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课程
幼儿园中班科学我们身边的科学优质教案带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我们身边的科学优质教案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身边的科学现象、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探索自然界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通过参与科学小实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和体验到身边的科学现象,参与科学小实验。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其他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视频,讲解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如简易火山爆发、彩虹糖等。
指导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科学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答案。
例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怎样让小船浮在水面上?4. 分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提出一些课后探索任务,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生活中继续发现科学。
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生活:水的沸腾、冰的融化、树叶变色等实验原理:简易火山爆发、彩虹糖等探索:为什么树叶会变色?怎样让小船浮在水面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同伴分享。
尝试制作一个简易的火山爆发模型,并介绍实验原理。
2. 答案:观察家中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可包括: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速度等。
简易火山爆发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实验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实验,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的趣味性。
1. 科学在我们身边-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在我们身边-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在我们身边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什么是科学;2.了解科学的应用场景,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体验;3.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增强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1.首先通过闯关游戏的方式引入本课程,待学生认真参与后,进入正式课堂内容讲解。
2.先请学生回想一下课程之前接触过的科学知识,例如昆虫的生存环境或者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等,此部分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3.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
例如:–磁铁和钉子实验。
–酸碱实验。
–水在湿透的布上流动实验。
4.实验完成后,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5.最后,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科学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知识,并通过参与活动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学习方法1.在课堂中用生动的语言和实验来展示科学。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索,让日常生活变成科学实验。
3.引导学生去实验、研究和思考,让他们从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问题,例如使用化学试剂时要戴上手套、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每个小组要有限定人数,学生间相互监督。
3.老师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实验指南,并及时调整计划以保证课堂进度正常。
结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科学的定义,更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科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用性和实验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我们身边的科学》中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我们身边的科学》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生活中的科学”和第四章“探索自然”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浮力、光的反射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点,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2.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
学具:彩笔、画纸、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让幼儿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了解的动植物,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2.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光的反射实验,让幼儿观察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光的反射现象的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水的浮力实验,让幼儿了解浮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感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现象的理解。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幼儿复述动植物的特点及科学现象。
(2)布置作业,引导幼儿课后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点。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原理。
3. 水的浮力实验及结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
(1)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入水底?(2)你在生活中还发现过哪些有趣的科学现象?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使幼儿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幼儿园中班科学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带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提高观察、思考能力。
2. 培养幼儿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表达的社交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自然界中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磁铁、气球、纸张、小石子等。
学具:彩笔、画纸、小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植物能生长得这么好?”引导幼儿思考植物生长与光、水、土壤等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1)磁铁能吸引铁、镍等物质;(2)吹气球可以使气球变大,放开气球,气球会飞走;(3)纸张可以折成不同形状,增加其稳定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用磁铁吸引小铁钉,观察磁铁的吸力;(2)吹气球,感受气球变大和飞走的现象;(3)用纸张折成不同形状,比较稳定性。
4.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简单科学现象:磁铁吸铁、吹气球、纸张折叠2. 自然界规律:植物生长与光、水、土壤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生长的情况;(2)用磁铁找一找家里的铁制品;(3)用纸张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1)植物生长情况记录表;(2)找到的铁制品;(3)折纸作品及心得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在随堂练习环节,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幼儿的实践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我们身边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简单科学现象,如光反射、水浮力以及磁铁吸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科学现象及其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光反射、水浮力等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学会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镜子、磁铁、蜡烛、玻璃杯、硬币、塑料勺子、纸船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相同教具,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镜子、磁铁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在我们生活中作用。
