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藏象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之藏象

黄帝内经之藏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
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
互关系的理论。是《内经》理论的核心
内容、其他各学说的基础因而受到历代
医家的重视,在解剖观察,脏腑和精气
神理论论方面作了充实和发挥。

藏象学说
1以藏泻的功能特点作为划分脏腑的标准, 将人身主要器官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2从五行生克制化,政制分工合作,气机运 行等方面论述脏腑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心为主宰的关系。
服药三月后头发大部分恢复正常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分析此病案表现在于头发之脱落,中医认
为”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即头发 的生长,一赖于人身血液之濡养,二则与肾脏 有密切的关系.肾精充足,则头发乌黑发亮,小 儿之头发不盛,老年之头发脱落,就在于肾精 气之不充或衰弱所致,赵老根据内外相应之 理,诊断刘某二年之脱发在于肝肾不足血虚 所致,故以滋补肝肾,养血生发为治疗大法,前 后治疗三个月,使两年之疾患基本痊愈.
之少阴.可从.阳,指膈上部位.少即量少的 意思.少阴,谓本脏阴气较少.
临证指要
一男童,两岁半,数月来多汗,夜卧则浸湿枕席,食 纳欠佳,面色恍白,且易患感冒.舌苔薄白,质正 常,指纹淡红.大便调,曾服钙片治疗,汗乃不减.
此证为肺卫气虚而易感风邪,故汗多而夜甚,感 冒之病时有发生,治疗当益气固表兼散风邪,用 玉屏风散加味.
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输泻者 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
此受五脏浊气有两种含义:1浊气,指水 谷精微,相对自然界清气而言较浊故称 “浊气”。“此受五脏浊气”即传化之 腑必须接受五脏所藏精气的充养,才能 发挥其正常的传化水谷的功能。2浊气, 指五脏代谢后的废物。“此受五脏浊 气”。即五脏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所产 生的浊物,必须传之于传化之腑,由此 排出体外。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二章 五脏之象
概说
藏 象
最宝贵的器物
广义 泛指内脏

zà ng
喻指人体 的内脏 深藏于内
狭义
五脏
藏象


ng
贮藏

形象 解剖形态之象
生理之象 象 表象
病理之象
狭义的脏
以 象 测 藏
应象 内 脏 与 自 然 界 相 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张景岳:“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 藏象。”
血是奉养精神与形体最为重要的物质
《灵枢·营卫生会》:“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 生身,莫贵于此。”
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相傅:辅佐、辅助。
治节:治理调节。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 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但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 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 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内经》脾藏象理论的临床ppt课件

《内经》脾藏象理论的临床ppt课件
• 《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脾胃称为“仓廪之官”。 • 《素问·六节藏象论》将脾胃称为“仓廪之本”。 • 把脾胃比作人体的“仓廪”,实指脾胃是人体营养的来源,即所谓脾胃为气
血生化之源。
A
8
• 《素问·六节藏象论》还指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 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即是指脾与六腑能消化食物,吸收、转输水谷精微, 排泄糟粕。再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脾 为胃“行其津液”,是指食物经胃的腐熟,还需脾的进一步消化、吸收、转 运等作用,才能彰显胃土水谷之精微对全身的作用。
肝失血养,因而目暗不明。处以人参乌梅汤:
A
17
• 党参15克,莲子15克,山药15克,乌梅12克,木瓜12克,炮姜15克,白芍12 克,生地10克,甘草6克,黄连3克,牡蛎30克。水煎服。
• 服药4剂,腹痛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虑其前病久反复,嘱前方守服10剂,视 物渐觉清楚。以后每次复诊,均根据病情,在上方中加减一二味药,共服30 余剂,医治月余,视力恢复到1.5出院。1980年随访,腹泻未作,视力保持为 1.5。(《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奇症专辑》1992:61)
• 2321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支不举……
A
21
•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灵枢·本神第八)
• 2322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2323脾胀者,善哕,四支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 2324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 方用补益气汤加减:
A
13
• 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5克,柴胡15 克,石菖蒲1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5剂,水煎服。

《内经知要·上卷》藏象

《内经知要·上卷》藏象

《内经知要·上卷》藏象《内经知要·上卷》藏象《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

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

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震卦,壮勇而急,故为将军之官。

肝为东方龙神,龙善变化,故为谋虑所出)。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性刚直,为中正之官。

刚直者善决断,肝虽勇急,非胆不断也)。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贴近君主,故称臣使。

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

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

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胞络,十二经内有胞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胞络也。

况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司纳受,脾司运化,皆为仓廪之官。

五味入胃,脾实转输,故曰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居小肠之下,主出糟粕,是名变化传导)。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之水谷而厘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故曰化物)。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

