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课内试验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
4、《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09130006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Experiments课程类别:实践教学性课程必修课程实验课总学时:课程总学时:54 课程总学分:1.5 实验课总学时:54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开课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学院各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
它是有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课程任务:1.使学生通过实验的第一手材料来学习有机化学,加深对课堂上所学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反应的理解,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分析鉴定的方法;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参加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训练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是合成实验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必须在实验课教学中切实加强的重要环节。
要注意在有关的实验中反复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四、实验课基本要求、重点、难点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有机实验基本操作,基本要求:掌握有机化学实验预习、仪器领取、操作、记录、实验报告及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熟悉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的类别;掌握仪器的洗涤、磨口仪器的使用与保护;掌握塞子的钻孔和简单的玻璃工操作;重难点:认清有机实验中常用的玻璃仪器,掌握塞子钻孔的方法,玻璃管的截断和弯曲方法。
熔点管的拉制、玻璃管插入塞子的方法。
2024年《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试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5030适用专业: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试验学时数:36学时试验学分:1教材:主要参考书:《分子生物学试验指导》徐庆华等成栋学院立项教材 2024一、课程说明《分子生物学试验》以介绍分子生物学中的试验方法、试验手段和培育学生试验操作技能为其主要内容。
须要以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方面的动手实力,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通过试验,要求学生能在原有的相关理论学问基础上较全面和深化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驾驭基本的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和技巧,初步具备肯定的试验设计实力,以求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和扎实的基础。
本试验课在方法上力求经典,试验内容涉及了质粒DNA的提取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分析;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体外基因扩增及产物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二、学时安排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试验一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一、试验特点试验类型:综合试验类别:专业基础安排学时:6 每组人数:2二、试验目的1、驾驭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DNA和试剂盒提取质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驾驭琼脂糖凝胶的制备及外源DNA的检测原理。
3、了解质粒DNA的粗略定量方法。
三、试验内容提要1、将单菌落接种于3m1含相应抗生素的LB培育基中,37℃摇菌过夜;2、12,000rpm离心30sec,收集菌体;3、加200u1溶液I(含RNaseA 100ug/ml ),振荡悬浮菌体;4、加200ul新配制的溶液II,颠倒混匀;5、溶液澄清后马上加入预冷的200u1溶液III混匀后冰上放置5~10 min;6、4℃、12,000rpm离心15min,取上清,加0.7倍异丙醇混匀,室温静置5min;7、12,000rpm离心10min,70%乙醇洗涤沉淀,抽干后溶于适量水或TE,-20℃保存备用。
实验课程 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实验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实验设计、仪器使用、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等实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素养;3. 提高学生的科学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课程内容实验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1. 实验技巧训练- 软实验技能的训练,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 硬实验技能的训练,包括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实验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等。
2. 实验设计与实施-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包括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变量控制和实验步骤确定等;- 学生将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实施,学习如何准确操作实验仪器、收集数据和记录观察结果。
3.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估- 学生将学习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展示;-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结论得出。
4. 实验报告撰写- 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包括摘要、引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科学术语和逻辑结构来描述实验设计和研究结果。
四、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 讲师将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介绍实验技巧、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相关理论知识;- 学生将通过课堂笔记和课后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2. 实验操作- 学生将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学生将在实验操作中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 学生将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评估;- 学生将根据实验结果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
五、实习考核1. 实验操作考核学生将参与实验操作并根据教师要求完成实验任务,操作过程中将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操作,操作结果将作为实验操作考核的一部分。
2. 数据分析与报告考核学生将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评估,并根据要求完成实验报告撰写任务。
《试验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试验设计ExperimentDesign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32(理论20,实验12)学分:2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中文简介:《试验设计》是统计学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目标是培养掌握试验统计设计的常规技术与方法、能熟练应用统计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分析的统计专业人才。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试验设计,掌握各种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对试验设计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SPSS教学软件的演示及使用,使学生加深对操各种试验设计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分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试验设计理论方法,又掌握试验设计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实现技能。
