体,所以在水量交换的同时,也伴随着水化学场和温度场的响应的变化。
即水量、盐量、热量都在变化。
这些变化的特点决定了含水层(含水系统)中水量、水质、水温的分布规律。
因此,在做地下水研究时,只有搞清地下水的补、径、排规律或特点,才能正确的评价水资源,才能更合理的利用地下水,更有效的防范地下水害。
* 一、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研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a. 补给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相邻含水层(含水系统)的水以及人工补给水源。
b. 补给条件:主要是发生补给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如补给方式和补给通道的情况等。
c. 补给量:含水层(含水系统)获得了多少水。
第四章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

第四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地下水的循环是指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地表水、人工补给等各种形式获得补给,在含水层中流过一段路程,然后又以泉、蒸发等形式排出地表,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便叫做地下水的循环,其中资源量的增减正是补给与排泄不平衡所致。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即为地下水的补给,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凝聚水入渗、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等。
一、降水入渗补给大气降水包括雨、雪、雹,在许多状况下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
当大气降水降落在地表后,一部分变为地表径流,一部分蒸发重新回到大气圈,剩下一部分渗入地下变为地下水。
一般状况下,入渗补给含水层的水量仅占降水量的20~50%,其余的水量通过各种途径耗失了。
L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大气降水抵达地表便向土壤孔隙渗入,假如土壤初始含水率很小,则入渗水首先形成薄膜水,到达最大薄膜水后,又连续充填毛细孔隙形成毛细水,只有当土壤含水率超过最大持水量时,才形成重力水下渗补给地下水。
一般的降水入渗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属于受供水强度掌握阶段;后期为受入渗力量掌握阶段。
降雨后包气带水的下渗方式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活塞式(PiSton type)及捷径式(short-circuit type)o活塞式是指上部新的入渗水推动下部较老的水作面状下移,此类下渗主要发生于比较均质的砂层中。
捷径式指水流不作面状推动,而沿着某些通路优先下渗,例如在粘性土中下渗水往往沿着某些大孔道——根孔、虫孔及裂隙发生的移动。
⑴均质土的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动,如同活塞的运移。
分两个入渗阶段:①土壤吸水阶段:降水入渗水用于补充水分亏缺,由于表土干燥,毛细负压大,毛细率很大;②稳定入渗阶段:湿锋面下渗到肯定深度,重力水力梯度起主要作用,毛细水力梯度渐渐变小,入渗率趋于稳定值。
⑵粘性土的捷径式下渗:当降水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汲取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集中。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18日议题——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IMRW)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18日议题——实施水资源综合管理
(IMRW)
佚名
【期刊名称】《水利技术监督》
【年(卷),期】2006(14)2
【总页数】1页(P64-64)
【关键词】水资源综合管理;世界银行;议题;论坛;第四届;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Session;亚太地区;UND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9
【相关文献】
1.在第六届世界水论坛优化利用水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议题分会上的致辞 [J], 陈雷;
2.在第六届世界水论坛中欧水资源管理对话会上的致辞 [J], 陈雷;
3.世界水论坛:欧洲水资源管理不善加剧干旱 [J],
4.第四届世界水论坛17日议题——经济增长与发展用水 [J],
5.第四届世界水论坛19日议题——使所有人获得水和卫生设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章 地下水的循环

Darcy定律(线性渗透定律)
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关系式 Q = Kωh/l ----- (1) 根据 I=h/l 可以推出: Q = Kω I ----- (2) 根据水力学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对上式转化: Q = ω ·V -----(3) 与(2)式比较得 V = K· I ----- (4) 称为渗透流速。
1)概述 蒸发包括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蒸腾),通常统 称为蒸散发。蒸散发量的确定比较困难,可采用水均衡、水 分通量等方法确定。
三、地下水的排泄
土壤蒸发是土壤中的水分由液态变成气态进入大气的
过程,与气候、包气带岩性有关。
地下水蒸发是潜水以气体形式通过包气带向大气排泄 水量的过程。潜水蒸发是潜水进入支持毛细水带,最 后转化为气态形式进入大气的过程。可引起水中及土 壤中积盐,产生盐渍化。 蒸腾指叶面蒸发,指植物生长过程中经由根系吸收水 分并在叶面转化为气态水而进入大气中的过程。
三、地下水的排泄
根据出露原因: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和断层泉。
侵蚀泉是沟谷等侵蚀作用切割含水层而形成的泉。
接触泉是由于地形切割沿含水层和隔水层接触处出露的泉。
溢流泉是当潜水流前方透水性急剧变弱或由于隔水底板隆起潜水 流动受阻而溢出地表的泉。
断层泉是地下水沿断层带出露的泉。
