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百科快速手册-黄芪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功补三焦 ① 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 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 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引自《本草纲目》) ② 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 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 ③ 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 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 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 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 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 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 病。
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 者也。”(《本经疏证》)
中药传承 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黄芪
植物功效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在中医 五行理论中,春季对应的是肝脏,因此,调养肝气对于春季的养生至关重要。黄芪[3]作为补气佳品,在春 季生发的季节能够起到一定的补气作用。
主要功用 ① 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 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 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 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② 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 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其所以治 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本草正》) ③ 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 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 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 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药品化义》) ④ 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 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 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 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 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本经逢原》) ⑤ 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 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本草便读》) ⑥ 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 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 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 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 义》)
食疗组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 15 克,大枣 10 个,白芍 15 克,桂枝、生姜、甘草各 10 克,饴糖 50 克。黄芪等六 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 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 3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乌梅各 6 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 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 30 克,赤芍、桂枝各 15 克,生姜 10 克,大枣 10 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 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4、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 250 克洗净,切块,当归 15 克、黄芪 20 克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 文火煮熟。调味服食。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 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5、参芪大枣粥:黄芪 15g,党参 10g,大枣 30g,粳米 100g。黄芪、党参煎水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 食。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大枣协同奏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 6、芪苓鲤鱼汤:黄芪 50g,茯苓 30g,鲤鱼 1 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 盐调味。饮汤吃鱼。 本方以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 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7、黄芪山地粥:黄芪 30g,山药 100g,生地黄 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 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
[5]
中药疗效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 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 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 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 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 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 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 惯。 2.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 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 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 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 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 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 5 两,主治“身体肿,发 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 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 6 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 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 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 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 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4.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 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 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 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 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5.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 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黄煌称之为“黄 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 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6.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 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 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7.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 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 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黄芪以 10~30 克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 120g 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 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 500 克。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 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8.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250 克),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150 克),小量治疗虚劳不足(75 克)。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 可达 60~100 克,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 30~60 克;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 15~30 克。
配伍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 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 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 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 10~30 克。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 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 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 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 病。
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 者也。”(《本经疏证》)
中药传承 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
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黄芪
植物功效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肝、脾、肺、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在中医 五行理论中,春季对应的是肝脏,因此,调养肝气对于春季的养生至关重要。黄芪[3]作为补气佳品,在春 季生发的季节能够起到一定的补气作用。
主要功用 ① 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 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 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 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② 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 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其所以治 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本草正》) ③ 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 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 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 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药品化义》) ④ 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 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 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 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 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本经逢原》) ⑤ 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 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本草便读》) ⑥ 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 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 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 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 义》)
食疗组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 15 克,大枣 10 个,白芍 15 克,桂枝、生姜、甘草各 10 克,饴糖 50 克。黄芪等六 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 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 30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乌梅各 6 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 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 30 克,赤芍、桂枝各 15 克,生姜 10 克,大枣 10 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 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4、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 250 克洗净,切块,当归 15 克、黄芪 20 克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 文火煮熟。调味服食。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 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5、参芪大枣粥:黄芪 15g,党参 10g,大枣 30g,粳米 100g。黄芪、党参煎水取汁,与后二者一同煮粥 食。 本方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用大枣协同奏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 6、芪苓鲤鱼汤:黄芪 50g,茯苓 30g,鲤鱼 1 尾。鲤鱼洗净,黄芪、茯苓以纱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 盐调味。饮汤吃鱼。 本方以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用于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 或有蛋白尿;亦用于老人体虚气弱,小便点滴不畅。 7、黄芪山地粥:黄芪 30g,山药 100g,生地黄 15g。黄芪、生地黄煎水取汁,山药研为粉末;将前汁煮 沸,频频撒入山药粉,搅匀,煮成粥食。 本方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
[5]
中药疗效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 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 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 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 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 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 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 惯。 2.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 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 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 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 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 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 5 两,主治“身体肿,发 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 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 6 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 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 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 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 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4.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 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 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 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 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5.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 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黄煌称之为“黄 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 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6.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 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 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7.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 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 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黄芪以 10~30 克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 120g 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 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 500 克。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 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8.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250 克),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150 克),小量治疗虚劳不足(75 克)。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 可达 60~100 克,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 30~60 克;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 15~30 克。
配伍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 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 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 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 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 10~30 克。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