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中细节的决定性作用

论纪录片中细节的决定性作用
论纪录片中细节的决定性作用

论纪录片中细节的决定性作用

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才是好纪录片。而纪录片故事的发生发展,需要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情节来架构,而情节的讲述则需要细腻、鲜活、突出主题思想的细节来支撑。因此,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灵魂,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要素。

一、画面景物构图细节的表现,即画面拍摄时在不违背纪录片原则的基础上,对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进行改变或移动机位,使画面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

俗话说绘画是加法艺术,摄影是减法艺术。摄影是带着框框在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寻找表现创作者思想灵魂的景物,以简明扼要、生动纯洁的画面语言来突出主题,阐述思想。如拍摄无垠的大海,夕阳西下,金黄色的余辉铺满水面,情景虽好,但单一如照片,不能充分展现电视画面连续性的艺术表现力。这时如果有一叶扁舟以及撑着长篙的渔夫,小船悠悠然划过水面,皱起阵阵涟漪,这样一幅云霞满天的落日图,加上渔船晃动的身影,整个画面就鲜活、丰富起来。

二、画面活动主体的外在细节表现,即拍摄主体直观的行为动作表现,来

以突出人物个性细节的,因此它是画面活动主体的外在细节表现。

真实有趣的细节,它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从而使情节更加吸引人。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龙脊》有一组镜头,讲的是学生潘能高和另一名男同学因值日之事打了同班的女同学,被老师罚提水冲厕所的故事,尽管刚刚被老师批评过,但这两个男孩在提水时依然改不了男孩调皮的习性,他们在每冲完一桶水之后,就用玩“剪刀、石头、布”

的游戏来确定谁拎回空桶。这一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天性,很好地调动了观众收看的情趣。

三、画面活动主体的内在细节表现;即拍摄对象内心活动情感的细节表现。

1、主人公情感的主观表露。人的主题是艺术的永恒主题,纪录片当然也无一例外要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所说:“一切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与人有关的,通过人而发生的。”片中主人公的情感表露自然成为该片情感细节的直接显现,也是直接感染观众的情感力量。

2、与人物相对应的环境对人物情感细节的客观衬托。如泉州电视台拍摄的《老阿嬷的春节》讲述了闽南侨乡一位105岁老阿嬷过春节的故事,片子里细节众多,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老阿嬷上网。因为想念海外子孙,把思念付诸网络,通过网络把对子孙的挂念传递给海外的每一个子孙。网络是新鲜的东西,而105

岁的老阿嬷上网聊天就是天下奇闻了,这就强烈的了吸引观众。

3、创作者在画面编辑时产生的情感表露。如《俺爹俺娘》这个片子,在表现焦波给他爹上坟时的情境细节,创作者用"两极"镜头,一个特写和一个大全景不断的互切,焦波一个人静静地,一动不动,画面的"两极"镜头的互动留给观众

这样一个"静场"、这样一个很大的思想感情"空间",让观众有直接的感受那最丰富、最厚重和最动人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细节表露,用画面编辑手法来表现,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和涵盖的,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就是画面主体通过画面编辑手法的细节来表现内心情感世界。

四、自然界音响细节的表现;即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创作者充分抓取和使用,使画面场景更富现场感,更具生活原生态。

声音,作为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中情感沟通的重要元素,对电视纪录片而言,没有声音的画面形象是不完整的视听形象,没有声音的纪实则是不完整的纪实。声音的纪实可以达到对真实时空的完整复原,这样可以大大增加荧屏的信息量,使视听形象更加真实,更具个性,这样对观众才更具吸引力。如获2003年《中国·横店影视城》杯纪录片大奖赛人文类节目一等奖的《幼儿园》,该节目给我们的第一个冲击,应该是声音,是刚进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哭声,是天真无邪孩子那一句“爸爸抱我一下”、那一句“我要回家”发出的震撼。这声音不仅牵动父母,也牵动着观看节目的所有观众一直关注小朋友们下面会做什么事,会说什么话。这就是声音细节给节目带来的强大吸引力。

五、字幕细节的表现;即在纪录片创作中运用字幕、图表等元素来完成节目的叙述。以达到节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纪录片的后期制作中,因缺少画面或画面不能充分说明所述节目内涵时,通常我们都会用字幕、图表来补充说明,表情达意。作为电视节目在视觉元素缺乏时的补救措施,电视字幕、图表的使用由来已久。随着对电视节目制作认识的加深和经验的积累,很多制片人已经意识到运用得好的字幕、图表不仅仅可以帮助填补视频轨道的空白,还是帮助观众理解复杂事实的有效手段,同时还能延缓收视兴趣,保持观众注意力的持续强度。

