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争

合集下载

利比亚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

利比亚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

利比亚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2011年2月,利比亚国内发生动乱,以后其规模急剧上升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具有外力作用的国内战争,历时8个月之后,这场战争以10月20日卡扎菲死亡、利比亚反对派的胜利而告_段落。

在利比亚战争中,北约国家对卡扎菲政府进行了政治、外交、经济尤其是军事领域的干涉。

这样的干涉,在依据上,拥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决议;在名义上,以履行‘‘保护的责任”为旗号;在司法上,有国际刑事法院颁发的对卡扎菲等的逮捕令;在对新政府的承认方面,西方国家在原政权依然控制利比亚广大区域时,就对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予以“承认”并单方面决定向该委员会移交被它们在开战后冻结的利比亚国家资产。

1抛开卡扎菲政府是否拥有道义不论,国际社会的这些行为所引发的国际法问题值得研究。

_、联合国安理会的1973号授权决议及执行(_)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国际法依据问题利比亚国内动乱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两个授权决议:一是2011年2月26日的1970号决议,二是2011年3月17日的1973号授权决议。

第二个授权决议中的允许相关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为北约武力干涉利比亚卡扎菲政府提供了直接依据。

现代国际法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一重要原则与规则之下,存在非法使用武力的“例外”情形。

国际法学界对此类例外情形有“三种例外”说与“两种例外”说之分。

前者包括自卫作战、联合国安理会采取或授权采取的军事行动、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战争;后者仅指上述三种中的前两种,其理由是前两种例外在《联合国宪章》中都可以找到依据,而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运动不仅在《宪章》中,就是在其他国际条约中均缺乏国际法层面的依据;此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其也失去现实意义。

国际社会实践中,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已经屡见不鲜,而且适用范围呈扩大化趋势。

①对此现象,人们多想当然的认为它是符合《宪章》要求的,在国内学界,认为其属于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形也基本上成为通说。

利比亚战争分析

利比亚战争分析

利比亚战争分析最近一段时间利比亚这个名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互联网等各新闻媒体上,而且伴随这个名字之后的更多是战争,还有大家习以为常的美英法为首的西方各国对其的强势军事制裁。

很多人会很好奇利比亚是怎么惹到了西方列强,它的命运是不是也将像伊拉克那样呢?现在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里面的种种原因。

说起利比亚战争的起因,必须提到的就是利比亚的内乱。

因为在各国去闯入利比亚战场的时候就是冠冕堂皇地举着干扰打击其在权政府的专制统治引起的内战暴乱,维护人民自由的旗子的。

说到利比亚产生的内乱不得不说说利比亚的历史,经受了漫长的西方殖民之后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利比亚联合王国,实行联邦制,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

1963年取消了联邦制,改名为利比亚王国。

而1969年9月1日,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统治,成立了以卡扎菲为首的革命指挥委员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

自此利比亚迎来了这位世人褒贬有加的国家领导人——卡扎菲。

在卡扎菲领导利比亚的40余年来,石油资源让他带领利比亚脱离了贫困,并跻身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但却未能换来利比亚人民的和谐。

卡扎菲严格控制着各部落首领,并对国防、外交和安全事务“一把抓”,并且由其家族成员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虽然利比亚有着非洲最高的人均GDP但却正由于收入主要来自石油缺乏产业工业,社会最下层百姓的实际收入很低。

近年来利比亚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各部族矛盾的突出,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加上卡扎菲的铁腕统治和“子承父业”的接班态势使国内各方十分不满。

而在此次中东北非乱局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恰恰就是群众对个人长期执政的厌恶,对家族政治的严重不满。

受到左邻右舍突尼斯和埃及群众运动的鼓舞,国内大批的反对派走向了街头。

而卡扎菲对群众采取了强硬的镇压手段,大大激化了矛盾。

在利比亚国内动荡不安的时候,国外势力对反对派的支持使得内战最终爆发。

在利比亚内战爆发后,美英法等西方各列强均纷纷发表声明要军事干扰利比亚暴乱。

利比亚战争原因

利比亚战争原因

利比亚战争原因利比亚战争的开端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

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利比亚战争原因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

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

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报道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

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

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

利比亚战争PPT

利比亚战争PPT
事件背景
动乱时间:2011年2月至今; 动乱原因:国内的高失业率和腐败,加上受到周边国家相继 发生的反政府示威的影响致民众上街游行。 政府应对:由总统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军对反武装力量施以武 力镇压;幵亍3月18日对外宣称停火; 国际反应:英法对利比亚政府宣称停火表示质疑;北约未就 立即对利采取军事行动达成一致。
战争中的利比亚
止战之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国正式开始军事干预利比亚
袭击利比亚
时间:北京时间3月19日; 地点:利比亚北部班加西城;
巴黎峰会:19日晚,欧盟及美国等与会各方决定对利比亚进 行军事干预;
发动袭击:峰会后,英法美等多国出动战机、巡航导弹对利 比亚政府军地面军事目标进行轰炸。
卡扎菲接受非盟停火路线图 计划
最 新 局 势
达成停火协议 旨在结束冲突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当地时间4月10日接受非洲联盟提出的停火方案, 非盟代表团主要成员今日将与反对派商谈停火。北约继续猛烈轰炸利政 府军阵地,数十辆坦克被炸毁。
停火协议主要内容
一、保护平民和结束敌对行动; 二、保障受影响的人群接受人道主义援助; 三、启动不同政党间对话,朝着结束危机的方向努力; 四、设立过渡期; 五、启动必要政治改革,满足利比亚人民诉求等。
目前,已有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希腊、意大 利、荷兰、挪威、罗马尼亚、西班牙、土耳其、英国、美国等14个北约 国家及卡塔尔、阿联酋、瑞典等非北约国参与利比亚战争。
油价、金价均上涨
原油期货周一跳涨逾2美 元。西方多国20日空袭利 比亚,令该国政局动荡加 剧,而利比亚是全球第12 大产油国,利比亚国内部 动乱已令其原油出口接近 瘫痪。

