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合集下载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属阳虚外感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有哪些吧!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效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用量】麻黄、细辛各60克,附子(炮)一枚,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温经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2、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义
1、本证由素体阳虚、复感风寒所致。

治疗方法以温经解表为主。

素体阳虚,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恶寒剧甚,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象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

此阳气外感,表里俱寒证。

2、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为君药。

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为臣药。

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细辛归肺肾二经,方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助附子温里,为佐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是因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内伤头痛多由肝脾肾三脏的病变及气血失调所致。

中医分为: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湿毒头痛;内伤头痛:肝阳上亢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肾阳虚衰型等。

(1)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6,(1):15,张桂宝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寒凝阻络头痛。

处方:制附子30克,薏苡仁30克,熟地黄2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甘草5克,于姜10克,大枣5枚。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1,(9):398,郭庆升等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物汤治疗血管性头痛26例,其中,痊愈16例,有效4例,无效6例。

处方:麻黄9克,川芎9克,附子6克,细辛6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头痛日久者,加地龙、僵蚕;妇女月经紊乱者,加泽兰、茜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冒(少阴伤寒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冒(少阴伤寒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冒(少阴伤寒证)
刘某某,男,46岁,职员。

主诉:平素容易感冒,比较怕冷,经常掉头发。

刻诊:鼻流清涕,精神萎靡,四肢不温,怕冷,腰部冷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

中医辨证:少阴阳虚证。

治疗原则:温壮阳气,解表散寒。

治疗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6g,细辛9g,附子5g,桂枝9g,白芍9g,黄芪15g,防风15g,白术15g,炙甘草10g。

3剂,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患者服3剂感冒痊愈,之后又恳请老师调方以调治身体。

按语:《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太阳伤寒证与阳气不足轻证相兼)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太阳伤寒证与阳虚证相兼)此两条强调患者素有阳虚而又感风寒,在表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在里为少阴阳虚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壮阳气,解表散寒,益气固表。

另外,应注意麻黄与细辛配伍,根据患者症状不同可发挥不同治疗作用。

治表证,麻黄配细辛可发汗散寒;治里证阳虚,麻黄配细辛可温通阳气;治关节疼痛,麻黄配细辛可温经止痛。

治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加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加玉屏风散固表御邪。

最近更新时间:2021-12-06。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很高的疗效。

在这个方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和组成是非常重要的,君臣佐使药的运用也是关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和细辛这三味药物的性味和归经。

麻黄性温味辛,归肺经;附子性热味辛甘,归心、脾、肾经;细辛性温味辛,归脾、肺经。

从药性上来看,麻黄和细辛都具有温散风寒的作用,而附子则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因此,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细辛起到了温散寒邪的作用,而附子则起到了温阳散寒的作用。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辛温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外袭,表里寒凝,兼夹风寒之症。

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发热、头痛、身痛、恶寒、无汗等。

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通过温散寒邪,疏通经络,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可以分为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适用于表里寒凝的病症,属于寒邪外袭的证候。

此外,根据六经辩证医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适用于太阳、少阳经寒邪的病症,即头痛、身痛、恶寒等症状。

最后,我们来重点阐述一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被称为“君药”,起到了主导作用,负责散寒发表;附子和细辛被称为“臣药”,起到了辅助作用,增强麻黄的散寒作用。

这种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和组成,使得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更强的疗效和更广泛的适应症。

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通过麻黄的温散寒邪、附子的温阳散寒和细辛的温散寒邪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寒邪外袭的病症。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和组成非常重要,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和适应症。

因此,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来说,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些人不喜欢药方,由于感觉有股涩味,实际上大部分的药方的味儿的确不太好通道。

但中医药方却能非常好的痊愈病症。

麻黄细辛附子汤便是一种很好的药方。

牙龈别称特异
禄特科技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牙龈药方特异
麻黄6克(去节)细辛3克禄特科技3克(炮)
牙龈功效与作用特异
温补肾阳补虚。

治素体阳虚,风寒,无汗畏寒,发热倦卧,苔白,脉反沉者。

牙龈使用方法使用量特异
上三味,自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ml,去滓,分二次温服。

牙龈备注名称特异
聚瑞,麻黄出汗补虚,禄特科技舒经温补肾阳,细辛通彻表中,助麻黄出汗补虚,协禄特科技内散阴翳。

故适用素体阳虚,复感
寒症之证。

牙龈摘抄特异
《伤寒论》
了解了这么多有关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专业知识,大伙儿应当大概都清晰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

