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剧本分析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北京人(节选)》教学设计

《北京人(节选)》教学设计

《北京人(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2.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重难点】1. 理解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

2.同学能感受分析《北京人》中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

【教学过程】《北京人》第一幕中给愫方说亲这场戏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一场戏所谈的是婚嫁的喜事,可是这里面却是危机四伏,紧张万分。

这四个人一张口,他们各自的心理、神态,就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思懿是不怀好意的,想借此把愫方弄走。

她有意当着众人的面提出这个问题来,就是要使曾皓不便拒绝。

曾皓为了好让愫方永远侍候他,自然不愿愫方出嫁,他就连忙摇头表示这个对象不合适,却就招来了深知他的用心的江泰的嗤笑之声。

曾皓就气愤地喊住了愫方,要她当着大家一起谈谈这个问题。

愫方一听要谈自己的婚事,自然很不好意思,推说要去煎药。

江泰却非要她留下不可。

“咳,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言外之意是:您难道就准备一辈子替人家煎药煎下去吗? 甘心做曾皓的奴隶。

对愫方是善意的嘲讽, 但同样刺痛愫方的心灵。

对曾皓不能不又是当心的一拳。

曾皓希望愫方开口回绝,他便可以乘机堵住江泰乃至思懿的嘴。

他说“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表面上都是为愫方着想,实际上言外之意是在提醒愫方:“你应当想到我。

我已经活不了几天了,不需要你再照顾我多少日子了,你何必这样急于丢下我去呢!”曾皓后又说“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吗?”明明是他耽误了愫方的婚事,而把愫方说成是“不肯嫁的女儿”,这叫一个老姑娘真是有苦难言了。

而思懿却接过话茬,阴毒地说:“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吗?’’她又用“嫁不出去的女儿”来嘲弄愫方,无疑是向愫方的心头插上一刀。

愫方对这些怨鬼般的纠缠,恶毒的嘲讽和善意的讽刺,又都一起吞了下去。

《北京人》剧目分析

《北京人》剧目分析

《北京人》剧目分析一、剧情简介《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的曾家。

曾家的少奶奶一直想让照顾曾皓的愫方嫁给曾家的房客袁任敢,而曾皓和曾文清不同意。

第三代人曾霆和他的妻子瑞贞并不相爱,曽霆真正爱的是袁任敢的女儿袁园。

寄居在曾家的曾文彩的丈夫江泰责怪曾家的人没心没肺,不管他的死活。

杜家来讨债,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最后杜家人抬走了棺材,少爷曾文清吞下鸦片断气而亡,曾霆写下了和瑞贞的离婚协议,而愫方最终决定与瑞贞一起离开曾家。

二、人物分析愫方是一个传统的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她安静聪慧,温厚而贤淑,任劳任怨地为曾家做事,从不埋怨,可以说是曾家里唯一一个“利他主义者”了。

她在曾家扮演的是一个不挣工钱的保姆,她对曾皓来说是一个看护人,对与和她有着不一样关系的曾文清来说则是他的精神支柱,而对瑞贞来说,她是大姐姐,也是瑞贞唯一值得信赖的朋友。

愫方是一个有着坚韧的性格的人,同时也有惊人的忍耐力。

在剧中江泰用好意的嘲讽来为愫方抱不平,对她说“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她何尝不知道这是好意的提醒,叫她不要再这样掏心掏肺的服侍曾皓,做曾家的奴隶了。

而他的话虽然刺痛了她的心,但她仍旧凭借着一颗强大的心把这些令人难受的事情都吞了进去,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没有意思啊!” 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是隐藏了内心怎样的惊涛骇浪,也许只有她自己清楚吧。

她以惊人的忍耐和沉默把这些令人难以容忍的东西收纳起来,从来不肯轻易在外人面前显露出来。

她心甘情愿地为曾家做着牺牲从来不求回报。

她经常一夜没睡为曾皓捶脚,早上又下厨房帮曾家做中秋节的饭菜,为瑞贞和她的孩子张罗不已,为文清的字画照顾有加。

但可惜的是她把这些好都用在了不值得用的人身上,牺牲掉了自己的大好年华。

从侧面可以看出愫方其实是一个念旧的人,在面对着她一直伺候的曾家老太爷要求她留下来时,她不忍心拒绝。

这同样也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出一些中国传统女性负面的地方,不敢尊崇自己的内心对现状作出改变。

分析《北京人》的主题

分析《北京人》的主题

分析《北京人》的主题
《北京人》通过描写曾家的腐朽、没落来表现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这一主题。

这一主题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写现在、过去、未来的“北京人”而得到表现的。

1、现在的北京人是实写。

主要人物有封建家长曾皓,儿子曾文清、儿媳曾思懿。

曾皓自私、吝啬、怕死,总是表现自己衰老多病,他最关心的是他的寿材。

曾文清是封建家庭培育出来的废物,外表温文儒雅,但什么事都不想做不会做,性格是“爱不敢爱,恨不敢恨”。

在妻子的逼迫下,他决心离家出去做事,但最终因找不到现代生活中的位置,而结束生命。

曾思懿自私、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她强送曾皓去医院为了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卖不出去;逼迫曾文清离家却又说我没逼你做事;对愫芳视为眼中钉又装出同情的样子,谋划让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一辈子侍侯她。

