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下册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5b527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03.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重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 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材。
2. 学具:绘画工具、彩纸、剪刀、泥塑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3.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书设计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 提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3. 重点与难点:通过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形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美术手段进行创作,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86deb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17.png)
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种类和价值。
认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皮影、刺绣等。
学习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掌握简单的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以讨论、分析、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魅力。
采用小组合作、作品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教学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现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视频资料。
相关的艺术作品实物或仿制品。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笔、画纸、剪刀、彩纸等。
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或资料。
绘画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引出课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讲授新课(15分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种类。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认识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别介绍剪纸、皮影、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讲解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
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8f64d3852458fb770b56fc.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教材例举了中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青瓷、木结构营造技艺、印刷术、篆刻、书法、宣纸制作、唐卡等七个项目,目的是在11册《中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非遗的魅力,体会非遗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教材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现象,更需要了解非遗背后的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很多,涉及三个大类,第一类是以民间工艺为主的“技艺类”,第二类是以民间风俗活动为主的“民俗类”,第三类是以艺术表现为主的艺术类,十六个基本类型,教材给教师更加广泛的内容选择空间。
学情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遥远,我校的木偶摔跤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校是非遗的传承基地,木偶队在当地影响很大,两次上过中央台,多次在世博会、人民大会堂等舞台展示。
学生对这个非遗项目比较熟悉,但是,仅仅从表面上熟悉这个民间艺术。
对于木偶的工艺、文化和表演技巧还是比较陌生。
如果以木偶摔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就能够深刻感受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传承这项技艺,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教学理念1.教学“一体化”理念教学一体化是课程整合实施的思维方式。
本课以“研究木偶”为主线,将课程分成“探木偶、演木偶、创木偶”三个教学课程,把美术欣赏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把美术欣赏与设计教学整合。
2.美术生成性教学理念生成性教学是增值的教学。
“以弹性预设为前提、以课堂策略为手段、以形的优化为重点、以信息处理为过程、以目标考评为机制、以教学智慧为纽带”的生成性教学实施。
生成点切口要小,通过小木偶这一个生成点,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情感,传承木偶摔跤技艺。
3.拓展性课程理念拓展性课程注重选择性,实施方式更加自由。
参加学习的学生是六年级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
教学分长短课时,长课一小时,主要是欣赏和表演。
短课是30分钟,主要是创玩木偶。
通过长短课程来传承民间艺术。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1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ea6b0e1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4.png)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
此外,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2.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2.难点: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魅力。
3.实践法: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教学图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图片和实例3.教学工具:画纸、画笔、彩泥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意义。
通过展示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2012)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2012)](https://img.taocdn.com/s3/m/b3512f4ddaef5ef7bb0d3c85.png)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学习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手工艺技能的魅力。
3、提高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意识,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了解与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教学过程:一、赏玩青瓷,发现美,感受美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瓷器,我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可以轻轻敲一敲。
2、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始玩瓷器。
3、交流收获:看了以后给你什么感觉?你觉得这些瓷器美在什么地方?看:瓷器的釉色很美,像玉一样。
表面有纹理:冰裂纹敲击:声音很清脆师小结:刚才我们把玩的这些小瓷器叫龙泉青瓷,产自我们浙江省的龙泉市。
早在1000多年前,这种瓷器就远销亚非欧等国,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欧洲人把它叫做“雪拉同”,阿拉伯人称他为“海洋绿”。
古人赞赏龙泉青瓷:“陈之案头而悦目,置之镜台而媚容。
尤其是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被赞誉为巧夺天工的人工翡翠。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就是对龙泉窑青瓷美的最高评价。
二、欣赏视频,探究青瓷技艺1、观看视频:这么美的瓷器究竟是如何烧制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播放生产工序纪录片,教师讲解:2、谈感受:看了以后,有什么想说的?3、小结:龙泉窑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工序复杂,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更凝聚着我们手工艺人的执着与匠心,是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板书技术,艺术与文化)师:传统手工艺技能需要传承,你知道它是怎么传承的吗?传承方式基本上是口传心授,家族继承。
紫口铁足的传统哥窑就曾经失传了近千年!可喜的是,龙泉的叶小春和他的兄弟经过了5年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将失传了近千年的哥窑青瓷冰裂纹重现于世。
(认识叶小春)4、这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2009年入选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5、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让我们来看看书本中的小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1d5c1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f.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工作的热情。
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京剧、书法、剪纸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意义。
