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部疾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dfcf592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4.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又名“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6克、)附子一枚(9克)、细辛二两(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荨麻疹、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1.慢性咳嗽:以本方加减治疗50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止咳药物。
与青霉素钠及川贝枇杷糖浆治疗50例对照。
疗程1周。
根据咳嗽、咳痰、咽痒等症状的改变评判疗效。
结果:痊愈41例,有效7例,无效2例。
且1周内未见1例复发。
(《福建中医药》2007年第3期)2.哮喘:以本方加减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30例,与基础治疗(氧疗、化痰、平喘、抗生素等)30例对照。
疗程10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控制。
结果:临床控制26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
(《现代中医药》2013年第3期)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本方治疗58例,其中合并冠心病33例,心肌炎12例,心肌病8例,高血压5例。
疗程为1个月,连服2个疗程判定疗效。
根据心率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气短乏力、头晕失眠、心悸、胸痛胸闷、畏寒肢冷)变化及硫酸阿托品激发试验变化评判疗效。
结果:临床痊愈8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5%。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第6期)4.风湿性关节炎:以本方加味联合蜂针治疗42例,蜂针治疗采用中华蜜蜂活蜂直刺法。
主穴选取受损关节周围阿是穴、血海、足三里、肾俞。
配穴根据关节部位不同有所改变。
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31例对照。
1个疗程为15日,观察2个疗程(每个厅程间隔3日)。
疗效评定以关节或肌肉酸楚、疼痛消失,活动正常,遇冷或天气变化无复发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1%。
经方医案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葛根汤治疗面神经炎
![经方医案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葛根汤治疗面神经炎](https://img.taocdn.com/s3/m/aaa6586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7.png)
经方医案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葛根汤治疗面神经炎
杨某某,男,建筑工人,面色略黑,2021年3月4日初诊。
自述于两日前,为风吹而头面麻木,口唇歪斜。
经询问,于后脑勺及前额麻木,触之无感觉,眼睛无法正常合闭,口唇歪斜,脉浮,沉取略无力,舌淡红,苔略白腻。
查头颅CT未发现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诊断:面瘫。
证属:太阳阳明合病,少阴不足。
拟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葛根汤。
处方:麻黄12g,先煎十分钟,炮附子15g,先煎半小时,细辛6g ,先煎十分钟,葛根30g,桂枝15g ,赤芍15g ,生姜3片,红枣5枚,炙甘草6 三剂。
服一副,当日中午便汗出,麻木减退,三副药尽,疾病痊愈。
体会: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症,现代医学治疗多乏效。
时下很多中医治疗此病多用牵正散和通经活络之药,往往忽视了本病的方证。
本案患者因风寒而得此病,笔者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补少阴正气,用葛根汤散寒通络,两方合方,标本兼治,收功迅速。
异病同治: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荨麻疹、无汗症
![异病同治: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荨麻疹、无汗症](https://img.taocdn.com/s3/m/acd8031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5.png)
异病同治: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荨麻疹、无汗症荨麻疹、头痛、无汗症,病虽各异,而病因同为阴寒之气盛,阳气虚而闭郁,故皆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此异病同治之理。
文/刁本恕一、用药心法异病同治法是《伤寒论》临床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用治各种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准确,巧用经方,异病同治,常可取得良效。
试举近年笔者临证运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不同疑难疾病实例以证仲景用药之奇效。
二、验案举例荨麻疹案伍某,男,48岁。
2001年9月11日初诊。
自述皮肤瘙痒,时发疹块或疹点5年,曾到各级大小医院治疗,前医予抗菌,消炎,抗过敏,中医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疗效不显,仍常年反复发作,痛苦不已,经人介绍前来就医。
症见畏寒,怕冷,背心为甚,气短,胸闷,前臂、背心可见暗红皮疹,遇寒风冷则痒甚。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
此阳虚阴寒内聚之症,予温阳散寒之法治之。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5克,附片30克(先熬lh去麻味),细辛6克2剂,煎服,每日1剂。
嘱服药后汗出避风;忌食生冷。
复诊:患者诉服药半小时后,背部冷感顿消,胸闷气短若无,即觉全身舒畅,皮疹瘙痒顿减,疹块未见新发。
将原方自配4剂再服续治,自感神清气爽,前来告知,要求新方以断其根。
观其脉仍沉迟,仅较前稍感有力,舌质暗红如前,证去,而阴寒之气未消,于前方中加重附片用量一倍,再进4剂,诸症消失。
按:此方中麻黄生用不可捣绒或炙用,附片有黑、白、黄三种,方中用黄附片最好,其煎熬法是其关键,一要捣碎,二要一次将水掺够,不可熬干再掺水重熬,三要保证熬足1h,待麻味去后方可加入另两味,再熬10分钟即可。
实为临证要点,需向患者反复交待清楚,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头痛案袁某,男,49岁。
