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试复习重点汇总公共专项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我国社会体育的总体奋斗目标分为三部分。实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2、全面健身体系分两大部分:体育服务体系,体育保障体系。本质是服务性和保障性。
3、体育分类: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赛体
4、社会体育的特点:健身性与娱乐性,最本质特点;全民性与普遍性,决定了社体事业的公益性;余暇性与主动性;多样性与灵活性;时代性与永恒性;民族性与世界性。
5、社会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①个人发展的地位与作用。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增加技能储备;丰富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素养;调节精神,健全心理。②在体育中的地位。社体的发展总体反映体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③社会中地位。社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社体是社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体力支持和精神助力;发展社体是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6、社体发展新阶段95年3月至今。6月20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期是01年至10年,分两个阶段01-05,06-10
7、《体育法》标志依法行政、依法治体。
8、推行《纲要》重要意义。满足日益增长体育需求;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和最有效手段);推进社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有利于保障公民参与体育的权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类的共同进步。
9、10年努力,经常参体活动人数占40%,指员达65万。10、身体练习方法特点:都有一定练习数量和强度,这是健身强体先决条件;每组练习后要有必要的间歇时间;负荷总量决定于每组练习数量、强度和间歇长短以及总的练习次数;控制运动负荷大小,依据练习者锻炼中的负荷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来确定。
11、负荷外部数据指练习中可观察测量的练习次数、组数等;内部数据主要以观测心律。
12、选择身体练习方法的主要依据:考虑练习者体育锻炼目的;健身项目手段的性质特点;结合个人年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与兴趣;
锻炼场所及器械条件。
13、循环练习法运用要求。
设计和运用循环练习法要有
明确锻炼目的,选择和设计
各练习站的内容与形式;选
择各站内容要具备相应物质
器材条件,合适难度,保证
练习者都能完成,保证安全;
大众健身站点8-10个,专项
练习站点约4-6个;大众健
身因人而异确定每站和总循
环运动负荷,每站1/3-1/2
为宜,2-3轮为适;合理确定
各站、轮次间歇;各站设计
顺序尽量符合锻炼任务要求。
14、有氧练习,库珀12分钟
健身跑,有氧练习强度,心
律130-150或180减年龄。
15、健美练习法以改善形体、
发达肌肉为目的,以动力性
力量练习为主。3次/周。
16、场地器材布置使用的基
本原则。科学性和全面性;
区别对待;安全性;方便群
众锻炼和使用原则。
17、讲解法要求。明确目的
性;讲解要正确;简明易懂;
与启发思维结合。示范法要
求:明确目的性;正确熟练;
位置方向有利于观察;示范
讲解相结合。
18、完整动作技术包括基本
技术和技术细节。
19、区别对待中的讲解与示
范。深入了解练习者一般情
况和个体特点;面向全体兼
顾两头;从学员人数和锻炼
效果实际出发。学员较多,
区别讲解和示范的时间次数
不宜过多,人数较少和初学,
可适当增加区别讲解示范。
20、动作优美性以准确性为
基础;经济性以消耗最少能
量来获得最大动作效益。动
作有效性决定着力量性。力
量大小以有效为依据。
21、动作缓冲性,保健学角
度,被动用力。
动作弹性,美学角度评定,
主动用力。
22、练习数量是否合理是评
价健身活动量的重要指标。
练习数量要符合练习者身体
条件和训练水平实际。数量
安排要考虑健身项目的性质
与难易程度。测评方法,观
察法、自我感觉法、生理测
定法。
23、体育态度3要素认知、
情感、行为倾向。
24、人类基本活动能力,动
力性和静力性。
25、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练习
的要求。科学计划,循序渐
进;持之以恒,持之有效;
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全面
练习,协同发展。
26、地掷球埃及,现代健美
操20世纪60年。艺术体操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欧洲。交谊舞起源于14世
纪的意大利。体育舞蹈分现
代舞和拉丁舞。秧歌起源于
唐。
27、过度疲劳不仅不能提高
身体机能,而且容易导致各
种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
28、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
现象。运动方式划分,快速
疲劳(短时间、剧烈运动)
和耐力疲劳(长时间、小强
度)。疲劳发生部位,脑力疲
劳和体力疲劳。按整体和局
部划分,整体(全身性)疲
劳和局部(器官性)疲劳。
29、疲劳产生的原因。①能
量耗竭。高能磷酸化合物大
量消耗,血糖含量下降,糖
原含量下降。长时间运动可
使体内糖原大量消耗,能源
物质供应不足,诱发运动性
疲劳。②代谢产物堆积。主
要代谢产物乳酸,有氧运动
不会生成过多乳酸。③水盐
代谢紊乱。④保护性抑制。
30、运动性疲劳诊断。①生
理指标测定法。 a骨骼肌系
统疲劳测定。肌肉力量,运
动引起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
征是肌肉力量下降。肌肉硬
度,肌肉硬度增加,自我感
觉和肌肉硬度测试。肌围,
肌围增加与疲劳程度正比。b
心血管系统疲劳诊断。心率,
基础心率(清晨增加5-10即
疲劳累积)运动中心率、运
动后心率恢复。血压体位反
射,大负荷训练后,植物性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下降,血
管运动的调节出现障碍。C
感觉与神经系统疲劳诊断。
两点辨别阈,1.5倍轻度疲劳,
2倍重度疲劳。闪光融合频率。
D血液指标诊断。血红蛋白
(检测高铁氰化钾)。血尿素,
检测运动负荷大小的常用指
标,8毫摩尔/L,疲劳发生。
②主观感觉法。③一般观察
法。
31、运动性疲劳的消除。生
理现象,正常反应,锻炼时
间的延长,症状自然消失。
疲劳出现,采用恢复手段,
加速机能恢复,提高锻炼效
果,常见手段:①运动后休
息。静止性休息,运动后机
体保持相对不运动。最佳方
式睡眠。积极性休息,运动
后采用轻微活动消除疲劳目
的。加速循环,利于代谢产
物排出。②合理营养。力量
性,蛋白质。耐力性消耗糖,
补充淀粉。大强度长时间,
无氧、乳酸,补碱性食品和
水。③物理手段。按摩,牵
拉,水疗。④中医手段。
31、运动损伤类型。①受伤
组织结构分类,皮肤、肌肉、
关节、骨骼、神经、内脏等。
②伤后皮肤或黏膜完整性。
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
③伤情轻重。轻、中、重。
④损伤病程。急性;慢性。
32、运动损伤原因及预防。
①缺乏必要运动损伤知识。
②训练水平不够。③教学、
训练和比赛活动安排不当。
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过大;
组织方法。④运动者生理心
理状态不良。⑤场地器材护
具服装不符合卫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