4. 学生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保护的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欣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4. 实践:学生分组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和反馈。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副了解、欣赏、创作、保护3. 主体内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以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业设计1.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研究报告。
2. 学生创作一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画作,要求作品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点。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师应反思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元素。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db668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7.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册美术》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虹桥木拱桥》是浙美版教材中的一课。
虹桥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虹桥木拱桥的图片、构造原理、建筑技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传统建筑有一定的了解。
但虹桥木拱桥的特殊结构和建筑技艺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
2.难点:运用美术语言分析、评价虹桥木拱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建筑技艺。
2.展示法: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虹桥木拱桥。
3.讨论法:分组讨论虹桥木拱桥的审美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绘制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详细讲解虹桥木拱桥的特点和建筑技艺,引导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3.展示: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虹桥木拱桥的魅力。
4.讨论:分组讨论虹桥木拱桥的审美特点和建筑技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实践:让学生动手绘制虹桥木拱桥,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de1b4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5.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独特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昆曲、京剧、书法、剪纸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其独特魅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 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感受。
4. 实践:进行剪纸、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板书内容:概念、特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承。
作业设计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深入了解,并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
2. 进行剪纸、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到了其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术创作能力,让他们在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京剧或昆曲的经典片段,或者展示一些剪纸和书法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7a55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f.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一、教学内容1.1 知识点•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掌握造型表现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造型创作1.2 能力目标•能够感受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能够通过表演和造型,加深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造型创作1.3 教材《美术》六年级下册,浙江美术出版社二、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创作材料:麻绳、细竹子、彩色纸张等材料•教学工具:PPT、电脑、投影仪•教学环境:教室2.2 学习活动2.2.1 热身活动教师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
2.2.2 研究活动1.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蒲原文化、京剧、绍剧、新昌皮影、温州民间木雕等。
2.对于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
例如:–绍剧:绍兴有“昌国旦”之称,男女生演员常在脸、眉、唇、眼等节目中进行不同的化妆。
教师可以通过PPT,将这些妆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麻绳、竹子等材料创作出绍剧人物的简单几何造型,并在造型上固定上方的不同妆容。
–皮影戏:皮影戏中人物粗犷、明朗、饱满、传神,无论是人体结构还是表情、动作都很独特。
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皮影戏中人物的样式,让学生利用彩色纸张和剪刀,创建出有趣的皮影形象。
2.2.3 创作活动1.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表演及其造型特点,独立进行造型创作。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帮助学生发掘其中优秀的部分,感受造型中呈现出的文化内涵。
2.3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表演特点以及创作所应用的造型方法。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发掘、保护、传承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教学评估3.1 方法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观察法和同伴评价法,教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和评价。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课稿1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9b4ca51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a.png)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7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古琴、刺绣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图片展示,又有文字介绍,便于学生理解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欣赏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同时进行讲解和示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昆曲演员的剧照,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演形式?2.新课导入:介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古琴、刺绣等,让学生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特点。
3.欣赏与分析:展示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古琴演奏、刺绣作品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讲解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4.实践环节: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绘画或制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总结与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古琴刺绣历史特点艺术内涵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欣赏能力、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三个方面进行。
春浙美版美术六下第17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word教案
![春浙美版美术六下第17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fb0023240c844768eaee8a.png)
第十七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教课目的1.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赏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提升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意识。
二、教材剖析1.教材编写思路。
教科书引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课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可。
本课以赏识龙泉青瓷、泰顺溪东桥为主线,经过学生对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感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明之根、之魂。