中医药方对人体基本上没什么副作用,因此大伙儿何不试一试,坚信会有惊喜。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汗证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汗证无论外感及内伤疾病都极为常见,特别是在内伤病中往往成为患者的主诉症状。

是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

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局部汗、黄汙等,其中自汗:即无时无故澉然汗出者。

盗汗:睡而汗出,醒来乃止者。

局部汗:身体的某一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无汗。

黄汗:汗出黄色,染衣。

可见于植物神经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

临床当分虚实,辨其寒热,多分型为:肺胃失调型、阴虚火旺型、阳气虚微型、湿热蕴蒸型、正邪交争型等。

根据《新中医》1991,(8):17,姜兆友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阳虚之五更汗1例。

处方:麻黄9克(蜜炙),甘草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后人),葛根15克。

6剂痊愈。

附子大黄细辛汤的作用功效、配方组成、方解与加减

附子大黄细辛汤的作用功效、配方组成、方解与加减

附子大黄细辛汤的作用功效、配方组成、方解与加减【组成】制附片12克(先煎),大黄炭6克,木通、当归身、桃仁、生甘草各9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作用功效】温阳散寒,活血祛瘀。

【方解】肺寒哮喘,多由素体阳虚肺弱,痰湿内停,感外邪而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促痰鸣而发.方用附片、细辛辛温之品温阳通经,以恢复肺之宣降;阳虚寒盛,气涩而迟互成因果,用归身、桃仁、大黄炭活血而助气行,使肺气即时得降;又用木通通经,甘草护胃和调,不平喘而喘自平。

针刺取治肺喘之验穴孔最,则为急则治标,取平喘利肺以缓急之意。

【主治】哮喘急性发作,或喘息性支气管炎。

尤其对单纯性过敏,青壮年或体虚而邪偏于肺寒者效果较好。

证见哮喘,痰清稀色白,胸膈满闷,面色暗滞,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滑或弦紧。

【加减】①配合针刺:取双侧孔最穴,用1.5寸30°号毫针,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下达手指、上达前胸,并用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留针时,每隔5分钟行针1次。

②加减运用:哮喘发作时,先行针刺以平喘,再服上方,每日1剂。

如有外感表证者,先于脊柱两侧、风门及大肠俞穴拔走罐,使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毫针刺大椎穴,留针5分钟,接用上法;若咳嗽明显,咯白泡沫痰,难咯出者,针刺天突穴,用2寸毫针,先直入1寸,针体弯曲,沿气管前向下,使针感转向前胸,得气后行针2分钟(不留针),再针合谷(双),用提插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

并于上方加石苇30克(先煎);若体壮,便秘,苔黄腻者,针刺原方,加大肠俞(双),用2~2.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少腹部,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1~3分钟,不留针;并将方中大黄炭改为酒大黄6克,加苦参9克,细辛改为五味子9克。

针刺加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直刺,使针感达足,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田从豁方。

【附记】笔者依上法验证多例,均获良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导语: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调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法很多样,按照不同的症状表现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法不同。

一、治疗冻疮
药物与用法: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500ml。

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天,去渣取液备用。

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5分钟。

经此法治疗50例,治愈48例,好转2例。

二、心动过缓、心悸
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

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三、治疗寒湿腰痛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药组成:生麻黄先煎6~10g 制附子10 ~12g 细辛3 ~6g 天花粉20g 生黄芪20g 防风10g 生甘草6g 病人每每活动汗出后觉腰部症状减轻,故自思:活动汗出则阳气流速而达于。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

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

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

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

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

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

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

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方组、临证参考用最】麻黄.6g细辛6g附子6g上3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余药,煎取600ml,去泽,温服200ml,每日服3次。

【功效】扶正祛邪,温阳解表。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四肢不温,白,脉沉弱。

副证:头项强痛,神疲乏力,面色不华。

【临证加减】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昧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基本方用麻黄、三七各5~10g,附子10~20g,细辛4~10g,肉桂9~15g,瓜蒌12~20g,薤白8~15g,红花10~15g,丹参20~30g。

气虚加人参、黄芪;脾虚加白术、茯苓;气阴两虚加生脉饮;血瘀加桃仁、赤芍;昏厥加人参;痰湿加半夏。

每日1剂,连服7~15日。

[湖北中医,1991,(5):5]2.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病窦综合征:药用炙黄芪24g,桂枝、制附子(先煎)、川芎、当归各12g,肉桂6g,细辛、炙麻黄、甘草各9g,生地20g,麦冬15g,五味子10g。