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气治,则水道疏通,故名决渎之官)。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居卑下,故名州都之官。

经曰∶水谷循下焦而渗入膀胱。

盖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藏者,皆由气化渗入,然后出焉。

旧说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者,非也)。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则不能相使,而疾病作矣)。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明则十二官皆奉令承命,是以寿永。

推此以治天下,则为明君而享至治)。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君主不明,则诸臣旷职或谋不轨,自上及下。

3.2内经选读六节藏象论()

3.2内经选读六节藏象论()

3.从勇怯角度 程杏轩:‚气 以胆壮,邪不可干, 故十一脏取决于 胆。‛
4.从精神思维角度 马元台:‚盖肝 之志为怒,心之志为 喜,……孰非由胆以 决断之者乎?‛
5.从校勘角度,疑系衍文 郭霭春:‚此文系后 人符会十二官之说,窜入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一句。‛
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一代宗师——郭霭春
生 命
根本
心者,生之本
《素问· 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 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 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 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 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含广义和 狭义
神之变也
新校正引全本及 《太素》作“处”
1.呼吸之气 2.一身之气
肺者,气之本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 《素问· 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 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 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素问· 六节藏象论
一、五脏功能及与精神活动的关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脾者,仓廩之本,营之居也
脾者,仓廪之本
营养 物质
运化 转输
营之居也
脾为后天供养人体生命活 动 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根本
二、五脏与外部组织的关系
(外华、所充五体)
心 肺 肾 肝 脾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三、五脏位置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心 肺 肾 肝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课件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课件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六节:一年分为六个时间段节,古人以 “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称 为一节,每年三百六十日,分为六节。
藏象:藏于内部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部 的征象。
本篇先论“六节”的气候变化及其对人 体和疾病的影响(未选),继而论人体藏象, 故名。
内容提要
本篇在论述把一年分为六个时间 段节以研究人体和疾病与自然气候 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藏象学 说。课文节选其中有关藏象学说的 内容,包括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与体表组织和自然界四时的通应关 系等。
(五)五脏的四时阴阳属性
1.心通于夏气,是用夏天阳热炽盛的气候来比喻说 明心为火脏,以阳气为主,具有温热的特点。
2.肺通于秋气,秋令气候渐凉爽,万木凋谢,百花 凋落,自然界阳气渐收敛,以此比喻肺为清肃之 脏,具有宣降的特点。
3.肾通于冬气,冬天气候寒冷,万物收藏,阴气收敛, 动物蛰伏以比喻肾为封藏之脏,具有主蛰藏精气密固 阳气之特征。
3.肝者,罢极之本:肝藏血,调节人体血量, 主管血液的分配。所以肝藏血以养筋、柔筋、 主管肢体活动,有消除疲劳的作用。
4.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 之本:这是指脾胃等消化器官是人身营养物质 化生之源,故曰“营之处也”。饮食物摄入 后,必须经过胃的腐熟水谷,脾的运化精微, 三焦的气化作用,小肠的化物、泌别清浊,大 肠的传导糟粕,膀胱的通利洲都,分工协作共 同完成转化水谷五味,摄取精微,排出废物的 作用,是体内水谷的运化、产生营养的根源。
(三)气味相合,滋养五脏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二、论藏与象之间的关系
(一)“藏象”的含义及藏象学说
藏:居于体内的脏腑;象:脏腑反映 于外的征象及脏腑自身的实质形象。张景 岳:“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内经选读第二章第一节脏腑

内经选读第二章第一节脏腑

3、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 之美,不可胜极: • 植物有五味,阴阳变化使五味不同,尝不尽吃不遍 4、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 嗜欲:万物各自的特点 • 所通:通天地、自然阴阳 • 万物各有特点,是因为各自阴阳组成不同 • 为下文藏象做铺垫,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
5、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 食:通饲,给予,喂养 • 五气:寒暑燥湿风,代指供人呼吸之气 • 五味:酸苦甘辛咸,代指饮食 6、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 修明:明润光亮 • 彰:明显,即声音洪亮
[串讲]
1、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 气合:阴阳二气相合 • 正名:确定名称 • 我听说阴阳二气相合才产生形体,因为阴阳二气 的变化产生不同名称
2、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 闻乎: • 天地、五行、六气不断运动,阴阳变化,对于万 物来说哪个阴多哪个阳多? 3、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 灵问,请陈其方: • 大神灵:黄帝,黄帝生而神灵 • 方:大概;道理
1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 州都:指水液汇聚的地方。
• 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
• 气化:此指肾气(阳)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
浊功能,包括津液的升一身之表
• 《灵枢·本脏》“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9、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受盛:接受容纳之意。盛,以器受物。
• 化物: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变化物质
•《明堂五脏论》“肠者,畅也”
10、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 作强:作用强大,功能强大,指精力充沛,动作强
劲,偏指体力。
•“匠作大将”误传“作强” ?
• 唐容川:“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 • 伎巧:指人的智慧技巧能力,即智能。伎,同技

