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身篇(第六节论刚毅)

合集下载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导读:【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

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

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

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

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

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

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

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

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论语第六篇修身第三章淡泊名利(★)

论语第六篇修身第三章淡泊名利(★)

论语第六篇修身第三章淡泊名利(★)第一篇:论语第六篇修身第三章淡泊名利第六篇修身【主题导读】第三章淡泊名利【经典诵读】子曰:“不患 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1.16)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②哉?人焉廋哉?(为政篇2.10)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③;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篇4.14)子曰:“伯夷、叔齐④,不念旧恶,怨是用稀。

”(公冶长篇5.23)子谓卫公子荆:“善⑤居室,始有,曰:‘苟⑥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路篇13.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篇14.30)子曰:“君子病⑦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篇15.19)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篇15.40)子曰:“鄙夫⑧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阳货篇17.15)【简明注释】①患:担心。

②廋:sou,隐蔽,动词。

③立:立身处世。

④伯夷、叔齐: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姓‘墨胎’,伯和叔是他们的排行,夷和齐是他们的谥号。

⑤善:同‚缮‛修缮,修治。

⑥苟:同‚够‛,足够。

⑦病:担忧,动词。

由于病字的本意是重病,区别于一般的‚疾‛,它的引申义也就特别重,故此应为‚特别担忧‛之意。

⑧鄙夫:庸俗闭塞的人。

【译文解读】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们自己,只担心我们不了解别人。

"(《为学》的精神所系。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最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归结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1.16) 孔子说:"看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

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为政篇2.10)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愁的是用什么来立身处世。

不愁没有人了解自己,求的是去做可以使人了解的事。

"(里仁篇4.14)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少。

"(公冶长篇5.23)孔子说到卫国的公子荆:"他修治住宅,刚有一点,就说:‘差不多够啦。

论语中的修身思想

论语中的修身思想

《論語》中的修身思想按:《论语》中的修身言论,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显得异常平实;与《中庸》相比,很少有高深玄远之论;与《孟子》相比,则很少关于心灵的直接反省,而多论及品格德行。

如果说《大学》、《中庸》都是综论性质的修身之作,那么《论语》则是随感而发式的人生箴言。

由于该内容多接近日常生活,对初学者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将《论语》放在最前面。

下面摘录《论语》有关修身的部分言论并按原书顺序排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学而第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学而第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学而第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学而第一》)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学而第一》)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为政第二》)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第二》)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为政第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第二》)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为政第二》)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子張學干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为政第二》)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论语》修身思想的内涵、实现及其价值

《论语》修身思想的内涵、实现及其价值

《论语》修身思想的内涵、实现及其价值摘要:《论语》修身思想中认为,个体的修身要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知耻、行礼、施仁。

个体修身要在这三个方面突破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其中"耻";是道德基础,"礼";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仁";是君子德行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论语》; 修身; 仁; 礼;《论语》中修身的目标是引导人们涵养君子人格,追求圣人的境界。

《论语》的修身思想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价值,以及人良好的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论语》修身的三个层面(一) 修身的道德基础知耻耻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种主观体会,也是社会对一个人行为的外在评价。

知耻指的是个人内心要有羞耻心,通过内心感知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行为规范,进而做到弃耻扬荣。

个体具有羞耻心是个体修身的开始。

《论语》中提到,个人修身要"行己有耻";。

知耻是个人修身的道德基础是获得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条件。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论语-里仁》) 【2】在学习上,孔子以不实事求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能力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强调,对待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自以为是,真正智慧的人既能认识到自己掌握的方面,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只有真正学习到知识,才既能获得自我的满足,也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每个人都在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中来完善自己。

孔子认为,不要害怕犯错误,只要能够及时改正错误,依然可以成就君子品德。

(二) 修身的行为规范行礼"礼";是社会关系中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礼节。

礼在最初是用于分亲疏、明是非的。

经孔子的阐释,礼变成了社会的道德规范。

仁在一定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就是礼。

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内在的"仁";是怎样实现的。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原文与解析

