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论文

1转变观念,势在必行

社会需求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归宿,人才有人才的结构,大学培养人才也要有适当的定位,办学理念不转变,办学模式不转变,就会与社会需求脱离的越来越远。对于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来说,开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念模式,确需认真反思,进行转变。

1.1确立自己应有的地位

一所大学的现有实力取决于办学历史文化、人才积累、物质积累、当前投入,也取决于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全国一流、排名前列的名校,是很多地方高校领导的雄心壮志。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纵观国际或国内大学的排名,绝不像体育比赛一样会杀出黑马,也不比地方官员一样可以迅速提高政绩。从全社会来看,人才有人才的结构,从全国的大学来看,也都有一个适当的定位。本文作者并不是反对名校理想,但本人更主张立足当前,

脚踏实地。“地方”是劣势也是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才可以稳步向前。在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里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直接受这种名校理念支配,被要求短期内成长为全国知名专业,培养出编导演播全能的人才,这是不现实的。当然,很多情况下,领导层确立如此办学理念只为宣传鼓劲,并不意味着一定如此安排教学,但理念在此,对教学工作的实际限制是必然的。

1.2准确把握广播电视传播领域职业分类实际情况

广播电视编导虽然作为一个大学教育的专业,但在就业时又可以分为相当多的实际职务,这与其他许多专业是不同的。文科专业如中文、历史等本科生从业时一般不会要求专业内的特长,理工科的物理化学专业也大体如此。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际就业时又可以划分为许多实际业务部门,如策划、发行、导演、编剧、摄像、主持人(现场)、撰稿、剪辑、制作、包装、播音、字幕、剧务、技术、外联等等,即使每人身兼两职,也需要十来个职务。在教学中,高校大都是把教学计划的所有课程开设一遍,考核合格,发毕业证,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高校在推介自己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时声称,“本校毕业生能在广播电视传播系统、文化部门、机关企业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以及摄影、摄像、音响、撰稿、编剧、广告、社教等方面的工作”,“大”而“全”是最突出的特征,什么都会就意味着略知皮毛,没有特长。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把学

生培养成如此全才,地方高校更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资源,针对社会需求的实际职位培养学生的特长。比如原为理工科院校的,可以重点在制作和数字化视音频技术、传输技术等方面首先获得突破,师范和综合院校可以在撰稿、主持、评论方面体现特长,然后根据师资、设备积累情况进行拓展。

1.3准确把握社会对有关人才的需求

从从业量来统计,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传播领域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就是用人单位要按照供求关系、按照成本核算的原理来聘用人才。作为一个劳动力来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能胜任某种工作,要能为所在工作机构带来利益,也即是说要“来而能战、战而能胜”,然后才能扎根、成长,做出更大的事业。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桂冠正在急剧褪色,这也是高校普遍的认识,但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上,转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认识的速度。当前,大学生“精神贵族”的幽灵总是驱而不散,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或从事与专业无关的业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性强,既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理论视野,也要求具体的业务操作能力,当前高校可能更倾向于前者,而社会显然更倾向于后者。何去何从一目了然,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

1.4难以突破的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念,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都认识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接轨,招生量稳中有降,正在从“扩大招生到提高质量”进行转变。但这个转变更多地停留在认识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关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教育实习等文件不断下发,但课程设计没有改,教师考核机制没有改,学生学习成绩考查办法没有改,实习基地徒有虚名,教育实习走过场,教学设备不足等情况还相当普遍,足以说明落实实践教学的难度,远远比认识它更加困难。这种情况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有关,但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立,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变,也需要社会的推动。

2脚踏实地,努力实现模式创新

创新一个教学模式,其实并没有什么难度,困难的是能够摆脱现有束缚,认真去实践它。

2.1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基本状况

重视实践教学,早已不是什么先进思想,当前高校普遍增加了实践教学设备,加强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从开设课程来总结,大约可以分为非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外语、政治、体育、文史和其他一些公共选修课,大约有20门左右。专业课程可以包括三类,一类是文字稿件处理能力方面的新闻稿件写作、电视解说词写作、文稿编辑等。第二类是摄影、摄像、录音等视音频资料的采集课程。第三类是视音频资料剪辑、合成制作课程。专业课程的总数也在20门左右,不可谓不广泛。当前来看,这些实践课程都是单独教学,单独考核,持续四年时间。对学生来说,每门课程都学到了若干本领,但课程之间的间隔有两年甚至三年,其间的衔接无法实现,多项知识技能难以融会贯通。上海市教委发布2013年度本科生就业预警专业名单,颇为红火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位列其中。高校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办法,大都是让学生较长时间(一个学期以上)的进行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把本来应该由学校完成的教学任务推向了社会。接受实习生的机构并没有法定的教学任务,而学校不派教师跟进辅导,依靠实习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当“导师”,加之实习生量大,所谓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根本不能保证。

2.2构想之一,重新划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依据社会对编导人才的需求,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着重在相对独立的若干专门职业,但作为一个整体,本专业的任何实际工作部门都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本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计,也可以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独立专业课程。

(1)基础课程。

本文中,专业基础课程是指高校公共课程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内的一些起基础作用的课程,外语、体育、政治(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之外,包括打开学生眼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国家、国际政治经济理论与历史课程,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新闻事业历史课程,文史知识课程;本专业基本知识技能课程,包括新闻传播业基本理论课程,电影广播电视历史课程,视听精品欣赏课程,新闻稿件写作与编辑课程,视音频资料采集基础课程,视音频剪辑基础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面广泛,是学生打开眼界,更深入把握社会问题的必要训练。本文的基础课程,其作用类似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课程”在专业内部的地位,决定大学生文化传承的程度,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虽然不能形成特长,但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各种具体情况,成为专业的内行,为具体业务特长的发展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

本文的专业课程是指,在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内部针对某具体业务部门,学习和训练相应知识技能的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当前相关高校开设的课程中,也有某一门课程属于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