3《内经选读》·藏象2

3《内经选读》·藏象2
第二章


第一节


前言: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 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素问·五脏别论》)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 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灵枢·胀论》)
原文导读
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
第一节 脏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姚止庵注解:“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 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 如苍术、
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
第一节 脏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由于苦味性降,故降肺气之上逆需用苦味之品。如杏仁、 黄芩、桔梗、紫菀、枳壳、贝母等微苦之品为临床常用等。同
第一节 脏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苦缓”,指心气苦于驰缓。心主血脉又藏神,心 气驰缓可致心悸、脉结代、失眠、气短、自汗等。所以治
疗上不但要益气助阳,也要敛神收气,以免阳气虚脱之变。
酸味药有收敛作用,故“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常用药 如酸枣仁,五味子,乌梅等。
第一节 脏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姚止庵注解:“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 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 如苍术、
第一节 脏

第二部分
一、五脏之象

象(原文2102)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 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 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藏气法时.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藏气法时.


广义,泛指居于体内的诸多内脏, 包括五脏六腑。 狭义,专指五脏。

①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现象 ②指形象,即内脏的解剖状态 ③指脏所通应的自然之象 二者的关系是 “以藏定象”,“从象测藏”
[学习要点]
掌握藏象的概念 掌握五脏的性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
[原文] 302 一级
10、仓廪:指贮藏粮食的仓库。《礼记· 月令》 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11、受盛:指接受容纳之意。盛,以器受物。 12、化物:指小肠将饮食物分清别浊,变化物质 的功能。 13、作强:指精力充沛,动作强劲,偏指体力。 唐容川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 人也。” 14、伎巧:指人的智慧技巧能力,即智能。伎, 同技。
2、指出五脏与体表组织的关系 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说明了 五脏与五体关系 五脏的荣华所在
3、提出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的著名观点 •此句意思是十一脏腑的功能与胆的功能密 切相关。 •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 上,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 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 者,五藏之本”等。
10、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1、器:中空的器皿。以此比喻脾、胃、大肠、 小肠、三焦、膀胱等,像器皿一样,盛装食物, 吸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排泄其中的糟粕。 本句意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 胱等藏是饮食物储藏、消化、运输的根本,是 产生营气的场所,所以称为器。 12、至阴:即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 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

《黄帝内经》选读——藏象(一)

《黄帝内经》选读——藏象(一)

《黄帝内经》选读——藏象(一)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论人之藏象原文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词解:阳;通于夏气,其性属火,故为太阳。

阳中之太阴:肺居胸中,当为阳。

但其性主收生之本,神之变:张介宾注:“心为君主而属阳,阳主生,万物系之以存亡,故曰生之本。

心藏神,神明由之以变化,故曰神之变”。

张志聪注:“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

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

”前者从心为君注,后说从心主血解,义皆通。

又《新校正》云:“详‘神之变’,全元起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律以下文“魄之处”、“精之处”、“魂之居”,则作“处”为是。

处,即居处之意。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前“阳”字指部位,后“阳”字指功能特性。

心居上焦,胸中为敛、肃降,应于秋气。

秋气敛降,对冬藏之气而言,当为“少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少阴”。

阴中之少阴:肾居下焦属阴,其功能特性以“藏精”为主而应于冬季,故“少阴”当作“太阴”。

《甲乙经》及《太素》均作“太阴”。

《灵枢·阴阳系日月》也云:“肾为阴中之太阴。

”罢极之本:罢极,历代注家见解不一,以“罢”通熊羆之“羆”,其义为胜。

羆,即熊之雌者,耐劳而多勇力,用以喻肝脏任劳勇悍之性。

阳中之少阳:肝脏应春,具有少阳生发之性,故称“少阳”。

但其位居下焦,故应作“阴中之少阳”。

黄帝内经第十五讲藏象概述

黄帝内经第十五讲藏象概述

黄帝内经第十五讲藏象概述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藏象。

藏象学说,藏象理论。

其实都是一回事。

过去我们叫藏象学说医学全.在线。

后来有人提出来应该叫藏象理论。

其实学说本身就是理论问题。

藏象学说,是我们《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

关于理论体系核心的说法,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来过,那时说的还不是《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叫藏象学说。

