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
1、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答: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答: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
简述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同一性。
简述学校是怎样产生的答: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答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答: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和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
势。
答:(1)教育终身化;(2)
教育社会化;(3)教育生
产化;(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6)教
育现代化;(7)教育多元
化。
简述教育理论建设的原则
和要求。
答: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
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
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
系;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
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
的教育理论体系;学习相
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
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
论体系;总结和升华教育
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
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
础。
简述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
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
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
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
补。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
约
答:(1)政治制约教育的
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
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
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
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
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1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
的影响
答:培养合格公民,造就
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
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
主化。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
作用
答:(1)生产力的发展为
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
件;(2)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
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
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
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
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
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
革有决定作用。
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作用。
答: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
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
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
要手段;人力资本理论。
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
响。
答:(1)科学技术发展对
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
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段;(3)科学发展将促进
学习教育专业和结构的调
整与更新。
16、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
发展的作用。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
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
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
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
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
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
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
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
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
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
跃提供了平台。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答: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
社会联系加强;社会文化
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
和结构的变化;社会文化
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
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答:保存、传递,交流、
融合,创造、更新。
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
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
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
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
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
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
影。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
征。
答:成因:(1)学生个人
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
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
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
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
非正式性;(3)多样性;
(4)互补性。
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
现形式。
答: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
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
性。
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
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
有能动性。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
规律。
答:不均衡性,顺序性,
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互
补性。
简述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
中的地位。
答: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
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
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
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
夸大。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
响。
答:(1)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
机遇、条件和对象。
(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
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
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
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
的。
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作用。
答:价值的发现;潜力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28、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9、简述教育目的作用。
答:导向、协调、激励、评价
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答:(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教育目的随人类的发展而演进。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
神。
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
现代人的品质。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
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
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
育:(1)德育;(2)智育;
(3)体育;(4)美育;(5)
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
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
育;(四)素质嘉奖业以培
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答:(1)学生现实社会的
成员之一。
具有人的主观
能动性;具有思想感情;
具有个性特征。
(2)学生
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
最迅速时期的人。
教育发
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
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
塑性转变为现实的条件是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
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学
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
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学习。
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
点。
答:(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
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
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
职业;教师的神圣使命是
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
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
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
化。
(1)人类文化的传递
着;(2)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3)示范者角色;(4)
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
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
色。
36、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
的条件。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
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
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
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
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
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
现。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
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
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
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
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7、简述教师教育能力的
要求。
答:加工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简述教师的人格特征。
答:积极乐观的情绪;豁
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
的毅力;广泛的兴趣。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内
容。
答: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良好的道德修养。
简述师生关系。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
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
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
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
促进的关系。
简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
方法。
答:树立民主思想;提高
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
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
化师生关系。
简述隐性课程的特征。
答:潜在性、整体性、持
久性、非预期性。
简述制约课程的基本因
素。
答: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
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
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
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
性。
简述如何研究学生。
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
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
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
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
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
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
和个性差异。
45、简述课程设计的基本
要求。
答:合目的性、合科学性、
合发展性
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
计划的基本特征。
答:(1)强制性;(2)普
遍性;(3)基础性。
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2)
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
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
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
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
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8、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
因素。
答: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
校外环境。
简述课程评价的功能。
答:诊断、修正、决策
简述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
势。
答: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课
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简述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
趋势
答: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
趋势;课程综合化趋势;
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
势;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的趋势;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简述教学概念的内容。
答:(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简述教学的意义。
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5、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答: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7、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8、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
中。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相统一,表现在:(1)掌
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
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
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
转化。
59、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
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
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
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
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
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
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
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
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
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0、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
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
结合的规律。
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
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
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
师生交往关系。
61、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答:激发学习动机,领会
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
识,检查知识。
62、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
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
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
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
教学方法和特点。
答:一是教师运用语言向
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
法,如讲授法、谈话法、
讨论法;二是教师指导学
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
和技能的方法,如演示法、
参观法、实验法;三是教
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有如下特点:
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
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
加;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64、简述教学方法改革与
发展。
答:发现教学;程序教学;
范例教学;暗示教学。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
序。
答:备课、上课、作业的
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6、简述备课的主要内容。
答:钻研教材;了解学习;
制定教学方案。
简述课的组成部分。
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
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
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
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