在纪录片中有细节的地方是最出故事的,细节作为纪录片情节的组成元素,直接参与故事的讲述,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故事,所以一部纪录片留给观众的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因此细节的表现是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的追求和梦想,所以细节的表现需要创作者多方考虑、纵横思维才能成就一个好细节,也才能成就好一个好情节,最终才能成为好纪录片。然而纪录片创作时对细节的刻画,应该注意主题表现的思想,不要游离于主题、游离于对人物、事件的总体把握。

当然,任何一个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小说文本、架上绘画、摄影作品还是电影电视都需要有强大的细节力量做支撑,因为“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纪实手法的电视纪录片在纪录情节方面先天不足,它更强调通过细节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细节的优劣对纪录片的质量举足轻重,出色的形象细节是这个纪录片重要的感动因素和创作手段。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细节、发现细节、挖掘细节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地电视节目精品。

电视纪录片《站台》的剪辑设计报告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 设计题目电视纪录片《站台》的剪辑设计报告指导教师/职称助教 作者姓名 年级/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目录 摘要 (3) 英文摘要 (3) 一、纪录片剪辑的探讨与分析 (4) 二、电视纪录片《站台》的故事结构分析 (4) 三、具体的制作任务和制作过程 (4) (一) 制作的主要任务 (4) (二)具体的制作过程 (4) 四、制作心得体会及经验总结 (8) 谢辞 (8)

电视纪录片《站台》的剪辑设计报告 摘要:电视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在剪辑的前首先考虑到是按照拍摄的素材来进行剪辑在片子的剪辑风格上把握好故事发展的节奏,因为纪录片所表现这些巡逻队员的目的是引发观众的思考。而观众的情绪是根据片子的变化而变化并根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故事的。章丘市铁道北路有一个特殊的巡逻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二十四小时监护胶济铁路章丘段,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这只巡逻队的队长叫吕建国,吕建国曾在铁路一线工作,开过客运列车也开过货运列车。纪录片的目的是通过讲述吕队长带领队员巡逻的故事,展现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所作出的不平凡的贡献。故事主要分为吕队长带领队员巡逻、吕队长在巡逻时克服的种种困难、吕队长讲述自己与铁路的故事三个部分。 关键词:影视剪辑; 蒙太奇;剪辑风格; The television documentary " platform " clip design report abstract :The TV documentary is to real life as a creative material, based on a true story as the object, and carries on the artistic processing and display to show the true, nature, and the true causes people to think of the movie or television art form. In the clip of the first before considering security according to filming material to be edited. According to

