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清朝的边疆与民族关系
清朝的边疆与民族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时期,边疆地区涵盖了广阔的领土,其中包括了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战略重要性,而且也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
清朝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和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处理好与各民族的关系。
一、西北地区的边疆与民族关系清朝统治下的西北地区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较多的地区。
这里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主要涉及回、蒙、藏、维吾尔等民族。
为了稳定边疆,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清朝鼓励汉族入籍西北地区,以巩固边疆统治。
其次,清朝建立了各级行政机构,进行民族区域划分和管理,确保少数民族自治,保护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此外,清朝还注重发展与边疆民族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弘扬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二、东北地区的边疆与民族关系清朝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地区,涉及满、鲜、朝鲜等多个民族。
其中,满族是清朝的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维护东北地区的稳定和统一,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清朝通过满洲八旗制度来巩固与满族的关系,并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许多边防军事机构,以确保边境的安全。
其次,清朝也注重维护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确保他们的平等权益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三、西南地区的边疆与民族关系清朝统治下的西南地区主要涉及藏、苗、彝、白等民族。
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中央政权的摩擦和争夺。
为了稳定西南边疆,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首先,清朝对西南地区实行边疆军队的加强和军事基地的建设,以确保边境的安全。
其次,清朝为西南地区的多民族设立了自治机构,保护他们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同时,清朝也加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以增进他们对于清朝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清朝的边疆与民族关系对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朝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处理好与各民族的关系,既保护了民族的平等权益,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改土归流是哪个朝代的
改土归流是哪个朝代的?广义上是明至民国时期,狭义上是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滇、黔、桂、川、湘、鄂6省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
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
社会背景元朝在西南地区创设的土司制度。
元朝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中央政权,统治层自身行政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但对任用汉族士人特别是以其治理西南边疆又不能放心。
因此,与唐朝设立羁縻府、州的关切相当不同,元朝在距离王朝政治中心最为偏远的西南地区设立土司“自治”制度,不仅是对西南地区部族首领的政治文化妥协,同时也借此来制约汉族。
土司制度是对中央政权无力顾及的西南边陲地区土人头目的一种笼络手段,“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世袭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
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司法、财政、行政、兵事都可以自治,对于当地人民予求予取,掌握一切生杀大权,除了不能登基称帝,其他一切甚至比照皇帝,而且只需要象征性的向朝廷缴纳微薄的赋税。
有鉴于此,元朝之后,明朝从一开始就只部分延续了土司制度。
按照世袭土司管辖区域的大小,明朝先是设立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
这种设置以某种方式把土司纳入了明朝政府的官员系统,弱化了其地方色彩,强化了其行政色彩。
这就为后来在西南云贵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即将世袭的土司改为完全由朝廷任命的流动任职的官员,加强朝廷对西南边疆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清朝的民族政策
以满洲贵族建立起来的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疆土与各项政策,对于如何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清朝统治者有一套自己的制度。
首先是和亲,最典型的就是满蒙和亲,世代联姻。
其次是安抚政策,典型的是宗教控制和土司制度,前者以青藏地区为主,后者用于西南等地。
再就是武力讨伐,设置机构,先是派兵镇压造反的部落,再设立专门的军政机构。
与蒙古和亲,这是满清自入关前就确定的策略。
为了最大限度团结蒙古草原部落,满清贵族经常性地选择与蒙古贵族联姻,一方面获得蒙古的军事支持,另一方面亲上加亲、防止蒙古作乱。
最典型的就是孝庄太后,她就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
满蒙两个少数民族,在整个清朝都关系密切,甚至能够做到同仇敌忾。
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就是蒙古与大清共同的敌人。
至于西南的西藏、云贵地区,清政府多以安抚政策为主。
青藏地区藏传佛教盛行,达赖和班禅作为宗教最高首领,在当地有着特殊的地位。
因此,清朝统治者重视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
顺治与康熙时期,达赖和班禅都来到北京与皇帝亲切会面。
至于云贵地区,土司制度、羁縻政策,更是沿袭自明朝。
土司具有很大的权力,建立独立王国一般的政权。
清代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_制度