这个是六十年代初,湖北中医学院的西学中班,西学中班的学员,和老师们一块写的文章。

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

当初他们提出来说它叫脏腑来着,叫脏腑学说。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当然他们所说的脏腑,实际上就是说的藏象。

因为藏象不单是个脏腑问题了。

“以象而不以质”,讨论的是以象为主。

说不以质就是没有质?不是这意思。

就是它强调的是象。

所以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或者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问题提的比较早。

我在写《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时候,那是91年动笔写的。

藏象,我还没说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讲说它《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么一个提法,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就相对比较笼统一点吧。

免得在学术上出现一些分歧,其实看来这个问题,倒没有什么分歧可说的。

也就是说,把它看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上。

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意见。

关于藏象的概念,什么叫藏象?历来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较占统治地位的,或者说在学术地位,代表学术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以前关于藏象的概念,那就是说“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就是这么个观点。

因为内脏藏于体内,所以叫藏象。

还有一个说法,王冰的说法,就是“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又加个“可阅者也”。

五脏藏于体内,它的功能表现、它的形象,可以表现在外。

而且表现在外的这一部分,是可以看得到的。

阅,不是见吗?至于那个“现”字,我写成“见”字,古时候就没有“现”字。

“见”字,有时候作为表现为“现”,有时候则看得见的“见”。

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意思。

认为“可见者也”。

《内经特色教材》·第三章 《内经》的人体藏象观

《内经特色教材》·第三章 《内经》的人体藏象观
《内经讲义》·各论
第九章
《内经》的人体藏象观
第九章
1
《内经》的人体藏象观
• 第一节 直观解剖 • 第二节 天人同构
2
3
• 第三节 脏腑功能 • 第四节 藏象类推 • 第五节 血气津液
• 第六节 精神活动 • 第七节 特定部位 • 第八节 经络系统
4
5
6
7
8
1
• 第一节 直观解剖
学习指南: 1、了解《内经》当中对人体大体解剖的内容 2、熟悉脏腑概念的含义 3、掌握五脏望诊的意义
3
• 第三节 脏腑功能
学习指南:
1.掌握脏腑藏泻的含义、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的功 能特点、脏腑藏泻相反相成的关系以及“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整体观。 2.掌握奇恒之腑、传化之腑的概念。 3.掌握以封建官职制度为喻,从心为主导、脏腑分工合作以及从气机输布运
行两种方式论述脏腑功能的内容。
4.掌握五脏气机输布的特点。
3
• 第三节 脏腑 土于敦煌莫高窟,其文字除残脱第一、 第四篇目外,余基本完整。卷子原件现 藏法国巴黎图书馆,伯希和编号“3655”。
“明堂二字,其义不轻。明者,命也;堂者, 躯也。立形躯于世间,著明堂而医疗。”
3
• 第三节 脏腑功能
一、脏腑的分类(原文09301) 腦、髓、骨、脉、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 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
3
• 第三节 脏腑功能
前 言
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 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灵枢·胀论》)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 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素问·五脏别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脏

第二部分
二、脏腑阴阳属性

象(原文2102) 原文2102) 2102
第一节 脏

第二部分
三、至阴的争论 脾为至阴

象(原文2102) 原文2102) 2102
《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脾为阴中之至阴。”
肾为至阴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肾者牝脏也, 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
第一节 脏

第三部分
原文2105 2105) 脏腑的分工与功能 (原文2105)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 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 之官, 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 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 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脏焉, 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脏焉,气化则能出 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形乃大伤, 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 ,形乃大伤, 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第一节 脏

第一部分
三、脏腑藏泻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2101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 后世运用: 六腑以通为用
多虚证 多实证
第一节 脏

第一部分
三、脏腑藏泻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2101
第一节 脏
第一节 脏

[复习思考] 复习思考]
1.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1.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2.为什么说心为 生之本” 为什么说心为“ 2.为什么说心为“生之本”? 3.如何理解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的含义? 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的含义? 4.如何理解 肝者,罢极之本”的含义? 如何理解“ 4.如何理解“肝者,罢极之本”的含义? 5.藏象的含义是什么 藏象的含义是什么? 5.藏象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节 脏

脾苦湿,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姚止庵注解: 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 姚止庵注解:“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 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 如苍术、 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 如苍术、 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 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
第一节 脏

第二部分
一、五脏之象

象(原文2102) 原文2102) 2102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 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 之少阳,通于春气。 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 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至阴之类
《素问·六节藏象论》 脾 + 传化之府 = 至阴之类
第一节 脏