每日1剂,水煎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80~281]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老年窦性心动过缓:主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心气虚合生脉饮化裁;心阳虚合炙甘草汤化裁;气血两虚合八珍汤化裁;血脉瘀阻合血府逐瘀汤化裁;阴阳失调合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连续服药1个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2):22~23]4.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药用炙麻黄6g,附子10g,细辛3g。

畏寒肢冷加桂枝、肉桂;气虚加党参、黄芪、炙甘草;血瘀加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胸闷痛加瓜蒌、薤白、郁金;心悸重加琥珀、龙骨、牡蛎。

每日1剂,水煎服,15~20日为1个疗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1):30]5.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药用党参15~30g或红参10g,麦冬12g,五味子、附子各10g,麻黄6~9g,细辛3g。

属缺血性者加丹参30g,川芎15g,红花10g;属炎症引起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大青叶15g;心悸加远志10g,柏子仁15g;胸闷加全瓜蒌15g,枳壳10g;失眠加炒枣仁15~30g,夜交藤30g;阳虚甚加桂枝10g或肉桂5~9g,淫羊薇、巴戟天各10g。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汇辑,太值得收藏了!一治忿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

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

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

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

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

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鸣。

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

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

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

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

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

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

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

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

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

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

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寒脚冷。

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

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

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

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

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倦。

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

人身气为阳,主升。

血为阴,主降。

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

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麻黄、细辛各6克,附子9克。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
感冒:患者反复加重,头身痛重,无汗,精神萎靡倦卧,脉浮无力脉症合参乃阳虚风寒感冒。

用本方治疗,2剂而愈。

肺炎:间质性肺炎症属阳虚感寒,肺气失宣,以助阳解表,宣肺止咳。

用本方加杏仁9克,干姜、肉桂各8克法夏24克,苡仁、瓜蒌各20克,甘草6克、服药4剂而获痊愈。

风温:本方加石膏30克杏仁、桑叶各9克,葛根6克、黄连3克、黄苓4.5克、甘草3克。

或加生石膏10克、杏仁、桑叶紫苏叶各9克,甘草、桔梗各3克,薄荷2.5克、桔红4.5克,服药4剂痊愈。

神经麻痹:用本方加苡仁20克、白术、黄芪各30克,当归、生赭石各15克、甘草5克为基本方;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各10克;湿胜者加苍术15克,防己12克;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10克、羌活6克、;病久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乌梢蛇等。

中风:用本方加半夏、当归各9克、党参、威灵仙各12克,丝瓜络6克、陈皮5克、苡米15克。

治疗1例中风,服药3剂,间进苏和香丸,病减大半,神识清楚,手能握物,能缓行,扯丸药,单服汤药10剂,诸征改善,后以六君子汤调治。

暴盲:本方加蝉蜕6克、熟地30克、枸杞、菟丝子各15克,连服3剂,视力恢复。

口疮:本方加麻绒、盐附子各3克,黄柏5克、知母7克,后以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巩固疗效。

附子细辛汤功效与作用

附子细辛汤功效与作用

附子细辛汤功效与作用附子细辛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药物配方,由附子、细辛等原料组成。

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止痛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痛风、寒湿痹痛、偏头痛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

一、附子细辛汤的药物组成附子细辛汤由以下药物组成:1. 附子:具有暖阳、祛寒、止痛的作用;2. 细辛:具有散寒、祛风的作用;3. 生姜: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健胃的作用;4. 甘草:具有调和药性、缓解药物毒性的作用。

二、附子细辛汤的主要功效1. 温阳散寒:附子和生姜的作用能够温暖人体,散寒温阳,对寒凉症状有效。

寒冷天气容易导致寒湿内攻,而附子细辛汤能够帮助舒缓症状,减轻寒湿影响。

2. 祛风止痛:细辛是一种强烈的辛温药物,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附子细辛汤中的细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各种风湿病痛、关节炎等疾病的症状。

3. 缓解寒湿痹痛:寒湿痹痛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肌肉酸痛、活动受限等。

附子细辛汤中的药物能够温暖体内,驱除湿寒,缓解病痛,恢复关节活动。

4. 缓解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症,症状包括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

附子细辛汤可以通过温阳散寒的作用,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减轻偏头痛症状。

5. 驱寒祛湿,暖宫止痛:附子细辛汤中的药物具有温阳化湿的作用,对于宫寒引起的痛经、不孕不育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附子细辛汤的应用范围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 痛风: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红肿等。

附子细辛汤能够温经散寒,舒筋活血,减轻痛风的症状。

2. 风湿病:风湿病多由风湿邪气侵入人体引起,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

附子细辛汤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风湿病的症状,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 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头痛症状,往往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杂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杂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杂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专为阳虚外感而设,用于治疗肾阳虚外感。

