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绪论

1.1改革以来的增长和下个世纪的展望

1.2长期增长所面临的制度障碍

值得担忧的问题:1经济的周期波动;2.腐败现象的滋生;3银行体系的弊病;4.国有企业的亏损;5经济差距的扩大;6.粮食生产的问题;

1.3本书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经济改革之前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

2.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

3.中国改革和发展势头是否得以持续;

4.为何中国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步履维艰。

2.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2.1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重点是苏联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

2.2重工业的基本特色与中国经济现实(重点是双方的矛盾)

基本特征:建设周期长;需从国外引进设备;初始投资规模巨大。

2.3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

核心在于全面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为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政策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低利率政策;2.低汇率政策;3.低工资和能源、原材料低价政策。4.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政策;

2.4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

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统收统支”

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形成。

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2.5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实现农业经营的人民公社化

2.6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

苏联、东欧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体系类似:

原因:一、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强烈赶超愿望。二、在发展中国家占有重要位置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主张的影响。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学中政府干预主义倾向的影响。

于是形成了类似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1.体制的逻辑起点是其赶超型发展战略选择。

2.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是这种经济体制的核心。

3.高度统治的管理体制是扭曲政策的实施保障。

这一套执行扭曲政策的管理体制包括:

1.为控制经济命脉而推行经济的国有化或过高的国有经济比重;

2.政府参与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实行垄断贸易,为扶持没有自生能力的工业而建立产业保护制度和设置进入障碍。

3.为了向处于战略优先地位的产业提供优惠的投入条件而订立利率上限并控制金融业,实行金融压抑。

4.为了鼓励工业发展和鼓励工业企业家而实行的向城市倾斜的社会福利政策。3.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

3.1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

1952年-198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5倍,但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很慢,林毅夫认为这一期间的增长率数字并不能真实反映经济水平的发展。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基数上起步的。其次,中国经济增长率在各产业之间的分布十分不平衡。第三,中国具有很高的积累率。第四,增长速度是在效率十分低下的基础上实现的。

3.2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

重工业和轻工业投资比在5—8左右。这种未能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并有效规避资金缺乏的比较劣势的资源配置所造成的后果概括为两点:

第一,产业结构中制造业部门的比例异常的高,服务业部门的比例又异常的小。第二,在制造业中,粗加工的比例很高,精加工的比例很低。

扭曲产业结构所造成的危害:第一,产业结构背离资源比较优势压抑了经济增长速度。第二,扭曲的产业结构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的低下。第三,结构扭曲使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甚微。第四,违背资源比较的产业结构导致国民经济内向性进一步提高。

3.3缺乏激励和效率低下

首先,计划配置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其次是缺乏竞争,生产效率低下。第三是劳动激励不足。

3.4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

4.比较优势战略

4.1对“东亚奇迹”的不同解释

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文化角度,其受益于儒家文化的勤勤恳恳,奉行节俭。第二种,从政治地理角度,冷战导致的西方国家和美国的投资与援助。第三种,实行外向型发展策略。

4.2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比较优势战略

亚洲四小龙放弃赶超战略的原因:人均拥有自然资源少,人口规模小。实行赶超战略的传统经济理论,把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看成是发达经济和落后经济的主要区别,但林毅夫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是一个经济中资源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主要是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相对份额。自然资源给定,劳动力取决于人口增长。主要讨论资本的变化。

若把有限的资本倾斜到某些产业上,抑制其它产业的发展,会导致四个不利点。

4.3比较优势战略和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

在一个竞争性的时常体系中,必要的制度环境建设包括:第一,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第二,有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第三,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

4.4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1,建立市场规则和实施反垄断法;2,采取独立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经济增长波动;3,建设和投资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以及需要大规模初始投资和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降低经济活动和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

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下,产业政策的本质内容:1,资源禀赋变化,产业/技术结构也相应变化;2,政府需要履行社会协调的功能;3,提供财政支持补偿企业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时的外部性。归纳起来,产业政策成功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1,提供经济比较优势变化的动态信息;2,政策目标不与现有比较优势相差太远。

4.5比较优势战略和金融危机

5经济改革的历程

5.1 1979年前后改革的不同点

5.2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第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第二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第一阶段是放权让利;第二阶段是围绕增强企业活力主题,主要为简政放权,改革税制,实现厂长负责制。(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以及现存的问题)

5.3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改革

物资管理体制的改革(两阶段);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三阶段);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5大措施)

5.4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价格改革:消费品、生产资料、要素价格的顺序,分两个阶段;汇率改革:分三个阶段,单一汇率—多重汇率—双重汇率—单一市场汇率;利率改革:进展缓慢。

5.5“摸着石头过河”的逻辑

6经济改革的成就

6.1激励机制和经营效率的改进

6.2产业结构扭曲得以矫正

首先是背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得以矫正;其次是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就业结构得以矫正;第三是内向型的国民经济结构得以矫正。对此,中国出现两个变化:1,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国外资金流入大幅增长。第四是单一依靠国家积累的投资结构得以矫正。

6.3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

7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

改革过程中隐藏着各种不健康的因素,综合表现是发展的周期性和改革进程的循环往复7.1改革与发展的周期性

“活-乱”循环的第一个表现是经济反复出现过热;第二个表现是经济中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周期性出现的高通货膨胀率;第三个表现是经济改革进程的循环往复和经济周期。政府的调整措施有四个特点。但新时代下,国有企业改革,以加速金融市场改革,才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7.2寻租活动与腐败现象

7.3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