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人结合自己在初中化学中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必须以“学生学为中心”,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使学生把从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建立的主体意识迁移到知识世界中来;相信学生,在教学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如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研究》一节,在前面《氧气》和《氢气》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只须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怎样学的”,“学了什么”的检测。
从此学习方式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大增。
对于开放性、探究性的课题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教师”讲课。
从中教师既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觉到自己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
二、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素质为主”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给我们教研员、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
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
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
”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
”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转变课程观“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新课程中的教师观念与行为
新课程中的教师观念与行为
近年来,新课程的崛起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观念和行为,以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经验和收获。
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出发,阐述了新课程中教师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新课程的实施推动着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变革。
教师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新课程的实施策略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例如,多元文化主义观念认为不同社会文化中学生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和学习行为,而走出课堂的教育理念则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外部环境的体验来发展他们的学习
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课程收获。
其次,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行为。
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纵深讲解课程内容,而新课程则鼓励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也要学会使用科学技术,同时教授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最后,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专业综合素质。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观察、调研和分析,不断研究、改进、完善新课程实施情况,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保障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收获。
综上所述,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无疑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注重自身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建立科学教育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期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学习效果。
只有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才能令学生真正获得持久的学习结果。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新课程的认识(一)对教、学认识。
通过学习和实施新课程,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不言而喻!同样,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由相对独立的个体的学习,向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转变;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体系为多元评价体系,也非一蹴而就!不论从形式到内容,从模仿到成形,在思想观念上,行为体现上总有一个过渡、培育形成的过程。
(二)对学校价值的再认识。
学校的现代价值是:学校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发展的场所,学校的功能是既成就了学生,又成就了老师。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作为社会组织,其特点是:学习性,自主更新型及可持续能力增强性。
学校要关注家长和社区对学校的力量,要充分关注: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家长的期望,自身的期望。
(三)对课改的认识。
应该消除一种误解,认为课改是政府层面、社会方面的事,上面热热闹闹,而老师的课堂依然如故,我行我素,担心成绩下降,升学率下降,学校排名落后……种种理由,担心、顾虑、导致心态保守。
课改,学校作为主战场,要学校的组织与领导、教师的热情与参与,教研组的合作、商讨、研究,平等交流,课堂改革做为主渠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专业的寻求与帮助,经验的推广与成果分享,体现分工协作民主意识,团队精神。
既有自我的反思,又有同伴合作和专业引领和示范性。
二、教师职业反思教师是一个期望值很高的职业,但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它上升为事业。
表现在:不注重师德修养,不继续学习读书,不自觉的学习,进取,更少有创新,几十年如一日,惯性作为,没有新观念、好奇心,形成了封闭的,稳定的模式化状态,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几年后产生职业倦怠,磨炼到四五十岁后,就在光荣的等待中消沉下去,确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应该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史:适应期(1年─3年),崛起期(30岁之前),重复期(35岁左右),教学研究期(40岁以后)。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更新备课形式1、更新备课观念。
传统的教学设计(备课)可概括为“三备”和“三写”。
“三备”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写”是写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这种设计常常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凭借教学经验进行,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上时,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必须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把重点放在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设计出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新颖、独特、个性化,充分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组织者。
要跳出“教教材”的圈子,引导学生领悟教材的精华,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学活。
2、创新备课思路。
把原来单一的个人备课改变为三种形式:第一,集体备课。
以学科组为单位(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学内容)组织讨论研究,强调教师的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
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第二,个人备课。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归纳、提升与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第三,跨年级,跨学科备课。
我从事农村教学多年,深知农村缺少专职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所以我主张跨年级备课,就是要求教师统领教材,站位要高,以中考命题为导向,服务教学,引领教学;我还主张跨学科备课,就是鼓励教师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重视例习题的设计,灵活运用教材。
有效的例习题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改变。
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课程教育研究 教学管理 ·182· 一方面教育者对自己主管或任教的专业学科的历史、现状应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要学习研究本国、本省、本地区的教育历史,了解当地教育发展的历程,还要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积极钻研教育科学及关联的科学知识,如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找出规律性的育人方法,掌握人的成长发育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师所必备的能力。
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