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成因与思考

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成因与思考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王伟华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成因与思考2011年3月19日,北约组织开始谋划空袭利比亚,当时俄罗斯和中国选择了弃权。

2011年3月20日凌晨,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以及卡塔尔组成多国联军发动利比亚空袭,拉开利比亚战争序幕。

德国虽然弃权,但在阿富汗策应北约的军事行动。

利比亚战争的起因还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总的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利比亚内乱;二是利比亚主要是生产石油,还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这成为了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主要原因。

为此,本文就利比亚战争的成因与思考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个原因是利比亚内乱。

利比亚的内乱主要是由于其国家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实际是封建君主式的。

卡扎菲统治利比亚长达40年,财富并没有使这个国家成为富强发达的国家,相反,民众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个部落之间的冲突日渐明显,利比亚日益成为全世界贪污腐败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利比亚人民对卡扎菲政府已经失去了信任,卡扎菲也得不到本国人民的支持,因为卡扎菲政府既无法给老百姓经济实惠,又不能维持国内和平,无法给人民安全保障。

利比亚国内的冲突和冲突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

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

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问,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

卡扎菲还利用了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很重要的岗位,这样就使政治对手失去了支持基础和威信。

不仅如此,利比亚政府还经常公开地处决那些反对他的政治活动家,然后在国家电视台上反复播放处决过程的画面。

卡扎菲政府垄断一切,唯我独尊,拒绝民主,不给本家族或本利益集团以外的人和集团任何机会。

从利比亚战争浅谈信息化战争

从利比亚战争浅谈信息化战争

从利比亚战争浅谈信息化战争
利比亚战争是2011年2月15日发起的,是抗议其长期独裁统治者阿卜杜拉·卡扎菲时,利比亚人民为实现民主自由而发起的武装反抗。

利比亚战争以手机、社交媒体的广泛
运用作为其发动和发展的信号,成为了一次“信息化战争”。

首先,利比亚战争是一场即时通讯的战争。

手机、微信QQ和Twitter等移动通讯技
术和社交网络技术提供了越来越广泛的通讯渠道,人们通过移动电话组织反抗活动,通过
推特传播最新消息等,让消息传播得更迅速、更有力,让反对派来参与抗争。

其次,利比亚战争是一场多媒体的战争。

随着高清摄像机的普及,有越来越多的视频、图片和音频被上传到网上,并被多方广泛转发,从而形成了利比亚反抗活动的完整报道,
让世界更加了解这场战争。

此外,利比亚战争也是一场知识组织的战争。

网上论坛,Wiki,blog等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共同创作的空间,学习分享信息,建立网络社区,加强民众的团结,
积极虔诚地参与反抗行动。

最后,利比亚战争也是一场全球范围的战争。

从卡扎菲的被捕到最后的获胜,这场战
争深受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实现了从国内发动到全球范围的反抗,实现了全球民
主主义运动克服极权主义统治的愿望。

以上就是利比亚战争作为一次“信息化战争”的简要评述。

通过这场战争,人们可以
看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大作用,以及战争的发动和发展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这对推动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硝烟四起的千年文明——利比亚

硝烟四起的千年文明——利比亚

1.2 利比亚简介之地理篇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总人口约6 00万,国土面积 176万平方公里,石 油储量非洲第一,世界第九;石油 产量占全球2%。北临地中海,海岸 线长约1900公里;全境95%以上地区 为沙漠或半沙漠。
1.3 利比亚简介之政治篇
卡扎菲上台之前,国内政权由伊德里 斯王朝掌控,推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
激变
2011年3月19日法国战机飞入利比亚领空, 西方多国战机对利比亚展开空袭
10月20日
僵持
利比亚战乱已持续数个月(4月-7月), 多条战线战事胶着。
转折
8月21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向通往首都 的黎波里的门户地区发起猛攻。
成功
10月20日,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在家乡 苏尔特被捕后受重伤身亡。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凯卜11月22日在首都的黎波里公布过 过渡政府成立 渡政府人员名单,宣布成立过渡政府。
1.4 利比亚介绍之古文明篇
大莱波蒂斯古城
古 老 的 竞 技 场
1
利比亚简介
2
3
利比亚战争
我看利比亚之战
2.1 利比亚战争之介绍篇
开端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多个地区抗议 要求政府下台
发展
2011年2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 决定对利比亚 实行武器禁运、冻结卡扎菲海外资产。
紧张
2011年3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 利比亚设立禁飞区。
1
2 3
利比亚简介
利比亚战争
我看利比亚之战
1.1 利比亚简介之历史篇
阿拉伯人给利比亚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 伊斯兰教。 1912年10月,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 大利的殖民地。 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 北部。利比亚 被英法两国瓜分。 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 立联邦制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国。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 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 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后改过名为大阿拉 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利比亚, 卡扎菲一直执政到2011年。

