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流(课堂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物信息的交流
人—人的信息交流
3
2.1.2 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传统上理解的信息交流是在同一时间平面上实现的, 是一种横向交流或共时交流,亦即此时此地或此时彼 地的交流。
传统理解的缺陷:仅仅在同一时间平面即横向去理解 信息交流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不同的时间平面上,从 纵向去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联系即历时信息交流,才 能全面理解人类社会信息过程,科学地实施信息管理。
信息交流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递。当我们分析交流过程时 会发现,信息的流动永远是S流向R,是一种时间不可逆过 程。
信息交流还必须是交流双方的目的行为,即S与R均是故意 要传递与接收信息。若仅有一方故意,则不属于信息交流 行为。也就是说,R有信息需求,S有目的地提供。
6
2.1.2 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11
2.1.4 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4)符号体系,信息传递交流时依附的载体。它包括语言、文字、 手势、表情、信物、烽火狼烟、旗语、计算机语言等,同时还包 括这些符号体系内部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联系与组织的方式及规 则。
(5)知识信息库,人脑知识信息的总称,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知 识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的归宿。
信道
信源
编码器
解码器
信宿
噪音
图2-4 Shannon-Weave的通讯模型
14
2.2.2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在其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 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 “5W”模式,即用五个问题的回答来描述传播行为,分别是谁 (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 响极为深远。
信息输出(表出)过程,即人脑内部的信息通过人的行为转化 为外部信息。
8
2.1.3 信息交流行为
对于S来说,根据人的行为目的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将 人的行为分为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目的行为又可 依其与信息交流的相关性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 信息行为包括言语、书写、身势等,非信息行为包括 如体力劳动、机器操作等。我们可以对人的行为划分 如下:
信道
信源
编码器
解码器
信宿
噪音
图2-4 Shannon-Weave的通讯模型
13
2.2.1 香农-维弗的通讯模型
该模型把信息交流描述成一种单向的线性过程,整个过程由五个 环节构成。信源负责发出要传递的信息,此信息会经编码器编码 而采用与所经渠道相适应的信号形式到达解码器,解码器的功能 与编码器相反,它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信息并发送到交流的目 的地,即信宿。噪音指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 的干扰。
9
2.1.3 信息交流行为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对R而言,其行为同样也包括目的行为和非目的行为两种。目的 行为也可分为信息行为和非信息行为,如听、读、触、味、嗅等 过程均和信息吸收密切相关,是信息行为;体力劳动、机器操作 等虽然与信息有关,但不是以吸收信息为目的,所以称为非信息 行为。
综合S、R的信息交流行为,可以得出下列关系:
2
2.1 信息交流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交流的分类
信息交流与传播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只要宇宙 间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就有相应的信息产生,就会伴随着信息 的交流与传播。我们可以将信息交流划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非生物—非生物的信息交流
自然信息交流 生物—生物的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人—非生物的信息交流 人—自然的信息交流
2 信息交流
1
2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信息管理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其研究主 要集中在信息交流的模式与特征、信息交流用户行为 与心理分析等方面,并对作为信息交流对象的信息内 容本身有着深切的关注。
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 形态结构,也对信息交流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 息交流的每一次革新,都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也对信息管理活动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空间。
书写、言语、实物样 品、绘画、符号特征
等(S行为)
阅读、艺术品欣赏、
电话、电视收听收视
等(R行为)
10
2.1.4 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1)信息发送者,也称信息传递者或信息生产者,是信 息的初始来源,信息传递链上的初始环节。
(2)信息接收者,或称受信者,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
(3)交流通道,即信息达到受信者所经过的渠道。对于 S和R而言,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是交流双方的 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其他通道或技术系统仅仅是这些感官通道的扩展、延 伸或变换。
流 话、电报、广播、 盘、录音、录像、
手 电视、邮政、身势、 照相、绘画、文献、 段 旗语、钟、鼓、灯、 档案、古迹、文物、
烽火、口语、实物 口语等 等
图2-1 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媒介
图2-2 共时交流与历时交流的关系
5
2.1.2 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信息交流过程的特点
信息交流过程,必须有一个信息传递者(Sender,简称S), 他是信息的初始来源,实际上是信息生产者;一个信息接 收者(Receiver,简称R),他实际上是信息的最终利用者。
当前的定义:信息交流是指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 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借助于 相应的符号系统所进行的知识、消息、数据和事实等 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4
2.1.2 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信息交流
共时交流
历时交流
(消除空间障碍) (消除时间障碍)
交 互联网、传真、电 刻制光盘、拷贝磁
图2-3 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7
2.1.3 信息交流行为
信息交流实质上涉及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信息”与“交流”,信息交流过程涉及的都是人的 主观信息,对于信息发送者S和接受者R而言,都有一 个主观信息客观化、客观信息主观化的过程。
认知过程,这是信息获取和生成的前提,任何人都是通过客 观信息来认识世界的,其主观信息是客观信息的映射或反映。
(6)支持条件,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保障。它包括: ①自然条件,如光、声、电、空气在传导信息时的作用; ②技术条件,包括各种通讯技术、存贮、处理技术等等; ③社会条件,即信息交流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法律、政策
等。
12
2.2 信息交流的模式
2.2.1 香农-维弗的通讯模型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美国数学家香农(C. E.Shannon) 与维弗(W. Weave) 为解决机器间信息互换在当年的《通讯的数 学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通讯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