2. 例题讲解:(1)光反射:用镜子照射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火焰在镜子中变化,引导学生解光反射原理。
(2)水浮力:将硬币、塑料勺子、纸船放入盛有水玻璃杯中,让学生观察哪些物品能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探讨水浮力原理。
(3)磁铁吸引:用磁铁吸引铁钉、回形针等物品,让学生解磁铁吸引性质。
3.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光反射:镜子照射蜡烛,火焰在镜子中反射。
2. 水浮力:硬币、塑料勺子、纸船在水中浮沉现象。
3. 磁铁吸引:磁铁吸引铁钉、回形针等物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镜子,思考镜子是如何帮助我们整理仪容。
(2)找一找家里磁铁,记录下它能吸引哪些物品。
(3)和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还有哪些科学现象,用图画或文字进行记录。
2. 答案:(1)镜子利用光反射原理,帮助我们整理仪容。
(2)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磁性材料。
(3)生活中科学现象有很多,如水沸腾、植物向光性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生活中科学现象。
在今后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附反思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 科学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2. 培养幼儿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3. 培养幼儿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重点: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实物(如种子、发芽的豆苗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植物能生长?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结合实物,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教师示范如何进行观察,引导幼儿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观察植物,记录观察结果;(2)幼儿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1)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植物的生长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观察方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如天气变化、动物行为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思考、发现。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方式;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板书设计的清晰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
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1.出示表格。
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优质教案附反思
中班科学领域《我们身边的科学》优质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三单元《我们身边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1. 章节一:认识自然界(第3节:我们身边的事物)2. 章节二: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有趣的影子)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发现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表达等社会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影子是由光照射产生的现象。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描述生活中科学现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白布、影子卡片、实物(如玩具、水果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组织幼儿在教室内观察不同物体的影子。
(2)引导幼儿用手电筒照射实物,观察影子的变化。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影子卡片,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影子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用光照射,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变化。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理解影子是由光照射产生的现象。
4. 影子画创作(10分钟)(1)教师分发画纸、彩笔等材料,引导幼儿创作影子画。
(2)幼儿在画纸上描绘影子的轮廓,并用水彩笔上色。
5. 分享与展示(5分钟)(1)组织幼儿将自己的影子画展示给大家。
(2)引导幼儿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科学——有趣的影子》2. 内容:(1)影子是由光照射产生的现象。
(2)影子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不同时间段的光影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充分观察、体验了影子现象,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知和探究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我们身边的科学”。
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 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磁铁、气球、塑料瓶、水、沙子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放大镜、磁铁、气球、塑料瓶、水、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中的物品,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放大镜下的物体,了解放大镜的原理。
(2)教师演示磁铁吸铁、气球摩擦起电等现象,让幼儿感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塑料瓶中的水、沙子混合物的分层现象,探讨其中的科学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科学2. 板书内容:(1)放大镜原理(2)磁铁吸铁(3)气球摩擦起电(4)塑料瓶中的水、沙子混合物分层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个你认为是科学现象的例子,并描述它。
(2)用磁铁在户外寻找可以被磁铁吸住的物品,记录下来。
2. 答案:(1)示例:冰箱里的冰块融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科学现象。
(2)示例:户外找到的铁钉、螺丝等可以被磁铁吸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作业中的表现,引导幼儿发现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可以开展科学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科学的乐趣。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在我们身边》方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在我们身旁》设计方案六年合践活《科学在我身》方案活意:同学在生活中,身的一些事物会生趣:什么人会得近?眼有很多种,它的原理是什么?互网上大批的信息存在哪里?⋯⋯了学生感觉到科学的魅力,学会从察身的事物开始自己感趣的事物行科学研究,得科学研究的成功体,安排此活。
活目:1、通学生从身感趣的事物察,认识所涵的科学道理下手,培育学生的科学察趣,激学生行科学研究的情。
2、通料、上网收集等方法,追科学明的踪迹,使学生感觉科学明其实不神奇,进而体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3、鼓舞学生通、察等方法感趣的行研究。
进而培育学生的手践能力。
4、通手抄或画科学想象画,促学生知更新、思活、合践能力的提升。
活程:1、感觉身的科学,通学生沟通,把感趣的事物下来,而后整理好,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方法:通上网或许做小一步解决。
表格:12、追科学的踪迹。
1/3经过上网找寻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使学生从小建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一生精力的精神。