纪录片概论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业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的组成元素。它好比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乃至于整个艺术创作中建筑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 利用细节是影视节目创作中具有共性的特点之一。所不同的是影视剧中的故事细节包括人物的造型细节、故事的发展细节等都是编剧、导演们在生活中提炼出来、设计出来的;而纪录片编导则不同,这里所运用的细节是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的。影视剧中除细节外更主要的是凭借精心编排的故事情节,去塑造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引发人们跟着编创者的步履去领悟、去感动。而纪录片不可能借助虚构来制造情节,它只有通过一个个细节来激发观众的情绪,因此在多数情况下,细节成了重要的情感启动因素,它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现出来。因此有人提出: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决不能没有细节。还有人说:捕捉和运用细节,是纪录片的灵魂。 细节的魅力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常常有这样的情境:当你看一个节目,过了很长时间以后,又可能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的精彩生动的情节却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让你永远记忆犹新。这正是因为细节在纪录片中表现出的引人入胜、画龙点睛、震撼心灵的巨大魅力。 一、情感表达,使生活中原本所具有的情感力量更加集中、更加浓烈、更加震撼。观众们通过节目中的一个小小细节,能够洞察、理解、认识人物的内心令人震撼的世界,从而更增强了真实性和生动性。 二、对细微之处的挖掘和表现,使人物更生动、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节目中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是一个眼神,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物的特有的性格、心态,能够揭示出人物更加丰满的个性特征,揭示出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细节表现更细腻、更具体、更生动。纪录片《国庆纪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游行队伍中一位老农民突然停了下来,对着天安门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表现了刚刚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对党对新中国的感激之情。、 三、深化主题,把细节作为一种强调的手段来使用,使细节本身的价值通过对主体的表现凸现出来。这一点在纪录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渲染气氛,以轻松、活泼、幽默的细节造成某种情趣。这在纪录片中常常被采用,它会使观众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捧腹大笑,或是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却又泪流满面。 细节的分类 细节的表现在纪录片中是多样的,有时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是一句方言、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一个静物。 场景细节:场景细节在片中往往表现为一个画面,因而也叫做画面细节。 人物细节:主要是指用人物身体传递出的细微内在含义。《难圆绿色梦》中有一个细节:主人公治沙英雄徐治民,来到已经被砍掉的当年他亲手栽种的树王前时,一双粗粗的手,久久地久久地抚摸着这棵大树的树桩,一句话都没有,泪水一滴滴地滴在了树桩上。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f12575025.html,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作者:任晔 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07期 摘要: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物为主,是对人的生活场景和真情实感的纪录。它通过人物 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百态折射社会现实,客观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文章阐述了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创作的类型、创作结构及摄像与剪辑技巧,供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人物纪录片摄像剪辑技巧应用影像语言生活场景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15-01 目前新闻媒体中人物纪录片的制作是一项集体创作,它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上来 说,是创作者利用影像符号的排序组合及互动冲突来创造带有一定浓郁风格作品的象征。一般它是由策划、拍摄、采访、撰稿、剪辑、后期制作与包装等多个创作环节构成。其中,摄像和剪辑是人物纪录片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图像基本规律的把握、表达要素的创作及主题挖掘等驾驭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物电视作品的优劣。 一、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首先是要忠实于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但是,从文本意义上来讲,它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话语载体及话语的组织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就意味着拓展话语的空间及结构话语的技巧具有多样的可能性和能动的创造性。 其次,创作主体应当体现强化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也就说人物纪录片要以注重记录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的人物或者事迹为主,充分展示他们特有时代中的风貌,抓住时代的脉搏挖掘他们身上的特性。 二、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类型 现在人物纪录片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按照拍摄的主题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人物命运型,歌颂人物品质型等,按照拍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艺术家、普通老百姓等,按照表现方式可以分为纯客观记录型或影响加解说词等。但不管哪一种在拍摄中都要发掘他们人物生活中不平凡的生活故事为己任。 三、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结构 拍摄人物纪录片时,一般地内容本身是没有结构的,有的是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所谓的结构就是由段落结构构成的,那么这个段落结构怎样来安排,这就出现了层次安排问题。而层次安排的方法一般也很多,比如说时间顺序,认识人物的过程,时空交叉平行剪辑等。文章拿时

纪录片拍摄与剪辑

下面西安专业影视制作就具体讲一讲在纪录片创作中采访的不同功能,还有采访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一些有用的纪录片采访方法、技巧。 1、问题的设计 纪录片采访问题,要依据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因此,事先对采访的问题进行设计和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采访的问题可以进行分类罗列,开始时对提的问题尽可能多列一些,再慢慢推敲一个个删减,最后列出必需的问题。对所有的问题可以按照大致的采访顺序进行罗列,也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罗列,还可以按照大致的采访地点进行罗列。 提的问题切忌空洞、不得要领,要有针对性,有方向、有深度。有些问题是为了便于后期的剪辑明知故问的。有些问题适合正式的一对一的访谈,有些问题则适合在行动的过程中闲聊式的进行。有些问题是封闭式的,有的问题则是开放式的。这些都要依据采访问题的不同功能而定。 对于设计的问题只是一个参考,并非一成不变,在具体的操作时可以视具体情况作适度的调整。 2、提问的时机 相比较来说,采访时机的把握,纪录片要比其它的片种讲究得多。一方面因为纪录片的采访具有更多人性的关怀,更多情感的交流。另一方面则因为纪录片的拍摄周期比较长,可供采访的场景和时机比较多。 如果采访的时机把握得不好,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可能就在不经意中溜走了。反之,如果一段采访时机把握的恰当,也许原本是一个一般的话题也