2001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在各大医院遍做各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服镇痛药后,能暂时缓解,停药则复,迁延至今。
入冬以来头部疼痛频作,遇冷遇风更甚,腰痛时有冷感。
舌淡红,苔薄内,脉沉。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配方、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配方、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3f4c0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3.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是因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内伤头痛多由肝脾肾三脏的病变及气血失调所致。
中医分为: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湿毒头痛;内伤头痛:肝阳上亢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肾阳虚衰型等。
(1)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6,(1):15,张桂宝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寒凝阻络头痛。
处方:制附子30克,薏苡仁30克,熟地黄2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甘草5克,于姜10克,大枣5枚。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1,(9):398,郭庆升等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物汤治疗血管性头痛26例,其中,痊愈16例,有效4例,无效6例。
处方:麻黄9克,川芎9克,附子6克,细辛6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头痛日久者,加地龙、僵蚕;妇女月经紊乱者,加泽兰、茜草。
“面瘫”不要怕,中医治疗有妙招
![“面瘫”不要怕,中医治疗有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af1a839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b.png)
“面瘫”不要怕,中医治疗有妙招面瘫的医学名称是面神经麻痹,该疾病由于麻痹类型不同,其发病原因也不同。
医学上根据损伤的的部位不同将面神经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包括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和炎症等,其病变位置位于面神经核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病灶集中在侧脸的下部分肌肉麻痹;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变位置是面神经核和面神经,常见的原因是由于感染造成的病变,使得患者的面部表情不能自随其心,呈瘫痪样式,且额纹消失。
该面瘫类型主要包括贝尔麻痹和永久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目前在临床上尚不能确定具体原因、没有伴随其他体征和症状的非复杂性周围神经麻痹,一般认为,该面瘫神经的原因是面部神经部分出现了急性化脓炎针导致的;永久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肿瘤的迫力和压力波及面神经和外科以及手术的意外损伤导致的不可明的面神经麻痹。
1.面瘫的主要病因和好发人群1.主要病因和症状针对面瘫的主要病因,临床主要总结出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病变、面神经血管受压、耳源性损伤、神经性损伤和中毒。
一般认为,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和炎症等引起的面瘫类型称之为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该类面瘫的疾病表现是从上到下的鼻唇沟变浅,露出牙齿时,口角出现下垂现象,无法做出吹口哨鼓起腮帮子的动作;严重时可以导致轴索变形,由于非特异炎症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引起该类症状的主要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EB病毒;骨性的面神经仅限于面神经通过,因此,面神经一旦发生缺血和水肿,就很容易导致神经受压,进而导致面神经麻痹的发生;中耳炎、迷路炎和乳突炎以及耳部损伤,外伤和手术史引发的面神经损伤,酒精中毒和长期接触毒物,引发代谢障碍,比如常见的糖尿病和维生素缺乏。
以上都是会引发面神经瘫痪的诱因。
面瘫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的僵硬和不自然,前额的皱纹消失,无法进行皱额蹙眉动作,眼裂闭合出现障碍,闭眼时眼球不以正常位置摆放,临床称之为贝尔征;鼻唇沟平坦但口角下垂,在进行微笑和露出嘴角动作时,口角下坠和面部歪斜现象十分明显;进行鼓腮和吹口哨时,侧口唇不能正常闭合而出现漏气情况;吃东西的时候,食物残渣时常滞留于病侧的连接间隙里,并伴随有口水从该侧淌下,泪液不由自主的外溢;面神经麻痹发病期间,在存在眼泪不自主流出的同时,还有着眼睛干涩导致不能正常分泌眼泪的病症,这带给患者的眼部及其身体危害十分严重;面神经患者绝大部分会出现泪腺分泌障碍的情况,主要是指面部神经麻木的那一只眼睛的泪腺会分泌量过少,以致有干涩的病症,但是另外的一侧却可以正常的分泌眼泪的面神经病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难治性水肿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难治性水肿](https://img.taocdn.com/s3/m/33dc145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8.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难治性水肿
柯某某,女,41岁,陕西安康石泉人
主诉:反复面部及双下肢浮肿5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头痛及面部、双下肢浮肿,渐觉情绪烦躁,白天感觉瞌睡,先后在北京及杭州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口服,后患者多次复查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但是面部及双下肢浮肿、头晕、头痛仍然未见明显缓解,故来找本人中医调理。
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
辩证:水肿脾肾阳虚,寒饮上逆证。
治法:温补脾肾,化饮降逆。
方药:麻黄桂枝熟地泽泻
牛膝当归炮附子山药
续断白术干姜茯苓
川芎车前子黄芪细辛
用法:4剂,日1剂,水煎400ml,每次200ml,每日2次。
患者服用4剂后,无汗,尿多,体重减轻5kg,双下肢水肿减轻,身体觉轻快许多。
头晕、头痛较前明显好转。
继以原方加减20余剂,收全功。
面肌痉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虫汤而取...
