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精彩开篇词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
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2.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论语〉十二章》(2) 学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2)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以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曲肱.( ) 笃.志( )好.之者( ) 逝者如斯夫.(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乐.亦在其中矣:(4)择其善者而从.之:(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博学而笃.志:3、辨析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而:(1)温故而知新(2)博学而笃志(3)学而不思则罔(4)曲肱而枕之其:(1)择其善者而从之(2)乐在其中矣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2)可以为师矣二、自主学习课文后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答:. 三、提高阅读(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注释】①知(zhì):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
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
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生用)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1.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词语、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互助【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这个人物吗?你们知道二千多年前,孔子都提出过哪些主张吗?你们知道他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弟子的吗?要想了解孔子的言行,大家可以去阅读一本著作――《论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来简单的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板书课题)【目标展示】同学们看手中的学案,齐读一下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难点。
【预习检测】1.小组长检查组员朗读情况,记录下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交到小组长,判断正确,将错的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吾十有.五()(5)四十而不惑.()(6)不逾.矩()(7)学而不思则罔.()(8)思而不学则殆.()(9)一箪.食()(10)人不堪.其忧()3.文学常识简介(1)《论语》是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______体书籍,共_______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为“四书”。
(2)孔子(前551-前499),名____,字仲尼,鲁国陬邑人,______末期思想家、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讲授新课】1.朗读展示、点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 ) 箪(dān)好(hào) 肱骨(gōng ) 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人教版语文(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第11课《论语》十二章学案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而无所得。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言文朗读技巧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文言文朗读技巧之读音
1.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2)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①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②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符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
备课时间
____周星期_____
单元
三单元第11课
主备人
授课时间
___周星期___需课时
课题
《论语》十二章
审核人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员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1
2
3
4
5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4.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论语》中蕴含的修身和为学之道,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解《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
2.展示孔子的图片和相关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介绍1.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 - 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论语》简介“论语” 的“论” 读“lún”,是“编撰” 的意思;“语”,是“对话” 的意思。
所以,《论语》就是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 与“五经” 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学而时习之(xué ér shí xí zhī)不亦说乎(bù yì yuè hū)人不知而不愠(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吾日三省吾身(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传不习乎(chuán bù xí hū)吾十有五(wú shí yǒu wǔ)温故而知新(wēn gù ér zhī xīn)学而不思则罔(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思而不学则殆(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一箪食(yī dān shí)一瓢饮(yī piáo yǐn)在陋巷(zài lòu xiàng)人不堪其忧(rén bù kān qí yōu)知之者不如好之者(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饭疏食(fàn shū shí)曲肱而枕之(qū gōng ér zhěn zhī)三人行(sān rén xíng)逝者如斯夫(shì zhě rú sī fū)不舍昼夜(bù shě zhòu yè)三军可夺帅也(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匹夫不可夺志也(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博学而笃志(bó xué ér dǔ zhì)四、理解文意1.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
【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
第九课《论语》十二章学习目的:1.认识孔子的哲学观点 , 理解孔子的基本理论;2.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 领会孔子所倡议的“为学之道” ;3.掌握相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知识;4.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学习要点难点:1.孔子的仁学观点;2.孔子的教育思想;3.《论语》的语言风格。
一、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 , 名丘 , 字仲尼 , 汉族 , 春秋期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 , 儒家思想的开创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 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孔贤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是“世界十大文假名人”之首。
2.《论语》其书《论语》是记录中国古代有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 ,11705 个汉字 ,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 , 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是开创语录体。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集中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点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以记言为主 , “论”是一串的意思 , “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 , 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 , 有孔子的再传弟子 , 也有孔门之外的人 , 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二、孔子的教育教课思想:1.教育思想① 教育的指导思想——有教无类② 教育的基本方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
(《述而》)——举一反三;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博我以文 , 约我以礼 , 欲罢不可以。
(《子罕》)——谆谆教导 , 顺序渐进③ 教育的基本内容不学《诗》 , 无以言。
不学礼 , 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④ 教育的培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拥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2.为学之道① 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2. 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翻译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
(重点)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论语十二章》中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和修身之道并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4.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感悟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核心素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千古圣人、万世师表”。
他与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与弟子周游列国国十四年,大力宣传儒家思想。
其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划线书籍为“五经”,与“四书”合称“四书五经”。
)。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其核心思想是“仁”。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其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其最高政治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二、作品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去世以后,由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语录整理编纂而成,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该书在文学体裁上属于语录体散文,共20篇492章。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四书五经”的核心经书。
自宋代以后,《论语》被列为“四书”之一,是古代学校的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考书之一。
该书内容博大精深,用意深远。
历代统治阶级都非常重视《论语》一书。
北宋宰相赵普曾这样称赞此书:“半部《论语》治天下。
”注释补充:“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世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孔子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十二章》 学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学习过程:一、导入,作家作品解读。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2、《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二、生字词语。
论.语()说.()愠.()三省.()曾.()子传.()不习乎逾.()罔.()殆.()一箪.食()曲肱()笃.志()三、学习研讨1、读课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饭.疏食饮水.()()(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4)择其善者..()(25)一箪.食()2、再读课文,翻译下列语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学习难点: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学探究,请同学们课前预习,收集背景,作者等相关资料,课堂展示1.背景链接本文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
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
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文体知识“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
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
《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3.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3单元 第11课《〈论语〉十二章》(1) 学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1)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3、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把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三省.吾身( )一箪.食()四十而不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3、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而: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C.表示少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A.必须B.一定C.必然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A.时间B.逝者C.河流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A.书信B.相信C.信实,真诚8、翻译下面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填空。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者。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岐途,所以孔子说“,”。
(3)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二、自主学习课文的前六章分别讲做人的哪个方面?三、提高阅读读《论语》三则,回答后面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论语》十二章学案新人教版
15.《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饭.疏食饮水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11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学案班级课时课型【认定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学素养。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逾矩( ) 肱骨( )一箪( )食笃( )志二、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末期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论”在这里是“”的意思。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共同探究】根据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归纳总结】《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11 《论语》十二章》学历案-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学历案(第一课时)初中语文课程《〈论语〉十二章》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次学习主题为“理解《论语》及其重要性”。
我们通过研读《〈论语〉十二章》的第一部分,来初步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探讨《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学习目标1. 掌握《〈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
2. 学会分析《论语》中的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4.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程度,能否准确把握句子的深层含义。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短的历史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来源和重要性。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内容,划出不懂的词句。
3. 讲解词义:教师讲解生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分析思想:分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如仁爱、礼制等,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的思想对自己有何启示,并分享小组观点。
6.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7.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并给予反馈。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进行一次简单的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读后感的作文,并思考孔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作业评价: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孔子思想的运用能力。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调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3.体会《论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
1.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是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2.先扫码听读,标出朗读停顿,再自己朗读。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子曰:“,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3)子曰:“,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夏曰:“,,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一、翻译语句,体会文言文的特点(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质疑探究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①朗读并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①划分停顿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当堂检测1、解释一词多义的字。
为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其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2、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今义: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课后反思课后训练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10、《论语》十二章预习自测Yùnyuèxǐng chuánwǎngdàidāngōng质疑探究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本章谈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当堂检测1、为:当、做替知:了解懂得其:它的他人2、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