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传记阅读(答案+详解)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答案+详解)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司马光之子)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
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上第。
光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
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
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
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
以韩绛荐,为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
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
得遗恩,悉以与族人。
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
上疏言:“比年以来,旱为虐,民多艰食。
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
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
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归于官。
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
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惟于济民则不宜吝。
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
”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康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
赐优告。
疾且殆,犹具疏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
”使召医李积于兖。
积老矣,乡民闻之,往告曰:“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
”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矣。
年四十一而卒。
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
诏赠右谏议大夫。
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
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受。
不听。
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
论曰: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
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
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
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康济美象贤,不幸短命而死,世尤惜之。
然康不死,亦将不免于绍圣之祸矣。
选自《宋史》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其子病,愿速往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B.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若将终身焉。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D.方是时,光退居于洛。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下列句中分编为四组,全都不能说明司马光“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的一组是()
①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
②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③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
④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
⑤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
⑥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侍奉父母非常的孝,在他父亲去世后,连续三天没有吃下东西;一切丧事都按《礼经》家法办理。
B.司马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在洛阳居住的时候,一些求学的士人在和他交谈时,都会有一些收获。
C.司马康活了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在他重病期间,当地的老百姓听说他找医生治病,前往劝医生说:“我们受到过他父亲的大恩啊。
”
D.后人评价说,司马光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美德发扬光大,效法贤能之人,即使不早去世,在后来的绍圣之祸中也难于幸免。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
(2)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
【答案及解析】
8答案: C(焉,都是兼词;A.今,分别是“现在”和“马上”;B 爱分别是“珍惜”和“吝啬” D 于分别是“在”和“从”。
)
9 答案:B(④是写的司马康,②指的是学识。
)
10答案:D(对象错误)
11(1)自古以来的圣贤明君,如果没有水灾、旱灾,就有对付(灾难)的办法,那么(灾难)的灾害就不是很大。
(“非”“有以”“则”各1分,句义2分)
(2)熙宁年间实行的新法为害人老百姓,天下不太安定(社会秩序混乱),忠臣正直的言论被阻止压抑不能采用、实行。
(“病”、“谠”、“沮抑”各1分,句义2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
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
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
”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
文忠公于吴。
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
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
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
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
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
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
”孝感惧而止。
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
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
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
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
”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
”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
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
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
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
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
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
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来源:学科网] (节选自《琦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
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
③焦原:枯焦的大地。
毒浪:比喻遭蹂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时四国多虞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豫: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见:表被动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4分)
译文:
(2)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3分)
译文:
(3)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
(3分)
译文:
【答案及解析】
10.D(见:称代副词,我。
)
11.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
12.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13.(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①务:力求。
②质:评定。
③泥古:拘泥于古代。
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
)(2)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
(评分建议:①负:拥有。
②遂:实现。
)
(3)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
(评分建议:①负:负担、承受。
②揭:公开、宣扬。
③于天下:状语后置句。
)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
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
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
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
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
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
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
”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
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
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
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
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
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
丁巳年,第六次
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
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
”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
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
有人说:“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只是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
”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沽名钓誉。
”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
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
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先生死在华阴,死时六十九岁。
先生没有子女,徐尚书把先生的从孙顾洪慎立为他的孙子,以便祭祀先生。
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
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
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他过着隐居孤寂的生活,数十年没有吐露过的思想,竟然不能够一吐为快,却让后起的少年从他的文集中增长见闻,那委屈已够大的了,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