这一群现代北京人空虚、怯懦、腐朽,随着封建家庭的败落,表现了埋葬旧生活的主题。

愫芳是剧中最感人的艺术形象。

她出身名门,受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但父母早亡,只得寄人篱下。

她爱曾文清,是精神上的苦恋者。

她性格温柔文静,忍受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受着曾皓、曾思懿对她的精神折磨。

她性格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宁愿牺牲自己,但愿能使别人快乐的道德情操。

她自愿留在曾家就是希望曾文清在外面成了“人”。

最后她跟瑞贞一起出走,向过去告别,面向未来,表现了埋葬生活,走向新生活的主题。

她们又是未来的北京人,未来是虚写。

2、过去的“北京人”:北京猿人模型。

剧作以人类祖先“北京
人”作对照反衬,批判了不肖子孙——现在的北京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以《北京人》为题写教案

以《北京人》为题写教案

以《北京人》为题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熟练运用词汇和句型,描述北京人的性格特征;
2. 激发学生对北京人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有关北京人的诗文。

二、教学重点:
1. 熟练掌握描述北京人的词汇和句型;
2. 培养学生对北京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乡情怀;
3. 鼓励学生创作有关北京人的诗文。

三、教学过程:
Step 1. 启发
1. 师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北京人?
2. 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北京人的认识;
Step 2. 提示
1. 让学生提示一些关于北京人的特点,如:勤劳、勇敢、有担
当等;
2. 让学生说出一些有关北京人的故事,如:拯救孩子的故事、抗日战争的故事等;
Step 3. 语言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北京人的句子,让学生练习;
2. 教师出示一篇有关北京人的文章,让学生分组阅读;
Step 4. 创作
1. 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北京人的诗句,让学生模仿写诗;
2. 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北京人的描述,让学生自由发挥写故事;
Step 5. 总结
1. 让学生总结出今天所学的内容;
2. 让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感受。

《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剧本分析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了第一块五十五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开始了一段极为悲惨的历史。

曹禺先生与1940年完成了北京人剧本,作者的写作动机是: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主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反封建束缚争取自由的斗争必然胜利。

曾家是这部剧发生的地点,也是所有事件围绕的一个中心,它代表着封建旧社会时的富贵人家逐渐落没的一个群体。

把自家的主客厅跟西厢房都租给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学者。

袁任敢与女儿袁圆的散漫与曾家的“严格家教”似乎形成鲜明对比,虽只有一扇之隔,却如同两个世界。

而曾家虽迫于无奈将房屋租给袁家,却从心底瞧不上他们。

例如在第一幕中曾霆与袁圆在外戏耍打闹,甚至脱衣服泼水被大奶奶曾思懿认为“无法无天”“无教养”。

之后霆更是被曾家老太爷罚跪,以向袁家父女“示威”。

袁家跟曾家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

而增加沦落至此是有很多原因的,封建的过分繁文缛礼已经彻底腐蚀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

例如怕死的曾老太爷一边看延年益寿的偏方吃着补药,一边漆着自己的寿棺。

这对他来说是两件头等大事,虽然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威严逐渐消逝,但这两件事他是坚决不让步的。

曾老太爷似经常故意夸大他在家中当家长的威严。

但实际上她是很怕长媳曾思懿的,他是很怕死的。

年轻时过惯了阔少爷的生活,过惯了舒坦的日子。

但是没有什么治生的本领,只能坐吃山空。

他知道贫穷对一个士大夫家族中家长的地位是莫大的威胁。

他怕穷,更怕穷了以后子孙不会给他好脸色,所以他只能半死不活的生存在这个家中,将这个家交给了大奶奶。

他对女婿江泰是憎恶的,厌恶他的嚣张横肆,但是因为家族败落又不好对江泰说些什么,只能在心里厌恶。

曾老太爷对愫方是有所依赖的,首先是生理上的依赖,自己的年岁已大,不敢使唤大奶奶,迫于封建思想有不能让儿子孙子伺候,只能让这个外姓的外甥女伺候了二十多年。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1. 引言1.1 介绍《北京人》剧作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里程碑。

该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曹禺以其敏锐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人性的弱点。

《北京人》以家庭为纽带,展现了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使得《北京人》不仅是一部关于家庭的戏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之作。

通过《北京人》,曹禺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洞察,为中国戏剧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人》的背景是中国社会动荡的30年代,这一背景为剧作的冲突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其影响深远。

1.2 概述剧作的受欢迎程度《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曹禺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北京人》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题材、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剧作中呈现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使其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设计紧凑合理,语言含蓄细腻,表现手法富有戏剧性,这些因素都为《北京人》的受欢迎程度贡献了不少。

剧作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深思人生与社会,因此《北京人》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对当代舞台艺术的启示和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中国戏剧史上,《北京人》的地位不可撼动,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影响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戏剧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正文2.1 剧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以当时中国社会政治背景为背景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剧作背景主要是20世纪初中国经历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帝制的日益腐朽、封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5篇中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范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二部分是北京人的发现,第三部分是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因为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三部分是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是怎样被发现的,再根据出土的北京人遗址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最后总结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通过考古发掘,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其中,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与现代人最为相近的是山顶洞人,最著名的早期人类遗址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遗址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刚刚进入初中的新生,他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多方面的引导,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识记元谋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把握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元谋人和北京人所用工具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剧本分析