肾阳虚外感辨证论治要点是阳虚之体,易招外邪,一旦外冒风寒,多表现为寒重热轻。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确立了温阳解表大法,以温扶肾阳为重要环节。

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肾阳得温,诸脏之阳气皆受裨益,而温补肾阳之药,首推附子,用附子配伍麻黄、细辛,三药合用温经散寒、助阳解表,而对肾阳虚外感,麻黄、细辛亦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均为辛温纯阳之品,应用时要量情而施,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伤阳耗津,故要小心用量。

本方虽是临床常用药,但治疗肾阳虚外感,则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但是,对该方的现代临床研究不多,尤其是针对肾阳虚外感的研究更少,仅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学者为主对其开展的部分研究的文献报道,现对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麻黄附子细辛汤单味药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即由麻黄、炮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本方配伍严谨,药少而精,功效显著。

方中麻黄,辛温入太阳散表寒;附子有毒,辛热助阳温里;细辛辛温入太阳、少阴,在表可以发散风寒,助麻黄解表;在里可以鼓动阳气,助附子温经。

三药合用共建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

1.1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等。

现代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黄酮及靴质类等,生物碱为其主要有效成分。

药理研究表明有发汗、利尿、镇咳、平喘、解热及抗病毒等作用,近年来又发现麻黄具有对抗急性血瘀症形成的作用。

1.2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驱风寒湿邪等功效,用于亡阳虚脱,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

现代化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等。

大黄附子细辛汤——阳虚便秘的特效方

大黄附子细辛汤——阳虚便秘的特效方

大黄附子细辛汤——阳虚便秘的特效方今天要介绍的方子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堪称阳虚便秘的特效方,它就是——大黄附子细辛汤。

本方始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为后世温下剂的祖方。

原书用于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等症。

民国陆渊雷在其《金匮要略今释》中引《类聚方广义》治寒疝,朐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掀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因此,本方除可用于治疗便秘,还被广泛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腹股沟疝等属寒积所致者。

[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二枚(12g),炮细辛二两 (6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本方所治之证,乃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入于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或胁下偏痛。

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寒实阻于肠间,传化失职,以致大便不通;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故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均为寒实之征。

因此,本方主]寒积里实证。

辨证要点为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

本方主治证的病机为寒实内结。

在治疗上,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治宜温通寒凝而开闭结,通下大便以祛积滞,温里散寒以止痛。

方中重用附子辛温大热,入心、脾、肾经,温里散寒,止腹胁冷痛,《名医别录》卷3载其治“心腹冷痛',《本草从新》卷4谓其:“大热纯阳……治一沉寒痼冷之证”。

因其寒实内结,故用温药以祛其寒,同时需泻下之品以通其结,大黄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经,功能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与附子相配,寒温同用,以奏温下之功。

麻黄细辛附子汤煎法用量、配伍应用于主治病症

麻黄细辛附子汤煎法用量、配伍应用于主治病症

麻黄细辛附子汤煎法用量、配伍应用于主治病症【组成】麻黄(去节)6克附子(炮去皮)3克细辛3克水煎去率,分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肾阳素虚,复感寒邪,发热恶寒,无汗,脉沉者。

【煎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1.由一斗煎至三升,需要较长时间的煎煮。

2.相对于今天的用量,细辛已经超大剂量应用,但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

附子久煎可使其毒性大大降低。

仲景主张先煎麻黄。

故本方需久煎。

【配伍】麻黄与附子麻黄为太阳经之药,走表而散表寒;附子为少阴经之药,走里而温阳兼祛里寒,二药同用体现了伤寒太少两感之病理特点。

若见外感风寒,恶寒、头痛、脉沉之患者,就应该选用二者的配伍。

【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伤寒太少两感而设,故其主治病证当同时具有太阳病与少阴病的表现,太阳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鼻痒、喷嚏等,少阴病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俗话说打不起精神,也可以说是精神委靡)但欲寐(想睡觉但是睡不着)、脉微细或沉迟。

综合太少同病的特点,患者同时具有的症状是恶寒、发热、无汗、脉不浮反而沉细迟等。

从临床报道的情况来看,缓慢性心律失常、冠心病、低血压、肺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应用最多。

其次,关节炎、腰腿痛、偏头痛、肩周炎等疼痛性疾病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

其他的疾病如感冒、重症肌无力、过敏性鼻炎等亦有用本正确使用本方,必须把握本方所对应的体质,从本方药物组成来看,当属麻黄体质与少阴病体质的结合体,即患有功能低下性疾病且体质偏于壮实之人。