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原文与解析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修身齐家治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从原文角度来解析这一重要概念,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

一、修身齐家治国的原文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可以在《论语》中找到许多相关的原文。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君子修其身,乃尽其忠;修其家,乃尽其力;治国平天下,天下之至治也。

”(《论语·为政》)这一原文强调了一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修身,一个人才能达到内心的净化与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只有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2. “修己以安百姓,尝吾德于百姓。

”(《论语·述而》)这句原文突出了修身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一个君子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影响和感召他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才能带动全社会的进步与改变。

3.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为政》)这句原文强调了齐家的重要性。

一个人在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领导者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

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对家庭的关心与经营,是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基础。

二、修身齐家治国的解析1. 修身篇修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修炼。

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自律,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

修身是个人品格的基础,也是为齐家治国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环节。

2. 齐家篇齐家是指在家庭中平等和谐的相处,是个人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在家庭中建立起和睦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齐家则是实现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

3. 治国篇治国强调国家的治理和领导。

一个具备修身齐家的人,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个善于治理自己家庭的人,也可以运用同样的原则和方法去治理整个国家。

《墨子·修身》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重要L】

《墨子·修身》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重要L】

《墨子·修身》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重要L】1、《墨子·修身》原文与翻译:①原文: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

译文:君子作战虽用阵势,但必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讲礼仪,但必以哀痛为本;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

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节的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尚且弄不明白,就不必追求广见博闻。

②原文: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

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译文: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

君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

君子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品德日修。

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这样,即使遇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

③原文: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

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译文:所以君子本身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加强,志向一无比一天远大,庄敬的品行一天比一天完善。

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

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是必须自身具备的。

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雅驯。

论语修身篇 论刚毅

论语修身篇 论刚毅

思考I 本章中孔子的话,反映了他的 什么观点?
❖ 提示l:这里反映出孔子对“志”的重视, 甚至比三军之帅更加重要。志不可夺, 也表现出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思考2:孔子认为“匹夫不可夺志”, 那么,你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一 个
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 不❖ 提顾示一2切:那地要坚看持“下志”去的呢性?质而定。如果
9.26子日:“三军①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 但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 评析 “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 “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 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 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论语修身篇
---------第六节论刚毅
上节知识回顾
君子如何评价人?
1. 君子主张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 不随波逐流。 2.对一个人的评价应当深入而冷静的查 核,而不是人云亦云。 3.君子能赞美人的好,也会责斥人的恶。
❖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最完美的是得 其中庸;但是大多数人日常所呈现的, 不一定都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刚毅之 气,虽然有时会过于切直,可是在各 种天生气质之中,仍然是属于正面的。 只要能得义理之正,“自反而缩,虽 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刚者;坚守 义理之正,匹夫不能夺志;当众人都 随波逐流、背信忘义之际,他仍然能 够坚守义理之正,像风雪中后凋的松 柏。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日,“申 枨。。”子日:“枨也欲,焉得剐?”《公冶 长》
❖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 人回咎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 “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论语论修养——精选推荐

论语论修养——精选推荐

论语卷·论修养一、自省本单元共选录十三章。

首章孔子勉人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全类纲领。

第二章曾子自述省身之大端,第三章孔子戒人勿恃才而骄吝,皆修德之要项。

第四章子夏论为学首重人伦,第五章之法贤自省,亦属讲学、修德之内容。

至于第六章之“见其过而自讼”,第七章论“君子之过”,第八章论“小人之过”,第九章之“过而不改,是谓过也”,则由自省其过,而勇于改过,以期于不贰过,皆属改过、徙义之事。

第十章之“患所以立”、“求为可知”,与第十一章之“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第十二章之“不患人之不己知”,义理可以互相阐发;第十三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为孔子勉人及时进德修业,以期名扬于世之论,适足收束本类各章。