清代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_制度清代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杜辉摘要:清代边疆政策是中国边疆史地学传统研究项目,主要研究范围有:陆疆政策和海疆政策;边疆开拓、边疆管理、边疆开发和研究;民族宗教政策、边防政策,以及与边界问题有关的外交政策研究等.清代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对于现代中国治理边疆制定政策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边疆政策;宏观考察1994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一书,系统阐述了清代的边疆政策.清代的边疆政策是中国边疆史地学传统研究项目,主要研究范围有:陆疆政策和海疆政策;边疆开拓、边疆管理、边疆开发和研究;民族宗教政策、边防政策,以及与边界问题有关的外交政策研究;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治边思想的研究;地区性边疆政策的纵向与横向研究;边疆政策重要内容的个案研究:如盟旗制、伯克制、土司制、军府制、满蒙联姻、理藩院等;与边疆政策有关的人、事、地、物研究与考释;近代中国边疆危机与边疆政策由成功到破产演变的研究.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不仅与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存亡兴衰休戚相关,而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于今仍有借鉴意义.一《清代的边疆政策》一书,是对清代边疆政策进行宏观考察.该书结构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重点介绍研究资料,评述国内学者对清代边疆政策的研究历程,力图指出研究中的成功与欠缺;第二部分为综论,系统论述清代边疆政策中一些具有共性的重大问题;第三部分为分论,即分别论述清政府治理蒙古、东北、新疆、西南、西藏、台湾、海南等边疆地区的方针、政策措施及其成效与局限.在导论中介绍的基本资料包括政书体资料、实录与方略、档案资料、奏议和文集、地方志资料、清人著述等.研究综述则包括对清代中国疆域的研究、清朝治边政策研究、清朝边疆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研究以及清朝边防政策研究.在综论部分中主要介绍了七个问题:1、恩威并施和因俗而治的治边方针以及清代边疆政策的形成与发展.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内容与历史评估及其历史作用和深刻教训.3、近代北部边疆危机及清政府外交对策的变化带来边疆政策的变化.4、通过介绍清前期的边疆移民活动来分析近代移民实边政策形成的原因、过程主要内容、政策的实施以及政策功过评述.5、论述统治蒙藏民族的宗教政策—喇嘛教政策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6、专门介绍治理边疆民族的专门机构理藩院的设置、沿革、职掌、对俄事务的处理及理藩院的历史作用.7、清代海疆政策的演变包括四个时期:从招降郑氏统一台湾到以防范郑氏集团为主的平定海疆阶段;从解除海禁南洋禁航到以防内为主的四口通商阶段;从禁止传教一口通商到以防内为主向防外为主的过渡阶段;从林爽文起义、鸦片战争爆发到强化防夷措施与松弛治台政策阶段.分论部分主要论述九个问题:1、盟旗制度的渊源、形成过程及其性质与作用.2、满蒙联姻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其历史评价.3、东北三将军体制的建立、陪都体制与旗民二重制的形成,四种统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清末东北军改制度的变化.4、新疆军府制度的建立及其组织管理系统,包括军府制度的主要职能、历史局限及其演变.5、晚清统治新疆政策的转变问题.包括新疆建立行省体制、取消伯克制度、清政府各种政策制度在新疆的推行及其基本评价.6、土司制度的变化问题.包括清初保留土司制度的原因,改土归流是清代土司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点,以及一整套严格控制管理制度的形成.7、清前期对西藏地区的治理问题.包括清政府治藏政策的四个历史阶段,设置驻藏大臣、订立治藏章程、派驻官兵、整顿藏军、设立台站、厘定疆域、改革贸易;对蒙古族有《蒙古律例》;对维吾尔族有《回疆则例》;对藏族有《西宁青海番夷成例》以及《西藏通则》;对西南边疆地区的苗、瑶、壮等少数民族,也制定有相应的法律.第二,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即所谓因俗设官,因其俗以治之.在东北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即由中央派将军分驻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管理军政与民政,实行军府制之下的旗、民分治.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伊梨设立将军府,由中央派驻总统伊梨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于喀什葛尔设参赞大臣管理军政事务,但参赞大臣亦须受伊梨将军节制.在地方行政方面,因民族成分复杂,社会习俗各异,清政府又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地区.从雍正年间开始,清政府就设有驻藏大臣.此外,在清朝中央政府授权之下,达赖喇嘛既是宗教领袖,又管理西藏地方行政事务.在西南地区,在清初仍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间,因清政府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制度才有所变化.第三,笼络民族上层,加强边疆统治.对边疆民族上层人物实行笼络、羁縻措施,是历代中央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清政府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政策,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中,便有着明显的反映.但若从明清之际我国社会状况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清政府制定的边疆政策基本上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因而在客观上显示出它的积极作用.首先,清代的边疆政策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其次,清代边疆政策增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再次,清代边疆政策加速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由于清政权阶级属性的决定,其边疆政策的消极作用也很突出.首先,清代边疆政策具有鲜明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性质.其次,清朝是以少数民族满族统治全国的.为了防止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联合以反对其统治,因而在其边疆统治中,往往采取封禁、隔离与分而治之的措施,如严禁蒙汉通婚等.再次,清政府利用喇嘛教,麻痹、削弱了蒙藏民族.最后,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封闭保守性质,对近代中国落后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如海禁政策等.通过对本书的研读,使我们对清代的边疆政策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为了突出重点问题,各论题从巩固、开发边疆的角度,着重综述清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全书对清代边疆政策的论述,清朝前期较为详细,近代则稍略.学者们的研究方法、研究精神以及本书的学术价值,是值得学习和认可的.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于现代中国治理边疆制定政策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朝的边疆政策