能发掘出较多的意味来。 把握采访时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营造气氛。在一些真实的采访之前,通常会先谈一些不太重要的话题。等到采访对象轻松下来了在进入正题。当然,至于何时进入正题,自己心里有数即可,无需提醒对方。 二、学会观察、适时推进。在访谈过程中经常会引发出来的一些别的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抓住时机顺势引导,进一步追问下去。 三、把握情绪、控制节奏。整个采访过程,应该考虑被采访人的情绪,作节奏上的把握。该暂停就得暂停,该延长就的延长。如果进行过程中,出现尴尬的局面,应该找个机会圆圆场,或者可以先休息一会儿。反之,如果整个气氛不错,只要对方不提出终止,则可以适当延长原来约定的采访时间,使得采访更为充分。 四、总体布局。就纪录片创作的规律来讲,重要话题的采访应该放在整个创作过程块结束的时候进行。因为这个时候对拍摄对象已经熟悉了,可以有交流感,不至于太生硬,采访也容易深入。另外,这时对整体的结构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把握,可以使采访更有针对性,不至于有遗漏。 五、互动。日本着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认为纪录片是由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共同创造的世界。这个说法虽然并不完全正确,至少提供给我们一个启发:有时候需要与被采访人员之间建立一种互动性的关系。那样的一种状态,比较容易获得对方的真情实感。 六、尊重对方、宁可失去时机。纪录片创作应该淡化功利色彩,不要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以致不顾对被拍摄人员造成伤害。不要触及隐私,不要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纪录片重点知识

电视板块 纪录片课重点知识 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纪实本性:1 真实性 2 影象本性 3 创作的主观性 ?艺术特性:1 叙事特色 2 屏幕造型 ?文化特性:1 文化构成 2 文化特性组成 ?审美特性:1 自然美 2 和谐美3意境美4丑内容审美处理 纪录片的基本特征重点之纪实本性** ?真实性 纪录片中的真实是什麽? a 从新闻说起:事实层面和价值(精神)层面:不容干涉,更拒绝创造,只能被发现;真实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真实”:反映生活,但不等于真实的生活,允许夸张.虚构,追求的是生活美的理想,有着比生活更深的内涵. b(纪录片中的真实)=两种真实的结合:画面上出现的影象确实是真人,真事,真物以及真实的时空状态; 以展示生活的真实流程和具体情况为主,努力“再现”生活的原貌,同时,需要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捕捉,镜头的运用,造型的设计,节奏的处理,编辑的艺术等. c 如<<幼儿园>>给予人的是”生活的真实感”. 影象本性 ?创作的主观性 纪录片的基本特征重点之艺术特性** ?叙事特色 叙述者与接受者 时空元素处理: ?屏幕造型:包括构图,色彩,运动,节奏,剪辑以及语言,音响,音乐等众多元素等. 观念造型: 心理造型: 象征造型: 模糊造型:=意境. 纪录片的基本特征重点之文化特性** ?文化构成 精英文化即知识分子的文化. 大众文化即群众的文化. 边缘文化(妓女,同性恋,罪犯,吸毒者,爱滋病等等) ?文化特性组成 主流文化的导向性 大众文化的平民性与商业性:<<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娱乐化,煽情化. 精英文化的深刻性:,对”个性化”的追求,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揭示人性,探索生存的价值,追求生命的意义. 纪录片的基本特征重点之审美特性** ?自然美 平实感:来自选材和纪录方法两个方面. ?和谐美

纪录片复习资料 完整

第一章纪录片概念纪录片与故事片区别(七点)纪录片精神 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剪辑方略(评价标准) 第二章选择对象判断选题好坏(三个)前期采访原则 第三章拍摄现场(导演原则如何设计镜头)备忘录主人公采访 第四章导演工作(分镜头原因依据作用)职责形象思维总体构思影视剧导演基本素质 第五章采访主体人本化采访电视记者概念电视新闻记者素质 第一章 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 一、概念的区别 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一种影视片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比较强烈。 二、从表现特点来看 纪录片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力求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用真实的手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一个思想或主题。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生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工,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当然故事片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片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片就不能等同了。 三、从制作技术手段 1.前期: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而故事片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支撑,它要求的艺术性比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片必不可少的。 2.后期:纪录片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比较自然就行了。故事片需要大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片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故事片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配音,特技处理,以及音乐的处理等等。 四、从叙述形式 纪录片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它的故事表现是可以断续的,因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它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提前让观众了解的。纪录片的故事也可以是比较完整的,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故事片的叙述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它必须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这些是故事片叙述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演绎下去,才等让观众看的更加舒服。 五、从表演上 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是真实的,不能用表演的手段去完成,是不起用演员来表演的,它只能说

