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4-脾)
经络腧穴各论
整理ppt
操作:平刺0.5-0.8寸。
17
风池(GB20)
定位: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 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局主目部治赤解:痛剖头,:痛鼻在,渊斜眩,方晕耳肌,聋和颈,胸项气锁强闭乳痛,,
突中肌风停,止口部眼的歪凹斜陷,中疟,疾深,层热为病,
头感夹冒肌。,有枕动、静脉分支,
临床应用:休克,呼吸衰竭, 心动过缓。
整理ppt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34
任脉
(The Ren Channel)
整理ppt
35
中极(RN3)
定位:在脐下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不禁, 阳局痿部,解早剖泄:,腹遗白精线,上月,经有不腹 调壁,浅痛动经,,静阴脉痒分,支阴及挺腹,壁水下 肿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 临经床的应分用支:。遗精,遗尿,尿 潴留,男子性功能障碍,月 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
整理ppt
操作:直刺0.5-1寸。
7
手少阳三焦经
(The Sanjiao Channel of Hand-Shaoyang)
整理ppt
8
手少阳三焦经
(The Sanjiao Channel of Hand-Shaoyang)
整理ppt
9
中渚(SJ3)
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的掌骨间,当掌指关
临床应用:阳痿,遗精,月 经病,遗尿,腹泻,休克, 中暑,肾虚气喘,全身衰整理弱ppt。
操作:直刺0.5-1寸。
37
气海(RN6)
定位:在脐下1.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 胀满局,部水解谷剖不:化在,腹大白便线不上通,,深泄痢 不禁布,有癃小闭肠,,遗有尿腹,壁阳浅痿动,,早静泄, 遗精脉,分月支经及不腹调壁,下痛动经静,脉阴分挺支,,产 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器虚惫, 形体布嬴有瘦第,十四一肢肋乏间力神。经。前支的
《经络腧穴各论》课件
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在四肢及躯干前后的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之间联系的作用 。
十五络脉包括手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足太阴络脉、足少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等。
十五络脉具有沟通内外、调节气血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影 响。
十二经别
01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 别行部分,具有加强内脏与体表 联系的作用。
腧穴的命名
以部位命名
以功能命名
以脏腑命名
以经脉命名
如“
如“心俞”、“肝俞” 等。
如“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等。
特定穴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胸 腹部有关经脉上,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五输穴
井、荥、输、经、合,分别对应木、火、 土、金、水五行,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 用。
系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03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主要 分布在四肢、躯干和头面部。
05
02
奇经八脉
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 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调节人体气血 的作用。
04
十五络脉
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别出的络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和补充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络腧穴各论》 ppt课件
目录
• 经络系统概述 • 经络的分类与特点 • 腧穴的分类与特点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应用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是人体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 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连接着人体
的各个脏腑器官。
01
十二经别
经络腧穴各论(适用)
寅时3—5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及其腧穴一、手太阴经络(一)经脉循行及其主要病候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n ào )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主治概要1、肺、胸、咽喉部等肺系相关病证→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痛等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二、手太阴肺经腧穴(11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①肺胸部病证:咳嗽、咯血、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肺胀满等;②肩臂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引起气胸。
2、尺泽(合穴)【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肺系病证:咳嗽、咯血、气喘、咽喉肿痛等;②胸部胀满; ③肘臂挛痛; ④潮热;⑤急症:小儿惊风、急性腹痛、吐泻等。
第二节手阳明经络及其腧穴一、手阳明大肠经(一)经脉循行及其主要病候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骨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y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卯时5—7(二)主治概要1、头面五官病证→头痛、耳聋、口眼歪斜、鼻衄、齿痛、咽喉肿痛等。
2、肠腑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3、皮肤病症→风疹、湿疹、瘾疹、荨麻疹、痔疮等。
4、神志病证、热病→昏迷、癫狂、发热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肩部酸痛麻木、上肢不遂等。
二、手阳明经络腧穴(20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①热证、急症:热病、昏迷等;②五官病证:耳聋、青盲、齿痛、颐颔痛、咽喉肿痛等;③手指麻木。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一、名词解释1.首2.颠3.廉4.发际5.王宫6.额7.颜 8.阙9.明堂 10. 安页 11.水沟 12.承浆 13.吻 14.眉棱骨 15.眉本 16.目胞 17.目纲 18.目内眦 19.目外眦 20.出页 21.颧 22.咸页 23.颐 24.关25.颏 26.颔27.颈 28.结喉29.颞30.曲隅31.蔽 32.颌33.颊 34.耳郭35.枕骨 36.玉枕骨37.完骨 38.柱骨39.柱骨之会上 40.项41.缺盆 42.胸43.龋 44.膺45.膻中 46.绝骨 47.腹 48.丹田 49.横骨 50.曲骨51.毛际 52.篡53.巨骨 54. 髃55.眇 56.肩57.腋 58.胁59. 三毛 60.季胁61.楗骨 62.肩63.肩解 64.两叉骨65.曲甲 66.背67.腰 68.膂69.骶 70.臀71.膊 72.上骨73.肘 74.臂75.兑骨 76.掌77.鱼 78.歧骨79.本节 80.拇指 81.食指 82.将指 83.无名指 84.爪甲 85.髀 86.股87.髀关 88.伏免89.辅骨 90. 行骨91.膝解 92.髀枢 93.踝 94. 踹 95.然骨 96.核骨97.三毛 98.聚毛99.颐 100.膝101.膑 102.跗103.绝骨 104.中焦 105.胃口 106.肺系 107. 108.少阴109.心主 110.臂内111.上骨 112.寸口113.廉 114.合谷两骨115.两筋 116.太阳之脉117.大迎 118.俞119.原穴 120.颊车121.客主人 122.气街123.白肉际 124.舌本125.咽 126.心系127.目系 128.掌后锐骨 129.肩膊 130.京骨131.历络三焦 132.手表腕 133.头角 134.髀阳135.股阴 136.颃颡137.心主 138.起139.属 140.络141.循 142.上143.下 144.行145.过 146.贯147.挟 148.交149.环 150.抵151.入 152.出153.直 154.横155.斜 156.合157.别 158.却159.还 160.下极之俞161.风府 162.中极之下二、填空1.《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_______,下络_______,还循胃口,上膈_______,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_______之前,下_______,循臂内_______下廉,入_______,上鱼,循_______,出_______之端。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 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