![面肌痉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虫汤而取...](https://img.taocdn.com/s3/m/8284d36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b.png)
面肌痉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虫汤而取...
面肌痉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虫汤而取效
面肌痉挛症在临床不是特别常见,但是一旦患有此病则痛苦不堪。
主要表现单侧面肌痉挛,常始于眼睑,后及于口角等处。
一般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严重的可妨碍睁眼视物和说话。
通过临床观察,此类患者一般伴有面色胱白、腰酸怕冷等一派肾阳虚衰之象,故从少阴入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通经脉,解除痉挛。
面肌痉挛的患者还常常夹痰夹瘀,故常加半夏、南星以化痰,加丹参、川芎以活血,治疗多例患者,皆有良效。
然面肌痉挛患者皆病程较长,应与病人交代清楚治疗时间要3 ~ 6个月方能收效。
下面分享一个真实的病历:
刘某,女,30岁。
2014年10月21日初诊自诉,突发右侧面部阵发性抽动半年,易疲劳,紧张后加重,曾找数位中医、西医医生治疗无明显效果。
伴形瘦,恶寒,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细弦滑。
辨证属太少两感证,治宜温阳解痉,拟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15剂。
同时,加服经验方五虫散。
二诊:面部抽搐明显好转,舌苔渐退,脉细弦沉取无力。
上方加红参继服15剂。
三诊:面部抽搐偶发,以五虫散巩固治疗。
按:面肌痉挛属于足阳明经的病变,正气亏虚为本,外受寒邪,导致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且风气善动,故化为抽搐痉挛之证,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虫汤而取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2aade2910ef12d2af9e7c0.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导语: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调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法很多样,按照不同的症状表现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法不同。
一、治疗冻疮
药物与用法: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500ml。
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天,去渣取液备用。
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5分钟。
经此法治疗50例,治愈48例,好转2例。
二、心动过缓、心悸
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
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三、治疗寒湿腰痛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药组成:生麻黄先煎6~10g 制附子10 ~12g 细辛3 ~6g 天花粉20g 生黄芪20g 防风10g 生甘草6g 病人每每活动汗出后觉腰部症状减轻,故自思:活动汗出则阳气流速而达于。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肿痛,目赤,咽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肿痛,目赤,咽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https://img.taocdn.com/s3/m/bce1e6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2.png)
(七)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肿痛,目赤,咽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55目赤肿痛——吴佩衡医案张某,男,五十岁。
始因风寒外感,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全身不适。
次日,双目发赤,红肿疼痛,畏光而多眵。
察其脉,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而润。
此乃风寒袭表,经脉血络受阻,凝滞不通所致。
治以温经解表,发寒通络。
方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片30克,麻黄6克,细辛5克,桂枝9克,防风9克,橘络5克,沙苑蒺藜9克,甘草6克,生姜3片。
煎服一次,温覆而卧,得微汗出。
一剂尽,则表证已解,目赤肿痛均已消退。
惟阳神尚虚,头昏肢软,双目略感发胀。
继以益气通络明目之剂治之。
黄芪24克,细辛3克,橘络3克,沙苑荚藜6克,蝉蜕5克,蒿本9克,女贞子9克,益智仁9克,茺蔚子6克,干姜9克,甘草6克。
服上方二剂而痊。
《吴佩衡医案》56咽炎——曹安来医案刘某,女,37岁。
自诉咽痛如有物梗阻历时6年,五官科诊为慢性肥厚性咽炎,服多种中西药物无效,每因受凉或劳累后咽炎复发,咽痛加重。
渴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利,舌质淡胖,周有齿痕,苔白、脉沉紧。
根据《伤寒论》301条,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10克,熟附子10克,细辛6克,桔梗3克。
三剂药后,咽痛止,余症亦减,继服6剂而愈。
《当代医家论经方》论:受凉则皮毛窍闭,太阳经郁;劳累则汗出阳泄,少阴之虚。
麻黄发太阳之寒,附子温少阴之寒。
厚朴半夏汤,治咽如有异物者,是甲木不降,因于胃逆,胃逆因湿。
本案之咽如有异物者,是少阴脏寒,咽痛病理,也就是咽痛,又有异物感。
此是浊阴上逆,经气结滞之象,此就是桔梗,降逆而开结滞病理。
病之根本,沉紧之寒也。
附子温沉紧之寒,则咽痛自愈。
57慢性咽炎——范中林医案李某某,男,36岁。
四川三台县某厂干部。
1971年5月,咽部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证。
某某医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环素类,并外用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
