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与教育》读书报告
阅读书目
《爱因斯坦》李醒民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
《爱因斯坦与教育》查有梁查宇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
《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一卷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一、缘起
二、书目简介
三、学习经历
四、教育观念
五、结论
一、缘起
1、为什么看“教育观”?
想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反思“教育的原点”,或“教育的本真”,想看看一些有思想的人物对教育的看法。
正如雅斯贝尔斯说的:“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根本追求),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
2、为什么看“爱因斯坦”?
首先,我们是物理学科教学,爱因斯坦是学物理的人不得不了解的人物。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因为爱因斯坦是我最为钦佩和敬仰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正直的人。
再次,爱因斯坦虽不是教育家,但他以旁观者清的角度对教育发表的针砭时弊的见解,往往更有价值。
二、书目简介
1、《爱因斯坦》
不是编年体例的传记,而是一部系统介绍爱因斯坦思想、贡献和人格的著作,内容包括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观念、宗教观、教育观、社会理想及人生哲学等。
2、《爱因斯坦与教育》
专门对爱因斯坦在教育方面的言论和贡献做了系统研究,进而试图找到一种培养杰出人才的教育模式,以回答当年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问题: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如何搬出自己的特色?
3、《爱因斯坦文集》
许良英等人编译,是了解和研究爱因斯坦非常重要的资料(1976年1版,2009年2版,2012增补本,3版)。分三卷:
◎第一卷,收集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通信以及谈话记录等。
◎第二卷,主要是爱因斯坦发表的物理学方面的论文。
◎第三卷,主要是爱因斯坦的社会政治言论,反映了他的一般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科学观、教育观、道德观和宗教观以及他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见解。
三、学习成长经历
● 1879年出生于具有自由思想的犹太家庭,3岁才会说话(王阳明五岁尚不能言),爱因斯坦小时候生性孤独、沉默寡言、爱幻想(非自闭,只是乐于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之中)
●5岁,父亲送给爱因斯坦一个罗盘作为礼物,罗盘磁针的行为引起了爱因斯坦内心强烈的震撼,他当时就感到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隐藏在事情背后。
(惊讶是科学发现及与世界深度交流的前提,如果我们对什么都不足为奇,那不一定说明我们更加成熟了,也可能是变得更加麻木不仁了!)
●6岁,开始在一所天主教小学上学,成绩名列前茅。并从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从此小提琴和莫扎特的音乐伴随爱因斯坦终生。(母亲音乐修养很好,鼓励爱因斯坦学习音乐,并为爱因斯坦请了小提琴老师。刚开始爱因斯坦并不喜欢这位老师,他觉得这位老师根本不懂音乐,还曾用椅子打她——由此可见爱因斯坦是有脾气的。)
由于受学校宗教氛围的影响,当然更多的是内心追求“超越”的渴望,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深深地信仰犹太教,尽管其双亲都不是犹太教徒。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他的一篇《自述》中得到了解: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样,第一条出路就是宗教,它通过传统的教育机关灌输给每一个儿童。因此,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1~2页)
尽管信仰非常虔诚,但没有持续几年,到后来接触到科学之后很快就放弃了宗教信仰。这是怎么回事,请往下看。
● 10岁,进入慕尼黑的一所中学读书,这里典型的保守僵化的教育,严酷的军事化管理,强制灌输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让爱因斯坦感到厌恶和窒息。这时候的成绩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因为不擅长记忆,因此文科成绩比较差,但是数理方面的水平远远超过学校课程。
