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争的相关影响及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比亚战争的相关影响及启示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
【内容提要】持续 6 个多月的利比亚战争是冷战后西方干预非洲内部事务的最新案例,其产生的影响和相关启示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1. 利比亚战争反映出西方干预弱小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新模式,是当前全球力量由西向东转移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2. 非洲国家担忧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可能会借利比亚战争借尸还魂,对非洲的自主外交和一体化进程构成冲击; 3. 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有可能出现“向北看”和“向东看”,而不再是卡扎菲时代的“向南看”; 4. 围绕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大国利益博弈,再次暴露出国际关系中“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迄今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严峻现实; 5. 利比亚战争造成的武器大量扩散还客观上使得恐怖主义在非洲趁势蔓延,这不仅使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成为利比亚战争负效应的牺牲品,而且还使美国借机进一步加强其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6. 对西方借利比亚战争挤压中国在非洲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的动机不可不察。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也应该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干预模式利益博弈中国战后重建作用
2011 年8 月底,呈胶着状态长达6 个月的利比亚战事出现了重大变化。

随着反政府武装顺利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并占领卡扎菲的军政枢纽阿齐齐亚兵营,执政长达42 年的卡扎菲强人政权随即崩溃瓦解。

10 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简称“过渡委”) 二号人物,执行委员会主席( 相当于总理) 贾布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卡扎菲在当天执政当局武装攻占苏尔特的战斗中被抓获,随后因伤重不治身亡,这一消息随后得到证实。

利比亚历史上的卡扎菲时代已经不可挽回地成为了过去式。

那么,卡扎菲政权的倒台和半年之久的利比亚战争说明了什么,对非洲安全局势产生了何种影响? 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以及利战后重建中又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利比亚战争反映出西方干预弱小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新模式,是当前全球力量由西向东转移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利比亚战争在当今国际关系史上写下的绝不仅仅是个别独裁者被内外联合武力推翻,而是一种新的国际干预模式的问世。

事实上,从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再到科索沃战争,西方国家在“保护的责任”以及“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下,正通过一次次的实战摸索和创出一个新的干预模式,即以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动荡为机遇、以支持反政府武装为掩护、以联合国决议为幌子、以空中轰炸为手段、以“保护平民”为道德借口,实现推翻一国政府的目标。

这一模式在操作层面上一般要经过“三步曲”,第一步是妖魔化拟打击的国家,指责该国政权及其领导人已经“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 第二步是最大程度地在国际上孤立拟打击的国家,特别是拉拢该国所属的地区集团的主要国家,并谋求在联合国通过制裁进而是授权军事打击的决议; 第三步则是组织所谓的“志愿者联盟”力量部署并实施军事打击,实行政权更迭。

目前,西方已经在伊拉克、前南斯拉夫、科索沃以及利比亚试用了这一模式,而且可以继续适用这一模式的备选国家名单还很长。

用北约前任秘书长克拉克( Wesley Clark) 将军的话来说,早在2001 年11 月,当他与美国五角大楼的一名高级官员闲聊时,该官员就声称,现在美国打击伊拉克仅仅是个开始,今后还会打击叙利亚、黎巴嫩、利比亚、伊朗、索马里和苏丹等等。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及南非等“金砖国家”力量的增强,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权重的增加,西方国家自感其过去在世界经济中的独霸地位已不可能延续,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还需要新兴国家出手相救。

因此,在不得已让出一些国际经济事务的控制权的同时( 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的份额和投票权近年来已不断增加,G20 已取代G8 成为商讨国际经济问题的新平台) ,
西方八国集团仍牢牢把握其在世界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并伺机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其政治、外交及军事手段把中国等新兴国家好不容易获取的经济利益加以遏制甚至剥夺。

所以,无怪乎法国总统萨科齐于2011 年 5 月在法国多维尔主持召开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时( 当时利比亚战争呈僵局状态) 曾说,本次会议将不讨论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这些问题将留给20 国集团会议来讨论。

这次G8 会议主要讨论政治理念、价值观和外交原则等问题。

更耐人寻味的是,此次G8 会议也一反常态,没有邀请“金砖国家”参加对话会议。

看来,在讨论“核心价值观和政治理念”问题时,法国总统萨科齐还的确是“内外有别”的。

二、非洲国家担忧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可能会借利比亚战争借尸还魂,对非洲的自主外交和一体化进程构成冲击。