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
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靳长影. 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考试周刊, 2011,(58) [2]尚成武. 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理念的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 [3]陈春娟. 情也悠悠 思也悠悠——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成才之路, 2009,(09).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张明维 张 静(重庆市开县镇安镇中心小学 重庆 405400)【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82-01新课程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2019年文档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每一个教师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
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一定,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学校和教师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问题是如何执行?怎样执行到位?下面就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是国家教育思想和教材内容的直接实施者和落实者。
课程改革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转变。
“必修”课程关于“阅读和鉴赏”提出了如下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浅谈析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崭新的课程标准,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语文教学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如果继续墨守成规,必将被新的形势所淘汰。
对于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
为更好地适应并促进改革,本人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认识,谈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新课标转变了我的教育观念,使自己转变了角色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在新课程实践中,课堂上要真正渗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促进者。
二、新课标转变了课堂的师生关系,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对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赫尔巴特片面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而杜威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张“儿童是中心”。
今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师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理解学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标淮。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会更加宽广,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将被打破,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方式,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一时难以适应,所以教师们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进而带动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改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二十一世纪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维的,对知识的渴求远远超过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而且不再迷信教师,面对这样的受教育者,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摘掉“权威者”的帽子,俯下身子,平视学生,听一听学生的想法、观点。
与学生平等地走进课堂,这便从时空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思维是开阔的,探究意识是强烈的。
教师还应信任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
要在承认儿童具有可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新的机会,让儿童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规定,培养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如,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对有关知识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纷纷积极地发言,把他们知道的知识,一点一点地说出来,虽然比较杂乱,但这毕竟是从学生自己口中说出来的,再经过教师的梳理、点拨,学生便会轻松地掌握本节知识。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思维也活跃了,教学效果能不好吗?二、改变“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做好“学生成功引导者的角色”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去成功地引导,学生科学研究揭示,学生参与的实现主要经历了三个基本过程:即学生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学生积极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律教学,才能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和发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念的转变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是就教材教教材,而新理念下的课程则是要求教师用教材教。
这里所说的课程不仅仅指教材,它还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尽量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与现实以及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如:在语文学科教学课文中应认识的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将这些字圈画在教材上并多读几遍,然后在大屏幕上投示出这些生字。
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再说明是在哪儿怎样认识的并说出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这样,可以使学生积累记字的方法,扩大学字的空间,消除初识生字的学生对这些字的陌生感。
其次,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易读错,怎样进行区分,这些字经常和哪些字组成词语等。
这样,可以转变以往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案让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袋而毫无生机的做法,还儿童好奇、乐于展示的本性,使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在学生愉快自信的交流中完成。
另外,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堂堂清、课课清、个个清,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或多个音节全部过关再学下一篇。
要认识到:无论汉字还是拼音的学习都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
因此,要创造多种情境空间,用多种方式增加知识反复的频率与机会,给学生一个内化理解的时间。
这样一来,相信所有的学生最终都会完成教学目标的。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所以,要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给学生搭设一个开放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舞台,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的体验。
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认识钟表”时,由于许多儿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钟表的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是程度不同而己。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交流明确了钟面构造后,如果提出“谁认识这是几点了”,自然会有认识的学生。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一、教师角色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时期教育理论认为,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职能,但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具有不可代替的意义。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爱,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生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
由于新课程改革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根本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传授知识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各自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创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应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形式的需要。