第二部分
四、十一脏取决于胆说 古人多肯定

象(原文2102) 原文2102) 2102
元·李东垣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 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今人多否定
郭霭春教授之《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中说:“后人符合十二官之说,窜 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句”,认为本句纯系后人所增加。
第一节 脏

肾苦燥,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燥的发生,有源自阴津不足者,有源自阳气虚衰者,如肾阳、 燥的发生,有源自阴津不足者,有源自阳气虚衰者,如肾阳、 肾气虚,在引起膀胱气化无力的同时,常出现气虚、 肾气虚,在引起膀胱气化无力的同时,常出现气虚、阳虚不能 布散津液所导致的口渴、皮肤干燥之证。辛味发散,属阳,一 布散津液所导致的口渴、皮肤干燥之证。辛味发散,属阳, 方面助肾阳肾气,行使能化气行津的功能,且入肺, 方面助肾阳肾气,行使能化气行津的功能,且入肺,能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而补充肾水,故《金匮要略》用五苓散、金匮肾 下输膀胱而补充肾水, 金匮要略》用五苓散、 气丸、栝楼瞿麦散等治疗口渴诸证。 气丸、栝楼瞿麦散等治疗口渴诸证。
原文导读
原文导读
第二章


第一节 脏 前言: 前言: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 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素问·五脏别论》)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 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灵枢·胀论》)
第一节 脏

第一部分
一、奇恒之府 脑与髓 胆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2101
骨与脉 女子胞
第一节 脏

第一部分
二、传化之府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脏腑的分类(原文2101) 2101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魄门亦为五脏使 疑点:传化之府 + 魄门 = 六腑 ?
原文导读
第二章 藏

前言: 前言: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 一、藏象与解剖 二、形脏与神脏 三、五脏与六腑
原文导读
第二章 藏
一、藏象与解剖

藏象:“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五脏生成篇》 ) 藏象: 解剖: 解剖:“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灵枢经水》)
原文导读
第二章 藏
二、形脏与神脏

形脏四:头角 、耳目、口齿、胸中 形脏四 胃、大肠、小肠、膀胱 神脏五: 神脏五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第一节 脏

肺苦气上逆,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由于苦味性降,故降肺气之上逆需用苦味之品。如杏仁、 由于苦味性降,故降肺气之上逆需用苦味之品。如杏仁、 黄芩、桔梗、紫菀、枳壳、贝母等微苦之品为临床常用等。 黄芩、桔梗、紫菀、枳壳、贝母等微苦之品为临床常用等。同 时,由于肺合大肠,所以,肺气上逆之病可通过苦味泻下大肠 由于肺合大肠,所以, 得到治疗,如宣白承气汤等。 得到治疗,如宣白承气汤等。
第一节 脏

第二部分

原文2103 2103) 象(原文2103)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 缓之。 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 收之。 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 燥之。 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 以泄之。 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原文导读
第五脏:藏而不泻 藏泻划分:五脏: 六腑: 六腑:泻而不藏 以阴阳划分: 五脏: 以阴阳划分: 五脏:为阴 六腑: 六腑:为阳

原文导读
第二章 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脏 腑 精气神 体 质

第二章


第一节


学习要点: 学习要点: 掌握脏腑藏泻的含义、五脏“藏而不泻” 六腑“泻而不藏” 1、掌握脏腑藏泻的含义、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的 功能特点、脏腑藏泻相反相成的关系以及“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整体观。 功能特点、脏腑藏泻相反相成的关系以及“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整体观。 (2101) 掌握藏象概念、以及五脏为核心,从五脏功能所主、 2、掌握藏象概念、以及五脏为核心,从五脏功能所主、内属经脉组 外应四时干日等论述藏象的内容。(2102~ 织、外应四时干日等论述藏象的内容。(2102~2104) 掌握以封建官职制度为喻,从心为主导、 3、掌握以封建官职制度为喻,从心为主导、脏腑分工合作以及从气 机输布运行两种方式论述藏象的内容。(2105~2107) 。(2105 机输布运行两种方式论述藏象的内容。(2105~2107) 理解脏腑相合、六腑名义及“肾将两脏”的含义, 4、理解脏腑相合、六腑名义及“肾将两脏”的含义,理解脾胃相合 理论中两者“生病而异”的道理,掌握“阳道实,阴道虚” 脾不主时” 理论中两者“生病而异”的道理,掌握“阳道实,阴道虚”及“脾不主时” 的含义。(2108~2109) 。(2108 的含义。(2108~2109) 掌握目与五脏的关系及视觉形成的原理, 5、掌握目与五脏的关系及视觉形成的原理,深入理解五脏开窍的理 。(2111 2114) 2111~ 论。(2111~2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