《北京人》剧本分析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了第一块五十五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开始了一段极为悲惨的历史。

曹禺先生与1940年完成了北京人剧本,作者的写作动机是: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主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反封建束缚争取自由的斗争必然胜利。

曾家是这部剧发生的地点,也是所有事件围绕的一个中心,它代表着封建旧社会时的富贵人家逐渐落没的一个群体。

把自家的主客厅跟西厢房都租给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学者。

袁任敢与女儿袁圆的散漫与曾家的“严格家教”似乎形成鲜明对比,虽只有一扇之隔,却如同两个世界。

而曾家虽迫于无奈将房屋租给袁家,却从心底瞧不上他们。

例如在第一幕中曾霆与袁圆在外戏耍打闹,甚至脱衣服泼水被大奶奶曾思懿认为“无法无天”“无教养”。

之后霆更是被曾家老太爷罚跪,以向袁家父女“示威”。

袁家跟曾家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

而增加沦落至此是有很多原因的,封建的过分繁文缛礼已经彻底腐蚀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

例如怕死的曾老太爷一边看延年益寿的偏方吃着补药,一边漆着自己的寿棺。

这对他来说是两件头等大事,虽然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威严逐渐消逝,但这两件事他是坚决不让步的。

曾老太爷似经常故意夸大他在家中当家长的威严。

但实际上她是很怕长媳曾思懿的,他是很怕死的。

年轻时过惯了阔少爷的生活,过惯了舒坦的日子。

但是没有什么治生的本领,只能坐吃山空。

他知道贫穷对一个士大夫家族中家长的地位是莫大的威胁。

他怕穷,更怕穷了以后子孙不会给他好脸色,所以他只能半死不活的生存在这个家中,将这个家交给了大奶奶。

他对女婿江泰是憎恶的,厌恶他的嚣张横肆,但是因为家族败落又不好对江泰说些什么,只能在心里厌恶。

曾老太爷对愫方是有所依赖的,首先是生理上的依赖,自己的年岁已大,不敢使唤大奶奶,迫于封建思想有不能让儿子孙子伺候,只能让这个外姓的外甥女伺候了二十多年。

曹禺《北京人》学习指导

曹禺《北京人》学习指导

曹禺《北京人》学习指导一、曹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北京人》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战争环境中,中国文坛上不约而同地浮现了一批由知名作家创作的具有文化探讨性质的作品,其中,现在已经被人们视为“名著”的就有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憩园》、《寒夜》和曹禺的《北京人》,以及萧红的《呼兰河传》等。

这些作品在面世的当时都没有彻底得到主流文坛的认同,有的作品还在很长期内向来遭到批评和冷遇。

虽然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奉献早已得到了文坛内外的公认,但曹禺的作品宛然总是伴有着不允许见而诞生的,《雷雨》如此,《日出》如此,《原野》也是如此。

然而,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却告诉我们:“在曹禺的剧作中,恐怕再没有比《北京人》受到误解的批评更多了。

这些误解的批评意见涉及对作家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基调的准确理解和评价。

有些意见在抗战期间就有影响,而在全国解放后还在假设干文学史著作中流传着。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京人》的创作与时代精神的不符。

虽然曹禺在写《北京人》时,比《雷雨》、《日出》更具批评精神,正如作者在《曹禺选集后记》中说的:“写《北京人》时,我的诅咒比拟明确些了,那种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是早晚要进棺材的!他们在争抢着寿木。

而这个人世,需要更新的血液和生命。

”但是,当曹禺在刚刚创作了反映抗战生活的《蜕变》之后,一下子又回到他开始话剧创作时的封建大家庭的旧题材的时候;当郭沫假设连续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等“战国史剧”,阳翰笙、欧阳予倩、陈白尘等分别写出了《天国春秋》、《忠王李秀成》、《大渡河》等“太平天国史剧”等一大批借古讽今的醒世之作的时候;当大家都指望着曾经话剧带来殊荣的剧坛高手曹禺,能更深刻更锋利地提醒出社会现实的根本矛盾的时候,盼来的却是一部与抗战现实几乎无关的作品,其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因此,人们将《北京人》看成是作者“于失望之余,悲哀心情的表现”,批评他“转换了方向”,“唱起了他悲哀的旧调”等等,既可看做是时代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时代的局限。

七年级历史上册 1《北京人》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1《北京人》教案 华东师大版

《北京人》《北京人》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中国古代史的开端,重点讲述了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北京人的生活。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历史可追溯到一百多万年以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自觉树立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人类起源的大致时间,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北京人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等基础知识。

2.能读懂“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明确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认识到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感悟到远古人类不断改造自身,创造古代文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考古材料再现北京人的生活情景。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导入新课: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展示神话传说《女娲造人》、《上帝造人》图片。

2 2 教师指出:传说不等于史实,只有有充分证据能证实的才可以称之为史实,人类的祖先到底是谁?人类究竟是从哪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那么,最早的人类又出现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北京人。

学习新课:一、元谋人Pp t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遗址还是挺多的,在这里呢我们着重介绍两处。

一处是我国境内生活年代最早的,那这是什么人呢?(生答元谋人)那它早到什么时候呢?(生答170多晚年)。

另一处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那这又是什么人呢?(生答北京人)二、北京人了解北京人发现的地点、生活年代、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赏析[摘要]

《北京人》赏析[摘要]