• 3、巩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促进经济 文化的发展。
• “中国抚驭远人,全在恩威并用,令其惑而 知畏,方为良法。”——乾隆帝
• “修其教不易其俗,其習俗,整治政事而不改变动使其所安 )
• “从俗从宜,不易其习”
基本原则:
1、尊重各自社会习俗和民族信仰
设理藩院:
地位与六部相同,管理蒙古、新 疆和西藏事务。
负责这些地区的行政、赋税、兵 刑、户口、宗教等事物。
成果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查云南土官多半强豪,所属 苗民悉听其指使,残暴横肆, 无所不为。其土官凶恶把目, 为害尤甚,不但目无府州, 亦并心无督抚。”
改土归流
• 意义:
• 1、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 • 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
2、笼络上层分子。
3、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 宜。
封建 专制 主义 中央 集权 制度
演变
秦朝:建立 汉 清:不断发展完善
主要矛盾: 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皇权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 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与成效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边疆治理政策与成效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康乾盛世无疑是一个璀璨的篇章。
这一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经济发展,而在边疆治理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深知边疆的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治理政策,为巩固边疆、促进民族融合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方面,清朝统治者积极加强边疆地区的军事部署。
康熙年间,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康熙帝亲自指挥了雅克萨之战,成功捍卫了东北地区的领土主权。
此后,清朝在东北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官职,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管理和防御。
在西北,面对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持续用兵,最终彻底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军事控制,清朝还在新疆设立了伊犁将军,统领当地的军政事务。
在西南地区,清朝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的直接控制,也减少了土司之间的纷争和战乱。
经济上,清朝政府注重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在东北地区,鼓励移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种子、农具等物资支持,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新疆,推广屯田制度,军队和民众共同开垦荒地,不仅保障了当地的粮食供应,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清朝政府还在边疆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例如,在内蒙古地区设立了榷场,汉族商人与蒙古族牧民进行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政治方面,清朝实行了一系列因俗而治的政策。
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按照部落划分区域,设立盟长和旗主,既尊重了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又加强了中央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在西藏,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领袖的册封制度,同时设立驻藏大臣,参与西藏的政务管理,加强了对西藏的政治控制。
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后,设立了府、州、县等行政机构,选派有能力的官员进行治理,确保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清朝的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
清朝的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范围广泛,涵盖了今天的中国大陆、台湾及一些边疆地区。
其中,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起着重要的联系与作用。
清朝边疆地区广阔,包括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等,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以及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
这些地区与内地相隔遥远,地理环境多样化,同时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重要的是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
清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通过加强交通运输、种植农作物、发展商贸等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例如,清朝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的贸易,使西北地区的商业繁荣起来。
同时,清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引进新的农作物,提高了农业产量,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边疆地区是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点。
清朝致力于维护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例如,满族是清朝的主要统治者,他们使用满语、满文,并推动满文书写体系的发展。
清朝还设立了“理藩院”来管理边疆地区的事务,以便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清朝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边疆地区也经历了一些冲突与动荡。