(一)子曰:“德之①不修②,学之不讲③,闻义不能徙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第七·三)章旨孔子以不能修德、讲学、徙义、改过四事为忧,并借此勉人。

注释①之句中助词,无意义。

下句的“之”同。

②修治也,修养之意。

③讲讲习、讲求。

④闻义不能徙是说听到善行义举不能迁徙。

析论人生在世,难免有远虑和近忧,但一个人所忧者,如不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那么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怨天尤人,甚至灰心丧志。

反之,所忧者自己有能力去改善,那么只要奋发图强,躬行实践,效果必然可以预期。

孔子所举四事:修德、讲学、徙义、改过,都是人人能自勉,亦应努力去做的。

他所忧的,不是个人处境之穷达顺逆,而是有关修德讲学之事。

因道德不加以修养,人格必然日加卑劣,也就有为恶的可能;学如不讲求,必不能精,则难于融会贯通,长进不大,孔子于此勉人要力求内在学问道德的修养。

而闻义不能迁善,见义不能勇为;知道自己有不善,而不能勇于改过,这是孔子所忧之事,这也是勉人于外在的行为上要能徙义、迁善。

如果不能做到徙义、迁善,当然也就谈不上修德,而讲学亦无用。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位君子。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③乎?传不习乎④?”(《学而》第一·四)章旨曾子自述每日省身慎行之事。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中的修身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论语》中的修身
孔子认为君子修身应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并且把“修己以安 百姓”作为修身的终极目标。
为仁修德——天下为己任
“修己以安百姓”,对后来中国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就是 “修己以安百姓”的衍生和发展。直到今天,让百姓都过上好日 子,依然是当代领导人的理想和追求。
为仁修德——崇德尚义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 语·里仁篇》
怀:思考、思虑 刑:法制、法度 惠:私利
为仁修德——崇德尚义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 语·里仁篇》
孔子说:“君子思虑的是仁德,小人则思虑的是乡土;君子 思虑的是法度,小人思虑的是私利。”
循礼修行——克己复礼
修身,要让言行举止符合周礼的要求;这就是为“仁”的表 现;为“仁”不能靠外力,要靠自觉。因此,君子不但要自觉克 制自己的欲望,还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才能获得社会 的认可。
循礼修行——克己复礼
8.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篇》)
18.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有:同“又”,表数字时,为二者相加的关系 立:自立,立身处世 耳顺:指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并听之泰然
好学修身——持之以恒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 跟,四十岁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 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的说话做事 ,却不会逾越规矩。”

论语:刚毅木讷近仁(13-27~28)

论语:刚毅木讷近仁(13-27~28)

论语:刚毅木讷近仁(13-27~28)13-27孔子认为,朴素气质也是“仁”的重要组成部分。

刚毅果断、朴素诚实、言行谨慎,具有这些品德,便接近于仁的境界。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刚”即刚强不屈,“毅”即坚毅果敢,“木”即质朴无华,“讷”即言语谨慎,这四个方面的品德和“巧言令色”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那些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面孔的人,很少是仁德的。

“近仁”,近于仁,但不等同于“仁”,只是本质接近于“仁”,有成仁的基础,实际上还未达到“仁”的境界。

刚毅木讷是“仁”的表象,而不是“仁”的本质。

唯有坚持不懈修养自身,从刚毅木讷入手,坚守德行和原则,做到“和而不同”“易事难说”“泰而不骄”,“近仁”终会归于“成仁”。

13-28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面对子贡和子路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又一体现。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偲偲(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怡怡(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

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从三个层面作了回答。

子路提出同样的问题,孔子则回答“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切切偲偲”,就是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共同提高;相互规劝劝勉,要以道相交、以义相交,彼此不阿谀奉承、狼狈为奸,不让对方行不义之事,要成为诤友而不是酒肉朋友。

