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针灸学经络腧穴-教学笔记
经络腧穴学教学笔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上篇:经络腧穴概论•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经络腧穴各论
整理ppt
操作:平刺0.5-0.8寸。
17
风池(GB20)
定位: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 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局主目部治赤解:痛剖头,:痛鼻在,渊斜眩,方晕耳肌,聋和颈,胸项气锁强闭乳痛,,
突中肌风停,止口部眼的歪凹斜陷,中疟,疾深,层热为病,
头感夹冒肌。,有枕动、静脉分支,
临床应用:休克,呼吸衰竭, 心动过缓。
整理ppt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34
任脉
(The Ren Channel)
整理ppt
35
中极(RN3)
定位:在脐下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不禁, 阳局痿部,解早剖泄:,腹遗白精线,上月,经有不腹 调壁,浅痛动经,,静阴脉痒分,支阴及挺腹,壁水下 肿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下神 临经床的应分用支:。遗精,遗尿,尿 潴留,男子性功能障碍,月 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
整理ppt
操作:直刺0.5-1寸。
7
手少阳三焦经
(The Sanjiao Channel of Hand-Shaoyang)
整理ppt
8
手少阳三焦经
(The Sanjiao Channel of Hand-Shaoyang)
整理ppt
9
中渚(SJ3)
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的掌骨间,当掌指关
临床应用:阳痿,遗精,月 经病,遗尿,腹泻,休克, 中暑,肾虚气喘,全身衰整理弱ppt。
操作:直刺0.5-1寸。
37
气海(RN6)
定位:在脐下1.5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 胀满局,部水解谷剖不:化在,腹大白便线不上通,,深泄痢 不禁布,有癃小闭肠,,遗有尿腹,壁阳浅痿动,,早静泄, 遗精脉,分月支经及不腹调壁,下痛动经静,脉阴分挺支,,产 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器虚惫, 形体布嬴有瘦第,十四一肢肋乏间力神。经。前支的
经络腧穴学胆俞
• [定位]
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 [功效]
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 [主治]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胁肋疼痛,腋下肿。
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咽喉肿痛。
3.消化系统病症:黄疸、口苦、舌干、呕吐、饮食不下、胃脘及肚腹胀痛。
• [解释]
胆经“循胁里”,“过季胁”,肝胆不调,常导致脾胃疾患,故本穴能治疗胆囊炎、胆结石,黄疸,胁肋疼痛及消化系统病症。
胆热上攻则头痛,咽喉肿痛,以本穴清热利胆。
• [操作]
向脊柱斜刺0.5寸,可灸。
• [取穴] 俯伏或俯卧,于第10胸椎棘突下间,中枢穴旁开1.5寸处取穴。
经络腧穴各论-11足少阳胆经及其腧穴
局部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
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风市(GB 31)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简便取穴法:垂直 直立时,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 1.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 等下肢疾患 2.遍身瘙痒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 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操作:为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以及枕大神 经的会合支。
完骨(GB 12)
定位:位于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1 喉痛,等头面五官疾病; (2)颈项强痛; (3)癫痫;
操作:平刺0.5~0.8寸 局部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 的分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 脉及第4肋间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 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外神 经分支。
辄筋(GB 23)
定位:渊腋穴前1寸,第4肋间隙。
主治: 1.胸满,气喘;2.呕吐,吞酸; 3.胁痛,腋肿,肩背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
以免伤及脏器。
局部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 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居髎(GB 29)
定位:在髋部,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高点连线的中点 处。 主治:1.腰腿痹痛,瘫痪 2.疝气,少腹痛。
操作:直刺1~1.5寸。 局部解剖:浅层为阔筋膜张肌,深部为股外侧肌;有旋 髂浅动、静脉分支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布有股外 侧皮神经 。
环跳(GB 30)
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 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1.腰胯疼痛,下肢痿 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 2.风疹。
经络腧穴各论-胆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dg, GB
精品课件
足少阳胆经穴概览
❖ 本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侧头、耳后、颈项、侧胸、侧腹部、下 肢外侧中缘、足部。
❖ 应掌握的解剖标志: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 突,颧弓,鬓发,耳尖,耳根后缘,乳突,胸锁乳突肌,斜 方肌,肩峰,腋中线,肋骨,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 肚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 小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趾蹼缘。
精品课件
足少阳胆经
❖ 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失眠、癫痫、中风。 (2)五官病: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热病、外感发热。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操作】
针尖微向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向对侧 风池方向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为延髓,不可向上斜刺, 严格掌握深度与角度。可灸。
精品课件
6、肩井﹡:孕妇敏感穴、肩项躯干行气要穴
【定位】在肩上,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
1.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 2. 乳痈,乳少,难产。
【操作】
直刺0.5~0.8寸,深部为肺尖, 不可深刺,孕妇禁刺;可灸。
精品课件