美国为什么要打利比亚有哪些原因

美国为什么要打利比亚有哪些原因

美国为什么要打利比亚有哪些原因利比亚战争,是利比亚在2011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在利比亚国内常称为“2月17日革命,对于美国打利比亚这一事件,人们议论纷纷。

下面是带来的关于美国为什么要打利比亚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首先讲美国,美国的态度很明确,就是要尽快交出军事指挥权,主要原因呢是第一,利比亚对美国的吸引力远不如伊拉克,尽管利比亚的探明石油储量占非洲第一,但是和伊拉克比起来,还是少很多,大约只占伊拉克的四分之一。

另外虽然利比亚的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对美国来说并不是那么稀罕,因为美国不像欧洲,天然气不需要大量进口。

第二个原因呢主要是来自美国国会,一个阿富汗战争,一个伊拉克战争,让美国国内的很多老百姓是叫苦不迭。

先不说战争带来的伤亡,这种人道层面上的批判,单是巨额的战争花费就让国内多失业或者在失业边缘的人怨声载道。

虽然,也有经济学家或者政策分析家对战争做深层次的分析,说打一次战,对欧洲经济的遏制,以及不由地从欧洲吸引到美国本土的资本以及这些资本创造的价值,似乎是远远超过了战争的成本,但是老百姓是看不到这些的,老百姓看到的就是政府在战场上烧纳税人的钱,而有些纳税人在后方衣食难保。

再来看英国,英国这次可以说在北约内部表现得是比较讨巧的。

首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1973号决议,英国对外宣称,我们先不采取行动,等国会投票以后再说。

结果呢,法国先头部队等不及英国国会投票就已经奔赴利比亚了,去执行他们所谓的“保护利比亚平民”的任务去了。

这个时候英国就显得很被动,但是,在紧急内阁会议的商议之后,政府还是决定,紧跟法国步伐,先行进入利比亚,再进行国会投票。

所以呢,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在英国国会针对要不要出兵利比亚投票当天,英国已经跟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行轰炸连续两天了。

但是另一方面,英国也没有背弃跟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

美国一提出要将军事指挥权移交北约,英国立马表示理解支持。

当然,他们支持呢也有另外一方面的考虑,那就是盘算了一下,相信,即使移交了,估计也不会交到英国人手里。

利比亚战争观后感

利比亚战争观后感

利比亚战争观后感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察者,我对利比亚战争的局势和影响感到震惊并深感忧虑。

从我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利比亚战争在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该地区和整个国际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首先,利比亚战争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这场战争导致了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的垮台,为利比亚带来了新的政治格局。

然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内战,各个利比亚武装组织之间的冲突和分裂导致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

这给利比亚的民众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困境,政府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无法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其次,利比亚战争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富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利比亚战争导致了石油生产的停滞,进而导致利比亚经济的崩溃。

这不仅使利比亚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也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影响。

石油价格的波动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利比亚的经济危机。

利比亚战争还给人道主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冲突导致了大量的流离失所者和难民,这些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

他们面临着饥饿、疾病和安全威胁的风险。

然而,由于战争导致的政治动荡和安全形势的恶化,救援行动往往受到限制,难以为这些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利比亚战争的影响也延伸到了整个地区。

该地区的许多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困境。

无政府状态的利比亚成为非法移民和恐怖分子渗透的温床,对于整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造成了威胁。

当我思考这一切时,我不禁对利比亚战争背后的真正目的和原因产生疑问。

战争往往是为了争夺资源、追求权力、实现政治目标或维护国家安全等原因而发生的。

然而,在利比亚战争中,人们很难看清楚到底是谁在为了什么而战。

国际干预和外部利益的介入更使利比亚战争变得复杂起来。

对于我来说,利比亚战争是一个沉重的教训。

它提醒我们,战争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战争只会带来痛苦、死亡、分裂和毁灭。

我们需要更多的谈判、对话和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

利比亚战役德国在北非的失败

利比亚战役德国在北非的失败

利比亚战役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比亚战役是欧洲战场上的重要冲突之一,它涉及到了英国和德国在北非的角逐。

然而,德国最终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失败。

本文将探讨利比亚战役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原因,并剖析其对整个战争局势的影响。

首先,在德国在北非的战略布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德国战略家错误地低估了英军在北非的实力和持久战的能力。

德国军队一开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战略计划和补给线的问题,他们未能巩固他们的地位。

此外,德国军队对于北非战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了解不足,无法适应荒凉的沙漠环境,导致战术上的不足和物资的匮乏。

其次,德国在战役中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

由于在欧洲其他地区的战斗仍在进行中,德国无法调动足够的兵力参与北非战场的战斗。

这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补充和替换战斗中的损失,并且无法形成足够的战略储备力量。

相比之下,英国能够从他们的殖民地和盟国调配更多的军队和物资,这给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明显优势。

此外,德国在指挥和领导方面也存在问题。

尽管德国有一些优秀的指挥官,如隆美尔元帅,但他们在战场上的协调和指挥能力与英军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德国军队在战役中经常陷入指挥混乱和内部争斗的困境,这限制了他们的战斗力和决策效率。

另外,德国在北非缺乏足够的空中优势。

英国皇家空军在战场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并通过利用航母等航空母舰在战略上配合地面部队。