课程基本要求如下:(一)要求学生能掌握试验设计的知识结构;(二)能使用常规的试验设计方法进行基本试验设计;(三)能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和结论解释。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中,首先始终注意紧密联系最新的试验设计方法;其次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把试验设计基本原理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结合起来讨论,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案例作为课程内容,并采用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的有趣性、可读性,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弥补一般教科书叙述简单、推论抽象的弱点,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学生讲授: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深其对某一试验设计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对某一窠例进行广泛的知识收集整理后,让学生面对大家给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学生讲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对学生的课堂陈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很好实现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试验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注:实训课中根据学院现有条件,无标本的可用模型代替)一、实验总学时数:28 学分:4必开实验个数:25二、适用专业:护理学专科三、考试方式及方法实验考核方式采取标本测验,共考核三次,包括运动系、内脏学和神经系统,采取实验标本和多媒体方式进行,每次10个标本结构名称,每个标本10分,三次测验成绩计入总成绩(30%)。
四、实验项目:实验一绪论、骨学总论、躯干骨学时: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1人(四)实验目的:辨认躯干骨主要结构,充分理解骨骼的作用。
(五)实验内容:(骨骼模型)掌握内容:观察骨的构造。
观察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特征和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观察胸骨角、肋弓的位置及形态。
熟悉内容:观察骨的分类。
观察胸骨的分部,肋的组成,肋骨的形态特点。
了解内容:观察煅烧骨和脱钙骨(图片)。
观察肋的区分。
(六)实验基本要求:必修(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全身骨挂图1套。
1.人体骨架,模型一具。
2.各类骨模型每人一件。
3.脊柱模型2套。
(八)所在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实验二颅骨学时: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1人(四)实验目的:辨认颅骨及其主要结构,充分理解骨骼的作用。
(五)实验内容:掌握内容:观察颅底内、外面的主要形态结构,眶与骨性鼻腔的形态结构,鼻旁窦位置及开口部位,颅囟的位置。
熟悉内容:观察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下颌骨的形态特点,颅顶面、侧面和后面观的主要形态结构了解内容:观察各分离颅骨的分部,眶与骨性鼻腔的组成,新生儿颅的特征。
(六)实验基本要求:必修(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全身骨挂图1套。
1.人体骨架模型一具。
2.各类骨模型每人一件。
3.颅骨模型每组一件。
(八)所在实验室:解剖学实验室实验三四肢骨学时:2(一)实验类型:验证型(二)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三)每组人数:1人(四)实验目的:辨认上肢骨,下肢骨各部骨及其主要结构,充分理解骨骼的作用。
《水泥性能检测》实验教学大纲
《水泥性能检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中/英文):水泥性能检测/ Performance Testing of Cement课程类别:专业方向特色课程课程性质:选修课程类型:独立实验课总学分:1.0总学时:16实验学时:16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水泥工艺学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课程简介《水泥性能检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水泥和混凝土方向特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水泥细度(筛析法)、水泥密度、水泥比表面积(勃氏法)、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胶砂流动度、水泥安定性、水泥凝结时间、水泥胶砂强度等实验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水泥性能检测相关技术规范,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水泥物理性能检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具备应用型人才应有的素质。
三、实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应毕业要求2、4、5,具体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水泥物理性能的测定原理与方法,熟悉实验操作流程,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2。
教学目标2:学生掌握实验结果数据处理方法,初步具有分析与解决水泥性能检测过程中的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理论、方法与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教学目标3: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工程素养,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1。
教学目标4:理解产品性能结果对生产工艺过程及工程应用的影响,评价产品生产及应用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扩宽学生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5.3。
四、实验项目及学时安排五、实验内容实验一水泥细度(筛析法)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负压筛析法测定水泥细度的原理、方法;(2)学会负压筛析仪的使用方法。
实验设备:试验筛、负压筛析仪、天平等实验内容及步骤:(1)试验准备:水泥样品按GB12573进行取样,先通过0.9 mm方孔筛,再在110±5℃的烘箱中烘干1小时,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内2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城市及城市规划研究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高年级的专业知识拓展课程。
在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了城市规划理论知识和进行了城市规划设计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和城市与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动态,使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课程基本要求
使学生获得当前城市规划领域重点和热点问题、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的有关信息,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引导学生思考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采用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由多名(包括外聘教师)主讲,介绍各自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有关问题的见解。
根据需要采用讲课、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和讨论会等多种教学形式。
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
四、试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开放式的结构,根据每年国内外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状况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拟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城市与城市规划研究的发展;人居环境与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研究;城市经济研究;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技术研究;城市交通研究等。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
与城市规划原理(1)、(2)密切相关,并由于城市规划学科的跨学科特点,与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联系紧密。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为各专题讲义,参考资料由各主讲教师自定。