7、日月:胆募穴
【定位】当乳头直下,第七胁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一、名词解释1.首2.颠3.廉4.发际5.王宫6.额7.颜 8.阙9.明堂 10. 安页 11.水沟 12.承浆 13.吻 14.眉棱骨 15.眉本 16.目胞 17.目纲 18.目内眦 19.目外眦 20.出页 21.颧 22.咸页 23.颐 24.关25.颏 26.颔27.颈 28.结喉29.颞30.曲隅31.蔽 32.颌33.颊 34.耳郭35.枕骨 36.玉枕骨37.完骨 38.柱骨39.柱骨之会上 40.项41.缺盆 42.胸43.龋 44.膺45.膻中 46.绝骨 47.腹 48.丹田 49.横骨 50.曲骨51.毛际 52.篡53.巨骨 54. 髃55.眇 56.肩57.腋 58.胁59. 三毛 60.季胁61.楗骨 62.肩63.肩解 64.两叉骨65.曲甲 66.背67.腰 68.膂69.骶 70.臀71.膊 72.上骨73.肘 74.臂75.兑骨 76.掌77.鱼 78.歧骨79.本节 80.拇指 81.食指 82.将指 83.无名指 84.爪甲 85.髀 86.股87.髀关 88.伏免89.辅骨 90. 行骨91.膝解 92.髀枢 93.踝 94. 踹 95.然骨 96.核骨97.三毛 98.聚毛99.颐 100.膝101.膑 102.跗103.绝骨 104.中焦 105.胃口 106.肺系 107. 108.少阴109.心主 110.臂内111.上骨 112.寸口113.廉 114.合谷两骨115.两筋 116.太阳之脉117.大迎 118.俞119.原穴 120.颊车121.客主人 122.气街123.白肉际 124.舌本125.咽 126.心系127.目系 128.掌后锐骨 129.肩膊 130.京骨131.历络三焦 132.手表腕 133.头角 134.髀阳135.股阴 136.颃颡137.心主 138.起139.属 140.络141.循 142.上143.下 144.行145.过 146.贯147.挟 148.交149.环 150.抵151.入 152.出153.直 154.横155.斜 156.合157.别 158.却159.还 160.下极之俞161.风府 162.中极之下二、填空1.《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_______,下络_______,还循胃口,上膈_______,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_______之前,下_______,循臂内_______下廉,入_______,上鱼,循_______,出_______之端。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 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 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支脉从腕后到 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
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
中府Zhongfu Lu1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 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凹陷处(云门)下1寸。 作用:泄胸中热,调理肺气。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应用:治疗喉痹配合谷,风府。
治疗外感咳嗽配大椎,肺俞。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引起气胸。 备考:肺募穴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是迎香。
商阳
Shangyang LI 1
定位:食指桡侧甲角旁约0.1寸。 作用:清热泻火,醒脑开窍。
主治: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中风昏迷,热
病无汗,下齿痛,青盲(青光眼)。
应用:感冒发热,热病无汗配合谷。 耳鸣耳聋配中渚、外关。 齿痛配厉兑、合谷。
青盲配巨髎
中风昏迷、中暑配水沟、劳宫。
腹痛腹泻配上巨虚、天枢。
操作:直刺0.8~1.2寸。
曲池
Quchi
LI11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 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凉血。
主治:遂,手臂肿痛,风疹,高血压
,
瘰疬,癫狂,腹痛吐泻。
应用: 感冒、咽喉肿痛、目赤痛配合谷、外关 。 风疹配风池、血海、足三里。
迎香 Yingxiang LI 20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约0.5寸,当鼻唇 沟中。 作用:活血通络,通窍驱虫。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中府 Zhongfu Lu1
出处:《素问·离合真邪 论篇》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 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 肋间隙。锁骨下窝凹陷处 (云门)下1寸。
针 灸 学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中府 Zhongfu Lu1
功效:宣肺理气,和胃利水 。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胸膜炎,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 侧,桡动脉搏动。
取法:腕横纹分为三等 分,桡侧1/3中点为穴。
针 灸 学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太渊 Taiyuan LU9 功效:清宣肺气,复脉通络。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 无脉症,手腕痛。 常用配伍:
肺系病—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配列缺、合谷。 外经病—手腕痛配阳溪。
针 灸 学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小结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过 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出,在商阳 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脏腑有肺、大肠、 胃、膈、咽喉、气道
本经腧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
右对称。
针 灸 学 ·经络腧穴各论
肺系病——咳嗽、气喘配肺俞。 咽喉肿痛配少商。 咯血配鱼际。
急症 —— 吐泻配委中。(点刺放血) 外经病——肘臂挛痛配曲池。 操作:直刺0.5~1.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备考:手太阴肺经合穴。
针 灸 学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肺经 列缺 Lieque LU7
出处:《灵枢·经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
针 灸 学 ·经络腧穴各论
手阳明大肠经
腧穴 本经共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 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 髎、迎香。
经络腧穴各论-胆
1、头面五官病:清泻肝胆之火 。 2、外经病:足跗肿痛、膝股痛、胁肋痛 3、热病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总结
瞳子髎、听会、阳白 头临泣 风池—治风要穴 肩井 日月—胆募穴 环跳、风市 阳陵泉—胆下合穴、筋会 光明—络穴 悬钟—髓会 足临泣—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侠溪—荥穴
侧头、项背部(21穴) 侧腹、侧胸部(8穴) 下肢外侧中央(15穴)
1、瞳子髎﹡
【定位】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
1、目赤肿痛,目翳—睛明、丝竹空、攒竹
2、头痛—头维、印堂、太阳 3、口眼歪斜
【操作】
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眼周穴位比较