“怡怡”就是兄弟之间要崇恩尚义,和睦、和顺、和乐相处。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是古代中国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

子路对待朋友豪爽耿直。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时,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

《论毅力》原文及翻译第一篇:《论毅力》原文及翻译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客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论语第三篇到第六篇带翻译

论语第三篇到第六篇带翻译

国学经典—论语第三篇《八佾第三》译文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

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季孙氏去祭祀泰山。

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修身格言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修身格言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修身格言修身格言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孔子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修身的教导。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的一些修身格言的解读,探讨古人对修身的理解和倡导。

第一条格言是:“君子修身,以俭德为先。

”这句话强调节俭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相对简朴,节俭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体现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对生活的理解。

俭德包括节制欲望,不奢侈浪费,珍惜资源等,这种修身格言告诫人们不要追求虚荣和奢华,要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物质财富。

第二条格言是:“君子修身,以安德为先。

”这句话强调安定和善行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修身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安定,而安德即是指做人要守正道、遵纪守法、积极向善。

只有内心安定,才能做到行为端正,言行合一,为他人树立榜样。

这句格言告诉我们,在修身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心性,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第三条格言是:“君子修身,以笃信为先。

”这句话倡导人们保持真诚和信仰。

笃信即是坚定自己的信仰,并信守自己的承诺。

古人认为,一个修身者要有坚定的信仰,无论是对待学问、友谊、家庭还是社会责任,都要真诚对待,不轻易变卦。

这句格言告诫我们,在修身的过程中要保持真实和信任,用信仰力量驱动自己的行动和决策。

第四条格言是:“君子修身,以敬礼为先。

”这句话强调尊重和礼节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一个修身者要具备恪守礼仪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敬礼不仅包括具体的礼节行为,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态度和修养。

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个人修身的必备条件。

这句格言告诫我们,在修身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礼貌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第五条格言是:“君子修身,以正心为先。

”这句话强调正确的心态和内心的真诚。

正心即是纯正的心境,摒弃偏见和私心,秉持正义和良知。

古人认为,一个修身者要有善良和宽容的心态,不被外界诱惑和束缚,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真诚,从而做到与人为善、心胸坦荡。

这句格言告诫我们,在修身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善良和真诚,以及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论语笔记经典摘抄(3篇)

论语笔记经典摘抄(3篇)

第1篇一、仁爱之道1.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佾第三)2. 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颜渊第十二)3. 子曰:“仁者,爱人。

”(颜渊第十二)4.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篇)二、礼制规范1.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八佾第三)2.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第十二)3.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篇)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一也。

”(大学之道)2.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3.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第二)四、智慧与道德1.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2.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第四)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五、教育理念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第二)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3. 子曰:“教育之道,在于成人。

成人之美,在于进德修业。

”(颜渊第十二)六、人际交往1.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佾第三)2. 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雍也第六)3.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颜渊第十二)七、人生哲理1.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第十五)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第九)3.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宪问第十四)八、政治理念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第二)2. 子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刚毅木讷近仁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刚毅木讷近仁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刚毅木讷近仁【原文】子曰:“刚毅木(1)讷(2)近仁。

”(《论语·子路第十三》)【注释】(1)木:秉性朴实无染。

(2)讷:音“纳”,又音“呢”的去声,言语谨慎而迟钝。

【翻译】孔子说:“意志刚强、性格坚忍果决、秉性朴实无染、言语谨慎而迟钝,这些接近仁。

”【评析】《论语》中常谈论“仁”、“君子”,仁是宽惠善良的德行,君子是才德出众的人,也常谈到“学”,主要是学习文艺、正道,可见古代社会很重视道德,有志之士,学习正道,修养心性,使自己具备“仁”等德行,成为君子,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学习正道和修养心性达到什么境界,能观察出来吗?其实从方方面面都能观察出来,例如:“仁”的德行具备吗?有多深厚?可以从理智清醒(仁智互见)、意志刚强(刚)、性格坚忍果决(毅)、秉性朴实无染(木)、言语谨慎而迟钝(讷)等方面的深浅有无来观察。