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
中府Zhongfu Lu1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 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凹陷处(云门)下1寸。 作用:泄胸中热,调理肺气。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应用:治疗喉痹配合谷,风府。
治疗外感咳嗽配大椎,肺俞。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引起气胸。 备考:肺募穴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商阳
Shangyang LI 1
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作用:清热泻火,醒脑开窍。
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中风昏迷,热
病无汗,下齿痛,青盲(青光眼)。
应用:感冒发热,热病无汗配合谷。 耳鸣耳聋配中渚、外关。 齿痛配厉兑、合谷。
青盲配巨髎
中风昏迷、中暑配水沟、劳宫。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主治:遂,手臂肿痛,风疹,高血压
,
瘰疬,癫狂,腹痛吐泻。
应用: 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配合谷、外关 。 风疹配风池、血海、足三里。
迎香 Yingxiang LI 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当鼻唇 沟中。 作用:活血通络,通窍驱虫。
经络腧穴各论-脾
直刺0.5-1寸
大趾隐白经穴起, 公孙第一跖骨底。
1、隐白﹡:井穴、血证要穴
【主治】
1、脾胃病:腹胀、便血—配足三里。 2、月经病:月经过多、崩漏—配三阴交、关元、气海(灸法) 3、神志病:癫狂、惊风、多梦—配厉兑。
【操作】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血证多用灸法。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操 作】 直刺1-2寸,可灸。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三阴交 阴陵泉
共性
健 脾 和 胃
特性
偏于补益肝肾,调经止 带。治疗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
偏于通利下焦,利湿, 治疗小便不利,水肿
5、血海﹡ : (“月事更改,地机血海”)
【定位】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法:屈膝,医生以左手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足太阴脾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分布在足内侧、下肢内侧中间、前缘, 及腹胸部的第三侧线,侧胸部上。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趾甲角、足内侧赤白肉际、 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骨基底部、内踝尖、胫 骨内侧面后缘、胫骨内侧髁等。
❖ 本经计21穴,重点穴:隐白、公孙、三阴交、 阴陵泉、血海。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沿足内侧、小腿内侧胫骨 后缘上行,在内踝上8寸 交到足厥阴经之前,上行 于小腿及大腿内侧前缘, 经腹部和胸部前外侧,止 于腋下第六肋间。
体内:属脾,络胃,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支脉从 胃上膈,注心中,与手少 阴心经相接。
掌心置于患者右侧髌骨上缘, 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与 食指呈 45°角,拇指尖为穴。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3-胃)
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气舍
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 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 ,瘿瘤,瘰疬等。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条灸3-5分 钟
缺盆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頬车
部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 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 右各一。
【主治病症】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
,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牙痛按压颊车与合谷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
痛; 3.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针法 直刺0.5寸,或横刺透向地仓穴
大腿部(5):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 鼻
膝下部(10):足三里※、上巨虚※、条口、 下巨虚※、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 厉兑
承泣
〖取穴方法〗 人体承泣穴位于面部,瞳 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疾病〗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 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治目赫肿痛 ,配阳白穴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 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 ,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沿皮透 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巨髎
面部,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相平的凹陷处。当 鼻唇沟外侧,目中线上。
〔功效〕祛风、通窍。 〔主治〕:目赤痛,多泪,口眼歪斜,近视眼
,鼻衄,齿痛,唇颊肿,面目恶风寒颈肿臃痛 ,鼻塞,目翳 ,鼻炎,鼻塞,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方例〕颊肿痛:巨髎,天窗。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向四白透刺。
经络腧穴各论-4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 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 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 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 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腹结(SP 14)
定位: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1.3寸。
主治: (1)腹痛、腹泻、积食; (2)疝气。
大包(SP 21)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 (1)气喘; (2)胸肋痛; (3)岔气; (4)四肢无力; (5)全身疼痛。
操作: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第6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6 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阴陵泉(SP 9)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主治:(1)腹胀,腹泻,水 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 运化水湿病证(2)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局部解剖: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血海(SP 10)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第4肋间隙,胸大肌外 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 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 腹壁动、静脉,第4肋间动、静脉; 布有第4肋间神经。
胸乡(SP 19)