《北京人》赏析《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写的第四部杰作。

剧本中的诗的语言和诗的情调以及剧作者透过剧情,对于生活所表达的强烈鲜明的爱憎,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挖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只有在《北京人》中,才体现了曹禺“走向契可夫”的宿愿。

在曾家那间曾经煊赫一时、如今已显灰颓的小花厅里,生活被幽囚着。

一代人追忆昔日繁华,眼前只能等候死日的来临;另一代人痛心于少年时的错着,无可奈何地缅想那逝去的岁月和残破的梦境;再一代人则不甘心于死气沉沉的禁锢生活,抱着冲向新天地去的企望。

可是生活的羁绊,却使这些可怜虫群集在这间小花厅里。

难道人们就不想迈出一步去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享一下人间幸福?不过冲出这一生活的重重障碍却需要无畏的勇气,要明白这一点,却也不是件易事。

剧作者真替他们感到气愤,他借学者袁任敢的话,对于这孱弱的一代人,痛加谴责。

袁任敢告诉大家“北京人”曾经如何生活,他说:“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

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对比之下,像小耗子样生活着的人真该愧对祖先!但是剧作者却没有就此失望。

让卑怯者烂在土里,霉在屋里,让勇敢者跑出这囚笼似的小花厅走向宽广的生活去。

他对生活的信心也感染了我们,因此对曾皓、思懿、江泰、文彩之辈我们无所顾惜,而对文清、愫方、瑞贞、曾霆却寄以无限的同情。

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

曹禺是根据他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是用了全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他的心灵塑造成的。

她是很文静的,这点已融入愫方的性格之中。

她不像愫方那样的具有一种坚强的耐性,也没有愫方那么痛苦。

但方瑞的个性,是他写愫方的依据,他是把对她的感情、思恋都写进了愫方的形象里,他是想着方瑞而写愫方的。

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

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教材背景《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了一个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城市中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故事。

该剧于1931年首次上演,是中国话剧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作品之一,也是曹禺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教材内容带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戏剧文化的欣赏能力,以及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

学习目标•理解曹禺的创作思路以及背景;•辨析戏剧传统与现代的不同之处;•了解《北京人》的情节、人物及其不同角色的社会地位;•提高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戏剧中角色的理解。

教学内容课前准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北京人》,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做以下准备工作:1.讲解北平的历史文化背景。

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个基本了解,与剧中人物的思想行为产生联系。

2.介绍曹禺的创作背景和戏剧思想,让学生对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了解一些现代戏剧的特点,与传统戏剧进行对比。

课堂活动活动一:剧情介绍教师首先讲述《北京人》的大致情节,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故事主要的背景和故事脉络。

活动二:人物分析教师让学生围绕主要人物进行小组讨论:这些人物的性格、行为特征以及所处社会阶层的背景和作用。

学生可以根据剧中对话、行动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活动三:戏剧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教师给学生讲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和现代两种戏剧的特点,并引导学生通过《北京人》中的一些特点来探讨传统和现代戏剧的区别,同时,与此进行类比,学生可以通过现今戏剧文化了解当代戏剧的特点。

活动四:台词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中人物的心情和行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影视剧中的戏剧体验:让学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紧凑的台词来朗读。

活动五:心理剖析为了加深学生对《北京人》中人物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心理剖析:让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发生过程中人物的想法、动机以及情感变化。

活动六:聚焦讨论结束学习之前,为了加强学生的讨论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聚焦于戏剧的某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这样学生可以对不同的戏剧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

第七单元曹禺与《北京人》-人教版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曹禺的生平背景和代表作品2.了解《北京人》的创作背景、主题及其在汉语剧的地位3.通过分析《北京人》的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提高学生对戏剧文学的认识和审美素养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动活泼地讲解曹禺的生平、作品及《北京人》的创作背景、主题2.教学难点:解析《北京人》的艺术价值,对学生成长的启示及其现实意义三、教学内容安排1. 授课内容1.曹禺的生平与代表作品;2.《北京人》在国内外戏剧史上的地位及创作背景;3.《北京人》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戏剧要素分析;4.《北京人》对现实生活的揭示及对现实人性的关照。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做一个小活动:由学生自由发挥想一些关于戏剧的词语,放在大屏幕上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讲解戏剧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讲解曹禺与《北京人》(40分钟)讲解曹禺的生平与代表作品,重点是《雷雨》和《日出》;接着讲解《北京人》背景与主题,要求学生阅读剧本,思考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言行背景,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作分析。

第三步:分析剧本要素(30分钟)教师介绍《北京人》的情节、人物和语言要素,引导学生分析重点场景的表现手法、人物的代表性、语言与角色的关系等等。

第四步:小组研讨和合作演出(40分钟)要求学生自由组成4人小组,分别选择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单独或合作选做)。

在时间给定的30分钟内,研究剧本、讨论剧情、分配角色、排练,并在班级前进行小组演出。

第五步:剧本鉴赏(30分钟)在小组演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对各个小组演出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阅读《北京人》全文,思考主题和思想,写出你的感想和体会;2.搜集曹禺的相关资料,制作PPT,了解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演出中角色分配、表演、台词掌握的情况;2.对学生的答题、演出评价等综合评估。