一方面,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并不稳定,经常有叛乱和起义发生。
例如,新疆地区就曾发生过几次著名的回族起义,导致清朝在该地的统治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外国势力也对边疆地区产生了影响。
清朝同西方列强的战争中,边疆地区往往成为战场,遭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和侵略。
在边疆地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有一个特殊的问题需要关注,即民族融合与保护的平衡。
清朝采取了一些政策来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少数民族的自主性受到了限制,少数民族的权益也受到了侵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
对后世民族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教训
清朝的民族政策虽然存在许多局限性和问题,但也为后世 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例如,在制定民族 政策时,应坚持平等、公正、稳定的原则,避免歧视和压 迫现象的发生。
同时,应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不同民族之间 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在执行民族政策时,应加强监督和管 理,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清朝时期,各民族在共同开发边 疆、保卫祖国边疆的过程中,形
成了紧密的团结合作关系。
为后世民族政策提供借鉴与启示
1
清朝的民族政策为后世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提供 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
清朝民族政策中强调的因俗而治、分而治之等原 则,对于后世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朝政府在统治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需要制定相应的民族政 策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清朝统治者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意识到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民族政 策才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同时,清朝政府也希望通过民族政策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防止外来势力的渗 透和侵略。
清朝民族政策基本原则
XX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清朝实 行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导致 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
未能完全解决民族问题与矛盾
清朝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民族矛盾和冲突,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民族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出现了激烈的民族冲 突。
清朝的民族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时而宽松时而严厉,不利于民族之间的融 合和发展。
编纂《四库全书》等文化典籍
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
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在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政策、军事和文化措施。
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不仅对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中央政府在西南边疆地区的统一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政策措施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以实行“一统”政策为主,即通过各种手段将该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首先,清朝推行的“藏务委员制”将一部分地方官员负责管理藏南地区的事务,确保了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的直接控制。
其次,在行政区划上,清朝将藏南地区划归到所属省份辖区之内,确保了地方政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民族政策,尊重藏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倡导多民族共生共融的局面,这也为藏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军事措施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主要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护,为确保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清朝在藏南地区设立了边防军事机构,并常年驻扎大量兵力。
清朝对该地区的军事统治主要通过巡逻、防御和驻军等手段来保障,同时也有一定的军事扩张行动。
这些军事措施既保证了清朝在藏南地区的统治稳定,又为地区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文化措施清朝在对藏南地区的统治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措施,以便加强对当地人民的控制和影响。
首先,清朝在该地区推广汉文化,使汉族的语言、文字、法律和制度逐渐在藏南地区传播开来,并在当地建立了一批汉学院和学堂。
此外,清朝还鼓励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婚姻、贸易等方式促使两族之间的文化互通有无。
这些文化措施不仅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对藏南地区的控制,也为当地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了一定的动力。
总之,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任务。
在政策、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既确保了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的直接控制,又为地区的安定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清朝对藏南地区的统治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和西南边疆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政权统一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