表格23、科技小制作或小实验。
选择教授一些拥有一订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风趣的科学小实验,培育学生着手、动脑的能力4、画一幅科学想象画或许办一份手抄报。
我们小组的研究报告组长:组员:生活中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所蕴涵的科学道理找寻科学发明的踪迹组长:组员:科学家遇到生活什么启迪研究的过程发明成就我的体验感觉新年作[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2/3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3/3。
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科学2010年8月24日一、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七上第一节经过小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迈进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又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它们正处于人的一生第二次生理增长高峰,也是学习和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热情活泼,朝气蓬勃,对不少自然现象的好奇正在转化为对科学的向往。
他们会越来越多地产生着“为什么”,他们希望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他们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去想像或找出一些问题的答案。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第一节课就以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同时简单地介绍了科学和科学家的工作,让学生对科学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并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内容比较少,难度也不是很大。
二、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发展三、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
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四、教学难点: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从而培养学生信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弯曲的铅笔、雨后彩虹等用图片呈现突出变化.(通过课件对P2,3页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2、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二)新课教学1.科学在我们身边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视频呈现牛顿和瓦特照片,并介绍他们发现万有引力和蒸汽机的过程,从而引出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视频呈现)。
《科学在我们身边》PPT课件
- .
你认为什么是科学?
一、玩一玩,体验身边的科学小实验
你能站起来吗?
为什么?
为什么站不起来?
因为人坐着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在脊椎下方,如果想保持上身直立而从椅子上站起来,必须把身体重心移到小腿以上。人从椅子上起立的那一瞬间,必须克服体重的巨大阻力才能站起来,在重心没有前移的情况下,人的大腿肌肉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因此,人好比粘到椅子上一样,无法站起来。
克隆羊多利
海上石油开采
磁悬浮列车
风力发电
你能喝到饮料吗?
怎样用两根吸管也能喝到饮料?
①堵住露在杯外的吸管②用两根细的吸管③杯内的吸管粗些,杯外的吸管细些
怎样用两根吸管也能喝到饮料?
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楚为止。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我们身边的科学”。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幼儿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敏捷性。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磁铁、电池、小灯泡、气球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放大镜、磁铁等教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这些物品的用途。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演示磁铁吸铁钉、气球摩擦头发起电等实验,引导幼儿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2)教师讲解实验原理,让幼儿了解磁铁、静电等科学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科学现象:磁铁吸铁钉、气球摩擦头发起电等科学原理:磁力、静电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或幼儿园里的物体,记录下你发现的科学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2. 答案:(示例)我发现家里的电视遥控器可以控制电视,原因是遥控器里的电池产生了电流,电流通过空气传递到电视,实现了控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拓展延伸:(1)开展科学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组织亲子科学小实验,增进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
幼儿园《我们身边的科学》中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我们身边的科学》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我们身边的科学》教材中班第五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各种生活用品的科学原理,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生活用品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讲解与探索(10分钟)(1)教师讲解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如杠杆原理、摩擦力等。
(2)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科学发现。
(3)实验操作,让幼儿动手验证科学原理。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简单的科学问题为例,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2)分享成果,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科学》2. 内容:(1)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科学原理:杠杆原理、摩擦力等(3)探索与发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生活用品,找出其中的科学原理,记录在作业本上。
(2)与家长一起完成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1)例:水杯的形状为什么是圆柱形的?因为圆柱形的杯子更稳定,不易翻倒。
(2)例:制作一个简易的杠杆,观察杠杆的平衡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科学原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的科学》
《我们身边的科学》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幼儿认识并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并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气球、水、冰块、磁铁、铁钉、塑料尺、纸张等。
2.环境布置:科学实验室(模拟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探索活动1.气球实验(1)教师出示气球,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教师演示如何吹气球,并提问:“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可以吹起来吗?”2.水实验(1)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个冰块,引导幼儿观察水的颜色、状态和冰块的特点。
(2)教师将冰块放入水中,提问:“你们猜猜冰块会在水中发生什么变化?”3.磁铁实验(1)教师出示磁铁和铁钉,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形状、颜色和铁钉的特点。
(2)教师演示磁铁吸附铁钉的过程,提问:“你们知道磁铁为什么能吸住铁钉吗?”4.塑料尺实验(1)教师出示塑料尺和纸张,引导幼儿观察塑料尺的形状、颜色和纸张的特点。
(2)教师演示用塑料尺在纸张上摩擦,提问:“你们知道塑料尺在纸张上摩擦为什么会起静电吗?”2.教师提问:“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四)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其他科学实验材料,如:电池、灯泡、导线等,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电池、灯泡和导线是如何组成电路的吗?它们有什么作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一课时教案首师大版