定位: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胸胁胀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操作: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 脏,不可深刺。 局部解剖:在第5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神经内、 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 间神经外侧皮支。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腧穴各论每一条经脉都有一定的行循路线,经脉的行循分布与该经腧穴主治有内在联系。
了解经脉的循行分布,就能更好地了解腧穴的主治范围,特别有助于掌握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主治。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掌握它们的定位及主治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十二经脉1.手太阴肺经(共11穴)1)分布线:【体内相关脏器】属肺,络大肠,与胃,肺系有关。
【体表穴位分布】起于胸前臂外上方的中府穴,循上肢内侧前缘,循鱼际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2)穴位(1)中府:<肺募穴>【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2)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3)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血,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热病无汗,痔血,肘臂痉挛。
【操作】直刺0.5-1.0寸。
(4)列缺:<络穴>【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 ,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5)太渊:<输穴,原穴,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无脉症,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6)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2.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1)分布线:【体内相关脏器】属大肠,络肺,并与口、下齿、鼻有联系。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手太阴经常用穴定位
胸 中府: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肘 尺泽:肱二头肌肌腱桡侧,肘横纹上
(微屈肘) 前 孔最 腕横 7寸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臂 列缺 纹上 1.5寸 桡骨茎突上方 腕 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桡A桡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 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现代研究:CO中毒而昏迷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 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 前,过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 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 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
主治: 配穴:肺俞、尺泽、太渊—气管炎
(俞募)
定喘、内关—哮喘 复溜——肺燥咳嗽 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现代研究:治肺痨、诊断作用、缓解哮喘
《针灸学》第六讲 脾经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编号:7 课程名称针灸学专业中医医疗班级主讲教师苏菲娜计划时数2学时专业层次本科专业技术助教编写时间职称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章节名称使用时间脉四、脾经掌握脾经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熟悉脾经的病侯和主治概要。
教学目的全面了解经脉的腧穴,并重点掌握常用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与要求操作要求。
重点与难经脉循行、重点腧穴(带*穴)的定位主治要点和操作要求点 1脾经经脉循行,病侯和主治概要;教学内容2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更新情况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经脉循行与腧穴定位、示教内容:1上次课内容复习提问----5分钟;2 经脉循行—35分钟教学方法 3 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15分钟与 4 重点腧穴(带*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40分钟组织安排5本次课小结留复习思考题----3分钟; 6 机动----2分钟。
多媒体教学;针灸模型人教学手段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基本教材《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经指南》《针灸问对》《中和参考书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针灸临床杂志》集体备课教研室同意审查意见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 1、胃经的循行、腧穴的定位如何?2、简述重点腧穴的主治与操作。
以上问题酌情提问(二)、上次课内容梗概1胃经脉循行,病侯和主治概要;2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四、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原文:“1、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2、过核骨后3、上内踝前廉4、上踹内5、循胫骨后6、7、交出厥阴之前8、上膝骨内前廉9、10、上膈11、挟咽12、连舌本散舌下13、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14、注心中1、注释: ①、核骨:第1跖趾关节处。
②、踹:腓肠肌。
③、舌本:舌跟。
2、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膈、咽、舌。
(二)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暖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络腧穴学各论
主要穴位表
极泉 通里 神门
上臂外展,腋窝 正中,腋动脉跳 动处 神门上一寸
完横纹尺侧端, 尺侧腕屈肌桡侧 端
心痛,胸闷,心悸, 气短,上肢麻木,疼 痛
心悸,头晕目眩,咽 喉肿痛,舌强不语, 腕臂痛。
失眠,健忘,癫狂, 心悸,心烦
四缝 十宣
太阳 定喘
经外奇穴表
2、3、4、5 指掌面,近端指 关节横纹中点 十指尖端,距指甲 1 分
列缺 ——肺经
• [定位] 桡骨茎 突上方,腕横纹 上1.5寸。
• [主治] 外感头 痛、项强、咳嗽、 气喘、咽痛等症
少商——肺经
• [定位]拇指挠侧, 去甲角0.1寸。
• [主治]咽喉肿痛、 咳喘、中风昏迷、 小儿惊风等。
手阳明大肠经
• 起点:食指外侧端 • 止点:对侧鼻翼旁 • 循行部位:
上肢外侧前缘 • 脏腑联系:属大肠
络肺
合 谷——大肠经
• [位置]:手背一、二掌 骨之间,约第二掌骨挠 侧中点。
• [主治]:头痛,牙痛, 颞和颌关节痛,目赤肿 痛,面瘫,面挛,面肿, 汗证,闭经,滞产,风 疹,手臂萎痹。
合谷穴的简便取法
肩髃——大肠经
• [位置]:三角肌上 缘,臂外展,或向 前平伸时,当肩峰 前下方凹陷处。
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 寸外凹陷中 大椎旁开半寸
小儿疳积
高热昏迷,惊风抽 搐,中风昏仆,癫痫, 癔病 头痛,目赤,视物不 清 哮喘,咳嗽
八邪 手背各指间缝中赤白肉际 八风 足背各趾间缝中赤白肉际
烦热,目痛,冻疮, 手背肿痛,毒蛇咬伤 脚趾痛,冻伤,足跗 肿痛
主要穴位表
长强 尾骨尖上半寸 腰俞 骶管裂孔处 命门 第二腰椎棘突下
• [主治]:失眠,头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主治痛经。
•
阴陵泉
•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足太阴脾经 的合穴。
• 功用
•
清利湿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 主治
•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
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
•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
,痢疾;
•
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
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 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在众多疾病 治疗时应用非常的广
