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六年级下册)
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六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二.教学目标: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经典诵读下册教案

经典诵读下册教案教案标题:经典诵读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下册经典诵读教材。
2. 录音设备。
3. 多媒体设备。
4. 课堂活动准备:配套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红楼梦》选读1. 导入:通过展示《红楼梦》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
2. 学习目标: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探索欲望。
3. 情感体验: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情感魅力。
4. 朗读训练: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然后学生跟读,并进行集体朗读练习。
5.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经典描写,进行小组朗读比赛。
6. 总结反思:鼓励学生分享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西游记》选读1. 导入:通过展示《西游记》的插图和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西游记》的兴趣。
2. 学习目标:介绍《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探索欲望。
3. 情感体验: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西游记》的神奇魅力。
4. 朗读训练: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然后学生跟读,并进行集体朗读练习。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西游记》人物角色扮演,展示他们对经典角色的理解。
6. 总结反思:鼓励学生分享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水浒传》选读1. 导入:通过展示《水浒传》的插图和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水浒传》的兴趣。
2. 学习目标:介绍《水浒传》的作者、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对英雄传奇的探索欲望。
3. 情感体验: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水浒传》的豪情壮丽。
4. 朗读训练: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然后学生跟读,并进行集体朗读练习。
六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全)

六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第一课《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能正确熟练地朗诵词的内容。
2、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呈现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词和作者能富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水调歌头》2、制作范文朗诵的视频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1、看月亮夜色图,吟诵与月亮有关的诗词?2、读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说说意思,简介苏轼。
3、齐读课题《水调歌头》。
二、明确诵读要求:学生讨论诵读名作的要求,师概括三点:1.字正腔圆2.有顿、有韵 3.读透文义三、按要求分步练习诵读:1、练习读得字正腔圆,指名读,齐读。
2、听视频范读,领悟“有顿、有韵”的诵读技巧。
选词填空:读时句中(有停顿),语速(舒缓),语调(深沉)。
对照要求自己练习,指名男女生配乐读,全班分男女生读。
3、古人云:诗中有画。
读词中的句子让你仿佛看到什么?生描述句子中的画面。
①“言为心声”,这些词流露了当时苏轼什么样的心声呢?简介苏轼当时的境况:苏轼二十三岁全家迁至京都做官十五年后被派往密州做官。
在贫穷落后的密州他岁苦犹乐,依然活得开朗、洒脱。
②联系苏轼的经历和词中的句子想一想,“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暗中比喻哪里?在这中秋月圆之际,他想过回去么?读句子“我欲乘风归去”,但又不太乐意回京城,从哪句可见?“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现在他在密州反而清闲自在,读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洒脱、自在地反复读。
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亮为什么是低低照着?月亮渐渐西沉。
此时的苏轼眼睁睁看着月亮,又想什么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为什么这么想?把句中的怨恨读得更深入。
④不回“天上宫阙”而与月对话悠然起舞,人的悲离难得全美就给予祝福,这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苏轼?(洒脱、乐观、旷达)。
⑤总结“读透文义”的要求,练习诵读。
看视频上的深情朗读。
指名配乐读,全体配乐读。
四、吟唱《水调歌头》1、听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2、跟唱。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春日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背诵诗歌。
感受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精美华章的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古典和国学的情趣。
.教学过程。
探讨春天引入课文。
同学们,春天在你眼中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谁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春天?春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描写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跟随北宋文人的足迹,去欣赏欣赏春日的生机勃勃。
整体感受。
学生自由读三首春日,把诗句诗通顺,读流利,并自己通过链接认识诗人。
学生齐读三首春日。
指名学生读。
诵读第一首《春日》。
读诗句。
全班齐读。
指名读,评读。
跟教师读。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全班齐读译文。
学习诗歌的写作方式。
再把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诗人描写的那么美的意境,读出诗句的韵味。
各种形式的背诵。
①自由背。
②指名背。
③分小组背。
诵读第二首《春日》。
读诗句。
男女生读。
跟读,齐读。
比赛读。
学生自主交流背诵。
同桌背指名背全班评出“背书小能手”,诵读第三首《春日》,读诗句。
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导读。
学生与教师配合朗读。
学生默读注释,译文,简析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背诵检查背诵布置背诵全班跟着音乐齐读三首《春日》。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三首有关《春日》的诗句,并且把诗句背诵下来,你们表现得非常棒,我们一起完成了一次非常棒的合作,老师感谢你们的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忆江南》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通过朗读,领略江南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教学流程:一、课前交流、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请同学们一起来背一背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的三首描写春日不同风格的的诗歌。
、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秦观《春日》、晁补之的《春日》、朱熹的《春日》。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国学经典诵读全国通用