穴名 瞳子髎 睛明 丝竹空 攒竹 定位 目外眦,眶外缘处 眉梢外侧凹陷中 归经 胆经 三焦经 主治 头痛、青盲 迎风流泪、夜盲 癫痫、头痛 前额痛、眉棱骨 痛
向前平刺0.5~0.8寸;可灸。
5、风池﹡:治风要穴(祛外风、熄内风要穴)
【定位】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1)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 (2)五官病: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耳聋。 (3)颈项强痛、热病、外感发热。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 膀胱经 眉头凹陷中,眶上切 膀胱经 迹处
2、听会
【定位】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凹陷处。 【主治】
1、耳鸣,耳聋—翳风、听宫 2、口眼涡斜—颊车、地仓、下关 3、偏头痛—太阳、率谷、头维
【操作】
微张口,直刺0.5~0.8寸。
耳前三穴位比较
穴名
[指南]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1-胆)
2、绝骨(悬钟) (八会穴—髓会)
n 定位:外踝高点 上3寸,腓骨前 缘。
n 主治:颈项强痛 、胸胁痛、下肢 痿痹、瘫痪、脚 气
十一、足少阳胆经
n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n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 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 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
n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44穴 )
n 头面部:瞳子髎、听会、商关、颔厌、 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 、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 、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
n 躯干部: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 膝下部: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
n
1、阳陵泉 (合穴、下合穴 、 八会穴之筋会)
n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 凹陷中。
n 主治:①胁痛、口苦呕 吐 黄疸②下肢痿痹、 膝肿痛、筋脉拘挛、下 肢瘫痪③小儿惊风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七版)(供中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外向型日语方向、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外向型英语方向使用)前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际操作,以及录像、幻灯、电影、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程既包括理论部分,也涉及到临床多学科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经络、腧穴、刺灸实践课包括划经、点穴、刺灸法等操作内容,示范后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掌握,并组织考核,成绩可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二十。
治疗各论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重点病证的学时,部分病证根据各地的常见病、多发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实践课应安排学生在门诊见习。
教材的附篇中所收各参考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并适当进行答疑辅导。
本课程共计90学时,课堂讲授78学时,实践12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概念及针灸疗法的特点,明确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本学科的意义。
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概况。
3、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2、针灸疗法的特点: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3、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从古代、近代及现代发展的概况,可划分为五个时期;从古到今针灸学术的对外交流。
《针灸学》练习答案
第一章经络总论一、选择题(略)二、填空题1.腧穴经络2.循行分布病理变化3.体表络脉4.筋肉关节外周连属5.肺经肝经6.胞中一源三歧7.大包胸胁8.隐白大包9.睛明跗阳10.腋内动脉寸口之中三、简答题1,针灸学中所提及的“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如树梢,有上的含义,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犹如树根,有下的含义,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2.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四、论述题1.十二经脉的别络(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的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十二经别络加强了阴阳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散布于胸胁,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躯干侧部的经气。
2.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第二章腧穴总论一、选择题(略)二、填空题1. 脏腑经络之气经络功能2.经穴任3.经外奇穴十四经4.自然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5.两经头面躯干部6.腹部尾骶部7.井穴经穴8.16 39.固定名称固定位置10. 近治作用特殊作用三、简答题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类腧穴,由于主治功能不同,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和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2.“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针灸学.上篇.经络腧穴学
手太阴经常用穴定位
胸 中府: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 肘 尺泽:肱二头肌肌腱桡侧,肘横纹上
(微屈肘) 前 孔最 腕横 7寸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臂 列缺 纹上 1.5寸 桡骨茎突上方 腕 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桡A桡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沿着臂侧走向 食指的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体内:起于中焦,下 络大肠,返循胃口,上 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 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 行,止于拇指桡侧端。 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桡侧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循行分布特点