北京人

北京人

• 富有传奇性,传奇性是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的特征之一。观 富有传奇性,传奇性是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的特征之一。 众喜欢曹禺的戏剧,感到他写的戏真是有“ 众喜欢曹禺的戏剧,感到他写的戏真是有“戏”。他以曲 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戏剧性冲突, 折的故事情节,激烈的戏剧性冲突,紧张的戏剧场面而引 人入胜,扣人心弦。 雷雨》 人入胜,扣人心弦。《雷雨》中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 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 、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 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 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 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 ,,使 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 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 总之,曹禺戏剧强烈的民族风格的形成不仅仅由于他自觉 总之, 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戏剧的优秀传统, 的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戏剧的优秀传统,更在于他根植于 中国民族的、 中国民族的、现实的生活土壤里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个性 。
Hale Waihona Puke • 刻画人物的性格上,多侧面的映照出人物的文化心态。情景相生,物 刻画人物的性格上,多侧面的映照出人物的文化心态。情景相生, 我交融,形成曹禺话剧独特的民族氛围。 我交融,形成曹禺话剧独特的民族氛围。 • 《北京人》的第一幕置景提示语,洋洋洒洒近两千言,围绕小花厅把 北京人》的第一幕置景提示语,洋洋洒洒近两千言, 曾家大少奶奶曾思懿的卧房,文清的睡房,曾老太爷的寝室、 曾家大少奶奶曾思懿的卧房,文清的睡房,曾老太爷的寝室、小书斋 和大客厅的陈设:古老的苏钟、玉如意、盆景兰,红宝石古瓶, 和大客厅的陈设:古老的苏钟、玉如意、盆景兰,红宝石古瓶,玻璃 鱼缸,董其昌的行书条幅,垂着黄丝穗的七弦琴…… ……铺写的生动逼真 鱼缸,董其昌的行书条幅,垂着黄丝穗的七弦琴……铺写的生动逼真 层次井然;曾家当年的气派,峥嵘的往昔,历历在目, ,层次井然;曾家当年的气派,峥嵘的往昔,历历在目,但屋内的清 冷沉闷,天空断断续续的哨声,胡同里传来的小车单调的“孜妞妞, 冷沉闷,天空断断续续的哨声,胡同里传来的小车单调的“孜妞妞, 孜妞妞”的声音以及磨刀剪的人烂旧的喇叭“唔瓦哈哈”的吼声, 孜妞妞”的声音以及磨刀剪的人烂旧的喇叭“唔瓦哈哈”的吼声,无 一不与曾家的“气派”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 一不与曾家的“气派”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预示着曾家的衰败没落 这段文字犹如一篇深沉的散文诗,实则句句写人。整出戏里, 。这段文字犹如一篇深沉的散文诗,实则句句写人。整出戏里,始终 贯穿着小贩吆喝叫卖的市声,算命瞎子的铜钲,独轮小车的轮轴声, 贯穿着小贩吆喝叫卖的市声,算命瞎子的铜钲,独轮小车的轮轴声, 更锣梆子声。就在这京味浓郁的生活环境里,戏剧充突在展开, 更锣梆子声。就在这京味浓郁的生活环境里,戏剧充突在展开,人物 的灵魂在撞击,在呻吟,整个戏的内在意蕴逐步表露出来了。 的灵魂在撞击,在呻吟,整个戏的内在意蕴逐步表露出来了。

《北京人》人物分析

《北京人》人物分析

《北京人》人物分析剧本《北京人》为曹禺先生于1940年创作的三幕悲喜剧。

表现的是旧北平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的没落,用含蓄委婉的笔触,将一个大家庭走向衰落的最后一个月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作者通过对曾家的没落过程的节选式典型的叙述,从民族根基上对封建文化进行形象的批判,更深一层的对中华民族大灾难的历史文化根源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以此唤起人们的反抗斗争意识,救民族于危难。

故事始终在北平一个行将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曾家旧宅里进行,全剧从初秋明朗的上午开始展开情节,结束于暮秋黎明前的黑暗,第一、二幕发生在同一天,第三幕距第二幕有一个多月。

人物涉及曾家老小三代人及房客和家佣。

作者曹禺在编写剧本时,希望表现出的是一种“古老的感觉”,希望有点“味道”,将“现实主义的东西”表现的“不那么现实”(引自田本相《曹禺评传》)。

曾家曾是一个煊赫的家庭,而到本剧开场它已经破落了。

中秋节的正午,当曾家正忙着过节的时候,要债的人堵在了家门口。

曾老太爷还想挽回家庭的颓势,让大少爷曾文清当天离开家到外面找事情做。

多年前,曾文清被家庭逼迫娶了自己不喜欢的思懿为妻,而无力追求彼此有爱慕之情的表妹愫方,却让她在伺候老太爷的岁月中蹉跎了青春。

为了让老太爷曾皓早日抱重孙,曾文清的儿子曾霆15岁就被迫娶了比自己大一岁的瑞贞做妻,小夫妻俩在棺材一般的家庭里过着死一般的生活。

曾家的女儿曾文彩嫁给了一个留洋归来的江泰,他做了几次官都不得意,作后不体面地下了台,寄居在丈人家里。

中秋节的晚上,曾皓无意之中撞见曾文清不但没走还在抽鸦片,气得中风。

怕家里死了人房子不好卖的思懿强行将曾皓拽出家门,送了医院。

中秋节一个多月后,正是曾皓的生日。

曾文清已经出走,愫方对他寄予了自己全部的希望,她坚信曾文清能成“一个人”,为此她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然而,长期的优裕生活已经使曾文请成了成了一只飞不起来的鸽子,他在外面混了一个多月后,又回到了棺材一样的家里。

