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

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

Ⅰ、阅读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

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

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Ⅱ、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一、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例子1】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例子2】1993年第28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例子3】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情。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993年第28题答为: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

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二、修辞方法类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例子1】1998年高考题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子2】王蒙的《湖》第四段: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下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第四段中,作者连用了5个“为了”,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例子3】20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子4】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

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加以赏析。

【例子5】20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1998年第29题答案可以整理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王蒙的《湖》答案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湖泊对人类的作用和作者对湖的深情。20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答为: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答为: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2006年天津卷第19题: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三、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例子1】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例子2】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子3】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1998年第28小题可答为:作者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愤。举例。

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⑴特征:秀美,宁静。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四、行文段落类

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例子1】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夜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题)第18题(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例子2】20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例子3】20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20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答为: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0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答为: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五、表现手法类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例子1】20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例子2】20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如下表:

20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答为:1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2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耍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20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答为:(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六、物象(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

(2

【例子1】2003年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例子2】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太子燕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风中轻吟。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

问:“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例子3】2006年重庆卷第16小题问: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思考角度: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2003年第21题答案为: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并丰富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⒉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⒊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第二例答案为:⑴是串连事件的线索。⑵渲染了悲凉的气氛。⑶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2006年重庆卷第16小题答为:(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附: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内容:1、在整体愚昧的大环境下,来表现文化的命运;2、深沉而又强烈的乡愁意识;3、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4、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化;6、重建评判坐标。)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 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

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

高考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与得分要

高考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与得分要诀 现代文阅读,目前大都考的是散文的阅读,这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本题一直是全卷各题中得分率最低的。因此在考试中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技巧,从而越过这道高考中考生的“伤心岭”。 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怎样做好散文阅读题,力争获得理想的高分呢?根据历年的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时间、地点、道具),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⑴语段结构分析。 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是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 ⑵全文层次分析

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结构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 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台湾作家琦君的《水是故乡甜》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续,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 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关键语句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

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 Ⅰ、阅读步骤: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 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 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Ⅱ、题型及其解题思路 一、人称表达类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 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三篇)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教案篇一 1.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 “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2.高考散文阅读测试重点 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有的直接考查,有的间接考查。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所以对文中所用材料的分析评价也是每次必考,只是题目难易度不一,考查形式不一。 (2)分析归纳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全国卷每次考的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反衬等。考查方式,一般不要求辨认,而是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3.命题所遵循的原则 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文学作品命题技术日趋成熟。命题者对阅读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⑴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⑵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⑶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⑷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 ⑸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简答。 二、散文阅读鉴赏步骤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步骤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步骤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考生考察文学常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高考考试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因此,熟悉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步骤,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 在做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时,不能着急看题目,应首先阅读完全文,掌握散文的主旨、大意和文化内涵。然后,通读题目,特别是题干和选项,了解题目意思和选项的要求。审题时,列一些问题和关键词,帮助自己对文章和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解答问题。 第二步:快速把握文章结构 在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中,快速把握文章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有些学生可能会保存某些句子或段落的观点,却没有把全文梳理清楚,尤其是文章的主、次、转折、承接、归纳、总结等细节问题,最终导致没有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因此,建议学生在阅读完全文和审题后,应该再仔细审视全文的结构,快速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全貌。 第三步:分析或解读文章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或解读。在具体分析时,需要围绕文章的“主题、情感、思想、方式”等方 面进行。而解读文章,需要考虑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思考或意象,需要通过多次细读和思考后理解。千万不要着急下笔,从阅读和解读文章角度,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表达,掌握作者的思想态度、文学风格和价值取向。 第四步:结合题目选择答案 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结合题目来选择答案。在开始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的类型,判断是“识记、理解、分析、评价”等情况下应先进行仔细阅读,有些题 目会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对考生进行巧妙考察。切记要详细阅读选项,在涉及文中细节表述或者作者态度分析时,要反复阅读,深刻把握。尤其是涉及到选项中有多个都具备一定可行性时,应遵循看选项而不是看题目的答题原则,再次确认是否有“确 凿证据”,或者是否与前后文的主旨或意图相一致。 总结: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步骤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是考试中难点之一,想要取得好的成绩,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在解答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时,需要分析和解读文章,结合题目选择答案,掌握文章结构和内涵,以准确地回答问题。在复习阶段,还需要坚持增强词汇积累和阅读技能,增强语感和写作能力。只有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技能提升,才能自信应对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大全6篇,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大全6篇,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 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 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 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 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 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 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文: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2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语文散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二】散文阅读语句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2.二是结构上的作用: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 人称变化作用题题型设置: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散文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1、构思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3、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情、理、物、空间、文眼等) 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4、类型: 抒情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 叙事散文:如《背影》《记念刘和珍君》; 说理散文:如《鹿的穷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包括杂文和小品文;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5、阅读技巧: ①依据题材特点,晓大意; 写景状物——把握“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 写人记事——弄清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议论说理——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情理交融,把握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②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 抓标题,揣摩文意; 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和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态度; ③抓关键语句,理思路。 *各段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 *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句; *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句子; *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④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⑤品味局部语言,析含意;⑥归纳层次要点,明文意; 题型一、要点概括题 一:要点概括题之文意概括题 三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概括指向——确保方向不跑偏 2、理清思路,确定概括区间——确保信息收索全 3、检索提炼,整合答案要点——确保要点条理观

