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教学提纲

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教学提纲
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教学提纲

一年级上古诗2寻隐

者不遇

古诗2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

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初解诗义。

1、师范读古诗。

2、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

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3、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4、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俗逸仙

贾岛寻隐者采药

松下山中云深处

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永定小学丁建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具体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却很少,本文试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上提出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甚至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在笔者看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不纯粹是一种“阅读”的教学,不纯粹是一种只注重文本本身“多读”的教学,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

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可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活泼好动的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又如何实施呢? 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诵读读书歌:“小朋友们,读书啦!读书啦!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的儿歌,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乃至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二、激发朗读兴趣,多读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因为,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收拢学生在下课时松弛的心,保证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式: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浅谈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 打油歪诗,流毒之深,《最后一课》,《文化苦旅》他山之石,忧愁伤感,吐故纳新,历久弥坚认识偏差,背叛历史意味背叛,根深好正,方能叶茂,现实呼唤,复兴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读好学好古诗文。 年临知天命,从教近三十载,耳闻目睹教坛轶事多多。从中稍有心得,并以此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曾记得有学生题打油诗道:“我是现代人,何必学古文,不学古诗文,照当大官人。”其对古诗文的戏谑之心轻狂之态毕露无遗。当时不仅喷饭这群小子年少无知,而且更感叹我们在文化传承上的流毒之深。 曾教过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的那些话,仿佛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譬如: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准;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钥匙。这些虽为他山之石,但是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自己母语的喜爱,对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尊重,更从中看到了文化乃至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他在《文化苦旅》中,以沉重的心写到那些漂泊到南洋的中国人的第三代便有不少渐

渐不知华语为何物,姓氏为何物。正如余先生评点说此时他们的血缘原则,情感原则,文化原则暂时让位给了开放原则、实用原则。成了一个个斩断根源的“抽象人”。一说起这些不免让我们有点闹心,忧心甚至痛心,但是我们大可以不必太忧愁,太伤感,太伤心了。 事实上我们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根的民族,我国的文明载体,种族群体和文字文献,风风雨雨几千年,不但没有消亡,永远不会消亡,而且能够兼容并蕴,吐故纳新,从而历久弥坚,显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自觉性,自信心呢?对此,我有以下陋见,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其一,一些“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他们粗浅的认为现代人就可以不学古诗文了,就可以不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正如列宁所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难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可以做一个数典忘祖的人吗? 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无疑根深根正根好才能叶茂。我们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瞩目更为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且不要说世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仅仅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但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 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使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 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 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 “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 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个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 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 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 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不但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 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 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不过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 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 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 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 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课稿

一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与评课稿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

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昌市第一小学吴小莉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 生动的形象、含蓄凝练的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中 华民族营养丰富的精神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 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古诗 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 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我们应有 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 研究。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还是没有脱离“释题目——解难字——译全文——说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单一、机械 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平淡无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限制了 学生自主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再结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故事激趣法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 奇不少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 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 愉快。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先讲唐代泾县农民汪伦, 想请诗人李白来作客又怕李白不来,就写信给李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其实是方圆十里的桃花潭),还有“万家酒店”(其实是一位姓万的开的独此一家的酒店)。李白后来不但没有责怪汪伦,相反他十分珍惜这份情谊。故事讲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已注入孩子们的心扉。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蕴深远,在提高语言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采用以讲解为主,强调翻译背诵的教学方法: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如何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尴尬状态,下面笔者谈谈改进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提高认识,构建体系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高考名句默写题的,只要会背会默写就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完成高考试题,更是为了增加知识积淀,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其次,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传统的在高三总复习时帮助学生总结诗歌鉴赏知识的做法显得为时过晚,笔者认为可将这些工作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必修课本的诗词教学中,要求学生精读,重在激发诵读兴趣。学习选修课本时,可利用两课时帮助学生明确考点,并介绍一些鉴赏知识如诗词的语言结构特点、常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虽然当时学生可能一知半解,但事实证明,