《北京人》教学设计

《北京人》教学设计

《北京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北京人》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北京人》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掌握《北京人》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深层次探讨。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北京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 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 分析小说中所探讨的社会问题的多层次性。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北京人》的背景信息,并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北京人》。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传递了哪些思想和感情?- 小说中揭示了哪些社会问题?步骤三:讨论与探究(4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

3.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并探讨其作用。

步骤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分析小说的结构、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3. 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分析其写作技巧和意义。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15分钟)1.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对《北京人》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小说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对《北京人》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的理解程度。

3. 鉴赏分析:评估学生对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分析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阅读其他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2. 探索《北京人》的影视改编作品,对比小说与影视的异同,进行跨媒体比较与鉴赏。

《北京人》剧本推荐

《北京人》剧本推荐

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推荐一个剧本一、推荐对象:《北京人》(三幕剧),作者曹禺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作者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秘书。

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曹禺是中国史上继往开来的剧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这句话大致概括了他的戏剧人生。

2.写作背景1941年曹禺完成创作《北京人》,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初期出现的生气蓬勃的新气象很快就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蒋介石背弃抗日、民主的诺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国统区是一个特务横行、贪污成风的腐朽黑暗的世界,对进步文化事业极力予以摧残和迫害。

曹禺还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更加清醒了。

周恩来总理对他的关心和教诲,使他对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曾说:“我朦胧的知道革命在什么地方了。

”他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心情下,于1940年秋天创作了《北京人》。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了众多胜利,大挫日军,正是抗日热情高涨,人们思想觉醒和挣扎的时期。

封建的思想和精神仍吞噬束缚着人们,像无尽的黑暗笼罩在人们的心上。

但是新思想的萌芽也在青年人的心中逐渐生长。

《北京人》的故事背景也正是在近同一时期的,曹禺抓住了当时封建陈旧思想和新生思想的矛盾和冲突,描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后来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曹禺《北京人》话剧剧本

曹禺《北京人》话剧剧本

曹禺《北京人》话剧剧本《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

它以居住深宅大院中的旧世家———曾皓家为拯救病危的曾老太太,急忙将孙媳妇瑞贞迎娶进门,却未能冲喜为开头,以曾家向杜家借贷到以棺木顶债为背景线,以文清、思懿、愫方3人的爱情纠葛为感情主线,两条线互相交织,互相推动,形成跌宕起伏的情节;以愫方和瑞贞出走迎接光明的太阳为结局。

人物人物:曾皓——在北平落户的旧世家的老太爷,年六十三。

曾文清——他的长子,三十六。

曾思懿——他的长媳,三十八九。

曾文彩——他的女儿,三十三岁。

江泰——他的女婿,文彩的丈夫,一个老留学生,三十七八。

曾霆——他的孙子,文清与思懿的儿子,十七岁。

曾瑞贞——他的孙媳,霆儿的媳妇,十八岁。

愫方——他的姨侄女,三十上下。

陈奶妈——哺养曾文清的奶妈,年六十上下。

小柱儿——陈的孙儿,年十五。

张顺——曾家的仆人。

袁任敢——研究“人类学”的学者,年三十八。

袁圆——袁的独女,十六整。

“北京人”——在袁任敢学术察勘队里一个修理卡车的巨人。

警察寿木商人甲、乙、丙、丁。

地点:第一幕——中秋节。

在北平曾家小花厅里。

第二幕——当夜十一点的光景,曾宅小花厅里。

第三幕——离第一幕约有一月,某一天,深夜三点钟,曾宅小花厅里。

第一幕中秋节,将近正午的光景,在北平曾家旧宅的小花厅里,一切都还是静幽幽的,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架方棱棱的古老苏钟迟缓低郁地迈着他“嘀塔嘀嗒”的衰弱的步子,屋外,主人蓄养的白鸽成群地在云霄里盘旋,时而随着秋风吹下一片冷冷的鸽哨响,异常嘹亮悦耳,这银笛一般的天上音乐使久羁在暗屋里的病人也不禁抬起头来望望:从后面大花厅一排明净的敞窗望过去,正有三两朵白云悠然浮过蔚蓝的天空。

这间小花厅是上房大客厅和前后院朝东的厢房交聚的所在,屋内一共有四个出入的门路。

屋右一门通大奶奶的卧室,门前悬挂一张精细无比的翠绿纱帘,屋左一门通入姑奶奶——曾文彩,嫁与留过洋的江泰先生的——睡房,门前没有挂着什么,门框较小,也比较肮脏,似乎里面的屋子也不甚讲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剧本分析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挖出了第一块五十五万年前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称作“北京人”。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下开始了一段极为悲惨的历史。

曹禺先生与1940年完成了北京人剧本,作者的写作动机是: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主题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崩溃,反封建束缚争取自由的斗争必然胜利。