• 刺法:1.直刺1.0~2.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扩散
阴陵泉配伍
• 配三阴交,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 配水分,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 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阳陵泉。 • 腹寒:阴陵泉、三阴交。 • 水肿盈脐:阴陵、水分。 • 腹水:阴陵泉、水分、中极、足三里、三阴交。
1、体表路线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 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 (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 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 (大包穴)。
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
2、体 内 联 系
• 属脾,络胃。 • 并与咽、舌、心联系。
(二)主要病候
• ①胃痛、食则呕嗳、腹胀便溏、 黄疸、身重无力
• 主治疾病: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 痛经,遗精。
•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痛经;配隐白穴治崩
漏。
• 刺灸法:直刺1~1.5寸。
• 本穴出现压痛提示有胰腺疾患,与胰俞、中脘、水分互 参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
配伍:
•
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
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
•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午饭前按摩膝盖上的血海穴,有利于祛除脸上的
• 黄疸:阴陵泉、三阴交、日月、至阳、胆俞、阳 纲。 治疗肩痛: 向阳陵泉透刺 ,同时活动肢体,左 取右,右取左
血海
•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 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屈膝,以对侧手掌按其 膝盖,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内侧约呈 45°角斜置,指端尽处取穴
•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 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阴疮,功 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贫血 。
腹痛,肠鸣,腹胀,泄泻, 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 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 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 疹,神经性皮炎。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 艾 条 灸 5 ~ 15 分 钟 。 孕 妇 不 宜 针
漏谷
•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 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 为十三鬼穴之一,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
•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
炎;
•
5.其它:尿血。
【刺灸法】
• 刺法:1.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
•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 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 直刺0.5-0.8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 3-5分钟。
公孙
•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 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痢疾,肠鸣。
现多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经性呕吐,急、慢性 胃炎,急、慢性肠炎,腹水等。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 配伍: • 配丰隆、中脘、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 涎,眩晕不已。
四、足 太 阴 脾 经
(一) 经脉循行
• 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 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 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 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 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 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 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 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 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
喜呕:商丘、幽门、通谷。
•
太息善悲:商丘、曲鬓。
•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
脾虚不便:商丘、三阴交。
•
慢性肠炎:商丘、天枢、阴陵泉。
•
下肢浮肿:商丘、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1]
•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1、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 缘后方。
主治:主治病症
• ②舌根强痛 • ③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三)常用腧穴(本经21穴)
• 膝下部: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 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 大腿部:血海※、萁门 • 胸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
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隐白
•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阴 脾经的井穴。
• 2.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大都
•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 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足太阴脾 经的荥穴。
• 〖主治疾病〗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 ,便秘,热病。
•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太白
•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 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 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商丘
• 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 主治: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足踝痛,神经性呕 吐,急慢性胃炎,肠炎等。
• 穴位方例
•
腹胀满不得息:商丘、阴陵泉、曲泉、阴谷。
• 【功用】健脾和胃,利尿除湿。 • 【主治病症】
•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
消化不良;
•
2.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肢麻痹;
•
3.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 【刺灸法】
•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
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地机
• 取穴方法: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 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