总复习纪录片分析提纲

艺考——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的意义 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纪录片的定义 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 ──法国《电影词典》 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 ──美国《电影术语汇编 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维尔托夫 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格里尔逊 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看得见、听得见的传播形式,而被它所纪录的内容则是天文地理、生命非生命无所不包。 ──陈汉元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百度百科 纪录片的特征 1、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 2、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 3、纪录片独特的结构性 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问答题需要记忆) 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 观色彩。 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 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短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3、从制作上,纪录片比较考究,它从创意、构思、章节、景别、用光、色彩、音乐、解说、音响和剪辑方面都要有精心的打造,要求把“故事说得生动”。而专题片在以上这些技术技巧上则不那么讲究,他只要求把“道理讲清楚”即可. 4、从时效上讲,专题片跟“新闻片”比较接近。而纪录片,但他往往不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它可以任选题材,精心制作,反复播出,永久保存。 5、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讲,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求“量” 五、纪录片的分类(写影评前一定要把纪录片归类)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按功能分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监守自

纪录片制作流程和手法

纪录片制作流程和手法 引言 每个做电影的人,都会对运转更快的电脑,配备更好的摄影机,更廉价的成本心怀感激。通常用电脑剪辑成本不菲,而且对技术的要求也相当高。现在人们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剪辑软件,甚至可能是免费的——这取决于人们的品德。在数字革命的早期,曾经有过这样的恐慌:剪辑师们担心有一天会失去工作,因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将从电视、电影而不是多年的实践中学会剪辑。在此我想请诸位放心(尽管今天比任何时期都有更多的剪辑师涌现, 剪辑依然有它自身的适用规则。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剪辑非常成功的宣传片。 MTV剪辑:彻头彻尾的“MTV”风格 "MTV"风格”是最常被用来形容剪辑的词语之一。虽然对这一术语没有明确的定义,它实际上指的是用许多快切画面和着音乐节奏来剪辑的一种方式。通常“MTV风格”很吸引年轻人,因为让他们看到有些东西是那么“酷”。在认识到自己频道的品牌形象后,MTV在宣传片"ALbert和Nancy”中,运用"MTV风格”。大量快切画面随着摄影机位的移动和音乐节奏一一亮相,最终Nancy的演唱打动了观众。如果用两位年轻歌手来取代ALbert和Nancy,宣传片将平淡无奇,但是通过这些年长歌手看似闲散、不经意的表演,宣传片诠释出了MTV 特有的风格,也变得非常幽默。 看不见的剪辑:与故事融为一体 看完真实生活中的恐怖,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恐怖电影。天映电影频道用动画新闻的方式为8月将播出的韩国恐怖电影做宣传。宣传片将电影中的可十白镜头和轻松的卡通天气预报形式做了巧妙的结合,制作出非常有创意又充满趣味的宣传片。宣传片中,两种风格的鲜明对比非常独特,而剪辑师不得不考虑怎样将宣传片

纪录片策划案

纪录片策划方案 一、创作理念 关注社会中另一生存环境下的被托管的中小学生,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学生们的生存状态。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风格地位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拍摄学生们生活中的一天,以采访老师和学生为配合画面,描绘这一群体的生活,体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引发人群的思考。 三、主要内容 在世纪城的小区里,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多是外地来昆经商的商人,生活的压力让父母们每天忙于奔波,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在这里应运而生了许多托管的培训班。培训班里的老师负责这些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们从小学生到初中生不等,有日托的,也有全托的。日托的孩子们,老师负责早上接到他们送去学校,然后中午再接到培训班吃午饭,再送去学校,下午接到培训班辅导他们作业,照顾饮食,直到作业做完由家长接走。而全托的孩子们还要留在培训班里睡觉,通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 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于家长在精神生活上无法满足他们,只有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什么对他们最重要呢?培训班的老师,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

他们在精心照顾孩子们的饮食和学习的过程中,真的能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吗?带着这些问题,用镜头探究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采用开放式的方式,展现这一现象对于这群孩子们的影响,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目标人群 显性受众: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者 隐性受众:对这一社会现象有兴趣和共鸣的一般大众 五、拍摄对象 托管班的学生们,托管班的老师。 托管班里必然有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们的生活,因此,学生是整个纪录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们与老师会发生深切的联系,而对老师的采访和拍摄也会形成冲突的交锋点。 六、拍摄地点 世纪城某托管培训班、学校门口、其他地点根据拍摄具体情况安排。七、拍摄目的 反映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八、前期准备工作 题材的选择 从故事情节的选取来说,通过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来表现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是以小见大的一个方式,采用开放式的形式,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纪录片电影的剪辑节奏