曾家是这部剧发生的地点,也是所有事件围绕的一个中心,它代表着封建旧社会时的富贵人家逐渐落没的一个群体。

把自家的主客厅跟西厢房都租给一个“没有教养”的人类学者。

袁任敢与女儿袁圆的散漫与曾家的“严格家教”似乎形成鲜明对比,虽只有一扇之隔,却如同两个世界。

而曾家虽迫于无奈将房屋租给袁家,却从心底瞧不上他们。

例如在第一幕中曾霆与袁圆在外戏耍打闹,甚至脱衣服泼水被大奶奶曾思懿认为“无法无天”“无教养”。

之后霆更是被曾家老太爷罚跪,以向袁家父女“示威”。

袁家跟曾家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

而增加沦落至此是有很多原因的,封建的过分繁文缛礼已经彻底腐蚀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

例如怕死的曾老太爷一边看延年益寿的偏方吃着补药,一边漆着自己的寿棺。

这对他来说是两件头等大事,虽然他知道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威严逐渐消逝,但这两件事他是坚决不让步的。

曾老太爷似经常故意夸大他在家中当家长的威严。

但实际上她是很怕长媳曾思懿的,他是很怕死的。

年轻时过惯了阔少爷的生活,过惯了舒坦的日子。

但是没有什么治生的本领,只能坐吃山空。

他知道贫穷对一个士大夫家族中家长的地位是莫大的威胁。

他怕穷,更怕穷了以后子孙不会给他好脸色,所以他只能半死不活的生存在这个家中,将这个家交给了大奶奶。

他对女婿江泰是憎恶的,厌恶他的嚣张横肆,但是因为家族败落又不好对江泰说些什么,只能在心里厌恶。

曾老太爷对愫方是有所依赖的,首先是生理上的依赖,自己的年岁已大,不敢使唤大奶奶,迫于封建思想有不能让儿子孙子伺候,只能让这个外姓的外甥女伺候了二十多年。

从心理上对儿子是非常失望的,又惧怕儿媳,憎恶女婿,女儿身体虚弱,家族又败落,自己的心里失望到了极点。

从另一方面讲他又是被素芳可怜的,虽然嘴上说是为了养素芳这个未出嫁的老姑娘,实则是在剥削素芳的感情,这也看出了他的自私。

如果说他还有一丝的威严的话就是他对孙子曾霆的家教管教上了,将那些腐朽的繁文缛礼全部灌输给他的后代曾霆身上。

还想着传宗接代的大事,完全不顾及孙子的感受。

曾思懿,曾家长媳,曾文清的妻子。

她的气场似乎一直笼罩着整个家族,任何人都怕他,总是要装出一副贤惠的样子,但是心里一直怕别人算计她,心肠狠毒,却又怕死得很,欺软怕硬,例如在第一幕中他对文清与素芳互传信件的事愤怒不已,愤恨的说“恨不得把你的手切下来给我安上”但是听到江泰说要“杀死她”的话时又害怕的躲了起来。

她还是贪财的,在第一幕开场前对她的描述“腋下挂着一串亮闪闪的钥匙,手里拿着账本”,一直想着老太爷的银行存折,表面孝顺,实则一直想着老太爷快点死。

当她看到老太爷的存折时对老太爷愤恨不已,老太爷病危时她为将老太爷抬出去将老太爷的手咬出了血,只为了不让老太爷死在家里,以后房子能卖个好价钱。

由此也看出了她的狠毒。

他对素芳一直是很厌恶,一是怕她一直留在曾家等老太爷死后分她的财产,再者她看不过自己的丈夫文清与素芳之间的感情比自己深厚。

因此她一直想着要把素芳嫁出去。

她对江泰夫妇也是憎恨的,一样也是怕他们留在曾家分她的财产,一直想着要让他们搬出去。

并且她是看不过江泰的好吃懒做,又拿自己很当回事的样子,而且江泰也是这个家中唯一一个敢和她叫板的人。

她对文清是失望并且有些轻蔑的,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顺从丈夫,经常受丈夫欺负的贤惠妻子的样子,私底下则是对文清冷嘲热讽的。

一直想让他出门,为了能够更好的实施她的奸计:将素芳嫁出去,也是为了不让他跟素芳见面。

基本上就是一个泼妇的形象,一哭二闹三上吊,劝说无用就拿“出家”“上吊”逼迫。

第一幕开场对她的形象描述“两条乌黑的细眉像刀斩了一般地又齐又狠”表明了大奶奶的性格。

她对瑞珍是极不待见的,看不惯她性格柔弱,一直对她几乎是虐待的。

只有对曾霆是真心的好的,但是又不了解曾霆的真实感受,只是将那些旧社会的礼仪强加给他。

在第三幕得知她近四十岁的年级又有了身孕对曾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曾文清,曾家长子,自小就很聪明,有神童之称。

爱好广泛,琴棋书画似乎样样精通,但却染受了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

对人是温厚可亲的,但因年感情受挫,喜欢的人不敢去说,只能与她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相互获得哀惜与慰藉。

面对家族一天天败落,自己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中不能自拔,只能忍哀耐痛的打发日子,久而久之就自暴自弃抽起了大麻,所以给人的感觉他是非常懒散的,让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一个有生命的空壳”,他是惧怕思懿的,他与素芳的感情深厚,但是却又不敢表露出来。