走 向:从胸走手
位 置:手内侧前缘 循 行: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取穴要点
解剖标志 —锁骨及锁骨下窝、腋前皱襞、 第一肋间隙、肱二头肌, 肱二头肌肌腱,桡骨茎突 腕横纹,桡动脉,第一掌骨, 赤白肉际,指甲角。
骨度分寸—腋前皱襞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 两乳之间为8寸
1.中府(肺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 一肋间隙处(云门下1寸)。
热病—咽喉肿痛配天突、合谷。 狂证配大敦。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孕妇慎用刺法)
现代研究:CO中毒而昏迷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 体 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 前,过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 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 脏腑有肺、大肠、胃、膈、咽喉、气道。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
主治: 配穴:肺俞、尺泽、太渊—气管炎
(俞募)
定喘、内关—哮喘 复溜——肺燥咳嗽 刺灸: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不宜向内深刺,免伤肺脏而致气胸。 现代研究:治肺痨、诊断作用、缓解哮喘
经络腧穴各论
整理ppt
5
中府
❖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 [操作]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附注]肺的“募”穴。
整理ppt
6
尺泽
❖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 。[主治]咳 嗽、咳血、潮热、气喘、咽喉肿痛、胸部胀 满、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痈
整理ppt
17
迎香
❖ [定位]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 ❖ [操作]斜刺或平刺0.3~0.5寸。
整理ppt
18
三、 足阳明胃经(45穴)
❖ 经脉循行 ❖ 1.起于鼻翼旁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2.与眼内角足太阳
经交会,3.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4.进入上齿龈内,5.回 出环绕口唇,6.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7.再向后沿 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8.沿着下颌角颊车,9.上行耳 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10.沿着发际,11.到达前额(头 维)。12.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13.进入缺 盆部,14.向下通过横膈,15.属于胃,联络脾脏。16.缺盆部直行 的脉:经乳头,17.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18.胃下口 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19.再由此下行至髀关,20. 直抵伏兔部,21.下至膝盖,22.沿着胫骨外侧前缘,23.下经足跗, 24.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历兑)。25.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 (足三里)处分出,26.进入足中趾外侧。27.从跗上(冲阳)分 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 脏腑经脉病候: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 口发歪狂,等咽证喉。肿痛,鼻衄,胸部整及理p膝pt 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19病,
针灸穴位 胆俞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胆俞穴说明指导书总述胆俞,经穴名。
出自《脉经》。
属足太阳膀胱经。
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斜刺0.5-0.8寸。
1.名称胆俞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脉经》4.隶属足太阳膀胱经5.位置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6.主治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7.功能疏肝利胆,养阴清热。
8.操作斜刺0.5- 0.8寸9.主要配伍配商阳穴、小肠俞穴治口干10.定位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11.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
布有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0、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
12.名词释义胆,指胆腑。
本穴内应胆,为胆气输注之处,是治胆疾之重要腧穴,故名。
13.功能作用疏肝利胆,养阴清热。
14.详细主治1、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病证。
2、肺痨、潮热。
15.详细操作俯伏或俯卧,于第十胸椎棘突下间中枢穴旁开1.5寸处取穴。
斜刺0.5- 0.8寸。
直刺和向外斜刺易经肋间隙刺穿胸膛,造成气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16.临床运用1、现代常用于治疗胆裹炎、黄疸、呕吐、食道狭窄、急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胃炎、淋巴结核、腋窝淋巴腺炎、肋间神经痛、喉头炎、胸膜炎、高血压等。
2、现代研究,胆俞和肝俞相近,肝胆相表里,故其功能亦近似。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针刺胆俞对肠功能障碍者,可使功能正常化。
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液有调整作用,使总酸度及游离酸多趋向正常化。
对胆囊的影响也很明显针刺胆俞可使免疫功能增强,可使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
17.配伍1、配期门穴、章门穴、行间穴、丘墟穴、涌泉穴、支沟穴治胸胁痛。
2、配上脘穴、肝俞穴、脾俞穴治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本神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 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癫痫 2.其它:胸胁痛,脑卒中,中风后遗症。 【刺灸法】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等。 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头窍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当天冲与完骨 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功用】平肝镇痛,开窍聪耳。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 ,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强间穴治头痛;配只支沟 穴、太冲穴、风池穴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 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完骨