外作业等。
68、简述上好课的要求。
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
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
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
氛热烈。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
点。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
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
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
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
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
程的标准、同步、统一,
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
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
征。
答:综合性,可操作性,
灵活性。
简述教学策略的类型。
答:内容型、形式型、方
法型、综合型。
71、简述德育的意义。
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
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
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
的条件和保证。
72、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
依据。
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
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
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73、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
依据。
答:(1)德育目标。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
征。
(3)德育所面对的时
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74、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
内容。
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
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7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
基本任务。
答:(1)培养学生良好的
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
的发生,(2)排除学生的
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
的发生(3)进行心理咨询
与治疗。
76、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
内容。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
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
导。
77、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
(1)学生的知、情、意、
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
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
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
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
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规律。
78、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
基本原则。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79、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
答: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及时政学习,班主任工作。
80、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答:说服法,榜样法,陶冶法,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简述德育的基本模式。
答:认知、体谅、社会模仿。
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3、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
答: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85、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6、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
心理相容的氛围。
87、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
用。
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
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
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
培养。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
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
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
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
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
好的班风。
89、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
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
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
艺术家。
90、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
的内容与方法。
答:(1)了解学生,研究
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
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
种教育力量。
教育心理学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
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的作用。
表现在: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
题;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
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
师预测并干预学生;提供
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
本特征
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
段性;(2)具有定向性与
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
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
征。
答:少年期是11、12
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
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
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
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
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
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
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
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
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
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
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
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
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
和主观性。
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
特征。
答:青年初期是指
14、15岁至17、18岁时
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
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
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
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
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
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
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
深刻的发展。
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
育含义。
答:(1)关于学习准
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
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
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
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
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
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
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不
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
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同
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
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
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
备。
(2)关于关键期。
个
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
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
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
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
有影响。
2岁是口语发展
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
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
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
期。
所以,我们应抓住关
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
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
(P16)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
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
-2岁)、前运算(2-7
岁)、具体运算(7-11
岁)、形式运算(11-15
岁)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
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
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
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
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
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
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
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
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
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
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
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的
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
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
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
量和面积的守恒。
形式运
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
题形式进行的。
本阶段的
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
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
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
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简述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答: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事物的持久性不断增强;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简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答: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10、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11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答:(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答:(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
的选择。
14、简述学习的概念。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
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
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
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
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
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
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
的。
15、简述联结学习的有关
理论。
答:(1)桑代克的尝试-
错误说。
(2)巴甫洛夫的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论。
(4)加涅的信息加工
学习理论。
16、简述尝试错误学习的
基本规律。
答:效果律;练习律;准
备律。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
本规律。
答:获得与消退;刺激泛
化与分化。
17、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
的基本规律。
答:强化;逃避条件作用
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
惩罚。
简述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
的应用
答、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塑造。
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
价,结合消退和强化。
19、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
理论。
答:(1)苛勒的完形-顿
悟说。
(2)布鲁纳的认知
-结构学习论。
(3)奥苏
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论。
20、简述完形-顿悟说的
基本内容。
答:(1)学习是对知觉的
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
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
程实现的。
21、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
和教学观。
答:(一)学习观:(1)学
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
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
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
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
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
构。
(二)教学观:(1)教
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
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
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
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
原则;强化原则。
简述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
中的应用。
答: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23、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1)学生必须具有意
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
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
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
观念。
试述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
观点。
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
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
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
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
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
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
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
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
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
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
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
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
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
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的。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
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学生
个性不同,二者的关系不
同,使得学习效果反作用
与学习动机。
26、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
理论。
答:(1)强化理论。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
理论。
(4)维纳的成败归
因理论。
(5)班杜拉的自
我效能感理论。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
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
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
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
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
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
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
需要。
28、简述如何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
答:(一)树立自信心(1)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2)
设置合理的目标;(3)进
行归因训练。
(二)促使学
生积极参与学习(1)使任
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
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
(4)合适的反馈。
29、述迁移的作用。
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
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
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
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
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生学
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
作用。
30、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