1.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
体验科学的欲望。
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2体验学科学和作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概括,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了解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4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
2.体验学科学和作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师准备:测量用的白纸、软尺和线绳。
学生准备:测量用的软尺、线绳、铅笔、笔记本等。
四、: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1.科学在我们身边
手脚测量记录表。
中班主题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
中班主题教案《我们身边的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主要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和化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知水平。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珍惜和关爱大自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实物、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气球),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会膨胀吗?”(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讲解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和化学现象。
(2)结合实例,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3.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出示一个实践题目:“如何让一张纸站起来?”(2)引导幼儿思考、讨论,并分享答案。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给出几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幼儿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5. 小组讨论与合作(10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记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科学2. 板书内容:(1)生活中的科学现象(2)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化学现象(3)观察、思考、表达、合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记录下来。
我们身边的科学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我们身边的科学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材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探索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其原理。
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磁铁、气球、彩泥、树叶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气球、磁铁等物品,引发幼儿兴趣。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气球为什么会膨胀、磁铁为什么能吸铁等简单科学原理。
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思考并理解这些科学现象。
3.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我们身边的科学2. 内容:科学现象:气球膨胀、磁铁吸铁等。
科学原理:简单易懂的原理介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例子:为什么树叶会变色?为什么水会结冰?2. 答案:树叶变色是因为季节变化,植物体内的色素发生变化。
水结冰是因为温度降低,水分子减缓运动,形成冰晶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教学中,幼儿对科学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原理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带领幼儿参观科技馆,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谁能把乒乓球吹走,谁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验证猜测:结果两位同学都没有获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猜测正确。
自由探索: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我们来做小实验’:
1,实验一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讨论:
(1)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
(2)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后找更多
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3.实验三
提出实验要求: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烧杯和吸管(应选择
比较粗的吸管),同学们想办法去吸到饮料,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和进行实验的同学交流实验的感觉和体会。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后,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2.实验二
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然后进行实验,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师:同学们刚才玩得开心吗?你们是怎么玩的? (引学生说出:先猜想,再动手做一做,最后得出结论。)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做游戏和实验的过程就是研究科学的过程,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发现和发明,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难点
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方法
观察实验
手段
学生动手实验
板书
科学在我们身边
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发明了——流线型汽车、飞机、轮船
反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感受在身体保持直立的情况下很难站立起来。初步猜测其中的科学道理。
认识大气压力有大小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同时启发学生把身边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逐一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选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学生稍做讨论,然后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教师播放当前国际、国内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像抖,如:太空
旅行、克隆技术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达标检测
必做题
隔瓶吹蜡烛能吹灭吗?
选做题
为什么隔木块不能吹灭蜡烛,隔瓶吹蜡烛能吹灭?
发展性
目标
一、认知性: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二、技能性: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三、体验性: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性、主动性。
课 时 教 学 案
姓 名
学 科
科学
年级班
三年级1-4
课 题
3.科学在我们身边
课 时
1
课时
教学
目标
基础性
目标
一、认知性: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二、技能性: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三、体验性;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让学生认识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学生猜测,教师记录猜测情况:认为力气大的同学获胜的有36人,认为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的有3人,认为都不获胜的有1人。
(学生反复做几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学生猜测: 选2—3名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汇报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