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的写意与写实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的写意与写实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的写意与写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8014055.html,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的写意与写实

作者:李建甫

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5期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重现,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重构,来彰显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就叙事手法而言,写意与写实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手法,共同服务于中国传统舞台戏曲艺术对于文化意义的呈现。《少年宰相》作为一部反映时代与英才彼此促进的剧作,基本吻合上述舞台美术设计的表里思想,其设计思路或可成为类似的舞台美术设计的他山之石。

关键词:舞台美术设计;写实;写意

中国传统戏曲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内容并不完全等于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然而,这种并不完全真实的故事却能够给人带来极强的真实感。如果说呈现“真实”即为“写实”,渲染情感、运用绘画技法勾勒轮廓为“写意”,那么中国传统戏曲实际上是在写意与写实之间寻找一个艺术的平衡点。中国传统戏曲的这种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的设计也得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寻找平衡。

一、舞台布景的写意与写实

任何舞台布景都意在呈现一种与剧本相协调的空间与意境的结构,使人物和剧情能够自然地融入舞台布景的样式之中,给观众呈现出自然而真实的感受。既然是结构,那就意味着舞台布景既不是单纯的物的堆砌,也不是纯粹依靠色彩与情绪的渲染,而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综合体。舞台布景的这种结构,往往又与剧本、导演、演员、舞台本身的规模等等因素所结合,呈现出多彩的样貌。

所谓“虚实结合”,其“虚”与“实”在不同领域中的概念与意涵不同。就舞臺布景的样式而言,“实”是呈现的方法,“虚”是表现的方法。所谓呈现的方法,就是直接让观众看到环境的存在,要求“真实”。表现的手法是使观众间接地感觉到环境的存在或暗示它的存在。但无论如何,“虚”与“实”总是结合在一起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写实是实的处理,意在使观众直接看到环境的存在,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是,写实的“实”并非全面复制真实的图景,而是使观众观念中的“真实”与舞台布景的真实相结合起来。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家二楼的亭台,并不是说一定要按照真实的某个亭台的样式照搬上去,但是亭台的设计却要按照当时历史的背景去还原,不能盲目追求华美而误把洛可可的建筑套用到文艺复兴的剧本上去。

戏曲舞台演出中的“道具”

戏曲舞台演出中的“道具” 传统的中国戏曲,它的身段动作是写意的,属于舞蹈体系。在演员的动作中“以鞭代马、以桨代舟”以及“三两步走遍天下,四五人百万雄兵”,正说明了中国戏曲的以虚代实,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美学观。 戏曲道具是通过舞台动作而赋予其生命的,“说山有山、唱水有水、呼风唤雨、喝者谓之”。道具在日常生活中就称为物件,虽没有生命,而上了舞台就与布景、服装、化妆等等各种造型因素一样,构成了舞台上的视觉形象。如骑马、划船、坐车等动作形象,它在舞台上既不需要真马、真船、真车,也不需要假马、假船、假车。它运用演员的舞蹈动作去表现骑马、划船或坐车等等。舞台上某些真的或仿真的物件反而会妨碍演员的舞台动作;而在台上,演员只需要用一根马鞭、一条船桨、一面军旗就可以加强其舞台的表现力,同时也会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戏曲舞台上的道具,一般是指布景以外的一切陈设和用具,以及演员随身所携带的物体。如体积较大的床、桌子、椅子等等称之为大道具;体积较小的如茶具、酒具、蜡台等等称之为小道具;也有的道具与布景结合,如镜框、布帘、窗帘一类称为装饰道具;演员在演出时随身携带的如刀、剑、扇子、烟袋之类

