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习 第一讲: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第八单元溶液
{()100g ⎧⎪⎪⎪⎪⎧⎪⎨⎪⎩⎪⎪⎧⎨⎪⎪⎧⎪⎪⎨⎪⎪⎨⎪⎪⎪⎪⎪⎩⎩⎪⎧⎪⎨⎪⎩⎩形成过程: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分子之间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解伴随能量变化溶液温度物质的溶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否搅拌颗粒大小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方法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温度、溶剂、饱和、质量克”溶液溶解度=100%⎧⎪⎪⎪⎪⎪⎧⎪⎨⎪⎩⎪⎧⎪⎨⎪⎩⎪⎪⎨⎧⎪⎨⎪⎩⎪⎪⎪⎪⎪⎧⎪⎪⎪⎧⎪⎪⎨⎪⎨⎪⎪⎪⎪⎪⎩⎩⎩⨯⎧四要素列表法表示方法溶解度的曲线溶质、溶剂的性质影响因素温度蒸发结晶结晶降温结晶概念溶质、溶剂的性质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温度
压强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溶质质量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实验器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误差分析⎧⎪⎪⎪⎪⎪⎪⎪⎪⎪⎪⎪⎪⎪⎪⎪⎪⎪⎪⎪⎪⎪⎪⎪⎪⎪⎪⎪⎪⎪⎪⎪⎨⎪⎪⎪⎪⎪⎪⎪⎪⎪⎪⎪⎪⎪⎪⎧⎪⎪⎪⎪⎪⎪⎪⎪⎪⎪⎪⎪⎪⎪⎪⎪⎨⎪⎪⎪⎪⎪⎪⎪⎪⎪⎪⎪⎪⎪⎨⎪⎪⎪⎪⎪⎩⎩⎪⎩
第一讲 溶液的形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能力解读
知能解读:(一)溶液
1.物质的溶解
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2.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是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溶质。
注意:
①溶液可能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都是无色的。
例如,2FeCl 溶液是浅绿色的、4CuSO 溶液是蓝色的。
②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只能是一种。
③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初中课本一般学习的溶液为液态)。
④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
知能解读:(二)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溶剂之间质量的关系: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注意:
溶质的质量是指分散到溶剂里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如果没有分散进溶剂里(没溶解),就不能计算在内。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形成的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2)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3)其他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说明:
①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后,溶液的命名为“XX 溶质的XX 溶剂溶液”。
如食盐水中的溶质为NaCl ,溶剂为水,所以命名为氯化钠的水溶液,简称氯化钠溶液。
②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2Na O 、3SO 分别溶于水后生成了NaOH 、24H SO ,因此溶质是NaOH 和24H SO ,而不是2Na O 和3SO 。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
速学巧记:
固、气与液体,液体是溶剂;
液体相互溶,量多是溶剂;
只要有水在,水就是溶剂。
3.溶液的用途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农业上无土栽培的植物可以生长
在营养液里;化学实验室中用的稀硫酸等各种溶液;医疗上的各种注射液大多是溶液。
知能解读:(三)物质的溶解
1.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硝酸按;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有些物质溶解时,无明显吸热、放热现象。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固体溶解速率加快。
(2)颗粒大小:固体颗粒越小,溶解速率越快。
(3)搅拌(或振荡)也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
拓展:①酸、碱、盐溶于水所得的溶液,其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因此,酸、碱、盐的溶液均导电。
②有机物形成的溶液,如在碘酒、蔗糖水溶液中溶质、溶剂都以分子形式存在,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因此不导电。
③固体物质的稀溶液与水比较,溶液的沸点比水高,凝固点比水低。
知能解读:(四)乳化现象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如食用油放入水中振荡后得到的浑浊液体。
2.乳化
油脂难溶于水,在它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像洗洁精这样能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
拓展:
①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如泥土放入水中振荡后得到的浑浊液体。
②固体小颗粒是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也是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故悬浊液和乳浊液是不
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知能解读:(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①若改变条件(如溶剂量、溶质量、温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②对于不同溶质,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达到饱和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③对于同一种溶质,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垐垐垐垐垐垐垐垎噲垐垐垐垐垐垐垐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加入同种溶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注意:
①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若通过改变温度把熟石灰由不饱和浓液变为饱和溶液应是升高温度,若把其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可降低温度。
解题方法技巧
方法技巧:(一)溶液的判断
方法指导: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从①是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个方面来判定。
方法技巧:(二)溶液的组成
方法指导: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的组成的,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液中的溶剂只有一种。
方法技巧:(三)乳化作用
方法指导:利用洗涤剂将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这是与溶解在本质上的区别。
方法技巧:(四)溶解时的热现象
方法指导:解此类习题熟记溶解时升温、降温的几种物质即可。
须特别注意的是:氧化钙与水化合时也要放出热量,与溶解放热不同。
方法技巧:(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方法指导: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看是否溶解,若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不饱和。
方法技巧:(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方法指导:对绝大多数物质而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转化:
垐垐垐垐垐垐垐垎噲垐垐垐垐垐垐垐升高温度或加入溶剂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加入同种溶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跨越思维误区
思维误区:(一)溶液的特征是无色、透明的
剖析: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所谓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但无色、透明不是特征,因为有的溶液是有颜色的,如2FeCl 溶液呈浅绿色,4CuSO 溶液呈蓝色。
思维误区:(二)将泥土放入水中,泥土是溶质,水是溶剂
剖析:溶质和溶剂是溶液的组成部分,而泥土放入水中所形成的液体是悬浊液,不是溶液,因此不能说泥土是溶质,水是溶剂。
同样,将植物油滴入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也不能把植物油叫做溶质,水叫做溶剂。
思维误区:(三)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剖析:溶液是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例如,蒸馏水、酒精等,它们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因此它们不是溶液。
思维误区:(四)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只能是一种
剖析:溶液中的溶剂只能是一种物质,但溶质既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例如,将食盐和硝酸钾同时溶解到水中,即得二者的混合溶液,其中食盐和硝酸钾是溶质,不是溶剂。
思维误区:(五)溶液的质量或体积等于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之和
剖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因此溶液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
例如,100mL 水与100mL 酒精混合,所得酒精溶液的体积就小于200mL 。
思维误区:(六)误认为饱和溶液不能溶解任何物质
剖析:在一定温度下,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该溶质,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但不一定不能溶解其他物质。
例如,一定温度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能溶解硝酸钾,但能溶解氯化钠。
思维误区:(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剖析: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就很小。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其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可能很大。
思维误区:(八)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剖析: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不一定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如熟石灰()2Ca OH ⎡⎤⎣⎦,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其饱和溶液不会变成不饱和溶液,反而有溶质析出。
中考考点链接
中考考点:(一)溶液的概念
中考考点解读:对溶液概念的理解以及溶质、溶剂的判断,是中考的热点,考查往往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与身边的物质相结合。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中考考点:(二)溶解的速率及溶解时的热现象
中考考点解读:影响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和溶质溶解后溶液温度的变化,特别是与物理学科中气体压强变化知识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
中考考点:(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中考考点解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关系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及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