这使得英国能够有效地对德国军队进行空中打击,并对他们的运动和后勤补给线造成严重破坏。

德国的空军支援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应对英军空袭的压力。

最后,德国在国内的战争资源限制了他们在北非的发展。

由于战争的全面爆发,德国需要将大量的资源和重点投入到欧洲战场上。

这导致他们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援和物资给北非战场的军队,从而削弱了德国在那里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利比亚战役中德国在北非的失败可以归结为几个主要原因:战略布局问题、人力资源短缺、指挥和领导不力、空中优势的缺乏以及国内资源的限制。

这场失败不仅对德国在北非的战略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更加削弱了他们在整个欧洲战场上的实力。

利比亚战争ppt

利比亚战争ppt
BACK
BACK
BACK
主要参战国
法国
此次的利比亚冲突中,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也是第一个放风 说在数小时之内对利比亚实施军事行动的国家,不是英美,而是平日低 调的法国。央视分析,地缘政治的历史恩怨,加上石油企业在利比亚的 利益,或许正是法国勇当“第一”的原因。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从地图上就 能看出来。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 家,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 立,才结束统治。 然而更重要也许是经济原因。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 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而据美国 《时代周刊》网站声称,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 资。 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政府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 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反政府武装上 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总而言之,利比亚局势的动荡,为法国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 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此,在联合国决议刚刚通过几个小时,法国就 率先向利比亚发动了攻击。 BACK
2011年3月21日 美英法等国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打击 21日进入第三天。当日美英再向利比亚发射12枚“战斧”巡 航导弹,并竭力将禁飞区向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南及以西方 向推进。 2011年3月22日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22日延续“战 斧”攻势,再向利比亚发射24枚“战斧”巡航导弹,但当地 时间21日深夜,美国空军一架战机在利比亚东北部坠毁,成 为19日开战以来美军遭受的首个重大损失。 2011年3月23日 美国开始向北约组织移交部分军事行 动主导权。
主要参战国
美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致信国会领导人称,美军正对利比亚采 取的军事行动在定性、持续时间和规模上均有“限度”。并希望 北约主导军事制裁利比亚。 美国及其盟国周一向卡扎菲部队发起了新一轮导弹袭击,此 时多国部队官员正努力缓和在干预利比亚军事方针上的分歧。 对于美国的态度,《时代》周刊分析说,美国发动伊拉克、 阿富汗战争,结果深陷战争泥潭,经济也在危机中尚未完全复苏, 因此对参加另一场战争感到有负担。

利比亚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利比亚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前路迢迢利比亚——纪念利比亚战争爆发三周年2011年3月19日(北京时间20日0时54分),位于利比亚东部的政府军装甲部队率先遭到法军战机打击,利比亚一个精锐的装甲加强团(相当于旅)包括2000多人,70多辆坦克被在一小时之内全歼于班加西郊外。

紧接着位于地中海上的美英核潜艇及军舰向利比亚综合防空系统20余处关键节点发射了超过110枚战斧巡航导弹,致使号称非洲第二的(仅次于埃及)利军综合防空系统几乎瘫痪,之后数日美国多架王牌隐身战略轰炸机B-2“幽灵”图1利比亚民众抗议北约轰炸对利比亚空军及数座机场进行了轰炸,200多架利战机被炸毁,之后数月美、英、法、挪威、丹麦、瑞典、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卡塔尔、西班牙等十余个国家出动近两万架次飞机、3个航母战斗群,四十多艘军舰潜艇对利比亚地面部队、海军、防空设施和其他各种政府、民用设施进行了滥炸,并促使8月28日反对派攻占首都,10月20日统治利比亚长达42年之久的卡扎菲在战斗中被反对派子弹击中而倒在了家乡苏尔特……“卡扎菲的独裁统治被推翻了,我们将拥有一个全新的利比亚”,一名反对派高官如是说。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茫然的,战前利比亚靠巨额石油收入人均GDP高达16255美元,(2010年)而战后利比亚人均收入只有10530美元(2012年),要知道利比亚在卡扎菲执政的第12年即1981年利比亚人均GDP就达11000美元,超过了战后,而且由于现政府为了回报西方帮其推翻卡扎菲政府将原来的石油收入由九一分成改为了七三分成,使得利比亚石油收入进一步损失。

钱没了可以挣,但人心散了却不好整了,虽然利比亚全国只有700多万(2014年)人口,但是利比亚却拥有超过140个部落,这140个部落又分成以首都的黎波里为中心的,包括利西部和中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亚”,以班加西为中心的利东部的“昔兰尼加”以及以南部塞卜哈为中心的“费赞”,利比亚在1951年独立后三大部族联盟各自都拥有很大的实力,伊德里斯王朝无法有效控制全国,当时利比亚王国俨然是一个松散的邦联体。

2019-利比亚战争论文-范文模板 (17页)

2019-利比亚战争论文-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利比亚战争论文篇一:利比亚战争论文利比亚战争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论文摘要近年来利比亚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利比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利比亚战争为世界所瞩目,而美,英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战争的干涉更使利比亚战争的发展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问题,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对利比亚战争的发展更是倍加关注。

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紧跟国家的步伐,认真分析利比亚战争。

关键字:利比亚战争国际形势中国正文1利比亚战争的原因其一,由于石油资源丰富,其依靠石油贸易占了国内生产总值得很大一部分。

在利比亚,全国人均收入有一万多美元,看似富裕,其实不然。

因为利比亚的高层贪污腐败非常严重,大型企业均为国家所有,其财富大部分为少部分有权势的人占据了。

所以,贫富差距悬殊造成了社会矛盾,失业率等增加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

其二,卡扎菲四十余年的专制统治以及其妄图实行“子承父业”的独裁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