纪录片剪辑的节奏 教你如何把握纪录片电影的剪辑节奏 在电影制作技术日趋数字化的潮流中,电脑和新媒体技术制作给电影带来的是全新的语境和讲述方式。 影视纪录片,是以生活的原生态为记录对象,并加以艺术表现;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一种媒介样式。它记录的不仅是生活本身的客观真实,同时也蕴涵着更为丰富的人类理想和追求。 一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曾说过:“电影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物质和思想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来源于剪辑的因素。”的确,剪辑创作在纪录影片视听表现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一部影片的原始素材,经过剪辑师认真、细致的剪辑后,会使影片主题突出、内容清晰、节奏张弛有度,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电影后期剪辑,即把一系列镜头组合起来的技巧,称为“剪辑技巧”,又称“电影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剪辑,产生影片的节奏,调整观众抑制与兴奋的观影心理,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 什么节奏?即为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节奏变化为艺术美之灵魂。影片的节奏,即为影片结构、镜头长度的处理等元素所构成的一种节律。 关于这一点,从新影原来出品的纪录影片中便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每一个时期影片所使用镜头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电影镜头都是规定长度,全景7尺、中景5尺、近景3尺、特写2尺,一组画面的组接顺序也基本是全、中、近、特这样一个递进关系。这恰恰符合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做一切事情都很规矩,事事都有众多的条条框框。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维概括能力的增强,对影片节奏的要求越来越高,剪辑的速度也不得不加快了。

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影片的节奏剪辑。例如《周恩来外交风云》,虽然是1998年做的,但其表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时代背景处于一个国际动荡的年代。 选题的本身就决定了这部影片的庞大。它所具有的多线索、多层次、多视点以及它大跨度的时空交错都决定了影片的节奏。 节奏是自然界万物呼吸的脉率,人的呼吸也是随情绪和动作快慢有区别,该紧则紧,该弛则弛,需要长出一口气时,半口气的时间是违反生理规律的。 影视就是通过镜头把生活片断拆开来,再组合在一起。所以说影视片的节奏处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动频率有直接关系。 那么构成镜头组接节奏的因素,除了镜头的长度及连接技巧以外,主要还是这些连接在一起的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和人的呼吸是一样的,一段急促的呼吸之后,需要常出一口气;一组景别角度大跳跃的短镜头组接完成后就要接一个长镜头。 在剪辑影片节奏中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 内部节奏,也叫心理节奏。 剪辑出一部好的影片,创作人员的心理基础很重要。剪辑一部影片的节奏与人的心理规律息息相关。 例如;知觉的感受、记忆的再现、丰富的联想、逻辑的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在认识的过程中,心理上又会产生情感和情绪。那么编辑影视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人员通过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在折射自己的心理活动。 这一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节奏是有共性的。例如;音乐的旋律是按节拍分2拍、3拍、4拍几小节。我们剪辑影片叙事中使用的镜头及镜头的长度和剪辑点跟音乐的节拍是一样的。

纪录片范文

1、关于《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所希望的,是把吃东西这个普天下最为基本的人类活动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拍摄这些内容,显然有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考量。在这个角度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切中时代问题和要害的“人文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有BBC的范儿。这种外貌上的范儿,来自于西方化的镜头、西方化的剪辑和镜头的电影感——这里,索尼F3的摄影机,加上尼康镜头的组合,功不可没。而BBC 内在的范儿,则来自于不惜工本的拍摄、以及对记录主体的熟知和经年累月的研究。 一部讲述中国美食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热播,取得了盛况空前的收视和关注,这部非黄金档播出的作品自2012年5月14日开播至今,已经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不仅吸引了80后年轻群体的集体观看,还在网络引发了群体话题。

用味觉审美展现东方价值观与社会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高端美食类纪录片,本剧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邀请了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为顾问,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 这部作品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没有大而空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并配合他们的生活,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文化与现状、自然与生态、社会与价值观融合到对食物的描写中,并以内在的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用七集故事体现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一方面用味觉审美观展现了东方人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人生况味,形成了这部纪录片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作品以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草根气息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恰到好处的文案、高清的拍摄和精致的构图也基本符合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用画面语

纪录片的六种类型.docx

纪录片策划方案一、创作理念 关注社会中另一生存环境下的被托管的中小学生,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学生们的生存状态。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风格地位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拍摄学生们生活中的一天,以采访老师和学生为配合画面,描绘这一群体的生活,体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引发人群的思考。 三、主要内容 在世纪城的小区里,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多是外地来昆经商的商人,生活的压力让父母们每天忙于奔波,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在这里应运而生了许多托管的培训班。培训班里的老师负责这些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们从小学生到初中生不等,有日托的,也有全托的。日托的孩子们,老师负责早上接到他们送去学校,然后中午再接到培训班吃午饭,再送去学校,下午接到培训班辅导他们作业,照顾饮食,直到作业做完由家长接走。而全托的孩子们还要留在培训班里睡觉,通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