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找法:触摸耳垂后面, 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 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 穴
〖主治疾病〗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 口眼歪斜,癫痫,疟疾。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 、颈部酸痛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 之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曲鬓
位置: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颊颔肿,牙关紧闭,鬓角痛, 小儿惊风。现多用于颞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视网膜出血等
刺灸法:横刺0.3~0.5寸。可灸。 配伍:
配太阳、头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冲阳、颊车,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配廉泉、合谷,有清热开窍的作用,主治暴喑。
1、体表路线
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 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 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 侧端足窍阴穴。 ↓
足背分出至足大趾交肝经
2、体内联系
属胆,络肝。 与目、耳有联系。
(二)主要病候
①口苦 ②目眩 疟疾 ③经脉所过部位病变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44穴)
头面部:瞳子髎、听会、商关、颔厌、悬颅、 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 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
配伍: 配风池、外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丝竹空、太阳、风池,有疏风明目的作用,主治 目外眦痛。
配人中,有通经消肿的作用,主治面肿。
悬厘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 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疾病〗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 ,上齿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鸠尾穴治热病偏头痛引目 外眦;配束骨穴治癫痫。
上关
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 处。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口眼 斜, 惊痫,以及中耳炎,三叉神经痛等。
操作: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颔厌
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 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 耳鸣,惊痫。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天冲
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 0.5寸处。
〖主治疾病〗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 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目窗穴、风池穴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浮白
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 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或于耳根 上缘向后入发际1寸处取穴
〖人体穴位配伍〗配悬颅穴治偏头痛;透悬颅 穴、悬厘穴,配外关穴、风池穴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悬颅
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面肿。现多用于三叉神 经痛,角膜炎等。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沿皮刺0.3~0.5寸,艾 条灸5~10分钟。
平刺0.3-0.5寸,或点刺放血。
听会
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 下颔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主治疾病〗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 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頬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 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配耳门穴、听 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躯干部: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 带脉、五枢、维道、居髎
大腿部: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 膝下部: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 阴
童子髎
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 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 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 纹。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
阳白
率谷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顶骨部疼痛 ,胃炎,小儿高热惊厥。
〖人体穴位配伍〗配印堂穴、太冲穴、合谷穴 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穴、足 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刺法:平刺0.5~1寸,局部酸胀, 可扩散至颞侧头部。
十一、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再向下到耳后,再 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枕部,沿颈下行至 肩上,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其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行至目眶下,分支 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入缺盆后,深入体腔,穿过膈 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 穴处。直行主干从缺盆下行腋部,沿胸侧,过季肋,下行 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 ,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 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其分支从足背分出,前 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 丛毛中,经气由此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