的物体则称为随身道具;有时也把一些与戏剧剧情贯穿发展的物体称为贯穿道具,如《锁麟囊》中的囊袋。 戏曲道具的选择、制作和使用,都必须充分体现导演的创作意图,共同塑造有利于剧情发展的典型环境,成为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的戏剧直接用道具命名,如《桃花扇》、《十五贯》、《珍珠塔》等等,这就足见道具在戏曲舞台中的重要性了。道具在戏曲舞台上参与了戏剧冲突,伴随着人物的命运而存在,形成了感染力非常强的艺术形象。舞台道具从它的作用与用途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体现戏剧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时间 戏曲舞台上的很多典型道具,比如刀花架子,让人马上联想到这是军营营帐或是习武之地。如街边路灯,从其样式就能断定这是盛唐的驿道,还是东瀛的车道,或是俄罗斯古老的便道。二、点明主题,推动剧情 有时道具在戏曲舞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正是由于红灯的一次次重现,推动着剧情,让我们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三、帮助演员塑造人物性格戏曲对道具的运用非常讲究。“宁拿旧,不胡凑”,演员随身佩带的道具,就是其身份的象征。一把小小的扇子,会使英俊小生显得文雅潇洒,靓丽小姐手执团扇则显得轻盈鲜亮、头戴纶巾,手执折扇就能给人以神态自若、干练沉着的感觉。由

户外舞台特点与布景技巧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8014055.html, 户外舞台特点与布景技巧浅析 作者:刘丰万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0期 摘要:舞台布景不仅能够为剧目创造适当的戏剧环境,更可以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为 观众心目中的永恒。掌握户外舞台布景的巧妙,能形象的地加强了舞台时间和空间的对比,提高演出水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户外;布景;特点;技巧 中图分类号:J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29-01 户外演出不易受场地大小限制,节约场地使用费,容纳更多受众,能取得更好宣传效果,逐渐成为演出主要场地,户外舞台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广阔性:户外最显著特点在于空间广阔,外景各异,给舞台布景设计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考验; 2、临时布置性:户外舞台及布景,都是临时搭建的,功能单一,用完即拆; 3、经济制约性:户外舞台节约场地建设或者租赁费用,舞台搭建就成为了主要开支,同时考虑到单次使用,在经济投入方面必然成为重要权衡因素; 4、完整功能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户外舞台设计虽然临时搭建,但要覆盖灯光、音响、布景、舞台、化妆等所有功能; 5、因素多样性:户外演出,容易受天气、光线、温度、地形,水电配套等多种制约因素影响; 6、安全技术性:户外临时舞台求建、拆方便快捷,质量难免顾此失彼,舞台坍塌时有发生,舞台布景图花哨,线路漏电等伤害事故逐年增多。 笔者根据多年舞台设计实践,认为做好户外舞台布景,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由于户外演出的空间大,在布景设计时,要考虑把握舞台布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表演活动有机地统一。根据舞台美术的整体布局设计布置,与灯光及舞台安装等各环节做到协调有序进行,充分利用好舞台空间,从艺术表演的整体上体现舞台美术的整体风格。

舞台布景艺术

舞台演出视觉形象中构成景物环境实体的部分。它与灯光、化装、服装等共同综合塑造演出外部形象,帮助演员表演,揭示剧本内涵。 古代和中世纪布景在古希腊戏剧的演出中,“换装建筑”上的门和剧场两边的观众出入口已具有指示事件发生地点的作用。古代戏剧中也出现过立体布景如山石、祭台等,这就把绘画引进了剧场。古罗马剧场开始出现了大幕。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古希腊和罗马剧场的演出台上出现过“三棱柱景”和分类布景。 中世纪欧洲戏剧的布景中“同台(场)多景”的原则具有代表性,所谓“同台(场)多景”,是指在一次演出中把剧情所需要的若干行动地点(称为布景点),如天堂、地狱以及人间的教堂、海洋、耶稣诞生地、磔刑十字架等等,在一个演出场所同时布置出来,使之“同台(场)”并置。中世纪的演出中还常运用机关装置、魔术变幻等特技效果,其中天堂和地狱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16~17世纪布景15~16世纪初,在意大利出现了布景艺术的新变化,突出标志是焦点透视法则和多种造型手段在舞台上的综合应用。最早研究焦点透视法并用于布景的是画家和建筑家伯拉孟特,最早付诸舞台实践的是佩·乌金诺和鲍·佩鲁齐。建筑家赛利奥在舞台上实践了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记述的分类布景:演悲剧用的宫殿庙宇、演喜剧用的市井住宅和演牧歌剧(田园诗剧)用的山林幽谷。当时的一些大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等都参加过演出设计工作。 舞台布景艺术 16世纪末至17世纪欧洲布景艺术的发展与宫廷歌剧和舞剧有着密切联系。演出的神话题材和对豪华富丽场面的追求,促进了舞台技术和舞台机械的发展。古代的三棱柱景被借鉴来解决换景问题。透视法在舞台上进一步应用并同舞台技术结合,产生了新的布景样式──侧片布景体系。这种布景体系的特点是在边片、簷幕、背幕上面画出各种不同的形象,组成树拱、建筑群或带天花板的室内景物等。这种布景体系的发明者是意大利布景师阿列奥蒂,使其进一步得到完善的是许多意大利的建筑家及布景师,其中最著名的是剧场建筑家、布景师、舞台机械师托列利·德·法诺。他善用舞台机械变换布景花样,有“舞台魔术师”之称。1618~1619年为适应侧片布景体系在帕尔马出现了第一座永久性镜框舞台。