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1、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对满洲各部及陆续归降的蒙古、汉人实行八旗组织管理。
至清太宗皇太极时,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同时,开始依仿明制,改订中枢官制,建内三院和六部二院。
入关后,清承明制,采用明朝行省、州、县行政体制,对广大内地(包括西南地区)实行直省统治。
2、清朝对北部和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不同于内地行省制的藩部管理模式。
清朝所谓藩部,在地域范围上指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是相对于清朝直省统治的内地和东北而言。
藩部与内地同属清朝版图,只是在管理模式上有所不同。
3、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统治,清朝在伊犁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直到帕米尔的广大西域地区。
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守边固疆、开疆拓土、安民富民”。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守边固疆
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首要任务是守卫边境,保障国家安全。
为此,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建长城、设立关隘、加强军事力量等。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屯田政策,鼓励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定居,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二、开疆拓土
清朝在治理边疆时也积极开展开发和拓展工作。
清朝先后进行了多次西北和东北的战争,成功地将新疆等地纳入版图,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伊通州、海城州等新的行政区域。
此外,还通过商贸往来和外交手段扩大国土。
三、安民富民
为了维护边境安全和巩固统治,清朝也注重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生活条件。
清朝实行了“番户制度”,即将汉族移民和少数民族混居
在一起,促进了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清朝还鼓励农业生产、开发矿产资源、兴办商业等,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总之,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固守边境、开拓疆土、安抚民众。
这一政策不仅保障了国家安全,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土归流的开始时间介绍
改土归流的开始时间介绍改土归流是明清时对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之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改革,那么你了解改土归流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改土归流的开始时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改土归流的开始时间改土归流是于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政策,那么具体改土归流始于何时呢?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是于1926年五月推行的。
改土归流始于何时呢?雍正四年,鄂尔泰多次上书请求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他要求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统一集权,以便地方官行事。
可以说鄂尔泰是改土归流的推行者。
雍正帝对鄂尔泰的观点非常赞同,并把改土归流的施行全权交由鄂尔泰办理。
雍正六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三省总督,并命张广泗在黔东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废除世袭的土司制度,改为朝廷的流官统治。
对于主动配合的土司,都会给予赏赐,赐予官职;对于武力反抗或其它方式抗拒的,都将其迁出西南地区以外的省份再做其他安排。
由于改土归流受民众拥护,在形势压力下,各地方势力纷纷主动交职。
改土归流之后当地设立府县,增设军事机构,并建立学校。
土地也按亩征收,征收赋税的数额也相对较小,人民所受剥削有所减轻。
改土归流的面积较广,涉及民族数量较多。
到雍正九年基本全部推行。
这之后有顽固分子继续鼓动民众叛乱,虽雍正年间镇压未果,但乾隆即位后于1736年平定叛乱。
改土归流始于何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土归流的推行对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符合了历史的发展趋势。
改土归流的原因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改土归流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雍正帝派的官员调查后发现土司改革的弊端越来越大,上报雍正帝后并提出了改革方案,雍正帝听从官员意见将土司制度废除,代之以流官的方式来统治。
这一改革的实施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中改革变动最大的一次,从而也开始确定了中央对偏远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的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清朝对边疆的管理特点册封颁布法律
一、清代的边疆政策清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政策有很多,包括对边疆居民的统治、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开发、防范外来入侵等措施。
总结起来有如下几项: 第一,设立理藩院为主管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并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颁布律令,以加强民族地区的统治。
清朝在1636年设立管理少数民族的中央机构蒙古衙门,1638年更名为理藩院。
主要管理西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事务,这较之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大大前进了一步。
为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法制,还在各个不同地区颁布了适用当地的法律条文。
第二,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正所谓因俗而治。
如东北和新疆地区,主要实行军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实行盟旗制度。