后续服清咽利膈、泄热解毒中药约半年,咽喉疾患益重,并出现恶寒身痛,胸憋气短,胃腹胀痛,完谷不化等证,自疑“癌”变,思想包袱沉重。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寒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感寒头痛](https://img.taocdn.com/s3/m/18a3f84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2.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原为主治阳虚感寒之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散寒之功。
方中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行表开泄腠理,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温里振奋阳气,二药配伍温阳解表;细辛辛温,归心、肾、肺经,芳香走窜,通彻表里,外助麻黄开表,内协附子温阳;三药相合,共奏辛散温通,温经通阳,散寒开痹之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为阳虚寒凝,阳虚则阴盛,阴胜则寒,寒则收引,经脉挛急。
头面为诸阳经之会,阳虚寒侵,凝结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为头面部疼痛。
麻黄辛散解表止痛,细辛温经通窍止痛,附子助阳散寒镇痛,故临床不仅限于治疗伤寒太少两感证,对寒凝经脉之头面疼痛亦有确切疗效。
验案举隅
林某,女,30岁,2017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头痛半年余,加重3周。
病史:患者半年前因感寒后出现头痛,发时剧痛难忍,如锥刺骨,休息、热敷可暂缓解,常因起居不调受寒复发。
3周前因工作劳累,伏于案桌而睡,晨起后复发,后自行休息调养未见明显缓解,特来求诊。
现症见:头胀而痛,傍晚加剧,夜半易醒,口干,身困,腰痠
近来数月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头痛。
442021.04 No.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6fff8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d.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其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对于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针灸疗法在治疗面瘫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并进行相关的临床实验与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治寒热汗出、伤寒头痛等症的方剂,具有宣发散寒、解表透疹的作用。
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一般常用的加减有辛温解表、通络活血、祛风除湿等方向。
对于寒湿困阻而导致的面瘫,可加入干姜、白芷等温中祛湿的药物;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面瘫,可加入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在临床实践中,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能够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提高面瘫的治愈率。
二、针灸治疗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面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刺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有利于面部肌肉的恢复。
针刺能够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气血循环,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和疼痛,提高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为了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效果,我们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
选取了一定数量的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和常规药物治疗两种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情况,通过临床评价方法进行评定和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在面部肌肉功能恢复后的面部表情自然度和对称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面部痛风医案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面部痛风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2a588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d.png)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面部痛风医案是治疗疑难杂病的常用方药。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成为:麻黄二两(4克),细辛二两(4克),炮附子一枚(5~10克)。
若痰湿盛者,加陈皮10克,杏仁10克;血瘀者,加当归10克,丹参15克;有表邪者,加荆芥10克,白芷10克,桂枝10克。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
”少阴病一般是不发热的,为什么这里有发热呢?可以理解为虚阳外越所致,非外邪袭表直接使然,其证据为“脉沉”。
这种证候主要见于体质阳虚,不慎感受外寒,寒邪入里,迫虚阳外越,故而出现“反发热,脉沉”的症状。
随之会出现恶寒,肢冷,头痛,身痛,精神不振,舌质淡白,脉象沉细。
前人讲,这一条(301条)是太阳与少阴合并病,即既有太阳病之发热,又有少阴病之脉沉,表里同病。
要解太阳病之表邪,须有麻黄之辛温解表,要温少阴经之“脉沉”,须有附子之温肾壮阳,故方选走表之麻黄与入里之附子。
而细辛则有通达表里,温通上下,沟通太阳与少阴两经之作用,如同“中介”之位,非此莫属。
具体地讲,麻黄达表,附子温里,细辛通络;麻黄得附子,助阳解表,祛邪而不伤正;附子得细辛,温阳通络,使经气通利而不滞。
三药配伍,可温可散,可表可里,可上可下,可升可降,对于寒象比较明显且有疼痛症状者,此方最为贴切。