愈能为人着想、善待别人、愈接近纯真本性的特质,具备愈多愈深厚的(例如刚毅木讷等),这样的人仁德愈深厚。

这里边没有“以貌取人”的指标,就连言语也是看其“讷”,而不是好口才。

其实表面过分的华丽或有才能、有造就,可能是他太看重表面而忽略了修心性,表面各方面的好,最不能代表心性的好,表面的好是最容易模仿、最能欺骗人的。

【延展】1、仁德是在生活实践中,在为人处事、言行举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例如:刚、毅、木等特质,都有相当深度的内涵,没有注重心性修养的人,可能无从觉察。

试试看:你周遭的人有没有刚、毅、木、讷的特质?你能觉察出来吗?而心性修养是不是如古代修行人一样,要有师父指引才行呢?2、现代功利社会,人们很看重财富和能力,人品和仁德常不受重视,这种价值标准的差异也造成社会导向的不同,如今社会上,多的是竞争、争斗和见利忘义。

新生代很多人被认为挫折容忍力太低,不够“刚毅”,很容易被击垮。

想想看:为什么不重视仁德修养的现代人会不够“刚毅”?。

《荀子修身篇(带注音版)》原文翻译及赏析

《荀子修身篇(带注音版)》原文翻译及赏析

《荀子修身篇(带注音版)》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荀子修身篇(带注音版)》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荀子修身原文注音版见jin善shn,修xiū然rn必b以yǐ自z存cn也yě;见jin不b善shn,愀qiǎo然rn必b以yǐ自z省xǐng也yě。

性刚毅文言文翻译

性刚毅文言文翻译

夫性者,人生之本也。

人之性,刚毅为本,柔顺为末。

刚毅者,气之充也,志之坚也;柔顺者,气之弱也,志之柔也。

刚毅之性,人之所以立也;柔顺之性,人之所以废也。

古之圣贤,无不以刚毅为立身之本。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以刚毅为修身之要也。

刚毅之人,必能自强不息,勇往直前,虽遇艰难险阻,亦不退缩,终成大器。

性刚毅者,其心必刚。

心刚则意坚,意坚则志远。

古人云:“心者,万事之本。

”心刚之人,必能立志高远,勇于担当,不为小利所诱,不为小节所拘。

是以,刚毅之性,乃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也。

然而,刚毅非一日之功,须历尽千辛万苦,方能炼成。

夫刚毅者,必能忍人所不能忍,耐人所不能耐。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此言刚毅之性,必经磨难,方能成就大业。