《舞台上的布景》教学设计3篇

《舞台上的布景》教学设计3篇 课时:3-4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舞台美术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感受舞台美术设计所带来的综合艺术效果 2.尝试设计课本剧的舞台美术场景与道具服饰,并进行排练与演出,提高学生将艺术设计与大胆实践创造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和勇于艺术实践的态度,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活动的兴趣 重点:对舞台美术的基本了解艺术感受与设计制作 难点:组织开展以舞台美术的方式进行排练与演出活动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签字笔或水彩笔。 (教师)教学课件(包括经过剪接的舞台演出片段不同类型的舞台美术图片,舞台场景设计的草图舞台表演幕后情况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引入:同学们,随着我们国家走向了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每天我们都可以欣赏到各种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艺术,你们看过什么舞台演出?哪一场演出你印象深刻?(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小结:各种各样的舞台表演都属于一门综合艺术,我们一般把它称为舞台美术。 (2)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二、感受了解 (1)为什么说舞台美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综合了哪些艺术手段与形式呢?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艺术享受?下面,我先播放一段精美的舞台演出,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上面的问题。 (教师播放课件:舞台演出片段) (2)交流讨论,教师概括小结舞台美术的特点与需要设计的内容,并以报童的舞台美术设计做进一步的图示说明。 三、学习舞台美术布景的设计 (1)通过课件展示布景设计的有关图片,如西博会晚会舞剧大梦敦煌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些布景是以什么作为舞台的主要形象的?为什么?在整体的设计上还考虑了哪些因素?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总结主题形象在整体舞台美术设计中的意义及其他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如灯光道具天幕等。 (3)欣赏几幅舞台场景的设计草图,强调草图的基本设计要点,如要突出演出主题选择主题表达的形象注意舞台欣赏的视觉效果说 明性地大概画出舞台设计的基本效果等。 四、布置作业,鼓励设计

舞台布景艺术与电视栏目风格

舞台布景艺术与电视栏目风格 ——从《感动房县》探索县域媒体的舞台布景艺术 作者来源:房县电视台 摘要: 当下县域媒体电视栏目纷繁复杂,或自成一派,或抄袭引申,或另辟蹊径。形式上大相径庭,但风格上各有迥异。正是舞台的布景艺术,造就了不同的电视栏目拥有不同的文艺符号,不同的文艺符号影响不同的观影人群,不同的观影人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的,本文就《感动房县》的舞台布景艺术与电视栏目的节目风格展开论述。 关键词:舞台布景节目风格文艺符号电视栏目 一、电视栏目的布景意义 1、营造视觉美感。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电视栏目也是在给银幕前的观众们展示一种美,这种美穿越时间和空间,它没有味道和触觉,只有声音和画面。怎样让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电视栏目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台布景的吸引力。 观众是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一档好的电视栏目,要像好的箭手射靶一样,在观众打开电视荧屏的一瞬间,箭指红心般命中观众的“眼球”。当下电视栏目繁杂多样,如果从一开始就没能吸引观众,那么观众对你的回应只有手中的遥控器,换台。 强烈的、具有吸引力的视觉观感是一下抓住观众心灵的秘密武器。《感动房县》能够贯穿栏目始终影响观众观感的,并且随着栏目的成功不会消失的,便是电视栏目的舞台布景。这种布景营造出的观感或清新淡雅、或强烈震撼、亦或动人心扉,都是可以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和技术手段得以实现。是最现实,最容易获得观众认知的心灵捕手。 2、展现栏目主旨。 《春晚》一档跨越30年,影响几代人,把电视栏目营造成春节的标志。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不得不提到的是《春晚》独树一帜的舞台布景风格,不仅填补了中国的舞台样式空白,而且打开了舞台布景设计的先和,成为了大型时政晚会的风向标。 每年的舞台布景风格以喜庆热闹为主,采用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大演播厅、大LED、舞台左右装点上鲜花或者挂上大红布,舞台中央的幕布从最开始的对开幕,到后来的提升幕和蝴蝶幕,再到现在的彩沿幕和串叠幕,都展现了春晚舞台把布景艺术与栏目宗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开场舞一完,两边必然喷出彩带和礼花。观众们一看开场舞,就知道春晚开始了,一听《难忘今宵》就知道春晚结束了,这种舞台形式俨然成为了《春晚》独有的标志。《春晚》就是通过这样的舞台效果,潜移默化的向观众们传达了自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舞台上的布景》教案.doc