关于本课教课,教师第一要充足利用图片、视频短片,让学生在赏识、认识中感悟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到魅力;其次要指引学生专心领会传统工匠手艺人那精心、专心和恒心的精神传承。
教师切勿一味采纳讲解的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能够依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经过观光博物馆、和老艺人沟通,让学生在看看、想一想、谈谈中,实实在在地感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要点、难点。
要点:认识与赏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难点: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课课时 1 课时四、教课方案课前准备(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 PPT 课件、桥的剪纸作品、印有非物质文化图片的明信片。
教课过程1.导人。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西津桥剪影》或其余相关家乡桥的作品。
教师:看,作品中表现的是什么?(2)出示桥的图片。
教师:怎么能一眼就认出它呢?(3)议论,学生说一说对家乡桥的认识。
①用木质(或其余)资料建筑。
②坐落在 ,, 街。
③古老。
④市民乘凉。
(4)教师小结。
教师:西津桥就是石桥墩木构造,是全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现存最长的廊桥。
2.“穿越”。
(1)教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水虹桥”。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座桥,看,它藏在一幅名画里。
(2)察看后谈谈它与前面展现的桥的差别。
①造型不一样。
②所处的时代不一样。
(3)小结。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之美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之美丨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fa454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c.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之美丨浙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掌握其制作方法,并能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盘扣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1. 盘扣的历史与文化:介绍盘扣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盘扣的艺术特点:分析盘扣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和材质选择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3. 盘扣的制作方法:学习盘扣的基本制作技巧,包括扣结的编织、装饰物的搭配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盘扣的基本制作方法,理解其艺术特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个人创作中,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盘扣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盘扣样品、制作工具。
2. 学具:彩线、丝带、扣子、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盘扣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盘扣的起源和发展。
2. 新授:分析盘扣的艺术特点,教授制作方法,并示范制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盘扣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新。
板书设计-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之美- 副盘扣的历史、艺术特点与制作方法- 关键词:盘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制作技巧作业设计1. 必做题:每人制作一个盘扣作品,要求体现个人特色。
2. 选做题:研究盘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变化,撰写研究报告。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盘扣的制作技巧,还深入了解了盘扣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展现了极大的兴趣和创造力,作品多样且富有个性。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指导。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34bd6b7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d.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虹桥木拱桥》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以及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指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虹桥木拱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虹桥木拱桥的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
2.培养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虹桥木拱桥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2.学生动手制作虹桥木拱桥模型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虹桥木拱桥的特点和制作工艺。
2.文字讲解:通过文字讲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虹桥木拱桥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虹桥木拱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虹桥木拱桥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制作虹桥木拱桥的教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虹桥木拱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虹桥木拱桥的特点和美丽。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详细讲解虹桥木拱桥的制作工艺,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制作虹桥木拱桥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按照教程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完成制作。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虹桥木拱桥,让学生分享制作心得和经验。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83838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9.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第17课,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教材通过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剪纸艺术的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有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剪纸艺术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剪纸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2.示范法:展示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剪纸作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剪纸作品、剪纸工具和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2.搜集关于剪纸艺术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剪纸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剪纸艺术的美学特征。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剪纸作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通过展示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剪纸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剪纸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剪纸作品。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六年级美术下册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六年级美术下册17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850754240c844768eaee6d.png)
1、 区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展示图片:九寨沟、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和长城、故宫以及戏剧、舞蹈、节日习俗等图片进行比较,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遗产?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b、我想剪纸艺术对于大家都不算陌生,下面来了解下剪花娘子。剪纸几乎是乡村妇女人人都学的一门技艺,这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习俗的需要。春节了,北方的乡村要剪窗花,结婚时要铰坐帐花,西南苗族妇女用剪纸做刺绣的底样等等,使生活有了色彩,使节日有了吉祥喜庆。
在介绍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我会展示剪纸艺术的图片。提出问题,剪纸的工具和种类?