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于家长在精神生活上无法满足他们,只有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什么对他们最重要呢?培训班的老师,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们在精心照顾孩子们的饮食和学习的过程中,真的能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吗?带着这些问题,用镜头探究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采用开放式的方式,展现这一现象对于这群孩子们的影响,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目标人群 显性受众: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者 隐性受众:对这一社会现象有兴趣和共鸣的一般大众 五、拍摄对象 托管班的学生们,托管班的老师。 托管班里必然有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们的生活,因此,学生是整个纪录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们与老师会发生深切的联系,而对老师的采访和拍摄也会形成冲突的交锋点。 六、拍摄地点 世纪城某托管培训班、学校门口、其他地点根据拍摄具体情况安排。 七、拍摄目的

论纪录片中细节的决定性作用

论纪录片中细节的决定性作用 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才是好纪录片。而纪录片故事的发生发展,需要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情节来架构,而情节的讲述则需要细腻、鲜活、突出主题思想的细节来支撑。因此,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是灵魂,是构成纪录片的重要要素。 一、画面景物构图细节的表现,即画面拍摄时在不违背纪录片原则的基础上,对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进行改变或移动机位,使画面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 俗话说绘画是加法艺术,摄影是减法艺术。摄影是带着框框在纷繁复杂、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寻找表现创作者思想灵魂的景物,以简明扼要、生动纯洁的画面语言来突出主题,阐述思想。如拍摄无垠的大海,夕阳西下,金黄色的余辉铺满水面,情景虽好,但单一如照片,不能充分展现电视画面连续性的艺术表现力。这时如果有一叶扁舟以及撑着长篙的渔夫,小船悠悠然划过水面,皱起阵阵涟漪,这样一幅云霞满天的落日图,加上渔船晃动的身影,整个画面就鲜活、丰富起来。 二、画面活动主体的外在细节表现,即拍摄主体直观的行为动作表现,来 以突出人物个性细节的,因此它是画面活动主体的外在细节表现。 真实有趣的细节,它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从而使情节更加吸引人。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龙脊》有一组镜头,讲的是学生潘能高和另一名男同学因值日之事打了同班的女同学,被老师罚提水冲厕所的故事,尽管刚刚被老师批评过,但这两个男孩在提水时依然改不了男孩调皮的习性,他们在每冲完一桶水之后,就用玩“剪刀、石头、布” 的游戏来确定谁拎回空桶。这一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天性,很好地调动了观众收看的情趣。 三、画面活动主体的内在细节表现;即拍摄对象内心活动情感的细节表现。 1、主人公情感的主观表露。人的主题是艺术的永恒主题,纪录片当然也无一例外要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所说:“一切的事情,归根结底都是与人有关的,通过人而发生的。”片中主人公的情感表露自然成为该片情感细节的直接显现,也是直接感染观众的情感力量。 2、与人物相对应的环境对人物情感细节的客观衬托。如泉州电视台拍摄的《老阿嬷的春节》讲述了闽南侨乡一位105岁老阿嬷过春节的故事,片子里细节众多,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老阿嬷上网。因为想念海外子孙,把思念付诸网络,通过网络把对子孙的挂念传递给海外的每一个子孙。网络是新鲜的东西,而105 岁的老阿嬷上网聊天就是天下奇闻了,这就强烈的了吸引观众。 3、创作者在画面编辑时产生的情感表露。如《俺爹俺娘》这个片子,在表现焦波给他爹上坟时的情境细节,创作者用"两极"镜头,一个特写和一个大全景不断的互切,焦波一个人静静地,一动不动,画面的"两极"镜头的互动留给观众

