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生活==语文

——谈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

题记:爱,是语文的不竭动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一种沟通,一种接纳,一种力量。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时接纳教师的全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把蕴藏在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特别是后进生,只有教师真诚的爱,才能唤醒他们的自尊,才能使他们从教师的关爱中体验到情感的支持,从而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中来。“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但从课堂现状看,年级越高,学生发言的人数越少,甚至有的站起来了也不敢或不肯说话。是不是学生的好奇心消失了,没有问题了?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同学之间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小问题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为什么?因为同学之间是平等的,同学之间说话可以无拘无束。而在课堂上,教师的答案才是惟一的标准,教师的尊严约束着学生。他们怕说多了、说错了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因此,教师应

用爱心善待学生的每一个见解,把他们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做宝贵的教学资源,即使是蹩脚、可笑的问答,教师也要给以应有的指导和鼓励,决不能轻易否认。放手发动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复习到《生命生命》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以《生命生命》为题,文题中两个“生命”连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已经引导学生探究过了,这时又提出来,不过是让学生加深一下印象。没想到同学们的回答却使我对他们刮目相看。他们除了回答出了讲课中提到的意思,还有了新的体会和发现。有的同学说:“我觉得除了表达对生命的呼唤的意思,还可以看成这个题目后面有个‘!'号,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赞叹。”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还可以看成有个‘?',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思索。”你看,学生的潜力是多么大,他们的思维是多么鲜活。

我又抛出另一个问题:文章中的三个事例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可不可以调换顺序?学生马上回答说是按“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的顺序安排的,还有的说是按动物、植物、人的顺序排列的。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到:“我认为这是按作者的思想情绪发展来安排的。首先灯下写稿,被眼前的小飞蛾吸引,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然后由眼前的事引起思考,想到小瓜苗,再深入思考,联想,想到许多年前的事,这里面有一个内在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这样由近到远的安排,更合理。”哎呀,真了不起!这个学生才真正是学懂了学透了,他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对文章的感悟多么深多么透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老师“一言堂”、“独领风骚”,那只能是“一

花独放”,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交给学生,那才是“百花争春春满园”。人只有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身心舒展,思维活跃。课堂上真情关爱、民主平等,师生才能情感交融、愉悦互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深入到思维意识的深层。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基本特征。教育即生活,教师只有把教学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教学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1、教学内容生活化。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知识是一个个事实的具体描述,是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结果,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从教材来看,教学内容多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一条条宝贵的经验,是以文字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丰富多彩的事物构成的画卷。新课程关注发掘生命潜能,关注发展。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移植,而是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建构起沟通的桥梁,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信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事例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回归生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已不是以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看学生是否懂得自己今后如何去发展,怎么去实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春天,冰雪消融,教室屋檐下叮叮咚咚,我让学生去想象这是春姑娘的脚

步,这是春姑娘在扣响封闭了一冬的门户……学生课间去感受,思考,写出了充满诗意和凝聚思想灵性的小诗,小散文;黑河一中的校园围栏上写了许多立意新颖,词句隽永的环保广告语,我让学生们去搜集、讨论、仿写;一家火锅店门前的广告,内容是一只被胖厨师抓住的小羊在叫着:“我还没满周岁呢!”意在宣传店里的羊肉鲜嫩。我投石于水,让学生讨论这则广告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这样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磨练了思想。虽然是身在课堂,一样放眼自然,心有社会,关注生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能把生活融入语文学习,语文学习也就有了生活,有了生活,也就有了思想,有了创新。

2、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看做是一种社会生活实践。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知生活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请进来”和“走出去”。把生活请进来,让课堂走出去。为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语文,学身边的知识,写经历过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堂里走出去,到体育馆、公园,到图书馆、电影院,到纷繁的街市、广阔的田野去体验生活。

当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既然不能天天“走出去”,那就常常“请进来”。把大自然请进来,把社会请进来,让鲜活的生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社会的窗口。如教学《春》一课,我问:春游回来,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你对春天的雨点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轻轻的、柔柔的、细细的……有的还说:仰着头淋雨真舒服、真爽快……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草、小树,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融入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