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谣《看见她》
• • • • • • • • • • • • 陕西: 卖田卖地要娶她 你骑驴儿我骑马, 看谁先到丈人家。 丈人丈母没在家, 吃一袋烟儿就走价。 大嫂留,二嫂拉,拉拉扯扯到她 家。 隔着门帘望见她: 白白手儿长指甲, 樱桃小口糯米牙, 回去说给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 淮安: • 小红孩,推红土 • 小红孩,推红土,一推推到清江 浦。 • 下了船,拜丈母。 • 丈母娘,丈母爹,都见了。就是 没见她。 • 戴着竹帘看见她, • 银盆大脸好头发。 • 回家告诉妈: • 典房,卖地,娶了她。
二、规范功能
•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 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同时也 是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 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 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 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 行。
三、维系功能
• 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 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 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
2民俗学与日常生活、生活文化是怎样 民俗学与日常生活、 的关系? 的关系?
• • 平 地 起 炊 烟 见 , 忽 闻 鸡 犬 声 见 。 ” , 村 不 入 村 , 山 不 山 “上 窨 院 地
• • • • •
民俗建筑上,可以分为 帐篷型 窑洞型(又分为靠山窑、地坑窑等) 型 上 型
三 传承性和变异性
• • • • • • • 传承性: 传承性: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和稳定性. 性和稳定性. 表现为: 表现为:时间上的纵向传递 空间上的广泛扩布 空间上的广泛扩布 变异性: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 变异性: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社会 政治的, 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而产生的内容和形 式上的变化. 式上的变化. 表现为: 表现为:时间上的变异 空间上的变异 空间上的变异 二者关系:民俗在传承中变异, 二者关系: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 承.
四、维系功能
• 维系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 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 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 又可分为: • 娱乐功能:节日、游戏、文艺、体育 • 宣泄功能: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 慕 • 补偿功能
Biblioteka Baidu 思考题: 思考题:
• •
考
1古代学,现代学,未来学 古代学,现代学,
--关于民俗学现代性的思 --关于民俗学现代性的思
第二讲
民俗学的基本 特征
第二节 民俗学的基本特征
• 一 社会性和集体性 • 社会性:指人们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所形成 社会性 指人们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所形成
• • • • • • 的约定的风俗习惯. 的约定的风俗习惯. 两层含义: 两层含义: 1群众性 2特定的民俗总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适 应. 集体性: 集体性:1民俗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 民俗的流行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2民俗的流行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 • • • 一、教化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维系功能 四、调节功能
一、教化功能
• 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 教育和模塑作用。 •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 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 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 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 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 化的小小创造物, 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 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 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 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 人的一生 • 诞生礼——语言——游戏模仿称谓——人际关系——婚 礼——丧礼
•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 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 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晓膺的 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 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枪的楼 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 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 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 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 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
二 类型性与模式性 •
类型性: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 类型性 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 小异。民俗事象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按一定的标准, 小异。民俗事象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按一定的标准, 内容来划分形成的许多门类, 内容来划分形成的许多门类,而这些门类是民俗 事象中带支配力的部分. 事象中带支配力的部分.
五 天 下 , 莲 花 大 供
三 天 下 ,
上 天 把 雨 取
石 头 姑 姑 起
• 。
• 唱 灯 艺 ;
• 。
•
晋 中 祈 雨 辞
,
寒食与清明
•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 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 寒食节起源与古代春季换火禁火习俗有关,最初该节日民众 只禁火吃冷食。 • 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东汉经学家桓谭在其名著《新论》中 记载有两千多年前太原郡风俗,言“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病不敢触犯”。秦置界休县,隶太原郡,汉代因袭不变 • 大约到隋唐时期,寒食节逐渐演变为国人的拜扫之节。寒食 俗内容也由单纯禁烟吃冷食发展增加了扫墓、挂纸钱、踏青、 蹴鞠等数十项节日活动项目。 • 清明节 又称“鬼节”、“冥节”,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 五合称“三冥节”,与祭祀鬼神有关。历史上,清明与寒食 本是两个节日,但因时间上过于接近,所以到了唐代两节日 合流。
模式性: 模式性: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 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 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 • 1 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 • 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2 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 民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部分,特别是民间故事类 型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阿尔 奈——汤姆斯体系”已经被世界各国民间文艺学 家认可。 • 中国的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也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 就开始,钟敬文曾发表《中国民谭形式》一文, 1937年德国学者艾伯华(W·Eberhard)编写了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将中国民间故事的 国际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 母题
四 规范性和服务性
•
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 规范性: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它一经 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
• 形成就成为不成文的规矩,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形成就成为不成文的规矩,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 服务性:指民俗既为民众集体所创造, 服务性:指民俗既为民众集体所创造,又为一定社会成 • 员所享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员所享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 • • 表现为: 表现为:1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来服务社会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 美需要
扩布
• 扩布的条件: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那些发 扩布的条件: 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 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广大;而那些发生时间比 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 和民族就要狭小的多。 • 扩布的形式 扩布的形式包括正常扩布和非正常扩布。 • 正常扩布:是指在和平环境中自然进行的扩布。 • 非正常扩布:是在战争、灾荒、瘟疫等突发特殊 事件造成大规模的迁徙是引起的,民俗文化随民 众一起转移出去,有的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 有的相对独立地保存下来。
民俗发生变异的原因
• 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 境的变化决定的。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较 大。 • 1、社会环境变化是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 2、自然环境变化是指一群体因迁徙到一个 新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而引发的生活习 俗上的变化。
民俗发生变异的表现
• 民俗的变异性表现在移风易俗方面最为明 显。 • 民俗的变化有两种形式: • 第一种是民俗自身为协调与外部世界的联 系而进行的自我演变 • 第二种是作为政府行为的外部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