由于社会习俗各异,清政府还对不同地区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来管理地方行政。
如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
西南地区,清初仍袭明朝,实行土司制度;到雍正年间,因清政府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制度也有所变化。
第三,笼络、利用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加强边疆统治。
羁糜政策,这也是历代中央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
清政府对其加以继承,通过封爵、给俸、联姻、朝觐制度等措施,极力拉拢、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
第四,利用藏传佛教(喇嘛教)对蒙藏地区进行精神统治。
藏传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笃信的宗教,清统治者对喇嘛教领袖不断赐封,在蒙藏地区黄教界,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影响追布蒙藏广大地区。
第五,对边疆的经济进行建设与开发。
随着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一与行政建置的设立,为维持当地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经济生活需求,清政府在当地居民原有开发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与经济开发措施。
如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后,通过划分旗界、固定牧场等措施,使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
在新疆地区,自平定准葛尔割据势力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取屯田实边措施。
西南地区实行招民开垦,使久荒之土,亩收数倍。
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专题三《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专题三: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知识归纳1.东北边疆:(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边疆:(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2)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
(3)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
(4)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边疆:(1)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
(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4.台湾地区:(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古代中国的边疆治理【热点剖析】一、古代中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的主要措施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管理。
2.宋朝吸取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元代地方设立了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4.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
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真题再现】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
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2年统治中国。
在清朝的统治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这些措施不仅对清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分化异族:清朝以满洲人为统治阶层,他们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分化和同化边疆地区的土著居民。
他们通过与各族民众通婚,设立招抚机构,允许边疆地区保持一定的自治,使得边疆地区逐渐与中央政权融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2.开发边疆土地:为了巩固边疆,清朝积极开发边疆土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吸引流亡的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来到边疆定居。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屯田制”,允许边疆居民自由耕种土地,鼓励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改善生活条件,增加税收收入,巩固边疆地区的经济实力。
3.建立军事防线:清朝在边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防线,用来抵御外来侵略。
最著名的是“长城”,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修建和加固了长城,加强了对北方边境地区的控制。
此外,清朝还修建了许多边关和营垒,加强了对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这些措施对清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些措施使得清朝巩固了边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通过巩固边疆,清朝防止了外来的入侵和动乱,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此外,清朝的开发政策和经济措施,带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边疆地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其次,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清朝的统治为中国边疆地区带来了相对长期的和平和稳定,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和融合。
边疆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此外,清朝的开发政策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清朝的统治仍然存在民族歧视和隔离,使得满洲人与汉族人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差异。
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目的及影响