《舞台布景》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舞台上的布景,感受舞台布景对于剧情的重要性。 2、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舞台布景,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如何制作舞台布景。 教具学具: 布景所需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阶段 欣赏舞台上的布景,说说这些布景给人怎样的视觉效果,在剧情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牡丹亭》沈皋王聿豹 该剧舞美设计采用中性布景与传统"守旧"相结合的手法,以装饰性、概括性的特定舞美形象贯穿全剧,使人产生联想。整个设计超脱了对具体场景地点的描绘,其浪漫风格与戏曲表演虚拟手法相结合,体现出汤显祖原作的精神,也解决了戏曲表演中舞台美术的时空跨越问题。全剧以2块大幕,6块高低不同的硬片作为基本造型元素。大幕中的一块作为全剧固定的背景,上面绘有亭子、假山、垂柳以及大片云纹形象;色彩以灰绿色为基调,但在天幕灯光下可以自由变化。 元代《戏曲壁画》 "散乐"是宋代以后广泛流传的一种正规雅乐之外的"俳优歌舞杂奏",演出形式丰富多样,有戏曲、歌舞、杂技等,一般有乐队伴奏。当时的许多贵族官吏家族都有散乐艺人。本图为幞头、穿戏装的艺人(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壁画)。殿内壁画即为著名的元代戏曲壁画。这幅壁画共绘出演员和场面人员十一人。演员的服饰,基本是元代时期的圆领或交领、宽袖或窄袖袍服。幞头也有硬脚幞头及软脚幞头。 2、小组讨论准备演出什么内容,议一议我们的舞台背景可以借鉴刚才欣赏到的哪些形式。

3、发展阶段 (1)小组为单位,画出舞台布景的草图。 (2)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商讨哪些可以用于制作舞台布景。(3)小组制作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完成布景之后请同学们演一演,乐一乐。 五、收拾整理 六、课后拓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舞台布景及演出场面。