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是:脉象沉细,舌质淡白;非此脉象与舌质者,当审慎选用此方。
今举一例三叉神经痛说明之。
于某,男,37岁,于1998年5月就诊。
3年前患右侧颊部并及右上齿连及右眼剧痛,痛如电击,发作无定时,发作时寒温不适,影响吃饭、说话与表情,曾用针灸、药物注射、外敷贴剂及维生素、中药汤剂等治疗,均无显著效果。
在多家医院均诊为三叉神经痛(第1、2支)。
近月来,发作频繁,每日发作一次或数次,说话困难,张口痛甚,伴有面肌抽颤。
刻诊:表情痛苦,患部有凉风吹样感,时有流涎,脉象沉细弦,舌质淡白,苔薄白而滑。
辨为风寒袭络,卫阳被遏,久而不出,每遇风寒或气郁即发。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疾病体会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疾病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20cec7bf524ccbff12184f7.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头面疾病体会标签:麻黄附子细辛汤;头面部疾病;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源于《伤寒论》第301条,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指出本方重在温经解表,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太阳表寒证。
笔者在使用本方时,抓住“阳虚感寒”这一病机,用于许多头面部疾病收到满意疗效,特举例如下。
1三叉神经痛王某,女,40岁,2007年5月初诊。
该患十天前因淋雨受寒感右侧头面部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连及右上牙疼痛,牙龈不肿,日发数次,每次持续十余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洗脸及进食可诱发,痛时刀割样灼痛,项强不能转侧。
被某院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给予卡马西平等药疗效不显。
转投中医,屡予疏风清热之剂,仍疗效不显。
经朋友介绍来我处就诊。
查:舌质淡嫩,苔白腻水滑,脉沉迟微细。
询问知其平时畏寒怕冷,四肢欠温,嗜睡多眠,小便多清,此证属少阴阳虚,寒凝经脉,寒性凝滞,闭阻太阳经脉,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5g,制附子10g(先煎30min),细辛10g,全蝎10g,蜈蚣1条,川芎10g,白芍15g,炙甘草10g。
服药3剂后头面部痛明显减缓,继服3剂,诸症告愈。
按:患者平素为心肾阳虚之体,而医者考虑其痛如灼,多从风热入手,屡用疏风清热,损伤阳气。
又复淋雨受寒,使阳气不升,清窍失养、痛极入脑。
明代医家赵献曰:“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中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清·陈士铎《本草新编》)。
内用附子,外加麻黄以温阳散寒,另有全蝎、蜈蚣剔络搜邪、当归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故疗效卓著。
2过敏性鼻炎韩某,女,50岁,2009年10月6日初诊。
患过敏性鼻炎10余年,每逢寒冷季節加重,经多方治疗疗效不显,刻诊: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不闻香臭。
近段时间发作尤甚,感冒不断,喷嚏连连,面色白,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淋漓不尽。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https://img.taocdn.com/s3/m/aef4de1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4.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化裁【方组、临证参考用最】麻黄.6g细辛6g附子6g上3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余药,煎取600ml,去泽,温服200ml,每日服3次。
【功效】扶正祛邪,温阳解表。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四肢不温,白,脉沉弱。
副证:头项强痛,神疲乏力,面色不华。
【临证加减】1.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昧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基本方用麻黄、三七各5~10g,附子10~20g,细辛4~10g,肉桂9~15g,瓜蒌12~20g,薤白8~15g,红花10~15g,丹参20~30g。
气虚加人参、黄芪;脾虚加白术、茯苓;气阴两虚加生脉饮;血瘀加桃仁、赤芍;昏厥加人参;痰湿加半夏。
每日1剂,连服7~15日。
[湖北中医,1991,(5):5]2.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病窦综合征:药用炙黄芪24g,桂枝、制附子(先煎)、川芎、当归各12g,肉桂6g,细辛、炙麻黄、甘草各9g,生地20g,麦冬15g,五味子10g。
每日1剂,水煎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80~281]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老年窦性心动过缓:主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心气虚合生脉饮化裁;心阳虚合炙甘草汤化裁;气血两虚合八珍汤化裁;血脉瘀阻合血府逐瘀汤化裁;阴阳失调合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化裁。
连续服药1个月。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2):22~23]4.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药用炙麻黄6g,附子10g,细辛3g。
畏寒肢冷加桂枝、肉桂;气虚加党参、黄芪、炙甘草;血瘀加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胸闷痛加瓜蒌、薤白、郁金;心悸重加琥珀、龙骨、牡蛎。
每日1剂,水煎服,15~20日为1个疗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1):30]5.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生脉饮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药用党参15~30g或红参10g,麦冬12g,五味子、附子各10g,麻黄6~9g,细辛3g。