纪录片后期剪辑的讲课大纲

纪录片后期剪辑的讲课大纲 纪录片后期创作剪辑并非是一种平面的缩减,事实上,后期创作的最高视境,就是纪录片的增加因素。也就是镜头材料在选择中的情感扩张,经过后期的创作新整合,镜头的画面片段,不仅能呈现出自身形态的节奏与情感,还能强化环境与情感同构的戏剧性关系,从而达到一种最佳效果。 一、后期工作 1、场记 2、对每盘磁带按照场记单所设计的项目进行记录。 3、把采访的内容或同期声进行听写。 4、对拍得好的镜头,或采访中讲得精彩的段落,应该特别注明, 并把场记当作得更细一些。 二、制定编辑大纲 做场记可以对所拍摄的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对心中那个若隐若现的片子大致结构轮廓的可行性有一个初步的印证。当然,正式编辑以前,制定一个编辑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制定编辑大纲有点像是在纸上做的剪接,就是在正式操机编辑之前,必须先设计好片子大致的结构框架,特别是从叙事的角度设计故事的线索、结构和节奏,起承转合的安排。纪录片的叙述通常会以事

件的因果关系的顺序进行编排,当然,如果改变原来事件发生的次序能产生很好的戏剧效果,也不是不可以的。 编辑大纲像是一个蓝图,你的一些不同的理念都可以在这里展示出来,甚至可以有多种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逐步的调整,最终确立一个最佳方案。 三、结构的设计 一部纪录片叙事是否成功,是否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意图,很好地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结构是叙事最直接、最重要的具体化形式。 纪录片的结构,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整体布局,对整体形式的把握,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具有节奏感。一是内部构造,对影片中各部分的构成和转换的把握,使作品上下贯通,过渡自然。 结构形式是电视创作中最活跃的成份,对于同类的题材,不同的作者可以用完全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结构的固定格式虽没有,当还是有一些创作规律的。所以,有必要了解结构的基本要求,掌握结构的基本方法。 电视作品结构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做到自然、完整、严谨、新颖、统一。 1、自然。就是结构顺理成章,过渡自然,行进流畅。事物本 身内部的条理性也是结构片子的依据。 纪录片结构方式的主观性强,它靠蒙太奇把画面联结在一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跳动,同样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组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 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之林的实力。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 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 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 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 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向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前不久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野

纪录片创作中关于细节的几点思考

纪录片创作中关于细节的几点思考 细节是任何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纪录片中细节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为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本文认为要彰显纪录片的纪实性和故事性的完美结合,就要致力于纪录片的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对主题的阐述和揭示,对纪录片叙事情节化的重要组成和连接作用,以此才能展示细节在纪录片中的永恒魅力。 影视艺术是给人看的艺术,细节在影视艺术中相当于人体的细胞地位非常之重要。没有细节就构不成影视艺术,任何一个细节、及镜头处理不当,都会破坏影视艺术的完美性。 如同苏珊·桑格塔所说:“真诚的力量永远是最动人的”。在创作电视纪录片时,纪录片都要用生活中真实的细节去体现,要用感人的细节和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去讲述有矛盾冲突的好故事,同样也要用代表性的细节去塑造人物表达主题,连缀完整的情节。下面我将浅析一下在制作纪录片过程中对细节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纪录片的细节和分类 一部纪录片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细节发现和挖掘的深度与广度。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还要明确细节的具体分类。纪录片中的细节分类受本身纪实主义创作特点的制约,所以其细节分类又和其他影视作品有略有所不同,大致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细节、道具细节、自然和社会环境细节、自然音响细节、解说词细节。 从纪录片的细节分类中可以明确的看到,纪录片的细节具有具象化的特点,是一种真实的可以触发观众的情感引起共鸣的形象感知,其真实性和可触性是构成纪录片艺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的细节和人物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是以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为创作中心的,好的人物形象会在观众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纪录片中的细节能够把人物的情感变化历程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外化”,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真实可见的生活细节洞察、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可信感,就能够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特征,从而达到塑造一个鲜活人物形象的目的。 由于受播出时间和自身创作特点的限制,在电视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能否成功,在于是否能以特有细节迅速塑造出人物形象。人物整体形象一旦形成,人物和观众的距离就会缩短,人物形象就会在观众心中迅速成长,为编导下一步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真实可信的心理基础。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 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 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 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1. 由于"解说加画面"中的画面只是种象征符号,观众在欣赏它时很大程度上得依靠分析和想象来理解接受,这势必减弱观众对其接受的效果;另外,它的纪录过程手法一味突出语言阐释系统,使纪录的内容充满着说教味。 用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2. 纪录历史是纪录片的一大使命,"解说加画面"所纪录的过程缺乏现场感,而用纪实手法纪录的内容真实可信,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它较好保持了事物的原生态,更容易体现事物的多义性,使作品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三、用纪实手法纪录过程更要我们用心、细心、动心的去拍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