因为这与利比亚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有关,部落成为卡扎菲成立利比亚社会主义民众国之后唯一的社会结构组织。

在利比亚,大大小小的部落有一百来个,较成规模的三十多个。

其中最大的三个是瓦法拉,图阿里和卡达法。

瓦法拉占了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位于利比亚东部港口城市,经济要地班加西附近。

图阿里则拥有五十万人,是第二大部落。

卡达法则是卡扎菲的直属部落。

长期以来,各部落间就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衡而矛盾很深。

除了卡扎菲的直属部落之外的部落对其意见都很大,历史上就曾有过部落起义像推到卡扎菲政权。

其三,由于邻国埃及和突尼斯的群众运动的鼓舞,使得大批反对派又看到了推倒卡扎菲政权的希望。

大批反对派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但遭到了卡扎菲的武力压制,这更加激化了反对派对卡扎菲的仇恨。

其四,利比亚位于三洲,两洋,五海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并且石油资源丰富,为以英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视。

国家关系论文(利比亚战争)

国家关系论文(利比亚战争)

利比亚战争小谈20101031233 张良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

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利比亚战争,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第四场西方国家为首的北约对于主权国家的大规模军事打击。

利比亚,北非的重要国家之一。

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

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国大部分均为沙漠。

利比亚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并为重要产油国之一,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利比亚现任领导人,卡扎菲!执政四十余年来,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兴办社会福利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1973年5月,卡扎菲提出了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世界第三理论”。

2008年,利当局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变化,对内继续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对外奉行灵活务实政策,积极改善与西方大国关系。

四十余年的发展,使利比亚成为非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利比亚2009年统计数据2008年人均GDP为16114美元,为非洲最高。

对于这次所谓的利比亚战争,我有着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次事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69年9月1日卡扎菲所领导的推翻国王的蹩脚的军事政变!这次所谓的军事政变,是由卡扎菲这个27岁的通讯排排长率领12名军校同学和600多名士兵进行的!一共只有1050发子弹,竟然成功的赶跑了国王!而卡扎菲传奇的一生也从此开始!卡扎菲几十年来并没有像西方各国家一样,实行总统制!而是以革命领导人的身份统治者这个国家!自卡扎菲执政之初,就与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

卡扎菲上台的第一把火就烧到了美国的身上!刚刚上台的卡扎菲就直接关闭了美国设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同时还将美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1980年,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关闭了驻利比亚大使馆。

关注利比亚战事

关注利比亚战事

八、利比亚战争感想





利比亚国内的局势由最初的国内动乱发展到如今的国际多国军事干预给了我 们很大的启示和警示,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高度警惕,由此我有几点感想: 首先,国家的稳定是民族利益,只有稳定才能使窥视的外国势力无机可乘。 从国际和国内,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企图依靠外国势力争取个人利益或分 离国家,最终都将把动乱和战火引向同胞和自己,最终落个兔死狗烹的局面。 其次,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平衡木。没有发展,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发 展,贫穷导致混乱。没有改革,发展没有动力。没有改革,无法调和国内各 阶层、各民族的矛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和改革体制,关注民生, 使人民的各种利益得到保障,并且高度关注国内各个民族的发展。 最后,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世界和平,反对各种暴力 和恐怖主义,反对别国干涉内政。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走向没落的政府有两大表现:对外软弱;对内强 权。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美 英 向 利 比 亚 发 射 战 斧 导 弹
的黎波里当地时间3月20日凌晨02:30(北京时间3月20日 08:36),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响起了连绵起伏的防空炮火 声,弹道四起,划破夜空。防空炮火弹道从不同地方升起, 持续了5分钟左右。
七、专家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 表示,如果卡扎菲站稳脚跟,美英法等国在北 非的影响力势必下降。特别是法国将遭遇外交 上的尴尬处境。短期来看,西方国家扶持反对 派是属于应急性的而非长远的考虑,属于“两 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 利比 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 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 装袭击的威胁。 19日,旨在落实安理会关于利比亚决议的巴 黎峰会通过了对利比亚立即实施军事干预的决 定,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丹麦、意大 利等国决定发动军事行动。 3月19日法国战机向利比亚军事目标开火,标 志多国军事干预正式拉开。Leabharlann 二、利比亚战争实况

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

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

简析利比亚战争的起因、性质与启示利比亚战争是由利比亚骚乱逐步演变升级而引发的一场国内战争。

经过7个月的激烈争夺,截止2011年10月20日,关键人物卡扎菲被击毙,利比亚战争基本结束。

回顾这场内战,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起因与启示产生了深思。

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对利比亚战争起因的分析(一)独裁统治,不得人心利比亚曾是意属殖民地。

1951年宣告独立,由伊德里斯一世国王领导,称利比亚联合王国。

1969年由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利比亚共和国。

卡扎菲执政后充分利用部族之争维持统治,将自己部族人员提拔到关键、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

虽然它是石油输出组织的重要国家,其原油产量占全球的2%,据统计,2010年,利比亚人均GDP约为12000美元,为非洲最高。

但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利比亚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卡扎菲家族涉足石油、天然气、通讯、基础设施建设、酒店、媒体发行及消费品发行等诸多商业领域,每年都从中获取了巨额利益。