本方的作用不在于使患者变得多么强壮,而在于提高强壮患者的精神状态。

故笔者把本方称之为“提神剂”名医余国俊对本方的应用颇有见解,多以方证对应法、病机推求法和体质辨证法来指导用方,如治疗风寒外感,常存一“素体阳虚”之念于胸中,使麻黄细辛附子汤大有用武之地。

如1991年冬治一男性患者,47岁。

其人反复感冒1月余,曾用过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玉屏风散等,均无显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治法与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细辛6g 附子15g【用法】附子先煮,以不麻口为度,余药后下,汤成,分3次,温服。

【主治】阳虚外感,恶寒较甚,精神疲倦,脉象沉弱。

【证析】素体阳虚,又感风寒,即成阳虚外感证候。

恶寒是寒伤于表,其脉当浮,此证脉不浮而现沉弱,并见神倦欲寐,自是阳虚于里之征。

所以神倦欲寐,脉象沉弱,是诊断本证为阳虚外感的依据。

其基本病理是: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里俱寒。

【病机】阳虚外感。

【治法】助阳解表法。

【方义】阳虚复感风寒,法当助阳解表,表里同治。

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是治疗表寒证的主药。

此证如只解表而不顾里,不仅表不能解,且有可能导致阳气更虚而成亡阳之变。

故在使用麻黄解表同时,配伍附子振奋阳气,共呈助阳解表之效。

细辛辛温,既助麻黄辛散在表寒邪,又助附子以去内寒,有辛通内外之功,麻、附得此,使表里之寒得以尽去,阳气得以振奋,而其病若失矣。

以上是从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析其方义,体现表里同治法则。

发汗、利水是治疗水肿两大法门,本方则兼而有之。

少阴阳虚,气化失常而肿者,宜用真武汤、五苓散之类温阳化气,行水消肿;肺失宣降,水道失调而肿者,宜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宣肺行水,开源导流。

若卫阳郁而不宣,肾阳衰而不振,既属太阳少阴同病,也属肺肾同病的水肿则宜使用本方。

方中麻黄宣降肺气,可散在外的阴邪;附子壮其肾阳,可化内停的水气。

俾肺气开宣,卫阳不郁,肾阳得温,气化正常,则三焦通畅而水肿易消。

复配细辛辛通表里,沟通上下,体现宣上温下,肺肾同治之法。

水肿较甚,单用利水法难于获效,即可投以此方。

与真武汤、五苓散合用尤佳。

由于水肿表实,服用此方以后很少出汗,多见小便通畅。

若见大便稀水亦绝非药误,而是肺的宣降功能和肾的气化功能开始恢复,即《素向·经脉别论》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象,是好转的征兆。

或问:此方伤寒注家及方书均从阳虚外感,表里同治作解,今从宣上温下解释,是否能够指导临床?此方诚属表里同治之法,但经历代医家实践,治疗五官七窍与咽喉心肺诸疾,尤见效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由麻黄、附子、细辛等料煎煮而成的药汤,主治伤寒少阴证。

中文名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食材麻黄、细辛、附子功效温经解表、治伤寒少阴、反发热简介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之剂)总结:少阴表证编号:006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温经解表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

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变化方: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药方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

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开小火持续三十分钟,入细辛,持续二十分钟,入麻黄,持续五分钟,去沫取汁。

麻黄发表,久煮无效。

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则效减。

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

(傻笑海盗注)麻黄附子细辛汤非以麻黄发表也,麻黄非久煮不能止其轻浮。

麻黄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细辛专主少阴。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附子细辛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说到附子细辛汤,大家应该能猜到这是一种中药的方剂,但是这个方剂是用来治疗什么病症的,很多人却不是很清楚。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番
说到附子细辛汤,大家应该能猜到这是一种中药的方剂,但是这个方剂是用来治疗什么病症的,很多人却不是很清楚。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番。

【处方】黑附子1钱,细辛1钱,白术1钱,川芎2钱5分,甘草(炙)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少阴头疼,足寒气逆,脉细。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用水煎熟,食前服。

【摘录】《杏苑》卷五
【处方】细辛1两,川芎1两,附子半两(生,去皮脐),麻黄2钱半(去节)。

【功能主治】头痛连脑户或额间与目相连,欲得热物熨者。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

每服5钱,加生姜3片,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服。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一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发现附子细辛汤的好不仅体现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上,而且它的副作用小更是从古至今都受人推崇,养生效果真的超赞。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