属缺血性者加丹参30g,川芎15g,红花10g;属炎症引起者加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大青叶15g;心悸加远志10g,柏子仁15g;胸闷加全瓜蒌15g,枳壳10g;失眠加炒枣仁15~30g,夜交藤30g;阳虚甚加桂枝10g或肉桂5~9g,淫羊薇、巴戟天各10g。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54acd1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3.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神奇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汇辑,太值得收藏了!一治忿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原有数端。
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自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
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
麻辛附子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头脑冷。
夫脑为元神之府,清阳聚会之处,如何得冷。
其所以致冷者,由命门火衰,真气不能上充。
四逆汤力能扶先天真阳,真阳旺而气自上充,故治之而愈。
一治气喘痰鸣。
夫气喘之症,举世皆谓肺寒。
不知先天这一点真气衰,即不能镇纳浊阴之气,阴气上腾,渐干清道,故见痰喘。
四逆汤力能温下焦之阳,故治之而愈。
一治耳肿皮色如常。
夫耳肿之症,每多肝胆风火。
今见皮色如常,明是阴气逆于上也。
四逆汤力能扶阳祛阴,治之故愈。
一治舌黑唇焦,不渴,少神。
夫舌黑唇焦之症,多困阳明胃火而作。
果系阳明胃火,必现烦躁,口渴饮冷,二便闭塞等情。
此则舌黑唇焦,其人并不口渴,却又少神,明是真阳衰极,不能薰腾津液于上。
当知阳气缩一分,肌肉即枯一分。
此舌黑唇焦所由来也。
四逆汤力能回先天之阳,阳气一回,津液复升,焦枯立润,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畏寒脚冷。
按喉痛一症,原非一端。
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
四逆汤力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而愈。
一治喉痛,身大热,面赤目瞑,舌冷。
夫喉痛,面赤身热,似是阳症,又见目瞑舌冷,却是阴盛隔阳于外之征。
四逆汤力能祛逐阴寒,迎阳归舍,故治之而愈。
一治吐血困倦。
夫吐血一症,总缘地气上腾,升降失职。
人身气为阳,主升。
血为阴,主降。
今当升者不升,不当升者而反升,明明阴血太盛,上干清道。
古人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https://img.taocdn.com/s3/m/b1444aa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3.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麻黄、细辛各6克,附子9克。
【功效】:
助阳解表
【主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临床应用】:
感冒:患者反复加重,头身痛重,无汗,精神萎靡倦卧,脉浮无力脉症合参乃阳虚风寒感冒。
用本方治疗,2剂而愈。
肺炎:间质性肺炎症属阳虚感寒,肺气失宣,以助阳解表,宣肺止咳。
用本方加杏仁9克,干姜、肉桂各8克法夏24克,苡仁、瓜蒌各20克,甘草6克、服药4剂而获痊愈。
风温:本方加石膏30克杏仁、桑叶各9克,葛根6克、黄连3克、黄苓4.5克、甘草3克。
或加生石膏10克、杏仁、桑叶紫苏叶各9克,甘草、桔梗各3克,薄荷2.5克、桔红4.5克,服药4剂痊愈。
神经麻痹:用本方加苡仁20克、白术、黄芪各30克,当归、生赭石各15克、甘草5克为基本方;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各10克;湿胜者加苍术15克,防己12克;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10克、羌活6克、;病久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乌梢蛇等。
中风:用本方加半夏、当归各9克、党参、威灵仙各12克,丝瓜络6克、陈皮5克、苡米15克。
治疗1例中风,服药3剂,间进苏和香丸,病减大半,神识清楚,手能握物,能缓行,扯丸药,单服汤药10剂,诸征改善,后以六君子汤调治。
暴盲:本方加蝉蜕6克、熟地30克、枸杞、菟丝子各15克,连服3剂,视力恢复。
口疮:本方加麻绒、盐附子各3克,黄柏5克、知母7克,后以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巩固疗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综述
![麻黄附子细辛汤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d1d6d2dd36a32d72758164.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综述一老中医一年四时治病,不论男女老少,亦不论所患何病,开手即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而车水马龙,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申明鹊起,便往一试之。
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 。
听说此老中医日久天长这样开方,偾事者有时有之,但有效率仍旧很高。
至于其观舌之“窍门” 则是:凡舌质不现显然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与明朝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莫非一模一样 ?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拥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能,组方谨慎,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日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夜晚喘气胸闷,喉中痰鸣,吐少许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响检核对灰尘、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 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 (麻黄 6g,细辛 6g,炮附子 6g),诸症大减,又持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逝,经追访 3 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抢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的点,是他通期学《寒》及床体而得出的。