散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散文鉴赏答题技巧 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题 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 一、什么是线索作用分析 先清楚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二、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 线索作用分析“2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

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如《雨霖铃》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如《江雪》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行文思路类 【一】行文思路(或结构)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 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 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 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 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 ②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 1、常见题型: 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 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 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文化底蕴、文学内涵);结构上起到了……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⑤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揭示中心,深化主题;③总结全文;④卒章显志,揭示主题;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⑤呼应开头,使文章行文结构完整;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4)其他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二、词语或句子含义理解 1、常见题型: ①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②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或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主旨句、中心句、景物描写句) ③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结构类)

高考语文备考之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多样,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神不散”指散文用线索将材料一以贯之。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作品中的“我”为线索,好处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3)以作品中的某种情感为线索。 二、散文的分类: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抒情性散文。 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记人散文以人物为中心,与小说的区别就是看人物形象是否真实。议论性散文重理智。抒情性散文主要抒发作者主观情感,最常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直抒胸臆可以在文章的局部地方出现,不会通篇运用。 三、散文答题的关键词:思想内容方面、写法技巧方面、结构形式方面。可以三级循环答题。 四、散文阅读的八种题型: ①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含义分析题;②句段作用分析题;③环境描写作用题; ④(人物等)形象分析题;⑤原因概括题;⑥表达技巧分析题;

⑦主题归纳概括题;⑧文本意蕴探究题。 (一)、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含义分析题: 重要词语含义分析: 1、审题:说说某词语、某句子丰富含意,答题侧重内容(抓关键词 语,思考作者用意或读者的理解;理解表层意思、深层意思、言外之意);说说某词语、某句子的表现力,答题侧重手法(如修辞、结构作用)。 2、重要词语往往是: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 的词语;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运用了比喻、借代、反语等修辞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命题者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侧重词语在语段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动态的理解)。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3、方法:对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 理解,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小说散文鉴赏答题方法和答题模 板 在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解题思路和答题模板: 一、解题思路: 1、寻找作者对该人物的直接描写和评论 2、寻找他人对该人物的间接描写和评论 3、关注人物性格的变化 4、考虑人物性格形成的环境因素 5、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 6、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7、分析人物间的关系 二、答题模板: 1、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交代 2、人物性格的表现和突出 3、人物形象的暗示和烘托 4、人物心理的揭示和深化

5、人物形象的感情倾向和作者态度 6、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7、人物间关系的分析和作用 三、人物描写方法 1.直接描写: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细节 等方面描写人物形象。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对该人物的印象、感受、反响等描 写人物形象。 四、人物描写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b。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 3.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刻画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 a。展示人物性格形象。 b。深化作品主题。 c。推动情节发展。

d。渲染时代气氛。 e。凸现环境特征。 f。表达真情实感。 五、小说形象作用 1.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及社会意义。 2.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起衬托或线索作用。 3.物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使情节结构更严谨。 六、确定主人公方法 1.标题:有些作品标题就指明主人公。 2.主题: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 3.情节: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 4.形象: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主人公。 5.篇幅: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七、探究人物性格多重性方法 1.语言上分析。 2.行为上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大全

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大全 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我们要掌握散文类阅读的答题技巧争取取得高分。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高中语文阅读散文类答题技巧 1.词语理解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 (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 句子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3.筛选整合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散文阅读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4.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主次、详略、线索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衔接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4)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2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是什么?每个类型题目都有一定的规律和模板,大家只要把模板总结记好了,答起题目来自然是水到渠成。希望下面的答题格式和常用答题套路能帮到你。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答题方法及流程 1.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