非洲联盟( 简称非盟) 在利比亚战争中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相对中立到反对的过程。

今年 3 月初,在有关是否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联合国安理会1973 号决议表决中,考虑到阿拉伯联盟( 简称阿盟) 在该决议中的积极推动,中国和俄罗斯、德国一道投了弃权票( 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南非当时则投的是赞成票) 。

其后,随着北约对利比亚轰炸的猛烈展开以及目标从“保护平民安全”转向“政权更迭”,非盟对这种过度使用联合国授权的行为转持强烈反对立场。

非盟不仅很快提出了包括保护平民和结束敌对行动、启动不同政党间对话和政治改革、设立过渡期等内容在内的政治解决利比亚危机的路线图倡议,而且南非总统祖马本人还不辞劳苦地几度亲赴利比亚,与交战双方会谈。

另外,在利比亚“过渡委”武装8 月底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后,非盟在较长的时间内并未给予其外交承认。

而且,8月24 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利比亚问题的会议上,南非最初还以“非盟尚未承认反对派合法性”为由反对解冻卡扎菲政权的15 亿美元资金为反对派所用。

同日,包括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南非前情报部长龙尼·卡斯里尔斯、南非外交部前副部长阿齐兹·帕哈德、诗人兼作家瓦利·塞罗等知名人士在内的南非200 多位精英在约翰内斯堡联合签署公开信,警告西方国家不应绕开非盟而干预非洲事务,认为非洲有被重新殖民的危险。

①来自南非的愤怒其实体现了非洲大陆的总体情绪和感觉。

4 月中旬,笔者在布隆迪、刚果( 金) 、肯尼亚等非洲国家考察时,曾就北约轰炸利比亚一事询问上述国家知识界、政界以及非政府组织人士的意见,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虽然大家在理性上不喜欢卡扎菲及其政权的个人及集权统治,但在感性上也不能接受北约对一个非洲主权国家的狂轰滥炸,同时担心殖民主义有重返非洲的危险。

另外,非盟之所以迟至9 月下旬才承认利“过渡委”的合法性( 但又埋下伏笔,要等利“过渡委”组建好具有包容性的过渡政府后才能重新拥有在非盟中的成员国席位) ,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担忧在利比亚的黑非洲人的安全以及种族主义的沉渣泛起对非洲人的整体意识以及非洲一体化进程的冲击。

利“过渡委”武装8 月底攻入的黎波里后,曾以抓捕卡扎菲雇佣军的名义大肆逮捕黑非洲人,致使利比亚监狱内的黑人囚犯数字猛增。

据利“过渡委”官员自己估计,在9 月初两周的时间内就有大约5000名黑非洲人遭拘押。

被逮捕的黑人与利比亚阿拉伯人的比例大约为10: 1。

据说,如果被抓的是利比亚阿拉伯人,只要被抓者同意不再反对利“过渡委”就会获得释放,而黑人则继续被逮捕并被送进监狱,其中既有16 岁的小青年,也有62 岁的老头等等。

事实上,这些被抓的人至少半数以上并未打过仗,根本不是卡扎菲的雇佣军,而是普通的劳工而已。

②据估计,在利比亚大约有150万非洲黑人移民( 不少人早已取得利比亚国籍) ,其中多数人为从事石油、建筑、农业以及服务部门等的低薪劳动者。

战前,这支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低薪劳动大军是利比亚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战争爆发后,许多黑人因无法返回故土而被迫滞留利比亚。

利比亚战争爆发后,有关卡扎菲花钱雇佣黑人雇佣军来为他冲锋陷阵的传闻满天飞。

有情报显示,卡扎菲在战争初期也的确花钱从黑非洲邻国乍得、尼日尔等地招募了几百至上千
人左右的雇佣军来为他打仗。

但在首都的黎波里被反对派攻占后,这些雇佣军要么追随卡扎菲的其他旧部去了苏尔特或者塞卜哈,要么脱下军装自散逃亡,实际仍在的黎波里的雇佣军恐怕已经少而又少了。

不管怎样,以抓捕卡扎菲雇佣军的名义大肆逮捕和虐待黑非洲人既有些“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味道,更使人担忧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如何能够走向民主、自由、稳定和充分尊重法治精神,而不是陷入“种族主义”的泥潭。