《寒》第 7 条:“病有寒者于阳,无寒者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条是辨太阳表与少阴表的重要条则,他:“所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虚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 ;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于阳之始之太阳 ;于阴之始之少阴。
”因此,当机体出寒者在表的阳,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不而寒者在表的阴,与太阳病相的理是少阴病。
清末寒名家渊雷:“麻黄附子辛当用于正气衰弱,且有外感表。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不效,后仔辨是麻黄附子辛,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行医期,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季遇寒,浑身冷,寒明,其脉沉,他医方治之效不好,岳老用麻黄附子辛半而效。
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面瘫
![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面瘫](https://img.taocdn.com/s3/m/81a1cec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7.png)
小续命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面瘫顾某,男,39岁,绵阳市江油人,电工,2016年2月19。
患者两个月前因外出巡线回来在车上睡着,车窗打开吹风后出现面瘫,四处治疗效果不好,经他爸爸介绍而来治疗。
高个子,壮实,面红黑,不出汗,不发热,不恶寒,口不干,口不苦,不想喝水,大便正常,小便黄,舌质暗红,舌苔薄黄,小便黄,有血糖高的病史,脉沉滑重按无力。
分析:虽然不发热不恶寒,好像没有太阳病,只能说没有狭义太阳病(流鼻涕打喷嚏发热恶寒是狭义太阳病),但是广义太阳病是存在的,两个月前在车上被车窗风吹后,才出现面瘫,可以看做广义太阳病,他病没有好,就证明这个风寒邪气没有被驱逐出去;甚至说远一点他本来体内就有风寒湿邪,车窗吹风只是加速伏邪的爆发而已,所以广义太阳病是存在的,也是唐方为什么对于中风和面瘫这些病,喜欢用续命家族方子来治疗的原因,他们都含有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影子都是解表透发伏邪而设计的;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伏邪久不解慢慢入阳明,小续命汤中有黄芩防己芍药来对应;两个月不解的病邪,脉沉滑而重按无力,少阴证也,整个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阴证,方用加续命汤加味,药物如下:生麻黄20克(去泡沫),桂枝30克,防己20克,黄芩12克,防风20克,赤芍15克,川芎20克,党参15克,制附片20克,大枣10克,白细辛20克,4剂。
制附片先煎30分钟,其他药物不侵泡再煎40分钟,分四次喝完。
2月25号来二诊,吃了没有副作用,证明方子对路,慢性病方子对,必须要坚持,作为医生必须要有底气要求病人坚持,效果不大,症状同一诊,在一诊基础上加剂量,并加独活,生姜,茯苓,4剂。
3月1号三诊,喝完药效果明显好转,嘴角㖞斜漏水好了很多,右边嘴角处疼痛,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沉滑,二便正常,口中和,在二诊基础上加大黄附子细辛汤(偏于一边疼痛)再加南星化痰,药物如下:生麻黄30克(先煎去泡沫),桂枝30克,防风30克,防己20克,黄芩10克,赤芍30克,川芎20克,党参20克,制附片30克,杏仁20克,制南星40克,大枣15克,大黄4克,白细辛30克,生姜30克,4剂,煎煮方法同一诊,只是时间延长。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a02920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5.png)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讨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针灸治疗在面瘫中有着独特的优势,结合中医药传统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从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入手,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二、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是由外感风寒侵袭,使得面部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导致面部肌肉失去养分而发生麻痹和功能障碍。
风寒外袭常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使得气血凝滞不行,肌肉失养而发生麻痹。
还有情志不畅、肝阳不升、血瘀等内因的影响。
因此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时,需要从扶正祛邪,活血通络的角度出发,既要解表祛风寒,又要活化气血,促进病邪的排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成和功效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创立的一个用于治疗伤风感冒的方剂。
经医家后世的临床实践证明,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其组成为麻黄、细辛、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附子。
麻黄辛温宣肺,解表散寒;细辛温透,温经散寒,透疏阳明经络;附子温阳逐寒,行气通络。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可以解表散寒,通阳散郁,从而促进气血的流通,使得病邪得以排出,气血得以恢复。
2.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在治疗中的应用在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时,麻黄附子细辛汤常见的加减方是:加减桂枝、白芍、当归等活血化淤的中药。