关于戏曲舞台

对舞台美术功能的再认识 戏剧是以表演艺术为主导的,而表演的核心就是动作。对京剧来说,就是载歌载舞的程式化动作。我们在考察舞台美术的功能时,必须紧紧围绕戏剧动作这一中心环节来研究舞台美术与动作的各个方面关系,并且着眼于各要素间相辅而成的综合关系,作总体考察。这就是“软科学”的审视方法。 (1)动作环境。京剧艺人常说“布景就在演员身上”。一个圆场,山甲地到了乙地,一抬手,一投足,就是室内室外、楼上楼下。因此,如果把景物造型的全部功能片面地归结为再现剧情的具体地点,不仅容易造成布景与表演闹矛盾,而且这种重复表现在美学上也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将写实布景用于京剧舞台上屡屡碰壁之原因所在。这样说,并不意味因噎废食,全部取消表现环境的功能,对于一些场景相对固定的剧目还是需要表现一定环境的,问题在于如何去表观。这里打一个美学观问题。王朝闻同志曾列举以笊篱当作面食店幌子的例子《以一当十》,这是以极少的典型局部形象,诱发观众对整体环境感觉产生想象的方法,是与中国“物感论”为理论基础的京剧抒情写意的美学思想,与主张观众参与再创造的接受美学的原则相吻合的。张庚同志多次提到《林冲夜奔》的气氛处理:“舞台上挂了一块黑丝绒幕,上面疏疏落落地钉上些亮片,投入蓝光,给人以一种星空的感觉,但又不是写实的星空”,而是引导人们想象到那个环境中去。这种着眼于从侧面渲染环境氛围,或用暗示隐喻环境的办法,比西方“摹仿论“为理论基础的写实布景那种直接表现物质环境本身,更为巧妙、高明。关于环境的概念,除了剧情地点这层小环境意义之外,尚有一层是时代、社会大环境的意义。在新编剧目中,后者较比前者往往显得更重要。可以设想,如果《六号门》不去表现解放前后宛如两重天的时代社会大环境,这对剧小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的成长,将是何等的削弱和逊色。而对时代精神的形象揭示,有时单靠演员去表演是困难的,这就需要舞美帮助。如《曹操与杨修》的没计者将“九龙壁”作为二道幕的形象,就表现出设计者对大的时代环境的—种概括。过去京剧舞美对这方面的功能的发挥是很不够的。 (2)动作装饰。stage decoration在英语中有两层涵义;—是装饰;二是布景。故将装饰作为舞台美术的功能之一,是顺理成章的。张庚同志称中国京剧为“剧诗”,诗讲究节奏、韵律,这也正是装饰美术的要素。传统京剧在人物造型上采用装饰化的化妆、装饰化的服装,在景物造型上采用装饰化的砌末桌围椅披,装饰化的舞台布置,例如“守旧”等,都体现对装饰的追求。但一味追求装饰而忘了表现人物的根本的目的,往往会走到另一极端。目前大多数京剧团仍是“主演中心制“,那种在服装上只顾突出演员,脱离人物的穿戴,那种千篇一律、落入俗套的档片加纱幕或当中挂个富丽浮华的装饰图案的布景,不仅无助于表演,反而渲宾夺主。那种五光十色,花花绿绿布景的富贵气、脂粉气,往往透出了一种艺术修养不高的表现,这也许是旧剧团过去长期追求商业化的遗迹。所以,对过去京剧在如何发挥舞美的装饰功能方面,还有许多尚待我们去反思的地方。随着京剧表现题材日益广阔,在舞台上如何创造—些有新意的美的布景程式,是发展舞美装饰的功能极为重要的新课题。我们在京剧《一代元戎》中用两块弧形装饰性的布幔条,似与不似地表现回纥营帐;用红纱布条写意地表现唐代宫廷的柱子,就是旨在探索如何把景物的自然形态变为艺术形态。 (3)动作空间。戏剧是空间艺术,这是不以何种舞台形式(伸出式舞台或镜框式舞台)为转移的。舞台美术不同于平面绘画,是创造适合戏剧动作的三维空间。对于一些京剧传统剖口,为了便于演员自由地施展歌舞化的动作,在舞美设计上可以让出—个空台,把文章做在天幕背景或其它地方,但不能把这当作所有戏的处理方法。传统京剧一桌二椅的摆列有一套程式,如:大座、双小座、大座跨椅,斜场大座,八字桌、三堂桌等等。但这些舞台调度大都是停留在二维平面(宽度、深度)上的,而《杨门女将》舞美设计的点将台,则利用平台发展空间的第三向度(高度),故比起传统的帅座显得更有层次和气势。现在有些同志对什么布景的虚与实有些误解。以为幻灯、网片是属于虚的,硬片则属于实的,平台自然最实了。误解的原因,就是把虚与实这个美学与艺术造型上的概念与物质技术的软、硬概念等同起来。其实,如果在创作思想上是追求写意的,不论用了景片,或平台,都是“虚”的,反之,如果在创作思想上追求写实的,就是光用幻灯,也是“实”的。上海京剧院演出的《窦娥冤》,当窦娥被刀斧手押上刑场时,瞬间,活动平台由舞台后部推向台口。这一推,改变了舞台空间与观众的距离,仿佛由全景推成特写。这种颇具创造性的空间处理,有力地反作用于戏剧动作,变静为动,大大强化表演的感染力,是舞台美术积极参与舞台空间创造之成功一例。