有了宏观认识后,学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鉴赏诗歌。 二、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诗词赏析的兴趣,为进入诗词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1衔接新知旧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可以用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巧妙引渡。比如在教《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与月相关的诗句,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 2营造情感氛围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以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如在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就可从人生离别谈起,满怀深情,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入诗词的学习。 3开门见山解题 有时不拐弯抹角,直接解释诗题,简洁明快。如在教《将进酒》时,可以直接解释《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8-09-27T15:27:58.72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9月作者:谭化斌[导读] 古诗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文中的“情” ,在古诗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诵读,拓展知识、学习空间,让古诗文走进学生心灵。 贵州省普安县高棉乡高棉小学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对各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这对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品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文中的“情” ,在古诗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诵读,拓展知识、学习空间,让古诗文走进学生心灵。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激发探索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对各学段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这对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品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线的老师将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文中的“情” 诗是一种有“情”的文学艺术形式,作诗须有情,读诗亦须有情,诗歌教学同样也离不开一个“情”字。但是,在实际古诗文教学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老师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却无动于衷,课堂死气沉沉,更别说感受古诗文的“情”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文中的“情”呢?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寻找古诗文中所蕴含着那份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与把握教材,反复阅读诗文材料,仔细体会诗人寄情于何事何物,通过高度的概括与集中,再思考如何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教学时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教师须先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先有了解,掌握作者是如何将物境俱变的感慨寄之于笔端的,其中,可重点抓住“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进行体会,这“笑问”二字,写尽作者无尽感慨,写出了老迈寰颓的伤感情态与反主为客的内心悲哀。 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诵读 教学古诗文时,要创设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促使学生与作品进行深刻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才能达到“诵其文,通其意,明其理”的教学目的。因此,我在教读每篇诗文前提出朗读要求(注意停顿,划分节奏,语言语调重读等,)例如在《游子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诗句的节奏,然后让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个人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通过指导学生自主诵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深刻领悟诗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教学诗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启发他们大胆想象并思考:图中画了什么?所绘景物与诗歌有什么内在联系?教师再引导学生试读诗歌,找一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初步理解。例如:我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揭示课题,简单导入后,我便安排学生仔细观图,大胆想象、质疑、勇敢尝试读好诗歌。很多学生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并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读诗的风采。通过观图、初读初悟,多数学生已经对诗歌意义有了整体的轮廓。接下来,我简单的介绍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便提出以下问题: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有些什么景物?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感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等。然后我就安排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此时,我把充裕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采取比赛读、展示读、仿读、接读、按韵律、平仄读等方式,让他们充分感受读的乐趣,理解诗情、诗意。 四、拓展知识、学习空间,让古诗文走进学生心灵 古诗文多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由于受文化水平及历史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少难度,往往很难入情入境。如深入地理解孟郊《游子呤》中的拳拳游子心、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悠悠思乡情,苏轼《忆江南》中的江南情思等等这些蕴含在诗中的情感,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诗人的认识越多,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越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增强孩子的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人”、腹有诗书气自豪。同时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诗人的传记,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诗人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更能深入地理解蕴含在诗文中的含义,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开拓视野,夯实学习的基础。 总之,古诗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去探索、去研究。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喜欢古诗,爱上古诗。 【参考文献】? [1]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2]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3]王强.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B版》.2014,(2) [4]司雪丽.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亚太教育》.2016,(8)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审美情趣。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由此可见古诗词对提升个人品味、气质方面亦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古诗词教学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浓、主体意识不强、教师教学重应试不重感悟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偏重知识化,忽视趣味性和赏析感受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状况等文学常识上,对于诗歌本身的赏析却没有过多关注,轻视了学生对古诗词作品感悟的重要性。教师将讲课的重点放在古诗词的翻译上,虽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把握诗词的大致背景,但是诗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拆分理解会将诗词的美分离开来,这和孔子所说的“微言大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缺乏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条化严重 在目前的诗词教学中,教条主义严重。教师为考试而教,并不是为赏析而教,这从近些年的语文试卷中可窥知一二。大量的