(教师活动)回答问题。
问题总结: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我国的昆曲列为“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之前昆曲已经面临消失,入选之后开始起死回生,得到政府及专业人士的积极抢救,这对昆曲的复兴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从此有了相应的立法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意义。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基础,也是对繁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全民族共同的责任。 3、 分类欣赏
d、(教师活动)介绍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梁祝》、《白蛇传》等民间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些民间传说歌颂了人世间真挚的爱情,千百年来在戏剧、舞蹈、音乐、小说中成为长盛不衰的创作题材。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655a3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c.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代表性项目的介绍,并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绘画基础,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还不够。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有限,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欣赏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和内涵,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带齐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画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如剪纸、皮影、泥塑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和课件,向学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代表性项目,如民间绘画、刺绣、戏曲等。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丨浙美版(2012)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丨浙美版(2012)](https://img.taocdn.com/s3/m/2308b5a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3.png)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虹桥木拱桥1 .欣赏中国虹桥木拱桥,了解其形式美感、实用价值、工艺特点等。
2 .了解简单的编梁支撑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木拱桥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虹桥木拱桥的造型优美、技艺精湛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工艺的热爱与关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元体验虹桥木拱桥,并在不同体验中都有收获。
教学准备:纸片、学习单、勾线笔、涂色工具。
课件、模型。
一、感受与体验部分:认识“以虹为形”1.每位学生分发两张纸片,一纸为河,一纸为桥,你会怎么设计?请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尝试。
(学生用折折、弯等方法进行尝试。
教师巡视指导,挑选学生典型作业) 2.引导欣赏学生“拱桥”造型,你知道这样的桥叫什么桥吗?引出拱桥造型。
(板3 .分析拱形桥梁的特点,感受其美感:这样的桥和你平时看到的一些桥有什么不一样?(板书:像自然界中的什么造型? (听取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并课件出示:造型美观——形似彩虹,又似弯月,具有很强的视觉美感,所以又称“虹桥”(板书:用一根线条在方框中的画一画拱桥的优美造型。
你用的是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的?它具有怎样的视觉美感?(柔和、流畅、飘逸之感)师小结:这么优美的造型,源自我们的大自然,所以它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美?(板当然,拱桥之所以好,不光光是它的“颜值”高。
它的实用性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比较学生作业,学生说说后课件演示:通过性好——是因为它“无角”、“无脚”,又称“飞桥”。
)4.因为这样的缘故,拱桥在诸多水运发达地区,从众多桥类中脱颖而出。
古今中外,历代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这样造型的“拱桥”。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你最欣赏哪座桥?说说理由。
通过初步感受,相信同学们对拱桥的造型有了一定感受。
趁热打铁,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完成学习单1二、学习与传承部分:进行“赏画探桥”揭题:今天我们来认识拱桥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中国独有的特殊木拱桥,发明于 11 世纪。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之美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盘扣之美丨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7d3054f33d4b14e852468fc.png)
《盘扣之美》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盘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技艺,其内容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对盘扣文化的了解和对技艺的感受,让同学们通过学习,体会到盘扣的精妙之处。
六年级的学生对盘扣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鉴赏课中如何提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关键问题。
由此本课的设计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动游戏以及小组探究的方法逐渐深化对盘扣的认识,通过体验感受盘扣的技艺,在不同纬度的美感体验中完成盘扣内容的学习。
二、课时:1课时三、教学对象:6年级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盘扣,感悟盘扣之中的造型美,工艺美,韵味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合作的方法,完成盘扣内容的鉴赏,感受盘扣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盘扣这种创痛中国元素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体会盘扣造型、工艺、韵味的美感六、教学难点:盘扣的美感体验七、教学准备:学生:剪刀、胶水、铅笔、橡皮教师:多媒体可见、文件夹、盘扣每组3个、作业纸纸5张、袢条5根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呢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一段小短片,有谁能猜猜图片中的物品使什么呢?又在哪里见过呢?学生:在旗袍中见过,是扣子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都非常的聪明,图片中的物品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用来固定衣襟的盘扣,也被称为盘纽。
今天啊老师就带大家来认识盘扣、了解盘扣,感悟方寸之间的盘扣之美。
(二)历史发展1.说到扣子大家都不陌生,古代的时候并非就只有盘扣这一种扣子,如图中看到的有石材、金属的、琉璃的,这些材料都可以做的很精美,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却对绳子结成的袢条情有独钟呢?请同学们大胆的才想一下。
学生:工艺比较方便,材料比较好找等。
教师:同学们都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啊中国人对盘扣的喜爱还源于结绳文化。
早在汉诗中就有写到“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南朝梁武帝写到“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被被赋予了诸多寓意,由此凹陷向心力的团结,结盟等词,有表现情感的情节、结婚等词、结作为一个开设也作为一个收尾,因此就有了结果,结束等。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4717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7.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丨浙美版一、课程内容简介在这一节美术课中,我们将学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懂得珍惜、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征。
2.了解并学习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3.培养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三、课堂教学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简单阐述其重要性。
2. 学习内容(35分钟)(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以下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和驿道2.昆曲3.苏州园林4.广东艺术武术5.秦腔6.欧阳询书法7.北京簸箕教师可针对以上内容进行一定的现场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的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例如:1.吴语宣传片2.山东莱阳鼓3.广东狮舞(3)练习与作品欣赏(20分钟)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础认识后,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题目的写作或口述。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作品的欣赏,例如:1.观看昆曲表演视频;2.欧阳询字体书法书写;3.北京簸箕制作。