八、任课教师。
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3220376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2 学时:34学时(课内学时:24课内实验:10)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3.适用专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适用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该课程属于基础课,属于先修课程5.首选教材:程恩富、徐惠平主编,周肇光副主编,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备选教材:《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大出版社,2001年版。
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7.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等各门学科的学科基础课。
它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本课程进行期间,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而且要辅导学生选择1—2个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133F04G 学分:2 周学时:6 总学时:51 开课学期:3.1开课学院:海洋学院英文名称:Genomics and Proteomics适用专业:海洋人才创新班和生物技术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课程修读条件: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网络课程地址: 无所属基层学术组织:生物与海洋科学系二、课程简介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本课程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了这一崭新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并以具体的研究成果为例,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及应用进展。
包括分子标记、比较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技术(双向电泳、生物质谱、多维液相等)、生物信息学等。
本课程是分子生物学的延伸课程,为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相关技术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素质,培养学生对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强烈的追求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基因组学(6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基因组,第二节分子标记,第三节大规模测序技术教学目标:掌握基因组结构、分子标记种类(3学时)、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大规模测序原理(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外任务和要求:以课堂内容作延伸阅读。
第二章转录组学(5学时)基本内容:转录组学概念和研究内容教学目标:了解转录组测序技术(2学时)、基因表达差异研究技术、RNAi技术(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课外任务和要求:以课堂内容作延伸阅读。
第三章蛋白质组学(6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酵母双杂交技术(2学时);第二节双向电泳技术(2学时);第三节蛋白芯片技术(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各种技术原理。
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大纲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校本课程开发课程代码: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1学时:16(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0 )2.课程性质:全校共选课3.适用专业:师范专业4.适用对象:师范专业学生5.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6.教材与参考书目:《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中小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著;《校本课程开发;小学案例》王一军吕林海著;《新课改校本研究与课程新设计》人民日报出版社著7.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与途径,掌握校本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领域开发中的相关理论问题与具体实践操作的步骤与方法,明确评价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原理与具体做法,并从校本课程开发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来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为在教学实践中能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打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含课内实验)1.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含课内实验)第一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与途径4学时本章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意义、理念与价值观等基本原理,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订与设计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节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原理一、课程资源的含义二、课程资源开发的概念与意义三、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与要求四、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第二节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二、校本课程开发对师生的要求三、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订与设计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2学时本章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本质、特点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明确活动主题设计的两大模式与组织方式,并结合案例来领会与运用。
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原理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本质与特点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可利用的资源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三、评价信息搜集过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依据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两大模式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组织方式第三章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2学时本章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其资源的种类与开发要遵循的原则,掌握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案例明确如何在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中选择与使用研究性资源。
遥感概论-试验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33003课程名称:遥感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实验总学时:20学时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类别:专业课先修课程:无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1、对学生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第一是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第二是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第三,掌握遥感信息提取的过程和方法。
本实验课是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和本课程数相关的课程知识。
《遥感概论》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能过实验验证理论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