语文试卷涉及的题目单一,偏重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检查,这使得教师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带领学生赏析、品鉴诗词。这种缺少人文熏陶的诗词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丧失,也难以获得很高的文学积淀。 (三)重背诵,轻朗诵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注重古诗词句意的讲解和背诵。上课时教师忙着为学生拆分讲解,逐句分析;课下学生忙于背诵记忆,真正的朗读、吟诵,体味式教学却往往被师生忽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可以入境入情,才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独特意蕴,获得自己的体味和形成独到的见解。朗诵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古诗词教学对策研究 (一)趣味性引入,创境体验 趣味性引入就如电影的预告片一般,提前扣住人的心弦。古诗词教学导入语是否精彩,导入方式是否得当对课堂展开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古诗词与我们所处的年代相去甚远,学生难以对其产生兴趣和共鸣,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创设各种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在课前先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可利用视频、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在讲解《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在上课开始前先播放一段离家之人远在异乡的视频,然后询问学生的心情和感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安岳县新民九义校文月古诗文的诵读,强调对作品意蕴的感受理解。感悟意境要在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意象的特点、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联想想象,捕捉心中的感受,进而领悟诗歌的整体意境。 一、读要贯穿于古诗文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不能用朗读代替默读。 1、教师范读引领。通过教师的语气、停顿、重音、动作、表情,自然地感染学生,把要说的话转化成音符输入学生的大脑,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乐于模仿。如五言句一般都读作“xx‖xxx”,七言句读作“xx‖xx‖xxx”,没有变化。而事实上,古诗的节奏是富有变化的。如《望洞庭》一诗,一般读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老师出色的范读,可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境界。 2、学生自主诵读。学生的自主诵读,形式多样,可朗读也可默读;可集体朗读也可个体表演读。注重与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春日》这首诗,题为《春日》,但诗中却没有一句是对春天景象的描述,有的仅仅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的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拾得东风面”。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教师首先让学生想象“泗水之滨”有何景物?接着,用课外积累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说到“山”时,学生就引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到“水”、“花”、“树”、“草”时,同样让学生吟诵积累的诗句……最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诗句,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姿体语言,完全由他们的兴趣出发,抒发内心的感受:或摇头晃脑;或捻须吟诵;或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引吭高歌”…… 二、教师要对诗文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寓教于乐。比如,在教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可以通过游戏展开诵读竞赛,让学生比一比谁记的古诗多,读得好。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搜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课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古诗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比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之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李白、王维的相关资料,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李白和王维的其他作品,或者是有关送别主题的其他诗句,再组织学生在班队活动中诵读展示出来,使诗歌的意境,诵读的效果得到升华。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XX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XX年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 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

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 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一年级朗读指导之我见

一年级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中的无限乐趣。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比默读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是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切实抓好一年级朗读教学,从小培养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语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适度“指读” “指读”适用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指读”指的是学生用手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年级学生年龄反应慢、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在阅读时容易读错别字,读漏字、落下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经常让他们忽略了,有时一段话,他们是一口气读下来的,不去注意逗号或句号的停顿。如在上《借生日》这一课时读“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你的生日礼物。”这句时,很多学生会读成“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后来我让他们指着读就改变了这种状况。“指读”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读错、读漏,能训练 1

学生手、眼、脑协调发展。“指读”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辩认文字符号。从心理学上讲,“指读”能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生字在指读时不断形成条件反射,增强随意记忆,强化对音节和字形的辨识,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避免出现会背课文却不会认字和写字的现象。在指导,教师要注意由“字读”转为“行读”的“指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课标不提倡低年级的“指读”,然而从实践来看,“指读”往往是一年级正确朗读的最有效手段。但是指读不利于学生快速进行意义组合、容易读破词、读破句,所以“指读”只是一年级学生开始接受朗读训练的桥梁,是一个过渡,二年级以后就应该摈弃了。 二、重视范读的作用 一年级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在他们刚刚接触朗读训练时要特别重视范读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容易读破词、读破句,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如学生会把“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读成“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了。有的句子太长,学生不容易断句,例如:“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学生有的读成“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一词一顿。有的读成“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没有正确断句,所以必须加强“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训练。但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弱,没有建立较强的语感,但一年级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用范读的方法进行指导,通 2