据统计,卡扎菲家族成员在全球拥有3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

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21%的利比亚人处于失业状态。

卡扎菲对反对派的态度是毫不留情的,他不惜代价武装镇压那些表达不同意见的团体:他曾下令在三小时内屠杀了阿布萨利姆监狱中的1200名囚犯。

大多数民众处在贫困之中,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卡扎菲政权的不满情绪日渐增加,这为利比亚骚乱、战争埋下致命隐患。

此外,利比亚是一个多部落的国家,卡扎菲自己部落“卡扎法”控制着大部分武装部队,但其他部落也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现在利用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和周边国家的民主运动(如埃及、突尼斯、也门等国)起来反对他,面对这种不利状况,卡扎菲政权并没有采取任何改革措施,逐渐丧失民心。

(二)地位突出,西方垂涎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利比亚历史中的利比亚内战

利比亚历史中的利比亚内战

利比亚历史中的利比亚内战在利比亚历史中,利比亚内战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利比亚内战发生于2011年,标志着民众对穆阿迈尔·卡扎菲独裁统治的抗议升级为一场全面的武装冲突。

这场内战导致利比亚政权崩溃,并对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内战的背景利比亚历史中的内战可以追溯到卡扎菲上台之前的时期。

卡扎菲在1969年通过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成为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

在他的统治下,利比亚政权实行了独裁主义,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并且对反对派采取了镇压措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卡扎菲的统治感到不满,并开始发起抗议活动,要求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二、起因与发展利比亚内战的直接起因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

在埃及和突尼斯的抗议示威成功后,利比亚的反对派力量也开始组织示威活动,并要求卡扎菲下台。

然而,卡扎菲拒绝妥协,并派军队对抗示威者,这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利比亚内战的发展非常迅速,抗议活动迅速演变成一场全面的武装冲突。

反对派组织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试图推翻卡扎菲政权。

同时,国际社会也对利比亚内战表达了关切,并采取了干预行动。

北约成员国在2011年3月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袭,以保护平民免受政权军队的袭击。

三、内战的后果利比亚内战导致了许多深远的后果。

首先,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卡扎菲本人被发现并处决,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此后,利比亚陷入了政治的混乱和分裂状态。

各地的武装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治安的恶化。

其次,利比亚的经济遭受了重大破坏。

内战期间,许多城市和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油田和石油设施也遭到损坏。

利比亚是一个富饶的石油生产国,其经济的崩溃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利比亚内战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员流离失所和难民涌入邻国和欧洲。

此外,利比亚内战也给整个地区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邻国突尼斯和埃及都曾经历过自己的政治动荡,利比亚的内战可能给这些国家带来影响。

此外,内战还催生了恐怖主义组织的滋生,如ISIS等,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产生了威胁。

利比亚战争——精选推荐

利比亚战争——精选推荐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由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一、战争起因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利比亚国内的骚乱,起先是在政府与反政府武装之间进行的,后来由于其他国家的加入,进而演变成一场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二、战争过程利比亚战争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包括:1.国内动乱阶段。

由于卡扎菲的专制统治原因等,在利比亚国内引起了很大的骚乱,游行示威者源源不断,要求卡扎菲下台。

然而卡扎菲的态度强硬,表示不会辞去政府职务,并且要强硬对待示威者。

卡扎菲动用政府军以及机枪、迫击炮等现代武器对示威者进行了镇压,致使大批人员伤亡。

动乱进一步升级,开始有反动政府的形成,并且延及海外。

战争的发生受到了联合国的制裁,利比亚遭遇禁飞令,并被要求停止武装冲突。

但卡扎菲表面上答应,却背地里发动战争,给其他国家参展的借口,战争因此进入第二阶段。

2.多国介入阶段。

从3月19日开始发过率先空袭利比亚,美国海军于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艘军舰,向利比亚北部防控系统发动了导弹攻击,英国皇家空军派出多架战机参与随后的空袭。

之后多国如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也相继派兵和增援武器,对利比亚进行空袭和武装打击。

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利比亚遭受了不下六次空袭。

在此期间,政府军和反动政府武装也进行了多次战斗,表现为内战和外站同时发生。

但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和各国国内的其他事情的干扰和阻挠,各国相继表示减轻或撤除武装力量,使得战争进入第三阶段。

3.战争延续阶段。

4月2日,美宣布结束利比亚空袭,表示要交出空袭领导权。

【最新精选】利比亚战争

【最新精选】利比亚战争

利比亚战争,中国该思考些什么?张召忠科索沃、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倒下了,下一个目标是谁?叙利亚?利比亚战争已经打了五个半月,到现在还没有对这场战争进行准确的定性,它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是国内不同派别之间的内战还是外国势力干预下的战争?本文只想站在现代国际法立场上客观公正地评价这场战争,希望引发大家的关注。

1、关于战争定性的原则现代国际法反对战争,宣布战争为非法。

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所以,只要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并进行授权的战争,通常被认为是正义的、合法的战争,否则,则被认为是非正义的和非法的战争。

比如,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3月20日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伊拉克战争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和授权,所以属于非正义的、非法的战争。

相对而言,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海湾战争和2001年10月7日美国等对阿富汗发动的阿富汗战争都经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和授权,因而被认为是正义的及合法的战争。