剧中陈奶妈送的鸽子本是一对,中途飞走了一只,文清给它取名叫孤独,喻示他们始终无法走到一起,文清的内心是孤独无望的。

他是非常挣扎矛盾的,一直想着逃离这个充满昏暗的家,又因自己性情懦弱不敢出去,最后出去了又因受不了苦返回了家里。

对自己彻底失望了,依赖鸦片度日。

在第三幕最后家族彻底垮塌,他也因受不了内性的矛盾冲突吞食鸦片而亡。

江泰,曾家的姑爷,老留学生,过着跟北平公子哥儿一样的舒适生活,好吃懒做,酗酒成性,好吹嘘,整天幻想着自己能发大财,却一直在丈人家牢骚满腹。

但他也有他的可爱之处,很直率,有时也很公平,为素芳一直留在曾家而打抱不平,肯说老实话,在他与袁交谈后对原北京人感慨不已,深恶痛绝现在“文明的北京人”但是他又是知错不改的,转身就跑到屋里喝酒撒疯。

在第三幕最后,他爱说大话,酗酒成性,使曾家从有一点希望迅速跌落至了谷底,使整部剧的矛盾冲突达到了一个顶峰。

素芳和文彩这两个曾家的妇女有着相同的性格,软弱,令人可怜,有时也麻木得有些令人憎恶,素芳甘愿伺候老太爷二十多年,家庭败落,父母双亡,寄篱在姨夫家,看人脸色,多少年来养成了隐忍的性格,有什么话都不愿说出来,对文的感情也深埋心底,不敢透露半分,在这个家中代表着弱势群体,也并不反抗。

曾家对她的嫁人一事意见不一,并且各怀心思,但是素芳这个当事人却“没意见”“没想法”仿佛甘愿充当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孤独”任人宰割,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令人有些怜悯,似乎别人幸福就是她的幸福。

他对文的感情是贯穿始末的一个线索,虽然互相怜惜但又不敢越界。

当文清离家时对素芳来说是有些许欣慰的,但是在第三幕中瑞贞说“天真的塌了,哑巴真的能说话”。

文的归来使素芳短暂的快乐又泯灭了。

最后跟瑞贞一起逃离了这个家庭。

文采一直是体弱多病的,受丈夫江泰的欺凌,是非常懦弱的,被夹在丈夫跟曾家之间,对丈夫是崇拜的,但又不敢反抗曾家,当江泰与曾老太爷发生矛盾时她也只能哭着向死去的妈妈诉苦,抱怨“丢下了她自己”。

瑞贞,曾家孙媳,原本豆蔻年华的年轻少女稀里糊涂的就被嫁到了曾家,与之前甚至都不曾谋面的曾霆同睡了两年多,受到婆婆近乎虐待的管教,还要孝顺曾老太爷,,只有素芳是她唯一能诉苦哭泣的知心人,在第一幕她就对素芳说了她怀孩子的事,但是因为害怕,恐惧而不敢说出来,怕婆婆的打骂,怕霆对她的冷漠,更是怕小毛毛出生后像她一样过着黑暗毫无希望的生活,她想要打掉这个孩子,但是又被愫劝说着留了下来。

她是怀有希望的,她要离开这个昏暗的家庭,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希望和幻想。

在最后如愿以偿和素芳跟着袁家父女逃离了这个像鸟笼一般的家庭。

曾霆,年十七,这个家庭中最小的牺牲品,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恐惧着。

生在这样一个士大夫家庭,注定了他会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似乎与他这个年龄该有的活泼绝缘,进了学校七个月才使他略有些异样,同伴间的生活,似乎让他多少恢复了应有的活泼,但这原本无异的事却引起了家里长辈的不满。

并且还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在同伴异样的目光中与自己并不相识的且只比自己大一岁的一个女孩入了洞房。

这给了他无比大的压力,他甚至是有些恐惧,害怕见到父母亲,害怕见到祖父,因为他们时常告诫他“是个有家室之累的大人了”他在家中甚至不能像其他同龄人一样奔跑跳跃,他更恐惧见到瑞贞,因为他并不知道该和她如何生活,如何面对她。

他对这个家也是失望的。

当他看到袁圆时他失望的内心似乎有些复苏,甚至有了初恋般的感觉。

他跟她跑,跳,放风筝,泼水打闹,他过得很开心。

终于有一天当他问她长大后愿意嫁给他还是“北京人”时,她选了“北京人”,而且带有轻蔑的说他是只小耗子,像那只关在笼子里的“小可怜”,而且还告诉他当了父亲,此时他的内心失落了,他甚至想到了死,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他自己的样子,跟文清,曾皓一样的落魄,甚至更惨,他此时的内心既愤怒又恐惧,而更多的是无助。

只能像他父亲一样无望的活着。

同样到第三幕的时候得知母亲怀有身孕的时候他彻底垮了,更是推动着整个戏剧冲突达到顶峰。

整部戏的戏剧冲突在第二幕结束时随着老太爷的病危达到了一个高潮。

到第三幕随着这个家族一直要保留的寿棺被杜家人抬走,长子文清吞鸦片而亡,素芳与瑞贞逃离,苦苦支撑的土墙也倒塌等一系列,预示着这个家族的彻底倒塌,而曾家的各种冲突也彻底崩溃。

剧中袁任敢对“北京人”的描述: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

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没有礼教来束缚,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伪,没有欺诈,没有阴险,没有陷害,没有矛盾,也没有苦恼;吃生肉,喝鲜血,太阳晒着,风吹着,雨淋着,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与现实中的曾家人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大的讽刺意味。

也暗示出了整部剧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