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巧妙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成功创新的无形力量,它能激发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地努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教学,都有必要设计“导入设疑”一环,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2、课堂质疑,激发创新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随时善于质疑,扣题发问,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质疑争辩,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由此既掌握了知识,又增添了提问的积极性,体验了提问的乐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沉浸在乐学之中,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意识。
3、实行“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行“开放式”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提高广阔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应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改革旧的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因为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雾里看花的教育行为体现出来。
教育理念的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行为的转变中进行。
理念不转变,行为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行为不转变,理念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
教师的行为是教,是传递,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学生而方,教师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教的行为,学生的学就失去了方向,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如果教师的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行为,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老师是教学的主角、主宰者,学生跟着老师学,老师怎样教,教什么,都是由教师而定。
形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双边活动”变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老师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
教学共同体变为了教的单一体,学的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
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应充分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从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考试成绩的狭小空间中转变为: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变教学行为的重要标志。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谈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课程的灵魂。
新课改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首先,了解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学生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明确以下六点:(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
(3)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习是学生从内容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6)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它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其次,了解新课程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天使。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
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
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
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课程教学 >>188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覃剑兰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兴仁小学新课改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这轮课改的意义时,深深的感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教材、而是教育思想的一系列改革和转变。
作为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理念。
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想法、思路去教学。
这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有创造的见地,出现了高分低能。
新课程理念使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也逐渐转化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者也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将被代替,教学过程不在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而是我们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
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
新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
那么教师在新课程下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以课标为依据。
从新课程理念来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最大限度去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二、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只顾赶课,抓进度,而不在乎学生是否掌握新知识。
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使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继而领悟知识之源,达到自行探索,自求解决。
三、教师要转变课堂上的角色新型的课堂结构教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新课堂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适当引导而不强制;还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生活==语文——谈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题记:爱,是语文的不竭动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一种沟通,一种接纳,一种力量。
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在充分展示自己生命全貌的同时接纳教师的全部,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敞开心扉,把蕴藏在心中的疑问、见解毫无保留地向你倾诉。
特别是后进生,只有教师真诚的爱,才能唤醒他们的自尊,才能使他们从教师的关爱中体验到情感的支持,从而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中来。
“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但从课堂现状看,年级越高,学生发言的人数越少,甚至有的站起来了也不敢或不肯说话。
是不是学生的好奇心消失了,没有问题了?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不难发现,同学之间有时候会为了一个小问题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
为什么?因为同学之间是平等的,同学之间说话可以无拘无束。
而在课堂上,教师的答案才是惟一的标准,教师的尊严约束着学生。
他们怕说多了、说错了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因此,教师应用爱心善待学生的每一个见解,把他们提出的稚嫩问题和“天真”想法当做宝贵的教学资源,即使是蹩脚、可笑的问答,教师也要给以应有的指导和鼓励,决不能轻易否认。
放手发动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复习到《生命生命》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以《生命生命》为题,文题中两个“生命”连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已经引导学生探究过了,这时又提出来,不过是让学生加深一下印象。
没想到同学们的回答却使我对他们刮目相看。
他们除了回答出了讲课中提到的意思,还有了新的体会和发现。
有的同学说:“我觉得除了表达对生命的呼唤的意思,还可以看成这个题目后面有个‘!'号,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赞叹。
”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还可以看成有个‘?',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你看,学生的潜力是多么大,他们的思维是多么鲜活。