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国学经典,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背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篇目,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
2. 对所选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3.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国学经典,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篇目的深入理解和正确的朗读、背诵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多媒体设备、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录音机、音响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国学经典诵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篇目: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适合学生的国学经典篇目进行教学。
3. 解读篇目:教师对所选篇目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
4.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国学经典诵读2. 板书内容: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国学经典篇目3. 板书结构: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回家后,正确朗读和背诵所学篇目,并做好笔记。
2. 作业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不宜过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2. 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国学经典诵读 全国通用

国学经典诵读课型综合实践课课时1课时时间2019.3.21教学目标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让孩子们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诵读《论语》节选,《老子》节选,《史记》节选,《历代散文选》节选,《唐诗精选》。
教学难点按顺序熟练诵读经典教学方法多种形式诵读教学准备多媒体学生提前熟练背诵教学过程一,开场白,小主持人上台主持。
甲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甲:中华5000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乙: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美文,是文化艺苑经久不衰的瑰宝。
甲: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
乙: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
二,诵读《论语》节选甲: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乙:诵读国学经典,让灿烂的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甲:让我们循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古人的教诲,吟诵圣人的篇章。
甲乙:薛家湾第六小学六一班“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现在开始。
三,诵读《道德经》节选甲: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和主张,内容相当丰富,是一部儒家的经典之作,它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永不沉沒的光辉巨著。
请欣赏全班同学为大家展示《论语》诵读,大家欢迎。
乙:微微函谷雄关,漫漫西风古道,2500年前,一位西行的老人在这里留下了一部旷世箴言,后人称他为道德经,斯人远去,长风如歌,他深邃的思想一直与我们同行,请全班男女生四,诵读《史记》节选赛读《道德经》节选。
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很值得我们去读,请全班同学分组诵读《史记》节选。
乙:精美的散文,读来清新隽永,质朴无华,典范的美文,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古典美文更是文质兼美,回味无穷,请全班同学分组诵读《历代散文选》。
甲: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去读唐诗,品唐诗,宋唐诗,请全班同学展示诵读唐诗。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1一、指导思想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品牌特色,扎实推进《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
二、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古风三、活动内容1、参赛对象:三至五年级学生以校为单位参加诵读比赛。
鼓励教师与学生同台诵读。
2、诵读内容:选自《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或经典古诗文(包括《三字经》《弟子规》《晨读对韵》《增广贤文》《千字文》《论语》等)。
3、比赛形式:以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可以伴以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吟唱、舞蹈等不同形式,配乐表演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但要注意,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每个节目的时间请控制在6分钟内,超时者取消参赛资格。
4、比赛时间:(待定)5、比赛地点:(待定)四、评比奖励办法1、邀请教育局、县研训中心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设立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
3、对获奖单位颁发集体荣誉奖状,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指导教师(每个节目1——2名)颁发奖状。
五、相关事宜1、各校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选材和诵读形式的编排训练工作。
2、参赛时,必须有专人带队,全程负责学生安全。
3、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2为了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校特开展以“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指导思想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我校特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国学经典熏陶,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打造“书香校园”奠定基础。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知识分享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完整版)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1.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
![六年级下册地方课程国学教案[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ba80505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e.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
(2)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学内容。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弟子规》选读1. 学习《弟子规》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2. 讨论《弟子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三字经》选读1. 学习《三字经》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2. 分析《三字经》中的故事,学习其中的道理。
第三课时:《百家姓》选读1. 学习《百家姓》中的姓氏,了解其来源。
2. 讨论姓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课时:《千字文》选读1. 学习《千字文》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2. 分析《千字文》中的韵律,感受其美感。
第五课时:《大学》选读1. 学习《大学》中的名句,理解其含义。
2. 讨论《大学》中的道理,思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和故事,理解其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讲解国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国学经典中的名句。
2. 学生能够理解国学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资源:1. 国学经典教材:《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等。
2. 参考资料:相关国学知识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国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和故事。
3. 讨论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内容本教案旨在指导六年级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古诗词的背景了解、诗词结构分析、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以及诵读技巧的传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理解诗词的内涵与背景。
2. 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适当的节奏和情感进行诵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把握:六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抽象意境和复杂情感。
2. 诵读技巧的掌握: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以及情感的投入。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的诵读音频和视频。
- 辅助材料:包括诗词背景资料、诗词解析书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美丽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 诗词解析:逐句解析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4. 诵读指导:教授诵读技巧,如节奏、停顿、情感表达等。
5.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练习诵读,教师巡回指导。
6.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代表进行诵读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课程内容,提供反馈,鼓励学生继续练习。
板书设计板书将突出古诗词的重点词汇、作者信息、诗词结构及诵读技巧。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难点,使信息层次清晰。
作业设计- 个人作业: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深入研读,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 小组作业:分组讨论古诗词的意境,每组准备一次诵读表演。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进行。
教师应记录教学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本教案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不仅学会古诗词,更能理解和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知识讲解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案)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2.初读词,通词句。
【出示课件44】①读准字音。
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②读准节奏。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理诗意,悟情感。
【出示课件45】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
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出示课件46】《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
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
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
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及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 优质教案