根据这样一项原则,利比亚战争应该属于正义的、合法的战争,因为,联合国安理会在2月份和3月份相继通过了1970号决议和1973号决议。

1970号决议主要是对利比亚进行制裁,1973号决议则是对利比亚进行空中禁飞。

按照国际法规定,空中禁飞只能行使三个方面的权力:在利比亚领空设立空中禁飞区;对划定的禁飞区进行控制,禁止空中飞行器的起飞和降落;对于违反禁飞区命令擅自起飞和降落的飞行器有权进行警告和击落。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法英美等北约国家在五个多月的战争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了联合国安理会的空中禁飞决议?很显然,他们挂着羊头卖狗肉,借壳上市,借船出海,打着联合国授权的旗号干了很多自己的私活儿,大大超越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动战斗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对利比亚政府军的地面设施和机动目标进行数千架次的持续空袭,并与反政府武装进行空地协同作战;发射巡航导弹对利比亚境内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使用侦察机、预警机、无人机、电子战飞机对利比亚地面目标进行持续侦察监视,开展舆论战、电子战和心理战攻势,并引导反政府武装发动地面攻势;使用运输机、运输舰船向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运送通信设备和武器装备;派遣军事教官,对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进行培训;派遣特种部队嵌入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之中,使之相互之间能够协同作战,并与空中的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进行空地协同,一举攻入的黎波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有关的组织及国家;其二,北非及中东国家近来所发生
的激烈动荡;其三,利比亚的基本国情及卡扎菲的传奇经历;其四,利比亚社会动荡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大撤离;其五,联合国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其六,为什么打响进攻利比亚第一枪的是法国而不是美国;其七,战争的最新进展及可能的几种结局;其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英法对外发动的战争及其影响;其九,这场战争给中国的警示及中国对未来的未雨绸缪。
“住手”。上校心痛地大喝了一声。他们来到一间房内,把尾随的士兵挡在门外,屋里只有他和她。他看看她,把手枪递还了她,柔声问道:“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沙菲娥。"她呆呆地说完,突然跪倒在上校脚下,深情地、疯狂地吻着上校的鞋和脚。
卫兵在门外紧张地焦急地团团转,却又不敢擅自闯进去。天哪,
这么长时间,鬼知道里面会发生什么?总算门开了,谢天谢地,上校完好无缺地出来了。他和女刺客竟是满面笑容,紧紧依偎,手握着手。女刺客面若桃花,笑容可掬。卫兵们目瞪口呆,面面相觑,他们实在想象不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和她的目光都流露出温柔的爱慕,这是一种足以使任何语言都失色的光。女护士的手慢慢地垂下了,漂亮的两颊飞上了两朵红云,长长的睫毛忽闪了一下、又射来两道更加热烈、大胆、火辣辣的光。
卡扎菲微笑了,正要迎上前去,突然身边的警卫发现了,他们比上校更迅猛地冲上去,用老鹰扑小鸡一样的敏捷抓住了女护士。“哎哟“,女护士发出了一声呻吟,却分明已经带上了几分娇态,眼神飞向了上校。
1970年3月,利比亚二号人物、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贾卢德少校突然访问埃及,他求见纳赛尔的目的是请教利比亚帮埃及买一颗核弹的可行性。“卡扎菲主席希望把核弹交给埃及使用”,贾卢德说。被惊呆的纳赛尔问:“你们准备找谁买?”贾卢德回答说:“卡扎菲主席知道美国和苏联是不会卖的,但同样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可能会卖。”纳赛尔说:“据我了解,核武器是从来不会出售的。”“啊!”贾卢德说,“我们不要大的原子弹,我们只要一颗战术原子弹就行……”尽管纳赛尔再三劝阻,贾卢德还是几经周折去了中国。中国总理周恩来接待了他,并向他解释说,中国研制和试验核武器是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核武器不是用来出售的。贾卢德只好空手而归。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10月,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的殖民地。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国。
4.中心耿耿的美女保镖队
众所周知,卡扎菲拥有一支“美女保镖”卫队。卡扎菲无论到哪儿都喜欢带上这些女保镖,她们几乎成了卡扎菲身边的一块招牌。这支卫队由40多名女保镖组成,她们都是军事学院的毕业生,有的还拥有硕士学位。
这些女保镖仪态端庄,既有女性的迷人魅力,又有军人的英武气质。她们个个身手高强,射击技术精湛。每当卡扎菲出行,女保镖们便分乘军车护驾。一旦卡扎菲落座,就会站立在他的两边,警惕地巡视着周围环境。
(二)卡扎菲的传奇经历
1.派人到中国买核武器
1970年初,纳赛尔向卡扎菲介绍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重要武器对比上的差距时,卡扎菲插话说:“没什么值得害怕的,以色列只有300万人,而我们有1亿人口,我们应该立即发动全面战争,消灭以色列。”纳赛尔耐心地向他解释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允许出现可能导致核战争的局面,而以色列要是在常规战争中处于下风,会毫不犹豫地向阿拉伯人扔原子弹。卡扎菲问道:“我们有原子弹吗?”“没有。”纳赛尔无奈地回答。
货币为利比亚第纳尔。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200多万。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乍得为邻。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总统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1969年9月1日就任。
?一星期后,新婚燕尔,恩爱无限,沙菲娥既是丈夫的娇妻,又成了丈夫的贴身侍卫。不久,她又帮助丈夫训练了一支个个人长得身高体大、精通枪法的娘子军,专门担任卡扎菲上校的侍卫。
他们夫妻感情始终是如胶似膝,温爱绵绵。卡扎菲易激动,爱发怒,加之国事缠身。心情烦躁时,只要看见妻子,心中便会涌起一阵阵柔情。