性刚毅之人,其行必正。

正者,正道也,正直不阿,公正无私。

古人云:“行正道,则无往而不胜。

”刚毅之性,使人恪守正道,不为邪气所侵,不为私欲所惑。

是以,刚毅之性,乃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国家之所以为国家也。

刚毅之性,非独君子所宜有,亦百姓所宜求。

国无刚毅之民,则国无以立;家无刚毅之人,则家无以安。

故治国者,必先养民之刚毅之性,使民有志气,有担当,有骨气。

如此,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然世之有刚毅之性者,固不乏其人,然亦有其弊。

刚毅过甚,则易生傲慢之气;刚毅不足,则易失谦逊之道。

故刚毅之性,须适度而用之。

古人云:“刚毅而不失其和,柔顺而不失其正。

”此言刚毅之性,宜刚柔相济,方能成人之美。

总之,性刚毅者,人生之瑰宝也。

古人云:“刚毅者,事之根本。

”人若能养刚毅之性,则无往而不胜,无难而不克。

是以,吾辈当自强不息,勉力前行,以刚毅之性,铸就辉煌人生。

译文:性,是人生的根本。

人的本性,以刚毅为根本,以柔顺为末节。

刚毅,是气的充盈,志的坚定;柔顺,是气的薄弱,志的柔弱。

刚毅的本性,是人之所以能立身的基础;柔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会废败的原因。

文言文礼性刚的翻译

文言文礼性刚的翻译

夫礼者,国之四维,民之准绳也。

性刚者,心之坚毅,行之果敢也。

二者相辅相成,乃君子之所以立身行道,治国平天下者也。

礼性刚,盖源于古圣先贤之教诲。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又曰:“克己复礼为仁。

”斯言也,明示礼性刚之要义。

礼者,所以正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

性刚者,非暴虐之刚,乃正直之刚,刚毅之刚。

二者合而为一,方显君子之风貌。

礼性刚,首在修身。

修身之道,莫先于正心。

心不正,则言行不一,何以立身?故君子必以礼自持,以正其心。

心正,则言行必正,乃能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方能成就大业。

其次,礼性刚在齐家。

家者,国之根本。

家道不正,国将不国。

故君子必以礼齐家,以正家道。

家道正,则子孙必贤,国家必兴。

是以,礼性刚者,必以礼治家,以德化人。

再者,礼性刚在治国。

治国之道,以礼为本。

礼者,治国之准绳,民之尺度。

君以礼治国,则民安其业,国家昌盛。

君若失礼,则民怨沸腾,国家危亡。

故君子必以礼治国,以正天下。

礼性刚,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立身行道,治国平天下,非一日之功。

须臾懈怠,则前功尽弃。

是以,礼性刚者,必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礼性刚,非独君子之事,亦为庶民之责。

孔子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庶民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乃国家之福。

是以,礼性刚者,庶民亦当以礼自持,以礼化人。

总之,礼性刚者,心之坚毅,行之果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以礼为本。

礼性刚,乃君子之所以立身行道,治国平天下者也。

愿天下之士,皆以礼性刚为准则,共谋国家之昌盛,民族之复兴。

译:《礼性刚论》礼,是国家四维的根本,是民众行为的准则。

性刚,是指内心的坚定和行为的果敢。

这两者相互辅助,是君子立身行事、治国平天下的关键。

礼性刚,源自古代圣贤的教诲。

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

”又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修身篇
---------第六节论刚毅
上节知识回顾
君子如何评价人?
1. 君子主张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 不随波逐流。 2.对一个人的评价应当深入而冷静的查 核,而不是人云亦云。 3.君子能赞美人的好,也会责斥人的恶。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最完美的是得 其中庸;但是大多数人日常所呈现的, 不一定都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刚毅之 气,虽然有时会过于切直,可是在各 种天生气质之中,仍然是属于正面的。 只要能得义理之正,“自反而缩,虽 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刚者;坚守 义理之正,匹夫不能夺志;当众人都 随波逐流、背信忘义之际,他仍然能 够坚守义理之正,像风雪中后凋的松 柏。
9.26子日:“三军①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但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
评析 “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 “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 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 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日,“申 枨。。”子日:“枨也欲,焉得剐?”《公冶 长》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
人回咎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 “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孔子认为,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 “义“。甚至也做不到“刚”。要想成为有 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 心向道。
所立的志和义理无关,比如事业发展方 向等,在执行上有困难,那么我们可以 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修正。但是,如 果立的志和义理有关,尤其是安身立命 的“志”,那这种志,无论在执行上有 多大的困难,也要不计一切地坚持下去。
9-28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
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 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 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 峻考验。
思考:本章中“松柏之后凋”告诉了 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要有坚强的意志,要能经受住
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达到自己的 人生目标。
思考I 本章中孔子的话,反映了他的 什么观点?
提示l:这里反映出孔子对“志”的重视,
甚至比三军之帅更加重要。志不可夺, 也表现出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思考2:孔子认为“匹夫不可夺志”, 那么,你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一 个 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 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提示2:那要看“志”的性质而定。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