对此,英国《卫报》刊登的一篇题为“利比亚绚丽的革命已经因种族主义而蒙羞”的文章已经明确敲响了这一警钟。

③国际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以及国际特赦组织也均发出警告,认为目前利比亚的非洲移民和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移民,都身处危险之中。

三、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有可能出现
“向北看”和“向东看”,而不再是卡扎菲时代的“向南看”。

由于利“过渡委”扳倒卡扎菲政权主要依靠的是北约国家以及阿联酋、卡塔尔等阿盟国家,因此其上台后自然会与这些国家继续保持密切的关系,其外交政策走向因此极可能呈现“向北看”( 指北约国家) 和“向东看”( 指的是东部的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和阿盟,而非中国等东方国家) ,而不再是卡扎菲时代的“向南看”( 指推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体化以及非洲合众国的建立) 。

另外,由于对利比亚战争的不同态度,阿盟与非盟这两个地区组织之间也已出现了为争夺对北非地区的影响力而渐行渐远的迹象。

作为北非的一个阿拉伯国家,利比亚自然同时是阿盟和非盟的成员国。

卡扎菲在他执政的大部分时间原本是致力于阿拉伯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但因他在政策上的莽撞、冒进( 对外强行推行泛阿拉伯主义和输出革命) 以及他性格中狂热和随意的一面和对其他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不留颜面和口无遮拦的“抨击”,使得卡扎菲本人和利比亚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日渐疏远。

利比亚战争中具有历史性讽刺意味的一幕是,一直幻想成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卡扎菲结果成为阿盟抛弃的对象。

2011 年 2 月当利比亚危机爆发时,阿盟暂停了利比亚参加阿盟及其所有附属机构会议的资格并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在利设立“禁飞区”的决议案。

阿联酋、卡塔尔等多个阿盟成员国甚至直接参与了对卡扎菲的空袭行动。

8 月28 日凌晨,当利反对派刚刚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后不久,阿盟即刻发表声明,同意恢复自 2 月以来暂停的利比亚在阿盟的成员资格,由利“过渡委”派员担任驻阿盟代表。

和阿盟旗帜鲜明支持反对派的立场不同,非盟在利比亚问题上则相当纠结。

由于卡扎菲在其执政的最近二十年里已经把目光转向了利比亚的南面,开始醉心于非洲一体化和建立“非洲合众国”,并对周边的黑非洲邻国慷慨提供援助,许多黑非洲国家都从卡扎菲的“向南看”政策中获益匪浅。

而如今,利比亚反对派之所以能够赶走卡扎菲,靠的是北约的支持和卡塔尔等海湾富国的撑腰,非洲国家因此担心利反对派上台后也必定会采取亲西方、亲海湾国家,而疏远非洲的政策,这将给非洲的地缘政治、非洲一体化的追求以及非洲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 卡扎菲的投资遍布非洲25 个国家。

利比亚还是非洲发展银行的主要持股股东。

另外,在利比亚大约有150 万非洲黑人移民,其中多数人为从事石油、建筑、农业以及服务部门等的低薪劳动者。

如尼日尔就有20 万劳工在利比亚,侨汇收入是这些相邻黑非洲国家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 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另外,利“过渡委”武装以抓捕卡扎菲雇佣军的名义大肆逮捕黑非洲人,这一“种族主义”的序幕不仅加深了非盟的忧虑,也使人有理由担忧未来利比亚与非盟以及黑非洲邻国的关系。

更进一步说,阿盟和非盟的关系也在经受利比亚战争所带来的新考验。

四、围绕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大国利益博弈,再次暴露出国际关系中“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迄今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严峻现实。

随着卡扎菲强人政权的倒台和卡扎菲本人退出历史舞台,尽管利比亚战场上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围绕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未来发展主导权的争夺以及利益分配的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则已经早早打响。

