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和电路说课稿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流和电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的
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说得失八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电学内容的开篇,而本节中电流、电路和电路图三个部分的内容
又直接影响到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
九章生活用电的学习,所以本节为初中电学部分奠定了基础。

本章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中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为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而本节中电流的形成和方向及电路的构成,又是后面学习第三节串、并联电路、第五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基础。

因此,本节也是本章的核心。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
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电流的形成及方向。

2.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知道常见的电路元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能识别通路、断路和短路三种电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画电路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安全操作意识。

2.在讲解电源知识时,通过对电池的了解,提高学生关心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和电路的概念是电学部分的基础,而电路的连接又是初中学生实验操
作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我将“电流的形成及其方向和会根据实物图画电
路图”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将“电流的形成”确定为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初中学生对“电”并不陌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但并没有上升到
理性认识,所以,对“电”还感到非常神秘,这为教师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供了前提;同时九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还没有真正地组装过电路,再加上年龄小,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在连接电路、理解电流的形成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其他间接手段来认识电流,通过连接电路的操作性练习来认识电路。

三、说模式
本节课属于物理规律新授课课型,本着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让学生“学会”为让学生“会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

因此,教师要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1.主动参与性原则:
2.合作学习性原则:
3.开放创新性原则:
4.实际应用性原则:
5.针对集中性原则:
科学地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关键在于建构自主探究性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自主备课策略
2.恰当导引策略
如:在“介绍电流的形成”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并类比水流的形成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电流的形成。

3.科学设问策略
主要体现在“认识电路的组成、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这些教学环节中。

4.动手操作策略
如:在“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组成”这些教学环节中,我把课本的想想做做改成了学生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5. 及时调控策略
在大班额授课中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

四、说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分钟);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30分钟),这一环节主要由“介绍电流的形成”、“认识电路的组成”、“学习画电路图”、“辨别通路、断路和短路”四部分组成,时间安排分别为10分钟、5分钟、8分钟、7分钟;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5分钟);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2分钟);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6分钟)。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知道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及导体和绝缘体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通过第八章来研究,首先学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单元导入,引出所讲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相关知识前后联系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接着在投影片上出示学习目标,使
学生学习有了方向,促进学生在下面的各个学习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

(二)围绕目标,展开探究
首先,利用教师给出的一些器材即两节电池、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电铃和一些导线,先后两次连接电路,分别使小灯泡亮、电铃响。

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首次连接电路,所以教师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注意(1)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2)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断开。

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和安全操作意识。

实验结束后让完成“灯泡亮”、“电铃响”的学生展示电路,教师设问:“刚才连接的两个电路中有哪些共同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引出电流的形成。

即在电池的推动力下,电荷做了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接着让阅读课本37页第三、四自然段内容,了解电流的方向。

并回答以下问题:(1)物理学中,电流方向是如何规定的?(2)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然后,教师再次设问:“刚才连接的电路中有哪些元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电路的组成及电路元件的作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同时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各种电源、用电器、开关,开扩学生的视野,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接着展示电饭锅内部的复杂电路,引出画电路图的必要性。

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由于学生首次学习画电路图,所以对学生要求规范十分重要。

最后,教师再次设问:“在刚才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满怀信心地连接了电路,并与电路图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可是闭合开关后却发现用电器不工作,原因何在?”引出电路状态的介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向学生介绍短路带来的危害,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设置了相关练习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回顾、梳理,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题目设置要有梯度,难度适中,充分发挥二人小组的作用,以互批互改,讨论批改的形式进行,在批改中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为什么错。

通过检测,教师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有所了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和调整做好了铺垫。

五、说板书
板书分成主板和副板两部分。

主板呈现了本节课讲述的主要内容,副板为讲解巩固练习留了余地。

这样设计突出重点,达到纲要信号化。

六、说评价
依据课标的要求我主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注重阶段性和有效性,增加反馈性。

主要以测验的方式进行。

如讲完如何画电路图和电路的三种状态后都配备了相关练习题,另外本节课结束前,还设置了当堂检测。

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强化动态性的评价机制的建立。

如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对学生的积极发言要给与肯定和表扬,评价主要以鼓励为主,避免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的情况出现。

在用干电池、小灯泡、电铃、开关、导线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做的,是否能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分析并归纳结论等。

通过评价,教师要发现教学设计或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实现学生间相互评价。

七、说开发
1、文本课程资源:在进行本节教学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新旧课标,对比了人教版新旧教材,翻阅了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精选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实验室课程资源:本章教学中运用实验室专门配备的仪器,做了“使小灯泡亮起来、电铃响起来”的实验,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资源:图片、动画、视频等都是常用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也充分利用了这些。

4、社会教育资源:互联网是一种很好的社会资源,备课时我登录了一些权威的教育网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己的教学。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节课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