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的目的及影响作者:王显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王显非(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兴义 562400)摘要: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元明清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西南边陲地方的内部以及名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西南边陲地区社会不稳定。
西南地区虽然远离朝廷,但是仍然受到朝廷的统治,因此,中央政府针对西南边陲地区当地的具体事情采取不同于内地的政策,即改土归流政策。
改土归流是在土司制度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改土归流政策适合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中央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009-02一、改土归流政策出台的原因改土归流政策指的是改变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换之以清朝的流管制度。
土司指的是名族地区的首领,元朝时期为了更好地管理民族边境地区,政府就任命民族当地的有威望的民族首领管理民族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上层精英分子担任首领管理本辖区的事务。
土司制度在元朝时期对中央政府统治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元朝时期推行的土司制度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实情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例如土司制度在元朝时区有效地维护了边境的安定和民族的团结,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版图,土司制度是封建时期中央政府加强统治的有效组成部分。
在明朝的时期,土司制度的发展已经很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土司制度体系。
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土司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清王朝时期君主专制已经到了空前加强的地步,满汉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日益僵化,土司制度却沿袭着明朝的体制,但不同的是中央政府对土司制度管理开始加强、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土司制度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就消弱了土司的的势力,为改土归流做了准备。
清朝治理西域的历史经验
大变革。 由于清起于边疆少数民பைடு நூலகம்政权。
故在 对 边疆 民族地 区的统 治 管 理方 面又
边 疆 与 内地 政令 不 一 , 边疆 与 内地 之 间 、
边 疆 各 地之 间封禁 隔 离 ,不 仅严 重 阻 碍
有其 独到 之 处 。 清 朝把 全 国分为 内地 包
1 9 5 6年 7月 。另 一 个 神 秘 人 物 、
台湾政策发生 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
国 共 对 峙 的 政 治 格 局 产 生 了 深 刻 的 影 响 ,1 9 4 9年 参 加 过 北 平 和 谈 的南 京 政
府 代表 团 代表 章 士钊 向周恩 来 主动 请 缨
去 香港 , 找 他 滞 留在香 港 的 国民 党旧 故 , 去 向蒋 介 石做 工作 , 争 取 实现 国 共谈 判 。
使 命 从 香 港 来 到 北 京 。1 9 5 7年 5月 ,
为 此 ,中 共 中央 专 门写 了 一封 信 交童 士 钊 带 到 香 港 ,通 过 关 系 转 交 给 蒋 介 石 。
根 据 台 湾 方 面 的 指 令 ,曹 聚 仁 第 二 次 返 回 大 陆 ,并 代 表 蒋 氏 父 子 到 蒋 母 的
有 重 要的 里程 碑 意义 。 ( 摘 自《 大观 ( 第 5卷 ) 》 。法 律 出 版社 2 0 1 1 年版 )
它有利于清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有效
统 治 ,有 利 于边 疆 的稳 定 与统 一 。
但是 1 8 4 0年 以后 ,随 着 西 方列 强
划一的边疆政策 。这大大有利于中央政
( 摘 自《 文史 博 览 ) ) 2 0 0 9年 第 9期 )
清朝在新疆的管理措施
清朝在新疆的管理措施(一)理藩院与将军、都统、大臣的设置理藩院,是清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中央机构,初为专理蒙古事务的“蒙古衙门”。
设承政、参政等官,专门处理蒙古诸部编旗、会盟、赏赐、通婚等。
1638年(崇德三年),更名为理藩院。
清朝统一新疆后,理藩院职掌范围扩展至回部、西藏及西南诸土司地方,“掌外藩之政令,制其爵禄,定其朝会,正其刑罚”,“控驭服绥,以固邦翰”。
理藩院属清朝中央机关与六部平行,官员组成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设尚书满洲一人,左右侍郎各满洲一人,额外侍郎蒙古一人,理藩院下设六司各司其职。
理藩院尚书、侍郎和各司属机构,以及派驻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层层管理。
清朝还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将军、都统、大臣等大批军政官员。
各驻边将军、都统、大臣严格按照皇帝的意志,执行监督、控制蒙、藏、回各民族的任务。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的驻防,兼管全新疆行政事务。
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协办大臣、领队大臣等官分别管辖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乌鲁木齐等地。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设乌鲁木齐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各一员,后将参赞大臣改为都统,成为掌管乌鲁木齐及其以东地区军政事物的最高长官。
伊犁将军统辖的驻防制度是清朝西北边疆地区驻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能包括统率驻军、考察官史、屯田置牧、核征赋税、管理台卡,巡边守土等藩属事务。
由此可见,伊犁将军及各驻扎大巨的行政职能更为明确和较为完善,它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二)伯克制、扎萨克制地方体制的建立清朝除了理藩院体系之外在新疆地区还设立了伯克制、扎萨克制灵活管理边疆地区。
主要就是在维吾尔族地区实行伯克制度。
伯克制原是维吾尔族本地官吏称号,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大小和卓叛乱后,为了减少统治压力,同时又确保清廷意志顺利贯彻,对大部分维吾尔族地区,继续沿用这一制度。
但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即废除伯克的世袭制而改为流官,厘定品级,受各驻扎大臣的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边疆政策