在围绕利比亚问题的大国和国家集团博弈中,法国以及北约作为利比亚反对派的坚定支持者自然不甘心战后利比亚发展的主导权旁落。

在利比亚战事中冲锋在前并率先承认利“过渡委”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不仅在利“过渡委”武装攻入的黎波里后的第一时间邀请利“过渡委”主席贾利勒访问巴黎,而且还分别致电各国领导人筹划召集了9 月1日在巴黎召开的名为“利比亚之友”的有关利比亚战后重建的国际会议。

此外,我们还看到贾布里勒出现在意大利罗马,据悉,意大利能源巨头埃尼公司已经率先与利“过渡委”签订了第一单石油合同。

此前对“空袭”投弃权票并且未参加北约军事行动的德国也赶紧向利“过渡委”示好,紧急提供了 1 亿欧元的援助。

俄罗斯则在9 月1日巴黎会议召开的前夕宣布承认利“过渡委”的合法性,并在次日邀请利“过渡委”主席贾利勒访问莫斯科,明确提出,希望战前两国间签署的条约和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义务继续有效并得到履行,同时探讨新的石油等资源的合作开发。

9 月15 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卡梅伦还联袂访问利比亚,成为“后卡扎菲时代”最先访问这个北非国家的外国元首。

在纷纷登场的各种“紧急会议”和访问中,如何在战后利比亚丰厚的石油资源开发以及巨大的战后重建订单中多分到一些份额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

利比亚石油储量估计约430 亿桶,居非洲首位。

北约空袭前原油每日产量约160 万桶,虽仅占全球原油供应量的约2%,却属全球少数的高质量低硫轻质原油。

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油气来源国之一,利比亚石油产量的88% 出口到了欧洲,其中出口意大利的占出口总量的28%,法国占15%、德国和西班牙各约占10%。

战前,意大利是在利比亚拥有最多石油开采与生产份额的西方国家。

对此,自认为对利比亚反对派的胜利立有汗马功劳的法国自然不会太买账。

有报道说,利反对派曾以石油利益换取法国的支持,承诺战后法国可以控制利比亚35% 的石油生产。

法国外长阿兰·朱佩也不加掩饰地把法国介入利比亚军事冲突称作是“对未来的投资”。

①有“投资”就必然要着眼于“回报”。

可以预计的是,不仅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即使是参战的法国与意大利,甚至包括与阿拉伯国家卡塔尔之间都将有一场争夺利比亚石油开采权益的博弈。

除了石油蛋糕的分割以及对将以万亿美元计的重建订单的争夺以外,主导利比亚未来政治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由法国总统萨科齐早在2008 年就倡议成立的“环地中海经济圈”( “不识时务”的卡扎菲过去拒绝加入这一机制) 则是法国等北约国家更远的战略谋划。

这个计划要求建立一个包括地中海南岸埃及、突尼斯等北非国家以及地中海东岸以色列、叙利亚、卡塔尔等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圈”,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为欧洲的战略安全建立缓冲区,而且有利于其经济版图的扩张,增强法国、欧盟及北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而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其在利比亚的石油权重并不大( 美国仅有1% 的石油是从利比亚进口的) ,但因其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也花费了近10 亿美元,因此美国也绝不甘心在这场利比亚战后利益的分割中充当看客,一些美国的石油公司如康菲石油公司、马拉松石油公司等也摩拳擦掌地希望进入利比亚。

另外,与其欧洲盟国所不同的是,作为拥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大国,美国还从全球反恐战略以及利比亚未来发展对此轮中东北非国家动荡角度以及未来该地区格局演变等深层次的影响等方面来“掂量”利比亚的份量。

美国是否打算把其成立多年却在非洲始终找不着落脚点的“非洲司令部”最终安顿在利比亚已成为人们观察的另一个焦点。

五、利比亚战争造成的武器大量扩散还客观上使得恐怖主义在非洲趁势蔓延,这不仅使非洲的和平与安全成为利比亚战争负效应的牺牲品,而且还使美国借机进一步加强其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当利比亚人以及国际社会开始将注意力放到后卡扎菲时代利比亚的发展时,8 月26日先后发生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以及利比亚邻国阿尔及利亚的两声巨大爆炸让我们不得不在利“过渡委”和北约的庆祝声中冷静观察一下这场利比亚战争带来的负面效应。