接触带泉是地下水沿着岩脉或岩浆岩入侵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出露 成泉。
一、 基本概念
3 稳定流与非稳定流
稳定流——地下水的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 等)不随时间 改变。 非稳定流——地下水的各运动要素随流程、时间等不断
发生变化的水流。
一、 基本概念
注意:
1. 自然界中地下水都属于非稳定流。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七章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节概述“地下水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本身又具有不断更替能力的各种地下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整个水资源的一部分。
地下水有利用价值必定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地下水能够构成资源首先是因为它有利用价值,这是由质来决定的;而其来源多少则是由量来体现。
所谓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指在水质评价的前提下对水量的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根本性任务,它要求在一定的天然及人工条件下,对地下水水量及水质作出定量评价。
其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符合给定水质条件下的允许开采量和补给的保证程度。
地下水资源评价具体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地下水水质评价:即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是否会产生严重恶化等方面的预测。
2.地下水量评价: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拟订的需水量,确定开采方案及开采量;并应探讨其补给保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人工补给等。
3.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主要指开采期水位下降值是否会超过技术允许的围;地下水对取水构筑物是否可能出现腐蚀作用以及水井可能的使用年限等。
4.评价开采地下水时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对邻近现有的取水工程、其它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干扰和地面沉降等。
5.开采时是否需要特殊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的组成一、地下水资源分类地下水资源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对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试验和长期观察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理论之一。
为此,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对地下水资源分类进行了不少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分类方案。
下面就国外常见的地下水资源分类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前联普洛特尼柯夫储量分类普氏分类将地下水储量分成静储量、调节储量、动储量和开采储量四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可持续利用而管理含水层补给
———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综述
韩再生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会议简况
第四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于-""-年.月
--,-&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举行。
这是继!.))
年在美国加州/012345、!..’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678109:和!..)年在荷兰/5;<37915召开的前#届会
议之后,由国际水文地质学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BCD6E 等组织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自-&个国家的!.+位正式代表出席了会议。
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人、中国科学院#人。
会议论文集收录了!""篇论文,反映了当代世界各国有关地下水人工补给研究的最新成果,由/F/F G/HIBJ/出版社在会前出版,主编是澳大利亚的
%3<37KF *488:0(DC=L6H109109M1<37)
[!]。
被采纳的学术论文按照内容分为!&个专题:(!)
可持续的补给管理;(-)地下的水质变化;(#)
含水层补给的地球化学;(’)病原体的演变;($)有机物的演变;(&)阻塞的处理;(+)地下水水动力和储存能力恢复;())裂隙岩石中增加补给;(.)通过含水层再利用水;(!")补给工程的环境应用;(!!)
干旱地区水管理;(!-)回灌井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池洼和岸边入渗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城市水资源整体管理;(!$)农业实践和增强补给;(!&)区域问题和补给点选择。
.月-#,-&日进行了大会交流和展示,其中,大会学术演讲’&篇,展讲$#篇。
.月-!,--日联合国国际水文计划和国际水文
地质学会=>%,=/>在阿德莱德大学召开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强补给”工作会议。
会议决定在原工作组(N7:OP )的基础上成立国际水文地质学会含水层管理专业委员会(=/>,J/L D:554;;4:0),确定了该委员会的目标和委员会成员。
会议决定第五届国际地下水人工补给会议将于-""$年在德国柏林市召开。
.月-$日和-+日,
会议组织了野外考察。
分别考察了位于阿德莱德市西部郊区的水处理厂、湿地保护区和阿德莱德市东南的墨累河?L4Q37JO771RE 流域。