3. 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从自己所在的地方寻找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针对所选题目进行资料收集,并做好相关的展示准备。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懂得珍惜、传承和发扬光大。
2. 教学难点了解并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发现和欣赏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
五、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欣赏深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优势。
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更加形象、生动的授课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传承和发扬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丨浙美版(2012)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丨浙美版(2012)](https://img.taocdn.com/s3/m/bb891a3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a.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7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丨浙美版(2012)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围绕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虹桥木拱桥展开。
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意义,并学会欣赏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虹桥木拱桥的基本构造和设计原理,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虹桥木拱桥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
2. 培养学生对虹桥木拱桥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探索虹桥木拱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学会运用虹桥木拱桥的设计原理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1. 虹桥木拱桥的构造原理和设计方法。
2. 虹桥木拱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3.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虹桥木拱桥的美学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虹桥木拱桥的图片、模型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虹桥木拱桥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虹桥木拱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让学生对虹桥木拱桥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欣赏:引导学生欣赏虹桥木拱桥的美学价值,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虹桥木拱桥。
4. 探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索虹桥木拱桥的构造原理和设计方法。
5.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创作属于自己的虹桥木拱桥作品。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虹桥木拱桥2. 副浙美版(2012)3. 教学目标4. 教学难点5. 教学内容6. 教学过程7. 教学评价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关于虹桥木拱桥的画作。
2. 要求学生在画作中体现出虹桥木拱桥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
3.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区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展示图片:九寨沟、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和长城、故宫以及戏剧、舞蹈、节日习俗等图片进行比较,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遗产?什么是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剪纸练习,并将作品在班上展示。
c、下一个我要进行介绍的是服饰和织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和民间织纺艺术品,为了时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我会展示一些民族传统服装图片,提出问题:民间服饰与织绣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问题总结:这些服饰和织绣上有各自民族崇拜的图腾、历史和传说,有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期望,有对爱情的忠贞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以斑斓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闻名中外。
a、 首先来介绍昆曲,我将引导学生欣赏昆曲《十五贯》、《牡丹亭》选段,让学生切身感受昆曲的魅力,通过选段欣赏和我讲解,我希望学生能够总结出昆曲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简单的补充: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b、我想剪纸艺术对于大家都不算陌生,下面来了解下剪花娘子。剪纸几乎是乡村妇女人人都学的一门技艺,这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习俗的需要。春节了,北方的乡村要剪窗花,结婚时要铰坐帐花,西南苗族妇女用剪纸做刺绣的底样等等,使生活有了色彩,使节日有了吉祥喜庆。
在介绍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我会展示剪纸艺术的图片。提出问题,剪纸的工具和种类?
物质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刻和雕塑、书籍、书法与绘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文化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等区域。
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
难点
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
教学
准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PPT课件。
教
学
流
程
1.引入新课。
大家都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的故事,请学生讲一下其中的故事人物和情节,还了解其它的民间传说吗?是否喜欢这些故事?为什么?
学生回答:……
播放著名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和昆曲《十五贯》的部分选段,请同学欣赏。引入:无论民间传说还是京剧、昆曲,都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师活动)回答问题。
问题总结: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我国的昆曲列为“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之前昆曲已经面临消失,入选之后开始起死回生,得到政府及专业人士的积极抢救,这对昆曲的复兴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从此有了相应的立法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意义。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基础,也是对繁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全民族共同的责任。 3、 分类欣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题
17.中国的非物质文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具有的丰富资源和分步状况。
2.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学会欣赏并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及深刻内涵。
3.使学生加深对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逐渐建立和提高对非物质文
d、(教师活动)介绍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梁祝》、《白蛇传》等民间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些民间传说歌颂了人世间真挚的爱情,千百年来在戏剧、舞蹈、音乐、小说中成为长盛不衰的创作题材。
为了营造气氛,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学生再一次感受这一优美旋律,欣赏完音乐,我希望学生能够谈一谈《梁祝》这一故事以及对这一故事的感受。
引导学生对民间传说进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认识和理解了中国民间美术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加深了对保护中国民间美术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4.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周围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描述它的特色和现状,提出你的合理性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昆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