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东北封禁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清代对东北的封禁政策

摘要:封禁政策,是清朝政府为保护满族风俗习惯、防止汉化、维护本民族利益,在东北地区实行的长达二百多年的一种统治政策。它是清朝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清朝政府实施与维持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途径,但同时它也造成了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关于东北封禁政策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试图通过对封禁政策相关问题的梳理,以期得出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清代;东北地区;封禁政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40-03

回溯历史,东北地区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统治者关注的重点区域,也正因此,清朝政府将东北地区与关内其他省份地区区别对待,实行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使东北边疆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的管理制度,就是封禁政策。它是为保护满族固有习俗和本民族利益,而禁止或者尽可能地限制汉人在东北定居、垦荒以及从事采参、捕貂等活动的一种政策。封禁政策的实行,不仅是分而治之方针的主要手段,也是清朝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的东北乃至全国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封禁政策的起止时间

关于清代东北封禁政策的起始时间,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将柳条边的修筑视为清政府封禁东北的开端[1];二是将康熙

七年(1668)《辽东招民授官例》的废除作为封禁东北开始的标志[2];三是将乾隆五年(1740)舒赫德奏请封禁东北看作封禁东北的起点[3];四是将封禁东北当作一个循序演进的发展过程,认为清政府的封禁起源于天命或崇德年间,酝酿于顺治,形成于康熙,并厉行于乾隆[4]。

这四种说法,各有道理,但笔者认为最全面的当属第四种。因为,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的阶段。虽然有的学者可能会认为,天命和崇德年间对东北的封禁只是针对朝鲜人,而非严格意义上针对汉人的封禁。但是,我们仍可以将它看作是后世针对汉人所实行的封禁政策的雏形或者原型。而顺治、康熙、乾隆时期的封禁,也可以看作是封禁政策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运用。

在探讨清政府解禁东北的时间上,大部分的学者都把着眼点放在了外力对封禁政策的冲击上。在这种观点下,对于封禁开放的时间也有不同看法:一是将第一次鸦片战争视为解禁东北的起点[5];二是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即1860年前后作为解禁东北的开始[6]。二者虽然在具体时间上略有不同,但都将外力因素作为迫使清朝政府解禁东北的主要力量。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清代弛禁东北的时间还要更早些,指出早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直隶南部发生大旱,清朝统治者令直隶地方官员晓示饥民到关东盛京及土默特等丰稔

地方,佣工觅食。又特别指示关外地方官员,贫民携眷出关,即使人数较多,也不得禁阻”[7]。但笔者认为,虽然此时不准民人携眷出关的禁令已被迫中止,但也只是统治者的权宜之计,并不能将

之看作是驰禁的开始。

二、实行封禁政策的原因

封禁东北是清朝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清朝政府对东北实行的主要政策。它实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政治军事、经济及其他社会因素等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政治军事因素

1.为维护分区统治,实行的民族隔离政策

清朝政府对生活在东北的各民族,采取分区隔离的统治政策。一方面,通过封禁禁止汉人进入满人区;另一方面,也通过封禁禁止汉人进入蒙人区。于是,形成满、蒙、汉三族分区居住的局面,达到民族隔离、防止各族相互勾连的目的,从而防止对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动摇。清朝入关以后,实行的是满族贵族和蒙古王公的政治联盟,对蒙古地区采取与中原不同的统治形式,不允许汉族官员染指。同时,实行民族隔离,也可以防止民族冲突的发生。此外,就蒙古地区的内部原因来说,封禁不仅可以减轻因私自迁移而对其产生的人口压力,也可以避免其社会秩序受到不安定因素的威胁。

2.保全根据地,不为外族人,主要是汉族人所占有,并防范汉人将反抗的火种带进东北

清朝统治者一向十分重视祖宗之地——东北地区的安危。于是,在该地区采用封禁政策以防止被汉民的反抗意识所侵袭、爆发反抗斗争。这主要是由于清朝统治者自以为异族入主中原,仍然存有猜忌之心,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封禁东北使汉人不能进

入,也给自己保留了发祥之地。一旦中原有事,也可以退守,不致重蹈元朝的覆辙。

3.将东北建成八旗的兵源基地和卫戍全国的战略基地,实现对中原的军事威慑与对蒙古的军事钳制战略

东北地区在战略上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俯视整个中原,同时也可以钳制蒙古。因此,清朝统治者带着高度的民族警觉性和排他性,急需一支有实力并且忠诚的军队,以及一块可靠的战略根据地,以在军事上、战略上占据有利地位。实施封禁政策,可以阻止汉人进入东北,保证满族在东北地区的人口优势。同时,通过吸纳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边疆各少数民族加入八旗,壮大了满族共同体。此外,封禁政策还将汉族的先进文化拒之关内,至少是柳条边内,保持了满族八旗固有的风气习俗和传统的“国语骑射”,并且凭借着强势的武力维护清朝政府的长治久安。

4.保卫东北边疆、防御外敌入侵的对外政策的需要

随着国家整体意识逐渐加深,清朝政府绝不允许任何动乱因素的出现,无论是少数民族贵族发动的旨在分裂、自立或外叛的行动,还是农奴、农民因不堪压榨而发动的起义,清朝统治者都将予以严厉镇压,绝不姑息。同时,也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的觊觎、渗透或武力侵略。因此,平息分裂动乱、抵御外侮与维护国家统一,不仅成为清朝中央政府及各级官员的职责,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行动。十七世纪,随着沙俄侵略的愈演愈烈,清朝政府感到东北军事力量亟待加强,于是在东北驻防八旗,用以捍卫边疆、抵御外

(二)经济因素

1.独占东北特产,保护满族、蒙古族在东北的经济利益

东北三省盛产貂皮、人参、珍珠等特产,尤以黑、吉两省为多。此外,满族在东北还拥有包括参山、围场、官荒、旗地、牧场及日常生计等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清朝皇室因一己之私,封禁大片良田沃土,作为进贡人参、貂皮、珍珠之所,并禁止从事农耕。因为需求无度,年年索贡,甚至某些贡场资源已经枯竭,仍不准开禁。

此外,清朝政府还在东北设置围场。这些围场不仅是满洲八旗“操演技艺”之所,也是清朝统治者巡幸东北、围场狩猎、贡奉野味的场所。因此,清朝政府采用封禁政策,以防止汉人私自进入围场从事垦荒、打猎、采珠、挖矿等活动,损害满族自身的经济利益。

2.维护旗人生计,避免旗、民纠纷

满族问鼎中原之后,旗人大量入关。经过多年的繁衍,旗人数量不断增加,虽然政府在许多方面对其予以照顾,但由于不善经营,旗人的生计问题逐渐严峻。为使旗人能够自食其力,清朝统治者将关外大量的肥沃良田,视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但由于旗人并不精通农事,因而多将土地交给汉民佃种。清朝政府虽对此无可奈何,仍尽其可能加以限制。

(三)其他社会因素

1.为了保存满族固有习俗,防止受到汉族的影响,“不复有骑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