这段时期,一个叫塔尔迈的一刻大学生经常去他家,会给爱因斯坦带些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并指导他读书,与他讨论读书心得和疑难问题。这样,在塔尔迈的指引下爱因斯坦开始读科普书籍,开始自学科学、数学和哲学。
科学方面,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认为宗教中讲的很多都没事实根据,因此在12岁时决然放弃了宗教信仰。
数学方面,12岁自学欧几里得几何学,被其中的明晰性和可靠性深深震撼(又一次被震撼)。后来有自学微积分,乃至中学快结束时,爱因斯坦的数学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中学水平达到大学程度。
哲学方面,13岁开始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黑格尔著作出了名的难读,爱因斯坦开始读康德著作,说明他的思维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尽管那时他才只有13岁,这些可都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专注自学的结果)
● 15岁,由于父亲生意的原因,举家迁往意大利的米兰,留爱因斯坦一人在慕尼黑继续学业。由于爱因斯坦极度厌恶德国教育,不久征得家人同意后,离开了慕尼黑去了米兰与家人
团聚。为了表示对德国教育的极度憎恨,爱因斯坦还放弃了德国国籍。离开德国后,爱因斯坦重新获得自由。
●第二年,16岁时,报考苏黎世联邦工业综合大学(世界名校),落榜。失败原因:语言、历史、生物较差,数学、物理、化学非常出色。
●当年10月,到瑞士阿劳中学补习。阿劳中学的教育,自由精神、宽松而鲜活的空气,让爱因斯坦终生难忘,因为这正是爱因斯坦所梦寐以求的。在阿劳中学,老师是学生的朋友,老师不依赖权威而是以热情淳朴打动学生,强调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可以说,这里真正实现了教育民主,这种自由民主的气氛激发了爱因斯坦的创造热情。就在这一时期,爱因斯坦产生了著名的追光的想法。
(A.爱因斯坦后来发表的一些教育的观念,深受阿劳中学这段学习经历的影响。
B.创造的本质是富裕力的自由发挥。要实现这些,首先在内要养出充裕富足的力,在外要有宽松自由的环境)
●次年,17岁,爱因斯坦终于考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大学期间,爱因斯坦喜欢呆在实验室,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其余时间则用来自学。关于爱因斯坦大学期间的学习,爱因斯坦这样回忆道:“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秩序,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性正是我最为欠缺的。于是我逐渐学会抱着某种负疚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生活,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但是我‘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
可惜爱因斯坦这种独特的性格和学习方式并未得到老师们的赞赏,相反许多老师对爱因斯坦意见相当大,有老师曾经对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你这个小伙子确实很能干,非常能干。不过你有一个大毛病:别人叫你干的事,你一件也不肯干。”可能正是这个原因,爱因斯坦毕业后学校没让他留校,他失业了。
● 1900年8月-1902年6月,待业。失业期间,爱因斯坦从未放弃对科学的迷恋,也从未失去自信心和幽默感。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自嘲道:尽管如此,我还是在想方设法,并且不让自己失去幽默感···上帝创造了驴子,并给了他一张厚皮。···至于科学,我在脑子里已经得到了几个奇妙的想法,必须及时地把它们写下了···
● 1902年6月,在同学格罗斯慢的帮助下,爱因斯坦在瑞士伯尔尼的专利局找到了工作。这对爱因斯坦帮助很大,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这是对我的一个拯救,要不然,即使未必死去,我也会在智力上被摧毁了。”事实上,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工作的这几年,是爱因斯坦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且看以下这段时期,爱因斯坦的学习方式。
● 1902-1905年,爱因斯坦、索洛文、哈比希特三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它们戏称为“奥林匹亚科学院”。它们经常聚到一块共同学习一些科学和哲学名著,也有一些文学作品。他们互相学习、切磋、争论,深入到科学原理的基础中。后来又认识了贝索,他们之间建立了真诚的友谊,贝索是一个像“助产士”样的人,博览群书、勤学好思,在与贝索的讨论中爱因斯坦往往能受到很大的启发。
● 1905年11月索洛文离开伯尔尼,奥林匹亚科学院宣布结束。就在1905年,爱因斯坦一口气发表了5篇论文外加一篇他的博士论文,在物理学上至少在四个方面的重大贡献: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