这样一来既可以祛风散寒,又可以活血通络,使得面部肌肉得以恢复功能。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进行个性化调整,以增强疗效。
1. 针灸的温经通络作用在中医理论中,针灸具有调整气血、温经通络的作用。
通过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使得经络畅通。
对于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来说,针灸可以温阳祛寒,通经络,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2. 针灸的祛风散寒作用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祛风散寒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
该文列举了声哑并喉舌痛、耳聋、目盲、鼻塞及三叉神经痛等医案,指出因头面为诸阳之会,且清阳出上窍,若寒邪直中少阴或阳虚感寒,导致阳气凝滞不能升腾滋濡,七窍为之闭塞,则声嘶音哑,鼻塞耳鸣,目昏目暗;或头面部诸经脉阳滞寒凝,不通则痛,则头痛不休,咽喉舌痛。
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通肾阳、宣肺散寒、开窍启闭的作用,故对于阳虚感寒引起的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头面部疾病;阳虚感寒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展。
清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论此方云:“方中附子以助少阴之阳,温阳救逆,细辛以散少阴之邪,祛风止痛,麻黄以达太阳之表,辛温发散,邪自表而入里者,仍由里而还表,此以表里相通,一理耳”。
在临床实践中,治疗范围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少阴外感”的病机上,笔者在使用此方中发现许多头面部疾病用之效佳,特举几例如下:
1 喉舌痛并声哑
男,60岁,症见咽喉舌体疼痛难止,声哑,伴低热,先西药消炎抗病毒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后转中医治疗,经服用中药清热利咽,声音嘶哑反加重,转我处求治。
咽部及扁桃体暗红,无分泌物,舌质暗红,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视其面色青晦,舌胖大滑润,苔薄腻, 脉沉细无力。
此乃少阴虚寒之体,复感太阳风寒所致,邪气留恋肌表,阳气匮乏,无力振阳祛邪,故低热缠绵;当温阳散寒治之,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5 g,附片10 g(煨,先煎60 min),细辛10 g,冷水煎服2剂。
服完2剂后,疼痛缓解,继用2剂后转用温养脾肾之药而安。
按:《张氏医通》云:“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嘎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本病喉舌痛且喑哑难出,从部位看“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挟于舌根两侧”寒邪凝滞少阴经脉,故咽喉舌俱疼而音哑声嘶,本当治寒以热,却用输液抗炎清热利咽等寒凉之品,更抑阳气,犯了虚虚实实之错。
故取附子蒸腾阳气,麻黄、细辛发散寒邪,一鼓作气而逐寒外出,声哑得愈。
2 三叉神经痛
女,48岁,自述十余天前因淋雨受寒感右侧头面部呈阵发性抽掣样疼痛,连及右上牙疼痛,牙龈不肿,日发数次,每次持续十余秒,痛止如常人,刷牙洗脸及进食可诱发,痛时刀割样灼痛,项强不能转侧,西医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服卡马西平等药效差。
转投中医,屡与疏风清热之剂,亦效差。
前来就诊时舌质淡嫩,苔白腻水滑,脉沉迟微细,询问知其平时小便多清,四肢欠温,精神欠佳,常鼻塞目眩,嗜睡多眠。
此证属少阴阳虚,寒凝经脉,寒性凝滞,闭阻太阳经脉,治当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6 g,制附子10 g(先煎30 min),细辛6 g,全蝎10 g,蜈蚣1条,川芎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
服药3剂后头面部痛明显减缓,继服3剂,诸症告愈。
按:本病人平时就有小便清,四肢欠温,此为阳虚之体,而医者考虑其痛如灼,多从风热入手,屡用疏风清热,更易损伤阳气。
又复淋雨而受寒,而鼻塞、目眩足证寒邪凝滞、清窍失养、痛极入脑,正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言“有头痛连脑者,此系少阴伤寒,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中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 所以治头痛如神(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内助附子,外助麻黄,以温阳散寒,另有全蝎、蜈蚣剔络搜邪、当归活血止痛、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川芎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故疗效卓著。
3 鼻病
男,50岁。
每逢寒冷季节,则鼻塞、鼻痒、鼻流清涕,久治不愈,甚则不闻香臭。
近段时间发作尤甚,感冒不断,喷嚏连连,面色白,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小便余沥,
阳痿不举。
舌淡苔白,脉沉细。
此乃少阴阳虚,卫阳失固,藩篱失守,寒邪深入少阴,正虚不能鼓邪外透。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亦云“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于鼻,为鼻鼽”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 g,制附片15 g(先煎60 min),细辛6 g,白芷、苍耳子、辛夷各6 g,杜仲15 g,菟丝子15 g,葱白3节,鲜生姜10 g 。
4剂后,鼻流清涕、鼻痒、鼻塞感均好转,手足转温。
遂按原方减附片为10 g,细辛为3 g,加用黄芪、熟地黄各15 g 培本固元,续进6剂,后以补肾温阳剂调补,而鼻病及阳痿均治愈。
按:《秘传证治要诀》曰:“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乌、附、干姜之属”。
《灵枢》云“肺气通于鼻”,肺在窍为鼻,且鼻为督脉所过之所,肺肾阳虚寒凝,在上则肺窍不利,鼻塞流涕,在下则会阴二窍不通,小便余沥,阳痿不举。
故以附子、杜仲、菟丝子温通肾阳、填补肾精,麻黄、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葱白宣肺散寒、通窍启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