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关注诗词文化:古诗词演读着历史、传播着文明、代表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展现着中华民族深沉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不同,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不同,同时,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之应有的主动性,多数学生是“会默、不懂”的状态,对古诗词的理解浅尝辄止,探索不够。
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1. 自由读诗,读通顺。
2. 指名读。
3. 开火车接读。
4. 齐读。
三、学习古诗。
过度:同学们的古诗读得如此的好,想不想知道每一句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想)那赶快读诗吧!
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理解。)
3、朗读、背诵古诗。
3、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4.能生动讲故事。
诵读程序
所需时间
一、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二、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c.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教师结合媒体上的插图提问。
师:仔细观察插图,想象一下,诗人在失魂落魄的困境中,他会向牧童问些什么话呢?牧童又会怎样说,怎样做呢?生观察媒体,四人小组讨论后反馈
④齐读三、四句诗
通过媒体,化诗为画,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形象,体会情感,从而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3.学生质疑,加深理解。
①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呢?②遥指是什么意思?很远吗?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下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中华诵国学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诵读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本学期教学进度如下:周次教学内容1-2 3-4第一单元第二单元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第三单元复习一复习二、期中考试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复习年终考试第一单元春日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春日》2、《春日》3、《春日》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春日》2、《春日》3、《春日》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情境中背诵,这样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更有激情第一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11则 2了解这11则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一先、二萧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只有让学生理解诗句或谚语的含义,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快速记忆第二单元忆江南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忆江南》2、《忆江南》3、《忆江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忆江南》2、《忆江南》3、《忆江南》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本单元好多诗句之前孩子们学习过,如《江南春》,因此,用过对比、理解起来会更容易第二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三肴、四豪 2了解这三肴、四豪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三肴、四豪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笠翁对韵》教会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一定要好好的教,让孩子好好的学第三单元南北朝民歌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折杨柳歌辞》2、《折杨柳歌辞》3、《敕勒歌》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折杨柳歌辞》2、《折杨柳歌辞》3、《敕勒歌》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帮学生总结一下送别诗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加强其诗歌素养第三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五歌六麻 2了解五歌六麻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五歌六麻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学知识,学做人,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才真正达到了我们学习的目的第四单元劝君惜取少年时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长歌行》2、《劝学》3、《金缕衣》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长歌行》2、《劝学》3、《金缕衣》 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再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一些和诗歌有关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山行”的由来第四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七阳八庚 2了解这11则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七阳八庚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让学生体会民间俗语谚语的经典,养成收集名言真理的好习惯很重要第五单元从军行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1、《从军行》2、《从军行》3、《从军行》》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1明确诵读内容:1、《从军行》2、《从军行》3、《从军行》》2.提出诵读的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3.检查效果及指导: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朗读示范学生自由读抽查理解及用处背诵:六、教学反思:让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有助于学生身临读书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第五单元蒙学经典主备人:课时:1一.诵读内容:《笠翁对韵》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笠翁对韵》九青十蒸 2了解这9则意思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下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咏柳》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二.教学目标:1.会背《咏柳》(曾巩)。
熟读《幼学琼林(七)人事》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咏柳》(曾巩)4、《幼学琼林(七)人事》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桃夭》(诗经)6、《题都城南庄》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四一.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二.教学目标:1.会背《大林寺桃花》。
熟读《幼学琼林(八)饮食》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7、《大林寺桃花》8《幼学琼林(八)饮食》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五一.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9、《蜂》(唐*罗隐)10、《观蚁》(北宋*杨万里)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六一.诵读内容:11、《蝉》(唐*李商隐)12、《幼学琼林(九)贫富》二.教学目标:1.会背《蝉》(唐*李商隐)。
熟读《幼学琼林(九)贫富》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1、《蝉》(唐*李商隐)12、《幼学琼林(九)贫富》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七一.诵读内容:13、《寄人》(唐*张泌)14、《宿骆氏亭寄怀崔衮》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3、《寄人》(唐*张泌)14、《宿骆氏亭寄怀崔衮》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八一.诵读内容:15、《夜雨寄北》 20《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二.教学目标:1.会背《夜雨寄北》。
熟读《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5、《夜雨寄北》 20《幼学琼林(十)疾病死丧》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笠翁对韵》教案2012-12-08 15:34:02|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用微信“扫一扫”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国学经典诵读《笠翁对韵》教案梁水镇联合校李玉华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
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
”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
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
翠馆对红楼。
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虎类狗,蚁如牛。
列辟pi对诸侯。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列辟对诸侯。
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
“虎类狗,蚁如牛。
”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
”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
虎类()蚁如(),列辟对()。
陈唱临春()。
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2、找对子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远看山有色—四、总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