沿途考察了J<F G17S37湿地,位于/0T1;G73537区的农业灌溉系统,D81R<:0镇的供水和人工回灌系统,以及位于M488O0T1盆地的暴雨水储存和含水层恢复工程。
-论文摘述
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论述了各国含水层补给在
地下水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作用,人工补给的各方面的技术方法,各类条件下地下水回灌的经验等。
以下简述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
美国的MF LF J488;介绍了位于洛杉矶南端的
6710T3地下水盆地地下水人工回灌和废水再利用的情况。
该地区自-"世纪$"年代开始构筑人工回灌工程,到."年代初地表浅层回灌面积发展到’S5-,入渗速率为"F#5U 9。
自+"年代,该河上游增大了经处
理的废水排放,水中富营养成分造成微生物的生长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韩再生?!.’),E ,男,研究员,博士,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和管理工作。
B,5148:2V14;230TWXT;FT:QFX0
・动态与信息・
地质通报
NB6H6N=D/H G@HHBY=A 6Z D>=A/
第--卷第-期-""#年-月[:8F--,A:F-Z3\F ,-""#
第!!卷第!期
并加快了淤泥的产生,降低了入渗速率。
因而,研究和试验了各种处理淤塞的方法。
论文详细论述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荷兰的"#$#%&’()**+,和-#.#-%’/)论述了在阿姆斯特丹沙丘地区进行人工回灌01年的经验。
阿姆斯特丹供水公司自2304年利用人工回灌工程防止咸水入侵,提供了首都城市516的饮用水。
7)8,9河水经处理后用于回灌,:1个回灌池每隔!1年进行一次清洁处理。
近!1年来,生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供水公司采取工程措施,优化了回灌系统。
澳大利亚的;9(9+.#<8&&*,论述了在南澳大利亚=*&8>?+进行含水层存储和恢复中水质的变化特征。
该工程利用暴雨水回灌,经过勘察,选定了灰岩含水层进行回灌。
论文对回灌过程中地下水水质实际监测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为指标,分析了回灌井和周边地区在回灌和抽水的各个阶段水质的变化规律。
德国自由大学的A#-?’’B?,,等人的论文,以在德国%C9+河边缘围海造田地区进行地球化学调查的成果为基础,分析了河水入渗的地球化学作用。
在沿河两岸D EB范围内水动力条件的改变,造成地下水水质出现了高硫酸盐、低;)值的地带。
纳米比亚的F#G99&89论述了纳米比亚西部%B?+H+H三角洲含水层系统中的供水系统。
勘查证实表层的粘性土层造成自然入渗速率很低。
人工回灌工程利用入渗盆地加强了清洁水的渗入量。
经过2334年和!111年两个雨季,人工回灌工程入渗了可观的水量。
作者采用数值模拟评价了回灌工程的入渗量,提出了改进回灌工程的方案。
该文对干旱地区地下水利用很有意义,受到与会者的关注。
印度地下水研究所主任F#<#I8B?J9是国际水文地质学会副主席,他在会上介绍了西印度半干旱硬岩地区为保证持续供水进行的含水层入渗管理。
该地区居住有2011万农民,年降水量为D11K01 1BB,由于降水不均匀,为控制和利用雨水,采取了各种方法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增大硬岩含水层的入渗量。
包括:在抽水井四周开凿数个回灌井,构筑地下坝减少地下水流出量,在抽水井附近挖蓄水坑塘,从溪流中抽水灌入井孔,在雨季截流雨水直接灌入抽水井,利用坑道和矿井存储雨水并回灌。
文章叙述了这些方法在西印度地区的应用,分析了各自的利弊,包括其造价和效果等。
在地下水回灌领域进行了!1多年研究的美国学者7#<#A#;J,9展示了其专著《含水层恢复指南》[!]。
他在大会上宣讲了《含水层存储恢复中水质的变化》的论文。
到!11!年4月,美国正在运行的含水层存储恢复系统共有05个,而建成的系统则有211个以上。
美国最早建成的含水层存储恢复系统位于新泽西州的L8&CM**C,自2353年开始运行。
水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含水层恢复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文章详细分析了造成水质变化的原因。
美国的;#N*O介绍了土壤含水层的处理。
根据室内和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地下水化学影响参数的变化,以及土壤含水层的特征。
提出了利用土壤含水层处理回用水、提供高质量饮用水的技术方案。
中国地质调查局韩再生作了题为《华北平原地下水人工补给》的大会演讲。
论述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状况,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近!1年在潮白河、永定河冲积扇和天津市滨海地区等地实施的含水层人工补给工程,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蓄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产生的效果。
发言和展示引起了强烈反响。
D体会和建议
含水层人工补给是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增高,为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加强对含水层补给的管理,加大对含水层补给的地质可行性调查,研究增强补给的有效方案,解决含水层补给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世界上几个国家开展含水层人工补给已有D1年以上的历史,实践积累了经验。
美国主要利用这项技术季节性和长期存储高质量的地表水和回用水;澳大利亚主要应用于储存饮用水;在荷兰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水的处理,双(对)井技术已较成熟。
这些技术方法,中国可根据需求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2]<8&&*,;.#-?,?P9B9,(*Q RSH8Q9+79/)?+P9Q*+FH’(?8,?T8&8(J [@]U R#R#=?&E9B?;HT&8’)9+’,!11!U
[!];J,97<A#A+*H,CM?(9+79/)?+P9?,C L9&&’:R AH8C9(* RSH8Q9+F(*+?P979/*>9+J[-]#I9M8’;HT&8’)9+’,@7@ ;+9’’,2330U
韩再生:为可持续利用而管理含水层补给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