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 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 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 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 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 教学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通过吟诵感受作者的心情 小学生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重复的只是文字,不同的是意 境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感悟的深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 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的负担。所以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 好既要让学生整体感知,不强调逐字逐句翻译解释,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的解释,并 从中积累词句的关系。如果一点不求理解,学生学习古诗文就不可能自觉坚持。整体性地理解,目的是让学生在吟读中产生意象,让形象产生感染力。要把古诗文转化为形象,不可能 不顾及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中要注意最具 活力的字义理解,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地理解,只有较准确的理解积累,这个字词 才是活的,它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 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古诗里的字、词,有的经过年代的演变,早已“面目全非”了。比如通假字,学生更是陌生,就是老师讲解了,学生也容易遗忘。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最后一 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在这边就通“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古 诗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自学,让他们借助文中的注释及字典,联系上下句,通过讨论明了诗文 的大意,有的学生就说:“这边的‘见’字应该是‘看见’的意思,句意应该说,走过小桥忽然看见土地庙旁边的茅店,所以‘见’字应该读‘ji伽n’。”有的学生就说出了不同的见解:“文中有注释告诉我们这边的‘见’字是通假字,所以应该是‘出现’的意思,句意应该是走过小桥,土地庙旁 边的茅店就忽然出现我们的面前,所以‘见’字在这边应该读‘xi伽n’。”很明显第二个同学的说 法才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诵读,学生就能较快地整体感知诗文的大意。这 种学习方法学生会迁移到课外自学古诗文中,这样,学生就能源源不断地吸取古诗文的营养,得到活水源头。 2 引导学生想象,提高审美能力 想象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欣 赏者的艺术接受活动也必须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古诗教学时,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 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提 高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 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 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 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会 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 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 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例如《赠汪伦》一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 朗读,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引导学生想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小船飘荡在水面上,诗人登 上了小船就要离去,而好友汪伦却没有来相送。诗人这时不免有点失望。突然,岸边传来熟 悉的歌声,诗人惊喜,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啊!通过这样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讲,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 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为提升语文素养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情感培养?方法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灿若星河,千百年来,滋润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 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呈现的古诗更 是其中的精髓,它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 的诸多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又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本文试着对古诗词的分析,从以下几方 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问题 1、枯燥单一的“演讲式”,课堂缺少活跃 “演讲式”俗称“填鸭式”,也就是满堂灌。这种教学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师教的 辛苦,学生学的辛苦。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分为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整个过程机械化,使原本内容丰富,意味深远的营养大餐被做成毫无 新意的小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 的活力,古诗词所隐藏着的美感被无情的摧残殆尽,课堂上缺乏美感,缺少情感的迸发。 2、学诗方法单一,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老是紧盯着课文,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节外生枝,生怕联 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采取一问一答,学 生们只知道回答,并未理解问题到底与诗词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破坏了诗歌的 整体性,进而无法很好的领悟诗歌的意境。 3、关注角度狭隘,学诗兴趣下降 新课标中有明确的对于古诗文的篇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也偏重对学生古诗词的“量”的积累,让学生大量的机械的抄写,背诵,默写。同时采取一板一眼的翻译,学生在枯燥的抄写和背诵中记住古诗词。这样容易对古诗词产生厌恶。慢慢地, 对于古诗词的兴趣便下降,甚至丧失。 二、培养策略的探讨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古诗词不仅仅限于书上的内容,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描写生活场景的古诗词,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诗词,诗词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让学生理解这是写春雨的诗句。接着找 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扩宽自己的古诗词知识面,然后与大家分享,日积月累,不 仅能学到众多的古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古诗词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 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教古诗词时,所选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同样 是送别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虽是同一人所写,但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这样一对比,学生在情感上就有所触动,就 很容易掌握不同古诗词的中心主旨。正如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

古诗2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 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初解诗义。 1、师范读古诗。 2、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3、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4、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俗逸仙 贾岛寻隐者采药 松下山中云深处

(完整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谈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浅析我是一位从事小学教学近二十多年的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就低年级古诗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必须立足于“读读背背,认认写写”上。 一、读读背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也最实用的手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古诗,是靠教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1、明确读的要求;包括:(1)读有目的,读书不能盲目,每次读都应该有目的。初读,要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试读,用笔画出句中的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细读,让学生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读懂古诗;品读,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来,在读中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通过这样有层次的读,有目的的读,学生才会读有收获。(2)读有指导,有无教师的指导,是一般阅读教学与阅读活动的根本区别,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怎样读书,心中茫然,很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多在细节上、关键处给予适当的点拨。(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个别,丢掉大多数,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读的时间和机会,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丰富读的形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点易转移。如果

采用单一的读书形式,他们就容易疲劳。因此,读的形式必须多样,如初读时的听读、自读、跟读、范读、轮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齐读、查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接龙读、配音读、表演读、比赛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着盎然的读书兴趣。许多学生都已熟读成诵了,当堂背诵当然不成问题。不过,对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置之不理,应采用语言提示,借助插图等方法加以帮助,促其尽快地记牢,背好。 二、认认写写 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有些教师教起古诗来往往忘了这一点。只重视读背指导,忽略写字训练,其理由是学生都会背了,还怕不会写,这种想法偏颇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感知的特点是笼统,不精确的,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他们的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的发展水平也较低。故而对辨别字形的细微差别和空间配置感到困难。所以,尽管他们在初读,细读,品读中,早已多次感知了字的音、形、义。但对生字的认识,还是一种轮廓的印象。只有对字形作分析,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因此,古诗教学必须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着重强化字形的认识,分析和书写。 1、巧记字形。(1)采用口诀、简画、动作等直观性强的形象记忆法。如《静夜思》中的“月”字,可画个月牙儿帮助记忆。(2)游戏法,如动手制作基本笔画的卡片,然后用这些基本笔画拼成《一去二三里》中的“五、六、七、八、九、十”等字。(3)熟字带生字。学《悯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