要求掌握遥感数据获取的原理及遥感图像处理的原理和软件操作,增强学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对教师的要求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课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相结合。
3、对实验条件的要求计算机每人一台、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遥感图像等。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实验名称:Google earth浏览与ENVI软件应用基础实验内容:1. Google Earth软件的安装;2.定位、测距、路标叠加等功能的使用;3.时间滑块查看北京、上海、广州和家乡的遥感影像动态变化;4.感兴趣区域的搜寻与不同类型影像效果的对比;5.遥感图像处理软件;6. ENVI软件的安装与处理基础;7.窗口显示功能的使用与灰度图像加载;8.不同光谱库的地物反射率浏览比较。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学时:4实验目的与要求:1. 了解Google Earth软件的基本应用概况;2.掌握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入门操作;3.掌握Google地球中的五项简单有趣操作;4.掌握定位感兴趣区域,并使用导航控件、倾斜和查看地形图;5. 了解不同遥感软件的发展和ENVI的基本应用概况;6.掌握.iso软件的安装方法和License的修改;7.掌握ENVI软件的菜单模式8.掌握灰度图像的加载方法,查看灰度图像,了解图像显示特征;9.查看光谱库中典型地物的反射率波谱,理解反射率波谱的意义;10.通过时间滑块功能查看和感受我国城市化建设与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含课内实验的课程教学大纲模板和基本格式
《动物生物学》教学大纲(宋体四号加黑,1.5倍行距)
一、课程说明(宋体小四加黑)
含面向专业、学时、学分及课程类别(必修或专业选修)等。
(宋体五号)(数字、英文要求times new roman)
二、课程教学目的(宋体小四加黑)
动物生物学是综合性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应保证和加强动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物学的系统知识,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宋体五号)
三、教学基本要求(宋体小四加黑)
1、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要求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宋体五号)
2、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动物资源、国内外动物生物学发展新成就的了解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
4、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热爱生物科学、掌握动物生物学的系统知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主要教学环节(宋体小四加黑)
1、教学方法(宋体五号加黑)
课堂讲授应充分利用课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和图表、模型、标本、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帮助和指导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宋体五号)
2、主要教学环节(宋体五号加黑)
课堂讲授要突出重点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学和选学有关内容,通过实验和野外实习(绘图、标本采集与制作、野外生态观察等),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宋体五号)五、课程总学时及学时分配(宋体小四加黑)
(一)理论教学总学时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加黑)
动物生物学包括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部分内容,总学时共51学时,安排在第
一学期开设。
具体分配如下:(宋体五号)
绪论1学时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机能1学时
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及胚胎发育2学时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2学时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1学时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栉水母动物门2学时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3学时
第七章线形动物门2学时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3学时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3学时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4学时
第十一章若干小门动物1学时
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1学时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1学时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2学时
第十五章圆口纲 1学时
第十六章鱼纲 3学时
第十七章两栖纲 3学时
第十八章爬行纲 3学时
第十九章鸟纲 4学时
第二十章哺乳纲 4学时
第二十一章动物体的生命活动 2学时
第二十二章动物的进化、地理分布及多样性 2学时
(二)实验教学总学时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加黑)
动物生物学实验共20学时。
(宋体五号)
实验一:(必修/选修)学时…………………………
六、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宋体小四加黑)
(一)理论教学内容(学时)
绪论(1学时)(宋体五号加黑)
[目的要求](宋体五号加黑)动物生物学概念及动物的分类知识。
(宋体五号)
[重点难点]动物生物学概念及动物的分类知识。
第一节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宋体五号)
1、动物生物学的定义
2、动物生物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
3、动物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研究动物生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1、研究动物生物学的目的、任务
2、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第三节动物学的发展简史
1、国外动物学的发展
2、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3、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学时)(宋体五号加黑)
[目的要求] (宋体五号加黑)了解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宋体五号)[重点难点]动物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第一节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宋体五号)
1、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建立
2、细胞的基本概念
3、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化
第二节动物的组织
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
………
(二)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宋体五号加黑)(仅针对非独立设置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必修/选修)(学时)(宋体五号)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实验仪器:…………………………
4、实验操作方法:……………………
5、实验项目类型(基础、综合、设计创新)
实验二:(必修/选修)(学时)
(格式同实验一)
…………………………
七、课程考核方式(宋体小四加黑)
本课程为考试课,成绩由平时成绩(考勤占10%;作业占10%、实验成绩10%)与考试成绩(70%)三部分组成。
(简要描述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要求)(宋体五号)
八、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宋体小四加黑)
[1] 许崇任,程红. 动物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宋体五号)
[2]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 普通动物学.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昀. 生物进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主编. 昆虫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 胡玉佳. 现代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6] 郑作新,译. 动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7] Doris R L et al . Zoology.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