我又抛出另一个问题:文章中的三个事例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可不可以调换顺序?学生马上回答说是按“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的顺序安排的,还有的说是按动物、植物、人的顺序排列的。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到:“我认为这是按作者的思想情绪发展来安排的。
首先灯下写稿,被眼前的小飞蛾吸引,感受到它强大的生命力,然后由眼前的事引起思考,想到小瓜苗,再深入思考,联想,想到许多年前的事,这里面有一个内在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
这样由近到远的安排,更合理。
”哎呀,真了不起!这个学生才真正是学懂了学透了,他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情境,对文章的感悟多么深多么透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老师“一言堂”、“独领风骚”,那只能是“一花独放”,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交给学生,那才是“百花争春春满园”。
人只有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身心舒展,思维活跃。
课堂上真情关爱、民主平等,师生才能情感交融、愉悦互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深入到思维意识的深层。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这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基本特征。
教育即生活,教师只有把教学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教学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1、教学内容生活化。
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
知识是一个个事实的具体描述,是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结果,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
从教材来看,教学内容多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一条条宝贵的经验,是以文字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丰富多彩的事物构成的画卷。
新课程关注发掘生命潜能,关注发展。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移植,而是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建构起沟通的桥梁,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信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识的事例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已不是以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是看学生是否懂得自己今后如何去发展,怎么去实现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活动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
春天,冰雪消融,教室屋檐下叮叮咚咚,我让学生去想象这是春姑娘的脚步,这是春姑娘在扣响封闭了一冬的门户……学生课间去感受,思考,写出了充满诗意和凝聚思想灵性的小诗,小散文;黑河一中的校园围栏上写了许多立意新颖,词句隽永的环保广告语,我让学生们去搜集、讨论、仿写;一家火锅店门前的广告,内容是一只被胖厨师抓住的小羊在叫着:“我还没满周岁呢!”意在宣传店里的羊肉鲜嫩。
我投石于水,让学生讨论这则广告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
这样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磨练了思想。
虽然是身在课堂,一样放眼自然,心有社会,关注生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能把生活融入语文学习,语文学习也就有了生活,有了生活,也就有了思想,有了创新。
2、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生活化,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看做是一种社会生活实践。
怎样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知生活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请进来”和“走出去”。
把生活请进来,让课堂走出去。
为了让学生读生活中的语文,学身边的知识,写经历过的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堂里走出去,到体育馆、公园,到图书馆、电影院,到纷繁的街市、广阔的田野去体验生活。
当然,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既然不能天天“走出去”,那就常常“请进来”。
把大自然请进来,把社会请进来,让鲜活的生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社会的窗口。
如教学《春》一课,我问:春游回来,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
你对春天的雨点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轻轻的、柔柔的、细细的……有的还说:仰着头淋雨真舒服、真爽快……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草、小树,会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融入课堂。
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是:成长的烦恼。
我是这样设计和上好这一课的:我不只让学生诉说他们自己的烦恼,更鼓励学生当回小记者,开展了一次采访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首先提前布置学生去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去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老师、同学、朋友,了解他们的烦恼。
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们积极投入。
然后拿到课堂上来交流。
课堂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课了,可是个个都意犹未尽。
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形式。
这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和发言热情。
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在互相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到了采访的方法。
岳靖博同学说:一说采访父母,开始时挺犯愁,怎么说呢?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拿一根雪糕给妈妈吃,这样就打开了局面,引起了话题。
同学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无形中把自己的烦恼和父母、老师、同学的有了一个比较,通过比较,他们知道了自己的有些所谓的烦恼根本不算什么,他们走出了狭小的自我天地,心胸开阔了。
有的同学说,和爸爸妈妈的烦恼一比,我的这点烦恼算什么呀,简直不值一提。
通过这次采访和交流,同学们学到了语文知识,学会了采访稿的一些写法,比如问答形式的采访稿。
不仅如此,还自己总结出了消除烦恼的方法:1、看书自我提高法2、化大困难为小困难,积小胜为大胜法3、保持好心情法4、与人相处真心相待法5、注意力转移法6、暂时不管置之不理法7、提高自我修养法……更可喜的是,同学们从中学会了关注他人,关心他人。
这次活动后,我又安排每人针对自己采访的情况,给自己的采访对象写一封信,帮爸爸妈妈解除烦恼。
这样的语文课,来自生活,走入生活,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提高了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白晓东同学课堂上即席发言,侃侃而谈,和他平时的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判若两人,真让人感到惊奇。
可见,学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验,他们就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就会成功,就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更促进了学生和家长的情感沟通,家长们有了反应,说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事了,不再和家长别别扭扭的了;这样的语文课,促进了学生自己人格的完善,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的语文课,也让教师得到提高,和学生一起学习。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同时受到了教育。
语文教学时时处处闪烁着生活的睿智与情趣,焕发出缤纷的色彩。
3、教学情境生活化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创设情境,对增强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想像,确实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学会有显著的影响。
讲授《月亮上的足迹》的过程中,我结合杨利伟圆了中国人的太空梦的生活实例,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照片扫描进去,制成了学生穿着宇航服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的兴趣。
当看到自己穿着宇航服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再加上优美的背景音乐,飘扬的五星红旗背景,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想象,几十年,也许更短的十几年之后,他们也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的情景,他们的情绪更加高涨。
有的说,那时我会对着美丽的地球大喊一声:我爱你,美丽的地球;有的说,我要把我们的五星红旗也插到月球上去,插遍茫茫太空;有的说,到那时,我要做一名太空卫士,专门负责保护太空的环境;还有的说,到那时,地球已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居住地,假日里我们就可以到太空去度假了。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通过情境创设,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变革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努力把课堂建设成为师生平等民主、愉悦互动的舞台,探究问题、唤醒潜能的时空,获取新知、求得发展的进程,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