潮剧舞台布景与地方文化特色

潮剧舞台布景与地方文化特色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对潮剧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戏曲舞台上已有很多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有其一定空间局限,而舞台布景艺术有它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代科学技信,新兴材料的应用)应该有新发展,这是肯定的。紧接来的,便是潮剧舞台布景应该采用什么风格的问题。 一切艺术都要求民族风格,戏曲中的布景艺术,当然也要有民族风格,布景离不开绘画的。作为戏曲这种特定演出形式来说,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才适合于戏曲舞台布景的风格?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采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所谓地方文化特色,主是是富有潮汕地域传统的木雕,潮绣、抽纱、石雕,剪纸等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由其地域位置,民风民俗,欣赏习惯和人文氛围的长期影响形成的。如一方水土养育了北方人粗犷豪放,憨厚耿正的性格与潮汕人精明、灵敏的性格之不同。由于有不同的欣赏习惯,民风民俗,派生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支流。同样潮汕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南粤岭东风格:文坛——文笔秀丽;画坛——笔墨清秀、淡雅;潮乐——唐音古韵;民间艺术——清致、华贵;饮食文化——鲜美清淡,别具一格。 戏曲舞台上采用民族绘画形式作为布景,现已有不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已取得不少成绩。如著名设计家苏石风设计的越剧《白蛇传》布景,脱离了以往西画写实风格,采用中国民间装饰的绘画形式,结合其故事的夸张和神话特点,出色地表现了合于中国戏曲的风格布景。设计家管善裕老师设计的潮剧《金花女》布景,吸取了潮汕传统艺术营养的精华,采用了抽纱通花形式,很有地域文化特色。还有《陈三五娘》的设计,把富有潮州代表性的八大景色,作为主体形象,根据剧情需要,安排在全剧各场中,使人观之若见、见之生情,成功地把地方文化运用到戏曲舞台上等等。他们毕生精力在戏曲舞台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有些人担心戏曲布景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可能会使人感到太狭隘,太单调,也有人认为搞现代戏,需要真实生活根据,就非用西画写实布景不可;认为民族或地方艺术形式绘画的布景,只适宜于搞古装戏,用到现代戏上就不适宜了。 究竟潮剧舞台布景采用地方艺术绘画形式,是否太狭隘,太单调呢?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应该有民族性的,艺术愈有民族性,它才愈有国际性。同样潮剧舞台布景愈有地方文化内涵,愈有其剧种的特色。我们在布景上采用地方艺术绘画形式,应该说不是狭隘的。而且地方文化特色从来是有它的多样性。以潮汕木雕一项来说,有沉雕(即阴刻),浮雕、通雕和圆雕四种。尤其是创造了通常能称的通雕,是指多层次的镂雕,这是一种极大容量和多方面适应性的,有一套完整的艺术表现体系的雕塑艺术形式。在其它地方的装饰雕刻中也有通雕这种形式,但他们在构图处理上往往不是模仿中国画,便是仿照戏曲舞台场面,而罕有像潮汕木雕这样借鉴绘画,戏曲而创造出装饰木雕所有的一套完整艺术表体系的通雕,潮汕木雕最大的特点是借鉴,吸取了戏曲的比拟空间手法,在同一个木雕版面上把发生于不同时空的事物都同时表现出来,便于交代故事的发展情节,人物的种种关系。而在各种情节,场面之间只以简单的树、石、门、墙相隔,从而巧妙地显示时间先后和空间关系。潮汕木雕在装饰与写实的结合,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精美雕镂与统一单纯的处理,一目了然,与经久耐看的兼顾,以及构图的经营形象的刻划,刀法的运用,髹漆贴金等等都有着独特而卓越的创造。形成结构紧密,多时空表现,雕刻精致,画面纤细华贵的整体的特色风格。 木雕是潮汕地区雕塑艺术中重要的一宗,但不是唯一的,木雕之外,还有大量的石雕,嵌瓷(瓷片镶嵌)石灰塑,泥塑皆有独特的风格和很高的艺术水平。而四大名绣之一的潮绣,有鲜明的民间传统工艺特色,更是丰富多彩,有平绣、浮绣(在纹样下衬垫起厚度,使之有立体感),再有是潮汕的抽纱,有平通花和拼通花样式,同样极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可见我们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营养是极其丰富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我们尽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按不同剧目,灵活运用到布景上去。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