摘要: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清王朝采取了一些适应地方民族情况的特殊措施。
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
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
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与内地汉族地区仍然不一样,总的说来是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清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l、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政权机构,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政区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2、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
3、继续进行改土归流。
一、四川、云南、贵州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清朝在明朝设治的基础上,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建立政权机构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四川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四五年清朝军队进驻四川之后,沿袭明朝时期设四川省及其下属的府、州、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对政区先后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康熙四年,把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
至嘉庆末年,四川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八,直隶厅五,屯务厅一。
而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则就近分隶各府、州、厅。
贵州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八年,清朝军队进驻贵州之后,亦沿袭明代设贵州省,初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肝、思州、铜仁、黎平十府。
并从四川划归贵州。
至嘉庆末年,贵州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一、直隶厅三山。
仍存的各土司则依旧分隶于各府、州、厅。
云南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九年,清朝军队进驻云南之后,亦沿袭明朝设云南省及其下属之府、州、厅、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先后对政区进行了调整。
康熙六年,置开化府。
八年,降寻甸府为州,
属曲靖府。
三十七年,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驻今永胜)。
雍正四年,将东川府从四川划归云南。
五年,将乌蒙府、镇雄府从四川划归云南。
六年,降镇雄府为州,属乌蒙府。
七年,新设普洱府。
嘉庆二十四年,升永昌府属之腾越州为直隶厅。
嘉庆末年,云南共有府十四,直隶州四,直隶厅四。
内地和边疆的土司皆就近分属各府、州、厅。
清朝在四川、贵州、云南的政权机构的设置是完善的、严密的,从形式上看,它与内地没有少数民族的其他省是完全一致的。
二、继续设置土司
明朝时期已经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
但还不可能全改,在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中,土司仍然存在,反映了这部分少数民族内部依旧保留自己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与汉族之间的差别仍然存在。
清朝继明朝之后统治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各少数民族中的客观现实情况,不能不作考虑,不能不采取与汉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政措施。
这就是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
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辖境内都仍然设置了不少土司,它们依旧与流官的政权机构同时无存。
四川省辖境内的土司。
四川省辖境内的土司分布在从东南弧绕至西北的边缘地带。
贵州省辖境内的土司。
康熙年间将贵州最大的土司贵州宣慰司改流之后,贵州境内已不再有大土司,但长官司以下的小土司则各府、州辖境内都仍然不少。
云南省辖境内的土司。
雍正五年乌蒙等土府改流之后,靠内地区土知府一级的大土司基本上没有了,但土州同、千户、巡检等仍然在各府、州都有,边疆地区则大大小小的土司不少。
三、继续进行改土归流
明朝末年,当改土归流的形势仍然在继续向前发展的时候,明王朝便崩溃了。
清朝先后占领西南各省之时,立即对明朝末年条件已经成熟而尚未改土归流的地方进行了改土归流。
有目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主要是发生在清代雍正年间,主持西南改土归流的是云贵总督鄂尔泰。
鄂尔泰认为土司制度是西南边疆的最大隐患,必须尽早尽快解决。
只有将横暴桀骜的土司逐渐擒拿,在其统治地区逐渐改设流官,才是治本的方法。
否则是不能解决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安宁的。
鄂尔泰的改土归流主要以政治手段即招抚为主,在一些地区也通过武力强制实行改土贵流。
经过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云南境内的土司所剩已不多,剩余土司中的大部分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委派有任期、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直接统治,实行和内地一样的各项制度,如设立保甲、编制户口、丈量土地、厘定租税、清查钱粮、建立学校、推广儒学等。
这不但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进步,也大大加强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使云南
边疆与内地在政体上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小结:历史上的边疆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一朝一代的政治利益服务,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大趋势的背景观之,其历史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简言之,一是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二是协调了民族关系,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三是有序展开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清朝与西南地区的边疆政策
姓名:雷雨
学号:2009012529
学院:历史文化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