埃及素来与欧洲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作为埃及重要的出口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的欧洲经济对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埃及经济发展前景,无疑是雪上加霜。治理乏力的穆巴拉克政府,长期个人统治以及总统“世袭传位”的猜疑令民众们感到强烈不满,最终酿成了此次大规模群众抗议活动。
三、利比亚的基本国情及卡扎菲的传奇经历
但是,深层次原因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在社会民生方面的滞后效应日益显现,生活遭受到严重影响的人民可能会采取各种抗议手段,以表达其对政府的不满。作为北非大国,埃及长期发展缓慢,高物价,低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仅以旅游业支撑国民经济。埃及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埃及2009年第一季度的失业人口为234.6万,失业率达9.4%。埃及政府公布的2007-2008财年失业率为8.9%。
2.与美女刺客一见钟情终成眷属
1970年9月10日的阅兵式上,一名在阅兵中担任急救的漂亮女护士悄悄地挤到了卡扎菲上校的身边。她几乎挨摸着上校的身子了,倏地拔出了手枪,抬手瞄准了上校的头颅。就在她要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卡扎菲上校恰好扭过头来看见了她。四目相对,在这突如其来的瞬间,时间、空气、喧哗、思维仿佛都凝固了。卡扎菲好像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漂亮迷人的护士是来刺杀他的,而护士也仿佛根本忘记了她的使命。丘比特的箭是如此的神妙,竞选择了这样的一刹那,同时射中了两颗心。
1981年10月萨达特总统遇刺身亡后,经全国公民投票,穆巴拉克当选为总统,并兼任埃及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在此后连续3次以唯一候选人身份参选的总统选举中,穆巴拉克均以96%以上的支持率当选。在2005年9月埃及历史上首次有多名候选人参加的大选中,仍以88.57%的绝对优势胜出,第五次当选总统。
是什么原因使埃及在此时爆发了如此大规模且步步升级的反政府骚乱?阿拉伯世界的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无疑是重要的导火索。
(一)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的组织国际联盟,通常可以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联合国对所有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开放。到2008年为止,联合国共有192个成员国。
(二)埃及社会动荡
埃及自1月25日爆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2月11日宣布辞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及其家人已离开首都开罗,抵达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红海海滨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
穆巴拉克1928年5月4日生于尼罗河三角洲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和1950年先后毕业于埃及军事学院和空军学院。1967年,他参加第三次中东战争并指挥空战,1972年4月任空军司令,同年5月兼任国防部副部长。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穆巴拉克作为空军司令为埃及军队在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获共和国勋章。
利比亚是一个部落国家。这句话颇能说明利比亚的政治现状。部落政治的确是利比亚一个特殊的政治现象。
据统计,分布在利比亚各地的部落大大小小共有几百个,中等规模的约有30多个,但真正形成气候的只有3个:瓦法拉、图阿里和卡达法。这三大部落的人数在利比亚640多万总人口中约占1/3。其中,瓦法拉部落人口最多,约有100万人,主要集中在利比亚东部港口城市、经济要地班加西附近。
图阿里拥有50万人口,是利比亚第二大部落。卡达法则是卡扎菲的直属部落,它早先曾流落于利比亚东部昔兰尼加地区。部落成员过着贫穷落后的游牧式生活,这与卡扎菲早年的生活状况很相近。
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国,探明原油储量约400亿桶,目前原油日产量约为130万桶,其中约100万桶供出口,主要出口到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原油及其石化产品出口分别占利比亚外汇收入的95%和政府财政收入的75%。利比亚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达293.41亿美元,人均5335美元。
1983年,卡扎菲访问毛里塔尼亚,当他从专机上走下来时,5位腰挎手枪、一身绿军装的女保镖紧随其后,口中高呼“卡扎菲万岁”、“革命万岁”的口号,令东道主愕然。2007年,卡扎菲访问法国时带去了30名女保镖,这些寸步不离的“美女保镖”成了巴黎摄影记者们追逐的焦点。
卡扎菲之所以对“女保镖”情有独钟,是因为她们对卡扎菲忠心耿耿。十几年前,卡扎菲险遭暗杀,当时刺客们手持冲锋枪朝卡扎菲乘坐的汽车开枪扫射,卡扎菲的女保镖们立即奋勇还击,一名叫艾莎的女保镖扑倒在了卡扎菲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雨点般的子弹。卡扎菲在那场暗杀事件中大难不死,但艾莎却献出了生命。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起使用现国名。
卡扎菲执政三十多年来,致力于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兴办社会福利和改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生活水平。1977年3月,卡扎菲发表《人民权力宣言》,宣布利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1999年4月,利比亚交出2名洛克比案嫌疑人,2003年9月,联合国解除了对利长达11年的制裁。12月,利宣布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2004年2月,利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3月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自愿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英等国的监督。利与美等西方国家关系由此改善。6月,利美复交
1981年,卡扎菲突然想起一件事要见埃及总统纳赛尔。当时负责他安全的警卫队正在南部沙漠训练。于是,卡扎菲就在未通知埃及方面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乘坐直升机去了开罗。直到飞机在开罗上空盘旋时,纳赛尔才知道卡扎菲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