8 月26 日,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的联合国大楼遭自杀性恐怖汽车炸弹袭击,造成18 人死亡和多人受伤。

马上认领袭击案的是有着“尼日利亚的塔利班”之称的尼日利亚极端伊斯兰军事组织“博科圣地”( Boko Haram,当地豪萨语,意为“西方教育的罪恶”) 。

这还是该组织自2004 年成立以来第一次把国际组织( 更不要说是联合国) 当成它的袭击目标。

同日,阿尔及利亚提帕萨省一家军校也发生两起自杀式炸弹袭击,而且同样致18 人死亡。

毫无疑问,这两起爆炸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不能说与利比亚战争毫无关联。

长达6个月的利比亚战争造成了大量武器的流散。

姑且不论卡扎菲数次打开军火库武装平民,传闻还有10 吨芥子毒气、几百枚“飞毛腿”导弹等堪称“中等规模”的“致命杀伤性武器”行踪不定。

考虑到此次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爆炸案的制造者“博科圣地”已出现了与“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 该组织以非洲萨赫勒地区为大本营,恐怖活动范围过去主要涵盖阿尔及利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尔等四国) 联手的趋势,一旦该组织向撒哈拉沙漠以南纵深发展,这对非洲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将构成严峻的挑战。

无怪乎就连美国负责非洲军事事务的指挥官卡特·哈姆将军也担忧,北非“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索马里“青年党”和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这三大非洲伊斯兰激进组织已经开始合作,( 这不仅对非洲) 而且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均构成了威胁。


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旗号下,美国在利比亚战争之后加大了在非洲的军事介入。

9月14 日,美国以“为重开美在利比亚使馆评估安全环境”为由向利比亚派出了 4 名美国军人( 后来又很快增加到十几人) ,美国大兵的战靴终于踏上了利比亚的国土。

9 月20 日,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称,“为打击中东和非洲之间地区日益膨胀的恐怖势力,美国正在该地区秘密加速无人机基地的部署”。

据报道,此次部署无人机的在建基地共有 4 处,将分别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非洲岛国塞舌尔、位于红海与亚丁湾交界处的吉布提以及阿拉伯半岛。

另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爆料称,其实美国早在2009 年就在塞舌尔部署了“捕食者”MQ -9 无人机,而且美国及塞舌尔官方均曾确认这一事实。

②10 月中旬,美国总统奥巴马又下令向乌干达、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和刚果( 金) 等非洲国家派遣约100 名美国特种部队,协助上述国家打击乌干达反政府武装“圣灵抵抗军”。


六、对西方借利比亚战争挤压中国在非洲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的动机不可不察。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也应该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虽然利比亚战争爆发之后,北约等西方国家和组织一直打着“保护平民”、“人道主义干预”以及“支持利比亚人民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等漂亮的旗号进行干预,但其背后却隐含着争夺利比亚石油资源、扩大其在北非乃至非洲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借机挤压中国在非洲的生存空间和影响力的战略企图。

对此,美国有高官甚至在公开讲话中已不加掩饰地挑明。

如曾任里根政府财政
部助理部长、现任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和国际研究政治经济中心教授的保罗·克雷格·罗伯茨( Paul Craig Roberts) 在今年 4 月16日接受伊朗英语电视频道“新闻电视台”( Press TV) 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承认,美国中央情报局已经卷入了利比亚战争中( 支持利反对派) 。

他认为,美国卷入利比亚战争有三个理由: 第一是因为中国在利比亚拥有广泛的能源投资和基建投资并已将非洲视为未来能源的来源地,因此美国此举实质上是想把中国踢出地中海; 第二是美国希望通过组建“美国非洲司令部”来与中国抗衡,但卡扎菲却拒绝加入。

因此这次美国要借机把卡扎菲拉下马; 第三是利比亚控制着地中海部分海岸,但这些海岸并不受美国左右。


卡扎菲政权倒台后,9 月初,一些西方媒体以及利“过渡委”的某些官员曾放话称,“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要依据各国以往对“过渡委”的支持程度来给予不同的回报。

甚至有媒体断言,中国是利比亚战争后的“输家”,中国会从利比亚的战后重建中“出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